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31110-09344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31110-093444
論文名稱
Title
大陸配偶的階級問題
Class issues of Mainland Spouse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8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0-07-3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0-08-31
關鍵字
Keywords
正義論、羅爾斯、史坦恩、馬克思、階級、大陸配偶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47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4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馬克思的階級理論自十九世紀發展至今,理論內涵和著重的焦點已有多種變化,除了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對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領域也有諸多影響,本文便是想要嘗試藉由這樣的變化,尤其是馬克思對於階級的概念和史坦恩之間的歧異來理解階級至階級間衝突的概念上區別,以及這樣的區別對於整體的影響為何。在這樣前提下,也將試圖更進一步澄清馬克思所賦予階級的意涵之重要性。
尤其另一方面,持與馬克思不同意見的史坦恩,本文以其社會國的思想,對我國社會的階級與大陸配偶之間做連結,並將之與我國憲法作相關的剖析,檢視大陸配偶在我國社會階級的現況與史坦恩、憲法的精神,是否存在著落差,最終可能導致社會、法制混亂的情況,使社會、國家在以社會和諧為終極目標的路程上,遭遇困境。
而最後,羅爾斯的正義論,認為所有公民之平等的基本權利、自由和公平的機會都應得到保障,這也是做為社會基本結構的正義原則,無論是馬克思、史坦恩或是羅爾斯,可謂都力圖追求社會上的「正義」,並為自由的真理而努力。於是,三者的觀點建構了對大陸配偶階級問題的進一步聯想--階級、正義、平等與人的自由發展的聯想,其針對大陸配偶在實務及理論層面上,也衍生了許多議題。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圖表目次.........................................................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方法...........................................................3
第四節 研究流程...........................................................5
第五節 預期貢獻...........................................................6
第六節 文獻回顧...........................................................6
第一項 大陸配偶初入臺灣:邊緣化..........................................................................................11
第二項 進入家庭:婚姻、暴力問題..........................................................................................12
第三項 適應過程:問題多元化..........................................................................................12
第二章 大陸配偶與臺灣社會.........................................16
第一節 大陸配偶的定義與背景.....................................16
第一項 大陸配偶的定義:移民.........................................16
第二項 大陸配偶的背景.....................................................17
第二節 大陸配偶在臺灣的現況與階級區分...........18
第一項 大陸配偶在臺灣的現況.........................18
第二項 大陸配偶階級的形成問題................................28
第三節 監察院報告..........................................................29
第三章 馬克思的階級理論...........................................33
第一節 階級理論............................................................33
第一項 人的平等與自由...................................................37
第二項 社會階級..............................................39
第三項 馬克思的階級衝突論..........................................43
第二節 階級形成:意識與政治行為............................45
第三節 革命是解決階級衝突之道.........50
第四節 馬克思階級理論的批判...........54
第一項 對馬克思階級理論演進的感想.............................54
第二項 馬克思-時代侷限性與過於理想...................55
第五節 結論:臺灣社會不適用階級革命....................57
第四章 史坦恩的階級理論...........................................58
第一節 階級理論...........................................................67
第一項 人格:個人的自由與平等....................70
第二項 社會與國家的二元體系.........74
第三項 二元體系的互動與結合.........78
第二節 史坦恩的階級形成論..........79
第一項 社會上層與下層的差異:精神層次.........79
第二項 物質層次..........................................................81
第三節 史坦恩面對階級衝突的解決之道........82
第四節 史坦恩階級理論的待改進..........84
第五節 史坦恩階級理論在臺灣社會的應用.........86
第五章 階級理論的實踐.............................................89
第一節 黑格爾對馬克思與史坦恩理論的影響.......89
第一項 馬克思:辯證的思維.....................................89
第二項 史坦恩承襲黑格爾:君主立憲與二元論.........91
第二節 馬克思的階級衝突-不適用於臺灣社會.........92
第三節 史坦恩的階級和諧-適用於臺灣.........96
