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10106-15214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10106-152147
論文名稱
Title
九O年代高雄市畫廊的變遷及影響
The Changes and Impact of Art Galleries in Kaohsiung City,1990-1999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5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07-1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6-08-10
關鍵字
Keywords
畫廊、藝術市場、視覺藝術產業
Visual Arts Industry, Art Market, Art Galler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04 次,被下載 18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0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8 times.
中文摘要
台灣地區於六O年代才有畫廊的成立,但多屬於零星、短暫且體質孱弱的經營型態,直至八O年代開始畫廊產業才初具雛型;回溯高雄市的畫廊歷史,從六O年代到解嚴前也是屬於此種型態,不同的是,高雄市在八O年代末及九O年代,畫廊才有如「雨後春筍」般熱絡的成立,期間不僅只畫廊數量的驟增,加上一批甫自歐美留學返國的青壯代藝術家回到家鄉、值籌備期的美術館相關議題、報禁解嚴後媒體的迅速膨脹,各種經濟、社會環境的快速變動,整個高雄藝術生態在天時地利人和的諸多配合及到位,呈現空前的榮景。如此的榮景,相對於文化沙漠之譏,對於高雄市藝術文化發展而言是彌足珍貴的。本論文之研究的時間範圍,即聚焦在九O年代高雄市的藝術產業的發展和變遷,期望記錄下屬於高雄市藝術市場的「美好的年代」。
本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目的、範圍、限制、研究方法和流程。第二章探討畫廊和藝術市場生態中,包括和藝術家、收藏家、藝術媒體以及美術館等各個環節之間的互動關係。第三章則嘗試將高雄市畫廊產業的經營和歷史,依著畫廊的起伏作出五個階段的分期:包括七O年代以前的「奠基期」、八O年代至解嚴前的「起飛期」、解嚴後至高美館開館前為產業的「興盛期」、高美館開館後至2003年SARS風暴來臨,可視為畫廊的「趨疲期」,SARS風暴至今,高雄畫廊產業則一直呈現停滯的「盤整期」;藉以探討高雄藝術市場的概況以及畫廊產業經營的模式。第四章則著眼在九O年代高雄畫廊產業的高峰,對於高雄整體藝術市場生態所產生的影響。第五章則為結論。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係採「文獻分析法」、「深度訪談法」以及「觀察法」,進行資料的蒐集、比對和檢視,透過交叉並行的方式,重新爬梳屬於高雄市畫廊產業的歷史過往,同時觀察九O年代畫廊產業的發酵、影響和現況,藉以期許高雄市畫廊產業的未來。
台灣的地理面積雖然不大,但是北高兩市的人口組成和城市性格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本研究的目的,即希望走出以「台北即台灣」的視覺產業觀點,試圖以在地人的在地觀點,建構九O年代高雄市畫廊產業曾經存在的版圖、運作方式以及對於南台灣藝術市場生態的影響。同時期望藉由本文的論述,作為未來高雄市畫廊業者投身這項產業的經驗參酌,並提供公部門協助畫廊產業朝向健全營運的參考。
Abstract
Not until the 60’s did art galleries start to exist in Taiwan. However, they were mostly sporadic, short-lived and weak in operation. It is only in the 80’s when the art gallery industry in Taiwan started to take shape. Different from galleries back in the 60’s and before the lift of Martial Law, galleries mushroomed in the late 80’s and the 90’s. In addition to the growing number of galleries, all the other factors, such as the return of a generation of young artists from Europe and the U.S. back to Taiwan, rising importance of museum establishment, fast expansion of media after the lift of Martial Law and newspaper restrictions as well as rapid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environments, also helped bring about the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of the arts development in Kaohsiung. This prosperity was extremely valuable for Kaohsiung which had been wrongly ridiculed as a “Cultural Desert” back then.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of the art galleries in the 90’s with a view to keeping a record of the golden period of the art market in Kaohsiung.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in this thesis. Chapter 1 is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motivation, goal, scope, limitations, research methods and process of this study. Chapter 2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s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artists, collectors, art media and museums. Chapter 3 attempts to provide a historical review of art galleries in Kaohsiung and discuss their operations by dividing the history of art galleries in Kaohsiung into five stages: the “Foundation Period” before the 70’s, the “Taking-off Period” from the 80’s to the lift of Martial Law, the “Prime Period” after the lift of Marital Law and before the inauguration of the Kaohsiung Museum of Fine Arts (KMFA), the “Waning Period” after the inauguration of the KMFA to the outbreak of SARS, and the “Stagnation Period” after the SARS outbreak up to now. Chapter 4 focuses on the “Prime Period” of Kaohsiung’s art gallery industry in the 90’s and its impacts on the art market in Kaohsiung. Chapter 5 is the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methods adopted in this study are literature review, in-depth 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 Through data collection, comparison, review and cross-analysis, this study helps reconstruct the history of Kaohsiung’s art galleries and provides an observation of the changes and impacts of the industry in the 90’s as well as its current development so as to help predict the future of art galleries in Kaohsiung.
Even though Taiwan is not a large island, the two largest cities in its north and south are actually quite different in their population compositions and city characteristic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break the stereotypical belief in the visual arts industry that “Taipei is the only representative city of Taiwan.” and to explore from a local viewpoint the history and operations of the art galleries in Kaohsiung and their impacts on the art market in southern Taiwan. Hopefully, this study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working and future art gallery managers in their operations as well as for related governmental departments in helping healthy development of local art gallerie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限制…………………………………………………………………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4
第四節 名詞釋義…………………………………………………………………………6
一、 藝術生態……………………………………………………………………6
二、 替代空間……………………………………………………………………7

