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10117-225820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10117-225820
論文名稱
Title
創作的內與外:論羅智成詩文中的歷史題材
A Study on Luo Zhi Cheng’s Historical narrative poem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6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7-07-1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7-09-10
關鍵字
Keywords
知識分子、創作者、敘事學、羅智成、歷史題材
narratology, historical themes, the intellectual, Luo Zhi Cheng, the author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76 次,被下載 2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7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5 times.
中文摘要
羅智成一直是臺灣現代詩壇裡的重要詩人,一向以其獨特的語言風格與強烈的創作意識為我們所重視。他的想像力極大、創作力旺盛,通過「想像」與「思考」兩大利器,詩、散文、札記、評論為媒介,他讓文學的意涵同樣變得極大,用它們來創作自己,豐富人格。有別於多數研究者專注於羅智成的抒情作品,本研究特別從羅智成詩作裡發現一條「避開較為抒情感性」的書寫脈絡,即是以經營「歷史題材」的長詩為主,擅用敘事技巧,表現出「創作者」內與外之間高度一致性的系列作品,羅智成的歷史題材作品。
  本研究透過羅智成詩文內的:(《諸子之書》)與散文集(《南方朝廷備忘錄》、《文明初啟》)的對照研究,建立在歷史題材作品書寫上,較為立體的「羅智成──創作者形象」。透過敘事學的方法,由文本的內部(詩集)出發了解羅智成是如何透過形塑歷史人物,建立理想人格的光譜;同時我也試圖從散文集出發,獲取文本外部的訊息,澄清了書寫與個人與社會對於羅智成來說是一種個體自我完成的過程。「詩人」與「知識分子」兩個對應身分正是他建立自我辯證的機制。經由文本內部與外部的研究,確立羅智成與他的歷史題材作品之間持續地「對立」、「共存」且「拉鋸」的複雜關係。
Abstract
Luo Zhi Cheng is an important poet in the field of Taiwanese modern poetry, who is known for distinctive linguistic style and intense creative consciousness that are respected. Based on his powerful imagination and flourishing creativity as two primary advantages, through the mediation of poetry, prose, remarks, and commentaries, he maximally amplifies the implication of literature, and thereby composes himself and enriches the character. Distinguished from the majority of researchers focusing on Luo’s lyric works, this study particularly found a writing context of “avoidance of lyric sensibility” in Luo’s poems, that is, his series of works historical themes in the form of long poems utilizing narrative skills to exhibit the remarkable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internality and the externality of the author.
  This study conducted a 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of Luo’s poetry work (The Book of Zhuzi) and prose works (Austral Court’s Notandum and The Initiation of Civilization) to build a relatively more multi-faceted “author’s image of Luo Zhi Cheng” according to the writing of works of historical themes. Using the methodology of narratology, I departed from the internality of the text (the collection of poems) to identify how Luo forms the ideal spectrum of character by shaping historical persons; and meanwhile, I equally departed from the collections of prose to grasp the external information of the texts, and thereby clarified that Luo may treat “writing, individual, and society” as a process of self-fulfillment. It is the two corresponding identities “poet” and “the intellectual” that are the mechanism of his constructing self-justification. Such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nality and the externality of text confirmed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of the sustained “opposition,” “coexistence,” and “conflict” between Luo and his works of historical theme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論文審定書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6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8
第二章 預先的理解──歷史的主動詮釋以及歷史意識的客觀存在 16
第一節 預先的讀者意識:「讀者/作者」 17
第二節 歷史意識的生成 21
第三節 前閱讀印象的形象化 27
第三章 羅智成歷史題材作品的人物及其塑造 31
第一節 羅智成創作的轉向 32
第二節 〈問聃〉的「故事」 37
一、序列與功能 37
二、敘事聲音 51
第三節 歷史人物及其塑造 53
一、「敘事者等同人物角色」 56
二、「敘事者將人物視為對話的對象」 64
三、「以全知觀點展開敘事」 73
第四節 歷史背景的再塑造與歷史人物 88
第五節 小結 101
第四章 歷史語境與個人主體 108
第一節 歷史的文本與歷史的困境 110
第二節 個人創作的理念與個人創作的主體 125
一、創作者的群像與己像 127
二、文本間的觀測距離 133
第三節 眾聲喧嘩──歷史困境下個人主體性的建立 143
第五章 結論 148
參考文獻 15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一、羅智成作品集:

【詩集】
羅智成:《畫冊》,臺北:1975年,羅智成自費出版
羅智成:《擲地無聲書》,臺北:少數出版工作室出,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發行,1989年8月
羅智成:《寶寶之書》,臺北:少數出版工作室出,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發行,1989年8月
羅智成:《傾斜之書》,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2月
羅智成:《黑色鑲金》,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2月
羅智成:《夢中書房》,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3月
羅智成:《夢中情人》,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2月
羅智成:《夢中邊陲》,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1月
羅智成:《地球之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11月
羅智成:《夢中書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1年11月
羅智成:《透明鳥》,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年4月
羅智成:《光之書》,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年5月
羅智成:《諸子之書》,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年8月
羅智成:《迷宮書店》,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年6月

【非詩作品】
羅智成:《夢的塔湖書簡》,臺北:時報出版社,1987年
羅智成:《M湖書簡》,臺北:少數出版工作室出版,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1988年
羅智成:《泥炭記》,臺北:遠流少數出版社,1989年
羅智成:《亞熱帶習作》,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
羅智成:《文明初啟》,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
羅智成:《南方朝廷備忘錄》,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
羅智成:《南方以南‧沙中之沙》,臺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0年
羅智成:《寂靜布拉格》,臺北:閱讀地球文化出版社,2003年
羅智成:《唸給妳聽》,臺北:閱讀地球文化出版,2006 年
羅智成:《不如去流浪》,臺北:自轉星球文化出版,2006 年
羅智成:《遠在咫尺》,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年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排序)

