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13107-11125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13107-111259
論文名稱
Title
應用系統動力學為基礎整合管理海岸地區地層下陷之研究-以屏東平原為例
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using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for land subsidence problems-the case study of Pingtung plai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7-06-2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8-13
關鍵字
Keywords
屏東平原、整合性海岸管理、DSR指標架構、層級分析法、系統動力學、地層下陷
System Dynamics, 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Pingtung Plain, Land Subsidenc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DSR Framework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81 次,被下載 203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8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032 times.
中文摘要
隨著臺灣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加,導致土地資源不敷使用,於是海岸地區乃成為競相開發利用之對象。由於海岸地區為生產力最高、生態環境最為敏感之區域,且海岸管理牽涉經濟、環境、生態、工程等眾多面向,而每個面向彼此交互作用,因此需要整合性地思考海岸地區各層面的因素與問題,協調溝通相關的組織團體,以妥善管理海岸資源,方能達成海岸地區永續發展之目標。
本研究引入對海岸管理相當重視之歐美日等國家的知識與經驗,以「整合性海岸管理」的概念,整體思考海岸地區問題,就海岸地區的生態體系、水利防災工程、社會經濟活動、環境保護等面向綜合考量,再依據國際間進行永續發展研究常用之DSR(Driving forces-State-Response)指標概念,建構評估海岸地區永續發展之指標系統,並依此發展一套系統動力學模式,進行海岸管理之情境分析。
地層下陷為目前國內所面臨的潛在性國土危機,其對於環境與土地之衝擊,會隨著時間增長以及下陷程度與範圍的加大而愈趨嚴重。如台灣西部沿海地層下陷區,每遇颱風豪雨,排水溝渠之排水功能無法發揮,造成積水不退,以及結構物、管線、排水溝渠變形拉裂,並且還會引發海堤崩塌、海水倒灌、土壤鹽化等問題,嚴重衝擊海岸地區之永續發展。
由於地層下陷區之管理牽涉經濟、環境、生態、工程等眾多面向,且每個面向間之交互作用錯綜複雜,屬於動態性複雜的問題,這類問題常涉及時間上的滯延及長短期不同的效應等,且在社會經濟面向上,難以精確量化因子之間的互動關係,因此傳統的作業研究方法並不適用。然而,若以宏觀的思維,運用永續發展研究常使用的系統動力學為工具,探討系統的結構與行為,並以回饋環路為基礎,即便缺乏數據,只要估計的參數落可信範圍內,模式仍可忠實呈現系統趨勢的大方向,如此便可用來進行海岸管理之政策評估。
本研究是以現階段累積地層下陷量最大之屏東平原為範圍,評估相關管理政策是否能達到海岸地區之永續發展。本研究根據DSR指標架構為基礎,從蒐集整理的國內外文獻資料中,研擬海岸地區地層下陷之評估因子,再透過層級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以及對專家學者與環保團體進行問卷訪談,篩選出重要因子及權重值,根據指標架構評選結果,利用系統動力學之軟體,發展一套整合不同面向之海岸地層下陷區模擬模式。在模式進行驗證後,透過政策試驗與情境分析,檢視公部門對地層下陷所擬定之政策與管理成效,並考量經費因素,提出制定永續海岸管理政策之可行方向。
Abstract
Coastal zone become the object which is used to develop when the economy developed quickly and population increase. As a result of coastal zone is a region which involves economy, environment, ecology, and engineering. We must integrated many factors and coordinated related groups. Then we can achieve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involved th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s from Europe, American, and Japan. Except they used a construct of 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ICZM) to think the questions, they combined ecology,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social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n they used DSR framework as the foundation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which evaluat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astal zone, and they can develop the system dynamic model analyzing the coastal management in many conditions.
Land subsidence is a potential crisis, it grows obviously with the time and has the impact to the environment., When typhoon occurs in the west part of Taiwan coastal area, draining which is unable to operate may cause flood, mole avalanche, seawater intrusion and soil salinization. First we must understand the origin and the management of land subsidence, then we can make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by researching different background and geography characteristic of the region.
As a result of land subsidence involves economy, environment, ecology and engineering, the process of land subsidence is a complex problem which has multiple causes. This problem usually involves time-delay and long-term effect. System dynamics is an approach that is used to describe,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procedure, information and the boundary of organizations in complex systems. Such model is good for solving dynamic complex problems with non-linearity, causal circulation, information feedback and time-delay as long as the estimative parameter fall in its confidence level.
