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21100-15174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21100-151749
論文名稱
Title
中國大陸非國有企業的組織發展 -統制機制與交易成本之觀念的分析
The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Mainland China's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A View of Governance Mechanism and Transaction Cost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1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0-07-2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0-08-21
關鍵字
Keywords
政治信賴、交易成本、統制機制、中國經濟改革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political reliance, transaction costs, governance mechanism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80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8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本篇論文的要旨在以「制度環境的改變會影響到交易屬性的調整,進而影響到經濟組織的重新選擇」的觀點,來說明中國大陸非國有企業的組織發展。文中嘗試修訂O. E. Williamson的統制結構(governance structure)理論,並加入「政治信賴程度」來系統化的描述中國大陸非國有企業組織發展的深層經濟意涵。

  本篇論文所提出的特殊交易維度「政治信賴」,主要是用來補充、替代Williamson (1999)所提出的交易維度「信實」(probity),以便解釋決策者在「過渡經濟體系」下,如何決定以何種經濟組織進行交易。換句話說,在中國大陸這個過渡經濟體系的前提下,政治信賴的需求是一項足以用來解釋在何種經濟組織中進行交易較具有「效率」的關鍵因素。
  
  我們發現中國大陸自經濟改革以來,在不同階段的制度環境下,企業對於政治信賴的需求出現大幅波動。運用本論文所建構的原理,我們可以成功地解釋中國大陸非國有企業在經濟改革不同階段的組織結構之變遷,特別是關於特殊經濟組織-「掛靠企業」的形成、發展與沒落之原因。同時,本原理也運用來預測中國加入WTO以後,非國有企業組織發展的變動趨勢。


Abstract
Based upon the view that changes in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have an effect on transaction attributes, which will make anew the choice of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purpose of the thesis is to explain the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change of Mainland China's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It tries to modify O. E. Williamson's theory of governance structure in order to theorize China's economy more suitably.

More importantly, the thesis describes a specific dimension of transaction -the need for "political reliance" in the transitional economy, with which we supplement and/or on substitute Williamson's (1999) concept of "probity". We find out that the need for political reliance in stead of probity,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why and which kind of governance mechanism is more "efficient" in managing transaction in Mainland China's non-state-owned section.

The theory we establish is applied to explaining the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change of Mainland China's non-state-owned interprises, which have experienced different need of political reliance in different stages of China's economic reform. Especially suitable for the theory to explain is about the surge and fall of the unique form of organization, i.e. the so-called "Gua-kau"(掛靠) enterprises. The thesis also predicts the tendency of structure change in Mainland China's non-state-owned seitor by using the same theor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中國非國有企業的源起與表現……….……....………5
第一節 中國的開放與經濟改革……………………………………… .5
第二節 中國鄉鎮企業發展的基本概況………………………………10
第三節 中國私營企業發展的基本概況………………………………16
第四節 研究中國非國有企業的代表性論點…………………………22

第三章 經濟組織的相關理論回顧………………..…………..28
第一節 制度理論概述………………………………………...……….28
第二節 企業理論概述…………………………………….…..……….31

第四章 Williamson的統制結構理論………………...……..39
 第一節 統制結構的經濟邏輯………………………………………….41
第二節 最適統制機制的選定………………………………………….51
第三節 統制結構理論的推廣應用──政治組織…………………….58


第五章 中國非國有企業組織原理之建構….…….…….…..61
第一節 中國非國有企業統制機制之本質分析………………………62
第二節 中國非國有企業統制機制的交易屬性………………………72
 第三節 交易特性的考量──政治信賴程度…………………………81
 第四節 中國非國有企業統制結構的分析原理………………………85

第六章 中國非國有企業的組織發展之理論應用.…………92
第一節 1978年以前………………………………………..………….92
第二節 1978年~1988年………………………………………..…….95
 第三節 1989年~1991年……………………………..……………….98
 第四節 1992年迄今(2000年)………………………..…………..…100
 第五節 未來加入WTO以後……………………………...………...102

