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14106-12564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14106-125649
論文名稱
Title
理想居住地方之選擇與遷徙:高雄市公立學校申退教師之配偶因素分析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mily Decision and the Migration of Residential Preferences: Analyses of the Spous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0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05-0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6-08-14
關鍵字
Keywords
家庭決策、遷徙行為、居住地偏好、居家安排、地方依戀
Family Decision, Living Arrangement, Community Attachment, Migration, Residential Preference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38 次,被下載 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3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9 times.
中文摘要
自1970 年代起,家庭社會學家與婚姻心理學家相繼從社會交換與互動的觀點討論這個問題,而將主要的分析脈絡放置在個人、配偶以及夫妻互動模式等因素。本研究係探討居住地偏好及地方依戀之相互關係,以瞭解配偶因素對於理想居住地遷徙行為之影響。
本文利用有效回收問卷378份資料,將所得資料以SPSS10.0中文版套裝軟體進行次數分配、百分比及交叉分配,加以分析意見同意度及不同背景變項意見差異考驗。
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一、 配偶的地區依戀因素確實影響未來理想居住地方的選擇(一)配偶出生地與理想居住地區偏好有顯著關係:配偶出生地無論在何處,皆將郊區視為理想居住地區的比例最高。(二)配偶的故鄉與理想居住地區有顯著關係:將郊區視為理想居住地區的比例仍較其他地區高。(三) 配偶的故鄉與理想居住地區有顯著關係。綜其結果,老年人理想居住地方多以郊區為主,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後,老年人的居住偏好,會影響人口流動、區域發展,對於城鄉發展也有影響。
二、 受訪對象中95%以上為核心家庭,家庭成員以夫妻兩人與未成家子/女為主,家庭面對搬遷仍視為重要事務,多以夫妻討論或是全家協商,配偶的意見會因此有被採納的機會,因此配偶過去的情感依戀在未來理想居住地的選擇是有所影響的。
三、 配偶之間的決策方式,確實影響著行為一致性,以性別來分析,女性比男性行為不一致的比例更高。家庭中以主要決策者為自己來看,女性行為不一致(0.6%)比男性行為不一致(0.3%)高於一倍;以主要決策者為夫妻互相討論的方式來看,男性行為不一致(5.8%)比女性行為不一致(2.6%)高於一倍,可見在夫妻討論模式下,男性受配偶或是其他因素影響甚於女性。理想居住關係中,男性將配偶視為理想居住伴侶(94.8%)的比例亦高於女性(94%),配偶的地方依戀因素確實會透過討論互動等方式影響家庭理想居住地的選擇與搬遷。
主要研究建議如下:
一、 政府以及相關團體以良善宣導方式,鼓勵個人在工作期間以儲蓄觀念和自立方式加入商業或志願式團體養老年金保險,以期退休後在選擇理想居住地與遷徙行為可以有一致性,不因經濟條件而放棄搬遷至心目中的理想居住地。郊區或是偏遠鄉鎮設置醫療院所,是老年人居住需求,配偶因素影響退休家庭的居住地選擇,若老年夫妻有一方身體疾病纏身或是有慢性病需長期就醫,居住地區有醫療機構,就診則不需舟車勞頓。
二、 地方政府及民間團體提供居家服務,如定期清掃、定期清掃工作。居家服務不僅限於公辦免費的服務,亦可以有民間機構提供收費合理的居家服務,提供體力不足或是行動不便的高齡者關於代買蔬果家用品、餐點送達、清掃服務等,老年人理想居住地方傾向郊區或是鄉鎮的地區,若郊區或是鄉鎮的地某些區有提供完善的居家服務,對於當地提供民眾就業機會或經濟收入來源。
三、 建議政府規劃辦理公家老人住宅或獎勵民間興建老人社區,提供老人綜合性服務;鼓勵民間建商將地點位於市區近郊的空屋改為老人住宅。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退休與遷徙相關文獻 ……………………………………………… 7
第二節 理想居住地方相關文獻 ……………………………………………25
第三節 家庭決策相關文獻 …………………………………………………26
第三章 研究架構與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37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38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理想居住地方與搬遷行為之配偶因素分析……………………… 56
第二節 配偶間決策模式之分析…………………………………………… 60
第三節 遷徙行為一致性之分析…………………………………………….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74
第二節 研究建議.............................................................................................79
第三節 研究限制.............................................................................................83
參考文獻…………………………………………………………………………..85
附錄
附錄一 研究問卷............................................................................................ 91
附錄二 中央政府社會福利支出預算一覽表................................................ 97
附錄三 2003年主要國家人口性別比例數據............................................... 98






表目錄
表2-1 老年人的發展任務……………………………………………. 12
表2-2 老年人自覺健康狀況百分比分配……………………………..15
表2-3 夫妻間重大決策決定權………………………………………. 30
表2-4 傳統家庭與民主家庭的信仰、價值及行為…………………. 33
表3-1 高雄市各區人口概況…………………………………………. 40
表3-2 高雄市人口自然增加與社會增加統計表……………………. 40
表3-3 研究母群與樣本次數統計表…………………………………. 43
表3-4 研究變項之次數分配表………………………………………. 44
表3-5 性別與另一半居住關係之卡方交叉統計表…………………. 46
表3-6 研究基本變項之次數分配表…………………………………. 48
表3-7 理想居住地方與理想縣市交叉分析百分比 …………………50
表3-8 人口、社經及依戀因素與理想居住地區之交叉表……………52
表3-9 同住家人之關係表 ……………………………………………55
表4-1 配偶背景(地方依戀)與理想居住地區之交叉表 ……………57
表4-2 配偶背景(地方依戀)與行為一致性之交叉表……..…………59
