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15112-18425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15112-184252
論文名稱
Title
明清以來鄱陽湖圍湖造田的原因與影響之研究
The reasons and the impacts of Reclamation of Poyang Lake from Ming Dynast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1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2-06-1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2-08-15
關鍵字
Keywords
外部不經濟、洪澇災害、圍湖造田、鄱陽湖
External Diseconomies, Flood Disaster, Reclamation, Poyang Lak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30 次,被下載 35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3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55 times.
中文摘要
「毀林開荒,圍湖造田」使鄱陽湖面積縮小,調蓄功能衰退,以致水情惡化,水旱災害越來越頻繁,且嚴重危害湖區原有的生態環境,反而阻礙湖區的經濟發展。本研究主要在分析鄱陽湖圍湖造田的起因、發展歷程及利弊得失,透過歷史事實的考證,可以發現自明清以來,各別農民自發圍湖造田行為產生的外部不經濟,不僅影響當地生態環境,對地方政府而言,當初樂觀其成農民圍湖造田可以增加稅收,如今卻要付出超過地方財力所能負擔的經費來整治。因此,要扭轉或減緩農民的圍湖造田活動,需要有更好的經濟發展模式,否則人與水的衝突會一直僵持下去,在這種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個體利益與總體安全無法兩全其美之下,問題會繼續存在。這樣的研究結果,可使讀者對中國鄱陽湖區有一個總體的認識,藉由釐清圍湖造田的成因、圍湖造田的影響及湖區治理等措施,可以看出在一定政治制度框架下,經濟增長、生態變遷與政策改變三者之間的關係,並歸結出中國發生洪澇災害的深層因素。
Abstract
Poyang Lake is continuously shrinking and losing its function on account of deforestation and reclamation, causing water quality deterioration, frequent floods and
ecological damages that impede economic growth. The research mainly analyzes the cause of Poyang Lake reclamation, its development, and pros and cons through historical literatures. The fact is found from 13th -19th centuries that farmers individually reclaimed the lake had caused external uneconomic problems. It not only negatively impacted local ecology but resulted in economic burden to the local government, who originally considered that the reclamation could bring in tax increases; however, the local financial resources are not sufficient to resolve existing problems. Under the contradictions among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dividual benefits and the overall security, the problems will continuously exist.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give an overall introduction concerning Poyang Lake in China. By illustrating the causes and impacts of reclamation and governances for lake, a relation among a specific political system, economic growth, ecological changes and policies can be demonstrated and underlying factors of flood disaster in China can be summarized.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中文摘要…………………………………………………………………………..頁i
英文摘要…………………………………………………………………………..頁ii
目次………………………………………………………………………………..頁iii
表次………………………………………………………………………………..頁v
圖次………………………………………………………………………………..頁vi

