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26105-00301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26105-003014
論文名稱
Title
中國崛起與美國亞太地區安全戰略之研究:地緣政治理論之觀點
The study of China's Rising and America's Asia-Pacific safety strategy:Viewpoint of Geopolitic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5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5-07-2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5-08-26
關鍵字
Keywords
亞太地區、地緣政治、中國、東南亞國協、和平崛起、臺灣問題
ASEAN, Asia Pacific regio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problem, geopolitics, peaceful ris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34 次,被下載 424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3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244 times.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伴隨著經濟快速成長,使其不論是在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各層面,均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隨著中國的崛起,它對世界的看法也有所改變。在「和平共處五原則」的思想下,中國逐步由「韜光養晦」邁向「和平崛起」與「和平發展」。本文乃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切入,研究地理與戰略間相互關係及地理在戰略上之價值,地理為國家安全戰略決策之基礎,生存與發展之主要憑藉。拿破崙曾說:「瞭解一個國家的地理,就可以瞭解其外交決策。」
以中國和平崛起為核心,探討中國和平崛起對亞太地區各國包括南韓、北韓、俄羅斯、日本、中國、臺灣、東南亞諸國等所造成的影響。再者,911事件之後,美國一改先前與中國交惡的態度,就反恐議題與中國開始多方面的合作,中國也利用此機會與美國重修舊好。然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崛起必會衝擊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在日本、南韓等國紛紛要求美國撤軍之際,美國如何在兼顧美國國家利益下,審慎因應中國的和平崛起,也是本文討論的重點之一。
冷戰初期,東西對抗,臺灣的「鏈島論」地位,即成為美國「圍堵」理論的基礎,惟隨著冷戰後期美國全球戰略的轉變,為了結束越戰與執行地緣戰略的「權力平衡」理論,確定「聯中國以制蘇聯」的戰略構想,臺灣地緣戰略地位逐漸式微。後冷戰時期,由於美國霸權逐漸衰弱,世界局勢不再由美國主導,世界轉而成為「一超多強」的情勢。中國乃順應此情勢以和平崛起的論調,掩蓋其企圖稱霸亞太的野心。就臺灣而言,中國和平崛起必會進一步壓縮臺灣的生存空間,在美、中合縱連橫中,臺灣勢必需要應用智慧審慎因應美中勢力在亞太地區的消長。
Abstract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econom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communit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1978. With the rising of China, China changes its view of the world. Under the concept of “Five Principles”, China changes its policy from “tao guang yang hui” to peaceful rise and peaceful development. The study uses the approach of geopolitic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graphy and strategy, geography is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safety strategy,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Napoleon Bonaparte has said when you understand the geography of one nation, you can understand its foreign policy.

The study uses the concept of China’s peaceful rising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s to other nations in Asia Pacific region including south and north Korea, Russia, Japan, Taiwan and ASEAN. By the way, after 911 Terrorist Attack, America changes its China policy and cooperates with China, China also improves it relationship with America at the same time. China’s peaceful rising no doubt would influence the interests of America in Asia Pacific region, therefore, the study focuses on how would America face the situation of China’s peaceful rising.

