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21103-12120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21103-121207
論文名稱
Title
國際物流下之兩岸資訊電子業物流運籌—以高雄港市周邊腹地為例證
The Logistics of Information lectronics Industry between Cross-straitsBased on Global Logistics—An Illustration of Hinterland near the Kaohsiung Port Cit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5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3-06-1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3-08-21
關鍵字
Keywords
全球運籌管理、高雄港、上海港、兩岸物流、資訊電子業
Shanghai Port., Kaohsiung Port, Global Logistics, Inform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Global Logistics Management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19 次,被下載 825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1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8255 times.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從行銷的角度而言,港口的營運在很多方面都類似於速食店的經營。速食店的經營須講求區位的良窳與隨之而來的客源、並考慮和鄰近商圈的連結問題。港口在經營上亦然,其最重要的反而不是港埠的設施與管理制度,而是「商圈」—即「腹地」的大小,規模足夠的腹地與腹地經濟發展狀況良好,才足以支持港埠建設的鉅額投資,並以更優惠之費率定價水準留住或吸引船商與貨主。在腹地經濟發展狀況方面,大陸地區現階段經濟的發展狀況正足以補足高雄港因內需市場動能減弱所帶來貨運量的消退。
從這樣的角度來思考高雄港的競爭力,本論文將分析的焦點投向資訊電子業。因為在全球運籌管理下,兩岸間自然存在了台灣供應大陸關鍵零組件、台灣深層加工、台灣與大陸共同出貨至海外組裝中心、台灣或大陸整機出貨、台灣於大陸當地設置運補中心等運籌模式,進而引發電子零組件、半成品、成品於兩岸間物流運籌的頻繁現象與高度需求。兩岸間資訊電子產業的物流運籌,港口運輸將扮演重要的角色,以此作為高雄港未來提升競爭力的分析基礎。
目前,由於台灣在資訊電子領域的技術層級仍高過大陸,使得許多關鍵零組件仍在台生產,使得大陸僅作為台灣資訊電子業者之生產基地,許多訂單仍由台灣企業總部承接,而最後的組裝亦在台灣完成,台灣成為廠商向全球直接出貨的基地。只是,從長江三角洲近年來逐步累積成的資訊電子業群聚效應,與上海港與其周邊腹地的發展趨勢來看,及兩岸未能三通等因素的影響,在國際物流有朝大集中的趨勢下,不僅嚴重影響台商全球運籌管理的運作,更阻礙高雄港市進一步發展的可能。其後的結果,將是使資訊電子業不再「根留台灣」。
故本論文乃在高雄港與上海港周邊腹地資訊電子業發展的相互比較下,來論證產業發展與港口開發間的呼應關係,並以此分析未來高雄港市周邊腹地之發展策略。本論文結論如下:一、在港埠方面,提出發展國際物流園區與自由貿易港區再規劃;二、在港市方面,需完善海空聯運,並調整產業結構;三、在兩岸口岸合作方面:則首先需先解決兩岸通航問題,使高雄港作為大陸和全球的樞紐,並力求兩岸合作建設港口群;四、在政府政策方面。則把格局擴大到對台灣發展全球運籌管理中心的探討。本論文認為,台灣如欲發展全球運籌管理計劃,應該學習新加坡之生存與發展之道,與鄰近國家建立友好關係,以維持本身政治、經濟及社會之穩定。再善加利用深具競爭力的加工出口製造業並結合國際物流業務,方能謀求世界各國前來投資開發,漸漸形成區域或全球之營運樞紐地位。




Abstract
Abstract

In marketing, the operation of port is similar to that of fast food restaurants in many kinds. When we operate a fast food restaurants, we should consider its’ location, the amount of customer and connect with contiguous commercial circle. As well as the operation of port,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at is not the facilities or management, but it’s measure of area of commercial circle—the hinterland scope. Only the hinterland scope is large enough and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well, can support the huge investment of port building up, and also can keep or attract the shipper or the owner of cargo by more preferential fixed pric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hinterland, the pres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ainland China can make up a deficiency of Kaohsiung Port’s reducing of amount of cargo by shortage of inner market demand.
