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09107-20033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09107-200336
論文名稱
Title
中國外交政策之研究:以大國外交為例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0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7-06-2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8-09
關鍵字
Keywords
睦鄰外交、大國外交、新安全觀、和平崛起
Good-Neighborly Diplomacy, Peaceful Rise, Big-power Diplomacy, New Security View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69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6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有鑒於兩岸在外交戰場上敵長我消,為了觀察和分析此一現象的演變,本研究著重在探討中國大國外交的演變、目標、原則、任務、方式、步驟、措施及成效為何,及對我國家安全的影響。
本論文研究,所採用之資料理論部分主要採用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分別代表目前國際關係理論的兩大主流研究途徑,前者偏重國際政治系統內的結構影響力,後者偏重國際政治系統內成員互動的過程。若要完整的對事件提出解釋,只以單一的途徑使用是不夠的。在研究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的結合上,我們發現二者在系統上找到了合作的基點,系統可以分成結構和過程兩部分,新現實主義重結構、新自由主義重過程,二者的結合可以使得解釋更充分。
期望以現實主義、新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的理論觀點,來分析中國大陸的政治情勢、經濟情勢、軍事現代化等國內因素,及中國大陸對國際環境的認知所造成的大國外交的走向和調整,作為我外交戰略的因應之道,避免中國大陸一直在國際外交舞台對我孤立,造成我外交生存空間被壓縮,更進一步,期望能歸納出中國「大國外交」走向和調整,來制定我外交戰略,並減低中國大陸對我政治、經濟、外交戰略的影響。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架構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10
第四節 預期研究發現………………………………10
第二章 中國外交政策的演變 ………………………11
第一節 前言…………………………………………11
第二節 中國外交政策目標…………………………17
第三節 中國外交政策演變…………………………30
第四節 小結…………………………………………40
第三章 大國外交的形成背景 ………………………43
第一節 國內環境的變化……………………………43
第二節 國際環境的變化……………………………50
第三節 中國的崛起…………………………………56
第四節 與全球政治、經濟的接軌…………………60
第五節 中共對國際環境的認知……………………64
第四章 大國外交的形成、特色與目的……………69
第一節 大國外交的形成……………………………69
第二節 大國外交的特色……………………………75
第三節 大國外交的目的……………………………79
第五章 大國外交的作為分析 ………………………85
第一節 「中」美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85
第二節 「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108
第三節 「中」日友好合作夥伴關係………………129
第四節 「中」歐夥伴關係…………………………141
第六章 結論 …………………………………………151
參考書目……………………………………………17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專書
尹慶耀,中共的統戰外交。台北:幼獅文化,1988 年。
尹慶耀,獨立國協研究-以俄羅斯為中心。台北:幼獅文化,1995 年。
戈巴契夫著,陸宗璇譯,大翻修-蘇俄的未來。台北:黎明,1999 年。
王一炬、李大軍編,俄羅斯軍情瞭望。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8 年。
王立,波瀾起伏:中美關係演變的曲折歷程。北京:世界知識,1998年。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2000 年。
王定士,俄中軍事交流(1992-1999)。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第38 屆出國研究。
王杰,大國手中的權杖。北京:當代世界,1998年。
王彥民,大國的命運。四川:四川人民,2000年。
王庭化,高技術戰爭與軍隊質量建軍。北京:國防大學,1993年。
王誠,中國大陸研究概論。台北:空中大學,1998年。
王雷,國際戰略形勢變化和各國軍事戰略調整。北京:外國軍事學術,1992年。
王夢奎,中國經濟發展的回顧與前瞻。北京:中國財政經濟,1999年。
田曾佩,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1993 年。
石之瑜,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1994 年。
曲星,中國外交五十年。江蘇:江蘇人民,2000年。
朱立群,東亞地區合作與中美關係。北京:世界知識,2006年。
朱松柏,新世紀的中國大陸情勢與東亞。台北:政大國關中心,2004 年。
朱素梅,恐怖主義:歷史與現實。北京:世界知識,2006 年。
江振昌,後鄧小平的中國大陸。台北:政大國研中心,1995 年。
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傳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北京:人民,1998 年。
何頻,解放軍攻打台灣。香港:明鏡出版社,1995 年。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銓-從前蘇聯看台灣與大陸間的關係。台北:正中,1997 年。
吳建德,中國威脅論-後冷戰時期中共軍備之擴張。台北:五南,1996 年。
吳新興,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台北:五南,1995 年。
宋秀姖,國際合作理論.批判與建構。北京:世界知識,2006 年。
宋國誠,21世紀中國(卷二)-全球化與中國之發展。台北:政大國關中心,2002 年。
宋強、張藏藏、喬邊,中國可以說不。台北:人間,1996 年。
李大光,中國安全抉擇-構築二十一世紀的國家安全體系。北京:石田工業,2002年。
李文志,後冷戰時代美國的亞太戰略-從扇形戰略到新太平洋共同體。台北:憬藝,1997 年。
李本京,後冷戰時期國際關係。台北:黎明文化,1992 年。
李京玉,走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區域經濟。廣西:廣西新華,1999年。
李京玉,當代中國際熱點分析與展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9年。
李其泰,國際政治。台北:正中,1979 年。
李明,南北韓政經發展與東北亞安全。台北:五南,1998 年。