On the early days of cold war, because of Taiwan’s special geographical position, Taiwan became the foundation of America’s deterrence theory. After the cold war, with the change of America’s global strategy and the end of Vietnam war, Taiwan became less important. Besides, the hegemony of America is weaken in the end of cold war, China tries to become the superpower of Asia Pacific region with the concept of peaceful raising. To Taiwan, the rise of China will limit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Taiwan needs to consider the growth and decline of America and China in the futur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中國崛起與美國亞太地區安全戰略之研究:
地緣政治理論之觀點

目 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目 錄 iii
圖 次 v
表 次 v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主題與問題 6
第三節 相關理論與文獻探討 7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14
第二章 和平崛起理論意涵與戰略構想 17
第一節 和平崛起的理論建構 17
第二節 和平崛起到和平發展的戰略意涵與核心價值 23
第三節 中國即將崛起或崩潰? 33
第三章 中國崛起的亞太地緣戰略環境 39
第一節 中國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 39
第二節 亞太地區潛在的軍事衝突危機 43
第三節 亞太戰略環境變遷下對美國的影響 54
第四章 中國崛起與美國亞太戰略的因應之道 63
第一節 美國對亞太戰略的新思維 63
第二節 美日安保同盟對美國戰略的影響 72
第三節 美中互動下東亞安全環境的變遷與發展 80
第四節 東協各國區域整合的美、中戰略轉變 86
第五章 美中戰略互動下與的灣安全 103
第一節 亞太區域安全中的臺灣地緣戰略 103
第二節 美中權力競逐與臺灣因應之道 106
第三節 臺灣對中國加入區域整合的挑戰 119
第六章 結論 123
參考書目 129
一、中文部份: 129
二、英文部分: 13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一) 書籍
《鄧小平外交思想學習綱要》編寫組。2000年。鄧小平外交思想學習綱要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Benjamin Self。2004年。「中國崛起與美日同盟在台灣安全上的角色」。中國崛起之再省思:現實與認知,袁易、嚴震生、彭慧鸞合編。台北:政大國關中心。
June Teufel Dreyer。2004年。「美中關係的演變與強化美台關係」。中國崛起之在再省思:現實與認知,袁易、嚴震生、彭慧鸞合編。台北:政大國關中心。
Tomoyuki Kojima。2004年。「中國崛起之省思:日本對未來東亞中國因素的認知」。中國崛起之再省思:現實與認知,袁易、嚴震生、彭慧鸞合編。台北:政大國關中心。
Yasuo Sakata。2004年。「朝鮮半島安全問題與中國因素:機會與挑戰」。中國崛起之再省思:現實與認知,袁易、嚴震生、彭慧鸞合編。台北:政大國關中心。
大前研一。2003年。力用中國。台北:天下雜誌。
中國統計局。2001年。中國統計年鑑2001年。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中國統計局。2001年。中國統計年鑑2003年。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1995年。中共軍事論。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
朱松柏、蔡增家編。2003年。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朱松柏。2003年。「北韓核武發展與東亞區域安全」。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朱菊初、汪惠美合譯(Casper Weinberger & Peter Schweizer)。1997年。下一場戰爭。臺北:時英出版社。
吳釗燮。2004年。「中國的崛起與兩岸關係:臺灣觀點」。中國崛起之再省思:現實與認知,袁易、嚴震生、彭慧鸞合編。台北:政大國關中心。
宋家駒譯(Eric DENE’CE’)。2000年。「南海衝突的危機」。國防譯粹,第27卷第9期,頁29-34。
村田晃嗣。2004年。「美國軍事戰略與東亞」。中華歐亞基金會世界和平研究所編,世界新秩序與亞洲:台日論壇二○○三年東京會議論文集。台北:致良。
沉默。1979年。現代地緣政治-理論與實施。台北:三民書局。
屈彥遠譯(G. Etzel Pearcy)。1975年。世界政治地理。台北:世界書局。
林中斌。2004年。「中共『和平崛起論』特點」。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編,以智取勝-國防兩岸事務。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林文程。2001年。「中共國際戰略及其行為模式的演變與發展」。鄭宇碩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外交:回顧與前瞻。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林文程。2005年。「中國與亞太多邊安全機制」。中華歐亞基金會 世界和平研究所編,共創亞洲的和平與繁榮:台日論壇二○○四年台北會議論文集。台北:大屯出版社。
林佳龍、徐斯儉、童振源、陳志柔、董立文、林岡著。2004。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林佳龍主編。臺北:臺灣智庫出版。
林蔭庭譯(John Naisbitt)。1996年。亞洲大趨勢。臺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邵宗海。1994年。「大陸政策與外交突破之尋求-德韓實例之啟事」。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泰華書局。
金德?硉菕A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2003年。東北亞海軍戰略。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洪秀菊譯(James E. Dougherty & Robert L. P faltzgraff, Jr.)。1978年。爭辯中之國際關係理論。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胡元傑譯(Rommel C. Banlaoi)。2004年。「從東南亞觀點看中共的崛起」。國防譯粹,第31卷第9期,頁95-104。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中國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台北:聯勤北部印製廠。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史編局譯。1999年。1998∼1999亞洲的安全保障Ⅲ。臺北:國防部史編局譯印。