When we consider the competition of Kaohsiung Port in the point of view, we analyze the proposition through Inform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Because of Global Logistics Management, the logistics mode between Cross-straits is providing mainland China the key to components by Taiwan, deep going processing in Taiwan. To export cargo to Overseas Configuration Center commonal from Taiwan and Mainland, Taiwan or mainland China Direct shipment, to estabilish Local Buffer Center in mainland China. Basing on this five logistics mode, there have high demand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of Inform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between Cross-straits, port play the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rocess of distribution. And we presume that Kaohsiung Port can promote its competition by the situation.
So in this thesis, we demonstration the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ing of port by comparing the Inform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hinterland of Kaohsiung Port with of Shanghai Port. And we further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the hinterland of Kaohsiung Port and city. As follows 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I. In port aspect, we should replan the development tactics of Internation Distripark and Free Trade Port.
II. In port city aspect, we should perfect the joint of air transportpion and marine transporzation, and regulat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II. In the aspect of the cooperation of Cross-straits port, first of all is to solve the directshipment problem between cross-straits to promote Kaohsiung Port to the pirot of Global and mainland China. Second to construct the group of cross-straits port based on the cooperation of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IV. In the aspect of government policy, we emphasize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Logistics Management into the logistics center of region or global gradually based on this polic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 次 V
表 次 VI
圖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
第四節 研究內容與架構 8
第二章 國際物流理論與港區發展 11
第一節 物流與運籌 11
第二節 全球運籌管理與國際物流 13
第三節 國際物流中心 20
第四節 國際物流中港口的任務 25
第五節 國際港埠物流中心之政策類型 30
第三章 資訊電子業兩岸物流運籌現況 37
第一節 兩岸經貿交流分析 37
第二節 資訊電子業大陸投資現況 45
第三節 資訊電子業與「根留台灣」 50
第四節 資訊電子業與兩岸物流運籌 57
第五節 小結 65
第四章 兩岸物流運籌中之港埠角色分析 67
第一節 港口功能演進與港際競爭趨勢 67
第二節 全球運籌管理與港埠發展趨勢 74
第三節 國際港埠物流中心 81
第四節 兩岸物流運籌中高雄港與上海港 84
第五章 高雄港市腹地發展現況與策略 103
第一節 上海港市崛起對高雄港市競爭力影響 104
第二節 高雄港市及周邊腹地發展現況 110
第三節 高雄港之發展契機 116
第四節 高雄港市發展策略 122
第六章 結論 141
參考書目 147

表 次

表3-1 臺海兩岸經香港轉口貿易金額統計 39
表3-2 台灣資訊硬體產業國內外生產基地分布 48
表3-3 台商對大陸投資各行業金額與比重 49
表3-4 台灣、大陸、日本、韓國TFT-LCD廠分佈統計圖 54
