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19111-11293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19111-112931
論文名稱
Title
社會和諧與社會安全法制之建構
Social Harmony and Re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Law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5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1-07-2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1-08-19
關鍵字
Keywords
社會和諧、社會正義、國家與社會二元論、社會國、民生福祉、史坦恩、羅爾斯
social harmony, social justice, dualism of state and society, social state, Welfare state, Lorenz von Stein, John Rawl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21 次,被下載 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2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 times.
中文摘要
摘要
臺灣社會安全保障制度層面之施行由來已久,存在多元的社會安全制度可謂成果斐然,然而也必須開始反思另一個問題:臺灣社會安全法制的共同目的性何在?每一種社會法制各有其不同的發展歷程,在整體社會安全功能上本應各司其職,然而社會政策的產生倘若欠缺整體系統原則,政府在行政制度上可能窒礙難行。尤其政治體制趨於民主化之後,社會安全措施的推展幾乎難以避免政治力的介入,以選票做為人民福利保障的兌現,在政策推行上亦恐流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短期支票。這樣的社會安全制度實則無法滿足人民本質上的需求,也就難以確立政府藉由機會均等之保障調和社會矛盾、以公共利益來保護個人之自由權以及照顧經濟弱勢者的義務,使國家身為社會正義執行者的正當角色愈形模糊。
有鑒於臺灣社會安全法制發展上的分歧,反思社會安全法制之體系目的便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起點。因此本研究擬自社會安全法制現況出發,從法律實證層面探討在我國憲法當中「社會安全」的規範意義,我們究竟想要建立何種型態的國家,是社會國?民生國?而這個國家概念是否能賦與社會安全一個本土性的解釋?或者,我們是否該在法律實證層面之外找尋另一種更貼近國家與社會運作的理論關係,來提供社會安全一個新的解釋方向,以利於法體系的完整建立。本研究將再透過法哲學的層面,分析十九世紀德國國家學者史坦恩(Lorenz von Stein)的社會理論,與二十世紀的美國政治學家羅爾斯(John Rawls)的正義理論,進而找尋社會安全憲法文字背後的真實意義,建構更完整的社會安全體系。企圖透過此種社會科學的思考,尋獲社會安全法制的共同語言,並且回答如何建構一套臺灣本土的社會安全法制體系,使人民的社會生活擁有更和諧正義的發展秩序。
Abstract
Abstract
Taiwan's social security has implemented at the institutional for a 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ecurity shows the face of diversity in each era. There is diverse social security law can be described with impressive results, but we also have to reflect on another issue: What is Taiwan's social security law the common purpose?

Every laws and regulations both have a different development process, in the whole social security should have their roles, if the social security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have a lack in the principle of system, the government which in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may be faces obstacles. Particularly, after the democratization of political system in Taiwa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ecurity measures cannot prevent the intrusion of politics, vote often become the means of achieving the people's welfare and security, and jus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on social security payments of uncertainty measures, it is unable to satisfy what people's need essentially. At this point, the state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protection of people's right and equalize opportunity and remove social conflicts, the state power is hard to protect the right of freedoms and vulnerable function, it caus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justice by the state as the legitimate role become increasingly disordered.

