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23115-11533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23115-115338
論文名稱
Title
台海兩岸對於國家定位之政策傳播研究
Studies on the Cross-Strait Policy Communication of "One China Polic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6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5-06-1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5-09-23
關鍵字
Keywords
輿論戰、一中、1949、兩岸、宣傳策略
one china policy, 1949,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s, Public Opinion Warfar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34 次,被下載 79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3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799 times.
中文摘要
傳播及資訊的掌握,不只用於國防,更是國際之間、外交縱橫乃至戰略的攻防戰。未來戰場上,能夠擁有資訊科技優勢者,就能穩操制敵機先之勝劵。一言興邦一言喪邦,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政治傳播的企圖,便是創造政治上有利的環境,而此對象並非為有形的經濟、軍事等,而是無息無蹤的傳播,將傳播加入政治意涵,便可創造政治有利態勢。其結果並不可能單獨展現成效,而是在軍事、政治、經濟上相伴隨而相乘結果。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進行研究,主要運用傳播理論中,「議題設定理論」、拉斯威爾於1948年《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和功能》論文中提出傳播之「5W模式」與解放軍對於「輿論戰」的戰略詮釋方式,以中國共產黨解放軍與中華民國國軍,在軍事鬥爭時所採取的輿論策略研究為起點,並聚焦於1949年之後,兩岸以領導人為主之對對岸、國內乃至國際社會的輿論宣傳策略,進一步比對出國際關係、資訊戰及有形物資戰力的連動性。
本研究得出研究成果有三:
一、輿論戰於「一中」議題合縱連橫之兩岸政府。
二、急起直追的台灣輿論戰策略及宣傳技巧。
三、以輿論戰成功扭轉形象化解對峙的中國政府。
研究者並提出四項建議,供有關單位參考:
一、正面資訊之營造與國際曝光度之拿捏分寸應更精準。
二、中共和平崛起的宣傳手法應可複製或加以運用;
三、貼近民間及社會脈動之宣傳語言應多加學習。
四、善用新媒體,形成影響力。
關鍵字:輿論戰、一中、1949、兩岸、宣傳策略
Abstract
The ut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isn't simply a matter of national security, it is essentially a way to gain global importance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s well. In future warfares, those who hold dominance over crucial pieces of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gain significant leads, that is, they obtain invaluable information concerning both the enemy and themselves, which in turn grants them an effortless victory. With that in mind, even a single word could decide the fate of a nation; every individual holds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own country, regardless of their occupations or social rankings. This leads to the emergence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which aims to construct a beneficial environment in the world of politics, with the target not being economics or military arms, but rather the abstract forms of communication. By combining these forms of communication with the current political standards, and utilizing economic or military forces, nations can create political trends serving in their favor, stabilizing their place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This study provides insights on this particular subject through studies of past documents, and mainly applies methods including the “Theory of Agenda Setting”, the “5 W model” brought up by Harold Lasswell in his essay on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s, and the Liberation Army’s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ree warfares (media, psychological and legal). Initially observing the early stages of struggles between PROC and ROC(Taiwan), it further focuses on the measures taken by political leaders on both sides after 1949, exploring the impacts of their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study has provided three main results:
1.The measures that opposing governments have implemented during the three
warfares due to the “One-China Policy”, such as aligning themselves with other nations.
2. The incredible breakthroughs that Taiwan has made in upgrading its tactic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over the years.
3.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success in twisting its image and resolving conflicts
through implementation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Scholars have also come up with four pieces of advice for relevant units:
1. The quantity and contents of the information used to build positive images of a
nation should be handled more carefully.
2. The non-violent rise of the PROC government should be included i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3. Communication measures that relate closely to civil and social pulse should be
examined and absorbed.