表3-5 資訊與通信產業最佳之資源配置模式 56
表3-6 全球運籌管理經營模式一覽表 58
表3-7 個人電腦外銷廠商模組化製造的採購策略 62
表4-1 港口功能演進分期 68
表4-2 物流園區之加值活動類型 79
表4-3 核准電子及電器產品製造業對大陸投資分區統計表(一) 85
表4-4 核准電子及電器產品製造業對大陸投資分區統計表(二) 85
表5-1 台灣與中國大陸近年經濟成長率比較 103
表5-2 港埠軟體設施調查結果 107
表5-3 上海港貨物吞吐量與貨櫃量增長情形 108
表5-4 台南科學工業園區營業額統計分析表 111
表5-5 台南科學工業園區廠商進駐統計 113
表5-6 台灣消費電子產值 118
表5-7 台灣廠商關鍵零組件供應能力 118
表5-8 Alvin Toffler提出第三波概念對價值鏈、加值層級之應用 132


圖 次

圖2-1 生產、行銷與運籌之關係 12
圖2-2 廣義、狹義的物流領域範圍 13
圖2-3 全球運籌之價值鏈系統 15
圖2-4 驅使全球化的動力 19
圖2-5 國際物流中心之類型 24
圖2-6 傳統與現代配送網路之物流中心最適數目 25
圖2-7 國際港埠物流中心之涵義 28
圖3-1 上市上櫃公司營運總部根留台灣調查 52
圖3-2 全球運籌管理模式 63
圖4-1 港埠種類及其功能圖 70
圖4-2 建構全球運籌管理中心示意圖 76
圖4-3 現行各保稅區間示意圖 77
圖4-4 荷蘭鹿特丹港之物流園區區位圖 80
圖4-5 國際港埠整合物流中心之基本功能 82
圖4-6 國際港埠物流中心設立之類型 83
圖4-7 上海港深水港建設 90
圖5-1 上海港貨物吞吐量與貨櫃量增長趨勢圖 109
圖5-2 南科1、2期基地與路竹基地區位圖 112
圖5-3 個人電腦產業的價值練曲線 120
圖5-4 國際物流園區與物流中心、物流業者三者之關係 125
圖5-5 亞太鄰近國家發展自由貿易港區現況 126
圖5-6 提昇我國高附加價值加工轉運之利基 127
圖5-7 發展高雄發展自由貿易區規劃程序圖 13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目
1. Ulrich Beck原著,孫治本譯,1999年,《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台北:台灣商務。
2. 汪正仁原著,陳唯晴編譯,2001年,《國際物流:論東亞在國際物流的戰略地位》,台北:華泰, p.54-55。
3. 大前研一著,許曉平譯,2002年,《中國,出租中》,台北:天下雜誌。
4. 經濟部商業司編,2000年,《物流經營管理實務》,台北:經濟部。
5. 蘇雄義,2000年,《物流與運籌管理:觀念•機能•整合》,台北:華泰書局。
6.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0年,《建構全球運籌中心之政策與法制研究》,台北:行政院經建會。
7. 丁立言等編,2000年,《國際物流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8. 梁定澎主編,2000年,《電子商務理論與實務》,台北:華泰。
9. 經濟部商業司,1999年,《1999年國際物流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經濟部商業司。
10. 林光,1997年,《海運學》,台北:華泰書局。
11. 中華經濟研究院,1990年,《台商大陸投資及其對台灣產業的影響》,台北:經濟部工業局。
12.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97年,《台灣地區港埠整體規劃及其未來發展之研究》,台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13.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98年,《兩岸未來直航貨物預測分析》,台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14. 黃耀輝、陳秀里,2000年,《海運轉運中心計畫執行成果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15. 海洋大學港埠與物流規劃研究室,2001年,《基隆港區開辦物流業務行動計畫及運量之開發及分析》,台北:交通部基隆港務局。
16. 吳玉山,1997年,《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從前蘇聯看台灣與大陸間的關係》,台北:正中書局。
17. 張榮發,1997年,《張榮發回憶錄:長榮集團總裁與海結緣的一生》,台北:遠流。
18. 施振榮,1996年,《再造宏?痋n,台北:天下文化。
19. 王以南,1999年,《廠商在國內設置亞太物流中心之探討》,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 廖瑞澤,2001年,《台灣地區國際港埠物流中心服務屬性之研究—從海運承攬運送業觀點》,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唐小燕,2001年,《台灣發展全球運籌中心之探索性研究—以空運為例》,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二、英文書目
1. Ronald H. Ballou, Business logistics management, N.J.: Prentice Hall, 1992.
2. Michael E. Por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York: London, Collier Macmillan, 1985.
3. Donald J. Bowersox, David J. Closs, Logistical Management: The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Process, 1998.