第壹章 緒論…………………………………………………………………….頁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頁1
 第二節 文獻回顧…………………………………………………………….頁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頁25
 第四節 研究架構、流程與章節安排……………………………………….頁29
第貳章 明清時期鄱陽湖圍湖造田的發展歷程……………………………….頁32
 第一節 人口增長與糧食不足……………………………………………….頁32
 第二節 圍湖造田與毀林濫墾……………………………………………….頁47
 第三節 鄱陽湖區的退田還湖……………………………………………….頁54
第參章 1949年後鄱陽湖圍湖造田的發展歷程………………………………頁58
 第一節 蓄洪墾殖場的出現(1949-1957)…………………………………….頁58
 第二節 圍湖造田的高峰(1958-1976)……………………………………….頁63
 第三節 退田還湖工程(1977-2011)………………………………………….頁70
第肆章 圍湖造田對鄱陽湖生態環境之影響………………………………….頁75
 第一節 水旱災害頻繁……………………………………………………….頁75
 第二節 對湖泊調蓄功能之影響…………………………………………….頁82
 第三節 對漁業資源與流行疾病之影響…………………………………….頁89
第伍章 結論…………………………………………………………………頁95
參考文獻………………………………………………………………………頁10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方志遠,2001。《明清湘鄂贛地區的人口流動與城鄉商品經濟》。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曉鴻,2004。《鄱陽湖濕地生態系統評估》。北京:科學出版社。
中共江西省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1996。《江西省血吸蟲病防治》。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全漢昇,1991。《中國經濟史研究》。臺北:稻鄉處版社。
全漢昇,1972。《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
伊懋可(Mark Elvin)、劉翠溶編,1995。《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二冊,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江西省進賢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纂,1989。《進賢縣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江西省餘幹縣志編纂委員會編,1991。《餘幹縣志》。北京:新華出版社。
江西省鄱陽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89。《鄱陽縣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江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7。《江西省衛生志》。合肥:黃山書社。
江西省政府經濟委員會編,1934。《江西經濟問題研究》。南昌:江西省政府。
江西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5。《江西省水利志》。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江西省檔案局編,2010。《鄱陽湖開發歷史進程及生態建設》。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
朱宏富、金鋒、李榮昉編著,2002。《鄱陽湖調蓄功能與防災綜合治理研究》。北京:北京氣象出版社。
何炳棣,1995。《中國歷代土地數字考實》。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汪日楨,光緒7年刊本。《烏程縣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吳傳鈞、郭煥成主編,1994年。《中國土地利用》。北京:科學出版社。
吳宗慈,1985。《民國江西通志稿》。南昌:江西省博物館。
徐慧茗,2007。《環境變遷、社會變動與鄱陽湖生態經濟開發─宿松縣開發個案研究》。南昌:南昌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
許懷林,2003。《鄱陽湖流域生態環境的歷史考察》。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梁庚堯,1977。《南宋農地利用政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文史叢刊。
《清高宗實錄》。臺北:華文出版社。
黃宗智,1994。《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1350-1988》。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萬振凡、吳小衛,1998。《近代江西農村經濟研究》。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彭雨新、張建民,1992。《明清長江流域農業水利研究》。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
彭澤益,1957。《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1840-1949(第一卷)》。北京:三聯書店。
鄒秀清,2008。《鄱陽湖區農業自然資源利用演變機制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曾華璧,1990。《十年來台灣環境保護運動之歷史省察》。新竹:國興出版社。
葛劍雄,1991。《中國人口發展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張本主編,鄱陽湖研究編委會著,1998。《鄱陽湖研究》,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鄱陽湖區圍墾的綜合評價課題組,1986。《鄱陽湖區綜合考察和治理研究報告集》。南昌:江西省政府鄱陽湖綜合科學考察領導小組辦公室。
鄱陽湖研究編委會編,1985。《鄱陽湖區自然和社會經濟歷史資料選》。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趙岡,1996。《中國歷史上生態環境之變遷》。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趙岡、陳鍾毅,1989。《中國農業經濟史》。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
羅桂環、舒儉民,1995。《中國歷史時期的人口變遷與環境保護》。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
譚見安,1994。《中國的醫學地理研究》。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二)專書譯著

森田明著,鄭樑生譯,1996。《清代水利社會史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著,薛絢譯,1994。《費正清論中國》(China: A New History)。臺北:正中書局。

