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11113-163830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11113-163830
論文名稱
Title
文化公民權在異國文化節慶活動中實踐之研究
A Research on the Praxis of Cultural Citizenship in Immigrated Culture Festival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1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3-07-2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3-09-11
關鍵字
Keywords
多元文化、節慶、異國節慶、潑水節、文化公民權
cultural citizenship, Songkran festival, immigrated culture festival, festival, multicultural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29 次,被下載 78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2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785 times.
中文摘要
原住民族、閩南、客家族群、外省族群到新移民族群,台灣一直是個多元族群的社會,「多元文化」更是成為基本國策及文化主體的想像,因此,文化多樣是一不可忽視的現實情況。台灣的外籍配偶與移工,他們以東南亞國家為大宗,一定程度了改變了台灣的人口結構與文化樣態,許多以新移民、外籍勞工為主的多元文化嘉年華,也逐漸出現在台灣社會的地景風貌中。這些節慶的出現,一解外籍人士的思鄉之情,對於台灣民眾而言,則是另一種異國風情的體驗,因此,本研究期望結合文化公民權、節慶活動的理論,從這些東南亞異國文化節慶的角度,檢視本研究的核心問題:在節慶這一文化互動的場域中,不同文化的交流,如何融入、彼此接納並保有主體及差異?

研究將從文化公民權之理論建構開始,並回顧文化公民權在台灣的發展脈絡;跟著從節慶的意義與分類開始,進而探討節慶的利害關係人、文化表現與文化觀光三者的交互關係;接著以潑水節為個案研究,對新北市與高雄市兩個主辦城市的潑水節,進行個案的訪談、比較與分析,了解不同文化以節慶為公共平台進行交流時的樣態,及文化公民權在其中的實現可能。

研究發現,潑水節在「異地」的台灣發展時,會與在地主流的「多元文化」、「新住民」、「外籍勞工」等的意涵做連結,而異國文化的隔閡,使文化群體在節慶的參與上,仍有一定的文化代表性與參與空間,但同時,因為文化資源的取得不易,節慶的文化意涵也將有所受限。
Abstract
Based on Taiwan aborigines, the migrants Hoklo, Hakka, Mainlanders and nowadays New immigrants, reflect that cultural diversity is always an important public issue with "multicultural" activities as a fundamental policy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Taiwan. Most of new immigrants and guest workers, came from Southeast Asia, changed gradually the domestic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shaped their particular cultural images in food, clothing, language, habit, festival etc. Focusing on the all along Southeast Asian immigrated culture festival in Taiwan, my thesis tries to integrate cultural citizenship and festival theory and cultural policy, to explore the key question: how different cultures can interact effectively, people can accept each other in mutual attitude, and finally maintain their particular identity and also diversity?

Hence the thesis would proceed in several sections. Firstly, on reviewing cultural citizenship theory, I analyses its influence of cultural policy on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in Taiwan. Secondly, I define the festival with conception of diversity, and explore the problem arises from interaction with stakeholder, cultural expression, and cultural tourism. Thirdly, I also observe the phenomena of the Songkran Festivals organized in New Taipei City and Kaohsiung City, and how to understand appreciatively those different cultural interactivities in public sphere, and how the festivals would implement actually our cultural citizenship.