The object of the research is to inspect land subsidence in the Pingtung plain. Therefore, this study proposes to find strategies which is suitable to solve interested problems according to integrate social-economic and ecologic-environment development. The framework of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DSR (Driving forces-State-Response) index, and it makes evaluated factor from collect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Then we selected the important factors and its weight value by using the method of 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visit the expert and the scholar. According to above, we developed the model of system dynamics and build confidence in the model. In addition, the result of the simulation can provide good supporting information for decision makers by using the model for several strategies simulation and making the index to represent the performance of simulation analysi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Ⅰ
圖目錄 III
表目錄 V
第一章 前言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1.4 研究流程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2.1 整合性海岸地區管理之應用 7
2.1.1 整合性海岸地區管理 7
2.1.2 整合性海岸地區管理指標架構 9
2.2 國內外地層下陷案例探討 12
2.2.1 台灣地層下陷案例研究 12
2.2.2 國外地層下陷案例研究 16
2.3 層級分析法之應用 21
2.4 系統動力學模擬工具 22
2.4.1 系統思考 23
2.4.2 系統動力學之應用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3.1 整合性評估指標架構 29
3.2 層級分析法 32
3.2.1 層級分析法之優缺點 32
3.2.2 層級分析法之步驟 34
3.3 系統動力學 36
3.3.1 系統動力學之基本概念 37
3.3.2 系統動力學之組成單元 38
3.3.3 系統動力學建模流程 41
第四章 系統建置 45
4.1 海岸地層下陷評估指標 45
4.2 問卷設計與訪談 48
4.3 層級分析法評選因子探討 50
4.4 建構量化模擬模式 54
4.4.1 模式架構 54
4.4.2 社會經濟子系統 56
4.4.3 環境狀態子系統 61
4.4.4 管理政策子系統 69
第五章 模式驗證與情境分析 73
5.1 模式驗證 73
5.2 情境分析 82
5.2.1 零方案 84
5.2.2 單一政策 85
5.2.3 多重政策 92
5.3 地層下陷管理政策總檢討 9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99
6.1 結論 99
6.2 建議 101
參考文獻 103
附錄一 屏東平原海岸地區地層下陷指標問卷
附錄二 屏東平原海岸地區地層下陷AHP問卷
附錄三 量化模擬模式STELLA程式碼說明

圖目錄
圖1.1 屏東平原研究區域圖 4
圖1.2 研究流程圖 6
圖2.1 永續發展指標系統推動流程圖 9
圖2.2 PSR架構圖 10
圖2.3 台灣地層下陷區域圖 13
圖3.1 DSR指標架構 30
圖3.2 擴充的DSR指標架構 31
圖4.1 屏東平原海岸地層下陷指標架構 48
圖4.2 屏東平原海岸地區地層下陷問卷範例 49
圖4.3 屏東平原海岸地區地層下陷AHP問卷範例 51
圖4.4 屏東平原海岸地層下陷主要因果回饋圖 55
圖4.5 屏東平原海岸地區地層下陷DSR架構圖 56
圖4.6 社會經濟子系統因果回饋圖 58
圖4.7 社會經濟子系統線流圖 58
圖4.8 環境狀態子系統因果回饋圖(一) 62
圖4.9 環境狀態子系統因果回饋圖(二) 63
圖4.10 環境狀態子系統線流圖 64
圖4.11 管理政策子系統因果回饋圖 69
圖4.12 管理政策經費線流圖 70
圖5.1 現況模擬之社會經濟子系統主要積量圖 76
圖5.2 現況模擬之環境狀態子系統主要積量圖 76
圖5.3 現況模擬與歷史資料累積地層下陷量趨勢比較圖 77
圖5.4 極端條件測試圖 80
圖5.5 敏感度分析測試圖 81
圖5.6 零方案下之社會經濟子系統主要積量趨勢圖 85
圖5.7 零方案下之環境狀態子系統趨勢圖 85
圖5.8 開發人工湖之社會經濟子系統趨勢圖 86
圖5.9 開發人工湖之環境狀態子系統趨勢圖 86
圖5.10 開發人工湖之三種市場開放程度地層下陷量比較圖 87
圖5.11 實施循環水養殖之社會經濟子系統趨勢圖 88
圖5.12 實施循環水養殖之環境狀態子系統趨勢圖 88
圖5.13 設置地下水管制區之社會經濟子系統趨勢圖 89
圖5.14 設置地下水管制區之環境狀態子系統趨勢圖 89
圖5.15 設置海岸保護區之社會經濟子系統趨勢圖 90
圖5.16 設置海岸保護區之環境狀態子系統趨勢圖 90
圖5.17 各管理政策與零方案之累積地層下陷趨勢比較圖 91
