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1103-07010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1103-070104
論文名稱
Title
美濃反水庫運動與公共政策互動之研究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einung Anti-dam Movement and the Public Polic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0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3-07-1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3-09-01
關鍵字
Keywords
美濃反水庫運動、公共政策、社會運動的影響
the effect of social movement, Meinung Anti-dam movement, public polic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08 次,被下載 403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0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031 times.
中文摘要
1992年底,由美濃鎮公所與地方社團所召開的第一次「興建美濃水庫公聽會」,掀起了一場被稱為小鎮敵國的「美濃反水庫運動」。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並宣佈任內暫緩興建美濃水庫,使得反水庫運動暫告一段落,但這場社會運動對組織者而言卻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戰役。
「興建美濃水庫」係由前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所規劃制訂之一項公共政策,政策目標為解決南部高雄、台南及屏東等地區之遠程龐大用水需求。「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在1964年由立法院通過組織條例而成立,自此全台灣水資源的利用及開發規劃事宜,以此機構專責辦理。當時政府的行政系統正值換血的時代(1963-1972),學有專長、擁有專業知識的技術官僚取代了隨國民黨遷台之革命菁英,因而,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做為一個專責辦理水資源相關事宜的機構,吸納了以土木工程為專業的菁英組成技術官僚團隊。美濃水庫即由這群水資源部門的技術官僚所規劃,然而在其準備進入發包與投標的階段時,遭遇到民眾的抗爭,延宕至今仍未解決。這項公共政策引發了長達10年的社會運動,美濃反水庫運動也帶來了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的反省,也對引發其存在的公共政策造成了影響與改變。
本研究藉由檢視美濃反水庫運動過程中的行動策略與知識建構,進而探討反水庫運動與公共政策在這10年間的相互溝通過程及影響。最後本研究發現,社會運動試圖扭轉社會大眾的看法並且帶來新的價值思維,透過培力(empowerment)促使人民自覺擁有決策的力量。社會運動與公共政策的交鋒能夠開創開放、爭辯的公共領域,公共政策的制訂過程才能夠轉移到透明、去中心化的場域,讓人民介入、參與並產生實質作用。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1章 緒論 1
1.1. 研究緣起 1
1.2. 研究背景 3
1.3. 研究問題與目的 5
第2章 文獻探討 7
2.1. 國內有關「美濃水庫」議題之研究 7
2.2. 社會運動的影響 9
2.2.1. 政策改變 11
2.2.2. 影響政治制度 12
2.2.3. 社會變遷 13
2.3. 知識與權力的關係 14
2.3.1. 葛蘭西的文化霸權概念 15
2.3.2. 傅柯的權力觀 15
2.3.3. 哈伯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 17
第3章 研究方法 25
3.1. 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 25
3.1.1. 對客觀與價值中立的反省 25
3.1.2. 強調實踐與社會學干預 26
3.2. 研究設計 29
3.2.1. 研究對象 29
3.2.2. 資料蒐集的方式 30
3.2.3. 本研究探索過程之特點 30
第4章 美濃的社會文化背景 33
4.1. 居民性格特質 33
4.1.1. 鄉民性格 33
4.1.2. 客家性格 35
4.2. 客家農村社會與國家政策的關係 36
4.2.1. 清朝時期(1736~1895) 36
4.2.2. 日據時期(1985~1945) 38
4.2.3. 國民政府時期(1945~) 39
4.3. 小結 42
第5章 公共政策的決策過程 44
5.1. 公共政策制訂過程 44
5.1.1. 決策程序 44
5.1.2. 台灣的技術官僚與決策 46
5.2. 「美濃水庫興建政策」之決策過程 47
5.3. 美濃水庫興建之政策理由 49
5.4. 小結 51
第6章 美濃反水庫運動的行動策略與反水庫論述 53