第二章 畫廊與藝術市場生態的互動………………………………………………………9
第一節 畫廊與藝術家………………………………………………………………… 10
第二節 畫廊與收藏家………………………………………………………………… 15
第三節 畫廊與藝術媒體……………………………………………………………… 19
第四節 畫廊與美術館………………………………………………………………… 27

第三章 高雄市畫廊產業經營模式及演變……………………………………………… 33
第一節 奠基期………………………………………………………………………… 34
第二節 起飛期………………………………………………………………………… 36
第三節 興盛期………………………………………………………………………… 40
第四節 趨疲期………………………………………………………………………… 48
第五節 盤整期………………………………………………………………………… 53

第四章 畫廊對藝術市場生態的影響…………………………………………………… 60
第一節 南台灣中堅藝術家的形塑…………………………………………………… 60
第二節 藝術行政人才的養成………………………………………………………… 65
第三節 收藏家的轉型………………………………………………………………… 69
第四節 展覽空間型態的移轉………………………………………………………… 74

第五章 結論……………………………………………………………………………… 78
第一節 研究發現……………………………………………………………………… 7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0

參考書目…………………………………………………………………………………… 82

附錄………………………………………………………………………………………… 89
附錄一 高雄市畫廊概覽表……………………………………………………… 89
附錄二 國家文化藝術家金會歷年常態補助案美術類之畫廊獲補助狀況表…101
附錄三 深度訪談之題綱…………………………………………………………106
附錄四 張金玉(高雄帝門藝術中心)訪談記錄………………………………108
附錄五 蘇淑貞(山美術館╱炎黃藝術館)訪談記錄…………………………114
附錄六 鄭明全(新濱碼頭藝術空間)訪談記錄………………………………120
附錄七 白雅玲(杜象藝術空間)訪談記錄……………………………………128
附錄八 許一男(積禪50藝術空間)訪談記錄……………………………… 138
附錄九 倪晨(串門藝術空間)訪談記錄……………………………………… 144

表次
表2-1 台中市顧客前往畫廊購買動機統計表……………………………………18
表2-2 收藏家收藏藝術品的動機…………………………………………………18
表2-3 高雄市藝術雜誌出刊一覽表………………………………………………24
表3-1 高雄市畫廊產業各時期成立概況表………………………………………33
表3-2 國家文化藝術家金會歷年常態補助案美術類之畫廊獲補助統計表……56
表4-1 高雄地區非官方展覽空間統計一覽表……………………………………74

圖次
圖1-1 研究流程圖…………………………………………………………………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專書

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2003)。2003南方文化創意產業論壇。

李俊賢(1996)。台灣藝術的南方觀點。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林惺嶽(1991a)。台灣美術風雲40年。台北:自立晚報。

洪根深(1999)。邊陲風雲:高雄市現代繪畫發展紀事(一九七O~一九九七)。高雄: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

