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30105-03570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30105-035704
論文名稱
Title
居民社區培力與社會資本、社區意識關聯性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community empowerment, social capital, and sense of communit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0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5-07-2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5-08-30
關鍵字
Keywords
社區營造、培力、社會資本、社區意識
Social capital, Empowerment, Sense of Community, Integrat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17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1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社區培力是一項透過專家的協助與訓練,啟發居民發揮集體力量、社區參與的精神,塑造本身文化特色,藉以活絡社區能量的過程;而社會資本概念,以往於社區層次裡較少受到重視與研究。是以,本研究目的,除釐清居民培力認知與社區意識的關係外,並加入社會資本變項,進一步探討彼此的影響程度為何,最後提出相關建議,作為未來引導政策介入社區營造規劃之參考。

本研究係以高雄市小港區港口社區居民為問卷發放對象,共得208份,資料分析採因素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集群分析等方式進行,歸納研究結果如下:一、居民的社區意識與培力認知、社會資本與培力認知相關分析方面,兩者在各因素構面皆具有顯著相關。二、居民基本屬性與培力認知相關分析顯示在性別、年齡、居住時間、職業、住宅等方面具有顯著相關。三、在集群分析方面,將居民對社區培力認知類群分為「高集體效能認知」、「高社區資源認知」和「高個人資源認知」三群;其與居民社區意識與社會資本的八個因素的ANOVA分析皆達顯著差異。

社區居民透過培力應該能發揮本身的特質以居民自主、自立與自律的能力,運用社會資本,建立社區的成長與集體合作,故本研究乃依實證分析結果提出建議有五項:一、活化與深化社區人才培力模式以強化社區之認同,形成並內化為共同的價值觀。二、串聯社區網絡與資訊傳遞機制以凝聚社區關懷。三、透過舉辦在地性認知與思維之活動以提高社區參與意願。四、培力對於居民自信心的增進效果。五、家庭互動對於培力效果的關係應被強調。
Abstract
The community empowerment is a process of improvement of community power through the professional assistance and training to inspire residents to develop the collective power,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to create the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the concept of social capital was not focused and analyzed in traditional community discussion. That is, this research not only distinguishes the relation between community empowerment and sense of community, the factor of social capital is also added to investigate influence among all factors. Finally, this research proposes some related suggestions a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policy in Integrat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filed.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focused on the Gang-kou village, Siao-gang district, Kaohsiung City, and 208 questionnaires are investigated. Factor analysis, the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Cluster analysis are employed and several focal points are found: (1) There is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sense of community with empowerment cognition, and social capital with empowerment cognition. (2)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asic characters of residents (such as sex, age, time of living (residential period), occupation, and accommodation) and empowerment cognition are significant. (3) In terms of Cluster analysis, the empowerment cogni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high collective efficiency cognition”, “high community recourse cognition”, and “high self-recourse cognition”. It reveal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ense of community and the eight factors of social capital in the ANOVA test are all significant.

The resident should be able to develop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employing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ce, self-supports, and self-restraints with empowerment and social capital to create the opportunities of community growth and collective cooper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search results, five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1) to activate and deepen the empowerment training model for residential talents to strengthen the community’s identification and to create and to cultivate common values; (2) to condense community care by connecting community nets (webs)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ng systems; (3) to improve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by holding the localized activities; (4) the empowerment results in positive effects on self-confidence of residents; (5) the impacts of family interaction on empowerment should be emphasized.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研究內容與流程................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培力(Empowerment)的詮釋與面向....... 7
第二節 社區意識的概念與意涵............ 13
第三節 社會資本的概念與意涵............ 16
第四節 培力與社會資本在社區層次上相關研究.....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範圍與設計............... 32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34
第三節 研究變項與測量因子釋義........... 35
第四節 研究假設檢定................ 39
第五節 資料分析法................. 41
第六節 資料蒐集、問卷設計與調查.......... 44
第四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居民基本屬性分析.............. 52
第二節 各研究構面之信度檢定............ 55
第三節 各研究構面因素分析............. 60
第四節 研究變數相關分析與研究假設之驗證.... 67
第五節 居民社區培力認知與差異性分析........ 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7
第二節 建議.................... 79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81
參考文獻...................... 82
附錄
一、前測問卷................... 附-1
二、正式問卷.................... 附-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份

