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1106-14192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1106-141928
論文名稱
Title
北宋新舊黨爭與詞學
Beisong Xin Jiu Dang Zheng Yu Cixu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32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07-1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6-09-01
關鍵字
Keywords
婉約、文禍、黨爭、詞學
Party contest, Cixue, The persecution of literatus, Gentl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78 次,被下載 346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7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462 times.
中文摘要
摘 要

北宋後期詞壇起了巨大的變化發展,這不但是唐、五代以來詞體本身「窮則變」規律的必然走向,更有它時代背景的因素。由於宋代朝廷採取和解苟安、提倡享樂和重文輕武的政策,社會繁榮富庶,城市經濟迅速發展,為了滿足貴族與市民歌舞宴飲享樂的需求,歌詞相應地蓬勃發展起來。文體的茁壯,除了社會需求,還必需依靠創作者有意識的推動。作者的意識一部分出諸個人才性,一部分則不能不歸之於推動這個意識的社會因素。其中,政治因素概居其主導的地位。
宋代歌詞自文人愛賞而染指之後,逐漸被上層社會接受,甚至受上層社會指導。到了新舊黨爭時,文人在宦途的種種顛簸浮沉加深加劇,其感受悸動自會形之於文學作品上。而詩文言志的明確性,卻常招來文禍。一方面為了避禍,一方面政治受害者的抑鬱怊悵又不能不發,此時,長短句恰好成為抒發情志最佳的載體,全因為它具有著「委婉幽約」與非關風教的特性。在此契機之下,詞建立了它獨立的地位,本文即在探討黨爭與詞學當中微妙的關係。
第一章「緒論」,先敘明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然後分史學、詞學專著與期刊論文方面探討相關文獻。第二章「新舊黨爭前的社會生態」,探討長短句寫作背景的社會型態與社會心理。第三章「新舊黨爭前的詞風發展」,探討北宋前期的詞風演變,以便於對照黨爭之後詞風拓展的情形。第四章「新舊黨爭與文禍」,敘明黨爭的歷史過程與對文人生涯、著作的制約。第五章「黨爭文禍對詞人心態的影響」,由前述黨爭的過程考察詞人在生活面與心理面上所受到的影響,討論詞人作品所顯現的情感狀態、思想變遷。第六章「黨爭時期的詞風變化」,對此期詞風多樣變化的成因多所探討,並對豪放、婉約和典雅三大類詞風深化的藝術寫作手法加以分析。第七章「黨爭時期詞學觀念的演變」,探討詞學觀念如何地演進,詞體地位是如何受重視與被提昇的,並論及時人審美觀的變遷。
最後一章「結論」歸結以上的探討,北宋新舊黨爭在詞學發展過程中的確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大致而言,詞體獨立地位的確立,詞體功能性的擴大,詞風多樣性的開發和深化,詞論的深入和逐漸形成理論體系,以及此期詞學審美觀念的改變,無不是深受新舊黨爭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關鍵詞:黨爭, 詞學, 文禍, 婉約 /Party contest, Cixue, The persecution of literatus, Gently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自序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研究方法/4
第三節 文獻探討/6
第二章 新舊黨爭前的社會生態/13
第一節 宋初政治型態與朋黨意識/14
第二節 儒學的復興與理學的形成/20
第三節 黃老治術與因循守舊的風氣/25
第四節 政治的弊病與變法的迫切性/28
第五節 文弱風氣的形成/31
第三章 新舊黨爭前的詞學發展/37
第一節 北宋早期詞風延續五代、南唐風味/38
第二節 北宋前期詞亦逐漸體現時代風貌/42
一、詞的雅化趨勢/43
二、集體呈現的富貴氣息/51
三、豪放詞風的萌芽/55
四、慢詞與長調的勃興/61
第四章 新舊黨爭與文禍/68
第一節 熙、豐新政與舊黨份子的外放/69
一、新法實施時程與內容/70
二、新舊黨議政立場/72
三、舊黨大臣之外放與烏臺詩案/77
四、變法之檢討/82
第二節 元祐更化與舊黨回歸/84
一、元祐舊黨斥逐新黨與車蓋亭詩案/84
二、舊黨的內訌/89
三、蘇軾策題招謗事件/92
第三節 紹聖變革與同文館獄/96
一、紹聖紹述與新黨的報復/96
二、同文館獄/99
第四節 崇寧黨禁與元祐學術之禁/100
一、崇寧黨禁/101
二、元祐學術之禁/104
第五章 黨爭文禍對詞人心態的影響/109
第一節 初入仕途積極參政的心態/110
第二節 黨爭激化畏禍求脫的心態/116
第三節 政治受難悲憤淒惋的心態/129
第四節 通透人生自適放曠的心態/133
第六章 黨爭時期詞風的變化/139
第一節 歌詞題材的開拓/141
一、宦海浮沈題材質量的劇增/141
二、跳脫出歌館樓臺,全面抒寫人生/150
三、詠物詞的興盛/155
第二節 豪放詞風的匯入與茁壯/161
一、抒寫曠達自適的心境/162
二、反映壯志難伸的鬱悶/167
第三節 婉約詞風的深化/172
一、以比興寄託之法營造幽約深遠的境界/175
二、善用各類修辭手法深化婉約詞的意象/179
第四節 群體營造的典雅詞風/183
一、雅化的動力來源──士大夫深厚的文化修養/185
二、以引經據典進行雅化/190
三、在思想內涵上進行雅化/201
第七章 黨爭時期詞學觀念的演變/220
第一節 詞論質與量的增加/221
第二節 詞體評價觀念的轉變/231
一、輕視詞體的潛意識心理/231
二、重視詞體的言論逐漸開展/234
第三節 諸家的詞體論/243
一、詞體的特質問題/244
二、詞體的起源問題/253
第四節 諸家對流派與風格的討論/256
一、流派系統觀念的萌芽/258
二、風格系統觀念逐漸形成/261
第五節 諸家對創作理論的探討/264
一、對創作動機的討論/264
二、對創作方法的討論/267
第六節 此期詞學界的審美觀念/278
一、擺脫富艷為美的審美心態,轉而崇尚清雅脫俗的審美趣味/280
二、由優美的審美趣味逐漸接納壯美的審美趣味/282
三、由追求和諧美轉向接受對立的崇高/288
第八章 結論/293
引用及參考文獻/30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引用及參考文獻
一、經部
《周易》,《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5月。
《詩經》,《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5月。
《論語》,《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5月。
《周禮》,《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5月。
《禮記》,《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5月。
《尚書》,《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5月。
宋.朱熹著:《詩集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年3月。
清.段玉裁著:《說文解字注》,臺北:蘭臺書局,1973年9月。
李曰剛著:《國學概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9月。

