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13108-16472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13108-164721
論文名稱
Title
宋詩與白居易的互文性研究
The intertextuality's research concerning Sung-Dynsaty's poetic and Po-Gui-Y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31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6-2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8-13
關鍵字
Keywords
互文性、白居易、宋詩
Intertextuality, Pei Chu-yi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68 次,被下載 351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6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512 times.
中文摘要
關注宋詩對白居易的承繼關係一直是我研究的焦點。繼《〈長恨歌〉的接受與評論-以宋人為主》之後,《宋詩與白居易的互文性研究》是我的博士論文。
透過西方的互文性概念與方法,本文切入宋詩與白居易承繼關係的樞紐。藉由狹義互文性,得知宋詩大量沿用唐人之詩;黃庭堅更是薈萃百家句律之長,遂有王若虛「剽竊之黠者」之譏;樓鑰集白居易詩句而成的集句詩、晁迥擬作白居易詩,皆是狹義互文性,此與影響、互文(inter-text)意義相當,字面有明顯之跡可尋。也與宋人所說的「奪胎換骨」、「點鐵成金」類似。
然而,宋詩與白居易之承繼亦有狹義互文性所不能詮釋處,如白居易在政治鬥爭下貶居江州的〈琵琶引〉,宋人甚少句摩字擬,而是有相同的貶謫經驗的感慨。廣義互文性則包含以黨爭、貶謫、意識形態、姿勢、一種心情,故白居易詩是中唐社會政治的縮影,廣義互文性則是提供黃庭堅〈謫居黔南十絕〉近乎全用白居易,是因避免再陷入政治鬥爭漩渦的依據。
本論文有下列成果:一、宋人對白居易貶謫江州時期之詩互文最多;二、宋人自白居易閑適詩找到仕、隱衝突的出口;三、白居易與宋詩特色的形成。(一)白居易與宋詩「家族羅曼史」的關係;(二)蘇軾與白居易之異;(三)黃庭堅與白居易互文之多,居宋人之冠的意義。四、宋人與白居易的互文可以印證吉川幸次郎所謂的宋詩「揚棄悲哀的人生觀」。五、宋人「奪胎換骨」比克里斯蒂娃的「胎」(chora)-符號改變,意義也就改變的互文網絡觀念,早了八、九百年。
再者,互文性可以延伸出下列的研究方向:一、跨文類(genre)的探索:如〈長恨歌〉與元雜劇白樸《梧桐雨》、清傳奇洪昇《長生殿》,人物、情節的轉換;二、詩人之間的承繼關係,如《宋詩與韓愈的互文性》、《宋詩與杜甫的互文性》等,故互文性研究的空間非常寬廣。
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deal Pei Chu-yi (白居易,772-846), the most important poet in Tang Dynasty, with his influence on the lyric development in Sung Dynasty.
With the concept of intertextuality as my methodology, Pei Chu-yi is treated as a pivotal role in my new reading the lyrics composed in Sung Dynasty (960-1279 A.D.). As it will be shown, many lyrics in Sung are highly intertextualized with Pei’s poems, and the works of Huang Ting-jan 黃庭堅(1045-1105) illustrated the very example in how a poet related himself (including his personal experiences, view of literature, etc.) as a follower to the pioneering poet Pei. Therefore, from the later literary and cultural continuities with Pei, I apply the concept of “intertextuality” to re-read and re-explore the ideas of “text,” imitation,” and even “originality” during the ancient China. In this ground, “intertextuality” represents a poet’s personal and historical identities via his own poems.