第七章 結論………………………………………………104

參考文獻……………………………………………………10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 中文圖書與期刊
1. Jean C. Oi (1997):〈中國地方政府公司化的制度基礎〉,收錄於甘陽、崔之元編 (1997)《中國改革的政治經濟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頁99-132。
2. North, Douglass C. (1981):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 Norton. 劉瑞華 (1995)譯,《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台北:時報文化。
3. North, Douglass C.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劉瑞華 (1994)譯,《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台北:時報文化。
4. North, Douglass C. (1995):〈制度變遷理論綱要: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成立大會上的講演〉,收錄於易綱等 (1995)《經濟學與中國經濟學改革編委會》,頁1-16。
5. William A. Byrd and Alan Gelb(1994):〈何甚麼要工業化?對農村社區政府的激勵〉,收錄於威廉.伯德、林青松等 (1994)《中國鄉鎮企業的歷史性崛起》,頁495-538。
6. Williamson, Oliver E. (1971):〈生產的縱向一體化:市場失靈的考察〉,收錄於陳郁編譯 (1995)《企業制度與市場組織──交易費用經濟學文選》,頁1-23。
7. Williamson, Oliver E. (1988):〈經濟組織的邏輯〉,收錄於陳郁編譯 (1995)《企業制度與市場組織──交易費用經濟學文選》,頁64-119。
8. 大連市計委經研室課題組 (1994):〈對理順中央與地方經濟關係的幾點看法〉,收錄於魏禮群 (1994)《市場經濟中的中央與地方經濟關係》,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發行,頁272。
9. 中共工業年鑑編輯委員會編 (1994):《中國工業年鑑》,北京:中國工業年鑑編輯部。
10. 中國鄉鎮企業年鑑編輯委員會編 (1993~1999):《中國鄉鎮企業年鑑》,北京:農業出版社。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編 (1998):《中國農業發展報告’98》,北京:中國農民出版社。
12. 卞相弼 (1998):〈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分析〉,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第5期,頁15-23。
13. 方孝謙 (1997):〈蘇南、溫洲鄉鎮企業的研究現況:三種途徑的比較〉,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2期,頁34-52。
14. 方孝謙 (1998):〈中共農村改革試驗下的河北三鎮:中央與地方利益之衝突〉,台北:《中國大陸研究》,頁5-20。
15. 王坤煌 (1998):〈蘇南、溫州鄉鎮企業之比較研究:產權的觀點〉,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第3期,頁35-56。
16. 王玨編 (1998):《輝煌二十年(1978-1998)》,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17. 王振 (1998):〈鄉鎮企業發展的理論研究綜述〉,北京:《中國農村觀察》,第6期,頁32-37。
18. 王紹光、胡鞍鋼 (1994):《中國國家能力報告》,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19. 田國強 (1994):〈中國國營企業的改革與經濟體制平穩轉軌的方式和步驟__中國經濟改革的三個階段〉,北京:《經濟研究》,第11期,頁36-48。
20. 田國強 (1995):〈中國鄉鎮企業的產權結構及其改革〉,北京:《經濟研究》,第3期,頁35-39。
21. 田國強 (1996):〈內生產權所有制理論與經濟體制的平穩轉型〉,北京:《經濟研究》,第11期,頁11-19。
22. 朱言明 (1998):〈中共資本制度變革之研究〉,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第8期,頁54-66。
23. 吳介民 (1996):〈同床異夢:珠江三角洲外商與地方之間假合資關係的個案研究〉,收錄於李思名等編 (1996)《中國區域發展面面觀》,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頁175-217。
24. 吳介民 (1998):〈中國鄉村快速工業化的制度動力:地方產權體制與非正式私有化〉,台北:《台灣政治學刊》,第3期,頁3-63。
25. 吳國光、鄭永年 (1995):《論中央與地方關係:中國制度轉型中的一軸心問題》,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6. 吳惠林 (1994),〈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戈和諾斯教授〉,《經濟前瞻》,第33號,頁155-159。
27. 吳惠林、周亞貞 (1998):《放權讓利》,台北:中華徵信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28. 吳親恩 (1997):《中國大陸鄉鎮企業產權改革:中央、地方與企業的互動─以溫州和蘇南為觀察》,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9. 宋麗娜、杜荷 (1994):〈鄉級政府對農村工業化的影響〉,收錄於威廉.伯德、林青松等 (1994)《中國鄉鎮企業的歷史性崛起》,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頁468-494。