View of dive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social security law, the legal system reflects the purpose of social security to promote harmony development of society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Thus, this study is about the status of social security law, the legal aspects of evidence which in our Constitution, "Social Security" in the normative sense, that is what we want to create? The concept of this country endowed with a local social security of the explanation? Or should we look for the legal science for another closer theory of state and society relations outside positive law,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law system. And another study is from the philosophy of law, analysis Lorenz von Stein's book of social theory, which is German scholar of public law, and the book of John Rawls theory of justice, which i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tist. And then look for the social constitution real meaning behind the words to construct a more complete system of social security law. Attempt to think through the social sciences, the social security law find a common language, and to answer how to construct a Taiwanese legal system of social security, people's social life will have a mor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justice in order.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次
論文審定書 I
誌謝 I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次 VI
圖次 VIII
表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文獻回顧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4
第六節 預期研究成果 27
第二章 臺灣社會安全法制之現況 28
第一節 兩極化的社會現象 28
第二節 社會安全法制的發展與困境 39
第一項 國民政府遷臺時期:1949─1971 42
第二項 經濟起飛時期:1971─1987 43
第三項 解嚴後民主化時期:1987迄今 45
第四項 社會安全之法學架構 48
第三節 從個別體系到共同目的 55
第三章 社會安全與國家目的 57
第一節 社會安全到「民生福祉」的憲法演繹 57
第一項 基本國策及其歷史意義 58
第二項 我國憲法增修條文之補充 71
第三項 大法官會議解釋第485號:民生福祉 74
第二節 「民生福祉」的憲法原則 77
第一項 臺灣 ─「民生國」原則 77
第二項 德國 ─「社會國」原則 80
第三項 英國 ─「福利國」原則 83
第四項 「民生福祉」的憲法配套規範 85
第三節 「民生福祉」的實質意涵 99
第四章 社會安全的法哲學分析 102
第一節 史坦恩的「社會和諧」 103
第一項 社會有機體的「結構」與「變動」 107
第二項 「社會和諧」與「社會病態」 119
第三項 史坦恩的「社會國」思想 124
第二節 羅爾斯的「社會正義」 128
第一項 「正義」的理念 131
第二項 正義理論的論證基礎 133
第三項 實踐正義的兩大原則 139
第三節 「社會和諧」與「社會正義」的共同內容 145
第一項 史坦恩與羅爾斯之理論比較 146
第二項 與我國社會安全的概念連結 154
第四節 臺灣繼受問題:比較法與可行性的分析 159
第一項 比較法的觀點 160
第二項 可行性的說明 164
第五章 臺灣社會安全法制之檢討與展望 169
第一節 社會安全法制的法哲學面向 169
第一項 國家理論與國家目的 169
第二項 人格發展自由 171
第二節 社會安全法制的法實證面向 179
第一項 「社會憲法」的體現 179
第二項 「社會行政」的分配 181
第三節 建構完整的社會法體系 182
第四節 政府組織再造與調整 191
第一項 政府組織與權力配制:勞動、福利、婦幼、公衛 191
第二項 財政分擔機制 200
第六章 結論:和諧社會的國家藍圖 209
參考書目 218
附錄 226

 
圖次
圖1 1、平均家戶可支配所得曲線圖(1991-2009) 3
圖1 2、研究流程圖 27
圖2 1、臺灣40年來之平均每人GDP與國民所得(1971-2010) 30
圖2 2、戶數五等分之最高、中、最低所得家庭之所得分配差距(1976-2009) 31
圖2 3、戶數五等分之最高與最低所得家庭之倍數與吉尼系數(1990-2009) 32
圖2 4、平均薪資與產業關係曲線圖(1981-2009) 38
圖4 1、史坦恩:社會理論架構圖 127
圖4 2、羅爾斯:無知之幕適用流程圖 147
圖5 1、社會法體系圖 192
圖5 2、衛生福利部 200
圖5 3、勞動部 201


