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31107-09122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31107-091229
論文名稱
Title
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全球化概念的內容分析
Content Analysis of Globalization Concept in Learning Area of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of Elementary School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34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7-07-3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8-31
關鍵字
Keywords
內容分析、全球化概念、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89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8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分析我國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全球化概念,透過檢視不同版本教科書中全球化概念的數量分布情形與內容呈現方式,以探究我國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中全球化概念的相關內涵。研究方式採用內容分析法,首先根據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並諮詢國內專家學者意見,建立本研究主題的內容分析類目,進而分析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全球化概念之相關教材內容。資料分析包含四個部份:第一部份為全球化概念的數量與分布情形分析,第二部份為全球化概念教材之內容呈現方式分析,第三部份為全球關聯能力指標的數量與分布情形分析,第四部份為全球關聯能力指標之內容呈現方式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之全球化概念依其性質可區分為全球政治、全球經濟、全球文化、全球資訊與科技、全球生態等五大類。
二、各版本全球化概念的數量與分布情形皆不相同。其中,【南一版】是主類目分布較均勻的版本,而【康軒版】則是次類目較完整的版本。
三、各版本全球化概念的呈現方式皆不相同。其中,主類目【2全球經濟】與次類目【1-2衝突與和平】、【2-2國際分工】、【3-4族群流動】的描述也都過於簡略,應與補足。
四、各版本【全球關聯】能力指標無論在各冊別的分布情形或是各項能力指標所佔的比重皆不相同。其中,【康軒版】是【全球關聯】能力指標分布較均勻的版本。
五、各版本【全球關聯】能力指標呈現方式皆不相同,除了【南一版】部分能力指標無法對應正確的課程內容之外,大致上都有符合所對應能力指標的核心精神。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步驟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全球化現象 9
第二節 全球教育 19
第三節 全球化概念 28
第四節 全球化概念之相關研究 5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60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67
第三節 研究效度與信度 71
第四節 研究流程 77
第四章 資料分析
第一節 各版本全球化概念的定量分析 78
第二節 各版本全球化概念的定質分析 97
第三節 綜合討論 13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46
第二節 建議 148
參考資料 151
附錄1
附錄2
附錄3
附錄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部份
王錦蓉(2003)。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世界觀教育知識之內容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坤宏(1995)。國小六年級學童世界觀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雪珍(2006)。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本土化與全球化關連主題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領域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文竹(2003)。國民小學職前教師「全球議題」教學專業知能之調查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素卿(2007)。淺談「一綱多本」之全球教育。研習資訊,22:3,43-53。
李如蘋(2003)。從衝突理論分析「全球化」與「在地化」。通識論叢,1,193-213。
辛旗(2002)。百年的沈思:回顧二十世紀主導人類發展的文化觀念。台北:生智。
沈宗瑞、高少凡、許湘濤、陳淑玲(譯) (2004)。D. Held, A. McGrew, D. Goldblatt&J. Perraton著。全球化大轉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台北:韋伯文化。
易家邦(2005)。台北地區國小六年級學童社會學習領域全球教育知識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珮儀(2005)。我國教科書研究的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8(4),91-116。
周珮儀(2006)。從全球化浪潮看我國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課程教學的本土化與全球化。高雄:復文。
吳綱立(2003)。建構全球在地化的永續城鄉地景。公教資訊,7:3,9-17。
洪雯柔(2002)。全球化與本土化辯證中的比較教育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孫治本(譯) (1999)。U. Beck著。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社會。台北:台灣商務。
徐偉傑(譯) (2000)。M. Waters著。全球化。台北市:弘智文化。
席汝楫(1999)。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章五奇、歐用生(2006,10月)。從全球化觀點探討教科書內容的轉變。論文發表於國立編譯館主辦,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院、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承辦之「教科書之回顧與前瞻—新世紀中小學教科書的革新與研究」學術研討會,台北。
郭玉霞、郭至和(2005)。國小全球化課程融入社會領域的設計與實施。課程研究,1:1,頁27-54。
陳玫妤(2005)。高雄縣市國小教師全球化認知與校務參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季鈴(2006)。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全球視野認知與影響因素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儒晰(譯) (2003)。R. Edwards & R. Usher著。全球化與教學論:空間、位置和認同。台北:韋伯文化。
彭筱婷(2003)。世界觀教育之表徵:國小四、五、六年級社會教科書中地圖教材之分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典範。臺北:五南。
黃敬忠(2005)。Roland Robertson的「全球在地化」及其對本土課程研究的蘊義。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博仁(2005)。全球教育。國教世紀,214,13-20。
黃騰(2003)。紀登斯全球化理論及其對課程研究之啟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明華(2003) 。國小六年級社會教科書世界觀教育內涵之分析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深坑(2005)。全球化衝擊下的教育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1(3),1-25。
鄭棨元、陳慧慈(譯) (2005)。J. Tomlinson著。最新文化全球化。台北:韋伯文化。
顏佩如(2002)。全球化的初探。教育研究月刊,102,76-92。
顏佩如(2004)。課程圖像重建:學校全球教育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顏佩如(2005)。全球化脈絡下的教育課題。全球教育。1:1,頁55-83。
齊若蘭(2004)。國際化教育-世界即校園。天下雜誌,311,34-41。
蔡佩芳(1999)。世界觀融入國小社會科教學之合作行動研究-以四年級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清華(1987)。社會科教學的新途徑-「全球教育」課程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文粹」,16,12-19。
謝水南、楊孟麗(譯) (2003)。J. R. Fraenkel & N. E. Wallen著。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台北:麥格羅希爾、心理。
樊德慧(2005) 。國小學生世界觀之研究-以台南地區六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1992)。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229-246。
嚴朝寶(2006)。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全球關連」能力指標知識內涵之分析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英文部分
Alger, C. F. & Harf, J. E. (1984). Global education: Why? for whom? about what? Columbus, Ohio: Ohio State University.