30. 折曉葉 (1996):〈農民再合作的制體系和社區基礎──對南部中國一個超級村莊的實地考察〉,香港:《中國社會科學學報》,夏季卷,頁5-18。
31. 李炳坤 (1993):〈鄉鎮企業改革開放十五年的歷程回顧與前景展望〉,北京:《管理世界》,第5期,頁156-165。
32. 李稻葵 (1995):《轉型經濟中的模糊產權理論》,北京:《經濟研究》,第4 期,頁42-50。
33. 杜海燕 (1994):〈鄉鎮工業的增長因素〉,收錄於威廉.伯德、林青松合編 (1994)《中國鄉鎮企業的歷史性崛起》,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頁54-80。
34. 汪丁丁 (1994),〈擴展制序與制度創新〉,《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26期,頁12-20。
35. 周玉傳、陳寶榮、許文祥、順和 (1995):《上海研究發展:個體私營經濟論》,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36. 林宜養 (1996):《中國大陸鄉鎮企業地區發展之比較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37. 林武郎 (1995):《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38. 林青松、威廉.伯德 (1994):〈中國農村工業化概況〉,收錄林青松、威廉.伯德合編 (1994)《中國鄉鎮企業的歷史性崛起》,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頁1-23。
39. 林理建 (1996):〈大陸「民營經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39卷,頁37-47。
40. 林毅夫 (1995):〈中國的經濟改革與經濟學發展〉,收錄於林毅夫、易鋼等主編《經濟學與中國經濟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頁17-55。
41. 林毅夫、蔡昉、李周 (1996):《中國的奇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42. 洪銀興 (1997):《鄉鎮企業高效率的產權解釋》,北京:《管理世界》,第4期,頁14-26。
43. 洪輝 (1994):〈中國大陸鄉鎮企業與「以工補農」政策〉,台北:《中共研究》,第28卷,頁51-56。
44. 洪輝 (1995):〈大陸企業產權地方化與鄉鎮企業產權明晰化〉,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4期,頁55-63。
45. 胡鞍鋼 (1995):《挑戰中國》,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6. 夏小林 (1999a):〈非國有經濟增幅連年回落實證分析(上)〉,北京:《改革》,第4期,頁77-84。
47. 夏小林 (1999b):〈非國有經濟增幅連年回落實證分析(下)〉,北京:《改革》,第5期,頁87-96。
48. 夏樂生 (1999):〈從大陸地方政府與企業之關係看地方主義的滋長〉,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第4期,頁17-26。
49. 馬戎 (1994):〈A鎮醫用高分子製品總廠〉,收錄馬戎、黃朝翰、王漢生、楊沐合編 (1994)《九十年代中國鄉鎮企業調查》,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頁67-92。
50. 馬戎、黃朝翰、王漢生、楊沐合編 (1994):《九十年代中國鄉鎮企業調查》,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51. 高尚全、禾村等編 (1993):《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大事典》,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52. 高長 (1994):〈大陸鄉鎮企業的發展趨勢〉,台北《貿易週刊》,第1611期,頁11-13。
53.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編 (1998):《中國農村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54. 國家統計局編 (1996~1999):《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55. 國家統計局編 (1999):《新中國五十年(1949-1999)》,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56. 張五常 (1981),〈中國為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收錄於張五常 (1989)《中國的前途》,台北:遠流出版社,頁173-246。
57. 張五常 (1986),〈資產轉讓為何重要〉,收錄於張五常 (1989)《再論中國》,台北:遠流出版社,頁103-118。
58. 張軍 (1997):〈「雙軌制」經濟學:中國的經濟改革 (1978-1992)〉,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三人民出版社。
59. 張順教 (1993),〈廠商理論的演變概述〉,《經濟前瞻》,第32號,頁130-132。
60. 張維迎 (1994):〈從現代企業理論看中國國有企業的改革〉,收錄於張維迎 (1994)《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頁290-297。