 
表次
表2 1、政府移轉收支對家庭所得分配之影響 34
表2 2、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 37
表4 1、正義理論要件分析表 140
表5 1、中央政府總預算97年度至99年度社會福利支出比較分析表 20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一) 專書:
王澤鑑,1989。《學門規劃資料─法律學》。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出版。
白秀雄,1995。《民生主義福利社會之理論與實踐》。臺北:正中書局出版。
江亮演,1990。《社會安全制度》。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朱諶,1995。《中華民國憲法與孫中山思想》。臺北:五南出版。
朱慧夫,1988。《中國工運之父─馬超俊傳》。臺北:近代中國出版。
李震山,2009/2。《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臺北:元照出版。
法治斌、董保成,2006。《憲法新論》。臺北:元照出版。
林火旺,1998。《正義論》,臺北:臺灣書店。
林嘉誠,1992。《社會變遷與社會運動》。臺北:黎明出版。
林萬億,1994。《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臺北:巨流圖書出版。
林萬億,2006。《臺灣的社會福利─歷史經驗與制度分析》。臺北:五南出版。
周宜君、鐘秉正,2006。《社會政策與立法》。臺北:洪葉出版。
周建卿編,1980/10。《社會安全論叢(第一集)》。臺北:水牛出版。
周建卿,1992。《社會福利法制史》。臺北:黎明出版。
吳庚,2004。《憲法的解釋與適用》。臺北,三民三版。
李惠宗,2004/9。《憲法要義》。臺北:元照出版。
吳老德, 2000/1。《正義理論與福利國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程明修,2006/10。《憲法基礎理論與國家組織》。臺北:新學林出版。
陳水竹,1986。《現階段社會安全制度─三民主義福利理念與藍圖》。臺北:尖端出版。
陳新民,1999/6。《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臺北:元照出版。
陳新民,2001/1。《中華民國憲法釋論》,自版。
陳惠馨,2007/7。《德國法制史─從日耳曼到近代》。臺北:元照出版。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 1961。《國民大會實錄》。臺北 : 國民大會秘書處。
張明貴,2003。《費邊社會主義思想》,台北:五南書局。
張桂琳、彭潤金著,2005/6。《七國社會保障制度研究─間論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
張世雄,1996/9。《社會福利的理念與社會安全制度》。臺北:唐山出版。
許嘉猷,1986。《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臺北:三民出版。
郭明政,2002/11。《社會安全制度與社會法》。臺北:翰蘆出版。
葛克昌,1996。《國家學與國家法─社會國、租稅國與法治國理念》。臺北:元照出版。
曹添旺研究主持,1994。《貧富差距問題─社會及經濟面探討》,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雷文玟、黃舒芃,2006/4。《社會權入憲的分析以及基本國策中有關社會福利政策的檢討》。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出版。
潘皓,2009/7。《研究發展與社會安全》。臺北:文史哲出版。
蔡維音,2001/7。《社會國之法理基礎》。臺南:正典出版。
趙敦華,1990/4。《勞斯的正義論解說》。臺北:遠流出版。
詹火生,1988。《社會福利理論研究》,臺北:巨流圖書出版。
鐘秉正,2005/11。《社會保險法論》。臺北:三民書局出版。
鐘秉正,2010/6。《社會法與基本權保障》。臺北:元照出版。
葉肅科、董旭英,2002。《社會學概論》。臺北:學富文化。
蘇永欽主編,2006。《部門憲法》。臺北:元照出版。
蘇永欽,《司法改革的再改革》,臺北:元照出版。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1995。《我國社會福利定義與範圍之研究》。臺北:行政院。
世界各國憲法大全編審委員會編譯,1965。《世界各國憲法大全》。臺北市 : 國民大會憲政硏討委員會。

(二) 譯著:
Franz-Xaver Kaufmann著,施世駿譯,2006。《比較福利國家¬─國際比較中的德國社會國》。臺北:巨流圖書出版。
John Rawls著,李少軍、杜麗燕、張虹譯,2003。《正義論》。臺北:桂冠圖書出版。
John Rawls著、姚大志譯,2002/11。《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臺北:左岸文化出版。
Lorenz von Stein著,張道義譯注,2008/11。《國家學體系:社會理論》。臺北:聯經出版。