As the result of research, I found that Songkran Festival in Taiwan - as a distinguished example on "foreign life style", has to be connected with those activities of "multicultural", "new immigrants" and "guest workers". Owing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minorities still maintain their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festivals. But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festival will be limited by difficulties in accessing the cultural resourc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論文審定書 ii
誌謝 i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名詞釋義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
第四節 章節安排 8
第二章 文化公民權之建構 9
第一節 文化 9
第二節 權利 11
第三節 文化公民權 21
第四節 文化公民權在台灣的發展 28
第三章 節慶文化之表現 46
第一節 節慶 46
第二節 節慶文化的表現與觀光 49
第三節 台灣的節慶發展 53
第四章 異國文化之實踐 60
第一節 台灣新移民與外籍勞工之文化節慶概況 60
第二節 個案檢視:潑水節 64
第三節 潑水節的文化實踐 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2
參考書目 93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103
附錄二 訪談大綱 10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 中文書目
中華民國人口政策綱領。取自http://www.ris.gov.tw/zh_TW/253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08)。人口政策白皮書(核定本)。取自http://www.immigration.gov.tw/lp.asp?ctNode=29707&CtUnit=16500&BaseDSD=7&mp=1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13)。102年5月統計資料。取自http://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210695&ctNode=29699&mp=1
內政部戶政司,人口資料庫,取自http://www.ris.gov.tw/zh_TW/346
內政部戶政司。人口政策白皮書99年至100年上半年度執行檢討報告。取自http://www.ris.gov.tw/zh_TW/252
文化基本法立法推動委員會(2012年3月30日)。行政院版文化基本法草案、翁金珠立委版文化基本法草案條文規範事項對照表。取自http://taiwanculturallawassociation.wordpress.com/
文化部(2013a)。施政理念。取自http://www.moc.gov.tw/about.do?method=list&id=4
文化部(2013b)。102年施政計畫。取自http://www.moc.gov.tw/ccaImages/adminstration/0/102target.pdf
文化部(2013c)。 7835 文化發展計畫(102-105年)。取自http://www.moc.gov.tw/public.do?method=find&id=226
世界人權宣言。取自http://www.cahr.org.tw/lawdan_detail.php?nid=89
王小章(譯)(2007)。公民權研究手冊(原作者:E. F. Isin & B. S. Turner等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2)
王宏仁、李廣均、龔宜君主編(2008)。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台北市:群學。
王志弘(2003年12月)。臺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臺灣社會研究,52,121-186。
王志弘、李根方(譯)(2003)。文化理論詞彙(原作者:P. Brooker)。台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99)
王俐容(2004年12月)。多元文化主義在台灣:衝突與挑戰。(主持人:黃金麟),九0年代認同政治。2004台灣社會學年會暨研討會,清華大學。
王俐容(2006a)。文化公民權的建構:文化政策的發展與公民權的落實。公共行政學報,20,129-159。
王俐容(2006b)。多元文化的展示與族群關係:以文化藝術節為例。載於劉阿榮(主編),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84-106頁)。臺北縣:揚智文化。
王俐容(2012)。台灣客家族群文化政策。臺北市:智勝文化。
王曉燕,王麗娜(譯)(2011)。文化公民身分:全球一體的問題(原作者:N. Stevenson)。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3)
田哲榮、司徒懿(譯)(2010)。解析質性研究法與資料(原作者:D. Silverman)。台北縣:韋伯。
朱柔若(2008)。全球化與台灣社會:人權、法律與社會學的觀照。台北市:三民。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9年8月14日)。合法依親居留或長期居留之大陸配偶,不必申請工作許可即可在臺工作。取自http://www.evta.gov.tw/topicsite/content.asp?mfunc_id=92&func_id=92&type_id=0&cata_id=0&site_id=5&id=19400&mcata_id=0&SearchDataValue=
何榮幸(2006年3月6日)。【全台飆節慶】專題系列一:破題篇。中國時報二版。
何康國(2012年11月4日)。誰的藝術節?中國時報,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2110400313.html
吳沛嶸(譯)(2009)。文化研究核心議題與關鍵爭辯(原作者:C. Barker)。台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原著出版年:2002)
吳鄭重、王伯仁(2011)。節慶之島的現代奇觀:台灣新興節慶活度的現象淺描與理論初探。地理研究,54,69-95。
呂心純(2011年09月)。「異地」或「在地」風格?官版與緬華版的潑水節表演藝術形態比較。(主持人:鄭德淵)。2011第二屆藝術論衡--異地與在地藝術風格表現國際研討會,成功大學。
李明宗(2010)。台灣節慶活動的形貌-休閒社會學觀點的詮釋。運動文化研究,13,85-110。
沈台訓(譯)(2003)。文化與發展:批判性導論(原作者:S. Schech & J. Haggis)。台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2000)
阮昌銳(1991)。歲時與神誕。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周志宏(2012)。從教育基本法的立法經驗看文化基本法的制定。台灣社團法人文化法學會專題講座。取自http://taiwanculturallawassociation.wordpress.com/