二、史部
漢.司馬遷撰:《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11月。
漢.班固撰:《漢書》,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5月。
劉宋.范曄撰:《後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歐陽修等撰:《新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
宋.楊仲良編撰:《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11月。
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李燾編撰:《續資治通鑑長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32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趙汝愚輯:《諸臣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5月。
宋.朋九萬編撰:《東坡烏臺詩案》,臺北:宏業書局,1972年4月。
宋.朱長文撰:《吳郡圖經續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1月。
明.陳邦瞻編撰:《宋史紀事本末》,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12月。
清.王夫之撰:《宋論》,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2月。
清.趙翼著:《二十二史札記》,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10月。
清.畢沅撰:《續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1月。
清.黃以周編:《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6月。
曾繁康著:《中國政治制度史》,臺北:華岡出版公司,1979年7月。
林語堂著:《蘇東坡傳》,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6月。
陳香編著:《蘇東坡別傳》,臺北:國家出版社,1980年8月。
李一冰著:《蘇東坡新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3 月。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1月。
羅家祥著:《北宋黨爭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
洪亮著:《蘇東坡新傳》,臺北:國際村文庫書店,1993年12月。
韋政通著:《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1995年10月。
梁庚堯著:《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年4月。
黃寶華著:《黃庭堅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
郭東旭著:《宋代法制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
王水照、崔銘著:《蘇東坡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雷飛龍著:《漢唐宋明朋黨的形成原因》,臺北:韋伯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9月。

三、子部
(一)哲學、藝術與美學類
漢.桓譚撰:《新論》,影印《四部備要》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7年9月。
晉.葛洪撰:《抱朴子》,影印《四部備要》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年3月。
宋.張載撰:《張子全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6年9月。
宋.蘇軾撰:<宋蘇東坡赤壁賦/榿木詩卷他>,《二玄社書跡名品叢刊》輯,東京:二玄社,1977年2月。
宋.程頤撰:《河南程氏遺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69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朱熹撰:《朱子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吕本中撰:《童蒙訓》,《叢書集成續編》第6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宋.釋法雲撰:《翻譯名義集》,《四部叢刊》本第31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67年。
明.董其昌著:《畫禪室隨筆》,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7月。
明.唐志契著:《繪事微言.傳授》,刊於《中國書畫類編》,台北:河洛圖書出版公司,1975年5月。
清.顧炎武著:《日知錄》,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6年。
清.王先謙著:《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9月。
郭慶藩著:《莊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3月。
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9月。
呂佛庭著:《中國書畫源流》,臺北:華正書局,1978年2月。
許總主編:《宋明理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年9月。
梁啟超著:《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7月
周來祥、周紀文著:《美學概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2月。
張春興著:《現代心理學》,臺北:台灣東華書局,2001年6月。

