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30105-16082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30105-160826
論文名稱
Title
改革開放對中共政權的衝擊與影響-從大陸國有企業改革談起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1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5-06-2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5-08-30
關鍵字
Keywords
政企分離、國企改革、勞動合同制、政權合法性、企業辦社會、黨企分離
state-run enterpris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66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6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中國大陸自1978年鄧小平復出,眼見大陸經濟的殘破、民生凋敝,改弦易轍採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經濟成長突飛猛進,在以往廿餘年,平均以二位數的經濟成長率,由以往民生必需品匱乏國家,逐步走入小康,解決了人民基本溫飽的問題。

「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在中國大陸是一項極大的變革,除了內部爭辯之外,在實施過程也是亦步亦趨,以試點方式逐步開展,又由於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並非全面性的,而是一種向沿海地區傾斜的不平衡發展策略,因此發展至今,雖帶動經濟起飛,然而也衍生區域失衡、貧富不均等衝擊社會穩定之負面因素。

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自始採行「政左經右」的策略,在經濟上「放權讓利」,逐步解除約束,讓地方可因地制宜自行發展,並以地方的發展做地方領導的績效,揚棄以往的重視意識型態,各項束縛的解除,使其得以挾其充沛勞力資源與廣大市場潛力,發揮強力的經濟磁吸效應,外資源源不絕,帶動其經濟的高速發展。然而在「政左經右」策略下,經濟發展雖有飛躍式成長,但是政治體制改革卻極其保守,「怕亂」心理深植中共高層及一般大眾心理,然而鑒諸中外歷史各國發展歷程,經濟自由化必伴隨政治民主化,現代企業化的精神與極端保守的共產體制格格不入,大陸經濟發展至今,改革各項指標逐漸走向政治改革,各項經濟發展瓶頸的突破在在集中於政治改革,中國大陸經濟體質的進一步提昇,唯賴政治體制的改革;然而「怕亂」的心理及「一黨專政」的既得利益,卻深深影響其政治改革開放決心,然而大陸若未能趁此經濟穩定時刻加大政治步伐,一旦經濟發展受挫,再提政治改革則所受之衝擊將更大,付出之成本也將更高。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6
第四節 研究限制 9

第二章 改革開放的背景因素分析
第一節 前 言 11
第二節 集權計劃經濟   16
第三節  蘇聯東歐的改革啟示 19
第四節  非國有企業的競爭 21
第五節  南巡談話 23

第三章 國有企業改革的政治面衝擊
第一節 意識形態的淡化 29
第二節 中國共產黨的轉型  33
第三節 共產理論的危機     35
第四節 政權合法性的挑戰     38
第五節 黨企分離、政企分離   42
第六節 小結 45

第四章 國有企業改革的經濟面衝擊
第一節 前言      47
第二節 資金問題 49
第三節 國企包袱   53
第四節 新制度實施的衝擊 56
第五節 經濟發展的問題 59
第六節 小結      61

第五章 國有企業改革的社會面衝擊
第一節 前言 62
第二節 貧富兩極化 63
第三節 社會價值觀的改變     65
第四節 失業問題 67
第五節 社會趨向多元化     71
第六節 小結     73