李登科、林文程、林正義、劉德海、鄧中堅,國際政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 年。
李雲漢,中國近代史。台北:三民,1998 年。
李慎明,2001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1年。
李慎明,2007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7年。
沈明室,改革開放後的解放軍。台北:慧眾文化,1996 年。
汪高鑫,東亞三國古代關係史。北京:北京工業大學,2006 年。
周世雄,國際關係-權力與制度。台北:五南,2000 年。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台北:揚智,2000 年。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南亞政策。台北:生智,2003 年。
周煦,強權競爭下的阿富汗。台北:漢苑,1990年。
林宗達,TMD戰區飛彈防禦與台海安全。台北:時英,2000 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1999 年。
林德昌,海峽兩岸援外政策之比較研究。台北:成文,2001 年。
林德昌,廣東省與四川省的國有企業改革: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新詮釋。台北:成文,1999 年。
林毅夫,中國經濟。台北:麥格羅希爾,2003年。
林輝基,亞太地區-國際關係概論。山東:人民,1995 年。
金振吉,東北亞經濟圈與中國的選擇。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 年。
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北京:社科文獻,2003 年。
俞正梁、任曉,大國戰略研究。北京:中央編譯,1998 年。
俞新天,強大的無形力量.文化對當代國際關係的作用。北京:上海人民,2007 年。
施正鋒,外交戰略。台北:國展會、台灣心會,2004 年。
洪兵,國家利益論。北京:軍事科學,1999 年。
胡台生,1996-1997 年東亞戰略概觀。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8 年。
胡鞍鋼,大國戰略。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年。
胡耀邦,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香港:人民,1986 年。
唐永勝,大尋求複雜的平衡.國際安全機制與主權國家的參與。北京:世界知識,2004 年。
唐昀,大搏殺:世紀石油之爭。北京:世界知識,2004 年。
席來旺,外交謀略─在嶄新的世界格局中運籌帷幄。北京:紅旗,1996 年。
徐冰川,一場改變中東格局的戰爭。北京:上海遠東,2003 年。
秦亞青,文化與國際社會.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北京:世界知識,2006 年。
秦亞青,權力、制度、文化-國際關係理論與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北京大學,2005 年。
張亞中,兩岸主權論。台北:生智,1998 年。
張亞中,兩岸統合論。台北:生智,2000 年。
張亞中、李英明,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2000 年。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2000年。
張隆義,日本。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6 年。
張讚合,兩岸關係變遷史。台北:周知文化,1996年。
畢英賢,蘇聯末期的對外關係。台北:黎明文化,1992 年。
畢英賢主編,俄羅斯。台北:海王,1995 年。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台北:水牛,2000 年。
郭秋慶,歐洲國家的外交與安全政策。台北:台灣國際研究學會,2006年。
郭華倫,中共問題論集-關於研究中國大陸之方法。台北:國關中心,1982年。
陳定家,全球化與身份危機。河南:河南大學,2004 年。
陳東龍,中共軍備現況。台北:黎明,1999 年。
陳奕平,依賴與抗爭.冷戰後東盟國家對美國戰略。北京:世界知識,2006 年。
陳峰君,冷戰後亞太國際關係。北京:新華,1999 年。
陳潔華,二十一世紀中國外交戰略。北京:時事,2001年。
陳鋒,21世紀的中國與日本。北京:世界知識,2006年。
陳鋒君,冷戰後亞太國際關係。北京:新華,1999年。
陳鴻瑜,南海諸島之發現、開發與國際衝突。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傅啟學,三十年中美中俄關係的演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彭懷恩,政治學。台北:風雲論壇,1999 年。
彭懷恩,國際關係與現勢Q&A-新版。台北:風雲論壇,1999 年。
景杉,中國共產黨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1991 年。
華力進、雷飛龍,海峽兩岸四十年(上) 。台北:正中,1994 年。
陽浩勉,國際合作反恐:超級地緣政治的思考。北京:世界知識,2003 年。
馮紹雷,一個歐亞大國的浮沉。台北:五南,1993 年。
黃異,國際法。台北永和:國立編譯館,1996 年。
廉德瑰,美國與中日關係的演變(1949-1972)。北京:世界知識,2006年。
楊成緒,國際大格局:對1992-2006年國際形勢的觀察:世界知識,2006年。
楊思正、俞冠敏,社會科學爭鳴大系(1949-1989)世界經濟-國際關係卷。上海:人民,1991 年。
楊紫涵、謝豐安、余忠勇、黑快明、高一中,美日聯盟: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 年。
楊衛東,擴張與孤立.約翰.昆西.亞當斯外交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6 年。
葉自成,東擴:克林頓與葉利欽。北京:東方,1999 年。
葉自成,俄羅斯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1997 年。
雷飛龍、華力進,海峽兩岸四十年。台北:正中。1994 年。
趙可金,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1年
趙可銘,世界軍事情勢分析-(1998-1999) 。北京:國防大學,1999 年。
趙佳楹,中國現代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識,2005 年。
趙明義,國際區域研究。台北:黎明,1996 年。
趙龍庚,獨聯體各國概況。北京:復旦大學,2007 年。
齊正鈞,新時期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發展。北京:解放軍,1991 年。
劉恩照,國際恐怖主義。北京:世界知識,2006年。
劉連弟,中美關係的軌跡。北京:時事,2001年。
劉傑,來自日本學者及海外中國學者的視角。北京:社科文獻,2006 年。
劉富本,國際關係。台北:五南,1998 年。
劉繼賢,戰爭與戰略問題研究。北京:軍事科學,1988 年。
樊昊、武國祿,國防百問。北京:光明日報,1992 年。
潘世偉,投身亞太新合縱的韓國。台北:五南,1993 年。
潘忠岐,多邊治理與國際秩序。北京:上海人民,2006 年。
潘湘庭、庫桂生,1998-1999 國際戰略形勢分析。北京國防大學,1999 年。
蔡正文、林嘉誠,台海兩岸政治關係。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0年。
