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21112-00275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21112-002754
論文名稱
Title
西周單氏家族青銅器研究
Study on Bronze Inscription in Western Zhou for the Shan Lineage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3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2-06-2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2-08-21
關鍵字
Keywords
西周、單氏家族、〈逨鼎〉、〈逨盤〉
Lai Pan, the Western Zhou, Shan’s family, Lai Ding Tripod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18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1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2003年陝西眉縣楊家村出土窖藏27件組單氏家族青銅器,件件有銘;除了〈天盂〉為西周中期外,餘皆屬西周晚期之器。器組中以〈四十二年逨鼎〉、〈四十三年逨鼎〉、〈逨盤〉最引人注意:前兩件為逨因戰功而受賞,翌年再冊命為「歷人」職官;末器為逨記錄其家族世代祖先,事西周歷代天子,逨亦因先祖功勳而受到庇蔭擔任官職,為王效力。
自逨器出土後,前人已多有研究:或文字考釋,或西周史、西周制度等提出高見;然於一些議題上如釋讀、史實與官職解釋等,諸說紛紜,莫衷一是。
本文撰寫便以此窖藏青銅器組為主,前人成果為輔,藉由整理、歸納與分析,進行研究與討論,共分作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銘文零釋:針對〈四十二年逨鼎〉、〈四十三年逨鼎〉、〈逨盤〉三器之銘文,擇目前學界未定之數條詞語做釋義。第三章為單氏家族銅器系聯:以〈逨盤〉銘文載單氏歷代祖考及逨名謂,系聯可能的銅器,並對其深究之。第四章為〈逨鼎〉、〈逨盤〉相關探究:此以〈四十二年逨鼎〉、〈四十三年逨鼎〉、〈逨盤〉銘文為主,討論西周人物、地名、職官制度等相關問題。第五章為結論,總結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冀以此論文,能補正對史籍、文獻之闕疑。
Abstract
In the year 2003, twenty seven pieces of Shan’s bronzes pit with inscriptions were excavated in Yangjiachun village of Mexian County, Shannxi. Except for the work in mid Western Zhou The Tien Yu, all of them were cast in late Western Zhou. The most noteworthy items among these bronzes are The Lai Ding Tripod of the 42th Year, the 43th Year and The Lai Pan. The former two were cast for King’s awards for Lai’s military contributions, plus the honorary title Li-Ren that conferred to Lai in the following year. By contrast, the later was to record Lai’s family history about his ancestors’ loyalty to Kings of Western Zhou, which also explained his succession to fathers’ position in the government.
Since the Lai’s bronzes pit got excavated, many studies have addressed to them such as exegetics of inscriptions, history of Western Zhou, or sociopolitical system in that era.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issues remained controversial including decipherment of particular texts, the history, and nature of specific government positions.
Therefore, we investigated issues over these bronzes with reference to previous findings, and the theses are presented here: Our introduction can be found in Chapter 1, and in Chapter 2 we selected some meaning-unsolved individual inscriptions on The Lai Ding Tripod of the 42th Year, the 43th Year as well as the Lai Pan for interpretation. Chapter 3 is an in-depth association for Shan’s family, in which we connected the inscriptions of Lai’s name and his ancestors in the Lai Pan with other possible associated bronzes for inductive reasoning. In Chapter 4, we discussed some questions related to the three bronzes mentioned above which included figures, geographical names, and nobility succession system of the Western Zhou. All our findings were summarized in Chapter 5, the conclusion. We hope that this article can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lost parts of history document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1
第二節、研究材料與方法 .....................2
一、研究材料........................................2
二、研究範圍 .......................................6
三、研究方法 .......................................7
第三節、研究現況.................................8
一、文字釋讀 .......................................8
二、家族器系聯 ...................................11
三、西周紀年等相關討論 .....................12
四、其他相關研究.................................16

