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09114-11102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09114-111025
論文名稱
Title
全唐詩中初、盛唐之「芳草」詩探討
Full Tang in the beginning, the Tang Dynasty's "Grass" topics discussed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5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4-05-0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4-09-09
關鍵字
Keywords
詩歌、初唐、盛唐、芳草、歷代芳草
Poetry, Chronicles Grass, Grass, Tang Dynasty, Early Tang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45 次,被下載 57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4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575 times.
中文摘要
本論文《全唐詩中初、盛唐之「芳草」詩探討》主要在研究初盛唐詩中「芳草」的諸多意涵,斟酌當時的時代背景與作者遭遇,依「芳草」的內容,將其所運用到的主題分為:自然芳草、芳草作喻、懷古傷逝、離情之悲、隱逸絕塵、深閨幽怨、思鄉之情,並對詩歌一一剖析。
第一章,緒論,談研究動機與方法。第二章,從「芳草」的兩字的出現,以及「芳草」的種類做一概括性的描摹。 第三章,從《全唐詩》中,蒐集與「芳草」相關的詩文材料,從「顏色」、「季節」、「和詩」、「觸景生情」等不同的角度切入,了解《全唐詩》中「芳草」的運用情形。
第四、五章進一步探討「芳草」在唐詩中所呈現的各種意涵,包括「芳草」的形象表徵、空間美感或是心靈層面的抒發。
Abstract
This paper “Full Tang in the beginning, the Tang's "Grass" Poems “mainly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early Tang Dynasty poem "Grass". According to the background of that time and those experiences of the authors, the theme "Grass" is classified as natural grass, grass as a metaphor, nostalgia and mourning, sad parting, seclusion, women’s displeasure, and homesickness. Besides, the poems will be analyzed.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talks about motivation and methods and then the second chapter makes a general tracing about the emergence and variety of the word "Grass".
The third chapter, gathers "Grass" poetry-related material from "Full Tang"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ncluding "color", "season" and "recalling the tragic", we can understand the use case of "grass” in “Full Tang". The fourth and fifth chapters, "Grass" in Tang presented in a variety of meanings involving image characterization of "grass", the space to express aesthetic or spiritual level will be explored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第 一 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3
第 二 章 芳草探源及其界義 ………………………………………5
第一節 「芳草」一詞探源…………………………………….... 5
第二節 「芳草」的研究範圍……………………………………. 9
第三節 「芳草」詩研究之時間限定……………………………. 16
第 三 章 全唐詩中的芳草運用……………………………………20
第一節 芳草詩中的顏色運用……………………………….... 20
第二節 芳草詩中的和詩………………………………………. 24
第三節 芳草詩中的季節…………………………………….... 28
第四節 芳草詩中的觸景生情…………………………………. 39
第 四 章 芳草的意涵(上)…………………………………………43
第一節 自然芳草…………………………………………….... 43
第二節 芳草作喻………………………………………………. 55
第三節 懷古傷逝…………………………………………….... 69
第 五 章 芳草的意涵(下)…………………………………………73
第一節 離情之悲…………………………………………….... 73
第二節 隱逸絕塵………………………………………………. 85
第三節 深閨幽怨……………………………………………... 92
第四節 思鄉之情………………………………………………. . 97
第 六 章 結論 …………………………………………………103


參考文獻…………………………………………………….…… 108
附錄………………………………………………………………….. 11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 古籍(按時間順序)
《周易》:《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台北:書銘出版公司,1997年。
西晉・陸機著,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北京:人民文學,2006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劉正浩等注譯:《新譯世說新語》,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南朝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台北:文光出版社,1974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台北:成文出版社,1971年。
唐・李嶠:《李嶠雜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唐・殷璠:《河嶽英靈集》,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台北:中華書局,1958年。
唐・張曲江著,劉斯翰校注:《張曲江集》,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
唐・芮挺章編:《國秀集》,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宋・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司馬光編著 元・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台北:中華書局 1970年。
五代・劉昫:《舊唐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7年。
五代・李昉編:《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五代・李昉:《文苑英華》第五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
元・辛文房著,李立樸譯:《唐才子傳》,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7 年。