第六章 國有企業改革的前景意涵
第一節 前言  76
第二節 國有企業改革的前景 77
第三節 國有企業改革的意涵 82

第七章 結 論 86

參考文獻 88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書目

1. 大陸國務院研究室,我國所有制結構變革的趨勢和對策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年。
2. 中國統計年鑒:1998、1999、2000。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3. 2004世界年鑑,台北:中央社,2004年。
4. 毛三元,中國當代私營企業,武漢:武漢出版社,1998年。
5. 王慶瑜,中國大陸建立市場經濟與意形態變遷的互動探討 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八卷第三期 91.12.15出版。
6. 方山,大陸國企改革下的失業狀況,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8期,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編,民國87年8月。
7. 王克忠,中國非公有制經濟的現狀與其發展戰略,國民經濟管理與計畫,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8. 中共建政五十年,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台北:正中書局出版,1992年。
9. 朱新民等著,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95年。
10. 吳敬璉,改革:我們正在過大關,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1年。
11. 宗寒等,國有企業路在何方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
12. 吳敬璉等著,國有經濟的戰略性改組 中國發展出版社,1998年1月。
13. 何清漣,現代化的陷阱-當代中國的經濟社會問題,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年版。
14. 李英明,權力、路線與意識形態的互動關係,台北:政大東亞季刊第二十二卷四期,1991年
15. 李建國,中國現代化: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調適,社會科學,1991年第6期。
16. 吳忠民、林聚任,城市居民的社會流動:來自山東省五程市的調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總第110期,1998年3月。
17. 何鼎建,中國大陸經濟近況與展望,產業金融第九十六期,台灣:交通銀行編,1997年9月。
18. 吳敬璉, 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3年。
19. 吳敬璉, 大中型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20. 林德昌,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新詮釋 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21. 胡鞍鋼,中國走向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22.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國有企業改革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年。
23. 林武郎,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1995年。
24. 金鐘賢,當前中國大陸私營經濟階層的社會地位,中共研究,1996年8月。
25. 周叔蓮,評國有制拜物教-主張不迷信任何所有制,經濟研究-第5期,1995年。
26. 林毅夫、蔡昉、李周,企業改革的核心是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1995年。
27. 祝福恩,文化重構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中共新華文摘,1988年。
28. 范錦明,大陸國有企業改革現況與展望,台北:經濟前瞻,1997。
29. 耿慶武,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聯經出版社,2001年。
30. 馬 洪,中國市場發展報告,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8年。
31. 夏機智、黨曉捷,中國就業與失業 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1年。
32. 翁世盛,中國經濟特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
33. 孫立平、王漢生、王思斌、林彬、楊善華,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總八十六期 ,1994年3月。
34. 高尚全, 市場經濟:國有企業改革走向,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年。
35. 高尚全,中國經濟制度的創新-從計劃經濟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36. 唐亮,漸進.民主:變革中的中國政治,台北:八方文化,2004。
37. 喬.史塔威爾著 齊思賢譯,中國熱,台北:時報出版社,2002年。
38. 章家敦,中國即將崩潰,雅言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39. 陳月瑞,中國大陸國有企業產權制度之研究,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40. 陳德昇,中共十五大經濟政策取向與政治意涵,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2期,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編,1998年2月。
41. 彭大成,中國決不崩潰,台北:寰宇出版社,2002年。
42. 張 軍,中國經濟改革的回顧與分析 山西:經濟出版社,1988年。
43. 張維迎,企業理論乃其對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意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44. 張德霖,產權:國有企業改革與國有資產監管,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4年。
45. 張維迎,國家不一定要成為國企的所有者。經濟研究-第1期,1995年。
46. 楊開煌、王誠、羅懷家,中國大陸研究概論,國立空中大學印行,1993年。
47. 葉章美,中共十五大後之國有企業改革,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4期,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編,民國1998年4月。
48. 萬解秋,企業股份化改革指南,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年。
49. 厲以寧,中經濟改革與股份制,香港:香港文化出版社,1992年。
50. 厲以寧、曹鳳岐,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51. 厲以寧,經濟漫談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52. 趙景峰,我國失業問題的特點與對策,經濟改革-第3期,1999年6月。
53. 熊映梧,縮小國有企業攤子-少辦、辦好,經濟研究-第5期,1995年。
54. 厲以寧,法人財產權就是法人所有權,經濟研究-第7期,1995年。
55. 劉世平譯,中國的世紀-全球景氣與和平的最後倚仗,台北:商周出版社,2002年。
56. 趙文衡,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6卷第6期,2003年6月。
57. 衛 民,台灣.中國 大崩壞,台北:海鴿文化出版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
58. 鄭竹園,大陸經濟改革與兩岸關係,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59. 鄭竹園,轉變中的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
60. 鄭竹園,台灣經驗與中國重建,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61. 鄧正來、景躍進,建構中國的市民社會,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2年第4期,1992年。
62. 龍安志,中國的世紀,台北:商周出版社,2002年。
63. 謝慶奎、楊鳳春、燕繼榮,中國大陸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64. 薩公強,中共十年經改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政治大學國關中心,1991年。

二.英文書目
1. Burns, John P.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Nomenklatura System. Armonk: M. E. Sharp, 1988.
2. Chang Kuo-tao.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1921-1927. Lawrenc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71.
3. Croll,Elisabeth J. “Social Welfare Reform: Trends and Tensions,”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59 (September 1999):684-699.
4. Gore,Lance L. P. Market Communist: The Insitutional Foundation of China’s Post-Mao Hyper- Growt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5. Henderson,Gail E.and Cohen,Myron S. The Chinese Hospital: A Socialist Work Uni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
6. Howell,Jude.“Refashioning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China,”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Vol. 6,no.1 (June 1994):197-226.
7. Kramer,Mark. “Introduction,”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vol. 28, no. 1 (1995):1-18.
8. Lardy,Nicholas R. China’s Unfinished Economic Revolution. 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8.
9. Lee,Ching Kwan.“The Labor Politics of Market Socialism: Collective Inaction and Class Exerprices among State Workers in GuangZhou,”Modern China,vol.24,no.1(January 1998):3-33.。
10. Nathan,Andrew.“Is China Ready for Democracy?”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2, no.1 (1990):76-92.
11. Roucek,J.S.ed.Social Control for the 1980s:A Handbook for Order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Westport:Greenwood Press,1978.
12.Schwartz,Benjamin.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Mao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2.
13.Solinger,Dorothy J. China’s Transition from Socialism: Statist Legacies and Marketing Reforms. Amonk:M.E.Sharpe,1993.
14. Solinger,Dorothy J. Contesting Citizenship in Urban China: Peasant Mogrants, the State and Logic of the Marke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15. Tang,Tsou,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Post-Mao Reforms: A Historical Perspeciv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
16. Wang,Fei-Ling. From Family to Market: Labor Alloc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Boulder: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Inc.,1998.
17. Wong,Linda.“Privatization of Social Welfare in Post-Mao China,” Asian Survey,vol.34,no.4(April 1994):308-325.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33.149.168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33.149.168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