第二章〈逨鼎〉與〈逨盤〉銘文零釋 ..................21
第一節、〈四十二年逨鼎〉銘文零釋 ..................21
一、釋「閘」....................................25
二、肆余作□□詢 ...............................28
三、釋「闢」....................................30
四、釋「 」.......................................34
五、釋「 」.......................................37
小結 ..................................................41
第二節、〈四十三年逨鼎〉銘文零釋 ..................42
一、歷人............................................44
二、邦小大猷 ....................................51
三、釋「 」........................................53
四、釋「 」 ........................................55
小結 ...................................................59
第三節、〈逨盤〉銘文零釋.................................60
一、 遠能執....................................63
二、 政四方 ...................................65
三、 (粦)明氒(厥)心...................68
四、不 □(厥)服 ..............................69
五、 諫= ............................................71
小結 ...................................................75

第三章 單氏家族世系與銅器系聯 .......................77
第一節、世系與銅器系聯(一).........80
一、第一代:單公 ..............................80
二、第二代:公叔 ..............................83
三、第三代:新室仲 ..........................86
小結 ...................................................89
第二節、世系與銅器系聯(二).........................91
一、第四代:惠仲盠父 ........................91
二、第五代:零伯 ...............................100
小結 .....................................................105
第三節、世系與銅器系聯(三)..........................106
一、第六代、第七代:懿仲與龔叔.......106
二、第八代:逨 ...................................109
小結......................................................112

第四章 〈逨鼎〉與〈逨盤〉之相關探討 ..............113
第一節、長父封楊探究.........................113
一、長父的問題 ...................................113
二、長父與楊國 ...................................115
三、姬姓之楊與周宣王.........................117
四、楊國之今址可能.............................121
小結 .....................................................126
第二節、闢玁狁等相關探究..................................127
一、「闢玁狁」之說............................127
二、戎之問題.......................................130
三、井阿之址 ......................................132
四、歷巖之址 ......................................137
小結 .....................................................141
第三節、逨之職司與世官.....................................142
一、逨之職司 .......................................142
二、逨之舊職:虞官 ............................143
三、逨之新職:「歷人」......................145
四、由賞賜物討論.................................146
五、逨與世官制度.................................153
小結.......................................................158

第五章 結論..........................................................159
參考文獻 ...............................................164
附錄 ......................................................180
一、楊家村窖藏青銅器組銘文暨拓印圖..............180
(一) 〈四十二年逨鼎〉銘文拓印.....................180
(二) 〈四十三年逨鼎〉銘文拓印(右)..........181
(三) 〈四十三年逨鼎〉銘文拓印(左)..........182
(四)〈單五父方壺〉銘文拓印..........................183
(五)〈逨盤〉銘文拓印 ....................................184
(六)〈叔五父匜〉銘文拓印 .............................185
(七)〈逨盉〉銘文 ...........................................186
(八)〈單叔鬲〉銘文拓印 ................................187
(九)〈天盂〉銘文............................................188
二、西周宗周、成周附近地圖 .............................189
三、《西周單氏家族銅器群文字編》...................19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一、本論文將參考文獻分為五類,依序為:十三經注疏本暨古籍、專業書目、期刊論文、學位論文、電子資源。
二、民國(1912 A .D.)以前的資料按朝代順序列之;民國以後則依其著作出版時間排序。
三、期刊論文處,則依作者姓氏以筆畫順序排列;若筆劃相同者再依其姓名筆畫、著作時間排序。

一、十三經暨古籍
(一)十三經注疏本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清〕阮元校訂:《十三經注疏》
(據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學堂重刊本影印)(臺北:藝文書局,1997年初版)。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清〕阮元校訂:《十三經注疏》(據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學堂重刊本影印)(臺北:藝文書局,1997年初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清〕阮元校訂:《十三經注疏》(據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學堂重刊本影印)(臺北:藝文書局,1997年初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清〕阮元校訂:《十三經注疏》(據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學堂重刊本影印)(臺北:藝文書局,1997年初版)。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清〕阮元校訂:《十三經注疏》(據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學堂重刊本影印)(臺北:藝文書局,1997年初版)。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清〕阮元校訂:《十三經注疏》(據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學堂重刊本影印)(臺北:藝文書局,1997年初版)。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清〕阮元校訂:《十三經注疏》(據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學堂重刊本影印)(臺北:藝文書局,1997年初版)。