林玉鵬(2005)。全球化時代下的民族國家電影:文化公民權視野的分析(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志忠(譯)(2002)。文化的理念(原作者:T. Eagleton)。台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2000)
林佳誼(譯)(2011)。文化理論:古典與當代。(原編者:T. Edwards等)。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
林依仁(2010)。文化意涵與其保護在國際法中的轉變。台灣國際法季刊,7(4),87-128。
林倩綺、張允玟、李正慧(2008)。以接收社會觀點談節慶資源之影響─以臺東南島文化節為例。運動與遊憩研究,3(1),73-92。
法務部法制司(2012)。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一般性意見。台北市:法務部。
芮傳明、趙學元(譯)(199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原作者:E. Durkheim)。台北市:桂冠。
邱祖胤、林宏聰(2012年3月19日)。首度下鄉 回老家茄定訪視 思考文化資源落差 龍應台:落實文化公民權。中國時報。
施正鋒(2008)。原住民族的文化權。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3,1-30。
夏曉鵑主編(2009)。騷動流移:台社移民/工讀本。台北市: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出版:唐山發行。
孫煒(2010)。設置族群行代表性行政機關的理論論證。台灣政治學刊,14(1),105-158。
徐子婷、楊雅婷、楊濟鶴(譯)(2010)。權利批判導論(原作者:T. Campbell)。台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原著出版年:2006)
徐火炎(2006年5月)。台灣的公民權:經驗內涵的初探。公民權: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八次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徐揮彥(2007)。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障及促進文化表現多樣性公約」與世界貿易組織規範之潛在衝突與調和。政大法學評論,99,155-240。
徐揮彥(2009)。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障及促進文化表現多樣性公約」對文化權及傳播權之影響:以2007年歐體視聽媒體服務指令為中心。新聞學研究,98,93-137。
徐揮彥(2010)。論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中文化權之規範內涵-我國實踐問題之初探。中華國際法與超國界法評論,6(2),453-509。
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2013)。我國大型地方節慶活動發展策略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RDEC-RES-101-007)。取自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4537570&ctNode=12184&mp=100
馬元容(2004)。從傳統節慶到新公共平台-以台北縣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國籍法第三條條文修正草案【提案編號:940委14968】,立法院第8屆第3會期第11次會議(提案日期:2013年5月3日)。
張立珍(譯)(2009)。認肯與差異:政治、認同與多元文化(原編者:S. Lash & M. Featherstone)。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原著出版年:2002)
張明貴(譯)(2005)。現代政治思想史(原作者:T. Jones)。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1)
張紹勳(2004)。研究方法。台中市:滄海。
張瑋琦(譯)(2005)。觀光發展與社區營造(原編者:石原照敏、吉兼秀夫、安福惠美子)。台北市:品度。
張慧芝、郭進成(譯)(2006)。公民身分(原作者:D. Heater)。台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原著出版年:1999)
教育部,101年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052&Page=20040&Index=1&WID=6635a4e8-f0de-4957-aa3e-c3b15c6e6ead
移民移住人權修法聯盟(2012)。他鄉何時變故鄉?-《國籍法》移盟版總說明。取自http://tasat.sg1010.myweb.hinet.net/Nationality 201210.pdf
許育典(2006)。文化國與文化公民權。東吳法律學報,18(2),1-42。
許育典(2012年3月25日)。文化公民權 這回真的?中國時報,A13版。
郭台輝(譯)(2007)。公民身分的條件。(原編者:B. van Steenbergen)。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原著出版年:1994)
郭芷瑄(2005年12月17日)。產業難生根 墾丁風鈴季辦最後一次?大紀元,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5/12/16/n1156547.htm
郭為藩(2006)。全球視野的文化政策。台北市:心理。
陳希林、閻蕙群(譯)(2004)。節慶與活動管理(原者:J. Allen等)。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陳其南(2008)。美適性覺醒 文化公民權與公民美學運動在台灣。藝術家,395,228-230。
陳其南,劉正輝(2005)。文化公民權之理念與實踐。國家政策季刊,4(3),77-88。
陳宗盈、連詠心(譯)(2007)。多元文化主義與全球社會(原作者:P. Kivisto)。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原著出版年:2002)
陳冠廷(譯)(1997)。血拼經驗(原編者:P. Falk & C. Campbell)。台北市:弘智。
陳柏州、簡如邠(2004),台灣的地方新節慶。台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
陳素秋(譯)(2006)。文化社會學的實踐(原作者:L. D. Edles)。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原著出版年:2002)
陳淑芳(2005)。文化憲法。法政學報,18,227-262。
陳瑤華(2010)。人權不是舶來品:跨文化的人權探究。台北市:五南。
傅朝卿(2006年9月)。文化資產在地域發展中的核心價值。(主持人:傅朝卿),文化資產在地域發展中的核心價值。文化景觀及工業遺址的新趨勢國際研討會,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傅潮標(2007年9月11日)。假面藝術節 也吹熄燈號。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sep/11/today-life12.htm
黃俊龍(譯)(2001)。陌生的多樣性:歧異時代的憲政主義(原作者:J. Tully)。臺北市:聯經(原著出版年:1995)。
黃俊龍(譯)(2003)。公民身分。(原作者:K. Faulks)。台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2000)
黃孫權、成露茜(2007)。文化產業、文化治理與地方認同-以台灣新興的嘉年華為例。城市與設計學報,18,23-35。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臺北市:遠流。
