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13112-22201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13112-222012
論文名稱
Title
徐孚遠在世變下之生命情懷
Xu Fu-Yuan's Life Feelings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betwee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42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2-07-2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2-08-13
關鍵字
Keywords
徐孚遠、釣璜堂存稿、交行摘稿、交遊、海洋書寫、臺灣、生命情懷
Xu Fu-Yuan, Diao-Huang-Tang Manuscripts, Jiao-Xing Manuscripts, Social Association, Ocean-writing, Taiwan, Life feeling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85 次,被下載 205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8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055 times.
中文摘要
徐孚遠,明季與陳子龍、夏允彝等人籌組幾社,有聲於眾。明清易代之變,擇選棄家抗清,輾轉經歷南明諸王。《釣璜堂存稿》、《交行摘稿》為其流離抗清之作,總計詩約二千八百首。卻因世人不易取得,以至論明代詩文者鮮少言及,而論臺灣文學者,又有爭議待決。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語便工。因此本編以此二書為研究為範圍,探討他在改朝換代下的生命情懷,試圖填補徐孚遠研究的不足。
本編共計七章。分別從徐孚遠生平、著述、交遊、世變下之自我認同、離亂情懷、海洋書寫、異域臺灣書寫著手探討,針對其人、其詩進行深入考察。一、生平事蹟,文中正誤闇公長子世威去世時間,以及浮海安南在永曆十二年(1658)二月等。二、交遊考略,得出《釣璜堂存稿》、《交行摘稿》中一百四十多名闇公朋交遊事蹟,不僅有助了解闇公和時人詩文,也可裨補南明史。三、自我認同和離亂情懷,得出闇公有根深蒂固的忠節思想和民族精神,詩歌具發抒亡國之痛、描述民間疾苦、譴責滿清暴行、倡導民族思想、嚴辨夷夏之防的時代特色。四、海洋書寫,徐孚遠具有豐富的海洋經驗,書寫海洋題材多樣,多采的海洋意象則增添感時憂國、救亡圖存的精神,兼具個人色彩和時代意義。五、臺灣書寫,據《釣璜堂存稿》探得徐孚遠康熙元年(1662)十月攜眷移墾臺灣,也探知相關臺灣詩中詩人情懷。另外,還考證出〈桃花〉、〈送張宮師北伐〉、〈挽張宮傅〉三首不為闇公在臺之詠。總而言之,得出在臺灣文學、中國文學和史學上研究的意義。
Abstract
Xu Fu-Yuan (徐孚遠) was a famous writer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明季),and started Ji Club (幾社) with Chen Zi-long (陳子龍) and Xia Yun-yi (夏允彝). When the Ming (明) government was overthrown by the Qing (清)government .he chose to forsake his family to overturn the Qing (清) government and then experienced several emperors of Nan Ming dynasties (南明). The poems written during he left the hometown to overturn the Qing (清) government in” Diao-Huang-Tang Manuscripts”
(《釣璜堂存稿》)and” Jiao-Xing Manuscripts”(《交行摘稿》)total early2800.People
could hardly get the Diao-Huang-Tang Manuscripts(《釣璜堂存稿》)so the critics and researches in the Ming literature are very poor, and there are some questions must be settled in the Taiwan literature. Therefore, the study is on the two books to explore his life feelings during the Ming (明) and Qing (清).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comprises the life and writings of Xu Fu-yuan, social association, self-identification, feelings, ocean writing, and Taiwan writing. By researching in depth on Xu Fu-Yuan (徐孚遠) and his poems, we discover something .For example, first, we confirm he went to Jiao Nan (交南) in February ,12th year of Yong-li (永曆). Second, we get Xu Fu-Yuan’s (徐孚遠) friends in his poems more than 140.It not only helps us to understand him more but fill the records in Nan Ming dynasty. Third, his ocean writings have plenty of subjects and varied images. Fourth, according to” Diao-Huang-Tang Manuscripts”(《釣璜堂存稿》), he came to Taiwan with his wife and his childe to reclaim lands in 1rt year of Kangxi (康熙). In addition, the poem ‘peach blossom’ (〈桃花〉) and ‘mourn for Zhang Gong-SHi’aren’t written in Taiwan.