4. Utilizing modern types of media could impact societies widely.

Keyword: Public Opinion Warfare, One China Policy,1949,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理論與方法……………………………………………………2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3
第二章 分治蘊釀期之宣傳與訴求(1921-1949) …………….……………45
第一節 中共依附國民黨成長的創黨傳播策略……………………………45
第二節 兩黨之文宣傳播(1937-1949)………………………….……...56
第三章 政權尋求認同的宣傳策略(1950-1990)…………………………......64
第一節 國民政府之宣傳及效果(1950-1960)……………………..…..64
第二節 台灣由隔離到交流的觀望與策略(1960-1990)…………..…..72
第三節 中共的宣傳策略(1950到1980年)………………………….....77
第四節 以統一及中國崛起為主軸的宣傳(1979-1990)…………...….84
第四章 台海兩岸之宣傳及策略運用(1990迄2012年)……….………....92
第一節 兩蔣結束後國際發聲管道之開創…………………….……..…..92
第二節 中共大國和平崛起的宣傳策略(1990-2015年)…….…..…..114
第五章 結論……………………………………………………….……....…129
參考書目…………………………………………………………….…………141
圖目錄……………………………………………………………….……..……vi
表目錄………………………………………………………………………..…vii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 中文資料
(一)中文專書
人民出版社,1957,<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孫中山先生選集》,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1983,《毛澤東書信選集》,北京市:新華書店。
人民出版社,1984,〈論幹部政策〉,《陳雲文選第2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1984,〈關於幹部隊伍建設的幾個問題〉,《陳雲文選第1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1990,〈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談話〉,《毛澤東新聞工作文獻選編》,北京市:新華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1991,《毛澤東選集》,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1993,《鄧小平文選》,第1卷,北京市:新華書店。
人民出版社,1993,《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市:新華書店。
于朝暉,2008,《戰略傳播管理:冷戰後美國國際形象構建研究》,北京市:時事出版社。
中央研究院,1991,《徐永昌日記》,臺北市 : 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
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市:幼獅文化。
王杏芳主編,1995,《中國與聯合國:紀念聯合國成立五十周年》,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
王杏芳主編,1995,《中國與聯合國:紀念聯合國成立五十周年》,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
王奇生,2003,《黨員、黨權與黨爭 : 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上海市:上海書店。
王崑義,2006,《中共對台「輿論戰」》,臺北市: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王檜林編,1990,〈中國國民革命與社會各階級〉,《中國現代史參考資料》,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包惠僧,1984,《包惠僧回憶錄》,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台灣主權與一個中國論述大事記編輯小組編輯,2002,《台灣主權與一個中國論述大事記》,臺北:國史館。
正中書局,1998,《傾聽人民的聲音-李登輝總統十年建樹,破舊立新》,臺北市:正中書局。
向青,1988,《共產國際中國革命關係史稿》,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朱金平,2005,《輿論戰 : Fight of the public opinion》,北京市:中國言實出版社。
朱浤源,1999,《撰寫碩博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市:正中書局。
何舟、陳世敏,1998,〈中國大陸的新聞自由:過去、現在和將來〉,《中國大陸新聞傳播研究-「一九九三年中文傳播研究暨教學研討會」論文彙編》,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傳播研究所。
呂亞力,1994,《政治學方法論》,臺北市:三民書局。
李登輝,1994,《經營大台灣—李登輝總統談市政經營、省政經營與國家經營》,臺北市:遠流出版。
