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10105-11530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10105-115306
論文名稱
Title
張愛玲《傳奇》之「奇」研究
The studying ' Peculiar ' of Ellen Chang's " legend "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2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5-06-2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5-08-10
關鍵字
Keywords
都市文學、張愛玲、新感覺派、電影、女性作家
Film, Doctrines of women, Culture, Wome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82 次,被下載 3433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8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433 times.
中文摘要
  
  什麼是「傳奇」? 「傳奇」這一名稱由指稱為一完整小說,到可為戲劇演出 ,這是此一名詞出現在中國的歷程。而根據張愛玲在皇冠出版的《張愛玲全集•傾城之戀》裡面,自序中所提到的:

    這裡的故事,從某一個角度看來,可以說是傳奇,其實像這一類的事情也多
    得很。我希望讀者看這本書的時候,也說不定會聯想到他自己認識的人,或是
    見到聽到的事情。不記得是不是《論語》上有這樣兩句話:『如得其情,哀矜
    而勿喜。』這兩句話給我的印象很深刻。我們明白了一件事的內情,與一個人
    內心的世界,我們也都『哀矜而勿喜』吧。

  由這話中,可以把張愛玲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當時張愛玲自己命名為《傳奇》 ,視為一種借古題而發新意的一種引用,而這兩本短篇小說集裡的作品,大致都是張愛玲於一九四三年初至一九四五年秋的作品,這短暫的三年時光是張愛玲文學生命最活躍的時期。

    我寫的『傳奇』與『留言』兩種集子,曾經有人在香港印過,那是盜印的。
    此外我也還見到兩本小說,作者的名字和我完全相同,看著覺得詫異。其實說
    來慚愧,我寫的東西實在是很少。『傳奇』出版後,在一九四七年又添上幾篇
    新的,把我所有的短篇小說都收在裡面,成為『傳奇增訂本』。這次出版的,
    也就是根據那本『增訂本』,不過書名和封面都換過了。

  因此,本文企圖由張氏的朵篇小說文本,並取其「傳奇」之命名意義,保留作者初版的書名《傳奇》,進而去探索那樣的時代中的文化脈絡,張愛玲在這短暫的時間中,所創作的一種背景,與個人因素。進而解析這一種獨特文學語言 所表達的意涵,並由『傳奇』之「奇」中關照出作者隱含的「凡」的深意。
Abstract
What is ' the legend '? This name is meant and called one intact novel, can perform for drama when getting in ' the legend ', this is that this noun appears in the course of China. And according to inside of " Zhang Ailing's complete work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張愛玲《傳奇》之「奇」研究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8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方法──────────────────────2
第三節 文獻探討──────────────────────2

第二章 內源──家世傳奇────────────────────9~39
第一節 家族淵源──────────────────────9
第二節 童年記憶──────────────────────15
第三節 父母失和──────────────────────18
第四節 慘澹青春──────────────────────27
第五節 轉機與毀滅─────────────────────31

第三章 外因──都市傳奇────────────────────40~49
第一節 鴛鴦蝴蝶派─────────────────────40
第二節 新感覺派──────────────────────46
第三節 傳統與現代─────────────────────47

第四章 文本內容特色──────────────────────49~79
第一節 昏暗死寂的世界───────────────────49
第二節 與外在脫節的人物──────────────────57
第三節 軟弱男子的悲哀───────────────────69

第五章 傳奇中的影像語言────────────────────80~89
第一節 圖像────────────────────────80
第二節 影像────────────────────────82
第三節 電影────────────────────────85

第六章 結論──────────────────────────90~91
第一節 研究限制──────────────────────90
第二節 研究成果──────────────────────90

附圖一∼二十─────────────────────────92~111
參考書目───────────────────────────112~118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專著
(一)張愛玲作品
張愛玲,《秧歌》,台北,皇冠文學出版社,民國84年典藏版。
張愛玲,《赤地之戀》,台北,皇冠文學出版社,民國84年典藏版。
張愛玲,《流言》,台北,皇冠文學出版社,民國84年典藏版。
張愛玲,《怨女》,台北,皇冠文學出版社,民國84年典藏版。
張愛玲,《傾城之戀─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台北,皇冠文學出版社,民國84年典藏版。
張愛玲,《第一爐香─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二》,台北,皇冠文學出版社,民國84年典藏版。
張愛玲,《半生緣》,台北,皇冠文學出版社,民國84年典藏版 。
張愛玲,《張看》,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民國84年典藏版。
張愛玲,《惘然記》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民國84年典藏版。
張愛玲,《續集》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民國84年典藏版。
張愛玲,《餘韻》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民國84年典藏版。
張愛玲,《對照記─看老照相簿》台北 皇冠文學出版社,民國84年典藏版。
張愛玲,《同學少年都不賤》,台北,皇冠文學出版社,民國93年2月初版。
子通、亦清編,《張愛玲文集補遺》,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年4月。
金宏達、于青編,《張愛玲文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7月。
來鳳儀編,《張愛玲散文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7月。