Yet there will be some limits when doing the mentioned “intertextualizing” readings. As I will illustrate, many political experiences are less “straightforwardly” put into lyrics as Pei had done in his “Pi-Pa Yin”(琵琶引). In this ground, the idea of “intertextuality” needs to be subdivided into two types: the general one and the specific one. The former indicates a universal humanity and emotion aroused by misfortune, blame, ideology and conflicting values while the latter shows a poetic (and subjective) identity in a poet’s representing himself via his poems
Several contributions can be thereby found in this dissertation. First, lyric poets of Sung Dynasty favored Pei’s works, mainly composed in his exile at Chiang Chu (江州). Second, lyric poets of Sung Dynasty found their own ways to release or relive from their political identities through Pei’s poems. Thirdly and finally, we can never feature the lyric poems in Sung Dynasty without Pei’s poetics. With the three main points, I further develop an “affiliative ” relationship between Pei and lyric poets of Sung Dynasty. With the help of Julia Kristiva’s “chora” concept, I analyze some key words both used by Pei and his followers so as to display the different semiotics applied in Tang Dynasty and in Sung Dynasty.
In my last chapter, I suggest several ways to re-read Pei’s works with literary works in different dynasties (for instance, to intertextualize Pei’s “Chung Hung Ke”(長恨歌) with Pei Pu’s drama “U Tun Yu”(梧桐雨) in Yuan Dynasty, with Hung Sheng’s fiction Chung Sheng Dien (長生殿) in Chin Dynasty). With this “intertextual” research, cross-genre studies will be more valuable and thus significant. Finally, I recommend to develop more literary “affiliations” between one dynasty and the other. Such comparisons as lyric poets of Sung with Han Yu (韓愈) or with Du Fu (杜甫) will renovate the traditional readings of Tang Poetry (唐詩) and Sung Lyric (宋詞).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融滲在宋詩的白居易 1
第二節 「互文性」述要 4
一 「互文性」的理論根據與內涵 5
二 「互文性」與「影響」之比較 14
第三節 中國的互文修辭與種類 18
第四節 宋詩的「互文性」概念 20
一 中國先秦典籍的「互文性」 20
二 宋詩對互文性的文字表述 27
第五節 白居易詩的前文本 33
一 〈古詩十九首〉 34
二 陶淵明、李、杜詩 35
三 白居易自己的詩句 38
第六節 選材範圍與本文梗概 41
第貳章 宋人與白居易旺盛企圖心的互文 47
第一節 周必大與白居易〈王昭君〉二首 48
第二節 王禹偁與白居易〈和〈陽城驛〉〉 50
第三節 戴復古與白居易諷喻詩 52
第四節 魏了翁木犀花與白居易丹桂 55
第五節 李昉與白居易〈牡丹芳〉 58
第六節 宋人與白居易知制誥 62
一 王禹偁與白居易知制誥 63
二 蘇軾、蘇轍、黃庭堅與白居易知制誥 67
第七節 宋人與白居易秘書監 76
一 李昉〈秘閣清虛地〉與白居易〈秘省後廳〉 76
二 楊萬里禪語與白居易秘書監時〈宴散〉 79
第參章 宋人與白居易江州感傷、療傷詩的互文 83
第一節 王禹偁〈放言〉與白居易〈放言〉 83
第二節 黃庭堅〈謫居黔南十絕〉與白居易 89
第三節 黃庭堅〈巖下放言五首〉與白居易 94
第四節 黃庭堅〈放言十首〉與白居易 96
第五節 陳師道與白居易江州療傷的詩 100
第六節 張耒〈冬日放言〉與白居易 104
第七節 宋人與白居易藉花喻天涯淪落 109
一 白居易與木蓮樹 110
二 蘇軾海棠與黃庭堅水仙 111
三 陸游的風雨夜合花 114
第八節 宋人與〈琵琶引〉 117
一 從對悲泣不茍同到哭泣、感悟、非議 119
二 在天理中自安 127
第肆章 宋人與白居易閒適放曠的互文 135
第一節 李昉罷相後模仿元、白唱和 139
第二節 李至〈蓬閣多餘暇〉與白居易〈何處難忘酒〉 142