王仕圖(2000)。個人社會支持的網絡結構:以快速成長的郊區社區為例。台灣社會學刊,23,141-178。
王仕圖(2002)。教育文化基金會的社會教育功能:以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為例。教育社會學通訊,40,3-8。
王美文(2001)。「增權」觀點之婦女學習。社會教育學刊,30,25-45。
王麗雲、潘慧玲(2000)。教師彰權益能的概念與實施策略。教育研究集刊,44,173-199。
朱立君(2003)。社區總體營造之個案研究-台中市楓樹社區理想家園的發展。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江瑩(2001)。從大台北地區之遊民服務網絡探討遊民賦權之可行性。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主計處(2004)。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行政院主計處編印,台北。
李小雲、邱國軍(2000)。「社會資本、社會組織與公民社會」。第三屆國際民間組織合作研討會,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
李永展、馬立文(1996)。台北縣市居民社區意識及環境認知之探討。台灣土地金融季刊,33(1),75-89。
李永展(1999)。永續環境規劃之新思維。環境教育季刊,37,25-34。
李永展、范淑敏(2002)。社區營造、城鄉風貌與永續發展關係之初探。2002國土規劃論壇論文集(pp. 1-14)。台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
李綠枝(1995)。文化、產業、玉田人:從社區參與的經驗談起。文化、產業研討會論文集(pp. 47-60)。台北:文建會。
李佩芬、胡學彥、黃幹忠(2001)。地方產業活化後居住環境影響之初探-以台南縣白河鎮蓮花產業為例。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編,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2001年年會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24-37)。台北:詹氏書局。
李素馨、蔡淑美(1995)。民眾參與在觀光規劃中之運用。觀光研究學報,1(1),66-80。
李承翰(2000)。網際網路與社會運動團體及個人增權關係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李惠斌、楊雪冬(2000)。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吳文楦(1994)。都會化與社會關係:以台中市地區居民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明隆(1999)。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崧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周文賢(2002)。多變量統計分析 SAS/STAS使用方法。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周尚枚(2002)。社區大學自主性社團參與公共事務歷程中彰權益能要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周新富(2003)。家庭社會資本組成構面及其與學習結果之關係。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3(2),85-112。
林士瑋(1997)。服務業員工人格特質、工作特徵知覺、授能風格、服務氣候、員工福祉氣候、員工工作滿足、服務品質知覺與顧客滿意之研究—以銀行業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明璇(2000)。科技賦權之可能性-以清華大學女性主義BBS站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南(2001)。社會資本:爭鳴的範式和實證的檢驗。香港社會學學報,2,1-38。
林家永(2001)。學校教育、社區網絡與社區意識。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林振春(1995)。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69,25-39。
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會發展研究學刊,31,1-21。
林瑞欽(1995)。社區意識凝聚之道。社會福利,118,8-17。
林振春(2003)。社區生活服務產業之營造。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習文化,(pp. 137-154)。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林暉月(2001)。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邱天助(1998)。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施岑宜(2000)。社區參與公園認養之動力、衝突與矛盾-以台北市松山區長春二號及三號公園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柯惇貿(1998)。社區居民對社區總體營造的認知與態度。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香港青年協會(2002)。社會資本之網絡聯繫、信任及互惠狀況的研究。香港:香港青年協會。
香港青年協會(2002)。社會資本之慈善捐獻、義務工作及社會參與狀況研究。香港:香港青年協會。
侯慧娟(2002)。新竹市湳雅社區巡守隊個案研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侯錦雄、宋念謙(1998)。台中市黎明住宅社區居民社區意識之研究。建築學報,24,51-65。
徐震(1995)。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福利,90,4-12。
徐世榮(1999)。新社會運動、非營利組織與社區意識的興起。中國行政,66,1-20。
陳孝庭(2004)。社會資本與公民參與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怡如(2000)。社區成人教育活動參與及其社區意識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亮全(1995)。民眾參與:台北經驗-以福林社區雙溪河濱公園的營造為例。城市再生專題研討論文集。台北都市設計國際會議,台北。
陳俞琪(2000)。門診血液透析病患互助團體形成過程與充能成果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欽春(2004)。民主治理與社會資本:台灣地區公民信任實證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敏麗、施春合、施國正(2003)。社會資本與社區健康營造。臺灣醫學,7(5),
780-785。
陳順宇(2004)。多變量分析。台北:華泰總經銷。
梁恩嘉(2002)。大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29.211.87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29.211.87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