李慎明、王逸舟,2007,〈「新布希主義」與轉型外交〉,《2007: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國際形勢黃皮書)》,北京市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杜聖聰,2008,《兩岸真相密碼 : 中共對台宣傳的政策、作為與途徑》,臺北市 : 秀威資訊科技。
沈孟穎,2005,《咖啡時代--台灣咖啡館百年風騷》,臺北市:遠足文化。
沈傳光,2005,《2010信息災害-發展中的國家生存戰略》,北京市:新華出版社。
辛繼霖譯、都柏著,1973,《輿論與宣傳》,臺北市:黎明出版社。
辛灝年,1999,《誰是新中國 : 中國現代史辨》,美國:藍天出版社。
周忠非,1994,《中美建交中的台灣問題》,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林東泰,1999,《大眾傳播理論》,臺北市:師大學苑。
邵宗海,1998,《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歧見》, 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邵宗海,2001,《兩岸關係:陳水扁大陸政策》,臺北市:生智文化事業公司。
邵宗海,2002,〈陳水扁『一邊一國』主張分析與對兩岸關係的影響〉,《亞太情勢發展學術研討會》,臺北市:淡江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美國研究所。
邵宗海,2007,《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臺北市:華泰書局。
思今、侯寶成、李金河、楊繼成,2006,〈輿論戰:信息化戰爭的一大奇觀〉,《政工導刊》,第6期,陝西:政工導刊編輯部。
宮力,1994,《跨越鴻溝 : 1969-1979年中美關係的演變》,鄭州市:河南人民出版社。
桑兵,2014,《孫中山先生的活動與思想》,北京市 :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秦孝儀主編,1978,《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臺北市:中正文教基金會。
秦孝儀主編,1984,〈中華民國四十八年元旦告全國軍民同胞書〉,《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臺北市 :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秦孝儀主編,1984,〈反共抗俄基本論〉,《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臺北市 :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秦孝儀主編,1984,〈為本黨改造告全黨同志書〉,《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臺北市 :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袁方,2002,《社會學方法》,台北市:五南書局。
馬建離、譚克繩、蕭德才編,1995,《海峽兩岸關係40年》,漢口市:湖北教育出版社。
高朗,1993,《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一九五〇-一九七二)》,臺北市:五南書局。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2007,《政治作戰要綱》,臺北市:國防部教準部。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1983,《鄧小平言論集.(補篇)(一九五七- 一九八〇)》,臺北市: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
張玉良,1998,《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國際戰略謀劃 : 學習江澤民同志關於國際戰略的論述》,北京市:國防大學出版社。
張亞中、李英明,2000,《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臺北市:生智出版社。
張萬年,1999,《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市:軍事科學出版社。
張慧元,1998,《大眾傳播理論解讀》,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郭必強、美良芹等編,2006,《南京大屠殺史料集19-21:日軍罪行調查委員會調查統計》,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
郭立民,1992,《中共對台政策資料選輯,(1949-1991)上冊》,臺北:永業出版社。
郭恒鈺著、李逵六譯,1985,《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 : 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統一戰線一九二四-一九二七年》,北京市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陳力丹,1999,《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北京市 : 中國廣播電視。
陳志奇,1981,《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台北:中華日報社。
陳芸芸等譯、McQuall, Denis著,2002,《最新大眾傳播理論》,臺北市:韋伯文化。
陳春山,1992,《兩岸經貿政策解讀》,臺北市 : 月旦出版。
喜安幸夫,2006,《臺灣 : 四百年的故事》,臺北市:海信圖書出版。