倪再沁(1995.05)。藝術家<??>台灣美術—細說從頭二十年。台北:藝術家。

倪再沁(2004)。高雄現代美術誌。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黃光男(1999)。博物館新視覺。台北市:正中書局。

黃河(1996)。藝術市場探索。台北市:淑馨。

謝里法(1988)。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

謝里法(1997)。探索台灣美術的歷史視野。台北:北市美術館。

Arnold Hauser(1980)。藝術社會學(居延安譯編)。台北:雅典。

Robert Atkins(1996)。藝術開講(黃麗絹譯)。台北:藝術家。


二、學位論文

李宜修(2001)。90’s台灣畫廊文化生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榮華(2003)。台灣商業畫廊經紀方式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玲(1995)。畫廊顧客的購買行為-以台中市畫廊為例。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長華(2002)。畫家.創作.市場—以八O年代台灣畫廊為中心。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佳慧(1999),從藝術雜誌觀察台灣藝術生態的互動關係-以雄獅美術雜誌為例1971-1996。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宜芸(1990)。商業?藝術?-台北市畫廊活動的探索。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期刊、專論

王廷俊(2005年4月)。清瘦的藝術白描—說說《文化翰林》,湊個熱鬧。藝術認證,
1,36-37。

王雅玲、張晴文紀錄整理(2003年6月)。「畫廊產業與藝術發展」座談會。藝術家,
337,176-185。

朱紀蓉(1995年7月)。美國企業參與藝術活動的概況。典藏藝術,34,142-145。

江淑玲(1999年10月)。樂在畫廊永續經營-胡雲鵬談名人畫廊經營。藝術家,293,
366-369。

李小芬(2005年4月)。邊陲的報紙?邊陲的藝文新聞。藝術認證,1,42-45。

李史冬(1991)。紫禁城內不好玩.梁山泊上好風光—由高雄當代藝術展II看高雄當
代藝術環境。1992台灣美術年鑑。台北:雄獅。

李亞俐(1990年6月)。藝術品的兩個市場。藝術家,181,176-178。

李俊賢(1995年2月)。藏富於民與官商勾結—淺談台灣美術與民間畫廊之關係。南
方藝術,4,26-27。

李俊賢(2000年4月)。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或王小二過年—二OOO回首高雄藝術十年
演變。典藏今藝術,91,140-144。

李俊賢(2002)。新時代、新社會的藝術光華--『後解嚴時代的高雄美術』策劃背景及
理念。美術高雄2001:後解嚴時代的高雄藝術。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李俊賢口述、林佳禾整理(2006年4月)。從激烈到隨性—解嚴前後南部實驗性藝術
空間的轉變。藝術認證,7,28-31。

李思賢(2004)。最近的現代—遺漏的高雄。高雄現代美術誌。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
局。

李朝進(2005年4月)。《藝術季刊》演義及刊物圖存之淺見。藝術認證,1,24-25。

宋清田(2005年4月)。年輕的歌.我們唱過--《藝術界》雜誌。藝術認證,1,26-29。

吳小華(2000年10月)。從大勇路64號說起。藝術觀點,8,21-23。

吳美瑢(1994年1月)。八十三年建築景氣趨勢探析。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8-21。

吳慧芳(2005年10月)。布爾喬亞的生活美學:新思惟人文空間。藝術認證,4,65-68。

呂之蓉(2003年1月)。改變了畫廊的經營生態—訪楊興生談龍門畫廊和其他。大趨勢,7,21-23。

林平(2004年9月)。從哪裡來?往哪裡去?--試析台灣藝術行政人才的培育環境。
當代藝家之言,12-21。

林平(2005年1月)。藝術展覽的價值和空間的關係。博物館學季刊,19(1),29-37。

林惺嶽(1991b)。展望一九九二 從解構到重建。1992台灣美術年鑑。台北:雄獅。

南方朔(1999)。青山繚繞疑無路。狂飆八O。台北:時報。

炎黃藝術編輯部整理(1995年10月)。畫價,誰來決定-畫家、畫廊業、收藏家三方
對談。炎黃藝術,71,74-88。

洪致美(2003年10月)。典藏新勢力—當代藝術請進。典藏今藝術,133,170-173。

侯翰如(1993年3月)。畫家、收藏家、藝術家。雄獅美術,265,73-83。

倪再沁(2002)。側寫高雄現代藝術的黃金年代。美術高雄2001:後解嚴時代的高雄藝
術。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許自貴(1995)。畫廊與台灣藝術的發展。一九四五~一九九五台灣藝術生態。台北:
台北市立美術館。

