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21106-02091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21106-020913
論文名稱
Title
經濟改革後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的轉變─以社會團體的發展為例
The Changes of China state and society relationship after economic reform 1978─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group as example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06-0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6-08-21
關鍵字
Keywords
社會團體、組合主義、國家與社會關係
social group, corporatism, state and society relationship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64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6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二十多年來的改革開放政策已使中國大陸的政治、經濟、社會局勢產生重大變化。在政府放權讓利的政策下,城市的國有企業改革與多種所有制的出現、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鄉鎮企業的興起,都使以往中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單一的國家─社會關係脈絡更為複雜。伴隨著多種經濟成分的出現,各種利益團體的需求也更為多元化,社會自主性意識增強,民間需要有保護自身利益的團體,這是社會團體興起的背景之一。
而經濟改革後由於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日益增強,資源配置的方式也趨於多樣化與自由化,中國政府的職能因而開始轉變,不再控制和支配所有社會資源。因而,國家在社會領域退出的部份產生權力真空,加上經濟改革後產生的諸多社會問題,如城市工人下崗、城鄉貧富不均、社會保障體系的瓦解等,都需要有新興的社會中介組織來代替國家執行其原本在這方面應有的功能,於是就促成社會團體相當的發展空間。
  民間組織的出現代表社會對國家的依附性減弱,社會逐漸有其自主空間,各種利益得以表達。但在中國現行的社團雙重管理體制下,社會團體多半具有半官半民的性質,因而國家與社會並非在社會團體出現後完全分離,反而又有某種程度的結合。社會團體不只是多元利益的代表,同時也是中共鞏固政權的工具。因而,本研究試圖以組合主義的觀點,觀察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的國家與社會團體如何互動。國家在經改後對社會團體的態度如何轉變,因應新的局勢又對其產生怎樣的管理策略;社會團體如何取代國家功能,對政府的作用與影響力為何,在現行體制下發展又面臨什麼困境。本研究欲藉由以上面向探討中國的國家與社會在改革開放後的權力消長,從黨國與社會團體的交互作用過程,來推論其國家與社會關係的變化。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架構……………………………………………..3
第三節 研究方法……………………………………………..7

第二章 理論架構………………………………………........…9
第一節 前言…………………………………………………..9
第二節 國家的觀點…………………………………………..9
第三節 社會的觀點 ………………………………………..14
第四節 組合主義:國家與社會的互動…………………….20
第五節 小結………………………………………………….24

第三章 計畫經濟體制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27
第一節 前言………………………………………………….27
第二節 城市:國有企業…………………………………….29
第三節 農村:從土地改革到人民公社…………………….36
第四節 小結………………………………………………….45

第四章 經濟改革後的國家與社會關係……………….........49
第一節 前言………………………………………………….49
第二節 改革開放後的農村與城市…………………….....50
第三節 社會團體的興起背景…………………………….…61
第四節 社會團體的發展現況……………………………….65
第五節 小結……………………………………………….…76

第五章 新型態的國家與社會互動下的社會團體…….........77
第一節 前言………………………………………………….77
第二節 社會團體的官民二重性…………………………….77
第三節 國家對社會團體的管理模式……………………….89
第四節 社會團體的功能與作用…………………………….94
第五節 社會團體發展面臨的困境………………………...100
第六節 小結………………………………………………...109

第六章 結論…………………………………………….........111
第一節 研究發現...................................111
第二節 未來發展方向...............................114

參考文獻...............................................117
附錄一:一九八九年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129
附錄二:一九九八年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13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專書
丁樹範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出版社,2002 年。

文軍、王世軍,非營利組織與中國社會發展。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

王名主編,清華發展研究報告2003:中國非政府公共部門。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名,中國社團的興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王名主編,中國NGO研究:以個案為中心(2000)。北京:聯合國區域發展中心、清華大學NGO 研究中心,2000年。