圖5.18 各管理政策所需經費比較圖 92
圖5.19 各管理政策之經費支出與地層下陷量比較圖 92
圖5.20 四項政策取其兩項之地層下陷量比較圖 93
圖5.21 四項政策取其兩項之經費總支出比較圖 94
圖5.22 四項政策取其兩項之生活滿意度比較圖 95
圖5.23 四項政策取其三項之地層下陷量比較圖 96
圖5.24 四項政策取其三項之經費總支出比較圖 96
圖5.25 四項政策取其三項之生活滿意度比較圖 96

表目錄
表2.1 加強產業輔導工作 15
表2.2 控制抽水量之方式 16
表2.3 國內外地層下陷政策對照表 20
表3.1 AHP的優點 33
表3.2 AHP的評估尺度之定義與說明 35
表3.3 系統動力學各組成單元 40
表4.1 驅動力指標 45
表4.2 狀態指標 46
表4.3 回應指標 47
表4.4 問卷尺度對照說明表 51
表4.5 問卷因子對照說明表 51
表4.6 趨動力指標調查結果 52
表4.7 趨動力指標調查權重值 52
表4.8 屏東平原海岸地區地層下陷層級分析結果 53
表4.9 社會經濟子系統線流圖變數說明 59
表4.10 環境狀態子系統線流圖變數說明 64
表4.11 屏東部份地區民國83至90年度下陷統計表 67
表4.12 屏東平原民國86至94年度下陷概況 67
表5.1 本研究所使用數據資料的來源 78
表5.2 模式參數合理範圍 8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 經濟部水資源局(2000),中華民國八十八年臺灣水文年報,行政院經濟部水資源局,頁702。
2. 丁澈士(1998),屏東平原地下水補注之研究現況及未來發展,國際人工湖與地下水補注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
3. 郭金棟(1997),台灣海岸災害防治之展望,中華民國第十九屆海洋工程研討會專題演講。
4. 邱文彥(2000),海岸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5. 葉俊榮(2003),永續台灣向前指,詹氏書局。
6. 黃書禮(1996),台北市都市永續發展指標與策略研擬之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
7. 李永展(2002),以都市指標系統檢視台北市之永續趨勢,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8. 台北市永續發展委員會(2004),台北市永續發展指標與評量方法報告,台北市政府。
9. 徐村和(1998),模糊德菲層級分析法,模糊系統學刊,第四卷,第一期,頁59-72。
10. 林君憲(2005),以層級分析法探討生態工法之箱籠護岸-以陳有蘭溪為例,立德管理學院資源環境學系碩士班論文。
11. 劉家銘(2006),河岸發展親水公園開發潛力評估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12. 地層下陷防治服務團(2003),政策與法規,網址http://www.lsprc.ncku.edu.tw/。
13. 監察院(1999),國土保全體檢報告,監察院調查報告。
14. 周嫦娥、李繼宇(2002),嚴重地層下陷區新型產業調整規劃,「地下水觀測網整體計畫」及「地層下陷防治執行方案」九十年度成果發表研討會。
15. 林國峰、陳谷榕(2001),臺灣沿海地區海水入侵之調查、評估與防治對策研擬,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研究報告。
16. 高文泰(1998),以系統動力學研究不同經濟情況下激進及保守銀行之策略對呆帳之影響,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17. 郭進隆譯(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原著:Peter M. S.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18. 邱昭良譯(2004),系統思考(原著:Sherwood, D.(2002), Seeing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A Manager ‘s Guide to Applying Systems Thinking),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19. 楊碩英(1994),組織學習核心課題之研究—提升組織對動態性複雜的瞭解與管理,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20. 施桂雲(2002),以系統思考觀點探討健保總額預算制度對醫療系統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戴士杰(2003),以系統思考分析危機管理—以印度波帕毒氣外洩事件為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2. 栗文輝、陳波祥(2000),水資源宏觀經濟管理,機械工業出版社。
23. 游禮維(2006),網路口碑與消費者互動品質之影響-以餐飲業與消費者之賽局模型為例,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4. 林家瑋(2006),台灣線上遊戲產業動態研究,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5. 葉欣誠(2002),台灣地區空氣污染之環境經濟動態模型分析,第14屆環工年會論文。