(三) 期刊論文:
王曉丹,2011/2。〈法意識與法文化研究方法論---以女兒平等繼承為例(法律繼受下的法社會學研究取徑)〉《月旦法學雜誌》,189期,頁3-4
江玉林,2004/6。〈人性尊嚴與人格尊嚴 - 大法官解釋中有關尊嚴論述的分析〉,《月旦法學教室》,頁116-123。
李建良,2008/2。〈自由、平等、尊嚴(上)〉,《月旦法學雜誌》,第153期,頁203。
李建良,2008/3。〈自由、平等、尊嚴(下)〉,《月旦法學雜誌》,第154期,頁194。
李國興,2004。〈政府社會福利資源之配置〉,《主計月刊》,第577期,頁58-61
吳庚,1986。〈唯心論與社會主義:費希特政治哲學之研究〉,《社會科學叢論》,第三十四輯。
邵惠玲,2008/12。〈社會福利國之昨日與今日─以德國社會保險的法治發展為例〉,《財產法暨經濟法》,第16期,頁125-126。
洪明皇、鄭文輝,2009/7。〈台灣中階層級流失的成因與對策〉,《靜宜人文學報》,第三卷第三期,頁108。
涂懷瑩,1995。〈憲法增修條文所增列福利國策的研討〉,《憲政時代》,第二十一卷第一期。
陳愛娥,1996/12。〈自由─平等─博愛 社會國原則與法治國原則之交互作用〉,《臺大法學論叢》,第26卷第2期,頁2-21。
陳英鈐,1999/10。〈自由法治國與社會法治國的制度選擇─評釋字四七二與四七三號大法官會議解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期,頁87-91。
陳妙芬,2000/6。〈Gerechtigkeit(I):「正義」是什麼?,〉《月旦法學雜誌》,第61期,頁169-171。
陳妙芬,2000/6。〈Gerechtigkeit(II):「正義」的價值來自道德善嗎?〉,《月旦法學雜誌》,第61期,頁175-177。
陳妙芬,2000/8。〈Gerechtigkeit(III):「正義」如何藉實踐理性證立?〉,《月旦法學雜誌》,第63期,頁164-166。
莊秀美,2006/3。〈日本社會福利基礎結構改革與社會福利行政組織再造之分析〉,《社區發展季刊》,第113期,頁111
張雷,2011。〈陳顧遠與中國法律史學科體系的創建〉,《中國政法大學學報》,第2期(總第22期),頁121。
張道義,2010/3。〈史坦恩與我國社會法學的建構〉, 《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簡訊》,第11卷第2期,頁38。
張道義,2009/6。〈十九世紀德國國家法學者史坦恩:Lorenz von Stein 1815-1890〉,《臺大學法學論叢》,第38卷第2期,頁188-233。
張道義,2010/12。〈社會理論與社會國理論:史坦恩的模式〉,《臺大法學論叢》,第39卷第4期,頁3-64。
黃毅志,2008/6。〈如何精確測量職業地位?「改良版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第19卷第1期,頁158。
黃舒芃,2005/5。〈比較法作為法學方法:以憲法領域之比較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120期,頁184-185。
郭明政,2007/10。〈社會法治國的司法建構〉,《憲政時代》,第33卷2期,頁187-220
郝鳳鳴,1996。〈我國社會法之現況與展望〉,《輔仁法學》,第15期,頁91-120。
郝鳳鳴,2003/9。〈社會法學門之展望〉,《月旦法學雜誌》,第100期,頁107-113。
詹鎮榮,2006/3。〈社會國原則─起源,內涵及規範效力〉,《月旦法學教室》,第41期,頁33。
詹鎮榮,2006/4。〈社會國原則─責任主體、類型及界限〉,《月旦法學教室》,第42期,頁52。
蔡維音,1997/9。〈社會福利制度之基礎理念及結構〉,《月旦法學雜誌》,第 28 期,頁 24-29。
蔡明砡,2005。〈我國社會立法發展歷程〉,《社區發展季刊》,第109期,頁70。
蘇永欽,2004/9。〈橫看成嶺側成峰—從個別社會部門整合憲法人權體系〉,月旦法學雜誌,112期,頁142-143
謝榮堂,2009/3。〈社會救助之憲法保障與實踐〉,《社區發展季刊》,124期,頁6-7
翁岳生譯,1967。〈社會法治國之概念與本質〉,《憲政思潮》,第2期,頁151

