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21106-21455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21106-214559
論文名稱
Title
中國海權發展—建構主義分析途徑
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Seapower Development--by Constructivism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1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07-2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6-08-21
關鍵字
Keywords
建構主義、海權、認同與規範、海洋戰略
Seapower, Constructivism, Identity and Norm, Maritime Strateg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27 次,被下載 4603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2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603 times.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在馬漢(Alfred T. Mahan)對於海權的定義中,認為國家發展海權在物質條件與軍事力量皆不可少,同時海權成為國家增強權力與利益的必要途徑之一。但對於國家來說權力與利益從何發現?發展自身利益與權力對其他國家的意義為何?這些問題在海權理論與傳統的國際關係理論中並沒有獲得解釋。本文試著從建構主義出發,試圖解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建政之後,追求海權的過程與對他國的意義。
Abstract
Abstract: In the definition of Mahan`s theory of Seapower, the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military power are essential for the countries to strengthen national power and develop the Seapower. And the Seapower also becomes one of the methods to strengthen national interests and power. It didn`t be explained that how do the countries find the way to seek for power and interests and what does the Seapower mean to other countries? In my article, I try to explain that after 1949, the process of PRC that seek for Seapower and the meanings to other countries by Constructivism.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途徑--------------------------------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9
第五節 章節安排-----------------------------------------20

第二章 毛澤東時期與鄧小平時期的中國海權發展--------------22
第一節 毛澤東時期的中國海權發展--------------------------22
第二節 鄧小平時期的中國海權發展--------------------------34
第三節 改革開放後中國海洋經濟的發展----------------------42

第三章 江澤民時期的海權發展------------------------------48
第一節 冷戰結束後中國國際安全環境認知的影響--------------48
第二節 海洋成為發展重心之一------------------------------52
第三節 內部認知與規範的相互建構--------------------------59
第四節 中國發展海權之限制--------------------------------67

第四章 中國發展海權對各國的影響--------------------------72
第一節 東協的建立與中國的互動關係------------------------72
第二節 對美國的影響--------------------------------------81
第三節 對日本的影響--------------------------------------88

第五章 結論----------------------------------------------96

參考書目------------------------------------------------10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籍
丁樹範,中共軍事思想的發展(1978~1991)。台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9月。
大衛•穆勒(David Muller)著,李長浩譯,中共之海權(China as MaritimePower )。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9年10月。
中共中央文獻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一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
中國統計年鑑:2000年。北京:國家統計局,2000年9月。
尹章華編著,國際海洋法。台北:文笙書局,2003年7月。
毛澤東軍事活動紀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
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
平可夫,僵局—兩岸情勢。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8月。
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中共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China 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
白禮博(Richard Bernstein)、孟儒(Ross H. Munro)合著,許綬南譯,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伍爾澤(Larry.M.Wortzel),楊紫函譯,廿一世紀台海兩岸的軍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3年9月
佛蘭納根(Stephen J. Flanagan)、馬提(Michael E. Marti)編,方淑惠、余佳玲譯,人民解放軍與變動的中國(The People`s Libraration Army and China in Transition)。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5年1月。
李光耀,李光耀回憶錄。台北:聯邦出版社,2000年。
李潔明(James R. Lilley)、沈大偉(David Shambaugh),翟文中、黃俊彥、余忠勇、張天虹、吳啟達譯,共軍的未來(China's Military Faces the Future)。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8月。
亞歷山大˙溫特(Alexander Wendt)著,秦亞青譯,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0年。
彼得•卡贊斯坦(Peter J. Katzenstein)著,李小華譯,文化規範與國家安全—戰後日本警察與自衛隊(Cultural Norms and National Security:Police and Military in Postwar Janpan)。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1月。
林宗達,蛻變中的軍事強權-中共軍事革新的動力。台北:時英出版,2001年。
金羽,鄧小平的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
金德基(Duk-Ki Kim),吳奇達,張台航譯,東北亞海軍戰略(Naval Strategy in Northeast Asia:geo-strategic goals,policies and prospect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9月
門洪華,構建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國家實力、戰略觀念與國際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月。
威廉•陶(William T. Tow)著,國防部史編局譯,亞太戰略關係─尋求整合安全(Asia-Pacific Strategic Relations Seeking Convergent Securit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7月。
胡念祖,海洋政策:理論與實務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97年
倪建中主編,海洋中國:文明重心東移與國家利益空間。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年5月
唐家璇主編,中國外交辭典。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書民,民族主義與地區主義的互動:東盟研究新視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馬漢(Alfred T. Mahan)原著,安常容、成忠勤譯,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8年2月。
高西可夫(Gorshkov, S. G.)著,朱成祥譯,國家海權論。台北:黎明出版社,1985年。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文化,1999年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出版社,2003年。
張煒,海權與興衰。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年5月。
莫大華,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與安全研究。台北:時英出版社,2003年3月。
莫大華,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與安全研究。台北:時英出版社,2003年3月。
陳鴻瑜,南海諸島之發現、開發與衝突。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章示平,中國海權。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8年12月。
鈕先鍾,西方戰略思想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2月
楚樹龍、耿秦主編,世界、美國和中國—新世紀國際關係和國際戰略理論探索。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當代中國海軍。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廖文中,’’中共二十一世紀海軍戰略對亞太區域安全之影響,’’收於廖文中編,中共軍事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1月),頁91-119。
瑪莎•費麗莫(Martha Finnemore),袁正清譯,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翟文中,台灣生存與海權發展。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7月。
趙寶煦主編,跨世紀的中美關係:中美學者論中美關係的現狀與前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
劉華清,劉華清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8月。
劉繼賢,徐錫康主編,海洋戰略環境與對策研究。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8月。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黎安友與陸伯彬著,何大明譯,長城與空城計:中國尋求安全的戰略。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蕭冬連,五十年國事紀要—外交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二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
羅伯特•杰維斯,秦亞青譯,國際政治中的知覺與錯誤知覺(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8月。
譚傳毅,現代海軍手冊。台北:時英出版社,2000年9月。
蘇浩,從啞鈴到橄欖:亞太合作安全模式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5月。

