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18109-20144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18109-201446
論文名稱
Title
現代詩人中的仙、聖、鬼──論徐志摩、聞一多、戴望舒詩及其詩論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2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9-07-2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9-08-18
關鍵字
Keywords
新格律詩、現代詩派、新月詩派、詩論、象徵詩派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08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0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論文摘要
本論文以研究徐志摩、聞一多、戴望舒三大詩人的詩歌和理論為範圍,在資料掌握上,除了徐志摩、聞一多、戴望舒以及其他相關作家的著述以外,也蒐集他們的函件加以閱讀、融會貫通,並且追溯與其同時期學者及後人有關徐志摩、聞一多、戴望舒的個別研究,加以五四新文學的專著論述、文章評論,經由比較、分析、綜合整理之後,展現本論文研究的宗旨和意義。
全文共分一到六章,於各章中分若干節,最後一部分以「參考書目」來結束本篇論文。各章節說明分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敘述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的方法與範圍。

第二章:現代詩仙──徐志摩新詩創作肇始於至劍橋留學,本章將從徐志摩在英國遊歷,親身接觸的文學作家乃至於影響徐志摩的文學觀與創作,做一整理分析。志摩的一生以追求愛、自由與美為職志,這樣的信仰,使他短促的生命充滿了光與熱。檢閱徐志摩詩歌的內容,「單純信仰」即是他每首詩作的精神,徐志摩企圖表達的即是他單純的理想主義。徐氏的詩富有一種特殊的魅力,優美形式和多變的藝術手法,又是強烈感情、率真個性的自然流露。本章論述徐志摩的詩和詩論及其生命歷程,尋根溯源,加以探討。

第三章:現代詩聖──聞一多詩探討。聞一多積極地改變新詩初期散漫無章的形式,致力於新詩藝術美的探索,提出了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新格律詩理論主張。在本章中除了概述聞一多的生平外,亦探討聞一多的藝術觀、詩歌理論技巧及以愛國思想為主題的詩作。

第四章:現代詩鬼──戴望舒詩探討。戴望舒是三、四十年代著名詩人、文學翻譯家,他的詩既根植於中華文化的涵養又汲取了西方文化營養,自成一體,是中西文化的精髓。在新詩發展中,戴望舒是以最少的作品,而領袖一個藝術流派的著名詩人。本章探討戴望舒的文學創作園地,與其詩的主題,承受的影響過程。

第五章:三大詩人詩歌理論的比較。徐志摩、聞一多和戴望舒,他們都因其詩作的卓越成就,領導著一時期的詩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那麼,他們的詩歌和文學理論有相同的地方嗎?他們的不同之點表現在哪些方面呢?他們的文藝思想有許多相通之處,對一些問題的看法也存在著歧見。此章將針對三大詩人的詩論作一比較。