彭明,1993,<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令嚴駁北京黨員之違法會議>,《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1924-1927)第五冊》,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
彭繼超,2005,《國家戰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實》,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
童大林,1992,〈台灣海峽-黃金海峽、希望海峽〉,《變遷中兩岸經貿關係研討會》,臺北市:中時文化。
黃俊英,1996,《行銷研究 : 管理與技術》,臺北市:華泰書局。
黃修榮,1996,《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偉大構想》,北京市:中共黨史研究。
黃修榮,1998,《國共關係七十年》,廣州市 : 廣東教育出版社。
新聞鏡雜誌社編輯部,1999,《媒體取捨之間》,臺北市:華瀚文化。
楊中美,2000,《李登輝vs.江澤民》,臺北市:時報文化。
趙建民,1994,《兩岸互動與外交競逐》,臺北市:永業出版社。
趙春山、楊開煌、邵宗海,2000,《兩岸關係論叢,乙亥到己卯年》,臺北市:華泰文化事業公司。
劉家棟,1995,《陳雲在延安》,北京市:中央文獻出版社。
劉紹唐主編,1986,《民國大事日誌(第二冊)》,臺北市:傳記文學出版社。
劉進慶著、王宏仁、林繼文、李間俊譯,1991,《戰後臺灣經濟分析》,臺北市:人間出版社。
劉繼南、周積華、段鵬著,2002,《國際傳播與國家形象—國際關係的新視角》,北京市: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蔡瑋,2005,《中國和平發展與亞太安全》,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鄭宇碩等著,1999,《後冷戰時期的中國外交》,香港區: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謝益顯主編,1988,《中國外交史 :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1979》,鄭州市:河南人民出版社。
藍博洲、孟樊,1993,《白色恐怖》,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羅世宏譯、Severin, Werner J.著,2013,《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運用》,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關中,2010,《中國命運、關鍵十年》,臺北市:天下文化出版社。


(二)中文期刊
王崑義,2009,〈兩岸和平協議──理論、問題與思考〉,《全球政治評論》,(26):45-92。
王鋒,2009,〈抗戰時期「知識青年奔赴延安」現象〉,《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14):51-58。
余佳霖,1990,〈大衆傳播媒介對政治態度與行爲之影響〉,《復興崗學報》,(45):385-426。
汪朝光,2005,〈簡論國共內戰時期國民黨的「戡亂動員」〉,《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2)3:34-39。
沈有忠,2004,〈中共解放軍戰略與軍事裝備的現代化〉,《展望與探索》,(2)8:32-50。
邵宗海,2003,〈從兩岸關係的變遷探討兩岸關係的定位(上)〉,《遠景基金會季刊》,(4)4:1-36。
邵宗海,2007,〈北京對台政策演變的透視〉,《中共研究》,(41)1:27-33。
馬貴凡,1986,〈季米特洛夫在共產國際執委會書記處討論中國問題會議上的發言〉,《中共黨史研究》,(4):84-86。
張淑雅,1990,〈美國對台政策轉變的考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469-486。
張順良,2011,〈論國民黨改組派與中原大戰〉,《正修通識教育學報》,(8):181-202。
彭錦珍,2004,〈資訊時代中共國防現代化之研究 -解放軍信息戰發展及其對台海安全之衝擊〉,《復興崗學報》,(82):187-218。
程志超,2002,〈資訊戰發展現況及我應努力之方向〉,《海軍官校學術季刊》(21)2:44-51。
黃渲,2009,〈2009年中共涉台工作〉,《中共研究》,43(2):51-65。
楊奎松,2001,〈孫中山先生與共產黨——基於俄國因素的考察〉,《近代史研究》,(3):22-25。
劉文科、張文靜,2010,〈當代政治傳播的研究領域〉,《雲南行政學院學報》,(12)1:39-41。
樓榕嬌、李志偉,2010,〈從資訊時代戰略傳播思維析論國軍之新聞發佈〉,《復興崗學報》,(98):27-50。
郝玉慶、蔡仁照、陸惠林,2004,〈資訊時代的新聞輿論戰〉,《中共中央黨校學習時報》,(234):22-34。
蔡美瑛,1995,〈議題設定理論之發展:從領域遷徙、理論延展到理論整合〉,《新聞學研究》,(50):97-124。
魏艾,2007,〈中共十七大後的情勢發展變化〉,《中共研究》,(41)11:118-138。
魏鏞,2002,〈邁向民族內共同體:台海互動模式之建構、發展與檢驗〉,《中國大陸研究》,(45)5:1-55。
嚴海建,2011,〈國民政府對南京大屠殺案審判的社會影響論析〉,《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4:108-113。

(三)中文媒體資料
中共人民代表大會,1979年1月1日,〈告台灣同胞書〉,《人民日報》,1版。
中國共產黨第四次黨代表大會文件,1925年6月5日,〈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帝國主義野蠻殘暴的大屠殺告全國民眾〉,《嚮導》,第117期。
中國時報,2002年8月6日,〈國台辦針對「一邊一國」定性為台獨〉,《中國時報》,1版。
中華日報,1996年1月31日,〈李鵬:台灣總統民選是地區選舉〉,《中華日報》,3版。