二、中文期刊
于有慧,”後冷戰時期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4卷第2期(2001年2月):頁57-75。
山姆•貝門(Sam Bateman)與克里斯•雷門(Chris Rahman),”中共海軍擴張對台海與亞太區域安全的影響(The Rise of the PLAN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ast Asian Security),”國防政策評論(台北),第2卷第2期(2001/2002冬季號):頁26-62。
文馨,”對中國威脅論之研析,”中共研究(台北),第29卷第8期(1995年8月):頁67-76。
方長平,”國家利益分析的建構主義視角,”教學與研究,第6期(2002年6月):頁62-67。
方長平,”西方戰略文化研究:從文化主義到建構主義,”國際論壇,第6卷第3期(2004年5月):頁46-50。
方長平,”建構主義:創新、意義與問題,”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7期(2004年):頁39-40。
方長平、馮秀珍,”國家利益研究的範式之爭:新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國際政治月刊(北京),第4卷第3期(2002年5月):頁53-59。
王振民,”文化、知覺與中日關係,”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11期(2004年11月):頁31-35。
王強、商思林,”中國海權覺醒,”商務週刊,第17期(2005年9月5日):頁24-30。
王逸舟,”中國與國際組織關係研究的若干問題,”社會科學論壇,第8期(2002年8月):頁4-13。
王逸舟,”西方國際關係研究的新課題、新視角,”外交學院學報,總第82期(2005年6月):頁55-63
王逸舟,”面向21世紀的中國外交:三種需求的尋求及其平衡,”戰略與管理, 第6期(1999年6月):頁18-27。
王逸舟,”國家利益再思考,”中國社會科學,第2期(2002年2月):頁160-170。
王逸舟,”論綜合安全,”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4期(1998年4月):頁5-14。
王詩成,”加強海洋法制建設 走依法興海之路,”海洋論壇,(2001年1月):頁5-11。
王詩成,”實施濱海旅遊開發工程,”海洋信息,第8期(1997年8月):頁1-3。
布里辛斯基,”如何與中國共處,”戰略與管理,第3期(2000年3月):頁67-77。
任為民,”中國遠洋運輸業—世界海運舞台的生力軍,”WTO經濟導刊,總第7期( 2003年8月):頁10-12。
安德魯•史考貝爾(Andrew Scobell),”中國的南海戰略(China`s Strategy Toward the South China Sea),”國防政策評論(台北),第2卷第2期(2001/2002冬季):頁64-80。
朴英愛,”論東北亞地區新海洋秩序與我國的對策,”東北亞論壇,第13卷第3期(2004年5月):頁16-20。
朴英愛,’’論東北亞新的漁業合作體制,’’東北亞論壇,第3期(2001年8月):頁44-48。
江憶恩(Alastair Iain Johnston),”中國參與國際體制的若干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7期(1999年7月):頁26-33。
江憶恩(Alastair Iain Johnston),”美國學者關於中國與國際組織關係研究概述,”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8期(2001年8月):頁48-53。
江憶恩(Alastair Iian Johnston),”簡論國際機制對國家行為的影響,”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12期(2002年12月):頁21-27。
艾德華•羅德斯(Edward Rohdes),”美國與東亞安全的建構:心靈結構與安全結構,”國防政策評論(台北),第2卷第1期(2001年秋季號):頁6-46。
何傳添,”中國海洋國土的現狀和捍衛海洋權益的策略思考,”東南亞研究,第2 期(2001年3月):頁51-55。
何靜、農貴新,”鄧小平對外開放理論對發展海洋經濟的影響,”華東經濟管理,第19卷第10期(2005年10月):頁46-49。
克雷•史奈德(Craig A. Snyder),”建構亞太地區的區域安全(Constructing Regional Security in the Asia Pacific ),” 國防政策評論(台北),第1卷第4期(2001夏季號):頁57-89。
宋國誠,”論中共經濟國力:歷史累積、戰略目標與前景預測,”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3期(1997年3月):頁43-65。
宋燕輝,”東協與中共協商南海行為準則及對我可能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4期(2000年4月):頁17-39。
宋燕輝,”南海地區安全戰略情勢之發展與現況,”亞太研究論壇,第19期(2003年3月):頁12-21。
李小軍,”論海權對中國石油安全的影響,” 國際論壇 ,第6卷第4期(2004年7月):頁16-20。
李華,”論赫魯曉夫時期中蘇關係破裂的蘇聯因素,”南通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3期(1997年9月):頁48-51。
周琦,劉華蘭,朱杰進,”身份認同與中蘇關係的演變,”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期(2004年1月):頁34-37。
彼得•卡贊斯坦(Peter J. Katzenstein),”區域主義與亞洲,”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10期(2000年10月):頁75-80。
金正昆,” 試論當代中國外交形象的塑造,”國際論壇,第5卷第3期(2003年5月):頁35-39。
金正昆,”夥伴外交:中國外交的理性選擇,”教學與研究,第7期(2000年7月):頁:43-48。
門洪華,’’中國戰略文化的重構:一項研究議程,”教學與研究,第1期(2006年1月):頁57-63。
門洪華,”壓力、認知與國際形象—關於中國參與國際制度戰略的歷史解釋,”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4期(2005年1月):頁17-22。
柯玉枝,”從國家利益看冷戰後中共與日本關係中的合作與競爭,”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2卷第2期(1999年2月):頁63-77。
柏納•柯爾(Bernard Cole),”中共海軍現代化與台灣國防安全,”國防政策評論(台北),第2卷第2期(2001/2002,冬季):頁82-122。
胡瑞濤,”對中蘇走向分裂的理論化詮釋:一種建構主義的觀點,”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6卷第1期(2005年2月):頁14-16。
徐棄郁,”海權的誤區與反思,”戰略與管理,第5期(2003年5月):頁15-25。
時殷弘,”近代歐洲陸海複合國家的命運與當代中國的選擇”,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10期(2000年10月):頁47-52。
秦亞青,”國家身份、戰略文化和利益安全—關於中國與國際社會關係的三個假設,”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1期(2003年1月):頁10-15。
秦亞青,”國際政治的社會建構-溫特及其建構主義國際政治理論,”美歐季刊(台北),第15卷第2期(2001年夏季號):頁232-263。
秦亞青,”權力、制度、文化——國際政治學的三種體系理論,”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6期(2002年6月):頁5-10。
秦亞青、亞歷山大•溫特(Alexander Wendt),”建構主義的發展空間,”第1期(2005年1月):頁8-12。
袁正清,”建構主義與外交政策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9期(2004年9月):頁8-13。
袁正清,”國際關係理論的行動者-結構之爭,”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6期(2003年6月):頁29-34。
袁正清,”從安全困境到安全共同體:建構主義的解析,”歐洲研究,第4期(2003年4月):頁38-50。
袁正清,”無政府狀態的建構主義審視,”太平洋學報,第2期(2002年2月):頁36-44。
高科,”中日關係的十年回顧與反思,”現代日本經濟,總143期(2005年5月):頁61-64。
張文木,”中國能源安全與政策選擇,”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5期(2003年5月),頁11-16。
張文木,”論中國海權,”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10期(2003年10月):頁8-14。
張惠玲,”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共區域霸權目標的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2期(2002年2月):頁51-66。
張隆義,”從安保觀點看冷戰後日本對中共的政策,”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8卷第1期(1999年1月):頁1-16。
張耀光、董麗晶、李春平,”中國沿海造船工業發展與展望,”地域研究與開發,第22卷第2期(2003年4月):頁16-20。
曹雲華,”建立面向21世紀的睦鄰互信夥伴關係—評中國加入《東南亞友好條約》,”東南亞研究,第3期(2003年3月):頁4-9。
曹雲華、徐善寶,” 睦鄰外交政策與中國—東盟關係,”當代亞太,第2期(2004年2月):頁52-59。
陳德門,”從中共海軍戰略發展檢視其現代化,”國防政策評論(台北),第2卷第2期(2001/2002冬季號):頁6-24。
黃月勝、劉施昊,”略論毛澤東的海軍建設理論,”江西社會科學,第11期(2002年11月):142-143。
楚樹龍,”冷戰後中國安全戰略思想的發展,”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9期(1999年9月):頁11-15。
楊永明,”東協區域論壇:亞太安全之政府間多邊對話機制,”政治科學論叢(1999年12月):頁145-179。
葉自成、慕新海,”對中國海權發展戰略的幾點思,”國際政治研究(北京),總97期,第3期(2005年8月):頁5-17。
廖文中,”中共21世紀海軍戰略對亞太安全之影響,”中共研究(台北),第34卷第6期(2000年6月):頁64-68。
廖文中,”中共躍上遠洋海軍戰略,”中共研究(台北),第28卷第12期,1994年12月:頁49-53。
趙建文,”聯合國海洋公約與中國在南海的既得權利,”法學研究,第2期(2003年2月):頁147-160。
劉中民、王曉娟,”澄清中國海權發展戰略的三大思想分歧,”學習月刊(北京),第九期(2005年5月):頁32。
劉文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批准和生效對中國具有重大意義”,外交學院學報(北京),第4期(1997年4月):頁50-52。
劉飛濤,”權力、責任與大國認同—兼論中國對國際社會責任應有態度,”太平洋學報,第12期(2004年12月):頁25-32。
劉新華、秦儀,”現代海權與國家海洋戰略,”社會科學,第3期(2003年3月):頁73-79。
劉新華、秦儀,”試析21世紀初中國崛起所面臨的海洋戰略環境,”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4期(2004年4月):頁4-10。
劉新華、秦儀,”論中國的海洋觀念和海洋政策,”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第3期(2005年3月):頁70-75。
劉藝,”從和平崛起到和平發展—中國和平形象的構建,”潮湘論壇,總107期(2006年2月):頁24-26。
蔣帥、劉滿達,”聯合國海洋公約與中國的海洋利益,”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十卷第二期(1997年2月):頁88-90。
錢春泰,”中美軍事海上安全磋商機制初析,”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4期:頁8-12。
閻學通,”東亞和平的基礎,”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3期(2004年3月):頁8-14。
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北京),第11期(1997年11月):頁28-32。
薛桂芳,”,聯合國海洋公約體制下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對策建議,”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5年6月):頁13-16
蘇長和,”中國與國際制度—一項研究議程,”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10期(2002年10月):頁5-10
顧長永,”從政治經濟層面論中共東南亞華僑政策,”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7卷第9期(1994年9月):頁15-25。