明・高棅:《唐詩品彙》,台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清・紀昀主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清聖祖御定:《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民國・傅璇琮等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民國・楊家駱主編:《新唐書》,台北 : 鼎文書局,1981年。

二、專書(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CR&LF 研究所著、博碩文化編譯:《配色的魔法- 能夠招喚幸運與感動的創意色彩學》,台北:博碩文化,2008年。
托馬斯‧門羅(Thomas Munro)著;安宗昇譯:《走向科學的美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
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藝術與視知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Otto G. Ocvirk 等著/江怡瑩譯《藝術原理與應用》,台北,麥格羅・希爾出版,2004年。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著,馮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0年。
勒內‧韋勒克/[美]奧斯汀‧沃倫:《西方現代批評經典譯叢文學理論》,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上海辭書出版社:《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
王雲五編:《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1年。
王一川:《通向中國現代性詩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1年。
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方鳳:《存雅堂遺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王熙元:《詩詞評析與教學》,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王琦輯注:《李太白全集》,台北:華正書局,1991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
王仲鏞:《唐詩紀事校箋》,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
古風:《意境探微》,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
安旗:《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成都:巴蜀出版社,2000年。
吳仁傑:《離騷草木疏》,台北:台灣商務,1979年。
吳晟:《中國意象詩探索》,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呂德申:《鍾嶸詩品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何志明、潘運告編著:《唐五代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三民出版社,1990年。
吴相洲:《唐代歌詩與詩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吳兢:《貞觀政要》,台北:黎明文化,1989年。
余恕誠:《唐詩風貌》,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7年。
何寄澎:《典範的遞承─中國古典詩文論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呂慧鵑、劉波、盧達編:《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沈德潛評選,《明詩別裁集》,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
吳燕娜主編:《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台北:稻香出版社,2001年。
尚永亮主編:《唐五代逐臣與貶謫文學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尚定:《走向盛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
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周勛初主編:《唐詩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藝文出版社,1993年。
胡經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台北:九歌出版社,1991年。
紀昀主編:《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段七丁:《中國重彩山水畫技法》,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
胡震亨:《唐音癸籤》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胡之驥註,李長路、趙威點校:《江文通集彙註》,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徐芹庭:《修辭學發微》,台北:中華書局,1974年。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陳曉明:《本文的審美結構》,北京:花山文藝出版社,1993年。
柴望:《秋堂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凌欣欣:《初唐詩歌中季節之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年。
郭興文、韓養民:《中國古代節日風俗》,台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
陳鐵民編:《文史》第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陳順智:《劉長卿詩歌透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陳伯海主編:《唐詩匯評》,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張毅:《意境縱橫探》,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1986年。
張廷玉等撰:《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台北:鼎文書局,1982年。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1年。
張愛芳、賈貴榮編:《歷代名人諡號諡法文獻輯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
黃慶萱:《修辭學》(增訂三版),台北:三民出版社,2000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出版社,1976年。
黄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台北:巨流出版社,1986年。
傅道彬:《晚唐鐘聲—中國文化的精神原型》,北京: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黃淑貞:《以石傳情—談廟宇石雕意象及其美感》,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6年。
黃景進:《意境論的形成- 唐代意境論研究》,台北:學生書局,2004年。
程金城:《西方原型美學問題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卷》,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傅璇琮等著:《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