第六章 對大陸配偶政策的再省思.........103
第一節 截至民國九十九年初的修法.........103
第一項已修正的母法-《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103
第二項 相關機關已配合檢討實施的相關子法.........104
第二節 以憲法的價值體系檢視修法..........110
第一項 是否化解階級之間的衝突..........112
第二項是否符合憲法社會安全理念.........118
第三項 平等原則與社會正義........120
第七章 結論......................................................142
第一節 本文研究發現.......................................................142
第二節 對大陸配偶社會層面的再省思.........148
第一項 教育關係著大陸配偶與其下一代的家庭發展...148
第二項 臺灣社會與大陸配偶彼此之適應-社會倫理...149
參考文獻.........................................................152
附錄.............................................................162
附錄一 162
附錄二 16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李英明,1991。《馬克思社會衝突論》。臺北:時報。
李英明,2002。《社會衝突論》。臺北:揚智文化。
何懷宏,2002。《公平的正義-解讀羅爾斯正義論》。山東人民出版社。
吳武典、洪有義、張德聰編著,2002。《團體輔導》。臺北縣:空大用書。
林水波,1999。《改造政府層級的宏觀原則》。臺北:智勝文化。
林火旺,1998。《羅爾斯正義論》,臺北:台灣書店。
柳金財,1998。《大膽西進?戒急用忍?:民進黨大陸政策剖析》。臺北:時英。
姜新立著,2009。《分析馬克思》。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許嘉猶,1986。《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臺北:三民。
許嘉猶,1992。《階級結構與階級意識比較研究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歐美研究所。
張方泉、陳冠蓉、那昇華、陳滄鉦、林永盛、洪毓埍、柯淑慧、蕭玉盞、李健銘、蔡瑞芳、施奈良、張樹閩、林維彬、何佩憶,2007。《新移民子女的教育》。臺北:心理出版社。
張華葆,1987。《社會階層》。臺北:三民。
張世英,1995,《論黑格爾的精神哲學》,臺北:唐山。
黃煌雄、李伸一,2005。《我國移民政策與制度總體檢案調查報告》。臺北:監察院。
黃楠森、施德福、宋一秀主編,1987。《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學校文科教材)。
蔡伸章,1989。《馬克思後的馬克思主義》。臺北:巨流。
(二)譯著
史坦恩著,張道義譯,2008。《國家學體系 : 社會理論》。臺北:聯經。
亞里斯多德著,淦克超譯,1968。《政治論》。臺北水牛出版社。
杭廷頓著,臺北五南出版社譯,1994。《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臺北五南出版社。
約翰.羅爾斯著,姚大志譯,2002。《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馬克思,北京市人民出版社譯,2004。《資本論‐第三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著,北京市人民出版社譯,197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著,北京市人民出版社譯,197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著,香港新苗出版社譯2005。《馬克思主義論工人運動》,臺北縣永和市連結雜誌社。
馬克思著,北京市人民出版社譯,196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恩格斯著,谷風出版社譯,1989。《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臺北:谷風。
麥克雷南著,蔡伸章譯,1990。《馬克思後的馬克思主義》。臺北市:巨流。
黑格爾著,范揚、張企泰譯,1984。《法哲學原理》。臺北:里仁書局。
黑格爾著,賀自昭、王玖興同譯,1984。《心靈現象學》。臺北里仁出版社。
黑武德著,楊日清等譯,2002。《政治學新論》。臺北韋伯文化出版社。
萬育維著,2005。《社會工作概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雙葉書廊。
詹,約爾著,黃丘隆譯,1989。《葛蘭西-“西方Marx主義”的鼻祖》。臺北:結構群。
詹姆斯•約爾著,石智青譯,1992。《葛蘭西》,臺北桂冠。
David McLellan著,蔡伸章譯,1990。《馬克思後的馬克思主義》。臺北: 巨流。
盧卡奇著,黃丘隆譯,1989。《歷史與階級意識 :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硏究》,臺北 : 結構群。
盧梭著,李常山譯,1986,《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臺北:唐山。
Friedman, T. L.著,蔡繼光、李振昌、霍達文譯,1994。《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臺北:遠流。
Ralph Miliband著,趙相明譯,1995。《馬克思主義與政治學》。臺北:遠流。
(三)專書論文
游美惠,2001。〈階級與多元文化教育〉,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恵主編,《多元文化教育》。臺北:空大。頁85‐111。
(四)期刊論文
王宏仁,2000。〈族群認同與國際移民趨勢〉,《科學月刊》,第371 期,頁938‐943。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1期,頁90‐127。
江亮演、陳燕禎、黃稚純,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適應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105期,頁66‐91。
林賢治,2001/5。〈孫中山與馬克思平等理論之比較研究〉,《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頁259‐275。
林水波,2006。〈政策變遷的三面向分析〉,《政策研究學報》,第6期,頁1‐18。
難題〉,《臺灣社會學》,第4期,頁 75‐118。
吳學燕,2004。〈國內外移民政策與輔導之探討〉,《國境警察學報》,第3卷第5期,頁1‐34。
吳清山、林天佑,2005。〈外籍配偶子女〉,《教育研究月刊》,第135卷第156期,頁7‐12。
邱方晞,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 第101期,頁176‐181。
邱汝娜、林維言,2004。〈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的照顧輔導措施〉,《社區發展季刊》,第105期,頁6‐19。