鄭羽,既非盟友.也非敵人:蘇聯解體後的俄美關係。北京:世界知識,2006 年。
鄧小平,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目前的形勢和任務。上海:人民,1982 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目前的形勢和任務(1975-1982 年) 。香港:人民,1983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國際形勢和經濟問題。北京:人民,1993 年。
鄧小平,鄧小平外交思想學習綱要。北京:世界知識,2000 年。
曉兵、清波,中國能否打贏下一場戰爭。台北:周知文化,1995 年。
蕭全政,劇變中的亞太與兩岸關係。台北:業強,1996 年。
錢其琛,外交十記。北京:世界知識,2003年。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1997 年。
閻學通,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天津人民,1998 年。
閻學通,中國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1999年。
閻學通,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天津:天津人民,2000 年。
閻鑄,軍事戰略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2 年。
龍小農,跨國危機管理.理論.方法及案例分析。北京:中國傳媒大學,2005 年。
龍安志著,劉世平譯,中國的世紀-全球景氣與和平的最後倚仗。台北:商周,2002 年。
薜君度、陸南泉,新俄羅斯:政治、經濟和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7 年。
鞠德源,釣魚台正名。北京:崑崙,2006 年。
關中,美國與中共:充滿變數和矛盾的關係。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1992年。
蘇起,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4 年。
顧志紅,普京安邦之道:俄羅斯近鄰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6 年。
酆邰,臺灣法律地位問題的研究。台北:黎明文化,1985 年。

期刊
丁永康,”九0 年代澳洲基廷政府與霍華德政府對國家利益觀點之比較分析,”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7 期(1998 年7 月):頁65-81。
丁永康,”二十一世紀初的中俄戰略關係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 期(2003 年4月):頁81-95。
丁永康,”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建構國際新秩序分析,”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6 期(1999 年6 月):頁49-61。
丁樹範,”中共未來的軍備政策,”遠景季刊,第2期(2001年)。
丁樹範,”市場因素與一九九○年代以後中國裝備體系的改革,”中國大陸研究,第48 卷第1 期(2005年3月):頁47-60。
丁樹範,”美國導彈防衛與核武態勢評估對中國核武政策影響,”問題與研究,第44 卷第3 期(2005年6月):頁93-123。
于有慧,”中共外交政策走向與選擇,”問題與研究,第43 卷第1 期(2004年2月):頁105-124。
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第3期(1999年)。
于有慧,”中共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持續與轉變,”中國大陸研究,第6期(2000年)。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2期(2001年)。
文馨,”對「中國威脅論」之研析,”中共研究,第29 卷第8 期(1995 年8 月):頁67。
牛德林,”論21 世紀哈爾濱在東北亞地區的戰略地位,”中國研究雜誌特刊號(1997 年12 月):頁59-64。
王立新,”試析轉軌以來俄羅斯的政治穩定,”東北亞論壇,第1 期(2000 年2 月):頁43-47。
王光正,”反分裂國家法與允諾策略,”問題與研究,第44 卷第5 期(2005 年10 月):頁29-49。
王志鵬,”東北亞各國潛艦與反潛能量,”海軍學術月刊,第33 卷第6 期(1999 年6月):頁65-70。
王承宗,”俄羅斯與中共經濟關係之探討,”問題與研究,第37 卷第6 期(1998 年6 月):頁43。
王承宗,”俄羅斯與日本關係:領土與和約問題之探討,”問題與研究,第39 卷第3期(2000 年3 月):頁19-37。
王承宗,”俄羅斯與兩岸的經貿關係,”問題與研究,第41 卷第2 期(2002年4 月):頁1-21。
王承宗,”國際因素對(中)俄夥伴關係之影響:從俄羅斯的觀點分析,”問題與研究,第36 卷第8 期(1997 年8 月):頁29-41。
王祟傑,”俄羅斯內政外交的重大變化,”瞭望,第 1 期(1997 年1 月):頁42-43。
王純銀,”美國新東亞安全戰略評析,”東北亞論壇,第3 期(1997 年6 月):頁6-9。
王復士,”北約東擴與俄羅斯在亞洲的選擇,”東歐中亞研究, 第5 期(1999年5 月):頁71-78。
王逸舟,”論綜合安全,”世界經濟與政治,第4期(1998年)。
王逸舟,”樹立世紀之交的國家安全觀,”瞭望,第37期(1999年)。
王群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功能之變遷,”兩岸與國際事務季刊,第1卷第3 期(2004年7月):頁1-36。
王榮川,”冷戰後影響亞洲地區安全的結構性問題,”國防雜誌,第15 卷第7 期(2000年1 月):頁49-58。
王毅,”國際形勢的變化趨勢與中國的國際關係理論建設,”外交學院學報(北京),第3 期(2000 年3 月):頁1-7。
王酈久,”俄羅斯走出危機的措施及前景,”現代國際關係,第 8 期(1998年8 月):頁12-16。
王酈久、蔣莉,”中俄新條約及合作趨勢,”現代國際關係,第8 期(2001年8 月):頁32-35。
包宗和,”國際體系變遷對亞太經濟情勢的衝擊,”政治科學論叢,第3 期(1991年12 月):頁85-105。
左鳳榮,”評戈巴契夫對外政策的理論與實踐,”東歐中亞研究, 第1 期(2001 年2 月):頁63-69。
甘逸驊,”歐洲安全與防衛政策的軍事層面:歐盟的全球戰略地位,”問題與研究,第45卷第 5 期(2006年10 月):頁111-132。
石澤,”論新時期的中俄關係,”國際問題研究, 第2 期(1995 年2 月):頁1。
朱松柏,”北韓的飛彈外交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9 卷第2 期(2000 年2月):頁1-12。
朱松柏,”兩韓和解與東北亞新秩序,”問題與研究,第40 卷第1 期(2001 年2 月);頁1-11。
朱聽昌,”論中國睦鄰政策的理論與實踐,”中國外交, 第8 期(2001 年8月):頁16-21。
朱顯平,”俄羅斯2000 年的經濟與未來的發展戰略,”東北亞論壇,第1 期(2000年2 月):頁40-42。
江春琦,”亞太安全體系之辨證建構,”中華戰略學刊,秋季號(1997 年9月):頁161-195。
何文,”朝鮮半島軍力分析,”全球防衛雜誌,第143 期(1996 年9 月):頁98。
何思因,”亞太地區的國際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0 卷第6 期(1991 年6 月):頁1-8。