表4-3 主要決策者與重要決策決定方式之交叉表………………..…61
表4-4 主要決策者與重要決策決定方式之性別統計表 ……………62
表4-5 主要決策方式與理想居住地區之交叉表 ……………………63
表4-6 主要決策者與理想居住地區之交叉表.......………………64
表4-7 主要決策方式及性別與遷徙行為一致性之交叉表...………65
表4-8 同住關係:配偶是否為理想居住對象之交叉表………………66
表4-9 同住關係:配偶是否為理想居住對象之性別交叉表.....…67
表4-10居住地評價與理想居住地的遷徙意願之交叉表……………. 68
表4-11是否有其他收入與遷徙行為一致性之交叉表………………. 69
表4-12是否有找工作意願與遷徙行為一致性之性別交叉表………. 70
表4-13配偶退休是否退休與遷徙行為一致性之交叉性別表……… 71



圖目錄
圖2-1 台閩地區光復後男女平均餘命變化圖………………………..7
圖2-2 擴張型人口金字塔……………………………………………. 9
圖2-3 收縮型人口金字塔與穩定型人口金字塔……………………. 9
圖3-1 研究架構圖…………………………………………………….37
圖3-2 高雄市六十五歲以上男女人口統計圖……………………….4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壹、 中文部分
(一) 圖書
孔祥明(1999),應用心理研究,台北:五南文化。
朱國宏(1994),中國的海外移民,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行龍(1998),人口問題與近代社會,台北:南天書局。
吳老德編(2003),高齡社會理論與策略,台北:新文京開發。
沈健譯(1988),老年社會學,台北:五洲圖書。
李紹嶸、蔡文輝譯(1983),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圖書。
東正德譯(1987),高齡化社會,台北:遠流出版事業。
林松齡(2000),台灣社會的婚姻與家庭,台北:五南文化。
胡偉(1988),戰後法國社會學的發展,台北:遠流出版事業。
陳秉璋(1985),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陳肇男(2001),快意銀髮族,台北:張老師文化。
張承漢譯(1999),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書局。
熊瑞梅(1988),人口流動,台北:巨流圖書。
劉秀娟譯(1997),老年家庭,台北:揚智文化。
(二) 碩、博士論文
蘇怡文(2002),老人對居家環境之評價。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李怡真(2000),影響老人接受居家照護服務之直接與間接因素。台北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姚曉瑛(2004),高雄市公立學校申請退休教師理想居住地方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張志堯(2001),雙薪家庭中階級與夫妻權力關係之探討。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曾俊銘(2004),學校退休人員終身學習參與情形與再工作關係之研究--以嘉義地區退休教師聯誼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銀慶貞(2004),台灣本島人口遷移的選擇性。國立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廖雅耀 (2004),公立國民中小學教師退休制度之研究—以臺北縣板橋區教育人員意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簡宏懋(2001),人口遷移決策與生活品質要素之資訊整合實驗。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謝榮茂(2003),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退休態度、工作壓力、退休生涯規劃及其教育需求之調查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龔文華(2004),高齡者進住養生文化村意願之影響因素。長庚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三) 研究報告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2004),中華民國臺灣.民國93 年至140 年人口推計,編號:(93)042.804。
(四) 期刊、研討會論文
伊慶春(1991),台北地區婚姻調適的一些初步發現。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2),151-173。
伊慶春、蔡瑤玲(1989),台北地區夫妻權力的分析:以家庭決策為例。台灣社會現象分析-中研院三研所叢刊,25,115-152。
伊慶春、陳玉華(1998),奉養方式與未來奉養態度之關連。人口學刊,19,1-32。
呂玉瑕(1984),婦女就業與家庭角色、權力結構之關係。中研院民族所集刊,56,111-142。
吳明燁、伊慶春(2003),婚姻其實不只是婚姻:家庭因素對於婚姻滿意度的影響。人口學刊,26,71-95。
柯瓊芳(2002),誰來照顧老人?歐盟各國奉養態度的比較分析。人口學刊,24,1-24。
陳月霞、施博基(1996),台灣企業退休金概論。公務人員退撫基金季刊,2,13-27。
章英華、齊力(1991),台灣家戶型態的變遷。思與言,29(4),85-113。
章英華(1994),變遷社會中的家戶組成與奉養態度-台灣的例子。台灣大學社會學刊,23,1-34。
章英華(1994),遷徙意願與理想居住地:從都市化、個人背景與居住環境評價的探討,中央研究院中山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33,65-90。
蔡宏進(1978),台灣人口的發展政策及島內人口移動。國立台灣大學人口學刊,3,27-58。
薛立敏(1999),台灣地區居住遷徙行為與住宅市場選擇之探討。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第八屆年會論文集,95-108。
薛立敏、曾喜鵬(2000),台灣各都市內部遷移率與住宅市場關係之實證研究探討。住宅學報會,9 (2),79-97。
(五) 網路文獻
丘立本(1986),從世界史角度研究近代中國移民問題芻議。世界歷史,3,http://www.coea.org/hrhq/qlb/wenzhang1.htm。
江山(2003/9/29),中國東北老工業基地養老觀念與現狀的調查。人民網新聞,http://www.people.com.cn/BIG5/jingji/1045/2115794.html。
民進黨婦女部(1999/5/11),『家庭民主指數』分析報告,http://www.sisterhood.org.tw/main-10-5-05.asp。
台北市政府主計處(2004/9/8),第274號市政統計週報,
http://www.taipeilink.net/cgi-bin/newsletlist?mahnli&413E5BD5。
徐明珠(2003/10/30),教師退休不易阻礙人力資源運用。國家政策評論基金會,教文(析)092-060,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92/EC-B-092-060.htm。
(六) 參考網站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內政部戶政司http://www.ris.gov.tw/