三、外文書籍
Cole, Bernard D. The Great Wall at Sea: China's Navy Enter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1.
Economy, Elizabeth and Michael Oksenberg eds., China Joins the World: Progress and Prospects .NY: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1999.
Goodman David S. and Gerald Segal, China Rising-Nationalism and Interdependence. London: Routledge, 1977.
Grove, Eric, The Future of See Power. London:Routledge,1990.
Kallgren, Joyce K., Sopiee Noordin and Djiwandono Soedjati, ASEAN and China Evolving Relationship. Berkeley: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8.
Kane, Thomas M. Chinese Grand Strategy and Marintime Power, London: Frank Cass Publisher Press, 2002.
Katzenstein, Peter J. eds., The Cultural of National Security: Norms and Identity in World Politic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6
Kim, Samuel eds. China and the World: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Boulder: Westview press,1994.
Lampton, David M. eds.,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 1978-2000,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Lewis John W. and Xue Litai, China`s strategic seapower-The Politics Of force Modernization in Nuclear Age .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Mulvenon, James C. and Andrew N. D. Yang eds.,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s Organization: Reference Volume 1.Santa Monica, CA: Rand,2002.
O`Rouke, Ronald, China Naval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U.S. Navy Capabilities – Backgrounds and Issues for Congress. Washington: The Liabrary of Congress, 2005.
Robinson, Thomas W. and David Shambaugh, eds., Chinese Foreign Pol icy:Theory and Practic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4.
Strecker, Downs E. China`s Quest for Energy Security. Santa Monica, CA: Rand, 2000.
Swanson, Bruce. Eighth Voyage of the Dragon: A History of China’s Quest for Seapower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2.
The Military Power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5,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 Washington: Office of Secretary of Defence, 2005.
Wendt, Alexander.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日本の防衛:平成十三∼十七年版。東京:日本防衛廳,2001∼2005年。