(三)專書論文

安•奧思本,1995。〈丘陵與低地:清代長江下游地區的經濟與生態互動〉,伊懋可、劉翠溶編,《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頁349-386。
包茂宏,1995。〈環境史:歷史、理論和方法〉,伊懋可、劉翠溶編,《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頁17。
郭松義,1986。〈玉米、番薯在中國傳播中的一些問題〉,《清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頁87-90、93、99-101。
姜加虎,2001。〈長江中游地區湖泊濕地墾植與退田還湖、移民建鎮若干問題的思考〉,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編,《長江流域洪水環境成災因素綜合治理》。北京:氣象出版社。頁62-64。
約翰•麥克尼爾(John R. McNeil),1995。〈由世界透視中國環境史〉,伊懋可、劉翠溶編,《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頁39-66。
費每爾(Eduard B. Vermeer),1999。〈清代中國邊疆地區的人口與生態〉,伊懋可、劉翠溶編,《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頁387-434。
劉翠溶,1999。〈中國歷史上關於山林川澤的觀念和制度〉,曹添旺主編,《經濟成長、所得分配與制度演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1-42。
鄧海倫(Helen Dunstan),1995。〈十八世紀中國官方對環境問題的看法與政府的角色〉,伊懋可、劉翠溶編,《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頁877-916。
墨菲(Rhoads Murphey),1995。〈在亞洲比較觀點下的中國環境史〉,伊懋可、劉翠溶編,《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頁73-74、86-88。
嚴如熤,1975。「三省山內風土雜識」,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頁22。

