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27103-16240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27103-162407
論文名稱
Title
議題型政黨的生存與發展-以德國綠黨與台灣新黨為例
Survival and Developmemt of Issue Parties A Study with the Green Party of Germany and the New Party of Taiwan as example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3-07-2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3-08-27
關鍵字
Keywords
新黨、綠黨、政黨、議題
New Party, party, Green Party, issu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13 次,被下載 690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1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6909 times.
中文摘要
論 文 摘 要
德國綠黨與台灣新黨,這兩個在德國與台灣曾經扮演少數關鍵的政黨,其政黨旗幟都相當鮮明。德國綠黨以「生態議題」為其訴求,從新社會運動起家;台灣新黨以「反台獨、反黑金」國家認同議題為其主要訴求,起因於九十年代台灣統獨議題發燒。而綠黨不僅在抵制核能工業發展方面有成效,對於有關民眾福祉的大部分議題都能獲得社會民眾的響應與支持。台灣的新黨也一度以小市民的代言人自居,在台北這個都會區獲得極大的迴響,並對國民黨造成壓力,也曾在全台各地颳起一陣新黨旋風。不過,這兩個議題型政黨的議題也逐漸為其他主要政黨吸收,黨內的主要領導人各自為政,出現內鬥的情形,讓這兩個曾經是其國內兩大政黨外第三種選擇的政黨,陷入分裂挫敗的的危機中。不過,綠黨在修正路線後,往現實靠攏,以邁向執政之路為目標。一九九八年與社民黨結盟並贏得德國大選,正式組成紅綠政府,二00二年德國大選,紅綠政府繼續當家,而綠黨在這次的大選表現傑出,得票率高達百分之八點六,創下綠黨有史以來最高的得票紀錄。以「打倒李登輝,保衛中華民國」起家的台灣新黨,卻因為部分議題為他黨所吸收,加上李登輝在2000年卸任、本土意識逐漸抬頭、兩岸關係緊張、品牌相近的親民黨成立等種種因素,聲勢漸退,而新黨內訌不斷,黨內菁英出走,更是消耗戰力,到了在2001年國會大選重挫,外界皆以泡沫化形容之。不過,在2002年北高市議員選舉中,新黨重打小市民牌,果然又在新黨當年起家的台北市獲得五席議員席次,外界也以新黨又略有起死回生之姿看待。因此,德國綠黨與台灣新黨這番起伏經驗,以及發展策略或許可作為研究議題型政黨發展之參考。




Abstract
Abstract

Both the Green Party of Germany and the New Party of Taiwan are minority political parties. Yet, they both play a critical role. Their party line is explicitly defined. For the Green Party, they appeal to “Ecological Issues” and gaine their support from new social movements. As for the New Party of Taiwan, they appeal to “Issues of Anti-Independence of Taiwan and Anti-Black Money” as their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This has its root in the 1990s, when Taiwan was overheated by the issue of declaring independence or unification with Mainland China. In Germany, the Green Party has successfully constrained th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industry, and gained strong support from the public in social well-beings. In Taiwan, the New Party also claims to speak for the common people. This posture enabled the New Party to win high popularity in Metropolitan Taipei, and exert high pressure to the Kuomintang. Indeed, the New Party has had stirred up a hurricane in Taiwan. However, this did not last long. The appeals of both parties have been incorporated into the guidelines and agendas of other larger political parties as well. This was deteriorated by the egocentrism of the key leaders of the parties. As such, the parties were divided, and those leaders tended to play one off against another. They both faced the crisis of disintegration and failure as the third choices for the public i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 Green Party has revised its party line and compromised with reality. They formed a coalition with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and won the election of the Bundestag in 1998. A coalition government between the red and green was formed in Germany. In the election of the Bundestag in 2002, the same coalition won again. Indeed, the Green Party has performed exceptionally outstanding in the recent election. They won 8.6 % of the votes, the highest in the history of the Green Party. The New Party in Taiwan adopted the slogan of “ Bring Down Lee Teng-Hui and Protect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their appeal. However, some of the topics in their agenda have been absorbed by other political parties. They hardly won support by spelling out this slogan for a number of reasons. Lee Teng-Hui completed his term in 2000. Nativisim has gained momentum in Taiwan. The tension between Taiwan and the mainland intensified. The homogenous People First Party was founded. The strife inside the New Party intensified, coupled with the exodus of elites. All these events severely hampered the reputation of the New Party and their efforts in the election. Therefore, they lost in the election of the Legislative Yuan in 2001, with humiliation. Outsiders describe their downfall as a bubble. Nevertheless, the New Party revitalized themselves by appealing to the common people, which enabled them to win 5 seats in the City Council of Taipei in the 2002 election. This success changed the attitude of the others towards the New Party, as they felt that this party is going to rejuvenate. Therefore,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en Party of Germany and the New Party of Taiwan and their strategies for development may well be served as cases for the study of political parties that appeal to political agenda.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議題型政黨的生存與發展─以德國綠黨與台灣新黨為例