6.1. 美濃反水庫運動抗爭經過 53
6.2. 美濃反水庫運動的行動策略 60
6.3. 政策戰略與反水庫論述 62
6.3.1. 政策戰略 62
6.3.2. 反水庫專業論述 64
6.3.3. 小結 69
6.4. 反水庫專業論述的建構過程 70
6.4.1. 國際串聯 71
6.4.2. 國內串聯 78
6.4.3. 回鄉知識青年在論述建構過程中的位置 80
6.5. 小結 83
第7章 政策部門的影響與回應 85
7.1. 公共政策實質面的影響 85
7.2. 公共政策程序面的影響 90
7.2.1. 民眾參與機制 90
7.2.2. 民眾參與的品質 92
7.3. 小結 93
第8章 結論 95
8.1. 研究發現 95
8.2. 檢討與啟發 98
8.2.1. 檢討 98
8.2.2. 啟發 99
參考文獻 102
附錄一、水利署沿革 106
附錄二、訪談綱要 107
附錄三、訪談記錄 108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A. 中文部份
1. 中興工程顧問社(1976)。「高屏溪流域可行壩址之研究」。台北:作者。
2. 中興工程顧問社(1989)。「台灣地區南部區域美濃水庫可行性規劃」。台北:作者。
3. 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
4. 交工樂隊(1999)。「我等就來唱山歌專輯」。高雄:串聯有聲出版。
5. 李英明(1992)。「哈伯馬斯」。台北:東大圖書。
6. 李允斐,鍾永豐,鍾秀梅,鍾榮富(1997)。「高雄縣文獻叢書系列9:高雄縣客家社會與文化」。高雄:高雄縣政府。
7. 何明修(2000)。民主轉型過程中的國家與民間社會:以台灣的環境運動為例(1986-1998)。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8. 何明修(2002)。自主與依賴:比較反核四運動與反美濃水庫運動中的政治交換模式。收錄於東海大學社會學系主編,「全國研究生社會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轉移中的思考軸線,社會學的越界想像」。台中:東海大學。
9. 美濃愛鄉協進會(1994)。「終結水庫神話-走出歷史宿命」。高雄:作者。
10. 美濃愛鄉協進會編(1994)。「重返美濃」。台中:晨星。
11. 美濃鎮誌編纂委員會(1997)。「美濃鎮誌」。高雄:美濃鎮公所。
12. 美濃愛鄉協進會(2000)。「擁抱土地、河流與生命-美濃反水庫論述文集」。美濃。
13. 孟樊(2001)。「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台北:揚智。
14. 洪馨蘭(2000)。客家、美濃、菸草文化之象徵化過程。收錄於徐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歷史與社會經濟」(209-258)。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5. 保護高屏溪綠色聯盟、高雄市綠色協會(1996)。「消瘦的水──世界河流會議論文集」。高雄。
16. 保護高屏溪綠色聯盟、高雄市綠色協會(2000)。「水的故鄉──國際人工湖與地下水補注研討會」。高雄。
17. 柯志明(1995)。農民、國家與農工部門關係-台灣農業發展過程中家庭農場之存續與轉型(1895-)。收錄於徐正光、蕭新煌主編,「台灣的國家與社會」(15-38)。台北:東大圖書。
18. 吳聰賢(1988)。現代化過程中農民性格之蛻變。收錄於李亦園、楊國樞編,「中國人的性格」(345-387)。台北:桂冠。
19. 夏林清(1993)。「由實務取向到社會實踐──有關台灣勞工的生活的調查報告(1987-1992)」。台北:張老師。
20.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21. 徐振國(1988)。我國威權政體的發展及經濟制度的演變:其互動關係的初探。「政治學報」,16:21-47。
22. 高高屏水資源籌劃小組(2000)。附錄─南台灣水資源情勢的再分析與建議。於曾貴海著,「被喚醒的河流」(297-309)。台中:晨星。
23. 曾貴海、張正揚等輯著(2000)。「高屏溪的美麗與哀愁」。台北:時報文教基金會。
24. 翁興利、施能傑、官有垣、鄭麗嬌(1998)。「公共政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25. 翁興利(2000)。我國流域管理機制之規劃研究。「理論與政策」,14(3):65-86。
26. 彭懷恩(2000)。「台灣政治發展的反思」。台北:風雲論壇。
27. 陳忠信(1989)。「國家政策與批判的公共論述」。台北:國家政策資料中心。
28. 葉啟政(1991)。「制度化的社會邏輯」。台北:東大。
29. 費孝通(1993)。「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台北:風雲時代。
30. 張維安、黃毅志(2000)。台灣客家族群的社會與經濟分析。收錄於徐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歷史與社會經濟」(179-207)。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31. 張高傑(2001)。美濃反水庫運動中的技術政治。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2. 黃光國(1995)。「知識與行動」。台北:心理出版社。