(四)期刊論文

王業鍵,1978。〈近代中國農業的成長及其危機〉,《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集刊》,第7期,頁366-369。
方金琪,1989。〈我國歷史時期的湖泊圍墾與湖泊退縮〉,《地理環境研究》,第6期,頁71-77。
甘筱青,2002/12。〈鄱陽湖區資源綜合利用與社會可持續發展〉,《南昌大學學報(理科版)》,第26卷第4期,頁328-333。
左長青,1986/5。〈鄱陽湖沙山成因及治理利用淺析〉,《中國水土保持》,第4期,頁2-5。
左長青,1989。〈論鄱陽湖泥沙淤積及其對環境的影響〉,《水土保持學報》,第1期,頁38-42。
李榮昉、吳敦銀、阮月遠,2001/11。〈對鄱陽湖區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的研究〉,《江西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5卷第4期,頁365-368。
李曉方,2007。〈明清時期閩粵客家的倒遷與贛南生態環境的變遷述論〉,《贛南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頁47-51。
李國強、楊榮俊,1998。〈江西山江湖區域開發治理調查〉,《中國農村經濟》,第5期,頁56-59。
李國強、楊榮俊、汪玉奇、蔣小鈺,1998。〈可持續發展的跨世紀工程─對江西山江湖區域開發治理的思考〉,《江西社會科學》,第5期,頁1-6。
朱麗萌,2006。〈環鄱陽湖地區縣域人口、城鎮化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協同思考〉,《當代財經》,第8期,頁84-89。
朱宏富,1982。〈從自然地理特徵探討鄱陽湖的綜合治理和利用〉,《江西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第1期,頁49。
朱宏富,1986。〈略論鄱陽湖區的發展戰略〉,《江西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3期,頁86-95。
吳國琛,1997。〈山江湖工程─江西農業可持續發展必然的選擇〉,《農村發展論叢》,第1期,頁17-19。
吳艷宏,1999。〈鄱陽湖湖口地區四千五百年來環境變遷〉,《湖泊科學》,第11卷第3期,頁40-44。
吳艷宏、項亮、王蘇民、蔣雪中,1999。〈鄱陽湖二千年來的環境演化〉,《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第19卷第1期,頁85-92。
吳敦銀、李榮昉、王永文,2004。〈鄱陽湖區平垸行洪退田還湖後的防洪減災形勢分析〉,《水文》,第6期,頁26-31。
吳曰有、賴格英,2009/1。〈鄱陽湖生態環境基本特徵及近期變化趨勢〉,《甘肅科技》,第25卷第2期,頁47-51。
林靜謙,1981。〈圍湖造田的歷史教訓〉,《經濟研究》,第2期,頁75-79。
林丹丹、張邵基,2002/4。〈鄱陽湖區地理環境與血吸蟲病傳播〉,《中華流行病學雜誌》,第23卷第2期,頁90-93。
胡細英,2001。〈鄱陽湖流域近百年生態環境的演變〉,《江西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5期,頁175-179。
胡俊,2006/6。〈退田還湖對鄱陽湖區農民收入的影響研究〉,《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2期,頁48-59。
郭華、姜彤、王國杰、蘇布達、王艷君,2006。〈1961-2003年間鄱陽湖流域氣候變化趨勢及突變分析〉,《湖泊學科》,第5期,頁443-451。
陳國棟1995。〈「軍工匠首」與清領時期台灣的伐木問題,1683-1875〉,《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7卷第1期,頁123-158。
陳橋驛,1982。〈我國古代湖泊的湮費及其經驗教訓〉,《歷史地理》,第2輯,頁106-107。
陳樹平,1980。〈玉米和番薯在中國傳播情況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第3期,頁187-200。
徐火生、汪澤培,1992。〈康山圍墾後水文、氣象要素變化的分析〉,《江西水利科技》,第18卷第2期,頁147-151。
許懷林,2000。〈江西歷史上經濟開發與生態環境的互動變遷〉,《農業考古》,第3期,頁110-124。
許懷林,2003。〈近代以來江西的水旱災害與生態變動〉,《農業考古》,第1期,頁203-215。
許懷林,1990。〈明清鄱陽湖區的圩堤圍墾事業〉,《農業考古》,第1期。
閔騫,1998。〈鄱陽湖圍墾的洪水位效應〉,《環境與開發》,第13卷第2期,頁15-18。
閔騫,1998/9。〈鄱陽湖圍墾對洪水影響的分析〉,《江西水利科技》,第24卷第3期,頁177-185。
閔騫,1998/11。〈鄱陽湖圍墾對洪水的影響與防洪減災對策〉,《中國減災》,第8卷第4期,頁36-41。
閔騫,1999。〈鄱陽湖圍墾對洪水影響的評價〉,《人民長江》,第30卷第7期,頁30-32。
閔騫,2000/3。〈近50年鄱陽湖型態和水情的變化及其與圍墾的關係〉,《水科學進展》,第11卷第1期,頁76-81。
閔騫,2000。〈鄱陽湖圍、退墾對洪水位影響的的計算與分析〉,《水文》,第20卷第4期,頁37-40。