巨緣,1924年10月1日,〈帝國主義與反革命壓迫下的孫中山先生政府〉,《嚮導》,第85期。
白德華、王綽中,1995年3月9日,〈王兆國:連戰回應「江八點」比較實事求是〉,《中國時報》, 2版。
江澤民,2002年11月9日,〈十六大政治報告〉,《聯合報》,4版。
李黎明,2009年12月11日,〈國際體系「G-2」新概念〉,《青年日報》全球戰略觀察專欄,7版。
邵宗海,1990年10月10日,〈「一國兩區」的理論及其實建的可行性〉,《中央日報》,16版。
唐興奇,1925,〈五卅運動的意義〉,《嚮導》,第121期。
夏珍,2000年7月1日,〈陳總統:台灣人民堅決維護中華民國主權〉,《中國時報》,2版。
崔慈悌、薛孟杰,2006年2月22日日,〈反廢統,傳布希派特使來台〉,《工商時報》,A4版。
張國燾,1922,〈革命黨的“否認”病〉,《嚮導》,第15期。
張國燾,1923,〈中國革命與國際之關係〉,《嚮導》,第23期。
張瑞昌,2000年6月28日,〈陳總統首度表明接受一中各自表述〉,《中國時報》,A1版。
陳獨秀,1922,〈革命與反革命〉,《嚮導》,第16期。
陳獨秀,1922,〈造國論〉,《嚮導》,第2期。
陳獨秀,1923,〈國民黨左右派之真意義〉,《嚮導》,第62期。
陳獨秀,1923,〈歐戰士周年紀念之感想〉,《嚮導》,第76期。
陳獨秀,1925年7月21日,〈為工會條例告中國工人〉,《嚮導》,第122期。
陳獨秀,1926,〈悼中山先生!〉,《嚮導》,第106期。
彭述之,1923〈二七鬥爭的意義與教訓〉,《嚮導》,第101期。
甯一平,1923,〈兩種革命的推究〉,《嚮導》,第45期。
甯一平,1923,〈兩種革命的推究〉,《嚮導》,第45期。
甯一平,1923,〈兩種革命的推究〉,《嚮導》,第45期。
童振源,2010年7月16日,〈兩國論:新李登輝路線的起點〉,《新加坡聯合早報》,8版。
廖承志,1982 年7 月25 日,〈致蔣經國先生信〉,《人民日報》,1版。
劉添財、陳嘉宏,2000年7月19日,〈陳總統:兩岸緊張趨緩,現在球在中共那邊〉,《中國時報》,4版。
蔡和森,1924,〈義和團與國民革命〉,《嚮導》,第81期97特刊。
蔡和森,1925,〈今年五一之中國政治狀況與工農階級的責任〉,《嚮導》,第120期。
蔡和森,1925,〈馮自由派反革命運動的解剖——國民黨淘汰反革命分子之必要〉,《嚮導》,第111期。
蔣中正,1958年01月14日,〈本黨又是面臨時代一次考驗〉,《TheNew York Time》。
鄭竹園,1996年7月22日,〈兩岸經濟關係的互補與競爭〉,《中國時報》,10版。
聯合報,,1958 年12 月24 日,〈反攻大陸計劃,主義為前鋒,武力是後盾〉,《聯合報》,1 版。
聯合報,1958 年11 月2 日,〈張君勱在港告記者 大陸必然爆發革命〉,《聯合報》,2版。
聯合報,1958 年9 月30 日,〈蔣總統答記者問全文〉,《聯合報》,2版。
聯合報,1975年08月5日,〈共匪人民公社 瀕臨解體邊緣〉,《聯合報》,1版。
聯合報,1981 年1 月13 日,〈總統昨天昭示國人 絕對不與共匪談判〉,《聯合報》,1版。
聯合報,1984年10 月17 日,〈俞院長昨呼籲國人 正視國家非常處境〉,《聯合報》,1、2版。
聯合報,1994 年5 月23 日,〈1993 年赴陸投資金額,投審會公布之數字〉,《聯合報》,19版。
聯合報,1995 年6 月28 日,〈洗腦式宣傳式威力驚人〉,《香港聯合報》,10版。
瞿秋白,1925,〈帝國主義的五卅屠殺與中國的國民革命〉,《嚮導》,第119期。
瞿秋白,1926,〈五卅運動中的國民革命與階級鬥爭〉,《嚮導》,第129期。

(四)中文學位論文
曹孝中,2008,《中共「航天戰略」虛實研究:以北斗衛星發展為例》,臺北市: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程勇超,2007,《戰略溝通思維之國軍新聞傳播功能研究》,臺北市: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新研所碩士論文。
趙桂芳,2002,《認同議題在總統選舉中扮演的角色及影響--「兩國論」是未來民進黨得票率的助力或阻力》,宜蘭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中文官方文件
中央統戰部、中央檔案館,1991,《中共中央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統一戰線檔選編 [專著] 》,北京市:檔案出版社。
中央檔案館,1983,《中共中央檔選集-中央為目前反日抗的秘密指示信》,第十冊,北京市: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央檔案館,1983,《中共中央檔選集-中共中央通告第五號-關於孫中山先生逝世後之宣傳問題》,第三冊,北京市: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央檔案館,1983,《中共中央檔選集-對於中央執行委員會報告之議決案》,第一冊,北京市: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2011,《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辦公廳,1957,《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獻》,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檔案館,2011,〈八一宣言〉,《中共中央文件選(1921-1949)》,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共中央檔案館,2011,〈中央為目前反日抗的秘密指示信〉,《中共中央文件選(1921-1949)》,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共中央檔案館,2011,〈中國共產當為日帝國主義強店東三省第二次宣言〉,《中共中央文件選(1921-1949)》,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共