何思因,”美國與亞太地區的區域整合,”美歐月刊,第9 卷第11 期(1994 年11 月):頁4-14。
何耀光,”從後冷戰時期強權的亞太戰略談起,”海軍學術月刊,第32 卷第6 期(1998年6 月):頁10-30。
吳東野,”北約全球化戰略走向對台海情勢發展之意義及影響,”遠景季刊,第1卷第4 期(2000 年10 月):頁25。
吳東野,”後冷戰時期的歐洲安全新秩序,”問題與研究,第30 卷4 期(1997 年4月):頁35-46。
吳春光,”俄羅斯與中共的戰略夥伴關係及其對我國的影響,”政策月刊,第42期(1999 年1 月):頁29-34。
吳玲君,”中共APEC策略與角色的轉變:新現實主義的解析,”問題與研究,第40 卷第3 期(2001 年6 月):頁1-20。
吳玲君,”中國與東亞區域經貿合作:區域主義與霸權之間的關係,”問題與研究,第44 卷第5 期(2005 年10 月):頁1-23。
吳康和、張文如,”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思想探源,”中東歐亞研究,第1 期(2001年2 月):頁37-42。
吳福寶,”中共「夥伴關係」之理論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27 卷第2 期(2001年2 月):頁40-49。
吳德美,”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對東協經濟發展影響,”問題與研究,第44 卷第3 期(2005年6月):頁57-91。
吳諍,”評中共「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共黨問題研究,第26 卷第3 期(2000 年3 月):頁1-3。
呂乃澄,”試述中美俄三國關係的新變化,”外交學院學報(北京)(1996 年4月):頁24-29。
呂其昌,”國際上圍繞NMD展開激烈鬥爭,”現代國際關係,第4 期(2001 年4月):頁7-11。
呂晶華,”試析俄羅斯權威主義政治根源及其影響,”東北亞論壇, 第1期(2001 年2 月):頁48-50。
宋德星,”冷戰後東北亞安全形勢的變化,”現代國際關係,第 9 期(1998年9 月):頁34-38。
宋鎮照,”美國霸權在亞太地區之挑戰,”美歐月刊專輯-美國與亞太地區,第11卷第3 期(1996 年3 月):頁23-39。
李大光、李莉,”東北亞安全形勢特點及走向,”現代國際關係, 第6 期(1998 年6 月):頁19-22。
李小華,”冷戰後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三大理論思潮,”現代國際關係, 第12 期(1998 年12 月):頁9-13。
李允華,”1999 年以來俄羅斯形勢及前景述評,”東歐中亞研究,第4 期(2000 年8 月):頁17-24。
李文志,”由宮澤主義看日本亞太的外交佈局,”國家政策雙周刊,第53 期(1993年2 月):頁10-11。
李文志,”杭亭頓的戰略思想與美國全球戰略的關係,”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4 期(2002年8 月):頁1-20。
李正中,”亞太集體安全體系建立之探討,”中華戰略學刊,春季號(1993年3 月):頁23-33。
李正中,”美國亞太戰略與兩岸關係,”中華戰略學刊,夏季號(1993 年7月):頁1-15。
李玉珍,”中共與中亞各國關係發展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0 卷第7 期(1997年7 月):頁18-30。
李明,”柯林頓政府亞太政策之展望,”美國月刊,第8 卷第12 期(1993 年12 月):頁23-36。
李明,”從冷戰時期北韓政經動向和亞太地區安全,”國際關係學報,第8 期(1993年6 月):頁55-79。
李春隆,”俄羅斯杜馬選舉和總統辭職,”東北亞論壇,第1 期(2000 年2 月):頁53-54。
李登科,”五十年的中、美、蘇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42 卷第10 期(1999 年10月):頁45-68。
李慈安,”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下) ,”美國月刊,第5 卷第4 期(1990 年8月):頁130-138。
李慈安,”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上) ,”美國月刊,第5 卷第3 期(1990 年6月):頁133-143。
李靖宇、于鳳志,”論中、俄、日三國面向21 世紀的利益關係框架,”東歐中亞研究,第3 期(2000 年6 月):頁28-32。
李靜杰,”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及其美國因素,”東歐中亞研究,第3 期(2000 年6 月):頁3-14。
周煦,”2000 年中共對外關係─新世紀的中(共)美關係,”國際關係學報,第15期(2000 年12 月):頁69-70。
周煦,”克林頓政府的亞太政策,”國際關係學報,第8 期(1993 年6 月):頁1-23。
周煦,”冷戰後美國與中共的軍事關係,”國際關係學報,第13 期(1998 年12 月):頁1-32。
周煦,”論亞太安全體系,”亞洲與世界月刊。第17 卷第5 期(1993 年3 月):頁32-35。
周臻,”從中共與南北韓關係來看當前東北亞情勢,”共黨問題研究,第25 卷第12期(1999 年12 月):頁52-58。
周臻,”對俄羅斯與台海兩岸關係之研析,”中國大陸,第29 卷第4 期((1996 年4 月):頁9-11。
孟祥青,”把握後冷戰世界發展趨勢,實踐跨世紀國家綜合安全-江澤民新安全觀初探,”外交學院學報 (北京),第2 期(1999 年2 月):頁30-35。
季志業,”俄羅斯的當前局勢及其走向,”現代國際關係,第10 期(1998年10 月):頁19-23。
季志業等,”普京執政一年來的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第3 期(2001年6 月):頁24-33。
林文程,”中共對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之參與,”兩岸與國際事務季刊,創刊(2004年1月):頁1-34。
林文程,”東協區域論壇與亞太多邊安全體系的建構,”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3 期(1999 年7 月):頁74-114。
林文程,”臺灣的安全與亞太安全機制專輯三「中共與亞太多邊安全機制」,”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71 期(1997 年8 月):頁6-7。
林正順,”冷戰後的美日安保體制與臺灣安全之研究,”華梵學報,第6 期(2000年6 月):頁13-25。
林正順,”現階段東亞國際情勢分析及展望,”現代學術研究,第9 期(1999 年6月):頁155-183。
林正義,”美國與台海兩岸信心建立措施,”問題與研究,第44 卷第12 期(2005 年12 月):頁1-28。
林正義,”臺灣在亞太地區的安全策略,”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12 期(1995 年5月):頁21-23。
林正義,”臺灣的安全與亞太安全機制專輯一「亞太安全對話機制的趨勢」,”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71 期(1997 年8 月):頁2-3。
林正義,”歐洲及亞太信心暨安全建立措施之研究,”理論與政策,第12 卷第3 期(1998 年9 月):頁74-94。
林宗達,”中共與北韓對亞太地區飛彈威脅述評,”共黨問題研究,第26 卷第1 期(2000 年1 月):頁51-79。
林宗達,”中俄關係之改善對中共軍事現代化的助力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8 期(2001 年8 月):頁58-76。
