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11115-14062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11115-140621
論文名稱
Title
藝術家的工會與公會
A Study on the Union of Arts Societ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9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5-09-0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5-09-11
關鍵字
Keywords
創作者、工作權益、工會、藝術社會、M型社會、藝術家
working interest, artistic society, union, M-shaped society, artist, creator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68 次,被下載 3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6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9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探討藝術家工作權益與臺灣文化藝術發展關連,並以藝術家工會成立後能量,分析其與藝術社會結構兩者之間關係。藝術工會成立以前,國內「藝術家」尚稱不上是一項職業,「藝術家」三個字用於讚美、勉勵創作者更甚於與作為「職稱」。2009年由湯皇珍等人發起,一群不同領域的藝術創作者、藝術工作者籌組「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經過二年時間的努力與堅持,爭取到「藝術家」可做為一職項、並成立屬於自己的工會,辦理投保勞保等關保險,進而捍衛自身相關工作權益。
特別在現今消費需求與市場的主導下,風格、潮流、人脈、聲望等影響變項被視同為創作者的生產工具,藝術世界中的M型社會(M-shaped Society)於此背景下逐漸形成。臺灣藝術家群起成立工會以捍衛自身權益、衝撞既有體制,反映對當前生存環境的自覺並付諸行動,可視為一種藝術創作與社會實踐之呈現。
臺灣藝術家成立「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是為臺灣藝術發展之重要里程碑,然而面對普遍仍處於弱勢的藝術創作者,工會組織與國內創作者宜培養出積極的夥伴關係並建立休戚與共的意識。
Abstract
This essay examines the interrelations between artist interes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arts in Taiwan. In addi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e un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artistic society i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apacity trade union of artists, “artist” in Taiwan was not regarded as a profession. This term was used as a compliment and encouragement to artistic creators more than an “occupation.” Led by Tang Huang-Chen and others, a group of art creators and art work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gathered to project the establishment of “Taipei Art Trade Union” in 2009. With two years of endeavor and insistence, they gained the rights of getting the recognition of “artist” as an occupation. Moreover, they could establish their trade union, and administer insurance matters.
However, the consumers’ demand and market orientation affect the job opportunities and working conditions of creator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he affecting factors include the variables of style, fads, interrelationship, and prestige, which are regarded as the creators’ production tools in the market.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the M-shaped society of art creators was formed. The artists in Taiwan founded the art creator trade union to safeguard their working interest and social practice as response to the changes in current living conditions and self-awareness for further actions.
Nevertheless, as minorities in society, the trade union alliance and local artists should build up partnerships and common consciousness activel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論文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第 一 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5