26. 黃鈺珊(2001),高屏溪流域永域發展水資源政策規劃之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27. 詹麗梅(2001),區域供水系統系統動力模型建立與策略評估—以大基隆供水區為例,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28. 阮威堯(2003),系統動態方法在水資源開發政策環境影響評估之應用,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29. 李孟璁(2002),高雄地區愛河水環境生態復育及水污染防治策略分析,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30. 張鴻斌(2003),高雄市都市發展與市中心區水污染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31. 陳函馨(2002),以系統動力學建立感潮河川水理與水質模式,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32. 黃信智(2004),灰色系統理論與系統動力學之應用—以污水處理廠為例,朝陽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
33. 劉少華(2003),汐止水患影響都市發展與防洪政策之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34. 鄧振源、曾國雄(1989a),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27(6),頁5-22。
35. 鄧振源、曾國雄(1989b),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下),中國統計學報,27(7),頁1-20。
36. 劉弘雁(1997),高雄都會區水資源之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7. 蘇懋康(1988),系統動力學原理及應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38. 謝長宏(1980),系統動力學-理論、方法與應用,中興管理顧問公司,台北。
39. 莊韶政(2000),高雄都會區運具發展之動態模擬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0. 經濟部水利署(2005),海岸地區整合性管理保育決策分析計畫-以高雄為例,經濟部水利署,ISBN:9860036667。
41. 吳偉靖(2006),海洋遊憩活動對漁業活動的影響與對策之研究,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42. 蕭櫻貴(2006),台南縣七股地區生態旅遊之經濟衝擊分析,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3. 鄭鉅霖(2002),台灣地區地下水利用概述,成大水工試驗所地層下陷防治服務團。
44. 屏東縣政府主計處,屏東縣統計要覽,國家圖書館政府統計刊物。
45. 高雄縣政府主計處,高雄縣統計要覽,國家圖書館政府統計刊物。
46. 經濟部水資源局(2002),台灣地區農業用水量統計報告,行政院經濟部水資源局。
47. 王復生(2002),屏東地區水田休耕水資源調配之評估,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48. 財團法人台灣漁業技術顧問社(1997),屏東縣及其鄰近地區綜合發展計畫,屏東縣政府。
49. 劉虹彤(2005),永續海岸觀光資源系統評估架構之設計,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50. 薛曙生(1996),海水位上升對於台灣西部海岸地區之影響-探討對物理環境、海洋濕地以及濱海工業區開發之影響,氣候變遷衝擊評估與因應策略建議研討會。
51. 蘇嘉全(2001),地下水資源永續利用之管理策略分析-以屏東平原為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52. 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2006),氣候統計,網址:http://www.cwb.gov.tw/。
53. 吳銘志、陳俊凱、陳俊焜、張致碩(1999),台灣地區地下水文圖繪製工作,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54. 柳志錫、杜富麗(2006),台灣地區地層下陷監測井新建及規劃,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
55. 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2003),台灣地區地層下陷之監測、調查及分析(3/4),經濟部水利署。
56. 地層下陷防治資訊網(2002),專業知識,網址:http://www.water.tku.edu.tw/sub91/。
57. 地層下陷防治服務團(2003),政策與法規,網址http://www.lsprc.ncku.edu.tw/。
58. 屏東縣政府(2003),屏東縣水資源開發與保育整體規劃及林邊溪上游人工湖設置工程計畫,國家圖書館政府統計刊物。
59.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2002),人工湖開發計畫,中興工程顧問公司計畫簡報。
60. 財團法人農業工程研究中心(2005),歷年研究報告摘要,網址:http://www.aerc.org.tw/modules/tadbook2/index.php。
61. 財團法人台灣漁業技術顧問社(1997),屏東漁港及其鄰近地區綜合發展計畫,屏東縣政府。
62. 謝長宏(1980),系統動態學-理論、方法與應用,台北:中興管理顧問公司。
63. Anutha, K. and Johnson, D., (1996). Aquaculture planning and coastal management in Tasmania.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Vol. 33, No 1-3, pp. 167-192.