目 次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相關文獻分析………………………………………………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6
第四節 研究途徑、方法與本文架構………………………………6

第二章 議題型政黨的起源與發展策略
第一節 政黨與議題型政黨的定義…………………………………9
第二節 議題型政黨的起源…………………………………………11
第三節 議題型政黨的發展策略……………………………………22

第三章 德國綠黨與台灣新黨的起源與組織
第一節 德國與台灣的選舉制度……………………………………25
第二節 德國綠黨與台灣新黨產生之背景…………………………33
第三節 德國綠黨與台灣新黨組織之特性…………………………45

第四章 德國綠黨與台灣新黨的發展策略
第一節 德國綠黨與台灣新黨之政黨綱領…………………………57
第二節 德國綠黨與台灣新黨對議題的選擇………………………61
第三節 德國綠黨與台灣新黨的競選策略…………………………68
第四節 德國綠黨與台灣新黨的發展路線…………………………7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93
第二節 建議…………………………………………………………95

參考書目中文部分………………………………………………………97
參考書目英文部分…………………………………………………… 100
附錄一 新黨主席郁慕明訪談……………………………………………102
附錄二 前新黨召集人周陽山訪談………………………………………112
附錄三 新黨黨章…………………………………………………………121
附錄四 新黨現行組織架構圖……………………………………………126
附錄五 新黨創黨宣言……………………………………………………127
附錄六 新黨基本理念……………………………………………………129
附錄七 德國綠黨黨綱……………………………………………………131

圖表目次
圖3-1 新社會運動對綠黨形成之影響………………………………………34
表3-1 綠黨黨代表在新社會運動中的地位…………………………………38
圖3-2 德國綠黨組織架構圖……………………………………………… 47
表3-2 新黨立任全委員會召集人名單…………………………………… 52
表4-1 新黨創黨後 國內各大政黨於歷屆重大選舉得票率………………76
表4-2 德國各大政黨支持者分裂投票比率……………………………… 79
表4-3 1998、2002年德國大選主要政黨得票比率……………………… 82
表4-4 德國綠黨歷年聯邦選舉得票率…………………………………… 83
表4-5 新黨歷屆提名選舉方式比較……………………………………… 8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 中文部分
(一)書籍
吳文程. 1996. 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雷飛龍譯. Giovanni Sartori著2000政黨與政黨制度。台北:韋伯出版社。
施正鋒. 1998. 當代政治分析。台北:前衛出版社。
王業立. 1991. 比較選舉制度。台北:五南出版社。
雷競旋譯. 迪韋爾樂著. 政黨概論。香港:青文文化。
程全生. 1976. 政黨與政黨政治。台北:華欣文化。
王雲五主編. 1992. 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政治學。台北:商務書局。
雷飛龍. 1983. 英國制度論集。台北:商務書局。
呂亞力. 1989. 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彭懷恩. 1994. 台灣政黨政治。台北:風雲論壇。
徐火炎. 1998. 台灣的選舉與社會分歧結構,收錄於陳明通與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出版。
馬起華. 1992. 民權主義與民主憲政。台北:正中書局。
游盈隆. 1996. 民意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
孟昭昶. 1995. 政黨政治知多少-德國的政黨政治。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顧俊禮. 2002. 德國政府與政治。台北:楊智出版社。
彭懷恩主編. 2000. 德國政治體系。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郭秋慶. 1996. 德國選舉制度與政黨政治。台北:志一出版社。
廖雨辰,陳其邁. 1995. 新黨的震盪。台北:希望出版社。
王儀、蕭士奇. 1995. 新黨之路。台北:漢斯出版。
周陽山. 1995. 新黨的台灣情。台北:世界出版社。
江中明. 1995. 新黨危機。台北:商周文化出版。
林正杰譯. 1988. 綠色烏托邦。台北:前進出版社。
周陽山. 1998. 新黨的理念與政策─新黨政策白皮書。台北:新黨全委會。
葉陽明. 1986. 西德政黨論。台北:黎明出版。
江易平、李祖舜. 1994. 逆水而行-新黨故事。台北:商周文化出版。
吳行健. 1995. 家變-新黨不是政客的家。台北:日臻出版。
孫慶餘. 1995. 請問新黨。台北:稻田出版。
司徒隱. 1995. 新黨風雲。北縣板橋市:書卷樓出版 。
新黨. 1995. 新黨政策白皮書。台北:新黨出版。
新黨政策研究委員會. 1998. 新黨的理念與政策分析-新黨政策白皮書。台北:新黨出版。
新黨政策會. 1999. 認識新黨。台北:新黨出版。