中央檔案館,2011,〈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帝國主義國民黨一致壓迫與屠殺中國革命民眾宣言〉,《中共中央文件選(1921-1949)》,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共中央檔案館,2011,〈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中共中央文件選(1921-1949)》,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共中央檔案館,2011,〈中國共產黨致中國國民黨書〉,《中共中央文件選(1921-1949)》,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1997,《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1917-1925》,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1995,〈國民黨第八屆中常會第98 次會議紀錄〉,黨史館藏。
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研究局,1994,《台灣問題文獻資料選編》,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97,《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檔案》,南京市 : 江蘇古籍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休斯敦領事館,2003,〈溫家寶總理在哈佛大學的演講-把目光投向 中國〉,網址:http://houston.china-consulate.org/chn/xwgd/t56131.htm。檢索日期:2013.01.05。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3,《大陸事務手冊-八十二年版》,台北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外交部新聞文化司,1994,《中共與各國建交聯合公報彙編》,臺北市:外交部。
全國圖書館文獻,2006,《心戰犯谷壽夫判決書正本[縮微品]》,北京市:國家圖書館。
江澤民,1989,〈關於黨的新聞工作的幾個問題〉,《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21/content_2600239.htm。檢索日期:2013.04.11。
江澤民,1990年6月11日,〈江澤民就台灣問題發表重要講話〉,《人民日報》,1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9,《李總統登輝特殊國與國關係 : 中華民國政策說明文件》,臺北市 : 陸委會。
版社。
胡志強,1992,《臺北市的大陸統一政策》,新聞局編印之宣傳小冊,臺北市:行政院新聞局。
胡耀邦,1985,〈關於黨的新聞工作〉,《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7/content_2557568.htm。檢索日期:2013.05.13。
國民黨中央黨部,1976 年11 月14 日,〈國民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蔣主席政治報告全文〉,《聯合報》,3版。
陳水扁,2002,〈8月3日談話全文〉,《中華民國總統府》網址: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shownews.php4. 檢索日期:2013.02.12。
陳紅民,2005,《戴季陶 1925—1926 年間致胡漢民等幾封信》,民國檔案。
葉劍英,1981年10月1日,〈有關和平統一臺灣的九條方針政策見〉,《人民日報》,1版。
臺灣經濟研究院編撰,2002,《兩岸經濟統計月報》,第118期,臺北市:行政院陸委會。

(六)中文網路資料
人民網,1923,〈中國共產黨為吳佩孚慘殺京漢路工告工人階級與國民〉,《嚮導》,第20期。網址: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66627/66627/4489286.html。檢索日期:2013.02.01
中國中央電視台,2009,〈5月26日,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的演講〉。網址:http://big5.cctv.com/gate/big5/news.cctv.com/history/20090526/101851.shtml。檢索日期:2013.07.16。
中國評論社,2006,〈胡錦濤:對台獨人士也要爭取團結〉,網址: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檢索日期:2013.01.02。
中國評論新聞網,2012,〈馬英九總統致賀習近平 盼創更和平紅利〉,網址: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檢索日期:2013.01.02。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12,〈2012年兩岸關係:「一中框架」承前啟後 深化互信普及共識〉,網址:http://hk.crntt.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47921&secid=47949。檢索日期:2013.01.02。
中國網,2003,〈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網址: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424517.htm。檢索日期:2013.01.02。