第三節 晁迥擬作白居易的閒適詩 147
第四節 宋人與白居易洛陽履道里的「怡老詩會」 158
第五節 黃庭堅、張耒、蔡戡等人「效白體」與白居易 174
第六節 張耒與白居易〈效陶潛體〉閒適 181
第七節 吳芾與白居易七十歲左右的詩 189
第八節 張擴自適的老境與白居易〈池上篇〉 193
第九節 姜特立、樓鑰對汪大猷接續白居易〈達哉樂天行〉 198
第伍章 宋人與白居易詠嘆生命的互文 209
第一節  宋人與白居易盩厔尉時〈長恨歌〉 209
一 同情貴妃、指責明皇無情 211
二 提出後世殷鑑的議論 215
三 無語問夕陽的感慨 220
第二節 蘇軾因樊素想朝雲 225
第三節 蘇軾對白居易「人生如寄」的共鳴 229
第四節 周必大與白居易〈飽食閑坐〉、〈寫真詩〉 234
第五節 張擴、陸游以白居易詩句固守自己的人格 238
一 張擴對朱翌以白居易詩句自勉的和作 238
二 陸游以白居易詩「貧堅志士節,病長高人情」自勵 241
第六節 滕岑和白居易詩互文的衰世意義 245
第陸章 結論 253
參考文獻 269
附錄一 元稹〈陽城驛〉 283
附錄二 白居易〈和〈陽城驛〉〉 285
附錄三 王禹偁:〈不見陽城驛〉 286
附錄四 史浩四明尊老會〈滿庭芳〉詞 287
附錄五 文彥博洛陽耆英會詩 288
附錄六 宋詩與白居易江州詩的互文 292
附錄七 宋人對白居易閑適詩的互文 294
附錄八 黃庭堅與白居易詩的互文 299

《宋詩與白居易的互文性研究》表格目錄
第壹章 表一 影響與互文性的比較 17
表二 宋詩與白居易互文的形式 30
表三 宋詩的「互文性」概念 32
第貳章 表一 李昉〈牡丹盛開,…〉與白居易〈牡丹芳〉之比 62
第參章 表一 元稹、白居易、王禹偁三人在〈放言〉詩的承繼關係 89
表二 宋詩與白居易〈琵琶引〉的互文 129
第肆章 表一 白居易〈遣懷〉與晁迥:〈擬白樂天〈遣懷〉〉之比 151
表二 韓琦〈醉白堂〉與白居易〈池上篇並序〉互文對照 197
第伍章 表一 宋詩與〈長恨歌〉的互文 22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哲學
《五燈會元》宋•普濟,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一O五三冊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劉宋西域三藏法師彊良耶舍 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二冊,台北,大藏經刊行會,1973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八冊(台北,大藏經刊行會,1973)
《道教與中國文化》葛兆光(台北,東華書局,1979)
《卍續藏經》卍續藏經會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
《莊子集釋》郭慶藩(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3)
《老子今註今譯》陳鼓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
《莊子今註今譯》陳鼓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
《禪門公案》吳言生等編(台北,新店,圓神出版社,1993)
《禪與詩學》張伯偉(台北,楊智出版社,1995)
《海德格爾哲學概論》陳嘉映(北京,三聯書店,1995)
《列子譯註》嚴北溟、嚴捷著(台北,書林出版社,1995)
《景德傳燈錄》釋道原編著(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山,1997)
《禪與生活》鈴木大拙著,劉大悲譯(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
《六祖壇經》李中華譯註(台北,三民書局,2004)
《宋元學案》黃宗羲撰,全祖望(台北,世界書局,1983)
唐以前
《禮記》十三經註疏本,台北,板橋,藝文印書館
《儀禮》十三經註疏本,台北,板橋,藝文印書館
《左傳》十三經註疏本,台北,板橋,藝文印書館

《楚辭補註》洪興祖(台北,長安出版社,1984)
《詩毛氏傳疏》陳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
《文心雕龍》劉勰(北京,中華書局,2000)
《昭明文選》李善註(台北,板橋,藝文印書館)
《謝宣城詩集》謝朓,四部叢刊
《曹子建集》曹植,四部叢刊
《古詩源箋註》沈德潛(台北,華正書局,1975)
《靖節先生集》陶潛(台北,華正出版社,1975)

有關唐人
《昌黎先生集》韓愈著,朱文公(熹)校,四部叢刊
《元氏長慶集》元稹,四部叢刊
《劉夢得文集》劉禹錫,四部叢刊
《樊川文集》杜牧,四部叢刊
《全唐詩》康熙御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杜詩錢註》杜甫著,錢謙益註(台北,世界書局,1996)
《韓學研究》張清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白居易研究》朱金城(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白居易集》白居易(北京,中華書局,1999)
《元白詩箋證稿》陳寅恪(北京,三聯書店,2001)

宋人別集
《朱子語類》朱熹,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七O二冊
《忠愍公詩集》寇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一O八五冊
《元憲集》宋庠,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一O八七冊
《龍學文集》祖無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一O八九冊
《柯山集》張耒,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一一一五冊