61. 張維迎 (1995a),〈企業理論及其對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意義〉,收錄於易綱等 (1995)《經濟學與中國經濟學改革編委會》,頁112-153。
62. 張維迎 (1995b):《公有制經濟中的委託人-代理人關係:理論分析與政策涵義》,北京:《經濟研究》,第4期,頁32-46。
63. 張維迎 (1999),《企業理論與中國企業改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4. 曹海濤 (1999):《新制度經濟學與中國大陸企業改革-以鄉鎮企業為例》,國立中山大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65. 陳雨果 (1989):《中共的經濟改革與開放》,台北: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大陸問題中心。
66. 陳劍波 (1995):〈鄉鎮企業的產權結構及其對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北京:《經濟研究》,第9期,頁24-32。
67. 渡邊利夫、白砂堤津耶 (1994):《圖說中國經濟》,台北:雲皓出版社。
68. 費孝通 (1992):〈中國城鄉發展的道路和我的研究工作〉,收錄於費孝通 (1996)《費孝通學術文集》,頁183-200。
69. 黃金樹 (1988):《企業自主權與生產性效率:中共社隊企業體制改革之個案研究》,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70. 楊小凱 (1997),《當代經濟學與中國經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1. 楊小凱 (1998),《經濟學原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2. 楊弘群 (1991):〈燃起星星之火:大陸鄉鎮企業的發展〉,台北:《貿易週刊》,第1437期,頁16-17。
73. 楊沐 (1994a):〈中國鄉鎮企業的奇跡──三十個鄉鎮企業調查的綜合分析〉:香港:《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第9期,頁5-17。
74. 楊沐 (1994b):〈中國鄉鎮企業的奇跡是怎樣出現的?關於30個鄉鎮企業調查的綜合分析〉,收錄於馬戎、黃朝翰、王漢生、楊沐 (1994)《九十年代中國鄉鎮企業調查》,頁436-465。
75. 楊曉維 (1992),〈不確定性、代理問題和國有資產產權結構選擇〉,北京:《經濟研究》,第期,頁36-48。
76. 董瑞麒 (1997):〈大陸私營企業的發展趨勢〉,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2期,頁21-33。
77. 鄒至莊 (1984):《中國經濟》,台北:中文大學。
78. 鈴聲 (1995):〈大陸私有經濟的覆滅與再興〉,台北:《中國大陸》,第4期,頁5-11。
79. 劉創楚 (1997):〈改革後的中國社會變遷〉,收錄於劉佩瓊主編 (1997)《中國經濟大趨勢》,台北:遠流出版社,頁228-235。
80. 劉瑞華 (1994a),〈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導讀〉,收錄於劉瑞華 (1994)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頁VII-XIII。
81. 劉瑞華 (1994b),〈經濟史學家有資格獲得諾貝爾獎嗎?�諾斯教授的學術貢獻〉,《經濟前瞻》,第33號,頁160-165。
82. 歐陽承新 (1994):《東歐國營企業私有化模式之探討》,台北: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
83. 潘洪萱、黃文灼 (1997):〈鄉鎮企業產權關係的演變〉,收錄胡春惠主編 (1997)《轉型期的中國社會經濟問題》,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頁422-433。
84. 蔣德馨 (1998):〈地方政府角色之變遷〉,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第10期,頁53-71。
85. 談鎮 (1999):〈鄉鎮企業高效率的深層解釋及其演變趨勢〉,北京:《中國農村觀察》,第3期,頁11-15。
86. 鄭竹園 (1997):《大陸濟改革的進程與效果》,台北:致良出版社。
87. 盧現祥 (1995):《新制度經濟學》,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88. 盧邁 (1994):〈鄉鎮企業的產權制度與激勵機制──南海市P鎮調查〉,香港:《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26期,頁143-155。
89. 蕭耿 (1997):〈國有企業改革〉,收錄於劉佩瓊主編 (1997)《中國經濟大趨勢》,台北:遠流出版社,頁54-69。
90. 錢穎一、許成鋼 (1997):〈中國非國有制經濟出現和成長的制度背景〉,收錄在甘陽與崔之元主編《中國改革的政治經濟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頁41-79。
91. 謝昌生 (1998a):〈中共「十五大」後國有企業改革之研析〉,《共黨問題》,第24卷,頁51-62。
92. 謝昌生 (1998b):〈中共經濟發展對其意識形態之影響〉,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第3期,頁27-37。
93. 羅小朋 (1994):〈企業的等級結構與所有制〉,收錄於收錄於威廉.伯德、林青松等 (1994)《中國鄉鎮企業的歷史性崛起》,頁160-211。
94. 譚秋成 (1998):〈中國為什麼會出現鄉鎮集體企業〉,北京:《中國農村觀察》,第3期,頁16-21。
95. 譚秋成 (1999):〈鄉鎮集體企業在中國的歷史起源──一個經濟組織與產權制度相關的案例〉,北京:《中國經濟史研究》,第54期,頁86-96。