王名、劉國翰、何建宇,中國社團改革:從政府選擇到社會選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王名、劉國翰、何建宇,中國NGO 500家。北京:聯合國區域發展中心、清華大學NGO 研究中心,2001年。

王名,非營利組織管理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琢、許濱,中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論。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6年。

王紹光,多元與統一:第三部門國際比較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穎、折曉葉、孫炳耀,社會中間層─改革與中國的社團組織。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3年。

中國統計年鑑2004。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年。

丘昌泰,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手冊。台北:元照出版社,2000 年。

甘陽、崔之元編,中國改革的政治經濟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江炳倫、張世賢、陳鴻瑜譯,Samuel Huntington著,轉變中社會的政治秩序。台北:黎明出版社,1988年。

何清漣,中國的陷阱。台北:台灣英文新聞出版社,2003年。

吳庚,韋伯的政治理論及其哲學基礎。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 年。

吳忠澤、陳金羅,社團管理工作。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年。

吳忠澤,發達國家非營利組織管理制度。北京:經濟出版社,2002年。

吳錦良,政府改革與第三部門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李英明,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揚智出版社,1996年

李英明主編,轉型期的中國:社會變遷。台北:時報出版社,1995年。

李英明,閱讀中國:政策、權力與意識形態的辯證。台北:生智文化,2003年。

李珍剛,當代中國政府與非營利組織互動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阮銘,鄧小平帝國。台北:時報出版社,1992 年。

杜麗燕、李少軍譯,Martin Carnoy著,國家與政治理論。台北:桂冠出版社,1995年。

杜正春主編,非政府論壇在北京。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1995年。

何增科,公民社會與第三部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呂風太主編,社會中介組織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

林青松譯,William A. Byrd著,中國鄉鎮企業的歷史性崛起。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林佳龍主編,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台北:時報出版社,2003年。

林琳文,後社會主義中國: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台北:生智出版社,1997年。

林德昌,廣東省與四川省的國有企業改革: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新詮釋。台北:成文出版社,2001年。

周紅雲譯,Goran Hyden著,“公民社會社會資本和發展:對一種初雜話語的剖析,” 何增科編,公民社會與第三部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周其仁,產權與制度變遷─中國改革的經驗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金觀濤,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3年。

易憲容,交易行為與合約選擇。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8年。

范揚、張企泰譯,Georg Hegel著,法哲學原理。北京:商務出版社,1982年。

范麗珠主編,全球化下的社會變遷與非政府組織(NGO)。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俞可平,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與治理的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俞可平,治理與善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胡耀蘇、陸學藝主編,中國經濟開放與社會結構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涂肇慶、林益民主編,改革開放與中國社會:西方社會學文獻述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年。

徐勇,中國農村村民自治。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時正新編,中國社會福利與社會進步報告199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清華大學NGO研究中心主編,中國非營利組織管理幹部培訓研討班報告集。北京:清華大學NGO研究中心,1999年。

孫立平,轉型與斷裂: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張明貴譯,Robert Dahl著,多元政治:參與與反對。台北:唐山出版社,1989年。

張靜編,法團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張煥卿、段家鋒、周玉山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三民出版社,1991年。

張樂天,告別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年。

陸文強、李建軍編著,農村合作制的演變。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88年。

陳子明、王軍濤主編,解除中國危機:關於中國政經環境的秘密報告。香港:明鏡出版社,1996年。

陳漭,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與治理的變遷。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陳振明主編,公共管理學:一種不同於傳統行政學的研究途徑。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金羅,社會立法和社團管理。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

商玉生,”中國NPO概況,” NPO信息諮詢中心主編,NPO能力建設與國際經驗。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

康曉光,權力的轉移:轉型時期中國權力格局的變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黃浩明編著,非營利組織戰略與管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費正清,費正清論中國。台北:正中出版社,1994 年。

費正清,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6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7.63.208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47.63.208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