孔英,2004,〈透視信息化戰爭中的新聞輿論戰〉,《新華社》,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4-06/01/content_1500707.htm。檢索日期:2012.11.15。
王林、王貴濱著,2004,〈輿論戰與心理戰辨析〉,《新華網》,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4-06/22/content_1539876.htm。檢索日期:2012.11.15。
王高成,2006,〈台海危機10週年的省思與啟示〉,《全球防衛誰誌261期》,網址: http://www.diic.com.tw/mag/mag261/261-8-5.htm。檢索日期:2013.02.12。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2005,〈光榮與夢想〉。網址:http://news.sina.com.cn/c/2005-10-17/06508025158.shtml。檢索日期:2013.04.25。
江朝光,2006,<抗日戰爭歷史的影像記憶――以戰後中國電影為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網站》,網址:http://jds.cass.cn/Item/2445.aspx,2006.2.28。檢索日期:2015.01.25。
何清漣,2007,〈從十七大報導看中共控制媒體技巧的精緻化〉,《大紀元》,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7/10/26/n1880393.htm。檢索日期:2013.02.12。
吳釗燮、童振源,2013,〈民進黨八年執政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展望〉,《228網站》,網址:http://tda.228.net.tw/nathan/2013/8Years/Day_1/兩岸篇.pdf。檢索日期:2014.09.12。
查君紅,2007,〈中國戰略利益:毛澤東和鄧小平的判定之比較〉,《中國在線》,網址:http:www.cnolo.com/China/ns/2007424/0265347249.htm。檢索日期:2013.02.12。
香港大學民意網站,2006,〈台灣、香港、澳門、沖繩民眾文化與國家認同國際比較調查(2006)〉,網址:http://hkupop.hku.hk/chinese/release/release529.html。檢索日期:2013.02.05。
袁鵬,2002,〈美國老冒出“中國威脅論〉,《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網址: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ch-yuwai/183410.htm。檢索日期:2013.02.12。
張海祥,2006,〈全球部署中國威脅論〉,《香港信報》,網址: http://209.85.175.104/search?q=cache:fa2NMrHMzuMJ:www.ln.edu.hk/caps/docs/paper04.doc+%E4%B8%AD%E5%9C%8B%E5%A8%81%E8%84%85%E8%AB%96&hl=zh-TW&ct=clnk&cd=5&gl=tw。檢索日期:2013.04.28。
張喜燕、嚴興平,2012,〈戰略溝通視角下美軍的社交媒體運用〉,《人民網》,網址:http://media.people.com.cn/BIG5/22114/206896/242982/17826730.html。檢索日期:2013.02.12。
陳雅莉,2003,〈神五成功挑戰誰?〉,《華盛頓觀察週刊2003年第39期》,網址: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showtemp.cfm?showtempid=361&charid=2&uid=1&CFID=644817&CFTOKEN=45833527。檢索日期:2013.02.14。
陳雲林,1998,〈拳拳愛國心 殷殷統一志〉,《人民網》,網址:http://zg.people.com.cn/BIG5/33839/34943/34982/2638360.html。檢索日期:2015.02.05。
陶文釗,2007,〈外交部:中方反對美借軍力問題渲染"中國威脅論" 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探索太空〉,《新華社》,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6/14/content_6243216.htm。檢索日期:2013.03.10。
搜狐新聞,2013,〈延安梁家河四十載變遷:習近平曾住窯洞成景點〉,網址:http://news.sohu.com/20130131/n365138256.shtml。檢索日期:2013.05.10。
新華網,2003,〈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密切關注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發展態勢積極關心支持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3-05/24/content_885152.htm。檢索日期:2013.04.01。
新華網,2004,〈中國軍隊開展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研究訓練〉,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4-06/21/content_1538252.htm。檢索日期:2012.11.15。
新華網,2004,〈韜光養晦,有所作為──鄧小平外交思想淺議〉,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08/09/content_1741467.htm。檢索日期:2013.01.02。