二、 英文圖書與期刊
1. Alchian, Armen A. and H. Demsetz (1972):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2, pp.777-95.
2. Barnard, Chester. (1938): 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ifteenth printing, 1962).
3. Barzal, Yoram (1985): “Transaction costs: are they just costs?”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141, pp.4-16.
4. Barzal, Yoram (1989): 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Brabant. J. M. Van (1992): Privatising Eastern Europe- The Role of Markets and Ownership in the Transtion,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
6. Chandler, A. Jr., (1966): Strategy and structure,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Inc.
7. Cheung, Steven N.S. (1983): “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6, pp.1-21.
8. Coase, Ronald H. (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N.S., p.p.386-405.
9. Coase, Ronald H. (1960):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 pp.1-44.
10. Commons, John R. (1934):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Madison: Universty of Wisconsin Press.
11. Dahlman, Carl J. (1979): “The problem of externality, ”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2, 141-162.
12. Eggertsson, Thrainn (1990): Economic Behavior and Institu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 Furubotn, Eirik G., and Pejovich, Svetozar (1972):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theory: a survey of recent literature , ”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0, pp.1137-1162.
14. Hayek, F. A. (1969): “The primacy of the abstract, ” in Arthur Koestler and J.R. Smythies, (eds), Beyond Reductionism, London, 1969, NS.
15. Hayek, F. A. (1945):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XXXV, pp.520-30.
16. Jensen, Michael and William Meckling (1976):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capital structure,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 pp.305-60.
17. Jensen, Michael and William Meckling (1979): “Rights and production functions: an application to labor-managed firms and codetermin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52, pp.469-506.
18. Kent, C. A. (1987): “Privatisation of public functions: promises and problems,” pp.3-22, in Kent C. A.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Privatizing of Government, Quorum Books (New York-Westport, Co.).
19. Klein, Benjamin, and Robert G. Crawford, Armen A. Alchian, (1978): “Vertical integration, appropriable rents, and the competitive contracting process, ”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1, pp.279-362.
20. Knight, Frank H. (1921): 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 Boston: Houghton.
21. Lee, David D., (1996): “A theory of ambiguous property rights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the case of the Chinese non-state sector,” Journal Comparative Economics, 23, pp.1-19.
22. Lin, Ya-Ling (1992): “Reform form below: the private economy and local politics in the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of Wenzhou.” China Quarterly, 130, pp.293-316.
23. McNulty, Paul J. (1984): “On the nature and theory of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role of the firm reconsidered.” 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16, pp.233-253.
24. Nee, Victor (1992):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f market transition: hybrid forms, property rights, and mixed economy in china,”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7, pp.1-27.
25. North, Douglass C., and Thomas, Robert Paul (1973): 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 A New Economic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6. Parris, Kristen (1993): “Local initiative and national reform: the Wenzhou Menzhou model of develop.” China Quarterly, 134, pp.242-63.
27. Swann, D. (1987): “Privatization of public function: promises and problems,” pp.3-22, in Kent C. A. Enterpreneurship and the Privatizing of Government, Quorum Books (New York-Westport, Co.).
28. Vickers, J. & Wright, V. (1988): “The politics of industrialisation in western Europe: an overview, ” West European Politics, 4, pp.1-30.
29. Weitztman, Martin and Chenggang Xu, (1994): “Chinese township village enterprise as vaguely defined cooperativ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8, pp.121-45.
30. Williamson, Oliver E. (1975): Markets and hierarchy, New York: Free Press.
31. Williamson, Oliver E. (1976): “Franshise bidding for national monopoly—In general and with respect to CATV,”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7, pp.79-107.
32. Williamson, Oliver E. (1979): “Transaction-cost economics: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 ”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2, pp.233-261.
33. Williamson, Oliver E. (1985):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New York: Free Press.
34. Williamson, Oliver E. (1991): “Comparative economics organization: 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rnatives, ”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6, pp.269-96.
35. Williamson, Oliver E. (1994): Comparative economics organization: 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rnatives, San Francisco, Calif.: ICS Press.
36. Williamson, Oliver E. (1996): The mechanisms of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37. Williamson, Oliver E. (1999): “Public and private bureaucracies: a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15, pp.306-342.
38. Wong, Christine (1987): “Between plan and market: the role of the local sector in post-mao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1, pp.385-6.
39. Yang, Xiaokai and Yew-Kwang Ng (1995): “Theory of the firm and structure of residual rights, ”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26, pp.107-28.

三、 網路資料
1. 中新社 (2000/7/8):<鄉鎮企業己成為中國工業“半壁江山”>http://finance.sina.com.cn/news/2000-07-08/40273.htm1
2. 國研網 (2000/7/17):<分析:中小企業發展面臨三大歷史性機遇>http://finance.sina.com.tw/view/general/2000-7-17/40344.htm
3. 黃榮俊 (2000/7/14):<中國大陸私營企業發展概況> http://china.management.org.tw/jak/ecc10.htm
4. 廣州日報大洋網 (2000/1/23)<我國再次為個體私營經濟“鬆綁”>http://dailynews.sina.com.cn/comment/2000-1-23-55580.html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檔案不存在 file not found!!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