(二)各家研究評論

于青、金宏達編,《張愛玲研究資料》,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94年1月。
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台北,大地出版社,民國82年7月。
水晶,《張愛玲未完》,台北,大地出版社,1996年12月。
徐斯、司馬新譯、《張愛玲與賴雅》、台北、大地出版社、1996年5月。
余斌,《張愛玲傳》,台中,晨星出版社,民國86年3月。
周芬伶,《艷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台北,元尊文化出版,1999年2月。
林幸謙,《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書寫》,台北, 洪葉文化出版,2000年1月。
林幸謙,《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台北,麥田文化出版,2000年1月。
唐文標,《張愛玲研究》,台北,聯經文化出版,民國73年2月。
高全之,《張愛玲學:批評•考證•鉤沉》,台北,一方文化出版,2003年3月。
張子靜,《我的姊姊張愛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6年1月。
陳子善編,《私語張愛玲》,浙江文藝出版社, 1995年11月。
陳炳良,《張愛玲短篇小說論集》,台北,遠景文化出版,民國72年4月。
傅葆石等著,《超前與跨越:胡金銓與張愛玲》,香港臨時政府局(第廿二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刊物)1998年3月。
萬燕,《海上花開又花落─讀解張愛玲》,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1996年8月。
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文化出版,1999年10月。
蔡登山,《傳奇未完張愛玲》,台北,天下遠見文化事業, 2003年2月。
蔡鳳儀編,《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台北,皇冠文學出版,1996年3月 。
魏可風,《張愛玲的廣告世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10月。
蘇偉貞,《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台北,三民書局出版,民國91年2月。
止庵、萬燕,《張愛玲畫話》,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2003年10月。
于青,《張愛玲傳》,台北,世界書局,1993年9月16日初版。
司馬新,《張愛玲與賴雅》,台北,大地出版社,1996年5月初版。
任茹文、王豔,《沈香屑裡的舊事:張愛玲傳》,嘉義市,千聿企業出版,2002年初版。
李瑞騰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二),台北,九歌出版社,民國92年初版。
胡辛,《最後的貴族•張愛玲傳》,台北,國際村文庫書店,1995年3月初版。
胡蘭成,《今生今世》,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年7月初版。
陳子善,《說不盡的張愛玲》,香港,遠景出版,2001年7月。
張健,《張愛玲新論》,台北,書泉出版社,1996年1月初版。
張健主編,《張愛玲的小說世界》,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3年7月。
馮祖貽,《百年家族─張愛玲》,台北,立緒文化出版,民國88年5月。
萬燕,《海上花開又花落──讀解張愛玲》,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8月初版。
費勇編著,《美麗又蒼涼的手勢─我看張愛玲》,台北縣,雅書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1月。
楊昌年,《水晶簾外玲瓏月》,台北,里仁書局,民國88年7月。
鄭樹森編選,《張愛玲的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04年1月一版。
魏可風,《臨水照花人》,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年12月初版。
蘇偉貞編選,《張愛玲的世界──續編》,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04年1月初版。

(三)相關書籍

王德威,《眾聲喧嘩》,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8年9月。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1993年6月。
李今,《海派小說與現代都市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
林信華,《符號與社會》,台北, 唐山出版社,民國88年7月。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 麥田出版有限公司
夏志清,《愛情、社會、小說》,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0出版。
張健,《古典到現代》,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5年4月。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2年1月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1月。
齊隆壬,《電影符號學》,台北,書林出版社,民國82年4月。
Terry Eagleton 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出版社,民國83年3月二刷。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初版。
鄭明娳、林耀德,《時代之風》,,幼獅出版社,中華民國80年7月。
劉崇稜,《日本近代文學概說》,台北,三民書局,中華民國86年3月。
二、論文
(一)學位論文
盧正珩,《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6月。
鍾正道,《張愛玲散文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6月。
戴瑩瑩,《閱讀與改寫:作為電影現象的「張愛玲電影」研究》,北京電影學院碩士論文, 2000年5月
邱昭瑜,《張愛玲作品評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7學年度。
黃方琪,《張愛玲《傳奇》世界中的人性書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論文,92學年度,2004出版。
沈文田,《張愛玲小說人物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90學年度,2001年出版。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90學年度,2003年出版。
彭筠蓁,《對照記----張愛玲的傳統與現代》,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88學年度,2000年出版。
李黛顰《十里洋場的漫遊者--上海新感覺派的都市書寫》,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92學年度,民國93年出版。
溫毓詩《張愛玲文本中的人物心理與殖民文化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88學年度,民國89年出版。