林冠琦,”中國統一對亞太區域情勢之影響,”空軍學術月刊,第497 期(1998 年4 月):頁67-71。
林若雩,”二十一世紀臺灣與亞洲國家的關係,”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周刊,第161 期(1997 年4 月):頁6-8。
林經緯,”中俄軍事合作的轉變-從中俄聯合軍演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49 卷第4期(2006 年12月):頁49-75。
林德昌,”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演變模式:一種理論上的探索,”遠景基金會季刊,第7 卷第4期(2006 年10 月):頁1-41。
林麗香,”後冷戰時期「中」俄美軍事合作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第26 卷第4期(1998 年4 月):頁73-84。
況正吉,”歐盟東擴進程及其面臨的挑戰,”問題與研究,第42 卷第5期(2003 年10 月):頁25-48。
邱坤玄,”中共大國外交與獨立自主外交,”共黨問題研究,第26 卷第11 期(2000年11 月):頁5-7。
邱坤玄,”中共高層領導出訪的意義與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5 卷第12 期(2000年12 月):頁9-11。
邱清泉,”中亞地區-後冷戰時期強權角力的新焦點,”國防雜誌,第13 卷第5 期(1997 年11 月):頁104-109。
金榮勇,”一九九0年代日本的亞太政策,”問題與研究,第32 卷第6 期(1994 年6月):頁30-39。
金榮勇,”日本橋本主義下的東亞情勢與互動,”問題與研究,第36 卷第9 期(1997年9 月):頁1-11。
長青,”兩韓峰會對區域情勢的影響,”中共研究,第34 卷第7 期(2001 年7 月):頁23-30。
俞邃,”中國的大國關係理論與實踐,”中國外交,第7 期(2001 年7 月):頁10-13。
俞邃,”珍視歷史教訓、締造美好未來-紀念中俄建交五十周年,”東歐中亞研究,第5 期(1999 年10 月):頁5-12。
姜新立,”中共意識型態之演變與發展(下) ,”中共研究,第34 卷第5 期(2000 年5月):頁60-69。
柯玉枝,”當前日本對中共ODA政策轉變的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3 卷第12 期(2000 年12 月):頁17-33。
胡志強,”中共「大國外交」及我國因應之道,”政策月刊,第50 期(1999 年9月):頁29-36。
范仁威,”追求國家利益中,軍事武力之運用,”國防雜誌,第11 卷第8 期(1996年2 月):頁28-35。
唐仁俊,”中共海權擴張與其對亞太地區之影響,”海軍學術月刊,第34 卷第4 期(2000 年4 月):頁19-33。
唐仁俊,”冷戰結束後中「共」俄軍事合作對亞太地區之影響(下) ,”國防雜誌,第17 卷第2 期(2000 年8 月):頁16-32。
唐仁俊,”冷戰結束後中「共」俄軍事合作對亞太地區之影響(上) ,”國防雜誌,第16 卷第1 期(2000 年7 月):頁44-53。
唐仁俊,”後冷戰時期亞太地區集體安全機制之發展與限制,”空軍學術月刊,第513 期(1999 年8 月):頁57-72。
唐仁俊,”冷戰結束後中共對日本外交政策之演變,”中華戰略學刊,88 年春季號(1999 年3 月):頁191-203。
夏義善,”試論中俄能源合作的現狀與前景,”東北亞論壇,第4 期(2000年11 月):頁28-31。
孫長棟、楊相紅,”普京執政後對俄羅斯外交政策的調整,”東歐中亞研究,第5 期(000 年5 月):頁55-60。
孫國祥,”北京與莫斯科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之形成與剖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第8 期。1997 年8 月,頁82-97。
席來旺,”建立面向21 世紀的中美戰略夥伴關係,”現代國際關係,第11期(1997 年11 月):頁2-6。
席來旺,”積極推進建立中美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現代國際關係,第5期(1998 年5 月):頁2-7。
徐文吉,”論中國的東北亞安全戰略和建設性作用,”東北亞論壇,第4期(2000 年11 月):頁25-27、44。
徐景學,”50 年中蘇經貿關係的思考,”東歐中亞研究,第1 期(2000 年1月):頁69-73。
徐學根、朱惠,”評新干涉主義,”現代國際關係,第8 期(1999 年8 月):頁19-22。
袁易,”中國與導彈建制:國際規範之挑戰與遵循,”問題與研究,第43 卷第3 期(2004年6月):頁97-100。
寇健文,”中共與蘇共高層政治的演變:軌跡、動力與影響,”問題與研究,第45 卷第3 期(2006年6月):頁39-70。
張亞中,”歐洲聯盟中國政策的戰略分析,”問題與研究,第45 卷第4 期(2006年8月):頁31-62。
張亞中,”論兩岸治理,”問題與研究,第42 卷第6 期(2003年12月):頁29-69。
張雅君,”「十六大」後中共外交:相互依賴深化下的利益、挑戰與政策取向,”中國大陸研究,第46 卷第2 期(2003年4月):頁1-23。
張雅君,”上海五國安全合作與中共的角色,”中國大陸研究,第44 卷第4 期(2001年4月):頁33-54。
張雅君,”中俄睦鄰友好條約的性質、意涵與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45 卷第2 期(2002年4月):頁35-58。
張顯超,”中共在香港推動CEPA的設想與初評,”兩岸與國際事務季刊,第2 卷第4 期(2005年10月):頁1-36。
梁文興,”東協加中國合作的挑戰與前景,”兩岸與國際事務季刊,第2 卷第3 期(2005年7月):頁71-96。
許志嘉,”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對中共政策的調整,”問題與研究,第42 卷第3 期(2003年6月):頁79-102。
郭武平,”上海合作組織與俄中在中亞競合關係,”問題與研究,第44 卷第3 期(2005年6月):頁125-143。
陳伯志,”日本對中共官方援助之分析:一九七九年-二○○○年,”問題與研究,第40 卷第1 期(2001年2月):頁51-83。
陳欣之,”單極體系的形成、維繫與轉換,”問題與研究,第45 卷第2 期(2006 年4 月):頁111-135。
陳陸輝,”兩岸經貿互動與台灣政治版圖:南北區塊差異的推手?,”問題與研究,第42 卷第6 期(2003年12月):頁1-23。
湯紹成,”當前德國外交政策淺析,”問題與研究,第40 卷第1期(2001 年2 月):頁15-27。
童振源,”東亞經濟整合與台灣的戰略,”問題與研究,第45 卷第2 期(2006 年4 月):頁25-45。
楊仕傑,”美國小布希政府對台軍售之分析:維持兩岸軍力平衡,”問題與研究,第42 卷第6期(2003年12月):頁67-89。
趙建民,”日本外交中有關中國或美國優先之爭論-兼論日、中、台新安全架構,”問題與研究,第43 卷第1 期(2004年24月):頁83-102。
劉冠效,”從李前總統訪日看日本外交決策過程,”問題與研究,第40 卷第5 期(2001年10月):頁1-20。
劉曉鵬,”回顧一九六○年代中華民國農技外交,”問題與研究,第44 卷第2 期(2006 年4 月):頁131-143。
蔣忠良,”冷戰後台海兩岸在非洲之外交競逐,”兩岸與國際事務季刊,第2 卷第1 期(2005年1月):頁1-48。
蔡增家,”一九九七亞洲金融風暴後日本、東協與中國大陸互動關係的轉變,”中國大陸研究,第45 卷第4 期(2002年8月):頁75-94。
蔡增家,”日本與東協關係的轉變,”問題與研究,第44 卷第2 期(2005年4月):頁103-124。