Generally speaking, Xu Fu-Yuan (徐孚遠) h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historical value in Taiwan literature ,Chinese literatur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緒論
一、研究動機..................................................................1
二、相關研究..................................................................3
三、研究方法及範圍.......................................................5
四、研究意義..................................................................7
第一章 生平事略與著述
第一節 兩腳書廚,幾社主盟 .........................................9
一、夙慧博識,場屋不順...............................................9
二、名重松江,幾社主盟...............................................10
(一)幾社創立緣起......................................................11
(二)課藝宗師.............................................................14
(三)幾社經濟之傑......................................................16
第二節 流離抗清,完髮以終.........................................19
(一)松江建義.............................................................19
(二)震澤遇難.............................................................21
二、輾轉閩浙,流離抗清 .............................................25
三、浮海交南.................................................................27
四、客逝饒平.................................................................33
第三節 知見著述...........................................................34
一、別集........................................................................35
(一) 《釣璜堂存稿》.................................................35
(二) 《交行摘稿》.....................................................38
二、幾社諸子總集..........................................................39
(一) 《幾社壬申合稿》 .............................................39
(二) 《幾社六子詩》.................................................42
(三) 《幾社六子詩選》.............................................44
三、散見詩文.................................................................45
(一) 詩 ......................................................................45
(二) 文.......................................................................46
四、史類........................................................................49
(一) 《史記測議》.....................................................50
(二) 《十七史獵俎》..................................................51
(三) 《浮海記》非徐孚遠所作...................................52
五、兵書........................................................................53
小結 ..............................................................................54
第二章 前期交遊考略
第一節 師徒 .................................................................57
一、師 ..........................................................................57
(一) 楊喬然...............................................................58
(二) 黃道周...............................................................61
二、弟子.......................................................................63
(一) 王澐...................................................................63
(二) 李延昰...............................................................65
(三) 姚世靖...............................................................66
(四) 林霍...................................................................67
第二節 幾社友 .............................................................69
一、陳子龍 ..................................................................70
二、夏允彝 ..................................................................77
三、周立勳 ..................................................................81
四、彭賓 .....................................................................84
五、李雯 .....................................................................87
六、宋徵璧 .................................................................90
七、張密 .....................................................................93
第三節 復社友 ............................................................96
一、方以智..................................................................96
二、錢澄之.................................................................100
三、吳德操 ................................................................105
四、吳祖錫(鉏)......................................................107
小結............................................................................110
第三章 後期交遊考略
第一節 朋僚................................................................111
一、張肯堂、朱永祐...................................................111
二、王忠孝.................................................................117
三、沈浩然、巖生兄弟...............................................121
四、趙牧.....................................................................124
五、姚翼明、錢肅樂...................................................126
六、黃事忠、張自新...................................................130
七、萬年英.................................................................134
第二節 海外幾社友 ...................................................138
一、張煌言.................................................................138
二、陳士京.................................................................143
三、曹從龍.................................................................149
四、沈佺期.................................................................152