(二)期刊論文
王喜絨,〈張愛玲的《傳奇》與繪畫藝術〉,北京,《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6年第4期。
曾偉禎,〈如藕絲般相連─張愛玲小說與改編電影的距離〉,台北,《聯合文學》第11卷第12期(1995年10月)。
蔣翔華,〈張愛玲小說中的現代手法─試析空間〉,台北,《聯合文學》第10卷第7期(1994年5月)。
王劍叢,<張愛玲上海時期小說創作述評>,廣州,《中山大學學報》1988年3期。
王翟,<看《張愛玲雜碎》>,台中,《書評》,雙月刊42期(民國65年10月1日)。
王健,<黃金枷鎖桎梏的兩條女性生命──曹七巧與蟬阿姨形象評析>,《國文天地》15卷9期(民國89年2月)。
朱西甯,<談《張愛玲雜碎》>,台中,《書評》雙月刊42期(民國65年10月1日)。
沙岑,<評舞台上之〈傾城之戀〉>,《聯合文學》第10卷第2期(原載1944年12月21日<平報•新天地>)。
林式同,<有緣得識張愛玲>,《皇冠》1996年2月。
林幸謙,<張愛玲少作論──壓抑符碼與文本的政治含義>,《當代》第109期(1996年2月)。
林幸謙,<張愛玲的「閨閣政治論述」:女性身體、慾望與權力的文本>,《文史哲學報》第47期(民國86年12月)。
林幸謙,<重歸「荒涼」──張愛玲海葬與遺囑閱讀的隱喻>,《明報月刊》1997年12月。
林幸謙,<女性焦慮與醜怪身體:論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亞文化群體>,《中外文學》第27卷第6期(1998年11月)。
林邊,<評〈琉璃瓦〉>,台中:《書評》雙月刊42期(民國65年10月1日)。
金長風,<傾城之戀>,《聯合文學》第10卷第2期(原載1945年1月15日《文友》4卷5期)。
柳雨生,<觀〈傾城之戀〉>,《聯合文學》第10卷第2期(原載1944年12月28日<中華日報•中華副刊>)。
高全之,<同物無慮──張愛玲海葬的質疑與辯正>,《當代》第173期(2002年1月1日)。
高全之,<上海「孤島」與「上海孤島」──抗戰期間張愛玲的寫作環境>,《當代》第174期(2002年2月1日)。
高全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張愛玲如何三思「五四」>,《當代》第176期(2002年4月)。
張小虹,<上海與張愛玲>,《聯合文學》第17卷第12期(2001年10月)。
無忌,<細膩簡潔──觀〈傾城之戀〉後>,《聯合文學》第10卷第2期(原載1944年12月21日<平報•新天地)。
楊昌年,<析評張愛玲的〈茉莉香片〉>,台中:《書評》雙月刊第46期(民國89年6月)。
楊昌年,<析評張愛玲短篇〈琉璃瓦〉>,台中:《書評》雙月刊第49期(民國89年12月)。
楊昌年,<析評張愛玲短篇〈桂花蒸 阿小悲秋〉>,台中:《書評》雙月刊第53期(民國90年8月)。
廖咸浩,<迷蝶:張愛玲傳奇在台灣)>,《當代》第147期(1999年11月1日)。
銀正雄,<評唐文標的〈論張愛玲早期小說〉>,台中:《書評》雙月刊22期(民國64年2月1日)。
蝶衣,<〈傾城之戀〉贊>,《聯合文學》第10卷第2期(原載1944年12月23、24日《力報》)。
劉叔慧,<清堅決絕──試探張愛玲的愛情>,《聯合文學》第11卷第12期。
駱志伊,<張愛玲的傳奇寫照>,《歷史》第153期(民國89年10月5日)。
應賁,<傾城之戀>,《聯合文學》第10卷第2期(原載1945年1月10日《雜誌》14卷4期「每月評壇」欄)。
蘇青,<讀〈傾城之戀〉>,《聯合文學》第10卷第2期(原載1944年12月10日《海報》)。
蘇曉康,<門裡窗外的黝暗與光亮──以海明威和張愛玲為例>,《聯合文學》第195期(2001年1月)。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