姜添輝,2001。〈評論馬克思主義的普羅化論點及在教師專業與階級意識的意義〉,《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第1卷第2期,頁33‐58。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3期,頁153‐196。
夏曉鵑,2003。〈實踐式研究的在地實踐:以「外籍新娘識字班」為例〉,《臺灣社會研究》,第49期 ,頁1‐47。
徐雅玲,2005。〈從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影響外籍新娘教育子女的因素及因應之道〉,《北縣教育季刊》,第51期,頁45‐48。
陳淑芬,2003。〈「大陸新娘」的擇偶、受虐與求助過程-兼論服務提 供者對「大陸新娘」的假設及其對服務提供的影響〉,《社區發展季刊》,第101期,頁182‐199。
陳志柔、于德林,2005。〈臺灣民眾對外來配偶移民政策的態度〉,《臺灣社會學》,第10期,頁95‐148。
陳源湖,2002。〈外籍新娘識字教育實施之探析〉,《成人教育》,第68期,頁25‐34。
許國賢,2009。〈社會主義的當代意涵〉,《東吳政治學報》,第27卷第1期,頁123‐154。
莫藜藜、賴珮玲,2004。〈臺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第105期,頁55‐65。
張增樑,2002。〈兩岸人民「假結婚」問題之研究-以「假結婚、真賣淫」為中心〉,《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3卷第1期,頁203‐236。
張明正、李美慧,2001。〈臺灣地區人口轉型後之生育趨勢與展望〉,《人口學刊》,第23期,頁93‐112。
張菀珍、黃富順,2007/12。〈我國外籍配偶學習問題之研究〉,《國教學報》,第19期,頁50‐78。
張道義,2010/3。〈史坦恩與我國社會法學的建構〉,《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1卷第2期,頁34。
張道義,2009/6。〈十九世紀德國國家法學者史坦恩:Lorenz von Stein1815‐1890〉,《臺大法學論叢》,第38卷第2期,頁187‐233。
張道義、徐國慶,2007。〈國家生命與社會生活-梁啟超的國家理論〉,《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15卷,第2期。
傅仰止、伊慶春,1994。〈容忍態度的結構肇因:都市背景、遷移經驗、異質聯繫〉,《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6卷第2期,頁257‐301。
曾建元,1994。〈馬克思的社會階級理論〉,《俄情研究》,第377期。
曾嬿芬,2005。〈誰可以打開國界的門?移民政策的階級主義〉,《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1期,頁73‐108。
趙彥寧,2004。〈現代性想像與國境管理的衝突:以中國婚姻移民女性為研究案例〉,《臺灣社會學刊》,第32期,頁 1‐58。
趙彥寧,2005。〈社福資源分配的戶籍邏輯與國境管理的限制:由大陸配偶的入出境管控機制談起〉,《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9期,頁43‐90。
潘淑滿,2004。〈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季刊》,第105期,頁30‐43。
劉珠利,2004。〈婦女主義理論的觀點對大陸及外籍配偶現況之啟示〉,《社區發展季刊》,第105期,頁44‐53。
蘇秀枝,2008。〈東南亞外籍及大陸配偶國小子女參加課後托育與補習才藝之現況與學業成就及行為適應之關係〉,《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6卷,第1期。
(五)學位論文
王春益,1998。《兩岸人民通婚之調查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文化教育組碩士論文。
王郁雅,2006。《跨文化差異下新移民女性子女教養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文盛,2007。《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與學習動機、成就動機之比較研究》。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
林淑惠,2005。《臺灣移民在臺社會間的移動與適應》。臺北:臺北國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永勝,2006。《新移民子女社會支持與生活壓力調查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為例》。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維彬,2006。《基隆市新移民與本國籍子女的家長教育信念、教育期望與成就動機之調查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慎,2004。《大陸女性配偶在臺灣生活適應之探討-以臺北縣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孝,2007。《社會保險與司法審查之研究-以全民健康保險法為中心》,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所博士論文。
徐偉培,2008。《新移民子女行為困擾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新竹國小為例》。新竹:玄奘大學應用心理系碩士論文。
徐國慶,2010。《人格與自由:史坦恩社會國思想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博士論文。
陳重成,2000。《一個新封建主義的歷史範疇--中國宗族社會與村落社會的持續與變遷:1900‐1999》。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滄鉦,2007。《新住民子女的同儕關係與學習適應之關係研究》。臺北:臺北教
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佳莉,2006。《新住民教養態度與新住民子女學校適應之關係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啟瑄,2007。《無國界的學習-高雄市國小中高年級外籍配偶子女之親子關係與學習適應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薇菱,1988。《馬克思階級理論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樹閩,2007。《新移民子女的生活適應與同儕關係之研究調查-以彰化縣國民小學高年級為例》。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滿,2006。《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碩士論文。
詹佩緰,2007。《基隆市新移民與本國籍子女知覺教育期望與生活壓力之調查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熊淑君,2004。《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亞儒,2009。《國小學童之母親國籍與其親子互動關係、同儕互動關係及幸福感的相關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紹文,2007。《新移民子女的依附關係與學校適應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碩士論文。