五、盧若騰.................................................................155
第三節 徵士...............................................................157
一、紀許國.................................................................158
二、洪思....................................................................160
三、鄭郊....................................................................162
第四節 歸屬鄭成功者 ...............................................164
一、邢欽之................................................................164
二、齊价人................................................................166
三、陳永華................................................................170
第五節 明宗室...........................................................173
一、安昌王.................................................................173
二、奉新王.................................................................175
小結............................................................................177
第四章 世變下之自我認同
第一節 鼎革下之抉擇.................................................179
一、生�死..................................................................180
二、忠�孝..................................................................182
第二節 世變焦慮 ........................................................185
一、移鼎焦慮..............................................................186
二、文化焦慮..............................................................188
三、失節焦慮..............................................................193
四、時間焦慮..............................................................195
第三節 人格典範之追尋 .............................................199
一、伯夷、叔齊...........................................................200
二、屈原......................................................................202
三、蘇武......................................................................205
四、管寧......................................................................207
五、韓偓......................................................................209
六、鄭思肖..................................................................210
小結 ............................................................................213
第五章 世變下之離亂情懷
第一節 忠愛社稷之懷..................................................215
一、黍離麥秀之悲.......................................................215
二、朝政不振之憤.......................................................218
三、無力回天之慟.......................................................220
第二節 憫恤民瘼之鳴..................................................222
一、戰爭殘害之嗟.......................................................222
二、征斂剝削之苦.......................................................224
第三節 流落異鄉之情..................................................228
一、漂泊萍寄之嘆.......................................................228
二、鄉關親舊之思.......................................................231
(一) 眷念桑梓..........................................................231
(二) 思憶親故..........................................................237
三、偃蹇依託之悲.......................................................241
(一) 偃蹇失意之苦..................................................241
(二) 傍人籬壁之哀..................................................247
小結 ...........................................................................250
第六章 世變下之海洋書寫
第一節 個人海洋經驗..................................................254
一、參戎水師..............................................................254
二、訪戴行遊..............................................................255
三、遠洋航行——浮海安南........................................257
四、濱海生活..............................................................261
第二節 題材豐富多樣.................................................263
一、自然海洋風光......................................................263
二、海洋生物.............................................................266
(一) 魚...................................................................267
(二) 蛟...................................................................269
三、海洋經濟與生活..................................................270
(一) 海民生活........................................................271
(二)越洋貿易與社會..............................................272
四、海上征戰............................................................275
五、海神崇拜............................................................280
(一) 媽祖..............................................................280
(二) 南海神..........................................................285
六、橫海工具...........................................................287
第三節 海洋意象 ....................................................288
一、復國意識下之海洋意象.....................................289
(一) 禦敵屏障......................................................289
(二) 淨土.............................................................290
(三) 難與抗衡之海..............................................292
(四) 希望之海.....................................................294
(五) 鄉國之喻.....................................................295
二、離情別緒下之海洋意象....................................296
(一) 離別之海.....................................................297
(二) 傳情之海.....................................................298
三、漂泊情懷下之海洋意象....................................300