莫大華、翟文中。2002年。「亞太安全研究與地緣政治理論」。莫大華主編。亞太安全的理論與實踐:台灣的角色與作為。臺北市: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許介鱗、李文志、蕭全政。1991年。台灣的亞太戰略。台北:政研中心。
許綬南譯(Richard Bernstein & Ross H. Munro)。1997年。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臺北:麥田出版社。
陳毓鈞。2001年。中美台風雲錄。台北:海峽出版社。
陳潔華。2001年。廿一世紀中國外交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
章家敦。2002年。中國即將崩潰。台北:大合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鈕先鍾。1976年。近代軍事思想。台北:軍事譯粹社。
黃裕美譯(Samuel P. Huntington)。2003年。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臺北:聯經。
楊潔勉。2001年。後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外交政策比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葉自成、王福春、唐士其、方向勤編。1998年。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北京出版社。
葛雷,王正己譯。1981年。核子時代的地緣政治 。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董立文。2004年。「處於十字路口的東亞安全形勢」。中華歐亞基金會世界和平研究所編,世界新秩序與亞洲:台日論壇二○○三年東京會議論文集。台北:致良。
劉復國。2004年。「當前亞洲區域安全保障趨勢與臺灣安全」。中華歐亞基金會世界和平研究所編,世界新秩序與亞洲:台日論壇二○○三年東京會議論文集。台北:致良。
曉兵、青波編著。1995年。中國能否打贏下一場戰爭。臺北:周知文化。
蕭樾。1992年。世界政治地理學基礎。台北:正中書局。
蘊岭著。1997年。轉變中的中美日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顧德欣。1998年。鄧小平國際思想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二) 期刊
王 桅。2004年。「和平崛起的三重內涵」。中國外交,第5期,頁39。
王崑義、蔡裕明。2005年。「和平崛起:轉型中的中國國際戰略與對台戰略思考」。全球政治評論,頁45-72。
朱松柏。1995年。「美國與北韓簽訂核子協議及其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1期,頁13-14。
吳國光。1999年。「中國『大國外交』的興起和挫敗」。「今後十年的中國」研討會,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9月29日。
宋以敏。2004年。「時代主題與中國的和平發展」。國際問題研究,第3期,頁5-11。
宋鎮照。2004年。「從全球化和區域化分析東協的台海兩岸發展策略」。「東亞區域整合對台灣安全與發展之影響」研討會,南華大學亞太所、遠景基金會,4月29日。
李大中。2005年。「解讀中國國防白皮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中國通訊,第1期。
李文志。2001年。「海陸爭霸下亞太戰略形勢發展與台灣的安全戰略」。2001 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國立國際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主辦,5月3日。
李秀潭。2004年。「關於『中國和平崛起發展道路』的若干思考」。中國政治,第12期,頁64-71。
沈名室。2004年。「從溫家寶訪問印度來看中國戰略意圖」。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5期(5月),頁12。
林文程。2003年。「美國與中共軍事交流與合作」。「中美關係專題研究:二○○一至二○○三」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一樓會議廳,12月26日。
林若雩。2001年。「東協整合發展與兩岸關係」。「國家主權與統合模式的比較」研討會。財團法人新世紀文教基金會,2月24日。
林祖嘉。2001年。「東亞經濟整合趨勢與我國因應之道」。國家政策論壇季刊,第2卷第1期(1月)。
邱坤玄。2001年。「冷戰後中共與朝鮮半島的權力平衡」。中國事務,第4期,頁90-102。
胡聲平。2004年。「中共『和平崛起』與東亞安全」,九十三年台灣政治學年會及學術論文研討會,台灣政治學會主辦,高雄12月18-19日。
夏立平。2004年。「論中國和平崛起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國外交,第5期,頁22。
孫哲。2003年。「結構性導航:中國『和平崛起』的外交新方略」。世界經濟與政治,總第280期(12月),頁58。
徐堅。2004年。「和平崛起是中國的戰略抉擇」。中國外交,第5期,頁24-30。
高孔廉、鄧岱賢。2004年。「區域經濟整合給台灣經濟發展的啟示」。國家政策論壇季刊,春季號。
張文木。1999年。「科索沃戰爭與中國新世紀安全戰略」。戰略與管理,第3期。
陳依秀、黃創夏。2005年。「中國崛起不能走美國模式」。新新聞,954期,頁74-79。
陳欣之。2004年。「東亞經濟整合對台灣政經之影響」。「東亞區域整合對台灣安全與發展之影響」研討會,南華大學亞太所、遠景基金會,4月29日。
鈕先鍾。2000年。「地略思想的復活」。國防雜誌,15卷9期,頁11-15。
馮玉軍。2003年。「2003年中國外交」。現代國際關係,第12期,頁37。
馮昭奎。2004年。「中國與亞洲:『和平崛起』與外交新思維」。中國外交,第5期,頁31-32。
黃奎博。2004年。「『東協加三』或『加三東協』變動的東亞區域政經競合」。政治大學中山所學術論文研討會,6月7日。
楊青。2004年。「中國和平崛起與中國東盟之間的關係」。中國外交。第5期,頁33-38。
楊達洲。1996年。「一超四強的多元格局」。世界知識,第24期,頁4。