《東窗集》張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一一二九冊
《太倉稊米集》周紫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一一四一冊
《周益文忠公集》周必大,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一一四七冊
《雪山集》王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一一四九冊
《寒松閣集》詹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一一七九冊
《碧梧玩芳集》馬廷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一一八七冊
《鄮峰真隱漫錄》史浩,四庫全書珍本,二集
《雲莊錄》劉爚,四庫全書珍本,二集
《徂徠集》石介,四庫全書珍本,四集,二三三冊
《梅山續稿》姜特立,四庫全書珍本,二集,二九五冊
《潞公文集》文彦博,四庫全書珍本,六集
《月洞吟》王鎡,四庫全書珍本,九集,二五五冊
《法藏碎金錄》晁迥,四庫全書珍本,十集,一九六冊
《公是集 》 劉敞,四庫全書珍本,別集,二六六冊
《湖山集》吳芾,四庫全書珍本,別集,三二一冊
《香山集》喻良能,四庫全書珍本,別集,三三O冊
《定齋集》蔡戡,四庫全書珍本,別集,三四七冊
《攻媿集》樓鑰,四部叢刊
《誠齋集》楊萬里,四部叢刊
《朱文公文集》朱熹,四部叢刊
《徐公文集》徐鉉,四部叢刊
《後村先生大全集》劉克莊,四部叢刊
《小畜集》王禹偁,四部叢刊
《直講李先生文集》李覯,四部叢刊
《歐陽文忠公集》歐陽修,四部叢刊
《溫國文正司馬文集》司馬光,四部叢刊
《臨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四部叢刊
《後山詩箋註》陳師道 著,任淵註,四部叢刊
《欒城集》蘇轍,四部叢刊
《豫章黃先生文集》黃庭堅,四部叢刊
《石屏詩集》戴復古,四部叢刊
《鶴山先生大全文集》魏了翁,四部叢刊
《北山集》程俱,四部叢刊,續編
《宋槧二李唱和集》李昉、李至,《羅雪堂先生全集》初編,二十冊(台北,大通書局,1986)
《梅堯臣集編年校註》梅堯臣 著(朱東潤 校註,台北,源流出版社,1983)
《石林居士建康集》葉夢得(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縮影室,1985)
《安陽集》韓琦(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縮影室,1985)
《蘇軾詩集》蘇軾 (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1月1版1刷)
《灊山集》朱翌,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新一版,1985)
《劍南詩稿校註》陸游著,錢仲聯校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蘇軾文集》蘇軾(明,茅維編,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1版7刷)
《山谷集詩註》黃庭堅,任淵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元明
《瀛奎律髓》方回,四部叢刊
《安雅堂稿》陳子龍(台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
《滹南遺老集附詩集》王若虛(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

年譜傳記
《陸宣公年譜》嚴一萍,台北,藝文印書館
《增補蘇東坡年譜會證》王保珍,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之二十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社,1969)
《王禹偁研究》黃啟方(台北,學海出版社,1979)
《王禹偁事蹟著作編年》徐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白居易年譜》羅聯添(台北,國立編譯館,1988)
《白居易年譜》朱金城(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1)
《陸游年譜》于北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文學史、詩學與宋詩論著
《唐宋詩醇》愛新覺羅弘曆等,浙江書局刻本
《宋詩概說》吉川幸次郎(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
《中國詩學》黃永武(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9)
《宋詩選註》錢鍾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0)
《全宋詞》唐圭璋(台北,洪氏出版社,1981)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鄭振鐸(台北,莊嚴出版社,1991)
《兩宋文學史》程千帆、吳新雷(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3)
《蘇軾論稿》王水照(台北,萬卷樓,1994年)
《宋元詩社叢稿》歐陽光(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宋詩史》許總(重慶,重慶出版社,1997)
《唱和詩研究》趙以武(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
《歐、梅、蘇與宋詩的形成》黃美鈴(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
《宋代文學通論》王水照(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