第六章:總結。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4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3
第二章 現代詩仙──徐志摩詩探討 …………………5-39
第一節 徐志摩與外國文哲人士的交遊 …………………………5
一、羅素(Bertrand Russell) …………………………………………6
二、狄更生(G.L. Dickinson) ……………………………………………7
三、嘉本特(Edward Carpenter) ………………………………………7
四、曼殊斐兒(Katherine Mansfield)…………………………………8
五、哈代(Thomas Hardy) ………………………………………………8
六、泰戈爾(Robíndronath Thakur)……………………………………9
第二節 徐志摩與「新月」………………………………………11
一、徐志摩與「新月社」 …………………………………………………11
二、徐志摩與新月詩派 ……………………………………………………12
三、徐志摩與《新月》月刊 ………………………………………………15
第三節 愛的信徒 …………………………………………………17
一、徐志摩與張幼儀──理想主義的奮鬥者………………………………17
二、徐志摩與林徽音──感情無關欄的氾濫………………………………19
三、徐志摩與陸小曼──從單純的信仰流入懷疑的頹廢…………………21
第四節 從徐志摩詩的內容分析其思想精神 ……………………25
一、自然的謳歌,性靈的抒發………………………………………………25
二、為理想而奮鬥,真愛美的追求…………………………………………31
三、現實社會的關懷,人道主義的鼓吹 …………………………………34
第五節 小結 ………………………………………………………38
第三章 現代詩聖──聞一多詩探討 …………………40-72
第一節 聞一多生命歷程與文學的碰撞 …………………………40
一、熱衷文藝──編輯學生刊物……………………………………………40
二、創作初期──丄社與文學社……………………………………………41
三、國家主義──大江會……………………………………………………41
四、新月社──系統地研究新詩格律化理論………………………………42
五、學者與鬥士──詩人的殞落……………………………………………42
第二節 聞一多詩美學理論 ………………………………………44
一、中西融合的藝術觀………………………………………………………44
二、純藝術的藝術──唯美藝術觀…………………………………………46
三、文學宮殿必須建在生命底基石上──現實主義藝術觀 ……………47
四、詩要對社會負責──以社會價值論詩的藝術觀………………………50
第三節 聞一多新格律詩的理論……………………………………52
一、《紅燭》的詩論與技巧……………………………………………………52
1.情感…………………………………………………………………………53
2.幻象…………………………………………………………………………54
3.音節…………………………………………………………………………56
二、《死水》的詩論與技巧……………………………………………………57
1.繪畫美………………………………………………………………………58
2.音樂美………………………………………………………………………60
3.建築美………………………………………………………………………61
第四節 聞一多詩中的愛國主題探討………………………………64
一、直接抒發愛國之情 ………………………………………………………65
二、反資本主義悲憫同胞 ……………………………………………………67
三、對祖國的期待 ……………………………………………………………69
第五節 小結…………………………………………………………71
第四章 現代詩鬼──戴望舒詩探討 …………………73-101
第一節 戴望舒與創作文藝園地 …………………………………73
一.《瓔珞》旬刊──詩人「戴望舒」的出現………………………………73
二.《文學工場》──「雨巷詩人」誕生……………………………………74
三.《無軌列車》──現代派的醞釀期………………………………………75
四.《新文藝》──普羅文學的嘗試…………………………………………75
五.《現代》──現代派詩人 …………………………………………………76
六.《新詩》──影響新詩壇的重要刊物 ……………………………………77
七.《星座》、《頂點》──詩人的覺醒 ………………………………………78
第二節 戴望舒詩風格探討 …………………………………………79
一、《我底記憶》──象徵主義詩歌中國化 …………………………………79
1.《舊錦囊》 …………………………………………………………………79
2.《雨巷》 ……………………………………………………………………80
3.《我底記憶》 ………………………………………………………………82
二、《望舒草》──合適的鞋,自由入詩 ……………………………………83
三、《災難的歲月》──抗戰烽火激發詩風轉變 ……………………………86
第三節 戴望舒詩的主題探討 ………………………………………88
一、理想的絕望與幻滅 ………………………………………………………88
二、孤寂與痛苦的愛戀 ………………………………………………………91
三、國家民族情感的覺醒 ……………………………………………………96
第四節 小結 ………………………………………………………100
第五章 三人詩論的比較 ……………………………102-115
第一節 徐志摩與聞一多藝術主張的比較 ………………………102
一、對「藝術」的看法不同 …………………………………………………102
二、「靈感的追尋」與「自然的加工」 ………………………………………104
第二節 徐志摩「真」與戴望舒「朦朧」的比較 ………………108
第三節 聞一多與戴望舒對於詩的音樂性比較……………………111
第四節 小結…………………………………………………………114
第六章 結論 …………………………………………116-119
參考書目……………………………………………………12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徐志摩作品與其相關傳記、專書及學位論文

梁實秋《徐志摩傳記資料》(台北,天社一出版,1979年11月)
梁錫華編《徐志摩詩文補遺》(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0年3月)。
蔣復璁、梁實秋編《徐志摩全集》(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0年8月)。
陳從周編《徐志摩年譜》(上海書店印行,1981年11月)。
蕭麗玉《徐志摩及其作品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8月〉。
徐志摩撰 《徐志摩選集》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9月)。
徐志摩撰《徐志摩全集》(香港,商務印書香港分館,1983年10月)。
楊牧《徐志摩詩選》(台北,洪範書局,1987年11月)
顧永棣《風流詩人徐志摩》(四川,文藝出版社,1988年6月)。
羅青《從徐志摩到余光中》(台北,爾雅出版社,1988年7月)。
蔡嘉惠《徐志摩抒情散文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1990年6月)。
趙遐秋、曾慶瑞、潘白生編《徐志摩全集》(廣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
梁錫華《徐志摩新傳》(台北,聯經出版,1991年)
毛迅《徐志摩論稿》(成都,四川大學,1991年12月)。
宋炳輝著《夜鶯與新月──徐志摩傳》(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8月)。
張邦梅《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台北智庫出版,1996年11月)。
金尚浩《中國早期三大新詩人研究:郭沫若、徐志摩、聞一多》(台北,文史哲出版,2000年4月)。
吳欣蓉《徐志摩新詩美學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6月)。