(六)研討會論文
杜娟娟等,2003。〈外籍新娘生活適應之因應策略與社會支持研究〉,「兒童人權與福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內政部兒童局、屏東科技大學主辦。
邱珮婷,2008。〈先生、小姐,「菜色」滿意嗎?談外籍子女教育輔導-一位國小輔導組長的觀點〉,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術研討會。
夏曉鵑,2000/1/15‐16。〈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 社會」研討會。
陳儒晰,2000/12。〈學生與階級:新馬克思主義的分析〉,「多元文化、身份認同與教育」學術研討會。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舉辦之論文集。頁523‐544。
張福建,1991/2。〈羅爾斯的差異原則及其容許不平等的可能程度〉,中研院社科所「正義及其相關問題」研討會。
謝榮堂,2008/12/21。〈兩岸關係的憲法解釋〉,「中華民國釋憲60周年研討會」,
主辦單位:新臺灣人基金會、臺灣法學雜誌。
(七)官方文件/研究計畫
朱蓓蕾,2006。〈大陸配偶與臺灣安全〉,《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4‐2414‐H‐015‐002。
潘淑滿,2003。〈外籍新娘、公民權與社會政策:婚姻暴力的福利概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1‐2412‐H‐017‐001。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中華民國總統府公報》,第6896期,2009/12/10。
(八)報紙(若為社論、短評、通訊稿或作者匿名,則可不列作者欄)
呂昭隆,2000/1/15。〈國防決策樹立新模式〉,《中國時報》,版2。
2002/10/31。〈反對一項明顯歧視大陸新娘人權的立法〉,《中國時報》,版2。
李玉梅,2003/8/7。〈婚報求助一成是外籍、大陸新娘〉,《聯合報》,版B2。
林秀美,2003/11/8。〈外籍新娘適應不良影響下一代發育〉,《民生報》,版CR2。
(九)網際網路
2002/05/11。〈大陸新娘考上公務員因兩岸人民條例被迫離職〉,《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b5/2/10/11/n234709.htm>。
2010/03/10。〈九十九年第三週內政部統計通報〉,內政部統計處,<http://S
owf.moi.gov.tw/stat/week/list.htm>。
2010/04/21。 〈婚姻移民人道待遇及工作權保障〉,陸委會官方網,<http://www.
mac.gov.tw/lp.asp?ctNode=5615&CtUnit=3902&BaseDSD=7&mp=1>
2010/06/01。〈黑格爾的生平〉,維基百科,<http://wiki.mbalib.com/zh‐tw/%E9%B
B%91%E6%A0%BC%E5%B0%94>。
2010/06/10。〈塞繆爾·P·亨廷頓〉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tw E%E7 %B9%86%E7%88%BE%C2%B7%E8%8F%B2%E5%88%A9%E6%99%AE%E6%96%AF%C2%B7%E4%BA%A8%E5%BB%B7%E9%A0%93>。
2010/06/12。〈馬克思〉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tw/%E9%A6%AC%E5%85%8B%E6%80%9D>。
2010/06/18,〈中產階級〉,智庫百科,<http://wiki.mbalib.com/zh‐tw/%E4%B8%AD%E4%BA%A7%E9%98%B6%E7%BA%A7>
2010/06/18,〈行政院劉院長施政方針報告〉,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
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37037&ctNode=3764&mp=1>。
2010/06/20,〈高點法律網釋字第四五五號解釋翁岳生大法官協同意見書〉,高點法律網,<
http://www.license.com.tw/lawyer/practice/judge/455b1.shtml>。
二、英文部分(專書)
David McLellan, 1977. Grundrisse. Oxford and New York, Gramsci, 1971.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London: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Huntington, Samuel P., 1996.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Marx, Karl and F. Engels., 1967. The Communist Manifesto.Harmondsworth: Penguin.
Marx, Karl., 1948 , 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New York :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Marx, Karl., 1975. Early Writings. Harmondsworth: Penguin.
Marx, Karl., 1976. Capital: Vol. 1. Harmondsworth: Penguin.
Marx, Karl., 1981. Capital: Vol. 3. Harmondsworth: Penguin.
Marx, Karl.,1986. 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Karl Marx And
Frederick Engels Selected Works, 1.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Marx Karl and Friedrich Engels, 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David McLellan, 1998.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Oxford,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alph Miliband, 1977. Marxism and politics,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ger Garaudy, 1970. Marxism in the Twentieth. London: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188.61.223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188.61.223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