【中文書目】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申丹:《敘事學理論探賾》,臺北:威秀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余光中:《隔水觀音》,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7年
李靈年:《蒲松齡與聊齋志異》,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屈原:《楚辭》,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東華大學中文系主編:《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林燿德:《不安海域》,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88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奚密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2000年
張寅德編選:《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陳芳明:《現代主義及其不滿》,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陳義芝:《聲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
童慶炳:《文化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楊牧:《文學的源流》,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4年
楊牧:《一首詩的完成》,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9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 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外文書目】
安德魯‧本尼特、尼古拉‧羅伊爾著;汪正龍、李永新譯:《關鍵詞:文學、批評與理論導論》,桂林:廣西大學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托‧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傳統與個人才能 艾略特文集‧論文》,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陸建德校:《知識分子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13年
西摩‧查特曼著;徐強譯:《故事與話語 小說電影的敘事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阿斯特莉特.埃爾(Astrid Erll)、馮亞琳主編;余傳玲等譯:《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2年
泰瑞‧伊果頓著(Terry Eagleton);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增訂二版
泰瑞‧伊格頓著;黃煜文譯:《如何閱讀文學》,臺北:商周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強納森‧卡勒(Jonathan Culler)著;李平譯:《文學理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公司,2016年
黑格爾著;朱孟實譯:《美學‧卷四》,台北:里仁書局,1983年
雷蒙‧塞爾登(Raman Selden),彼得.維德生(Peter Widdowson),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er)合著;林志忠譯:《當代文學理論導讀》,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
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著;洪漢鼎、夏鎮平譯:《詮釋學II 真理與方法──補充與索引》,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羅蘭‧巴特著;屠友祥譯《S/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Steven Mailloux:〈詮釋 Interpretation〉收入Frank Lentricchia、Thomas McLaughlin編,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公司,1994年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排序)

宋螢昇:《出入人生──詩與現實的磨合:以簡政珍、羅智成、陳克華為中心》,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年
李泓泊:《羅智成詩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李逢銘:《試析羅智成、蘇紹連詩對一九七○年代現代詩論戰的迴響》,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
張馨云:《羅智成夢意象運用之探究──以「夢中三書」為考察範圍》,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1年
許凱超:《以《地球之島》、《透明鳥》為中心論羅智成現代詩》,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黃琬瑜:《夢想的文明:羅智成新詩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羅永莊:《唐文標的生平及其戰後臺灣文學的地位》,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2012年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排序)

丁旭輝:〈余光中詩作的古典傳承與開創〉,《國文學報》第17期,2013年1月,頁31-59。
李癸雲:〈不存在的戀人──以陳黎、楊澤、羅智成為例〉,《中國現代文學》第14期,2008年12月,頁121-140
林育涵:〈精神原鄉的哀愁──論羅智成詩中的童話特質〉,《豐商學報》第16期,2011年6月,頁110-126
林秋芳:〈現實與美學的交錯──《中國時報》敘事詩文學獎的美感建構〉,《中國現代文學》第14期,2008年12月,頁85-99。
林餘佐:〈屈原在現代詩中的抒情召喚──以羅智成、楊澤、陳大為為例〉,《東華中國文學研究》10期,2011年,頁125-141
林燿德:〈羅智成的禁域:讀「夢的塔羅湖書簡」〉,《文訊月刊》第31期,1987年8月,頁287-292
張光達:〈臺灣敘事詩的兩種類型:「抒情敘事」與「後設史觀」──以八O~九O年代的羅智成與陳大為為例〉,《中國現代文學》第14期,2008年11月,頁61-84
張藹珠:〈夢境邊緣的語言――羅智成詩集「光之書」讀後〉,《出版與研究》第45期,1979年5月,頁34-36
許悔之〈占領一座電台――評羅智成的「寶寶之書」〉,《聯合文學》第63期,1990年1月,頁198-200
徐望雲:〈讓現代史詩站上起跑線――以陳吉光「李陵答蘇武書」與羅智成「離騷」為例〉,《台灣詩學季刊》第18期,1997年3月,頁139-146
翁文嫻:〈論台灣新一代詩人的變形模式〉,《中山人文學報》第13期,2001年10月,頁85-101
徐培晃:〈完美聆聽者:試論羅智成詩中的夢、記憶與漫遊特質〉,《台灣詩學季刊》學刊三號,2004年5月,頁107-151
鄭慧如:〈原型、敘事、經典化──以大荒、羅智成、陳大為的詩為例〉,《文學與文化》,2012年02期,頁85-93
陳大為:〈虛擬與神入──論羅智成詩中的先秦圖像〉,《台灣人文》第3期,1999年6月,頁1-25
陳大為:〈詮釋的縫隙與空白──細讀楊牧的時光命題〉,《當代詩學》第2期,2006年9月,頁48-62。
陳大為:〈現代神話史詩的先鋒實驗──江河詩歌的「英雄轉化」與敘事思維〉,《中國現代文學》第14期,2008年12月,3-25。
陳俊榮:〈羅智成詩中的情人形象〉,《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21期,2012年1月,頁203-236
曾琮琇:〈從自轉到公轉--論羅智成《黑色鑲金》中的後設美學〉,《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1期,2010年,頁175-198
鄭智仁:〈永恆的鄉愁──論羅智成夢想詩學〉,《華文文學與文化》創刊號,2011年12月,頁197-236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