黃劍波、柳博斌(譯)(2006)。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原作者:V. Turner)。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黃應貴(2012)。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觀照、理論與實踐。台北市:三民。
楊雅婷(譯)(2009)。人權的概念與標準(原作者:J. Symonides等)。台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原著出版年:2000)
僑委會,緬甸華人人口統計推估。取自http://www.ocac.gov.tw/public/public.asp?selno=947&no=947&level=B
儀式(事件) rituals(events)(編號300065284)]。《藝術與建築索引典》。http://aat.teldap.tw/AATFullDisplay/300065284(2013/06/03瀏覽)。
劉宏裕主編(2010)。休閒社會學。台北縣:揚智。
劉俊裕(2013)。「文化基本法」:一份學界參與文化立法的紀實與反思。國家與社會,13(3),67-112。
劉建基(譯)(2003)。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原作者:R. Williams)。台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83)
劉新圓(2011年5月13日)。我國是否該訂文化基本法?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取自http://www.npf.org.tw/categories/2
潘欣欣、倪世傑(譯)(2008)。跨文化的人權觀點(原編者:A. A. An-Na’im)。台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原著出版年:1992)
潘罡(2008)。文化旅遊之於節慶建構-作為台灣舉辦藝術節的參考(碩士論文)。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蔡菱芳(2007)。高高屏「文化觀光產業」規劃與開發之研究(碩士論文)。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蔣淑貞、馮建三、國立編譯館(譯)(2006)。文化政策(原作者:T. Miller & G. Yudice)。台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2002)
談谷錚(譯)(1991)。公民資格(原作者:J. M. Barbalet)。台北市:桂冠。
蕭心屏(2010)。文化公民權協商與展演:以在台日籍女性配偶的生活為例。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賴顯英(2008)。歐美「公民」之形成及「公民質性」演變之探討。國家發展研究,8(1),1-42。
藍毓仁(譯)(2008)。質性研究方法 (原編者: J. Ritchie & J. Lewis)。台北市:巨流。
顏亮一(2005)。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遺產:古蹟保存理論之批判性回顧。地理學報,42,1-24。
魏玫娟(2009)。多元文化主義在台灣其論述起源、內容演變與對台灣民主政治的影響之初探。臺灣社會研究,75,287-319。
蘇子喬(譯)(2009)。政治學的關鍵概念(原作者:A. Haywood)。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0)

二、 西文書目
Baudrillard, J. (1998).The Consumer Society: Myths and Structures. London, England: Sage.
Bennett, T. , Grossberg, L. , & Morris, M. (Ed.). (2005). New keywords: a revised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Malden, MA : Blackwell Pub
Bloch, M. (1986). From blessing to violence: history and ideology in the circumcision ritual of the Merina of Maddagascar.
Glickman, L. (1997). Cultural tourism: Bridging America through partnerships in arts, tour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mericans for the Arts Monographs, 1, 1-12.
Goldblatt, J. J. (2002). Special events: global event manage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electronic resource]. Retrieved from http://ehis.ebscohost.com.ezproxy.lis.nsysu.edu.tw:8080/ehost/ebookviewer/ebook/nlebk_72407_AN?sid=e48b3c68-a17f-4e14-88a9-beca2968609c@sessionmgr11&vid=1&format=EB
Hensbroek, P. B. (2010). Cultural citizenship as a normative notion for activist practices. Citizenship Studies, 14(3) , 317-330.
Horkheimer, M. &Adorno, T. W. The Culture Industry: Enlightenment as Mass Deception. In M. G. Durham & D. M. Kellner,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 keyworks. (pp. 41-72). Malden, MA : Blackwell, 2006.
Kymlicka, W. (1995). 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A liberal theory of minority righ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shall, T. H.& Bottomore, T. (1992).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 Concord, MA: Pluto Press.
Parekh, B. (2000). Rethinking multiculturalism : cultural diversity and political theory. London: Palgrave.
Rosaldo, R. (1998). Cultural citizenship, inequality, and multiculturalism. In W. V. Flores & R. Benmayor (Eds.), Latino cultural citizenship: Claiming identity, space, and rights (pp.27-38). Boston: Beacon Press.
Tylor, E. B. (1958). Primitive Culture. (orig. 1871) New York: Harper Tochbooks.
Williams, R. (1981). Culture. London, England: Fontana.
Yeoman, I. et al. (2004). Festival and events management. MA: Elsevier Butterworth-Heinemann.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