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27106-14005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27106-140058
論文名稱
Title
漢初黃老學說的經世觀及其實踐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4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05-2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6-08-27
關鍵字
Keywords
漢代、經世觀、黃老帛書、黃老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05 次,被下載 261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0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619 times.
中文摘要
黃老思想在中國學術史上是一個重要課題,也在漢初政治上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漢初的文景治世,又稱為「黃老之治」,正可說是黃老思想實踐的最佳寫照。本論文旨在探討西漢初年黃老思想的經世觀點,運用在漢初實際政治中的情況與檢討。藉此以見黃老思想中的經世理論,及黃老經世觀與漢初實際施政結合後的情況,並綜合分析出黃老經世觀的理論闕漏與實際政治相結合後的弊端。希冀經此研究能對於漢初黃老學說與黃老治術相結合的情況,能有更全面性且深入的瞭解。
本文主要分為五大章:第一章即是序論,主要是介紹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及研究大要。略述前人研究概況,並將有關黃老的釋名、及黃老與道家、雜家和現今所謂的道法家、法道家的關係與觀念作一分析與釐清,並介紹本論文的研究大要。
第二章則針對黃老理論中的經世觀點加以分析討論。藉此一分析論述,對於
黃老思想中經世觀能有清楚的了解,便可與漢初政治的運作互相對照,從而對於實際施政背後的指導原則能有更明確的認知。第三章則承續第二章對於黃老經世觀分析,見理論應對於漢初在政治實際運用上的情況。主要分為法制的定立、應對人事與自身修養(考核名實,正靜修身),以及應對政事(刑德並用,清靜無為)
三方面進行觀察。
第四章則針對黃老思想經世觀理論的闕漏與漢初政治的弊端,以及黃老理論與現實政治結合後未能落實之處三者,加以檢討分析。通過這三部分的具體探討,對於黃老學說與漢初黃老之治結合的實際情況,能有更深一層的了解與掌握。最末第五章則就前所論,綜合分析,作一總結。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序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相關觀念釐清………………………………………3
一、 「黃老」釋名……………………………………………3
二、 黃老與道家……………………………………………10
三、 黃老與道法家…………………………………………12
四、 黃老與雜家……………………………………………14
第三節 黃老學說的形成………………………………………17
第四節 研究大要……………………………………………20

第二章 黃老思想中的經世觀……………………………………21
第一節 聖王法道施政,以法為依歸…………………………23
一、 道為最高準則…………………………………………23
二、 道生法,聖王以法治世………………………………33
第二節 聖王循名責實,正靜修身,無為而治……………41
一、 循名責實………………………………………………42
(一)綜論刑名……………………………………………42
(二)以名實治世…………………………………………44
(三)嚴君臣上下之分……………………………………48
二、 正靜修身,清靜無為…………………………………54
第三節 聖王之治守雌待時,刑德並用………………………57
一、 守雌待時…………………………………………………59
二、 刑德並用,文武並行……………………………………66
(一)刑德並用…………………………………………………66
(二)文武並行…………………………………………………67
1.文、武定義與內涵…………………………………………67
2.以義征戰……………………………………………………69

第三章 漢初黃老人物的治世態度與具體實踐………77
第一節 著重律令,以法為治…………………………………78
一、 漢初律法的制定 ─ 因循秦法…………………………79
(一)因循秦法原因的各家說法及評判…………………………79
(二)因循秦法的六要素…………………………………………90
二、 漢初「以法為治」的施行情況……………………………93
(一)刑律的制定與修改…………………………………………94
1.言論法令………………………………………………………100
2.死罪法令………………………………………………………101
3.肉刑法令………………………………………………………103
(二)審慎司法……………………………………………………108
三、 漢初律法施行的特色…………………………………110
(一)施政仁厚……………………………………………………110
(二)上下皆重法…………………………………………………114