(二)古籍
〔戰國〕《竹書紀年》,楊家駱主編:《竹書紀年八種廿三卷》(臺北:世界書局,1989年)。
〔漢〕司馬遷著,〔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81 年)。
〔漢〕劉向編訂:《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9月)。
〔漢〕劉向編訂:《管子》,謝浩範、朱迎平譯注(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初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7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2004年4 月)。
〔漢〕劉熙:《釋名》(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宋衷注,〔清〕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1月)。
〔三國吳〕韋昭注:《國語》(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據聚珍仿宋版影印)(臺北:中華書局,1979年)。
〔唐〕林寶:《元和姓纂》(臺北:商務印書,1975年)。
〔宋〕陳彭年等重修,民國林尹等校訂:《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6年9月初版,2003年9月19刷)。
〔宋〕歐陽脩、宋祈等撰:《新唐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8年10月)。
〔宋〕鄭樵:《通志》(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3年)。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清〕阮元:《經籍纂詁》(臺北:宏業書局,1980年)。
二、專業書目
周法高:《周秦名字解詁彙釋補編》(臺北:臺灣書局,1964年10月印行)。
陳 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第五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9年4月)。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新華書店,1982年10月第一版,1985年10月上海第2次印刷)。
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年7月第1版,2007年9月北京第11次印刷)。
張亞初、劉雨撰:《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6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陳漢平:《西周冊命制度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尹盛平主編:《西周微氏家族青銅器群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6月第一版)。
汪師中文:《微史家族銅器群文字編暨疑難文字考釋》(臺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1993年)。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楊 寬:《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初版)。
汪中文師:《西周冊命金文所見官制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4月初版)。
嚴志斌:《四版《金文編》校補》(吉林:吉林出版社,2001年8月)。
劉 正:《金文氏族研究-殷商時代社會、歷史和禮制視野中的氏族問題》(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月第1版)。
杜勇、沈長雲:《金文斷代方法探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2003年3月北京第2次印刷)。
彭裕商:《西周青銅器年代綜合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3年2月第一版)。
陝西省文物局、中華世紀壇藝術館編:《盛世吉金-陝西寶雞眉縣青銅器窖藏》(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王 健:《西周政治地理結構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日〕白川靜:《白川靜著作集˙5˙金文と經典》(日本東京:株式會社平凡社,2004年6月7日初版第三刷)。
胡留元、馮卓慧著:《夏商西周法制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7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中華書局出版(2007年4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何師樹環:《西周錫命銘文新研》(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9月一刷)。
白光琦:《先秦年代探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
李峰著,徐峰譯,湯惠生校:《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上海:新華書店,2007年10月第1版)。
王 輝:《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8年2月第1版,2008年2月第1次印刷)。
高明、涂白奎編著:《古文字類編》(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李 峰:《西周的政體-中國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國家》(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8月第1版)。
霍彥儒,辛怡華主編:《商周金文編:寶雞出土青銅器銘文集成》(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年12月)。
陳斯鵬、石小力、蘇清芳編著:《新見金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


三、期刊論文
(一)依作者姓氏筆劃、文章發表年代遞增排序。
(二)倘若姓氏相同,則依姓名第二字筆畫遞增排序)
四劃
王占奎:〈西周列王年代擬測〉,《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3期),頁17-30。
王占奎:〈陝西眉縣出土窖藏青銅器筆談〉,《文物》總565期(2003年6月),頁
45-47。
王占奎:〈2003年以來所見西周曆日擬年〉,載《第三屆古文字學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頁209-222。
王世民:〈陝西眉縣出土窖藏青銅器筆談〉,《文物》總565期(2003年6月),頁44-45。
王世民:〈西周春秋金文所見諸侯爵稱的再檢討〉,載《第三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2011年3月25~27日),頁139-148。
王治國:〈四十三年 鼎銘文所反映的西周晚期冊命禮儀的變化〉,載朱鳳瀚主編:《新出金文與西周歷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頁297-304。
王 晶:〈卌三年逨鼎銘中「歷人」即《周禮》中的「校人」〉,《中原文物》(2007年第3期),頁51-52,頁63。
王 輝:〈 盤銘文箋釋〉,《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3期),頁81-91。
王 輝:〈四十二年 鼎銘文箋釋〉,載《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2003年10月),頁73-87。
方建軍:〈美國收藏的逨鐘及相關問題〉,《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7年第2期),頁3-5。