四、英文期刊
Checkel, Jeffery T. “The Constructivist Tur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World Politics, vol. 50, no. 2(1998):324-348.
Christensen, Thomas “China the U.S.-Janpan Alliance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in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3, no. 4 (Spring 1999):49-80.
Goldwin, Paul H.B. “From Continent to Periphery: PLA Doctrine, Strategy, and Capabilities Towards 2000,” The China Quarterly vol.146 (June 1996): 464-487.
Henderson, John Benjamin Reilly and Nathaniel Peffer “Dragon in paradise: China's rising star in Oceania , ”The National Interest( Washington) (Summer 2003):94-104.
Johnston, Alastair Iain “Prospect for Chinese Nuclear Force Modernization:limited Deterrence Versus Multilateral Arms Control.” The China Quarterly, no.146( June 1996):548-576.
Li, Nan “The PLA`s Evolving Warfighting Doctrine, Strategy and Tactics, 1985-1995: A Chinese Perspective,” The China Quarterly, vol.146 (June 1996): 443-463.
Ross, Robert S. “The Geography of Peace: East Asi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3,no. 4(Spring 1999) :pp81-118.
Singh, Swaran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China’s Maritime Strategy,” Strategic Analysis, vol. 23 no. 9 (December 1999):1493-1508
Sutter, Robert “China and Japan :trouble ahead?,”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5, no. 4, (Autumn 2002,):37-49.
Wendt, Alexander “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6, no. 2(Spring 1992):391-425
Whiting, Allen S. “The PLA and China’s Threat Perception,” The China Quarterly vol.146 (June 1996): 596-615.