《唐學與唐詩》查屏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宋詩:融通與開拓》張宏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長恨歌〉的接受與評論-以宋人為主》陳金現(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2)
《宋詩記事補正》錢鍾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3)
《全宋詩》傅璇琮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從唐音到宋調-以北宋前期詩歌為中心》曾祥波(北京,崑崙出版社,2006)

網路資料
《佛說佛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Vol.17,No.793,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1.1版)2002/11/4
《大佛頂首楞嚴經》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2003年10月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二冊 No. 390《佛臨涅槃記法住經》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CBETA 電子佛典 V1.10 (Big5) 普及版,完成日期:2006/04/12
〈麻竹桶裝荔枝,高力士飛騎送貴妃〉,聯合報系聯合新聞網,2007年7月8日下午2點31分

史書
《方輿勝覽》祝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四七一冊
《續資治通鑑長編》李燾,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三一四冊
《續通典》嵇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六三九冊
《史記》司馬遷,台北,板橋,藝文印書館
《漢書》班固,台北,板橋,藝文印書館
《南齊書》蕭子顯,台北,板橋,藝文印書館
《新唐書》歐陽修,台北,板橋,藝文印書館
《宋史》脫脫,台北,板橋,藝文印書館
《晉書》房玄齡,台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
《五代史》歐陽修,四部備要,台北,中華書局
《宋史記事本末》陳邦贍(台北,三民書局,1973)
《後漢書》范曄(台北,宏業書局,1984)
《三國志》晉,陳壽(台北,宏業書局,1985)
《宋宰輔編年錄校補》徐自明(北京,中華書局,1986)
《通典》杜佑(北京,中華書局,1989)
《宋宰相表新編》梁天錫(台北,國立編譯館,1996)

二、詩話、筆記
《中呉記聞》龔明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五八九冊
《羯鼓錄》南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八三九冊
《避暑錄話》葉夢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八六三冊
《說郛》陶宗儀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八七七冊
《白孔六帖》白居易,景印文淵閣影印四庫全書,八九一冊
《山海經》郭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一O四二冊
《詩林廣記》蔡正孫,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一四八二冊
《呉都文粹》鄭虎臣,四庫全書珍本,六集,二九八冊
《容齋五筆》洪邁,四部叢刊,續編
《桓子新論》桓 譚,中華書局,四部備要,集部
《梅譜》范成大《筆記小說大觀》新興書局輯,五編(台北,新興書局,1974)
《六一詩話》歐陽修,《歷代詩話》何文煥(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冷齋夜話》惠洪,詩話叢刊(台北,明道文化公司,1972)
《韻語陽秋》葛立方《歷代詩話》何文煥(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臨漢隱居詩話》魏泰《歷代詩話》何文煥(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石林詩話》葉夢得《歷代詩話》何文煥(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竹坡詩話》周紫芝《歷代詩話》何文煥(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中山詩話》劉攽《歷代詩話》何文煥(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後山詩話》陳師道《歷代詩話》何文煥(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滄浪詩話》嚴羽《歷代詩話》何文煥(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彥周詩話》許顗《歷代詩話》何文煥(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艇齋詩話》曾季狸《歷代詩話續編》丁福保(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
《歲寒堂詩話》張戒,《歷代詩話續編》丁福保(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
《優古堂詩話》吳幵《歷代詩話續編》丁福保(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