五劃
史 言:〈眉縣楊家村大鼎〉,《文物》第7期(1972年7月),頁3-4。
田 率:〈陝西眉縣青銅器窖藏與西周單逨家族〉,《中國歷史文物》2008年第4期(2008年),頁82-87。
田 率:〈四十二年逨鼎與周伐玁狁問題〉,《中原文物》(2010年第1期),頁39 -44,頁65。

六劃
曲安京:〈紀年法及其相關問題〉,《周秦漢唐文化研究》第三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次印刷),頁3-20。
江林昌:〈由新出 公盨、逨氏銅器論夏商周世系-紀念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發表85周年〉,發表於《齊魯文化》: http://www.qlwh.com/jidi/xinshu.asp?id=362 (日期未詳)。
江林昌:〈眉縣新出青銅器與西周王室世系、年代學及相關問題〉,《文史哲》總第278期(2005年第5期),頁5-13。
《考古與文物》編輯部:〈寶雞眉縣楊家村窖藏單氏家族青銅器群座談紀要〉,《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3期),頁13-16。
朱鳳瀚:〈陝西眉縣出土窖藏青銅器筆談〉,《文物》總565期(2003年6月),頁50-52。
朱鳳瀚:〈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之逨器與其家族〉,載其氏著:《商周家族形態硏究》(增訂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頁659-673。

七劃
吳鎮烽、雒忠如:〈陝西省扶風縣強家村出土的西周銅器〉,《文物》第8期(1975年8月),頁59。
汪師中文:〈〈利簋〉銘文彙釋〉,載《第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1993年3月)。
何琳儀:〈逨盤古辭探微〉,《安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4期(2003年7月),頁9-14。
何師樹環:〈讀〈逨盤〉銘文瑣記〉,《文與哲》第3期(2003年12月),頁1-14。
何師樹環:〈「 」字再探與兼「 」〉,載《中山人文學術論叢》第6輯(澳門:澳門出版社,2005年8月一版一刷),頁329-356。
何師樹環:〈叀字別解〉,載《第十七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字
的俗寫現象與多元性:隋唐五代說文學之傳承及其相關問題之探討》(臺北:麗宏出版,2006年5月),頁319—334。
何師樹環:〈〈四十二年逨鼎〉「 書」、「冊 」釋義-附「冊命銘文」名實辨正〉,《政大中文學報》第6期(2006年12月),頁75-102。
何師樹環:〈「 乃命」釋義及「重命制度」考辨〉,《文與哲》第10期(2007年6月),頁57-100。
何景成:〈盠駒尊與昭王南征-兼論相關銅器時代〉,《東南文化》總第204期(2008年第4期),頁51-55。
李長慶、田野:〈祖國歷史文物的又一次重要發現〉,《文物參考資料》第四期(1957年4月27日),頁5-9。
李 零:〈讀楊家村出土的虞逑諸器〉,《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3期),頁16-31。
李 峰:〈論「五等爵」稱的起源〉,載《第三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2011年3月25~27日),頁149-166。
李伯謙:〈也談楊姞壺銘文的釋讀〉,《文物》(1998年第2期),頁33-34。
李伯謙:〈陝西眉縣出土青銅器筆談〉,《文物》第565期(2003年6月),頁53-55。
李佳楠、段德新:〈周禮末崩 僭越在先-董家村、庄白、楊家村三處窖藏同器組合所反映的西周中晚期禮制的變化〉,《寶雞社會科學》總第110期(2005年第1期),頁42-45。
李朝遠:〈眉縣新出逨盤與大克鼎的時代〉,載《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10月15~17日),頁89-96。
李學勤:〈論美澳收藏的幾件商周文物〉,《文物》總283號第12期(1979年12月),頁75。
李學勤:〈對「夏商周斷代工程」西周曆譜的兩次考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2年第5期),頁1-3,頁9。
李學勤:〈戎生編鐘論釋〉,載其氏著:《重寫學術史》(河北:河北教育出版,2002年),頁323-332。
李學勤:〈四十三年佐鼎與牧簋〉,《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2期),頁51-54。
李學勤:〈陝西眉縣出土窖藏青銅器筆談〉,《文物》總565期(2003年6月),頁55-56。
李學勤:〈眉縣楊家村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總565期(2003年6月),頁66-73。
李學勤:〈眉縣楊家村器銘曆日的難題〉,《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5期(2003年10月),頁1-3。
李學勤:〈續說晉侯邦父與楊姞〉,《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第25卷第6期(2005年12月),頁51-52,頁56。
沈寶春:〈人鬲新解〉,載張光裕、黃德寬主編《古文字學論稾》(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第一刷),頁106-113。
孟奐、李韵熙:〈試論西周中晚期世官制度的破壞及其後果〉,《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7卷第1期,頁43-47。