第四節 研究步驟 6
第 二 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藝術家工作權 7
一、身份認同與自覺 7
二、市場品味與建立 9
三、工作權益與工會興起 13
第二節 藝術家之勞動保障與權益 19
一、勞動安全與趕工遊戲 19 二、M型社會與藝術家 23 三、他山之石-德國藝術家社會保險法 31
第三節 臺灣工會與公會文化 43
一、傳統工會文化 43
二、工會組織功能 44
三、工會近年發展 47
第 三 章 研究方法 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內容 5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0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1
第 四 章 資料分析與發現 62
第一節 資料分析 62
第二節 研究發現 78
第 五 章 結論與建議 80
參考文獻 82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藝術中國(民101年9月25日)。德國藝術家社會保障制度仍存漏洞。中國文化報。取自http://www.artspy.cn/html/news/7/7302.html
王志弘、許妍飛(譯),2006。社會認同。高雄:麗文。
王朝枝(2000)。臺灣工業團體特質與演變之探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
王嘉驥(2015)。藝術與經紀/給年輕藝術家的提醒!。典藏今藝術,270,74-75。
王壽來(2006)。對於「文化藝術獎助條例」實施成效之醒思。藝術論壇,4,205-318
王霖(民103年8月8日)。藝術家的社會保險。歐華導報,取自:http://www.chinesen.de/index.php/2010-03-05-21-36-13/2009-06-25-21-35-31/1097-2014-08-08-22-26-58
伊思黛.斯勒沃特(Esther Slevogt)(2013)。與我共舞!——德國舞蹈演員的工作待遇。取自:http://www.goethe.de/ins/cn/lp/kul/mag/bue/zh10234515.htm
全民健康保險扣取及繳納補充保險費實務手冊
行政院主計總處。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513110342971.pdf
吳牧青(2011)。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成立。取自:http://news.pchome.com.tw/magazine/report/cl/artouch_artco/4004/129968640037287017006.htm
李允傑(1999)。臺灣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商鼎。
李允傑(2002)。政府與工會。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李宜修(2011)。臺灣當代美術社會發展(1980~2000)。台北:臺灣商務。
李渝(2009)。行動中的藝術家:美術文集。台北:藝術家
李耀泰(2007)。技能、市場與勞動者組織-臺灣職業工會的不同樣貌(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台北。
李耀泰(2010)。商品影像勞動下的工會行動:紀錄片職業工會的案例。政大勞動
學報,26,1-48。
阮曉眉(1998)。藝文工作者的社會保險-以臺灣現行制度及德國藝術家社會保險險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台北。
林 平(2004)。從哪裡來?往哪裡去?─試析臺灣藝術行政人才的培育環境。當
代藝家之言,93(3),12-21。
林乃文(2015)。創作場邊論市場:于國華專訪。取自:http://mag.ncafroc.org.tw/single.aspx?cid=221&id=222
林天民(2005)。你還很年輕,對自己的文化夠了解嗎?。藝術家雜誌,2005,5月,310-311。
林宗弘等人(譯)(2005)。製作甘願(原作者:M. Burawoy)。台北:群學。
林昱梅(1993)。藝術自由之研究-談藝術自由之保障、限制與藝術之扶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
林富美(2004)。藝人與經紀人派遣勞動關係初探。新聞學研究,78,143-186。
林富美(2006)。臺灣新聞工作者與藝人。台北:秀威。
邱筱喬(2008)。尋找那夾縫中的空隙:論後現代社會下,藝術行政與藝術家的內
在矛盾與相互依存。陳錦誠(主持人),藝術行政人員角色探討。2008文資學院研究生學術研討會,台北藝術大學。
柯P新政網站。取自http://kptaipei.tumblr.com/
洪儀真(2008)。藝術行業的整合與分化:解析表演藝術行業標準分類的歷史變遷。2008臺灣社會學年會。取自:http://www.ios.sinica.edu.tw/tsa2008/files/_洪儀真__藝術行業的整合與分化:解析表演藝術行業標準分類的歷史變遷.pdf(已徵求作者同意)
洪儀真(2009)。遊於藝,或是疲於奔命?-表演藝術工作的困頓與紓困。文化研
究月報,90,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學會。
洪儀真(2012)。作為社會存有的藝術家及其現實生存問題:一種藝術社會學的探照。現代美術,162,6。
洪儀真(2014)。走進社會學的藝術巷口(下)。取自:http://twstreetcorner.org/2014/09/22/hongyichen/
孫立銓(2000)。公會(工會)型態的美術組織--淺談「視覺藝術聯盟」的理想與現實。藝術家,299,498-499。
孫迺翊(2006)。憲法解釋與社會保險制度之建構-以社會保險「相互性」關係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35,241-290
徐國淦(2011)。工會春秋 工會法制80年。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高千惠(2006)。叛逆的捉影-當代藝術家的新迷思。台北:遠流。
高文彬(2011)。勞動過程中勞工自願性服從的控制機制。臺灣勞動評論,2(2),
431-448。
高行健(2008)。論創作。台北:聯經。
高俊宏,(2013)。你們有在工作嗎?¬¬(關於湯皇珍的藝術家工會)。取自:http://bcc- gov.blogspot.tw/2014/01/blog-post_6856.html