閔騫,2004。〈鄱陽湖退田還湖及其對洪水的影響〉,《湖泊科學》,第16卷第3期,頁215-222。
閔騫,2002/12。〈20世紀90年代鄱陽湖洪水特徵的分析〉,《湖泊科學》,第14卷第4期,頁323-330。
曹樹基,2001/7。〈清代中期的江西人口〉,《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第32卷3期,頁128-140。
曹樹基,1985。〈明清時期的流民和贛南山區的發展〉,《中國農史》,第4期,頁19-40。
張本、王建華,1982。〈鄱陽湖漁業自然資源及其保護利用的初步意見〉,《淡水漁業》,第3期,頁1-5。
張本,1983。〈鄱陽湖區的生態經濟〉,《江西社會科學》,第1期,頁30-32。
張芳,1990。〈談談圍田與圩田〉,《農史研究》,第9輯,頁45-50。
張元柱、黃精明,2001/9。〈關於鄱陽湖退田還湖區生態農業發展的思考〉,《江西科學》,第19卷第3期,頁181-184。
張落成、王辰,2009/7。〈沿江開發對江西九江農業發展與布局的影響及對策〉,《農業現代化研究》,第30卷第4期,頁410-413。
張建民,1987。〈對圍湖造田的歷史考察〉,《農業考古》,第1期,頁13-14。
張建民,1990。〈明清農業墾殖論略〉,《中國農史》,第4期,頁11-12。
莊華峰、王建明,2004/3。〈安徽古代沿江圩田開發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安徽大學學報(哲學課科學版)》,第28卷第2期,頁100-104。
黃志繁,2003。〈清代贛南的生態與生計:兼析山區商品生產發展之限制〉,《中國農史》,第3期,頁96-105。
項亮,1999。〈鄱陽湖歷史時期水面擴張和人類活動的環境指標判識〉,《湖泊科學》,第12期,頁289-295。
楊達源,1986。〈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圍湖造田、泥沙淤積與整治問題〉,《泥沙研究》,第9期,頁17-52。
鄱陽湖圍墾課題組,1987。〈論鄱陽湖區的圍墾〉,《江西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期,頁69-77。
虞孝感、竇鴻身,1998。〈鄱陽湖圍墾對洪水的影響及對策〉,《環境保護》,第10期,頁6-7。
趙岡,1995。〈清代的墾殖政策與棚民活動〉,《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3期,頁33-40。
趙岡,1992。〈清中期以來糧食畝產量之變動〉,《漢學研究》,第10卷第2期,頁381-386。
趙岡,1996。〈人口、墾殖與生態環境〉,《中國農史》,第1期,頁61-62。
劉翠溶,1992。〈淨水之供給與污水之排放─台灣聚落環境史研究之一〉,《經濟論文》,第20卷第2期,頁459-504。
劉慧,2004。〈長江中游地區洪澇災害的土地利用思考〉,《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第6期,頁616-620。
劉白楊,2007/2。〈棚民的土地利用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明清江西為考察中心〉,《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8卷第1期,頁99-103。
蔡海生、朱德海、趙小敏,2005。〈1998年前後鄱陽湖區土地利用變化分析〉,《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第10卷第6期,頁88-93。
蔡海生、張學玲、朱德海,2006/11。〈鄱陽湖區土地利用及其退化研究〉,《人民長江》,第11期,頁86-89。
蔡燕華、葉慕亞、蔣梅鑫,2006。〈鄱陽湖退田還湖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特徵與途徑研究─以永修縣吳城為例〉,《農業考古》,第3期,頁242-246。
繆啟愉,1982。〈太湖地區塘浦於田的形成和發展〉,《中國農史》,第1期,頁20-21。
鍾瑜、張勝、毛顯強,2002。〈退田還湖生態補償機制研究─以鄱陽湖區為案例〉,《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第12卷第4期,頁46-50。
戴熙疇,1981/4。〈湖泊規劃中的若干問題─兼論鄱陽湖之治理與開發〉,《水利科技》,第1期,頁2-9。
戴熙疇,1982。〈鄱陽湖地區綜合治理開發途徑的再探討〉,《江西水利科技》,第4期,頁1-8。
戴天放,2002。〈試論鄱陽湖濕地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創新〉,《江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4卷第5期,頁667-670。
譚作剛,1990。〈清代耕地濫行擴張及其消極影響〉,《農史研究》,第9輯,頁10。
竇鴻身、史復祥、閔騫,1999年。〈圍墾對鄱陽湖水位的影響及防治對策〉,《湖泊科學》,第11卷第1期,頁20-26。
饒偉新,2004。〈清代山區農業經濟的轉型與困境:以贛南為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2期,頁83-91。