八劃
周鳳五:〈眉縣楊家村窖藏《四十二年逑鼎》銘文初探〉,載《華學》第七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2004年12月),頁93-103。
周鳳五:〈眉縣楊家村窖藏《四十三年逑鼎》銘文初探〉,載《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古文研究所編,2006年第一版),頁51-63。
周曉陸:〈西周「徕器」及相關問題探討〉,《南開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總154期第40卷(2003年第4期),頁62-69。
周曉陸:〈《徠盤》讀箋〉,《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179期(2003年第5期),頁82-91。
周曉陸:〈《徠鼎》讀箋〉,《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4期(2003年11月),頁108-114。
〔日〕松井嘉德:〈記憶される西周史-逨盤銘の解讀〉,《東洋史研究》(2005年12月),頁457-489。

十劃
高 明:〈陝西眉縣出土窖藏青銅器筆談〉,《文物》總565期(2003年6月),頁60-61。
徐天進:〈陝西眉縣出土窖藏青銅器筆談〉,《文物》總565期(2003年6月),頁61-62。
馬承源:〈陝西眉縣出土窖藏青銅器筆談〉,《文物》總565期(2003年6月),頁43-44。
孫亞冰:〈眉縣楊家村卌二、卌三年逨鼎考釋〉,《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4期),頁25-32。
唐 蘭:〈西周銅器斷代中的康宮問題〉,《考古學報》1期﹙1962年﹚。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寶雞市考古工作隊 楊家村聯合考古隊、眉縣文化館:〈陝西眉縣楊家村西周青銅器窖藏發掘簡報〉,《文物》第565期(2003年6月),頁4-44。
〔美〕夏含夷:〈四十二年、四十三年兩件虞逨鼎的年代〉,《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5月),頁49-52。
〔美〕夏含夷:〈四十二年、四十三年兩件虞逨鼎的年代〉,《中國歷史文物》(2003 年5月),頁49-52。
〔美〕夏含夷:〈試論西周銅器銘文的寫作過程:以眉縣單氏家族銅器為例〉,《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重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2005年5月28日至30日於Chicago, U.S.A 芝加哥);後又收錄於李學勤、林慶彰等著:《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重構》(臺北:五南文化事業,2007年8月第一版第一刷),頁113-124。
〔美〕夏含夷:〈由42年、43年〈逑鼎〉談周宣王在位年代、銅器銘文月相定義和〈夏商周斷代工程〉諸問題〉,《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第十六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6年11月13日)。