第二節 黃老治術的實踐(一) ─ 考核名實,正靜修身…115
一、 文、景二帝以黃老術任官繩下………………………116
(一)舉用賢人,採納建言……………………………………116
1.舉賢良方正…………………………………………………119
2.用直言極諫…………………………………………………121
3.多用精通刑名法術之人……………………………………123
(二)循名責實,審核臣下……………………………………126
二、 漢初朝野好黃老者的應世態度與修養………………132
(一)文、景二帝反省躬修……………………………………132
1.反省自惕……………………………………………………133
2.躬修儉省……………………………………………………137
(二)臣下知機能變,以退為進………………………………139
1.知機能變……………………………………………………139
2.以退為進……………………………………………………145
(三)高蹈林下,隱而不仕……………………………………148

第三節 黃老治術的實踐(二) ─ 刑德並用,清靜無為…153
一、 刑德並用,治務寬緩………………………………154
(一)君主方面………………………………………………154
1. 減賦省……………………………………… 154
2. 恤孤矜寡…………………………………… 157
3. 重視農業…………………………………… 158
(二)臣下方面……………………………………………161
1. 以法為本………………………………………………161
2. 治務寬緩………………………………………………165
二、因循不擾民, 清靜無為… … … …… … … … … … 1 6 6
(一)因循不擾民,清靜治事…………………………………167
1. 採清靜無為治術的原因…………………………………167
2. 清靜無為治術的特點……………………………………168
(二)君臣清靜無為治術的差異……………………………172
1. 對待下屬方面……………………………………………172
2. 處理事務方面……………………………………………174
第四章 漢初黄老經世問題的檢討……………………………177
第一節 黃老學說理論有所不足…………………………………177
一、制訂法度的理論本身有缺陷……………………………………178
二、刑名之術無法具體落實…………………………………………180
三、過於尊君卑臣產生流弊…………………………………………182
第二節 黃老學說與現實治術結合的差距…………………186
一、考察形名未能落實…………………………………………187
二、因應時變未能落實…………………………………………189
第三節 黃老學說在施政上的流弊…………………………192
一、社會貧富不均………………………………………………195
二、諸侯王跋扈與外患坐大……………………………………200
第五章 結論……………………………………………………207
附表 兩漢黃老代表人物簡表……………………………215
徵引書目…………………………………………………………22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古籍:

(一) 經類:

舊題孔安國撰,孔穎達疏:《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十三經注疏本》。
杜預:《春秋左傳集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8月第1版。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第2版。
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8月文一版。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第4次印刷。
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第1版。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天工書局,1992年11月再版。

(二) 史類: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點校:《國語》,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12月初版。
徐元誥:《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第1版。
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第2版。
諸祖耿撰:《戰國策集注彙考》,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
司馬遷撰,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裴駰集解:《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3月第2版。
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66年10月初版。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6月第1版。
班固撰,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第2次印刷,據清光緒26年虛受堂刊本影印。
周壽昌:《漢書注校補》,臺北:商務印書館,1964據清光緒廣雅書局原刻本影印。
陳 直:《漢書新証》,天津:人民出版社,1959年9月第1版。
范曄撰,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9次印刷。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4月第十刷。
常璩:《華陽國志》,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臺一版。
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魏 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2月。
杜 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4,第1版。
徐天麟:《西漢會要》,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宏業書局,1993年10月。
趙翼撰,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訂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1月第2次印刷。



(三) 子類:

《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高 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附《清代學術概論》),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5月30日初版二刷。
黃 釗:《帛書老子校注析》,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10月初版。
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1996第1版。
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第1版。
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1版。
蔣禮鴻:《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8月第1版。
錢熙祚:《商君書解詁定本、慎子》,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7月再版。
韓非撰,陳奇猷校注:《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次印刷。
黎翔鳳:《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6月第1版。
黃懷信:《鶡冠子彙校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1版。
陳鼓應:《黃帝四經今註今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臺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4月。
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陸賈撰,王利器校注:《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第三次印刷。
賈誼撰,閻振益,鍾夏校注:《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1版。
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
劉安撰,劉文典集解:《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第2次印刷。
班固撰,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第1版。
王利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9月第1版。
黃 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5月初版。
徐幹撰,徐湘霖校注:《中論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梁榮茂:《徐幹中論校證─附徐幹思想研究》,臺北:牧童出版社1980年5月。
李昉等撰:《太平御覽》,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初版。
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
朱翌:《猗覺寮雜記》,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6月初版。