葉自成。2000年。「中國實行大國外交戰略勢在必行-關於中國外交戰略的幾點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期,頁5-10。
蔡裕明。2003年。「北韓核武變局東北亞安全」。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3期,頁91。
賴怡忠。2004年。「中國大陸和平崛起:是問題還是事實」,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通訊,夏季號。
閻學通。2004年。「和平崛起與保障和平—簡論中國崛起的戰略與策略」。國際問題研究,第3期,頁12-16。
顧長永。2003年。「東協之發展及啟示」。東協發展與區域整合座談會,中興大學國際政治所,11月20日。

(三) 學位論文
王如生。2000年。「東協組織發展之研究:從整合理論觀點」,淡江大學東南亞所碩士論文。
李志剛。2002年。「中共處理南海爭端的可能模式」,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專班碩士論文。
孫文仲。2004年。「中共軍事戰略與軍事現代化之演變—從現實主義的觀點」,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專班碩士論文。
曹智愷。2002年。「冷戰後戰區飛彈防禦與中美在東亞的權力平衡」,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

(四) 其他
「2004年中國國防白皮書」。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4-12/27/content_2385569.htm,2005年6月2日。
「中國的『和平』崛起」。蘋果日報。2005年3月19日,版A2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人口密度表」。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E8%A1%8C%E6%94%BF%E5%8C%BA%E4%BA%BA%E5%8F%A3%E5%AF%86%E5%BA%A6%E8%A1%A8,2005年8月10日。
「地緣戰略轉換與台灣的戰略思維」,中國時報,2004年4月13日,版A2。
「江澤民會見韓國當選總統特使」。人民日報。2003年2月14日,版1。
「防中共、北韓威脅,美日將修改防衛指針」。青年日報。2005年3月14日,版5。
「爭奪東海油氣田,日中關係更惡化」。青年日報。2005年4月14日,版5。
「邵宗海﹕台灣贏得面子輸掉裡子」。多維新聞,http://www.chinatopnews.com/MainNews/Opinion/2005_2_28_19_39_52_3.html,2005年3月19日。
「美日安保條約對我國國家安全的影響」。民進黨中國事務部。http://taiwan.yam.org.tw/china_policy/p_us-jp1.htm,2005年2月3日。
「美日將宣佈關注台灣問題」。南方快報。2005年2月19日。
「美國在亞太的合作性戰略」。中國時報。1993年3月1日,版12。
「美韓現裂痕,金泳三憂心」。中國時報。2005年5月9日,版A2。
「胡錦濤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10週年座談會講話」。中國網。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jnmzd/470254.htm,2005年6月2日。
「強化憂患意識 落實全民國防教育」。青年日報。2005年6月6日,版2。
「臺海軍事失衡華府憂心中共海軍崛起威脅東京」。中央社。http://www.cdn.com.tw/daily/2005/02/20/text/940220c3.htm,2005年5月20日。
「賴斯訪華:美國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央視國際,http://www.cctv.com/program/mnhsj/20050408/101242.shtml,2005年6月3日。
http://www.geo.ntnu.edu.tw/geoweb/ perildical/ntnu/rshrpt/no30/g_n_rsh30_1999-9.html,2005年1月22日。
白富美。「未來十年 大陸將成亞太穩定支柱」。經濟日報。2001年7月8日。
江澤民。「江澤民在黨的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1/17/content_693542.htm ,2002年11月8日。
徐琳。「台灣甘願作美日安保的棋子?」。華盛頓觀察。第8期,2005年3月2日。
張錫模。「美國、中國大競賽」。南方快報。2005年3月22日。
陸以正。「開放務實的中共『新外交』」。中國時報。2003年10月27日,版5。
彭濟群。「美將中共威脅與恐怖主義並列」。青年日報。2005年6月7日,版2。
楊永明。「解讀美日安保新指南:周邊是事態考量」。聯合報。1998年4月29日,版11。
楊宗惠。「地緣政治說─世界權力平衡空間觀」。
溫家寶。「把目光投向中國」。世界觀察,http://www.bloghome.cn/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946&blogId=35,2005年1月22日。
劉屏。「東亞助卿:未來25年中國是美最大挑戰」。中國時報。2005年6月9日,版A11。
劉屏。「美大西洋月刊�如何與中共作戰 關島戰艦援台…只要兩天」。中國時報,2005年6月27日,版A11。
潘永仁。「亞洲金融危機的啟示與東協區域發展困境」。 http://www.mnd.gov.tw/division/~defense/mil/mnd/mhtb/%AA%C5%ADx%BE%C7%B3N%A4%EB%A5Z/534/534-4.htm,2005年1月22日。
蔡增家。「中國崛起下的中日關係」。蘋果日報,2005年6月7日,版A13。
鄭必堅。「中國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新浪網,http://tech.sina.com.cn/other/2004-04-22/2013353260.shtml,2005年1月22日。
鄭必堅。「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OP-c/448115.htm,2005年1月22日。
閻學通。「亞太安全形勢回顧與展望:緩和之中有隱憂」。解放軍報。2000年12月11日。

二、英文部分:
(一) 書籍
Banlaoi, Rommel C. 2003. “American Strategic Intentions in the War on Terrorism in Southeast Asia,” in International Anti-Terrorism and Asia Pacific Security, ed., by Wang Xinsheng. Guangzhou: Center for Asia Pacific Studies.