張玉音,(2015),第十屆視盟理監事出爐。取自:http://www.artouch.com/artco/story.aspx?aid=2015031311893
張晉芬(2013)。勞動社會學。台北:政大出版社。
張錦惠(譯)Niklas Luhmann(著),2013。文學藝術書簡。台北:五南。
許世雨、楊雪倫等(譯),2009。人力資源管理。台中:五南。
許淑華(2012)。自主藝文工作者社會保險法制改善芻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教育大學,台北。
郭振雄(2013)。藝文活動有價、政府補助有理。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5,1,145-173。
陳正良(2004)。台北市文化藝術工作者工作權益調查研究。台北文化產業人力資
源半年刊:文化HR(1),17-27。
陳亦儒(2011)。「創作者號」,藝術工作者之方舟?-「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
會」角色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
陳坤賢(2006)。蠶食勞動-從契約關係析論流行音樂歌手之勞動條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
陳雨君(2011)。種植「藝術」的社會運動。取自:http://mag.nownews.com/article.php?mag=7-39-4751#ixzz3EWp63VzD
陳靖玟(2011)。我國自營作業者社會保險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
大學,台北。
陶良謀(譯)(1980)。工會組織與美國經濟(原作者:R. Marshall & B. Rungeling)。
香港:今日世界。
創作者職業工會(2009)。留住創作者在臺灣,支持創作者應有【創作者保險】連署書
湯皇珍(2010)。沒有公會,誰來維護藝術工作者的權益。PAR 表演藝術雜誌,214,
12。
焦興鎧(1996)。美國勞工法入門(原作者:W. B. Gould IV)。台北:國立編譯館。
視盟網站。取自:http://www.avat-art.org/?page_id=34
楊文山、李美玲(1996)。人口變遷、國民健康與社會安全。中央硏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硏究所。
楊通軒(2003)。藝文工作者之身份及其法律上保障之研究。中原財經法學,11,151-193
楊通軒(2005)。藝文工作者工作權益之法律層面探討。台北文化產業人力資源半
年刊:文化HR(2),12-22。
廖珮君(譯)(2006)。文化產業(原作者:Hesmondhalgh, David)。台北:
吳佳真、于禮本(譯)(民93)。文化管理A-Z。臺北市:五觀。
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組織章程(民102)
劉昌德(2004)。科技與文化工作者:網路與相關數位科技對臺灣漫畫家勞動過程
的影響。傳播與管理研究,4(1),35-58。
蔡伸章(譯)(1983)。改變歷史的經濟學家(原作者:Heilbroner, Robert L.)。台北:志文。
蔡志杰(2003)。國際經驗:勞工、工會與文化。高雄:高雄市政府勞工局
鄭安齊,(2014)。德國藝術家社會保險與職業工會再回顧。藝術家雜誌,474,108-14-180-15。
鄭慧華(2009)。如果沒有新的,老的也將消逝。從臺灣噪音運動生與死談起—專訪林其蔚。載於鄭慧華(主編),藝術與社會:當代藝術家專文與訪談(138-149頁)。台北:北市美術館。
賴安芝(2013)。藝術在公共領域的行動與實踐-2008-2012年當代藝術與臺北都市空間議題的交往。臺灣藝術大學,台北。
謝里法(民87)。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藍科正(1992)。臺灣工會組織及其功能之研究,勞動學報,1,1-25。
嚴玲娟(譯)(2008)。為什麼藝術家那麼窮(原作者:Abbing, Hans)。台北:典藏。
蘇孟鴻(2012)。一種臥底身分:當代藝術家的生存之道。現代美術,162,18。
警察沿革誌出版委員會(譯)(1989)。臺灣社會運動史。台北:創造出版社。
顧淑馨(譯)(2005)。全新的社會(原作者:P. F. Drucker)。
Klaudia Prevenzanos(2012)。德國藝術家老年生活成問題。德國之聲中文網。取自http://artist.artron.net/20121114/n281120.html
Filer, R.K. (1986). The “Starving Artist”— myth or reality? earnings of artists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1), 56-75.
Garnham, N. (1990). Capitalism and communication: Global culture and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London: Sage.
Menger, P. (1999). Artistic Labor Markets and Career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5, 541-574.
Menger, P. (2001). Artists as workers: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Poetics, 28, 241-254.
Burawoy, M.(1979). Manufacturing consent: Change in the labor process under
monopoly capitalis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raverman, H. (1974). Labour and Monopoly Capital.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Mie`ge, B. (1979). The Culture Commodity.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1, 297-311.
Mie`ge, B. (1989). The Capitalization of Culture Production. New York: International General.4.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