《誠齋詩話》楊萬里,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
〈江西詩派小序〉《歷代詩話續編》劉克莊,丁福保輯(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
《苕溪漁隱叢話》胡仔(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
《滹南詩話》王若虛《歷代詩話續編》丁福保(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
《升庵詩話》楊慎《歷代詩話續編》丁福保(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
《藝苑卮言》王世貞《歷代詩話續編》丁福保(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
《四溟詩話》謝榛《歷代詩話續編》丁福保(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
《甌北詩話》趙翼《清詩話續編》郭绍虞(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
《北江詩話》洪亮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圍爐詩話》吳喬《清詩話續編》郭紹虞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
《齊東野語》周密,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詩局,1985)
《桯史》岳珂,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河南邵氏聞見前錄》邵伯溫,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楊太真外傳》樂史(台北,廣文書局,1986)
《四朝聞見錄》葉紹翁(台北,廣文書局,1986)
《全宋文》曾棗莊、劉琳主編(成都,巴蜀出版社,1988-1989)
《陶學史話》鍾優民(台北,允晨文化,1991)
《安祿山事跡》姚汝能,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
五五O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梅妃傳》曹鄴《續修四庫全書》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一七八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道山清話》闕名《宋人詩話外編》程毅中主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
《能改齋漫錄》吳曾《宋人詩話外編》程毅中主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
《甕牖閑評》袁文《宋人詩話外編》程毅中主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
《捫虱新話》陳善《宋人詩話外編》程毅中主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
《學林》王觀國《宋人詩話外編》程毅中主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
《芥隱筆記》龔颐正《宋人詩話外編》程毅中主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
《愛日齋叢說》葉寘《宋人詩話外編》程毅中主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
《野客叢談》王楙《宋人詩話外編》程毅中主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
《腳氣集》車若水《宋人詩話外編》程毅中主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
《《夢溪筆談》全譯》胡道靜等譯註(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

其他
《輿地紀勝》王象之(台北,永和,文海書局,1971)
《日知錄〉顧炎武(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
《音略證補》陳新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
《搜神後記》陶淵明,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一切經音義》釋玄應,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事物異名錄》厲荃,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一二五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中國象徵文化》居閱時、翟明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世說新語箋疏》余嘉錫(台北,華正書局,2002)
《本草綱目》李時珍(台南,世一文化事業出版公司,2005)

外國文學理論
Roman.Jakobson,“Linguistics and Poetics”,in “Style in Llanguage”.T.Sedbeok(ED),Cambridge Mass,1960
Jonathan Culler, Structuralist Poetic Structuralism,Linguistic, and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
Ithaca, N.Y.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5