四、韶光憂逝下之海洋意象....................................304
小結 .......................................................................305
第七章 異域臺灣書寫
第一節 《釣璜堂存稿》所見之徐孚遠入臺.............309
一、《釣璜堂存稿》意指「臺灣」之詞彙...............309
二、《釣璜堂存稿》所見之渡臺.............................314
第二節 相關臺灣詩作編選略說...............................318
一、相關臺灣詩選所輯徐孚遠詩作.........................319
二、選詩商榷..........................................................322
(一) 〈挽張宮傅〉三首.......................................322
(二) 〈送張宮師北伐〉.......................................324
(三) 〈桃花〉.....................................................326
第三節 臺灣題詠探析.............................................334
一、個人渡臺情懷...................................................335
(一) 復明失利,無奈渡臺之歎............................335
(二) 流落異域,去國懷鄉之思............................338
(三) 耕墾臺灣,以全忠節之志............................340
(四) 失意惆悵,孤寂落寞情懷............................342
二、閔惜渡臺友人..................................................344
(一) 常壽寧........................................................344
(二) 曹從龍........................................................347
三、對臺灣之認知..................................................349
(一)「地理未經神禹畫」--臺灣自遠古不屬於中國......349
(二)「更聞東海風土惡,居人往往不生還」--渡臺
   前聽聞之臺灣.......................................................350
(三)「佃漁安卉服」、「衣服真如古」--對臺灣原
   住民之認識..........................................................352
小結 .......................................................................354
結論........................................................................355
一、徐孚遠交遊的考索...........................................355
二、臺灣文學.........................................................357
三、中國文學.........................................................357
四、史學................................................................360
參考文獻................................................................363
附錄........................................................................38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專著
Mike Crang著、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初版五刷。
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3月初版。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7月。
三餘氏:《南明野史》,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85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10月初版。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本:《國語》,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12月。
于慎行:《榖城山館詩集》,影印文淵閤四庫全書第1291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甲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年2月一版一刷。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12月一版一刷。
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王海燕等編輯:《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月一版。
尹士俍著、李祖基點校:《臺灣志略》,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一版一刷。
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尚書》,重刊宋本尚書正義附校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12刷。
方以智:《方子流寓草》,北京大學藏明末刻本,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5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一月一版。
方以智:《桐城方氏七代遺書》,東京:東洋文庫藏。
方以智《浮山文集前編》,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13冊,影印湖北省圖書館藏清康熙此藏軒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一版一刷。
方苞著、劉季高校點:《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月一版。
毛亨傳、孔穎達疏:《詩經》,重刊宋本毛詩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12刷。
王士禎:《漁洋山人感舊集》,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5月初版。
王元林:《國家祭祀與海上絲路遺迹——廣州南海神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一版一刷。
王夫之:《黃書》,台北:世界書局,1959年。
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2月出版。
王夫之著、周駿富輯:《永曆實錄》,明代傳記叢刊第108種,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2月一版一刷。
王有慶等修:《泰州志》,影印清道光七年刊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一版。
王其淦等修:《光緒武進陽湖縣志》,影印清光緒五年刻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一版。
王岳川:《現象學與解釋學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
王忠孝:《惠安王忠孝公全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12月。
王弼、韓康伯注:《周易》,重刊宋本周易正義附校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12刷。
王椿修、葉和侃纂:《僊遊縣志》,清乾隆三十六年修,影印同治十二年重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6月臺一版。
王德威編選:《臺灣:從文學看歷史》,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11月初版三刷。
王畿:《王龍溪全集》,台北:華文書局,1970年5月初版。
王澐:《王義士輞川詩鈔》,據藝海珠塵本排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北港朝天宮董事會編:《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雲林: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董事會,1997年9月。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9月第11刷。
伏勝撰、鄭玄注:《尚書大傳》,據古經解彙函本排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任道斌編著:《方以智年譜》,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6月一版一刷。
全祖望:《續耆舊》,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682冊,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清槎湖草堂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一版。
全祖望著、周駿富輯:《鮚埼亭集碑傳》,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全祖望著:《鮚埼亭集外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429冊,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清嘉慶十六年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一版。