盧葉中,”論國際關係理論之新自由制度主義,”問題與研究,第41 卷第2 期(2002年4月):頁43-66。
閻學通,”中國的東亞安全政策,”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第10期(1995年)。
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第11期(1997年)。
閻學通,”冷戰後中國的對外安全戰略,”中國外交(1995年)。
閻學通,”冷戰後亞太安全與台灣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第10期(1995年)。
閻學通,”亞太地區的安全合作,”東亞季刊,第2期(1999年)。
閻學通,”亞太安全趨勢,” 現代國際關係,第7期(1997年)。
閻學通,”國家利益的判斷,”戰略與管理,第3期(1996年)。
閻學通,”國際環境及外交思考,” 現代國際關係,第8期(1999年)。
閻學通,”歷史的繼續:冷戰後的主要國際政治矛盾,”現代國際關係,第6期(2000年)。
鍾延麟,”鄧小平在中蘇關係中之角色與作為(1956-1976)-兼論對「鄧小平研究」之意義,”中國大陸研究,第48 卷第4 期(2005年12月):頁85-100。
顧立民,”新世紀中共地緣戰略思想,”問題與研究,第42 卷第3 期(2003年6月):頁57-78。

學位論文
王世明,”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2003年。
朱文宗,”後冷戰時期中共之援外政策,” 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2004年。
周志昇,”全球化與中共大國外交之研究,” 國立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研究所,2002年。
周睦謹,”中共大國外交研究,” 私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2002年。
周德芳,”後冷戰時期中共週邊關係發展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2002年。
張北海,”胡溫體制下中共大國外交與睦鄰外交戰略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2006年。
張俊雄,”中共大國外交戰略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2002年。
張登及,”冷戰後中共大國外交之研究:理論與實踐的分析,”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2001年。
郭大文,”後冷戰時期中國大國外交策略論述與發展,” 國立台灣治大學政治研究所,2005年。
劉正慶,”中共大國外交政策形成與實踐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2000年。
潘華昇,”後冷戰時期中國戰略夥伴外交關係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2005年。
蔡昆宏,”中共大國外交政策的國家利益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2003年。
魯維廉,”中共新安全觀與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2000年。
韓原化,”胡錦濤時期外交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2006年。

報紙
仇佩芬,”大國外交版圖 畫在大西洋上,”工商時報,西元1999年10月25日,版10。
仇佩芬,”大國外交奏效 中共擠身國際強權,”工商時報,西元1998年12月30日,版8。
仇佩芬,”外交角力 我將續推動高層出訪 抵制中共大國外交攻勢,”工商時報,西元1998年11月3日,版8。
王嘉源,”北韓再向日本海試射飛彈,”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5月26日,版A14。
王嘉源,”靠政治智慧 葉爾辛全身而退,”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9月24日,版A14。
王銘義,”因應中共大國外交 外交部將成立專案小組 胡志強:絕不接受中共與日本達成的任何涉台協議、聲明或規範,”中國時報,西元1998年11月28日,版11。
王銘義,”面對北京 大國外交 強大壓力下:台灣須要更多政治智慧,”中國時報,西元1999年9月12日,版4。
亓樂義,”為穩定中國政策 美決定保密情蒐,”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4月25日,版A13。
亓樂義,”售中共夜視鏡 美罰業者一億,”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3月29日,版A13。
亓樂義,”學習參謀體制 中共軍官赴德取經,”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5月7日,版A13。
亓樂義,”體制龐雜 中共國防預算如黑洞,”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3月5日,版A13。
白華德,”人事大地震 為鞏固中央權威,”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3月30日,版A13。
白華德,”中共反衛星測試 美知情卻裝傻,”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4月24日,版A13。
白華德,”中共國防預算今年增幅17.8%,”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3月5日,版A13。
白華德,”欠債一筆勾銷 展現大國外交,”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3月12日,版A13。
白華德,”政協今開議 鑽研民生議題,”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3月3日,版A13。
白華德,”脅迫計畫生育 5萬人抗暴襲官,”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5月23日,版A13。
白華德,”啞鈴變橄欖 中國才算崛起,”中國時報,西元2006年11月5日,版A17。
白華德,”溫:兩岸和平發展 大勢所趨,”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3月17日,版A13。
石碌,”中共大國外交與對台策略,”中央日報,西元1998年9月21日,版9。
向駿,”嗆聲過後 大國外交 險境仍在 中美若對幹 台灣怎麼辦? 陳總統「元首外交」是否能有效對抗?,”聯合報,西元2004年8月23日,版A15。
朱建寧,”胡錦濤對美外交 態度可能轉強硬,”中國時報,西元2003年12月5日,版A13。
朱建寧,”第五代接班人 愛說漂亮話,”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5月19日,版A13。
朱敬一,”台灣如何在全球化挑戰中 豫師來姓,”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6月45日,版A4。
江慧真,”中美洲外長會議 五友邦派次長出席,”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5月24日,版A4。
李允傑,”建構務實台灣主義,”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5月24日,版A15。