4. P. B. Schary & T. Sklott-Larsen, Managing the Global Supply Chain, Handelshojskolen, 1995.
三、中文期刊
1. 《天下雜誌》,248期(2002年1月);272期(2003年4月);274期(2003年5月)。
2. 《經濟前瞻》,52期(1997年7月)。
3. 《商業周刊》,706期(2001年6月);760期(2002年7月)。
4. 《遠見雜誌》,第173期(2000年11月);184期(2001年10月);186期(2001年12月);188期(2002年2月);第191期(2002年5月);第192期(2002年6月)。
5. 經濟部工業局,《大陸工業發展季報》,第28期(2001年3月)。
6. 張雅富,「發展高雄港為國際物流中心之探討」,《海運月刊》,180期(2000年12月),p.13-26。
7. 張家銘、吳翰有,「企業外移與根留台灣:從蘇州台商的經驗論起」,《中國事務》(第2期,2000年10月),p.55-71。
8. 張偉忠,「加強深港兩地港口合作,促進華南地區物流發展」,《Shipper Today》(24卷2期, Mar/Apr 2001)。
9. 張向前、張茂法、陳克明,「試析建設台灣海峽航運港口體系」,《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第8期,2001年),p.50-54。
10. 夏力生,1998年6月,「兩岸通航港口對通航船舶所能提供之服務及管理」,《國立高雄海技學報》,13期,p.46-62。
11. 沈博彥,「兩岸全方位資金運籌」,《貿易雜誌》(第100期,2001年5月)。
12. 吳偉銘、張雅富,「國際海運物流中心之發展」,《高雄港》,第16卷第4期(2002年4月),p.14-22。
13. 王和興,「經濟全球化及其時代特徵」,《國際問題研究》(2002年第2期,總第88期,2002年3月),p.9-13。
14. 王方、全偉,「上海港的國際競爭力狀況分析」,《港口經濟》(第1期,2003年)。
15. 陳慈暉,「加速回應全球客戶的一級競賽:全球運籌管理風潮席捲全球電子資訊業」,《能力雜誌》(1998年5月,507期),p.18-23。
16. 陳瑜芬、莫懷恩,「企業全球運籌管理的物流策略規劃」,《經濟情勢暨評論》(6卷1期,2000年6月),p.127-139。
17. 陳春益、鍾再復、王以南,「在國內設置亞太物流中心之探討」,《1999年國際物流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經濟部商業司,1999年),p.152~161。
18. 陳春益等著,「發展高雄港為國際物流中心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運輸學會第14屆論文研討會論文集》(1999年12月),p.3。
19. 陳信宏,「全球運籌管理對臺灣資訊電子業的影響」,《經濟情勢暨評論》(第6卷第1期,2000年6月),p.97-113。
20. 陳振東,「物流中心作業績效評估系統設計」,載於《第一屆商業現代化研討會論文集》(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1998年),p.151-158。
21. 陳玨玎、周宣光,「由建立亞太物流中心,邁向國際物流之研究」,《海運月刊》(152期,1999年8月),p.5-12。
22. 陳韜、謝浩明、曾國雄,「從港埠及航運之發展趨勢來分析港埠競爭力—香港、新加坡、韓國與台灣港埠發展之比較與分析(下)」,《海運月刊》(2001年12月),p.2-12。
23. 林福仁,「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管理」,載於梁定澎主編,《電子商務理論與實務》(台北:華泰,2000年),p.325-356。
24. 李國良,「港區設立物流中心競爭優勢之探討」,《國際航運管理研究》(第3期,1998年3月),p.53-66。
25. 李國良,「轉口型國際物流中心競爭力分析—以價值鏈分析法」,《中國海事商業專科學校學報》(第90期,2002年3月),p.1-24。
26. 李篤華,「港埠與海運業針對全球運籌中心發展因應之道」,《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3卷第12期,2000年12月),p.55-63。
27. 連蓮,「中國的保稅制度」,《Shippers Today》(Vol.24, No.6, Nov/Dec 2001)。
28. 史新平、袁尚文,「香港發展物流中心是大勢所趨—香港物流發展的硬件環境」,《Shippers Today》(Vol.25, No.1, Jan/Feb, 2002.)。
29. 蕭維文,「IT去大陸,總部留台灣」,《遠見雜誌》(第191期,2002年5月),p.146。
30. 蔡宏明,「WTO架構下的貿易管理與商機」,《貿易雜誌》(第91期,2002年1月)p.10-18。
31. 蔡宏明,「兩岸加入WTO後之台商投資發展趨勢」,《經濟情勢暨評論》(第7卷第4期,2002年3月)p.43-71。
32. 蔡宏明,「全球化、數位化與快速化時代的全球運籌管理策略」,《經濟情勢暨評論》(6卷1期,2000年6月),p.32-58。
33. 蔡宏明,「中國大陸加入WTO後對臺商投資之影響-兼論我政府之政策調整」,《遠景季刊》(第3卷第3期,2002年7月)。
34. 蔡宏明,「台灣經濟發展的大陸因素與大陸經貿政策」,《國政分析》,2002年5月22日。
35. 高長,「WTO因素對兩岸經貿關係及台灣經濟影響評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10期,2001年10月),p.3-7。
36. 高長,「科技產業全球分工與IT產業兩岸分工策略」,《遠景季刊》(第3卷第2期,2002年4月),p.225-254。
37. 高登,「落實積極開放、有效管理之兩岸產業分工政策」,《兩岸經貿》(總第123期,2002年3月),p.18-21。
38. 高鴻翔,「積極開放兩岸經貿政策後對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之影響」,《經濟情勢暨評論》(第7卷第3期,2001年12月),p.21-55。
39. 傅豐誠,「戒急用忍政策應調整」,《經濟前瞻》(第73期,2001年),p.7-8。
40. 傅豐誠,「建構兩岸經貿新競合」,《貿易雜誌》(第91期,2002年1月),p.23-27。
41. 吳芳莉,「邁向國際市港之路-高雄港市」,《投資中國》(第47期,1998年1月)。
42. 沈章英,「筆記型電腦業」,《產業調查與技術季刊》(第136期,2001年1月),p.33。