內政統計資訊網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http://www.tpgpd.gov.tw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http://www.cepd.gov.tw
高雄市民政局網站 http://cabu.kcg.gov.tw/
高雄市政府主計處http://www.kcg.gov.tw/~dbaskmg/chart/
高雄市政府全球資訊網http://www.kcg.gov.tw/

貳、 英文部分
(一) 圖書
Duncan,Otis D. (1956). “The theory and consequences of mobility of farm population”, in Spengler, Joseph J. & Duncan, Otis D. Population:Theory and Policy, Glencoe, Illinois: The Free Press, pp.417-434.
Duvall, E. M. (1977). Marriage and Family Development. Philadelphia: J. B. Lippincott.
Herbst, P.G. (1954).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tudying the Family” in O.A. Oeser and S.B. Hammond (eds.), Social Structure and Personality in a City.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
Steil, J. M. (1997). Marital equality:Its relationship to the well-belong of husbands and wives. Thousand Oaks, CA: Sage.
White, P. E. & Woods, R. I. (1980). Migration.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

(二) 期刊、研討會論文
Blazey, M. A. (1992). Travel and retirement statu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4), 771-783.
Capella, L. M., and Greco, A. J. (1987). Information sources of elderly for vacation decisio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4(1), 148-151.
Chaonan Chen (1996a). Living apart from one’s children in late life - the case of Taiwan. Taiwa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19, 57-93.
Chaonan Chen (1996b). Living arrangements from economic support for the elderly in Taiwan. Journal of Population Studies, 17, 57-93.
Duncan, Otis D. & Norton, A. J. (1977). Marrying, divorcing, and living together in the U.S. Today. Population Bulletin, 39, 1-39.
Glenn, N. D. (1975). The contribution of marriage to 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males and femal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94-601.
Glenn, N. D. (1998). The course of marital success and failure in five American 10 year marriage cohort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0, 569-576.
Glick, P. C. (1977). Updating the life cycle of the famil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9, 5-14.
Jaffe, A. J. (April 1962). Note on the Population Theory of Eugene M. Kulischer. The 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 40(2), 187-206.
Liex, E. M., Weaver, P. A., and McCleary, K. W. (1994). Lodging preferences of the senior tourism marke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1(4), 712-718.
Mangalam, J. J. & Schuiarzweller, Harry K. (Fall 1968). General Theory in the Study of Migration: current needs and difficultie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3(1), 3-18.
Olsson, G.. (1965). Distance and Human Interaction: A Migration Study. Geografiska Annaler,48B, 3-43.
Ravenstein, E. G.( June 1885). The Laws of Migration. Journal of the RoyalStatistical Society, XLVII(2), 167-227.
Ravenstein, E. G.( June 1889). The Laws of Migration.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LII, 241-301.
Richmond, A. H. (1968). Return Migration from Canada to Britain. population Studies,22,263-271.
Sjaastad, Larry A.( October 1962). The Costs and Returns of Human Migr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Chicago), 70(5), Part 2, pp.80-93.
Schultz, Theodore W. (October 1962). Reflection on Investment in M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Chicago), 70(5), Part 2, 1-9.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7.205.57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47.205.57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