Brzezinski, Zbigniew. 1997. 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 New York: Basic Books.
Cohan, Saul Bernand. 1973. Geog raphy and Politics in A Divided World.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ugherty, James E., .Pfaltzgraff Jr., Robert L. 1981.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Harper and Row.
Glassner, Martin Ira. 1993. Political Geography. Connecticut: John Wiley & Sons, Inc.,.
Gyorgy, Andrew. 1944. Geopolitics : The New German Scien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arding, Harry. 1992. A Fragile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 1972.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e.
Kaneda, Hideaki. 2002. “A View form Tokyo: China’s Growing Military Power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Japan’s National Security.” China Growing Military Power: Perspectives on Security , Ballistic, Missiles, and Conventional Capabilities, ed., by Andrew Scobell & Larry M. Wortzel.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Khalizad; Zalmay M., Shulsky; Abram N., Byman; Daniel L., Cliff; Roger, Orletsky; David T., Shlapak; David, Tellis., Ashley J. 1999. The United States and a Rising China: Strategic and Military Implications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Kim, Samuel S. 1994. “China and the World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hina and the World: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ed., by Samuel S. Kim.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Lampton, David & Ewing, Richard Daniel. 2002. US-China Relations in Post-September 11th World. Washington, The Nixon Center.
Lampton, David M. 2001. Same Bed Different Dreams: Managing U.S.-China Relations 1989-2000.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Ott, Marvin C. 2004.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SAIP(Policy Forum Series, Report No. 15.
Ramakrishra, Kumar. 2002. 9/11 American Praetorian Unilateralism and the Impact o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IDSS Working Paper Series, No.26.
Richard, Muir. 1981. Modern Political Geography. Macmilian.
Spykman, N.J. 1944. 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
The Commission on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 2000. A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 Washington DC :The Nixon Center.
The United States Commission on National Security. 2000. A Concert for Preserving Security and Promoting Freedom. Washington:GPO.
White House. 2002.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 of America. Washington: The White House.
Yue, Ren. 1998. “New Geopolitical Thinking and the Sino-Russian Strategic Partnership.” in China Review 1998, ed., by Joseph Y. S. Cheng.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二) 期刊
Baker, James. 1991. “America in Asia: Emerging Architecture for the Pacific,” Foreign Affairs, vol. 70, no. 1(winter):4-5.
Foot, Rosemary. 1998. “China in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Organizational Processes and Domestic Modes of Thought. ”Asian Survey, vol. XXXVIII, no 5 (May):26.
Huntington, Samuel P. 1999. “The Lonely Superpower,” Foreign Affairs, vol.78, no.2 (March/April):35-49
Mackinder, Halford. 1943. “The Round World and the Winning of the Peace.” Foreign Affairs, XXI (July):601.
Medeiros, Evan S. & Fravel, Taylor. 2003. “China’s New Diplomacy.” Foreign Affairs, November/December:22.
Ross, Robert S. 1999. “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 East Asi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3, no.4(Spring):81-119.

(三) 其他
“Small World, Big Stakes” Times, vol.165 no.26(June, 27,2005).
Funabashi, Yoichi. “China is Preparing a Peaceful Ascendancy.” IHT, December 30, 2003.
Lampton, David M. 2003. “China and the Crisis in Korea,” July conference Crisis in Korea at the Richard Nixon Library&Birthplace. http://www.inthenationalinterest.com/Articles/Vo12Issue30Lampton.html
Lu, Fiona. “TSU Puts Brakes On Cross-Strait Legal Amendments.” Taipei Times, 1, Oct. 2003.
Marshall, Tyler. “Russia, China and India: Do Closer Ties Bode U.S. Ill?.”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September 28, 1999, p.6.
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 “Global Trends 2015: A Dialogue about the Future with Nongovernment Experts,” http://www.cia.gov/cia/reports/globaltrends2015/index.html
Pawkins, William, “Political Catching up with Japan’s Military.” Financial Times, 26 July, 1994, p.4.
Robert, Kerrey, J. & Manning, Robert A. “The United States and Southeast Asia: A Policy Agenda for the New Administration”, http://www.ciaonet.org/conf/cfr25/.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ce, The 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East Asia-Pacific Region.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