John R. Willingham Wilfred L. Guerin Earle C. Labor Lee Morgan ,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Thir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New York, 1992
Julia Kristeva, Revolution in Poetic Languag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84
Jay Clayton & Eric Rothstein, Influence and Intertextuality in Literary History, Figures in Corpus ,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91
Allen, Intertextuality, Routledge, London, 2000
施塔格爾著,胡其鼎譯:《詩學的基本概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2)
伊麗莎白•弗洛恩德 著,陳燕谷 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
Terry Eagleton 《文學理論導讀》吳新發譯(台北,書林出版社,1995)
《一個解構主義的文本》羅蘭•巴特著,汪躍進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閱讀理論》邁可•潘恩(Michael Panye)著,李奭學譯(台北,書林出版社,1997)
《審美經驗與文學詮釋學》漢斯•羅伯特•堯斯著,顧建光、顧靜宇、張樂天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文學批評原理》【英】艾•阿•瑞恰慈著,楊自伍譯(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
《接受反應文論》金元浦(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文學批評理論-從柏拉圖到現在》【英】拉曼•塞爾登編,劉象愚、陳永國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互文性研究》法,蒂費納•薩莫瓦約著,卲煒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張漢良(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
《互文性》王瑾(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影響的焦慮-一種詩歌理論》哈羅德•布魯姆著,徐文博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中國詩畫語言研究》程抱一著,涂衛群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四、期刊論文
〈《文心雕龍》質疑〉王夢鷗《故宮圖書季刊》一卷一期(1970.07)頁19-30
〈唐詩的語法、用字與意象〉梅祖麟、高友工原著,黃宣範譯《中外文學》一卷十二期(1973.5)頁159
〈唐詩的語法、用字與意象〉梅祖麟、高友工原著,黃宣範譯《中外文學》一卷十期(1973.3)頁61
〈唐詩的語意研究-隱喻與典故〉黃宣範,收在《翻譯與語意之間》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5年11月第四次印行(1976年7月初版)頁183
〈唐詩的隱喻與典故〉高友工、梅祖麟著,黃宣範譯,收在周英雄、鄭樹森編:《結構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台北,黎明書局,1980)頁88
〈有關奪胎換骨法若干問題的探討〉郭玉雯,收在國立台灣大學主編《宋代文學與思想》(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8月1版一刷)頁184
〈論元和五大詩人貶謫後期的心態〉尚永亮《文史哲》,1991年3期,頁88-93
〈近四十年來臺灣地區白居易研究概況〉謝佩芬《唐代研究學會會刊》,第三期, 1992年10月,57-64
〈論韓愈與白居易〉朱琦,收在中國唐代文學學會、西北大學中文系、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主編《唐代文學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1993)第四輯,頁195-197
〈試論《二李唱和集》與白樂天詩之關係〉張蜀蕙,收在《文學觀念的因襲與轉變-從文苑英華到唐文粹》附錄,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論(1993)頁103-119
〈由接受美學論宋代的「詩中有畫」〉楊雅惠,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辦,國科會中文學們專題計畫研究成果發表會會,台北,1995年,5月6.7日
〈宋代的怡老詩社〉歐陽光《文學遺產》1997第1期,頁69-75
〈論葉夢得的詩學思想〉張晶《江海學刊》1997,1期,頁158-162
〈關於詩歌的等值原則〉羅世平《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8年第2期,頁1-5
〈白居易的園林意識初探〉岳毅平《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頁54-59
〈北宋詩壇的裙帶〉陳金現《中華文化月刊》第二二五期(1998.12),頁80-94
〈蘇軾自號「東坡居士」的原因〉陳金現《國文天地》第十四卷第七期(1998.12)頁53-60
〈人際網路、社會文化活動與領袖地位的建立-以宋代四明汪氏家族為中心的觀察〉黃寬重《臺大歷史學報》第二十四期(1999.12)頁225-256