李亮萱,”亞洲飛龍在天 只有台灣還在睡,”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6月1日,版A6。
周怡倫、謝公秉,”李登輝強力批判三強搞大國外交,”聯合報,西元1998年9月6日,版2。
林中斌,”中日關係意外改善,”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4月12日,版A15。
林克倫,”中俄將共探火星,”中國時報(台北),2007年3月28日,版A13。
林克倫,”台灣未公報化 中日猜忌未消,”中國時報(台北),2007年4月12日,版A13。
林克倫,”佩斯訪中 共軍給足面子,”中國時報(台北),2007年3月28日,版A13。
林克倫,”國台辦:以凍憲之名行制憲之實,”中國時報(台北),2007年3月27日,版A13。
林克倫,”對話解決不了盜版 美向WTO控告,”中國時報(台北),2007年4月11日,版A13。
林則宏,”中共開展大國外交策略 中歐外交來往日益密切,”工商時報,西元1998年10月31日,版7。
徐瑞雯,”俄證實22架蘇愷27已運抵大陸,”聯合報,西元1996年5月1日,版9。
秦儀,”大國外交下的台海形勢應關注,”中央日報,西元1998年12月2日,版11。
張宗智,”中共大國外交攻勢 我研議回應,” 聯合報,西元1998年11月28日,版4。
張宗智,”外交部 反制中共大國外交 胡志強:決定成立專案小組下開始運作 必要時亦將請行政院設跨部會小組聯合反擊,”聯合報,西元1998年12月29日,版13。
張瑞昌,”熱情而戒慎 扁有為有守 官方迴避「外交突破」用詞 充分掌握「大國外交」的現實,”中國時報,西元2001年5月23日,版3。
張聖岱,”國際局勢有「一超多強」走向多極格局 中共積極擴展大國外交,”聯合報,西元1998年9月25日,版13。
張聖岱,”專訪大陸外交學院院長劉山:「中方」目前的外交策略,一是發展穩定的睦鄰友好周邊環境;二是爭取保持與大國間的穩定關係,”聯合報,西元1996年11月30日,版9。
郭崇倫,”怎麼評價總統,總統又如何塑造評價,”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5月29日,版A14。
郭崇倫,”恐怖分子的夢幻終極武器-小型核彈,”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6月5日,版A14。
郭篤為,”在台灣投資者 難得一見的好買賣,”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5月27日,版A14。
郭篤為,”貝里斯再向台要金援,”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5月25日,版A4。
郭篤為,”委內瑞拉擴大與中能源合作,”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3月28日,版A13。
陳邦鈺,”張京育:中共打壓 今年變本加厲 指北京推動「大國外交」之餘未忽視「小國外交」,”中央日報,西元1999年1月15日,版4。
陳重生,”賴幸媛:北京發展大國外交 政府不察,” 中國時報,西元2004年12月3日,版A13。
陳家傑,”日皇下月訪大陸 我外交部:遺憾,”聯合晚報,西元1992年8月25日,版3。
陸以正,”中美下一個衝突點 蘇丹的達富爾,”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6月4日,版A14。
陸以正,”六方會談打破僵局 北韓獲得空前補助,”中國時報,西元2006年2月26日,版A14。
陸以正,”尼羅河為非洲的殺戮哭泣,”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3月21日,版A14。
陸以正,”法國總統拼命三郎 與席哈克唱反調,”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5月21日,版A14。
陸以正,”非洲獨立潮50周年 迦納大肆慶祝,”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3月12日,版A14。
陸以正,”胡錦濤訪俄:平等夥伴 兩國關係新頁,”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4月2日,版A14。
陸以正,”黎巴嫩又陷內戰 人民何辜,”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5月28日,版A14。
陸以正,”縱橫世界 胡錦濤的大國外交,”中國時報,西元2006年5月1日,版A16。
傅建中,”中國政策辯論,”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4月25日,版A13。
傅建中,”美軍事專家看台海軍力對比,”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4月2日,版A13。
彭志平,”大陸股民都於黨員,”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5月10日,版A13。
彭志平,”拼經濟 印度擬重修史迪威公路,”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5月8日,版A13。
彭志平,”探月衛星嫦娥一號 下半年升空,”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5月19日,版A13。
賀靜萍,”中共將台灣納入區域經濟 意圖明顯,”工商時報,西元2006年4月23日,版A3。
黃菁菁,”中國勢力若伸展 日恐淪為一省,”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2月28日,版A13。
黃菁菁,”李登輝抵日 盼赴靖國祭胞兄,”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5月3日,版A13。
黃菁菁,”美軍基地遷移 日編鉅款埋單,”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5月24日,版A14。
黃菁菁,”溫家寶融冰之旅 提中日關係五原則,”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4月13日,版A13。
黃菁菁,”衝突點沒變 中日化冰待努力,”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4月13日,版A13。
黃菁菁,”聯合公報 日重申尊重一中,”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4月12日,版A13。
楊永明,”北韓核武尚無解 美中關係向前進 中共積極介入 成了美國和北韓的下台階 更展現東亞大國外交,”聯合報,西元2003年1月6日,版15。
趙春山,”江澤民訪日、俄後 不要意圖打破大國外交格局 擴大台灣戰略價值 參與大國的權力遊戲,”聯合報,西元1998年12月2日,版15。
劉世忠,”打破外交政策四大迷思,”蘋果日報,西元2007年6月13日,版A21。
劉永祥,”中共大國外交 我以經貿反制: 胡志強指我將調高援外經費 家強經濟合作,”中國時報,西元1998年12月29日,版6。
劉屏,”中共獵殺衛星 不須高深技術,”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5月3日,版A13。
劉屏,”吳釗爕:中共六億美金挖走塞內加爾,”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5月13日,版A13。
劉屏,”吳儀訪美對話 兩國部長幾到齊,”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5月23日,版A13。
劉屏,”金融開放 外資登陸發行信用卡,”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5月25日,版A13。