43. 合作金庫銀行調查研究室,「產業動向—筆記型電腦」,《產業經濟》(第249期,2002年5月),p.113。
44. 楊崇正,「離島型境外加工特區與傳統產業根留台灣的可行性分析」,《投資中國》(第65期,1999年7月)。
45. 楊崇正,「兩岸通航兩週年,建立海空聯運型轉運新通路」,《投資中國月刊》(第64期,1999年6月)。
46. 楊崇正,「WTO兩岸入會與直接三通有關問題」,《投資中國》(第71期,2000年1月)。
47. 龔明鑫、羅正方,「兩岸三通直航對台灣產業之發展影響與衝擊評估」,《展望2003年兩岸政經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2002年12月1日)。
四、英文期刊
1. Toby B Gooley, “Asian ports fight to keep ahead of the game” Logistics Management and Distribution Report, Radnor (Aug 2001), p.55-61.
2. Anonymous, “Strategic ports of call”, Business Korea, Seoul (May 1998), Vol. 15, Iss. 5, p.18-19。
3. Alex W. Y. Wu, “Planning for Kaohsiung City’s Sea and Air Logistic Value Added Exported Industrial Zone”, Theme of Kaohsiung Global Logistics Forum (September 2002).
4. J. F. Rayport, J. J. Sviokia, “Exploiting the Virtual Value Chai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ermber-December,
5. M. C. Cooper, D. M. Lamber, J. D. Pagh,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ore Than a New Name for Logistic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Vol.8, No.1, 1997, p.2.
6. J. T. Mentzer, “Managing Channel Rel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vol.13, No.2, 1992, P.1-20.
7. B. LaLonde, “Small Shipment-managing the Supply Chain” Transportation & Distribution, Vol.37, No.1, 1996, p.15.
8. P. S. Bender, “The Challenge of International Distribu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p.20-25, Vol.15, No.4, 1985.
9. UNCTAD, “The Fourth-Generation Port” Ports Newsletter, No.19, November 1999, p.9-12.
10. ”Soaring Dragon, Busy Tigers” The Economist Newspaper, Apr. 27th, 2002.
11. Gustaaf de Monie, 1997, “The Future is mega hubs”, Cargo System, August, p.73-75.
12. Rappaport, A.S. & S. Halevi, “The Computerless Computer Compan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ust, 1991, p.69-80.
13. D.E. Burton, etc., Should the U.S. “Abandon Computer Manufacturing?”,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ept-Oct, 1991, p.140-161.
14. Michelle Hsu, “More cross-strait trade, higher demand for direct link”, International Taiwan trade(Vol. 12, May 2002), p.3.
五、參考網站
1.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
2. 天下網站:http://archive.cw.com.tw/。
3. 經濟部工業局:http://www.moea.gov.tw/。
4. 經濟部商業司:http://www.materialflow.org.tw/。
5.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經貿資訊網:http://www.trade.gov.tw/。
6. 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http://www.epza.gov.tw/epza/。
7. 高雄港務局全球資訊網:http://www.khb.gov.tw/。
8. 亞太營運中心全球資訊網:http://www.aproc.gov.tw/。
9.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
10. 中華企業管理發展中心:http://www.china-mgt.com.tw/。
11. 亞洲證券:http://www.asiamoney.com.tw/。
12. 南部科學工業園區:http://www.tnsipa.gov.tw/。
13. 鹿特丹港:http://www.portofrotterdam.com/。
14. 劉常勇管理學習知識庫:http://cm.nsysu.edu.tw/~cyliu/。
15. 台灣新經濟網站:http://www.cedi.cepd.gov.tw/。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立即公開,校外一年後公開 off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