〈宋初詩壇的「白體」辨〉張海鷗《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廣州,2000年,第6卷,40期,頁15-20
〈宋詩去俗的審美意識〉陳金現《大陸雜誌》第一OO卷第一期(2000.01.15)頁1-9
〈宋初文壇的唱和之風〉李俊標《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卷,2期,2001,頁61-63
〈論克里斯多娃的互文性理論〉羅婷《國外文學》(季刊)2001年第4期,頁9-14
〈《古詩十九首》的存在主義闡釋〉楊雨《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卷第一期(2001.03),頁82-85,99
〈「江西宗派圖」本名考〉姚大勇《江海學刊》2001年,第一期,頁141
〈互文性批評初探〉李玉平《文藝評論》2002年第5期,頁11-16
〈文本、誤讀、影響的焦慮-論江西詩派的閱讀與書寫策略〉楊玉成,收在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頁353
〈長恨歌哭為湘靈-白居易〈長恨歌〉抒情客體論〉張軍《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三十三卷二期(2002.04)頁103-105
〈從視點的角度釋白居易詩歌中身體姿勢描寫的含義〉埋田重夫著,李寅生譯《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一五卷,一期(2003.03)頁16-21
〈白居易詩歌的幾個問題〉王運熙《學術研究》2003年,第五期,頁115-119
〈惠洪與換骨奪胎法--一樁文學批評史公案的重判〉周裕鍇《文學遺產》2003年第6期,頁81-98
《再論“奪胎換骨”說的首創者-與周裕鍇兄商榷》莫礪鋒《文學遺產》2003年第6期,頁99-109
〈晚宋士大夫無恥考論〉張金嶺《中華文化論壇》2004年,4月,頁57-64
〈司馬光與熙豐時期的洛陽詩壇〉馬東瑤《中國文化研究》2004,夏之卷,頁27-59
〈“影響”研究與“互文性”之比較〉李玉平《外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2期,頁1-7
〈詩學誤讀•互文性•文學史〉胡寶平《國外文學》(季刊)2004年第3期,頁13-18
〈早期出土文獻與經典詮釋的幾個問題〉王博,收在葉國良主編:《文獻及語言知識與經典詮釋的關係》(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頁33
〈互文理論的源起與流變〉秦海鷹《外國文學理論》2004年,第3期,頁19-30
〈論北宋熙豐時期洛陽詩人的詩學觀念〉馬東瑤、馬學林《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頁34-37
“結友為文會”-論北宋的詩社〉熊海英《武漢船舶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頁87-89
“互文性”理論涵蓋的文學基礎理論問題〉郝永華《理論與創作》2005年,第2期,頁6-9
〈詩學與視域-論比較詩學及其比較視域的互文性〉楊乃喬《文藝爭鳴•理論》
2006年,第二期,頁31-41
〈北宋詩人黃庭堅的生死智慧探究〉鍾美玲《生死學研究》第三期,(台北,紅葉文化出版事業,2006年1月)初版一刷,頁210-248
〈宋代詩社與詩歌創作關係研究〉馬茂軍《東方論壇》2006年,第1期,頁38-43
〈文彥博與洛陽耆宿詩會略論〉侯小寶、李寅生《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頁7-9
《梅堯臣的夢與詩》陳金現《興大人文學報》第三十六期,上冊,2006年3月,頁105-131
〈白居易是“宋型文化”的第一個代表性人物〉張再林《中州學刊》第1期(2006年1月),頁204-208
〈白居易的閒適詩與宋人名號〉王逸群《語文知識》2006年5月,頁17
〈黃庭堅詞繫年簡表附傳略〉徐信義《徐文珊教授百歲冥誕紀念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
〈“閑”與“適”的文化解讀-以對白居易閒適詩的考察為基礎〉周尚義《湖南學院學報》第二十七卷第六期(2006.12),頁38-41
〈杜甫成為江西詩派之祖的原因淺探〉蕭法珠《吉安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二一卷第二期(2000.04)頁21-28
〈“山谷體”為宋調典型-對“山谷體”的界定〉王豔,2006年11月(上半月刊),頁145
〈身體各部位名稱的妙用•身體各部名稱的隱喻用法〉李壬癸,國立中山大學演講稿,2006,11,15
〈“竹夫人”詞源小考及其他〉劉季富《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6期,頁69-70
〈論漢魏六朝連珠體的演變與文學發展〉徐國榮、楊艷華《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二十七卷,第五期(2005.09)頁77-83
〈連珠體文體溯原及其演變〉陸祖吉《株州高等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十卷,第四期(2005.08)頁59-62
〈謫官憔悴來天涯-論張耒謫居黃州期間的詩歌內涵〉方星移《黃岡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六卷,第五期(2006.10)頁1-4
五、博士論文:
《宋代詩人之「影響焦慮」研究》陳昭吟 國立中山大學博士論文,九十六年六月
六、工具書
《詩詞曲語辭匯釋》張相(台北,中華書局,1985)
《唐代文學百科辭典》卞孝萱主編(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3)
《古音研究》陳新雄(台北,五南書局,2000)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