全臺詩編輯小組編:《全臺詩》,台南:國家文學館,2004年2月一版一刷。
朱之瑜:《舜水先生文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384-1385册,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日本正德二年(1712)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朱溶著、高洪鈞編:《忠義錄》,收於《明清遺書五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11月一版一刷。
朱隗輯評:《明詩平論二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69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圖書館藏清初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一版一刷。
朱彝尊著、黃君坦校點:《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月1刷。
江日昇:《臺灣外記》,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60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10月初版。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智揚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江峰青等修:《嘉善縣志》,影印清光緒十八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11月台一版。
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5月三刷。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二刷。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10月初版。
佚名:《天妃顯聖錄》,影印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77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9月。
佚名:《思文大紀》,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11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10月初版。
吳山嘉錄:《復社姓氏傳略》,影印清道光十一年南陔堂藏版,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吳偉業:《吳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2刷。
吳偉業:《鹿樵紀聞》,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27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10月初版。
吳偉業:《綏寇紀略》,據學津討原本排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一版。
吳幅員編:《臺灣詩鈔》,影印臺灣文獻叢刊第280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6月。
吳裕仁纂修:《嘉慶惠安縣志》,中國方志集成據民國二十五年林鴻輝鉛印本影印,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一版。
吳曉:《詩歌與人生: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3月。
呂留良:《呂晚邨先生論文彙鈔》,四庫禁燬書叢刊第36冊,北京圖書館藏清康熙五十三年呂氏家塾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一版。
宋如林修:《松江府志》,影印清嘉慶二十二年刊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
宋存標:《秋士偶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末刻本,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一版。
宋琬:《安雅堂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2冊,影印首都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9月1版。
宋源瀚等修:《湖州府志》,影印清同治十三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11月台一版。
宋徵輿:《東村紀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12月。
宋徵輿:《林屋詩稿》,上海圖書館藏清康熙鈔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15冊,台南:莊嚴文化有限公司,1997年6月初1版。
宋徵璧:《左氏兵法測要》,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34冊,影印明末劍閒齋刻本,台南:莊嚴文化有限公司,1995年9月初版一刷。
李天根:《爝火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77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10月初版。
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北京第7刷。
李延昰口授、蔣烈編:《南吳舊話錄》,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8月初版。
李放纂輯:《皇清書史》,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初版。
李雯:《蓼齋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11册,清順治十四年石維昆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一版。
李瑄:《明遺民群體心態與文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1月一版一刷。
李瑤恭:《南疆繹史》,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32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10月初版。
李學勤:《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一刷。
杜登春:《社事始末》,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據藝海珠塵本影印,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杜預注、孔穎達正義:《左傳》,重刊宋本左傳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12刷。
杜騏徵等輯:《幾社壬申合稿》,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34冊,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末小樊堂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一版一刷。
沈約注、洪頤煊校:《竹書紀年》,影印平津館叢書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沈雲:《臺灣鄭氏始末》,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5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10月初版。
汪光復:《航海遺聞》,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06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10月初版。
言如泗修:《解州安邑縣志》,影印清乾隆二十八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臺一版。
阮大鋮:《詠懷堂詩》,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5月台一版。
阮升基等修:《宜興縣志》,影印清嘉慶二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臺一版。
阮旻錫:《海上見聞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24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10月。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66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4年10月初版。
周凱修:《廈門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35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9月。
周碩勛纂:《潮州府志》,影印清光緒十九年重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12月。
林焜熿纂:《金門志》,影印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80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9月。
林豪等修:《澎湖廳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64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4年10月初版。
林學增等修:《同安縣志》,影印民國十八年鉛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12月臺一版。