(四) 專書論文:
李立如、張文貞,2006。〈認真看待社會變遷的憲法─變遷機制的初步探討〉,蘇永欽編,《部門憲法》,臺北:元照出版。頁129。
李建良,2000。〈自由、人權與市民社會-國家與社會二元論的歷史淵源與現代意義〉,蔡英文主編,《自由主義》。臺北市 : 中央硏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硏究所。頁163-165。
林佳和,2006。〈勞動與勞動憲法〉,蘇永欽編,《部門憲法》。臺北:元照出版。頁360-361。
周慶華,1993。〈中山先生的「民生權」初探〉,《孫逸仙思想與二十一世紀亞洲中國人之發展:孫逸仙思想與中國現代化論文集》。臺北:孫逸仙思想與廿一世紀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編委會。
陳新民,1998。〈德國行政法的先驅者--德國19世紀行政法學的發展〉,《憲法體制與法治行政 :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臺北:三民出版。頁10。
張道義、徐國慶,2006。〈國家與社會—梁啟超、黑格爾和馮史坦恩國家理論初探〉,翁嘉禧主編,《台灣的發展:全球化、區域化、與法制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Peter Badura著、張道義譯,2010/10。〈聯邦憲法法院所認知的憲法、國家與社會〉,蘇永欽等譯注,《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下冊)》。臺北:聯經出版。頁938。
郭明政,2006。〈社會憲法─社會安全制度的憲法規範〉,蘇永欽編,《部門憲法》。臺北:元照出版。頁321-352。
蘇永欽,2002年。〈部門憲法─憲法釋義學的新路徑?〉《當代公法新論(上),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臺北:元照出版。頁739-772。
蘇永欽,1995/6。〈大法官解釋與台灣社會變遷〉,《合憲性控制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月旦出版。頁273。

(五) 學位論文:
林岳賢,2010。《洛爾斯正義論的政治哲學》。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
洪宜媜,2008。《中國國民黨婦女工作之研究 (1924-1949)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
吳佩真,2003。《德國社會國發展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鼎馨,2007。《「給付」亦或「不給付」?從憲法受益權/社會權保障功能論社會救助給付行政之目的及正當程序》。臺北: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法律專業碩士論文。
張典魁,2009。《北伐後至抗戰期間之意識型態建構:國民黨官方哲學唯生論及其對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六)網際網路
中華民國內政部社會司,2009。《九十八年度社政年報》,<http://sowf.moi.gov.tw/17/98/index.htm>
中華民國民主進步黨第十四屆第廿九次中常會新聞稿節錄,《民主進步黨》<http://www.dpp.org.tw/news_content.php?sn=4934>。
行政院組織改造,2001。《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http://www.rdec.gov.tw/mp.asp?mp=140>
總體統計資料庫:歷年家庭收支統計,《行政院主計處統計資訊網》,<http://ebas1.ebas.gov.tw/pxweb/Dialog/statfile9L.asp>
李宗榮,2009。〈臺灣民眾階級認同之分化之研究:台灣社會變遷全紀錄〉《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http://www.ios.sinica.edu.tw/TSCpedia/index.php/%E5%8F%B0%E7%81%A3%E7%A4%BE%E6%9C%83%E8%AE%8A%E9%81%B7%E5%85%A8%E8%A8%98%E9%8C%84>
李俊緯,2010/2/25。〈台灣民眾消費與儲蓄行為分析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3/7111>
高有智、朱立群,2008/6/1。〈貧富擴大!2000年起,中產階級嚴重流失〉,《中國時報》, <http://tw.stock.yahoo.com/news_content/url/d/a/080601/3/z6fs.html>
謝錦芳,2010/8/1。(再創新高 全台貧富差距 飆至66倍〉,《 中國時報》,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19/4/2bdgl.html>
錢永祥,2006/2/28。〈羅爾斯與自由主義傳統〉,《二十一世紀》網路版,第47期, <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301035.htm>
《中華民國司法院網站》,<http://www.judicial.gov.tw/db/db04/db04-01.asp>。
《勞工保險局全球資訊網》,<http://www.bli.gov.tw/sub.aspx?a=EqVSfrb7aT0%3D>
《威瑪共和國憲法》,<http://www.zum.de/psm/weimar/weimar_vve.php>

二、英文部分
(一) 專書:
Mill, John Stuart, 1978. On Liberty. 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Rawls, John, 1971.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awls, John, 1996. Political Liberalism.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awls, John, 1999.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awls, John, 2001. Justice as Fairness: A Restatement. Erin Kelly ed.,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awls, John, 1921. The law of peoples ; with, The idea of public reason revisited .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lomp, Hans., 2000. European Politics In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tegration and Division. Westport, Conn. : Praeger Press.
Watson, A,1974. Legal Transplants: An Approach to Comparative Law. Edinburgh: Scottish Academic Press.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4.244.44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44.244.44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