Becker, J. M. (1973). Education for a global society. Phi Delta Kappa Education Foundation, Indiana, Bloomington.
Burbules, N. C., & Torres, C. A. (2000).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In Burbules, Nicholas C., and Torres, Carlos Alberto (2000, eds.),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 N.Y.: Routledge. Pp. 1-26.
Gibson-Geaham, J. K. (1996). The end of capitalism (As we knew it): A feminist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Cambridge, MA: Blackwell.
Giddens, A. (1990).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anvey, R. G. (1976). An attainable global perspective. Denver, Colombia: Center for Teach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endrix, C. James(1998). Globalizing the curriculum. The Clearing House, 71(5), 305-309.
Hick, D. (2003). Thirty years of global education: A reminder of key principles and precedents. Educational Review, 55(3), 265-275.
Hughes-Wiener, G. (1988). An over view of intentional education in the schools.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20(2), 139-158.
Kenneth, A. T. (2003). Global education as a worldwide movement. Phi Delta Kappan, 85(2), 165-168.
Kirkwood, T. F. (2001). Our global age requires global education: Clarifying definitional ambiguities. Social studies, 92(1), 10-15.
Kniep, W. M. (1989). Social studies within a global education. Social Educational, 53(6), 399-403.
Meadows, D., Meadows, D., Randers, J. & Behrens, W. (1976). The limits of growth. Scarborough: Pluto.
Lebrun, J., Lenoir, Y., Laforest, M., Larose, F., Roy, G. R., Spallanzani, C., & Pearson, M. (2002). Past and current trends in the analysis of textbooks in a Quebec Context. Curriculum Inquiry, 32(1), 51-80.
Merryfield, M. M. (1992). Preparing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erspectives on program effectiveness from a study of six exemplary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on global educ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ocial Education, 20(1), 17-46.
Merryfield, M. M. (1998). Pedagogy for global 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 Studies of teachers’ thinking and practice.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ocial Education, 26(3), 342-379.
Mikk, J. (2000).Textbook: Research and writing. Frankfurt/M., Berlin, Bern, Brussels, New York, Oxford, Vienna:Peter Lang GmbH.
Oxfam (1997). A curriculum for global citizenship. Oxford: Oxfam’s Development Education Programme.
Pepin, B.& Haggerty,L. (2004). Mathematics textbook and their use by teachers: A window into the education world of particular countries. In J.van den Akker, W. Kuiper&U. Hameyer, (Eds), Curriculum landscapes and trends (pp.73-100). 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inar, W. F., Reynolds, W. M., Slattery, P. & Taubman, P. M. (1995).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An introduction to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discourses. N.Y.: Peter Lang .
Pike, G. & Selby, D.(1995).Reconnecting: From national to global curriculum. Guildford: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Porter, P. & Vidovich, L. (2000). Globalization & higher-education policy. Educational Theory, 50(4), 449-473.
Robertson, R. (1992).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London: Sage.
Tye, K. A. & Kniep, W. M. (1991). Global education around the world.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8(7), 47-49.
WCED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1987). Our Common Fu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sting, A. (Ed.)(1986). Global resources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seman,J. (1995). Globalization is not Godzilla. Frontline, 26(July), 5-6.
網路資料
Georg Eckert Institute Textbook Research (2005). 2006年10月20日。取自http://www.gei.de/english/index1.shtml
Rene Wadlow(2002)。積極的世界公民教育。2006年11月2日。取自http://www.worldcitizens.org.tw/articles/show1-6.html
余穎思(2001)。全球化初探。正義與和平。2006年9月18日。取自http://www.hkjp.org/focus/people/global.htm
周桂田(2001)。全球化與全球在地化-現代的弔詭。2006年9月18日。取自http://www.nctu.edu.tw/~cpsun/chou-gui-tian-global.pdf
劉維公(2000)。文化全球化-社會學研究初探。2006年9月18日。取自http://www.nctu.edu.tw/~cpsun/liu-wei-gong-global.pdf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網路著作權你我他2006年10月20日。取自http://www.tipo.gov.tw/copyright/copyright_book/copyright_book_48.asp
新核家園-美麗新世界。2006年10月20日。取自http://www.newnuclearhome.com/mainPage.html
研寮反核四紀實。2006年10月20日。取自http://www.taiwanwatch.org.tw/issue/nuclear/news.htm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1.24.134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41.24.134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