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20107-17364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20107-173643
論文名稱
Title
說與被說-傅柯「語言存有」的另類觀點
Speaking and the Spoken – an Alternative Persective on Foucault’s “the Being of Languag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0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7-07-2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8-20
關鍵字
Keywords
無限空間、死亡、荒謬、語言、傅柯
death, absurd, infinite space, Foucault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96 次,被下載 133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9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332 times.
中文摘要
傅柯在《詞與物》出版那一年的前後,有許多相關對於文學場域的論文,而這些論文不斷指出有一種另類的存有-語言存有(being of language)。在《詞與物》中傅柯也有相關對於語言從17至19世紀「文學」這一名詞出現的過程的討論。其高潮便在於語言說話而人不再說話。因此遺留下了一個關於語言存有的問題。在傅柯關於文學的論文中,語言存有不斷的閃現。但是,傅柯卻只是以一種旁敲側擊的方式去談論某種語言存有的特徵,而沒有直指此另類存有而進行描述。並且在《規訓與懲罰》後,其重心便轉往權力問題。語言存有成了某種懸而未解之謎。但是,所留下的諸多線索,無論在《詞與物》或文學時期的相關論文,皆成了某種追查的可能。並且在傅柯的論文中,關於布朗修的討論,對於語言的談論更顯的特異。傅柯談馬拉美,布朗修則也在其著作《文學空間》中也指出馬拉美,並且同樣在指出一種關於語言自身說話的體驗。相互的交叉討論使得關於語言存有的問題性開展,至少可以從傅柯與布朗修兩人的片斷話語中開始尋找。而這便是本論文的起點。
  透過馬拉美的體驗,傅柯與布朗修同樣提到了某一種啟動這種體驗的可能來自於-書寫。並且規範了這樣的書寫活動,「只指名自身的書寫活動」。則一開始或許要從對於書寫與語言的閃現的前提進行討論。再者,若在某種書寫活動下而導致了語言得以出現的極限狀態,則需透過某些極限狀態的例子來進一步思考語言存有。若倆者皆成立,照傅柯自己的說法「語言說話之處,人就不再存在」,這句話似乎產生了某種顛覆性,變成了討論的重點。而這一整個推進的過程,則是本論文中,基本試圖要談論的內容。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前言 1
研究動機與價值 1
從題目開始 1
研究價值 5
各章內容簡述 7
第一章 唯一的問題:是誰在說話 10
一、善惡—尼采—馬拉美 10
尼采對善惡的提問 10
傅柯用馬拉美作為回答 12
問與答的距離,用語言連結 15
二、布朗修談馬拉美的體驗-詩歌的語言 19
指明自身的書寫活動 19
作為作品的語言-純粹語言 21
三、新的問題的誕生 24
問與答意味著什麼 24
純粹語言-語言存有 26
第二章 荒謬引發的語言問題 28
一、使用中的語言不可見 28
作為工具的語言 28
人作為價值在說話 29
人說話時,語言不可見 31
二、荒謬的問題 32
書寫荒謬造成的怪異 32
荒謬與人拉開距離,荒謬獨自存在在書寫平面 33
語言承載荒謬,語言空洞荒謬 35
三、空洞的荒謬,荒謬的語言 37
空洞的荒謬,形成荒謬不可見的書寫平面 37
荒謬的不可見致使語言現身 39
語言的荒謬 41
第三章 「我說」的問題 43
一、從克里特人到 “我說「我說」” 43
克里特人使「我(I)」出現 43
「我說」卻使「我(I)」不見 44
克里特人與「我說」 47
二、語言的意志 49
語言的傾注,不斷的說 49
語言的無限空間 51
語言的異托邦 53
三、文學作品開展屬於語言的生存空間 54
圍捕夢的語言—愛麗斯夢遊仙境 55
置入在故事深處,不得進入的夢 56
文學作品的所造就的語言無限空間 60
第四章 語言說話的結果 62
一、書寫者/死亡 63
書寫造成的持續消亡的空間 63
死亡:抹消書寫主體原有的位置-空位 67
二、何為作者 69
話語性奠基者 70
差異性的佈置 72
三、作品/文學 74
文學場域作為人不斷消亡的場域 74
語言在文學場域中作為作品 76
第五章 結論 79
一、語言存有作為新的問題 79
語言存有作為新問題所面對的 79
外於人類學的新思考 82
結語 87
二、未來展望 88
檢討 88
未來繼續工作之方向 89
參考文獻 92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 中文部份