邵廷采:《東南紀事》,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96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10月。
金玉相纂述:《太湖備考》,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臺一版。
金鼎壽纂:《桐城續修縣志》,影印清道光七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侯方域:《壯悔堂文集》,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順治刻增修本,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40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俞樾纂:《鎮海縣志》,影印清光緒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12月臺1版。
姜兆翀纂:《國朝松江詩鈔》,臺灣大學圖書館藏清嘉慶十三年敬和堂刊本。
姜垓:《流覽堂詩稿殘編》,錄於高洪鈞編:《明清遺書五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11月一版一刷。
姚宏緖編:《松風餘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37册,首都圖書館藏清乾隆九年寳善堂刊本,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9月1版。
姚蓉:《明末雲間三子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一版一刷。
政協泉州市委員會編:《泉州與臺灣關係文物史迹》,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一版一刷。
查繼佐:《魯春秋》,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18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10月初版。
洪思:《石秋子敬身錄》,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53册,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鈔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一版一刷。
洪思等撰、侯真平校點:《黃道周年譜附傳記》,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洪興祖補注、蔣驥註:《楚辭補注、山帶閣註楚辭》,(台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8月。
洪錫範、盛鴻燾修:《民國鎮海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上海:上海書店,1993年6月一版一刷。
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六版。
胡經之主編:《文藝美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3月一版三刷。
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下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二版二刷。
胡靖:《杜天使冊封琉球真記奇觀》,《那霸市史.資料篇》,昭和52年(1977)版。
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北京第8刷。
計六奇著、任道斌等點校:《明季北略》,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6月1版。
計六奇著、任道斌等點校:《明季南略》,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6月1版。
計有功撰、楊家駱主編:《唐詩紀事》,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9月。
倪在田:《續明紀事本末》,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33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4年。
倪師孟等纂:《吳江縣志》,影印清乾隆十二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臺一版。
凌雪:《南天痕》,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76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10月初版。
唐圭璋編:《全宋詞》,台北:宏業書局,1985年10月再版。
夏完淳:《夏內史集》,據藝海珠塵本排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夏琳:《閩海紀要》,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1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
徐孚遠、陳子龍等選輯:《皇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6月1刷。
徐孚遠:《交行摘稿》,國家圖書館館藏1926姚光懷舊廔刊本。
徐孚遠:《交行摘稿》附錄,據藝海珠塵本排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徐孚遠:《釣璜堂存稿》,國家圖書館館藏1926姚光懷舊廔刊本。
徐枋:《居易堂集》,影印民國八年羅振玉排印明季三孝廉集本,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3月初版。
徐景熹修:《福州府志》,影印清乾隆十九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12月臺一版。
徐曉望:《媽祖的子民:閩台海洋文化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12月一版一刷。
徐鼒:《小腆紀年》,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省文獻叢刊第134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10月初版。
徐鼒:《小腆紀傳》,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38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10月初版。
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5月初版二刷。
班固:《白虎通德論》,百子全書本,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9月一版二刷。
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6月第10刷。
翁洲老民:《海東逸史》,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99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10月初版。
荀況著、李滌生集釋:《荀子》,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10月第六刷。
郝立權注:《陸士衡詩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9月初版。
馬其昶:《桐城耆舊傳》,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初版。
高宇泰、張壽鏞輯刊:《雪交亭正氣錄》,四明叢書叢書第二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4月臺一版。
高宗敕撰:《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1964年。
高拱乾修:《臺灣府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4年10月初版。
高得貴修:《鎮江府志》,影印清乾隆十五年增刊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一版。
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6月一版四刷。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7月初版。
張岱:《石匱後集》,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282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10月初版。
張岱撰、高學安等標點:《快園道古》,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11月一版。
張春興:《青年的認同與迷失》,台北:臺灣東華書局,1987年8月五版。
張寅彭主編:《民國詩話叢編》,上海:上海書店,2002年12月。
張惟驤:《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5月初版。
張華:《博物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張溥:《七錄齋詩文合集、存稿》,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年9月。
張煌言:《張蒼水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新1版。
張煌言:《張蒼水詩文集》,臺灣文獻叢刊第142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5月。
張壽鏞輯刊:《孫拾遺文纂外六種.錢忠介公集》,四明叢書第二集(一),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4月台1版。
張維屏輯:《國朝詩人徵略》,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5月初版。
張麟白:《浮海記》,台北:世界書局,1971年1月初版。