十一劃
陳佩芬:〈陝西眉縣出土窖藏青銅器筆談〉,《文物》總565期(2003年6月),頁52。
陳昭容:〈兩周婚姻關係中的「媵」與「媵器」──青銅器銘文中的性別、身分與角色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6年6月),頁193—278。
連卲名:〈眉縣楊家村窖藏青銅器銘文考述〉,《中原文物》(2004年第6期),頁42-46。
商國君、傅海濱:〈2003年兩周歷史文化研究述評〉,《周秦漢唐文化研究》第三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次印刷),頁149-181。
張天恩:〈從逨盤銘文談西周單氏家族的譜系及相關銅器〉,《文物》第566期(2003年7月), 頁62-65。
張長壽:〈陝西眉縣出土窖藏青銅器筆談〉,《文物》總565期(2003年6月),頁56-57。
張再興:〈近十年新發表西周金文中的若干新見字和新見字形〉,《Ancient Chinese Bronzes from the Shouyang Studio and Elsewhere: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ommemorating Twenty Years of Discoveries「中國古代銅器:最近發現、最近發展」國際研討會》(2010年10月,Chicago, U.S.A 芝加哥),頁1-19。
張德良:〈金文套辭「嚴在上,翼在下」淺析〉,《齊魯學刊》總第208期(2009年 第1期),頁44-46。
張培瑜:〈逨鼎的王世與西周晚期曆法月相紀日〉,《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3月),頁6-16。
張培瑜:〈陝西眉縣出土窖藏青銅器筆談〉,《文物》總565期(2003年6月),頁57-58。
張培瑜:〈逨鼎的月相紀日和西周年代〉,《文物》第565期(2003年6月),頁78-84。
張懋鎔:〈試論西周青銅器演變的非均衡性問題〉,《考古學報》(2003年3月),頁337-352。
張懋鎔:〈陝西眉縣出土窖藏青銅器筆談〉,《文物》總565期(2003年6月),頁58-60。
張懋鎔:〈眉縣窖藏青銅器與西周單逨家族〉,《周秦漢唐文化研究》第二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頁31-37。同文又刊於《古文字與青銅器論集》第二輯(科學出版社,2006年),頁44-50。
張懋鎔:〈逨盤與西周王年〉,《齊魯學刊》2006年第6期(2006年),頁43-44。
常金倉:〈眉縣青銅器和西周年代學研究的思路調整〉,《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5期(2003年10月),頁4-8。
陳 劍:〈金文「彖」字考釋(上)〉,發表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http://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373(2008-3-12發表)。
陳 劍:〈金文「彖」字考釋(下)〉,發表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http://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374(2008-3-13發表)。
陳久金:〈吳逨鼎月相曆日發現的重大科學意義〉,《自然科學史研究》第22卷(2003 年第4期),頁368-373。
曹 瑋:〈陝西眉縣出土窖藏青銅器筆談〉,《文物》總565期(2003年6月),頁63-65。
麻愛民:〈逨盤補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2期(2011年3月),頁22-26。

十二劃
黃盛璋:〈眉縣楊家村逨家窖藏銅器解要〉,《中國歷史文物》2004年第3期(2004年),頁33-46。
湯餘惠:〈讀金文瑣記〉,《出土文獻研究》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頁60-66。
彭 曦:〈逨盤銘文的注釋及簡析〉,《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5期(2003年10月),頁10-16,頁21。
彭裕商:〈周伐玁狁及相關問題〉,《歷史研究》2004年第三期(2004年),頁3-16,頁190。

十三劃
裘錫圭:〈讀逨器銘文劄記三則〉,《文物》第565期(2003年6月),頁74-77。
葉正渤:〈厲王紀年銅器銘文及相關問題研究〉,載《古文字研究》第26輯(2006年11月),頁195-200。
葉正渤:〈從曆法的角度看逨鼎諸器及晉侯穌鐘的時代〉,《史學月刊》(2007年第12期),頁21-27。
葉正渤:〈宣王紀年銅器銘文及相關問題研究〉,載《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2008年9月北京第1次印刷),頁201-205。
葉正渤:〈西周標準器銘文疏證(三)〉,載《中國文字研究》第十四期(2011年3月),頁42-56。
董 珊:〈略論西周單氏家族窖藏青銅器銘文〉,《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4期),頁40-50。
董蓮池:〈「 」字釋禱說的幾點疑惑〉,載《古文字研究》第27輯(2008年9月),頁117-121。
楊亞長:〈再說金文所見之益公-兼與韓巍先生商榷〉,《考古與文物》(2009年第5期),頁60-67。
楊秋穎、齊揚、趙林娟、李艷萍、王竑:〈寶雞眉縣出土27件窖藏青銅器鏽蝕特徵及成分的分析研究〉,《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第19卷第4期(2007年11月),頁23-27。
楊 麟:〈《周禮》與西周金文所見司徒官研究〉,《西安社會科學》第28卷第6 期(2010年12月),頁84-85,頁109。