五、學位論文與研究計畫
王宏平,”後冷戰時期中共國防改革之研究,”中山大學大陸所碩士論文,2006年3 月
吳素馨,”後冷戰時期中國與東南亞國協合作夥伴關係之研究,”中山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2001年,頁60。
林光榮,”中共海權發展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碩士論文,2001年
陳志明,”中共對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立場,”東海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1993年5月
黃恩浩,”海權vs.制海權:國際安全環境下的中共海軍發展,”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魏彰佑,”大陸地區海洋開發戰略之研究—兼論台灣地區應有之對策與興革,”中山大學大陸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六、研究計畫
林文程,”中共海軍軍力與戰略發展之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1997年8月至1998年7月,編號:NSC87-2414-H110-002。
林文程、蔡政文,”南海情勢發展對我國國家安全及外交關係影響,”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2000年5月至2000年10月,編號:RDEC-PLN-089-033。
翁明賢,”中國國家安全觀的理論與實際—以兩岸互動為例,”國科會研究計畫,2001年8月至2002年10月,編號:NSC 90-2420-H-032-002。
袁易,”美國與中共防擴散之合作與衝突:不確定的相互依存,”國科會研究計畫,2002年8月至2004年7月,編號:NSC91-2414-H004-033。
楊永明,”亞太安全區域組織之架構發展,”國科會研究計畫,1998年8月至1999年7月,編號:NSC88- 2414-H002-019。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