新華網,2005,〈胡錦濤號召弘揚航天精神-提發展科技事業4要求〉,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polictics/2005-11/26/content_3837993.htm。檢索日期:2013.01.02。
新華網,2006,〈努力提升國家軟實力學習貫徹胡錦濤同志在第八次全國文代會笫七次全國作代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網址: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1/10/content_5315058.htm。檢索日期:2013.03.28。
新華網,2006,〈胡錦濤: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要堅持和平崛起──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座談會的講話〉,網址: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hpdl/1125337.htm。檢索日期:2013.02.12。
楊明憲,《台灣經濟發展歷程與策略》,網址:yangmh.idv.fcu.edu.tw/taiwaneconomics.htm - 281k,檢索日期:2009年3月16日。
葛維新、謝志傳,2007,〈評析陳水扁的衝撞政策〉,《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網址: http://www.npf.org.tw/post/3/2979。檢索日期:2013.02.12。
鄧岱賢,2009,〈建立兩岸和平發展繁榮的互動架構〉,《新華澳報網》,網址:http://www.waou.com.mo/detail.asp?id=33780。檢索日期:2013.02.12。
魯軍,2009,〈經國先生,我們真的很想念你!〉,《蔣故總統經國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活動籌備委員會》網址:http://www.cck.org.tw/me/me_article_4.html。檢索日期:2013.02.12。
衡曉春、鄒維榮,2004,〈輿論戰作為新課程進入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課堂〉,《解放軍報》,網址:http://www. southcn. com/news/china/zgkx/200403220717.htm。檢索日期:2013.02.12。

二、英文資料
Bernard C. Cohen(1963), 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rancis C. Dane(1990), Research Methods, Pacific Grove, California:Brooks Cole.
Glaser, Bonnie S. 2006. “Discord on the Eve of the Bush-Hu Summit.” Comparative
Connections, Vol. 8, No.1, pp. 38.
Hungdah Chiu ed(1973)., China and the Question of Taiwan.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John Arquilla and David Ronfeldt(1977) , Information,power,and grand strategy: in Athen’s camp-section 1,”in John Arquilla and David Ronfeldt,eds.,In Athena’s Camp:Preparing for Conflict in the Information Age,Asnta Monica,CA :Rand
Lasswell, H. D. (1948).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n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In W. Schramm & D. F. Roberts (Eds.), 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Mark Landler(2000),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2, 2000 section A.p3.
Rogers, E.M.,& Dearing, J.W. (1988). Agenda-setting research: Where has it been? Where is it going? In: Anderson, J.A. Ed.
Saunders, Phillip C. (2005). “Long-Term Trends in China-Taiwan Relations: Implications for U.S. Taiwan Policy.” Asia Survey, Vol. 45, No. 6。
Schramm & D. F. Roberts (Eds.), 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Snyder, L.(1976).Verifies of Nationalism: A Comparative Study.New York:Holt,
Thomas D(2011).May field III.A Commander’s Strategy for Social Media,Issue 60〔J〕.1st quarter 2011/JFQ。
Wincker, E.A. (1984). Taiwan: From hard to soft authoritarianism? China Quartaly, 99,481-499.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