清高宗敕撰:《大清世祖章(順治)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1970年6月再版。
莊周著、郭慶藩集釋:《莊子》,台北:群玉堂出版公司,1991年10月初版。
許維民主持:《金門縣第三級古蹟「盧若騰故宅及墓園」之調查研究》,金門:金門文史工作室,1996年4月。
連橫:《雅堂文集》,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208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10月初版。
連橫:《臺灣通史》,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28種,台北:眾文圖書公司,2004年12月1版4刷。
連橫編:《臺灣詩乘》,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64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
陳乃乾、陳洙纂輯:《徐闇公先生年譜》,國家圖書館館藏1926姚光懷舊廔刊本。
陳子龍:《安雅堂稿》,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年9月。
陳子龍等輯:《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6月一刷。
陳子龍著、上海文獻叢書委員會編:《陳子龍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11月一版一刷。
陳子龍著、施蟄存標校:《陳子龍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7月一版一刷。
陳仁錫:《皇明世法錄》,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年一月初版。
陳文達修:《臺灣縣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03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陳生璽:《明清易代史獨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1版。
陳侃:《使琉球錄》,影印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287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4年10月初版。
陳其元等修:《江蘇省青浦縣志》,影印清光緒五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07年5月臺一版。
陳和志修:《震澤縣志》,影印清乾隆十一年修、光緒十九年重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6月臺一版。
陳昭瑛:《臺灣與傳統文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8月增訂再版。
陳昭瑛選注:《台灣詩選注》,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8月二刷。
陳衍輯:《福建通志列傳選》,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95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10月初版。
陳倫炯:《海國聞見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26種重新勘印,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9月。
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3月北京第14刷。
陳漢光編:《臺灣詩錄》,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年6月。
陳福康:《井中奇書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7月一版一刷。
喻長霖等纂修:《浙江省台州府志》,影印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11月臺一版。
彭孫貽:《靖海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35種,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79年。
彭賓:《彭燕又先生文集三卷詩集一卷》,四庫全書存目集部第197册,影印上海圖書館藏康熙六十一年彭士超刻本,台南:莊嚴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一刷。
湯化培修:《四川省長壽縣志》,影印民國十七年石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臺一版。
賀次君:《史記書錄》,收於楊家駱主編:《史記附編》,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11月初版。
項退結:《海德格》,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年5月二版一刷。
馮鼎高等修:《華亭縣志》,影印清乾隆五十六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3月臺1版。
黃公度:《知稼翁集》,四庫全書珍本十二集第167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黃永綸修:《寧都直隸州志》,影印清道光四年刻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一版。
黃玉齋:《鄭成功與台灣》,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4年10月。
黃典權:《鄭成功史事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9月二版一刷。
黃典權:《鄭延平開府臺灣人物志》,台南:海東山房,1958年2月。
黃宗羲:《海外慟哭記》,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35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10月初版。
黃宗羲:《賜姓始末.鄭成功傳》,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282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10月初版。
黃宗羲著、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第2刷。
黃節註:《魏文武明帝詩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9月二版。
黃彰健校勘:《明太祖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年5月出版。
黃履思纂修:《平潭縣志》,影印民國十二年鉛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12月臺一版。
黃巖孫纂:《仙溪志》,中國地志研究會編:《宋元地方志叢書續編》,台北:大化書局,1990年12月初版。
楊英:《從征實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32種,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79年。
楊國楨等:《明清中國沿海社會與海外移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5 月出版。
楊陸榮:《三藩紀事本末》,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49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10月初版。
楊開第修:《重修華亭縣志》,影印清光緒四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臺一版。
葉太平:《中國文學的精神世界》,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12月臺初版。
葉夢珠:《閱世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4月初版。
葛洪:《抱朴子》,百子全書本,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9月一版二刷。
葛洪:《神仙傳》,影印文淵閤四庫全書第1059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廖必琦等修:《興化府莆田縣志》,影印清光緒五年潘文鳳補刊本,民國十五年重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12月臺一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84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9月。
蒙正發:《三湘從事錄》,台北:廣文書局,1967年10月再版。
趙岐注、孫奭疏:《孟子》,重刊宋本孟子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12刷。
趙翼著、李學穎,曹光甫校點:《甌北集.題元遺山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4月1版。
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一》,四部叢刊正編,上海涵芬樓影舊鈔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劉登翰等編:《臺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1年1版1刷。
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五刷。
歐陽脩:《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3月五刷。
潘江輯:《龍眠風雅》,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册第98冊,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清康熙十七年潘氏石經齋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一版。