(四) 集類:

韓愈撰,馬伯通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4月臺一版。
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初版。
洪亮吉:《洪北江先生遺集》,臺北:華文書局影清光緒三年授經堂重刻本,1969年4月版。



二、近人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序)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年9月第1版。
丁原明:《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2年5月。
司修武:《黃老學說與漢初政治平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6月初版。
江 瑔:《讀子卮言》,臺北:廣文書局,1982年8月初版。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增定新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4月初版。
牟鍾鑒:《《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山東:齊魯書社,1987年9月第1版。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初版。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12月第1版。
吳 光:《黃老之學通論》,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初版。
李偉泰:《漢初學術及王充論衡述論稿》,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5月初版。
李源澄:《秦漢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9月。
杜正勝:《編戶齊民》,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年6 月初版。
胡 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
胡 適:《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初版。
夏長樸:《兩漢儒學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78年2月初版。
夏曾佑:《中國古代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63年臺一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中:私立東海大學,1963年4月初版。
勞思光:《華梵文思想專輯》,臺北:華梵大學。
張純,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12月第3刷。
張蔭麟:《上古史綱》,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9月。
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9月初版。
陳鼓應:《老莊新論》修訂版,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6年1月二版。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4月初版。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2月。
陳麗桂:《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 1912-1996》,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8年初版。
陳麗桂:《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 1997-2001》,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初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12月初版。
楊樹藩:《兩漢中央政治制度與法儒思想》,臺北:商務出版社。1966-1967年。
蒙文通:《中國哲學思想探源》,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初版。
蒙文通:《古學甄微》,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7月第1版。
蔡樞衡:《中國刑法史》,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錢 穆:《秦漢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年8月初版。
錢 穆:《國史大綱》,臺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4月修訂十八版。
錢 穆:《錢賓四先生全集》(八)《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5月初版。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1月第1版。
戴君仁:《梅園論學集》,臺北:開明書店,1970年初版。
羅根澤:《羅根澤說諸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刷。
羅根澤編撰:《古史辨》第四冊,臺北:明倫出版社據樸社初印版重印,1970年3月。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年。

三、期刊論文:

王叔岷:〈司馬遷與黃老〉,《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三十期,1981年12月。
王曉波:〈漢初的黃老之治與法家思想〉,《食貨月刊》十一卷十期,1982年1月。
朱伯崑:〈道家的思維方式與中國形上學傳統〉,《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知水:〈論稷下黃老之學產生之歷史條件〉,《中國哲學史》1988年5期。
胡家聰:〈《管子》中道家胡老之作新探〉,《中國哲學史研究》1987年第4期。
高亨,董治安:〈十大經初探〉,《歷史研究》1975年1期。
商志馥:〈馬王堆一號漢墓「非衣」試釋〉,《文物》,1972年9期。
許抗生:〈略說黃老學派的產生和演變〉,《文史哲》1979年第3期。
陶希聖:〈秦用晉法•漢行周道〉中,《食貨月刊》復刊第三卷第四期(1973年6月15日)。
曾資生:〈兩漢的黃老思想〉,《東方雜誌》第四十一期第五號,1945年3月。
程武:〈漢初黃老思想和法家路線─讀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帛書札記〉,《文物》1974年10期。
裘錫圭:〈馬王堆老子假以本卷前後佚書「道法家」──兼論心術上、白心為慎到田駢學派作品〉,《中國哲學》1980年第2期。
裘錫圭:〈湖北江陵鳳凰山十號漢墓出土簡讀考釋〉,《文物》1974年第7期
編輯小組:〈荊門郭店一號楚墓〉,《文物》1997年第7期。
鍾肇鵬:〈黃老帛書的哲學思想〉,《文物》,1978年2期。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