傅璇琮主編:《唐代文學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鄒巔:《詠物流變文化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喬象鍾、陳鐵民主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湖北崇文書局彙集:《百子全書》,台北:古今文化出版社,1963年。
遍照金剛:《文鏡秘府論》,台北:大鴻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
董季棠:《修辭析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葉燮:《原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葉維廉:《歷史、傳釋與美學》〈中國古典詩中的一種傳釋活動〉,台北:東大圖書,2002年。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賈晉華:《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詹瑛:《唐詩》,台北:國文天地,1990年。
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
董誥等編:《全唐文》卷一百五十六,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楊世明校注:《劉長卿集編年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第5 冊,台北:鼎文書局,1989年。
詹鍈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第1 冊,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
聞一多,:《神話與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詩選與校箋》,台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
趙以武:《唱和詩研究》,蘭州:甘肅文化出版,1997年。
劉熙載:《藝概》(卷二〈詩概〉),台北:台北金楓出版社,1986年。
劉體仁:《七頌堂詞繹》,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劉上生、胡遂、趙曉嵐:《中國古代文學史》,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
蔡瑜:《高棅詩學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0年。
蔣凡:《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宋金元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劉世劍主編:《文章寫作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劉肅撰,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大唐新語》,北京市:中華書局,1984年。
蔣寅:《大曆詩人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蔡英俊主編:《抒情的境界》,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潘呂棋昌:《蕭穎士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錢仲聯編:《中國文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
蕭繼宗:《孟浩然詩說》,台北市:商務印書館,1969年。
獨孤及:《篦陵集》卷十三,上海市:上海書店,1989年。
蕭馳:《中國詩歌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聶永華:《初唐宮廷詩風流變考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譚優學:《唐詩人行年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嚴羽,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詩體),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
錢仲聯編校:《陳衍詩論合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嚴羽,胡鑑注,任世熙校:《校正滄浪詩話注》,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
顧建國:《張九齡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龔鵬程:《春夏秋冬--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季節》,台北:故鄉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


三、 期刊(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艷平:〈萋萋芳草總多情〉,《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9 期,2000年。
王春庭:〈漁樵:隱逸文學的一個象徵性符號〉,《唐代文學研究》,第7輯,1998 年。
王一川:〈通向中國現代性詩學〉,《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65期,2001年。
朱玲玲:〈「草」意象的源起與流變〉,《棗莊學院學報》,第4期,2006年。
朱金城、朱易安:〈試論《詩源辨體》的價值及其與《滄浪詩話》的關係〉,《文學遺產》,1983年第4期。
邵建:〈比興、象徵與意象〉,《江蘇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2006年。
余霞:〈宋詞中草意象的生命內涵與創作得失〉,《嘉興學院學報》,第20 卷,第2 期,2008 年。
何寄澎:〈悲秋-中國文學傳統中時空意識的一種典型〉,《台大中文學報》第7期,1995年。
沈凡玉:〈從感時興懷到吟詠四季—魏晉至齊梁詩歌中「季節」書寫的嬗變〉,《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8期,2007 年。
何格恩:〈張九齡年譜〉,《嶺南學報》,第4卷第1期,1935 年。
李世亮:〈張九齡年譜〉,《韶關師專學報》,第1 期,1982 年。
周淑芳:〈節令詩:人生況味的審美創造〉,《新亞論叢》第4期,2002 年。
周嘉惠:〈李白的漫游生活及其對詩歌創作的影響〉,《青島教育論壇》,第2 期,1997 年。
高丁國、韓建峰:〈李嶠詩歌研究〉,《希望月報》,2007年。
孫熙春:〈淺論漢魏六朝詩歌的時間與生命意識〉,《瀋陽教育學院學報》,第8 卷第1 期,2006 年。
張健:〈由文藝史的分期談到四唐說的沿革〉,《暢流》,第34 卷第11 期,1967 年。
張福慶:〈「盛唐氣象」及其形成的原因〉,《外交學院學報》,第3 期,1999 年。
許天治:〈中國古典詩中「雕紅刻綠」的賞析研究─初探紅綠色彩在詩詞中的視覺意象〉(上),《藝術評論》第3 期,1991 年。
童慶炳:〈「意境」說六種及其申說〉,《東疆學刊.》,第19卷第3期,2002年。
焦亞東:〈互文性視野下的類書與中國古典詩歌〉,《文藝研究》,第1期,2007年。
楊新生:〈論詞中意象的美學意蘊〉,《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7 卷,第2 期,2008 年。
顏進雄:〈初唐奉和應制詩歌中的季節意象探析〉《花蓮師院學報》,第16期,2003年。

四、博士、碩士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沈芬好,《白居易詩集中季節詩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許翠雲,《唐代閨怨詩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劉叡穎,《王勃詩的季節意象研究》,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
陳秋蘭,《初唐詠物詩與類書關係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年。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