(五)學位論文

王淑芬,2003。《治山與治水:清代環境保護思想之研究─以江浙、湖廣地區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徐慧茗,2007。《環境變遷、社會變動與鄱陽湖生態經濟開發─宿松縣開發個案研究》。南昌:南昌大學碩士論文。
黃怡瑗,1999。《清代棚民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瓊瑤,1996。《民間宗教與土課關係研究:以清代中葉閩浙贛皖棚民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生芬,2011。《十八世紀贛南地區的糧食市場整合研究》。臺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六)研討會論文

宮崎洋一,2002/11/14-16。〈清代長江中游之洪水對策及自然觀的變遷〉(未刊稿),「環境史研究國際研討會」會議資料。臺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辦處。頁1-13。
曾華璧,2000/11/18。〈史學和通識教育的融通:以交大的環境史教學為論例〉,「大學通識教育歷史課程研討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主辦。頁1-9。
(七)報紙

江叢干,2010/3/25。〈鄱陽湖能否保住一湖清水〉,《中華工商時報》,版5。

(八)網際網路

2002/7/5。〈南方論壇質疑:我們的長江為什麼年年要抗洪〉,《南方都市報》,< http://news.sohu.com/04/25/news202012504.shtml>。
2004/11/29。〈有關自然災害的知識〉,《中國生態學學會》,<http://it.sohu.com/20041129/n223241352.shtml>。
2009/9/23。〈民政部發布2008年自然災害應對工作評估分析報告〉,《中共中央政府民政部網站》,<http://www.gov.cn/gzdt/2009-09/23/content_1424487.htm>。
2009/12/16。〈國務院12日正式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新華社》,< http://www.gov.cn/jrzg/2009-12/16/content_1488908.htm>。
國家林業局,2010/8/20。〈讓鄱陽湖一湖清水為今天作證〉,《中國林業網》, <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main/s/142/content-436639.html>。
胡鞍鋼,2006/4/6。〈災害與發展:中國自然災害影響與減災戰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 <http://www.usc.cuhk.edu.hk/PaperCollection/Details.aspx?id=477 >。
許志嘉,〈洪澇災害威脅生命財產安全〉,《大陸委員會官方網站》,<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49614&CtNode=6026&mp=106>。
邱瑞田,2007/5/15。〈我國洪水乾旱突發事件及應急管理〉,《中國網》, <http://www.china.com.cn/tech/txt/2007-05/15/content_8255470.htm>。
梁秋廷,2008/1/20。〈我國為什麼會出現江河斷流、水質變壞而又連年遭受洪澇災害〉,《河北省水文水資源信息網》, <http://www.hbsw.net/news/shuiwenjishu/2008120/0812013104235A2EGG3AK16C662EHE4.html >。
程子龍、辛林霞,2011/8/22。〈氣象專家稱全球極端天氣有增加趨勢〉,《新華網》,<http://big5.ifeng.com/gate/big5/weather.news.ifeng.com/climate/qhbhyw/08/1463194.shtml>。
鄧慰先,〈人口與糧食〉,《國立聯合大學建築學系「建築自然科學導論」課程大綱網》,< http://203.64.173.77/~hmrrc/ansi/index.htm>
〈飲用水農藥污染〉,《中國科普博覽》,<http://159.226.2.2:82/gate/big5/www.kepu.net.cn/gb/lives/pesticide/area/are404.html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洪水與災情〉,《中國水利國際合作與科技網》,<http://www.chinawater.net.cn/98flood/98f-2.htm>。

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

Perkins, Dwight H., 1969.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1368-1986. Chicago: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Perdue, Peter C., 1987. Exhausting the Earth: State and Peasant in Hunan, 1500-1850.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o, Ping-Ti, 1959. 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ng, Yeh-chien, 1973. Land Taxation in Imperial China, 1750-1911.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二)專書論文

Mark Elvin, 1972. “The High-level Equilibrium Trap: The Causes of the Decline Invention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extile Industries” in W. E. Willmott ed., Economic Organization in Chinese Society.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三)期刊論文

Anne Osborne, 1994/1. “The Local Politic of Land Reclamation in the Lower Yangzi Highland,” Late Imperial China, Vol. 15, No.1, pp. 1-45.
Mark Elvin, 1993.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Unsustainable Growth: China’s Environment from Archaic Times to the Present”, East Asian History, Vol. 6 , pp. 7-46.
Perdue, Peter C., 1982. “Water Control in Dongting Lake Region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Periods,”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41, No. 4, pp. 747-765.

(四)學位論文

Anne Osborne and Barren Mountains, 1989. Raging Rivers: The Ecological and Social Effects of Changing Land Use on the Lower Yangzi Peripher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Diss., Columbia University.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