64. Badri, M. A., (2001). A combined AHP-GP model for quality control syst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pp.27-41.
65. Bouwer, H., (1988). Estimating and enhancing groundwater recharge. Proceeding Symposium on Groundwater Recharge, Mandurah, Western Australia, A. Balkema Publish, pp.1-10.
66. Bouwer, H., (1993). From sewage farm to zero discharge. European Water Pollution, 3(1), pp.9-16.
67. Bouwer, H., (2000). Integrated water management: emerging issues and challenges.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45, pp.217-228.
68. Chen, C. H., Liu, W. I., Liaw, S. L., and Yu, C. H., (2005). Development of a dynamic strategy planning theory and system for sustainable river basin land use management.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pp.17-37.
69. Cicin-Sain, B. and Knecht, R. W., (1998). Integrated Coastal and Ocean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Practices. Washington, D. C.: Island Press.
70. Crocker, T. D., Settle C., and Shogren, J. F. (2002). On the joint determination of biological and economic systems. Ecological Economics, pp.301-311.
71. Forrester, Jay W., (1961). Industrial Dynamic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72. Forrester, Jay W., (1968). Principles of Syste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73. Franson, Jay W., (1988). Evaluating potential artificial recharge projects. Artificial Recharge of Groundwater, ASCE, pp.256-264.
74. Gertseva, V. V., Gertsev, V. I., and Ponomarev, N. Y., (2003). Tropho-ethological polymorphism of fish as a strategy of habitat development: a simulation model. Ecological Modelling, pp.159–164.
75. Hiyama, T., (1988).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artificial recharge of groundwater in Yamagata City, Japan Artificial Recharge of Groundwater, ASCE, pp.574-581.
76. Huang, C. C. and Ma, H. W., (2004). A multidimensional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of packaging material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pp.161-172.
77. Hurni, H., (1997). Concepts of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ITC Journal, pp.210-215.
78. Krajnc, D. and Glavic, P., (2005). A model for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pp.189-208.
79. Liao, I. C., (2000). Super intensive recirculating eel culture systems in Taiwan. Global Aquaculture Advocate, Vol.3(3), pp.44-46.
80. McGlashan, D. J., (2000). Coastal management in the future, in Seas at the Millennium: An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ed. C. Sheppard., Oxford: Pergamon, Volume 3.
81. McQueen, D., and Noak, H., (1988). Health promotion indicators: current status, issues and problems. Health Promotion, 3.
82. Meadows, D., (1998). Indicator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Sustainability Institute.
83. Mitsch, J. W., (2005), Modelling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created freshwater wetlands: an integrated system approach.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and Software, pp. 935-946.
84. Nikkel, M., (1988). Assessment of the adequacy of the groundwater monitoring program for artificial recharge of aquifers in the Los Angeles area, California. Artificial Recharge of Groundwater, ASCE, pp.396-404.
85. OECD (1993). OECD core set of indicators fo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reviews. A synthesis report by the Group on the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Paris: OECD.
86. Patten, B. C., (1997). Synthesis of chaos and sustainability in a nonstationary linear dynamic model of the American black bear(Ursus americanus Pallas)in the Adirondack Mountains of New York. Ecological Modeling, pp.11-42.
87. Richardson, G. P., and Pugh, A. L., (1982). Introduction to System Dynamic Modelling with Dynamo.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88. Rotmans, J., (1999). Integrated assessment—uncertainty, quality and use, ICIS Working Paper.
89. Saaty, 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New York: McGraw-Hill International Book Company.
90. Senge, P. 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Doubleday Currency.
91. Sterman, J. D., (1989). Modeling managerial behavior: misperceptions for feedback in a dynamic decision making experiment. Management Science, Vol.35, No.3, pp.321-339.
92. Sterman, J. D., (2000). Business Dynamics.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93. USGS (1993). Land subsidence from ground-water pumping. by Bertoldi and Leake, U.S. Geological Survey, http://water.wr.usgs.gov.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