劉屏,”美支持台灣以觀察員出席WHA,”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5月13日,版A4。
劉屏,”美日安保 不提台灣,”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5月3日,版A1。
劉屏,”美日避談台海爭議 衝擊台灣,”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5月3日,版A6。
劉屏,”軍購有但書 台灣漸要求參與產製,”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3月21日,版A13。
劉屏,”備忘錄曝光 中共挾世衛打壓台灣,”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5月13日,版A4。
劉屏,”對台飛彈將破千 大陸仍難動武,”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5月27日,版A13。
劉屏,”鮑森、吳儀開場白 針鋒相對,”中國時報,西元2007年5月23日,版A13。
謝璦竹,”能源需求驅動大陸外交,”經濟日報,西元2005年8月7日,版A3。

中文網站
江慧真、劉屏、郭篤為,”中共施壓 我中美邦交拉警報,”奇摩新聞網,2007年5月16日。
呂孟哲,”美國防部長蓋芡呼籲中國解釋擴軍意圖,”奇摩新聞網,2007年6月1日。
李明峻,”合縱連橫掌握美、中、日、台脈動,”新台灣新聞週刊網,2004年12月13日。
林沂鋒,”馬英九提活路外交主張和中國談判交往,”奇摩新聞網,2007年6月1日。
林治平,”溫家寶會安倍 發布十年來首份聯合聲明,”奇摩新聞網,2007年4月11日。
張佑之,”胡錦濤和盧武鉉就北韓問題發表聯合聲明,”奇摩新聞網,2005年11月16日。
張芳明,”安倍反對中國正式參加工業國高峰會,”奇摩新聞網,2005年6月14日。
郭無患,”白宮宣布420布胡會 將討論化解現有岐見,”奇摩新聞網,2006年3月3日。
陳昶佑,”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出訪歐洲三國,”奇摩新聞網,2005年11月8日。
陳昶佑,”布胡會落幕 胡錦濤預期中美關係更穩固,”奇摩新聞網,2006年4月21日。
陳昶佑,”胡錦濤訪抵英 官方盛大歡迎民間抗議迭起,”奇摩新聞網,2005年11月9日。
劉坤原,”五角大廈細數去年影響中國對外關係的重大事件,”奇摩新聞網,2007年5月26日。
劉芳美,”採購F16C/D案,美有考量,我方的呢?,”中廣新聞網,2007年5月17日。
樊劍萍,”中國全球影響力成長 萊斯淡化美國關切之情,”奇摩新聞網,2006年11月10日。
樊劍萍,”美國務卿萊斯抨擊俄羅斯人權紀錄和外交政策,”奇摩新聞網,2007年6月1日。
樊劍萍,”胡錦濤抵達韃靼訪問 俄媒體抱怨雙邊貿易關係,”奇摩新聞網,2007年3月28日。
樊劍萍,”胡錦濤啟程訪問俄羅斯 將簽署多項協定,”奇摩新聞網,2007年3月26日。
樊劍萍,”胡錦濤訪印度 呼籲加強中印商業關係,”奇摩新聞網,2006年11月22日。
樊劍萍,”胡錦濤訪問尚比亞 簽署鉅額投資協定,”奇摩新聞網,2007年2月5日。
樊劍萍,”胡錦濤訪問非州八國 與喀麥隆簽署鉅額合約,”奇摩新聞網,2007年2月1日。
潘應辰,”中共五中全會閉幕 將通過新五年規劃建議,”奇摩新聞網,2005年10月11日。
潘應辰,”胡錦濤承諾將逐步實現平衡和美國貿易順差,”奇摩新聞網,2005年11月20日。
潘應辰,”胡錦濤結束英國訪問轉往德國,”奇摩新聞網,2005年11月10日。
簡長盛,”胡錦濤訪北韓 六方會談將成主要議題,”奇摩新聞網,2005年10月28日。
簡長盛,”報導:日本和中國領袖今年起將定期互訪,”奇摩新聞網,2007年1月1日。

二、外文部份
Barnet Doal. The Marking of Foreign Policy in China:Structure and Process. Boulder : Westview Press,1995.
Brenner Michael.The U.S.-China Bilateral Nuclear Accord.Washington D.C.:Institute for the study Diplomacy,Georgetown Univ.,1994.
Cline Ray S. The Power of Nations in the 1900s’.Maryland : University of American Press Inc.,1994.
Danny Roy.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London : MacMillan Press Ltd.,1998.
Gilpin, Robert.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 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
Gilpin, Robert. The challenge of global capitalism .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
Gilpin, Rober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
Guzzini, Stefano. Real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 the continuing story of a death foretold .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1998.
Mann, Jim.About Face:A History of American’s Curiou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from Nixon to Cliton.Ameirican:Random House Inc,1999.
Phelps, Edmund S.. Political economy : an introductory text . New York : W. W., Norton,1985.
Strange, Susan. The retreat of the state : the diffusion of power in the world economy. England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Sutter,Robert G.China’s Rise In Asia:Promises and Perils.Rowman Littlefield Pub Inc,2005.
Sutter,Robert G.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Power and Policy Since the Cold War.Rowman Littlefield Pub Inc,2007
Sutter,Robert G.The United States and East Asia:Dynamics amd Implications.Rowman Littlefield Pub Inc,2003.
Yabuki, Susumu. China's new political economy : the giant awakes. Boulder : Westview Press,1995.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220.160.216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220.160.216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