蔣毓英修:《臺灣府志》,《臺灣府志》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5月一版一刷。
蔣維錟編:《媽祖文獻資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蔡相煇:《媽祖信仰研究》,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0月一版。
鄭玄注、孔達疏:《禮記》,重刊宋本禮記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12刷。
鄭亦鄒:《鄭成功傳》,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67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10月初版。
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台北:鼎文書局,1971年初版。
盧若騰:《留庵詩文集》,金門:金門縣文獻委員會,1970年6月再版。
盧熊纂:《蘇州府志》,中國方志叢書,據明洪武十三年鈔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3月臺一版。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10月八版。
蕭馳:《中國詩歌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11月一版一刷。
錢海岳:《南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5月一版。
錢肅樂:《錢忠介公集》,四明叢書第二集第一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4月台1版。
錢撝祿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室輯:《先公田間府君年譜》,收於《清初名儒年譜》四,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8月一刷。
錢澄之:《田間文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45冊,影印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二十九年斟雉堂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一版一刷。
錢澄之:《所知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86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10月初版。
錢澄之著、湯華泉校點:《藏山閣集》,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12月1版。
應寶時修:《上海縣志》,影印清同治十一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臺一版。
謝金鑾等纂:《續修臺灣縣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40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4年10月初版。
謝庭薰修:《婁縣志》,影印乾隆五十三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6月臺一版。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民國叢書第二編第25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一版。
謝國楨輯:《晚明史籍考》,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4月初版。
韓菼:《江陰城守紀》,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246冊,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
瞿蛻園等校注:《李太白集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3月。
魏徵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第6刷。
魏憲編:《百名家詩選》,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397冊,影印湖南圖書館藏清康熙枕江堂刻本,台南:莊嚴文化,1997年六月初版一刷。
羅洛.梅(Rollo May)著、朱侃如譯:《焦慮的意義》(The Meaning of Anxiety),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8月初版一刷。
嚴辰等纂修:《桐鄉縣志》,影印清光緒十三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7月臺一版。
蘇桂寧:《宗法倫理精神與中國詩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6月一版一刷。
饒安鼎修:《福清縣志》,乾隆丁卯重修,中國方志集成據清光緒二十四年劉玉璋刻本影印,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一版。
顧山貞:《客滇述》,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271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10月初版。
顧炎武:《日知錄》,台北:臺灣明倫書局,1979年。
顧炎武:《聖安本紀》,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83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4年10月初版。
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3月。
顧誠:《南明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年12月北京1版。
龔師顯宗:《台南縣文學史》上編,台南縣:台南縣政府,2006年12月初版。
龔寳琦修:《金山縣志》,清光緒四年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6月臺1版。
啓業書局編輯:《全元散曲》,台北:啓業書局,1977年。


學位論文
司文朋:《徐孚遠研究》,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高士原:《晚明幾社六子及李雯社會詩探微》,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許淑玲:《幾社及其經世思想》,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86年。
許淑敏:《南明遺民詩集敍錄》,成功大學歷史語言所碩士論文,1988年。
郭秋顯:《海外幾社三子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7年。


期刊及研討會論文
毛一波:〈關於徐孚遠傳〉,《食貨月刊》1卷11期,1972年2月。
牛軍凱:〈南明與安南關係初探〉,《南洋問題研究》第2期,2001年。
江菊松:〈高拱乾詩〈東寧十詠〉研究——兼談明人徐孚遠及其〈東寧詠〉〉,《淡水牛津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4期,2001年7月。
冷東:〈明清海禁政策對閩廣地區的影響〉,《人文雜誌》第3期,1999年。
周玉:〈思鄉主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表現〉,《宜賓學院學報》第8期,2009年8月。
施懿琳:〈後殖民觀點詮釋台灣古典文學的一個嘗試——以明鄭時期為分析對象,「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南:成功大學,2002年11月22-24日。
徐克謙:〈傳統儒家知識份子對“不朽之名”的追求〉,《東方文化》第5期,1998年。
翁開誠:〈生命、書寫與心理健康〉,《應用心理研究》第25期,2005年3月。
張永剛:〈幾社的政治化與《經世文編》的編纂〉,《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4期,2008年10月。
張高評:〈海洋詩賦與海洋性格——明末清初之臺灣文學〉,《臺灣學研究》第5期,2008年6月。
盛成:〈復社與幾社對台灣文化的影響〉,《臺灣文獻》第13卷第3期,1962年9月。
陳香:〈兩篇徐孚遠傳的商榷〉,《食貨月刊》1卷10期,1972年1月。
陳香:爲〈兩篇徐孚遠傳的商榷〉答毛一波先生,《食貨月刊》2卷8期,1972年11月。
馮玉榮:〈晚明幾社文人論兵析論〉,《軍事歷史研究》第2期,2004年。
黃語:〈錢澄之前期交遊考〉,《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8卷第4期,2006年12月。
黃聲威:〈淺探海洋文化〉下,《漁業推廣》第171期,2000年12月。
葉英:〈徐孚遠行傳〉,《臺南文化》第17期,1984年6月。
趙君堯:〈論宋元海洋文學〉,《職大學報》第3期,2001年。
趙志軍、謝海濤:〈明清之際的海禁政策與海商〉,《法制與社會》第24期,2009年8月。
劉立夫:〈王夫之華夷之辨與民族愛國主義〉,《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5期,2010年10月。
劉衛英:〈英美詩歌中的海意象片論〉,《東疆學刊》第15卷第2期,1998年4月。
蔣星煜:〈徐孚遠及其《釣璜堂存稿》〉,《史林》第2期,1991年。
鄭明璋:〈論先秦時間觀與漢賦創作〉,《船山學刊》第4期,2006年。
謝明陽:〈雲間詩派的形成——以文學社群為考察脈絡〉,《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6期,2007年5月。
魏中林、尹玲玲:〈阮大鋮所結中江社考論〉,《學術研究》第11期,2005年。
羅宇宗:〈論沈從文「鄉下人」自我認同的形成〉,《民族文學研究》第3期,2009年。
譚佚:〈史記測議說〉,《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7年。

網站
范欽慧:〈海洋中的母性情懷〉,http://www.nmmst.gov.tw/nmmst/blue2/pop02.htm。2011年6月11日。
泉州歷史網.泉州人名錄http://qzhnet.dnscn.cn/qzh87.htm。2008年10月8日。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