二、聞一多作品與其相關傳記、專書及學位論文

郭沫若、朱自清、吳晗、葉聖陶等編《聞一多全集》(香港,南通圖書公司出版,1978年〉。
劉煜《聞一多評傳》(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7月)。
聞一多《聞一多論新詩》(武漢大學出版社,1985年4月)。
梁錫華《徐志摩新傳》(台北,聯經出版,1986年9月)。
季鎮准主編《聞一多研究四十年》(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8年8月)。
張勁《聞一多研究叢刊》(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年4月)。
余嘉華、熊朝雋《聞一多研究文集》(雲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11月)。
夏運勤《聞一多研究文集》(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11月)。
聞黎明《聞一多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
魯飛、非尼編《聞一多》(台北,海風出版,1993年12月)。
孫黨柏、袁謇正主編《聞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
匡漢楊、楊匡滿編《聞一多》(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6月)。。
朱喬森編《談聞一多教授生平》(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李子玲著《聞一多詩學論稿》(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8月)。
唐鴻棣《詩人聞一多的世界》(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年10月)。
高國藩著《新月的詩神-聞一多與徐志摩》(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2月)。

三、戴望舒作品與其相關傳記、專書及學位論文

瘂弦編《戴望舒卷》(台北,洪範書店,1977年7月)。
艾青《戴望舒詩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
盧斯飛、劉會文編《馮至、戴望舒》(海風出版社,1990年7月)。
應國靖編《戴望舒/施蟄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4月)。
孫玉石編寫《戴望舒名作欣賞》(中國和平出版社,1993年6月)。
戴望舒《戴望舒全集》(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11月)。
趙衛民編《戴望舒》(台北,三民書局出版,2006年5月)。
王文彬著《雨巷中走出的詩人──戴望舒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6月)。
劉保昌《戴望舒傳》(武漢,崇文書局,2007年4月)。

四、單篇論文與報紙評論

徐志摩〈詩刊弁言〉1926年4月1日《晨報副刊˙詩鐫》第一期。
朱湘〈我的讀詩會〉《晨報副刊》1926年4月24日。
臧克家〈聞一多的愛國主義詩篇〉《文藝學習》(1956年7月號)。
劉心皇〈徐志摩與陸小曼〉《暢流》(1962年5月)。
胡適《追悼志摩》新月月刊第四卷一期。
蔣復璁〈徐志摩小傳〉《傳記文學》(1962年6月)。
劉心皇〈徐志摩的元配夫人〉《暢流》〈1963年6月〉。
楊允元的〈徐志摩與泰戈爾訪華韻事〉《傳記文學》(1966年8月)。
蘇雪林〈我所認識的詩人徐志摩〉《純文學》(1969年1月)。
張源〈徐志摩四角戀〉《中外雜誌》(1973年8月)。
瘂弦選註〈戴望舒作品回顧〉《創世紀詩刊》35期1973年。
巫漢明〈戴望舒的詩以及「現代派」〉《南洋大學中國語文學報》6期1973年。
章君穀〈徐志摩的盛大婚禮〉《中外雜誌》 (1974年1月)。
章君穀〈徐志摩的青年時代〉《中外雜誌》 (1974年2月)。
林綠〈徐志摩與哈代〉《中國時報》(1977年4月30日)。
羅青〈致螢文—釋戴望舒的詩〉《明道文藝》21期 1977年。
董保中〈新月派與現代中國戲劇〉《中外文學》 (1977年10月)。
李元貞〈評戴望舒〈災難歲月〉的三首詩—兼評余光中的〈白玉苦瓜〉〉《夏潮》。4卷3期1978年。
劉烜〈論聞一多的新詩〉《北京大學學報》(1979年3期5月)。
卞之琳〈完成與開端──紀念詩人聞一多八十生辰〉《文學評論》(1979年,3期)。
凡尼、魯非〈聞一多詩歌的思想藝術成就〉《文科教學》(1980年3月)。
何達〈聞一多、新詩社、西南聯大〉《北京文藝》(1980年7月)。
葉公超〈關於新月〉《聯合報》(台灣,1980年8月〉。
龔顯宗〈論戴望舒的詩〉《文藝月刊》152期 1982年。
莫渝〈現代譯詩名家(4)—戴望舒〉《東方雜誌》23卷 8期1983年。
楊玉峰〈戴望舒資料之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3期 1983年。
闕國虯〈試論戴望舒詩歌的外來影響與獨創性〉《文學評論》4期 1983年。
藍棣之〈論四十年代的『現代詩』派〉《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期 1983年。
文學武〈評現代派的「自我表現」〉《文藝理論研究》2期 1984年。
蔡清富〈臧克家與三十年代的詩歌流派〉《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4期 1986年。
呂興昌〈用殘存的手掌觸摸殘損的江山──戴望舒的生平與作品〉《國文天地》。7卷1期1991年。
劉祥安〈雨巷中的尋夢者—略論抒情詩人戴望舒〉《國文天地》8卷 2期1992年。
朱亞夫〈聽施蟄存先生談往事〉《上海檔案工作》第003期1995年
張林杰〈戴望舒的研究綜述〉《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4期 1995年。
王澤彪〈論三十年代現代主義詩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期 1995年。
朱壽桐〈論我國新文學中的現代主義〉《文學評論》2期 1996年。
朱徽〈20世紀中國文學與西方現代主義思潮〉《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4期 1997年。
蔡登山〈更幾度人間風雨—戴望舒的苦戀與仳離〉《國文天地》14卷4期1998年。
馮異〈「雨巷」一解〉《台灣詩學季刊》22期 1998年。