許怡先(1993年10月)。普級藏家時代來臨—大東亞華人藝術市場成形。典藏雜誌,
13,25-26。

許益謙(1995年2月)。走過從前五味雜陳-收藏家看94年展覽有感。炎黃藝術,66,
46-47。

許遠達(2003年1月)。在都市中游牧—訪葉銘勳談「找尋畫廊的新樂園」。大趨勢,
7,8-13。

連德誠(1993年4月)。替代空間,替代什麼?。炎黃藝術,44,38-41。

陳水財(1996)。美術環境與資源。高雄市民間文化白皮書。高雄:復文。

陳水財(2005年4月)。「高雄腔調」的形成:高雄美術雜誌觀察報告。藝術認證,1,20-23。

陳水財(2005年12月)。創造「空氣」—視覺藝術產業的唯一契機。2005南方藝象系列—南方視覺藝術產業關懷座談會,高雄。

陳朝興(1995年11月)。藝術產業的躍升級轉化研習營:全球文化生產架構下的再思
考。中華民國畫廊導覽,22,23-27。

梁任宏(2006年4月)。築夢!憶前衛藝術推展中心。藝術認證,7,32-33。

張金玉(1995年6月)。六月的南台灣畫廊與高美館館慶。南方藝術,8,35。

張金星口述、楊俊錦整理(1985年1月)。略談「畫廊經紀人、畫商與美術館」。現
代美術,9,12-13

黃友玫整理(2000年4月)。「南台灣藝術關懷」座談會。典藏今藝術,91,
133-139。

黃河(2003年10月)。畫廊的天空—回顧與展望。典藏今藝術,133,166-167。

黃茜芳(2005年5月)。解構1990-2005南台灣藝術生態樣貌(一):台南與高雄藝
術產業的發展脈動。當代藝術新聞,4,106-110。

黃茜芳(2005年8月)。解構1990-2005南台灣藝術生態樣貌(四):文化沙漠的兩
朵奇葩 高雄《山藝術》與《南方藝術》存在的歷程。當代藝術新聞,7,76-77。

黃海鳴(1992年1月)。一九九一年前衛藝術圈的觀察。藝術家,200,251-259。

黃海鳴(2005年12月)。城市的生產性藝術介入網絡。典藏今藝術,159,109-114。

黃寶萍記錄(1999年1月)。「從典藏的角度看美術館與畫廊的互動關係」座談會。
藝術家,284,330-339。

黃麗娟記錄(1991年12月)。從當代藝術替代空間展望台灣現代藝術的發展。藝術家,
1997,300-309。

游崴(2005年6月)。另一個台灣觀點—赫島社將前近威尼斯雙年展頒發「台灣獎」。典藏今藝術,153,105。

鄭功賢(1994年9月)。台灣畫廊業走過一段艱辛歲月。典藏藝術,24,102-105。

鄭鬱(1993年1月)。看不見的台灣藝術產業革命。炎黃藝術,41,20-23。

謝東山(1995年10月)。如果藝術品像鈔票—論藝術價值的本質。炎黃藝術,71,71~73。

簡子傑(2003年12月)。公部門與藝術產業振興—訪文建會王壽來、國藝會林曼麗談
「異想.天開」。典藏今藝術,135,92-94。

簡子傑、吳垠慧(2004年8月)。打造台灣藝術行政人才的養成所—國內藝術行政研
究所概觀。典藏今藝術,143,44-47。

顏喬偉整理(2004年1月)。解讀.印象派 談藝術投資與收藏—富邦證&#21173;董事長葉公
亮。典藏今藝術,136,150。

四、報紙、網路部分

江秀貞(2000年12月1日)。生態學資源示意圖。http://www.lib.cgu.edu.tw/instruction/resourceDirectory/Ecology.html

郭繼生(1980年3月22日)。決定藝術品市場的幾項因素。民生報。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44.223.31.148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44.223.31.148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