十四劃
劉士莪:〈牆盤、逨盤之對比研究-兼談西周微氏、單公家族窖藏銅器群的歷史意義〉,《文博》(2004年第5期),頁21-27,及頁49。
劉軍社:〈陝西眉縣出土窖藏青銅器筆談〉,《文物》總565期(2003年6月),頁47-49。
劉懷君等:〈眉縣出土一批西周窖藏青銅器樂器〉,《文博》(1987年第2期),頁17-25。
劉懷君:〈陝西眉縣出土窖藏青銅器筆談〉,《文物》總565期(2003年6月),頁49-50。
劉懷君、辛怡華、劉棟:〈四十二年、四十三年逨鼎銘文試釋〉,《文物》總565期(2003年6月),頁85-89。
劉懷君、辛怡華、劉棟:〈逨盤銘文試釋〉,《文物》總565期(2003年6月),頁90-93,頁95。
戰國時代:〈略論陝西眉縣發現的西周單氏家族青銅窖藏〉,發表於《國學論壇》:
http://bbs.guoxue.com/redirect.php?tid=117019&goto=lastpost(2004-8-26 發表)。

十五劃
潘玉坤:〈金文「嚴在上,翼在下」與「敬乃夙夜」試解〉,《故宮博物院院刊》總109期(2003年第5期),頁70-75。
鄭師憲仁:〈銅器銘文「金甬」與文獻「鸞和」之探究〉,《東海中文學報》第18期(2006年7月),頁11-24。

十六劃
韓 巍:〈眉縣盠器群的族姓、年代及相關問題〉,《考古與文物》(2007年第4期),頁16-21。
韓 巍:〈單逑諸器銘文習語的時代特點和斷代意義〉,《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頁26-33。
韓 巍:〈冊命銘文的變化與西周厲、宣銅器分界〉,《文物》(2009年第1期),頁80-85。
韓 巍:〈新出金文與西周諸侯稱謂的再認識-以首陽齋藏器為中心的考察〉,《Ancient Chinese Bronzes from the Shouyang Studio and Elsewhere: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ommemorating Twenty Years of Discoveries「中國古代銅器:最近發現、最近發展」國際研討會》(2010年10月,Chicago, U.S.A 芝加哥),頁1-10。
韓 巍:〈重論西周單氏家族世系—兼談周代家族制度的一些問題〉,載朱鳳瀚主編:《新出金文與西周歷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頁168-195。


十九劃
羅見今:〈中國曆法的五個周期性質及其在考古年代學中的應用〉,《周秦漢唐文化研究》第3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次印刷),頁6-18。


(三)學位論文
何師樹環:《西周土地所有權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後編入古代歷史文化研究輯刊四編第五冊(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0年初版)。
何師樹環:《西周對外經略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後編入古代歷史文化研究輯刊四編第四冊(臺北:花木蘭出版社,
2010年9月初版)。
鄭師憲仁:《西周銅器銘文所載賞賜物之研究-器物與身分的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王 偉:《眉縣新出青銅器銘文綜合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5月)。
趙燕姣:《從《牆盤》、《逨盤》看西周世族政治》(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5月)。
林玉凰:《北趙晉侯墓地青銅器銘文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6月)。
高玉平:《2003年眉縣楊家村出土窖藏青銅器銘文考述》(合肥: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5月)。
林美娟:《西周冊命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
謝博霖:《西周青銅器銘文人名及斷代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四)電子資源
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金文工作室:《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
http://www.ihp.sinica.edu.tw/~bronze 。
2.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http://www.gwz.fudan.edu.cn/Default.asp 。
3. 漢字構形資料庫 http://cdp.sinica.edu.tw/cdphanzi/ 。
4.《中華文明之時空基礎架構系統》:http://ccts.ascc.net/ 。
5. 顧立雅中國古文字學中心:http://cccp.uchicago.edu/ 。
6. 《中國文字研究》編輯部:http://www.wenzi.cn/Qikantougao/index.aspx 。
7. 漢字古今音資料庫: 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ccr/ 。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5.197.123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5.197.123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