五、其他專書、文學史及詩論

陳夢家編著《新月詩選》(新月書店1931年9月)。
朱自清《新文學大系》(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年5月)。
趙景深《文壇憶舊》(上海,北新書局,1948年4月)。
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北京大學出版社,1951年)。
李廣田《散文三十篇》(北京,作家出版,1956年4月)。
蘇雪林《文壇話舊》(台北,文星書店,1967年3月)。
周伯乃《中國新詩之回顧》(台北,廣文書局,1969年9月)。
李牧《三十年代文藝論》(台北,黎明出版社,1973年4月)。
劉若愚《中國詩學》(台北幼獅文化,1977年5月)。
林綠《文學評論集》(台北,國家出版社,1977年8月)。
劉心皇《現代中國文學史話》(台北,正中書局1977年10月)。
陳芳明《詩和現實》(台北洪範書店,1978年9月)。
柳無忌《西洋文學研究》(台北,洪範書局,1978年10月)。
夏志清《人的文學》(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9年3月)。
汪榮祖編《五四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1979年5月)。
周策縱《五四與中國》(台北,時報出版,1979年5月)。
葉維廉《中國現代文學批評選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7月)。
丁望《三十年代作家評介》(台北,時報出版,1979年10月)。
張漢泉、蕭蕭《現代詩導讀》(台北,故鄉出版社,1979年11月)。
陳紀瀅《三十年代作家記》(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5月)。
陳敬之〈徐志摩〉《新月及其重要作家》(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7月)。
王家新等編中國現代愛情詩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81年)。
梁錫華〈徐志摩海外交遊錄〉《文學史話》(台北,聯合報社,1981年12月)。
朱光潛著《論詩》(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2年4月)。
龔顯宗《廿卅年代新詩論集》(台南,鳳凰文庫,1982年8月)
楊昌年《新詩賞析》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9月)。
茅盾《茅盾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葉易《中國近代文藝思想論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5月)。
夏志清《新文學的傳統》(台北,時報出版,1985年10月)。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台北,古風出版社,1986年6月)。
蘇雪林《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家》(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6年6月)。
瘂弦《中國新詩研究》(台北,洪範書店,1987年9月)。
黃維樑《中國文學縱橫論》(台北,東大圖書,1988年8月)。
楊牧、鄭樹森編《現代中國詩選》(台北,洪範書店,1989年2月)。
陳金淦《胡適研究資料》(北京出版社,1989年8月)。
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台北,業強出版社重印,1990年2月)。
蕭蕭著《現代詩縱橫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6月)。
龔顯宗《現代文學研究論集》(台北,前程出版,1992年8月)。
方仁念選編《新月派評論資料》(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3年6月)。
林杉《林徽音傳》(台北,世界書局1993年9月)。
施蟄存《施蟄存散文選集》(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年10月)。
施蟄存《沙上的腳跡》(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
劉欽韋選編《中國現代唯美主義文學作品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6年2月)。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出版1996年6月)。
朱喬森編《朱自清全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唐鴻棣《詩人聞一多的世界》(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年10月)。
王瑤著《中國現代文學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
趙景深《我與文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
陸耀東編《現代詩學》(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劉永等著《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0年7月)。
駱寒超《20世紀新詩縱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1月)。
龔顯宗著《從台灣到異域──文學研究論稿》(臺北,文津出版,2007年8月)。
卞之琳《人與詩:憶舊說新》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
鄭萬鵬《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1月)。
陳芳明著《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2008年4月)。
顏同林《現代新詩與文化研究集》(成都,巴屬書社,2008年8月)。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224.39.74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224.39.74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