33. 黃瑞祺(1990)。「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巨流。
34. 楊懋春(1988)。「鄉村社會學」。台北:正中書局。
35. 翟本瑞、張維安、陳介玄(1989)。「社會實體與方法──韋伯社會學方法論」。台北:巨流。
36. 蔡宏進(1989)。「鄉村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37. 廖正宏、黃俊傑(1992)。「戰後台灣農民價值取向的轉變」。台北:聯經。
38. 經濟部水資源局(1998)。「美濃水庫問與答(第3版)」。台北:經濟部水資源局。
39. 經濟部工業局(1994)。「土地與水資源對製造業發展之影響研究」。台北:經濟部工業局。
40. 經濟部水資源局(1999)。「高屏地區美濃水庫工程計畫」。台北:經濟部水資源局。
41. 經濟部水資源局(1999)。「美濃水庫綜合諮詢顧問專案計畫總報告」。台北:經濟部。
42. 鍾永豐(1994)。一場起於反水庫卻永無止盡的社區運動-美濃愛鄉協進會成立過程。「瀰濃會訊」,1:4-7。
43. 蕭新煌(1995)。多元化過程中社會與國家關係的重組。在徐正光、蕭新煌主編,「台灣的國家與社會」(355-377)。台北:東大圖書。
44. 蕭新煌(1990)。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分析架構。在徐正光、宋文里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21-46)。台北:巨流。
45. 顧忠華(1999)。「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允晨文化。
46. Bell, D. (1995)。「後工業社會的來臨」(高銛、王宏周、魏章玲譯)。台北:桂冠。
47. Beetham, D. (1994)。「馬克斯.韋伯與現代政治理論」(徐鴻賓、徐京輝、廖立偉譯)。台北:桂冠。
48. Carnoy, M.著,杜麗燕、李少軍譯(1995)。「國家與政治理論」。台北:桂冠。
49. Castells, M. (2002)。「認同的力量」(夏鑄九、黃麗玲等譯)。台北:唐山。
50. della Porta, D. & Diani, M. (2002)。「社會運動概論」(苗延威譯)。台北:巨流。
51. Habermas, J. (1990)。「溝通與社會演化」(林朝成、沈力譯)。台北:結構群。
52. Lindblom, C., E. (1991)。「政策制定過程」(劉明德譯)。台北:桂冠。
53. Nash, K. (2001)。「當代政治社會學:全球化、政治與權力」(林庭瑤譯)。台北:韋伯文化。
54. Wolf, E., R. (1983)。「鄉民社會」(張恭啟譯)。台北:巨流。

B. 英文部份
1. Chung, Yung-Feng (1996). Sociology and Activism: the Meinung Anti-dam Movement 1992-1994. Florida University.
2. England, K., V., L. (1994). Getting personal: reflexivity, positionality, and feminist research.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46(1): 80-89.
3. Kitschelt, H. (1986). 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s and political protest: anti-nuclear movements in four democracies.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6: 57-85.
4. Lather, P. (1986). Research as praxis. Ha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6(3): 257-277.
5. Offe, C. (1985). New social movements: changing boundaries of the political. Social Research, 52, 817-868.
6. Rochon, T., R., & Mazmanian, D., A. (1993). Social movements and the policy process. The Annals of the AAPSS, 528: 75-87.
7. Shumaker, P., D. (1975). Policy responsiveness to protest group demands.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37: 488-521.
8. Tilly, C. (1994). Social movements as historically specific clusters of political performances. Berkeley Journal of Sociology, 38: 1-30.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