(二)論文、期刊、雜誌
吳乃德. 1994. 「社會分歧與政黨競爭」。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第78期。
郭曉雯. 2002. 「法國民族陣線-民族主義政黨的發展方向與侷限」。 東海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
白佩玲. 1997. 「新黨反對模式之研究」。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姜新基. 1995. 「新黨-台灣政黨政治分析」。 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論文。
包正豪. 1997. 「 第三屆新黨立委選舉提名策略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
廖揆祥. 1993. 「德國綠黨之研究─其形成與議會化過程探討」。政治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
廖揆祥. 1997. 「新社會運動對德國綠黨形成的影響」,四季紅雜誌,第三期。
蔡文璞. 1995. 「德國選舉制度對政黨體系的影響」。東吳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
王宗銘. 1998. 「德國綠黨的興起.重挫與復興」。台灣綠黨向日葵期刊,第六期 。
劉義周. 1995. 「台灣的新政黨體系」。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11期。
盛幸湲. 2002. 「統獨議題與台灣選民的投票分析」。選舉研究,第九卷第一期。
朱雲漢,黃德福. 1990.「建立台灣政治經濟新秩序」。國家政策研究中心研討會。
林聰吉. 1993. 「歐洲新政黨組織結構之探討」。淡江法政學報第一期,頁190。
陳恆鈞. 1996. 「德國綠黨與環保運動支持者關係之研究」。空大行政學報,第六,期,頁229-242。
劉義周. 1995. 「台灣的新政黨體系」。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10期,頁1-10。 
游盈隆. 1994. 「政黨形象、意識型態與台灣選舉的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第78期,頁61-99。
林佳龍. 2000. 「台灣民主化政黨體系變遷」。灣政台治學刊,第四期,頁3-55。
高永光. 1998. 「政黨競爭與政黨聯合-議題取向分析」。理論與政策,第12卷2期,頁157-173。
彭懷恩. 1999. 「三合一選舉後的新黨動向預測」。新世紀智庫論壇,第五期,頁34-35。
陳儒修、郭志榮. 1996. 「中產階級的歷史建構:從「新秩序」到新黨」。傳播文化,第四期,頁133-147。
廖達琪. 1995. 「柔性或剛性-今後政黨性質走向」。政策月刊,第十一期,頁6-7。
呂世昌. 1998. 「政黨與民主政治教育」。訓育月刊,37卷, 第三期,頁17-31。
林嘉誠. 1994. 「政黨組織屬性與黨內提名制度」。國家政策雙周刊,第92期,頁2-3。
陳宏銘. 1996. 「競選策略與選舉效能:一九九四年台北市長選舉三黨候選人行為研究」。東吳政治學報,第一期,頁103-131。
葛永光. 2000. 「近代政黨政治的起源與發展」。歷史月刊,第146期,頁32-37。
游清鑫.
吳東野. 1995. 「德國政黨體系的蛻變」。美歐月刊,第十卷第九期,頁105-118。
周陽山. 1998. 「新黨挫敗的檢討」。新黨通訊,三月號。
周陽山. 1998. 「新黨不會成為泡沫政黨」。開放雜誌,第62期。
周陽山. 1998. 「憤怒的抗議」。新黨通訊,二月號

(三)報紙
吳玉山,「為台灣的民主政治喝采」。中國時報,1998年12月31日,四版。
朱雲漢,「新國民黨連線自立門戶是遲早的事」。中國時報,1993年7月30日。
周陽山,「新黨的基本理念」。聯合報,1998年8月20日。

周陽山,「北市長選戰-誠信與詭辯的對映」。聯合報,1998年6月1日。

周陽山,「新黨要扭轉主導價值,要挺得住在野歲月」。聯合晚報,1997年10月23日,第十一版。
周陽山,「新黨要開大局、走大路」。中國時報,1997年10月10日,第十一版。
周陽山,『新黨參選的意義』。中時晚報,1997年11月6日,第二版。
周陽山,「新黨危機中的警思」。中國時報,1998年3月9日。
周陽山,「新黨打難關 初選大挑戰」。聯合報,1998年3月16日。
周陽山,「新黨開放式初選的挑戰」。中國時報,1998年4月17日。
(四)網站
侯尚智,「綠色政治論綱」,北京大學應用倫理學中心網站。
張筱雲,「綠黨立大功 執政黨險勝 紅綠政府繼續當家」,智邦生活館網站@知識網。
吳釗燮,「棄新保宋 新黨自殘」,蕃薯藤新聞網。
二、外文部分
Fogt, Helmut. 1989. “The Greens and the New Left: Infulence of Left-Extremism on Greens Party Organization and Policies. In Kolinsky , Eva(ed) The Greens in West Germany Orhanization and Policy Making. Oxford:Berg。
Frankland, E. Gene. 1988. “ The Role of the Greens in the West Germam
Parliament Politics 1980-1987 . “ The Review of Politics Vol . 50, no.1
(Winter):99-123。
Frankland, E. Gene. 1989 “Parliamentary Politics and the Devlopmemt of the
Green Party in West Germany.”The Review of Politics Vol. 51, no.3
(Summer):386-411。
Michael Gallagher . 1992 . Repersentative Government in Western Europe. New York : McGraw-Hill。
Joseph Lapalombara, and Myron Weiner, 1966. Political Parties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 NJ:Prinecton University Press。
M. Duverger. 1966. Political Parties :Their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in the Modern State. Translated by Barbara and Robert North . New York: Wiley。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