書籍

王民安 陳永國主編。2001。《尼采的幽靈:西方後現代語境中的尼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初版。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2000。謝地坤等譯。《論道德的系譜•善惡之彼岸》。桂林:漓江出版社。初版。
傅柯•米歇爾(Michel Foucault)。2001。莫偉民譯。《詞與物》。上海:三聯。二版。
__________。2003。洪維信譯。《外邊思維》。台北:行人。一版。
__________。2003。杜小真編選。《福柯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德勒茲•吉勒(Gilles Deleuze)。2000。楊凱麟譯。《德勒玆論傅柯》。台北:麥田。二版。
克爾凱郭爾(Søren Aabye Kierkegaard)。1998。一諶肖聿 王才勇譯。《恐懼與顫慄》。北京:華夏出版社。初版。
彼得•畢爾格著(Perter Burger)。2005。陳良梅,夏清譯。《主體的退隱》。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初版。
馬文•克拉達 格爾德•登博夫斯基編。2005。朱毅譯。《福柯的迷宮》。北京:商務印書館。初版。
布朗肖•莫里斯(Blanchot Maurice)。2005。顧嘉琛譯。《文學空間》。北京:商務印書館。
莫偉民。2005。《莫偉民講傅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初版。
博爾赫斯(Jorges Luis Borges)。1999。王永年 林之木等譯。《博爾赫斯全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格霍•費德希克(Frédéric Gros)。2006,何乏筆、楊凱麟、龔卓軍譯。《傅柯考》。台北:麥田。初版。
卡洛爾•路易士(Lewis Carroll)。2004。陳育堯譯。《愛莉絲夢遊仙境》。台北市:語言工場(商流文化)。初版。
福柯 哈被馬斯 布爾迪厄等。2003。周憲譯。《激進的美學鋒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初版。
劉北城。2001。《福柯思想肖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

期刊論文

楊凱麟
2005a,〈自我的去作品化:主體性與問題化場域的傅柯難題〉。收錄於2005。黃瑞祺主編。《再見傅柯》。台北:松慧文化。pp47-73。
2005b,〈考古學空間與空間考古學─傅柯的異質拓樸學〉。收錄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第三期,台北:中研院文哲所,pp75-97。




二、外文部份

書籍

Blanchot, Maurice. 1982. The space of literature. Lincoln :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Foucault, Michel.1966. Les mots et les choses, Paris: Gallimard. English Version: 1989. The Order of Things: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 Tran. London: Routledge. 3rd Edition.
______________ 1998. Aesthetics, Method, And Epistemology. Essential Works of Foucault Vol.Ⅱ. ed. by James D. Faubion. New York: The New Press.
Kierkegaard, Søren. 1985. Fear and trembling. New York, N.Y., U.S.A. : Viking Penguin
Nietzsche, Friedrich Wilhelm. 1992. Basic writings of Nietzsche. New York : Modern Library

文章部份

Foucault, Michel. 1998a.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Aesthetics, Method, And Epistemology, Essential Works of Foucault Vol.Ⅱ, ed. by James D. Faubion, New York: The New Press, pp249-59.
_______________1998b. “Nietzsche, Freud, Marx”, trans. by Jon Anderson and Gary Hentzi, Aesthetics, Method, And Epistemology, Essential Works of Foucault Vol.Ⅱ, ed. by James D. Faubion, New York: The New Press, pp269-78.
_______________1998c. “The Thougt of the Outside”, trans. by Brian Massumi, Aesthetics, Method, And Epistemology, Essential Works of Foucault Vol.Ⅱ, ed. by James D. Faubion, New York: The New Press, pp147-69.
_______________1998d. “Language to Infinity”, trans. by Donald F. Bouchard and Sherry Simon, Aesthetics, Method, And Epistemology, Essential Works of Foucault Vol.Ⅱ, ed. by James D. Faubion, New York: The New Press, pp89-101.
_______________1998e. “Different Space”, trans. by Robert Hurley, Aesthetics, Method, And Epistemology, Essential Works of Foucault Vol.Ⅱ, ed. by James D. Faubion, New York: The New Press, pp175-85.
_______________1998f. “What is an Author”, trans. by Josué V. Harai, Aesthetics, Method, And Epistemology, Essential Works of Foucault Vol.Ⅱ, ed. by James D. Faubion, New York: The New Press, pp205-22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