(二)筆記小說類
漢.郭憲撰:《洞冥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孫光憲撰:《北夢瑣言》,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宋.司馬光撰:《涑水紀聞》,《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田況撰:《儒林公議》,《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歐陽修撰:《歸田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吳處厚著:《青箱雜記》,《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張舜民撰:《畫墁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3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沈括撰:《夢溪筆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6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范鎮撰:《東齋記事》,《叢書集成初編》第2744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陳師道撰:《後山談叢》,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9月。
宋.王鞏撰:《隨手雜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3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朱彧撰:《萍洲可談》,刊於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別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曾慥撰:《高齋漫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宋.釋文瑩撰:《湘山野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3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趙令畤撰:《侯鯖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3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李廌撰:《師友談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6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王闢之撰:《澠水燕談錄》,《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魏泰撰:《東軒筆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3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釋惠洪撰:《冷齋夜話》,《百部叢書集成》初編46輯,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邵伯溫撰:《河南邵氏聞見前錄》,《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蔡絛撰:《鐵圍山叢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3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葉夢得撰:《石林燕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6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葉夢得撰:《避暑錄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6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彭乘撰:《墨客揮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3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邵博撰:《河南邵氏聞見後錄》,《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孟元老撰:《東京夢華錄》,《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吳曾撰:《能改齋漫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胡仔撰:《苕溪漁隱叢話》,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2月。
宋.晁公武撰:《郡齋讀書志》,刊於《書目類編》第69冊,臺北:成文書局,1978年7月。
宋.王銍撰:《默記》,《筆記小說大觀》本,臺北:新興書局,1960年。
宋.王明清撰:《揮麈後錄》、《揮麈後錄餘話》,《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朱弁撰:《曲洧舊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6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陸游撰:《老學庵筆記》,《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陳鵠撰:《耆舊續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3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費衮撰:《梁谿漫志》,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9月。
宋.曾敏行撰:《獨醒雜志》,《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周煇撰:《清波雜志》,《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張端義撰:《貴耳集》,《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俞文豹撰:《吹劍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宋.羅大經撰:《鶴林玉露》,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佚名撰:《紺珠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7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王瑩撰:《群書類編故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明.陶宗儀撰:《說郛》,《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7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張宗橚輯:《詞林紀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3月。
丁傳靖編:《宋人軼事彙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四、集部
(一) 總集
後蜀.趙崇祚編:《花間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宋.朱熹撰:《楚辭集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明.毛晉撰:《宋六十名家詞》,《四部備要》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2月。
清.朱彝尊編、王昶續補:《詞綜》,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
清.朱祖謀校輯:《彊村叢書》,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唐圭璋編:《全宋詞》,臺北:盤庚出版社,1978年10月。
任半塘著:《敦煌歌辭總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傅璇琮等輯:《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9月。

(二) 詩、詞、文別集及選集
宋.范仲淹撰:《范文正公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歐陽修著:《歐陽修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3月。
宋.王安石撰:《王安石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0月。
宋.蘇軾撰:《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宋.蘇轍撰:《蘇轍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9月。
宋.黃庭堅撰:《山谷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1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黃庭堅撰:《山谷題跋》,《百部叢書集成》刊汲古閣《津逮秘書》第五函,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陳師道撰:《後山集》,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宋.劉攽撰:《彭城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秦觀撰:《淮海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1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晁補之撰:《雞肋集》,《四庫叢刊正編》第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
宋.李之儀撰:《姑溪居士文集》,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80年。
宋.黃裳撰:《演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2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樓鑰撰:《攻媿集》,《四部叢刊正編》第5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
金.王若虛撰:《滹南遺老集》,《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周濟編:《宋四家詞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楊勇著:《陶淵明集校箋》,臺北:盤庚出版社,1979年2月。
劉揚忠編著:《晏殊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1月。
邱少華編著:《歐陽修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1月。
高健中校點:《樂章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龍沐勛著:《東坡樂府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石聲淮、唐玲玲箋注:《東坡樂府編年箋注》,臺北:華正書局,2005年9月。
徐培均.羅立剛編著:《秦觀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1月。
鍾振振校注:《東山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吳則虞校點:《清真集》,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張顯成等編注:《李清照、朱淑真詩詞合注》,成都:巴蜀書社,1991年1月。
王強編著:《周邦彥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6年1月。
高克勤撰:《王安石詩文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曾棗莊、吳洪澤著:《蘇辛詞選》,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11月。
黃寶華撰:《黃庭堅詩詞文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徐培均.羅立剛撰:《秦觀詩詞文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謝桃坊著:《柳永詞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
劉揚忠撰:《周邦彥詞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夏承燾等撰:《宋詞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9月。
胡雲翼著:《宋詞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月。
龍沐勛著:《唐宋名家詞選》,臺北:臺灣開明書局,2000年。

(三) 詩話、詞話、文學理論與學位論文
弘法大師撰:《文鏡秘府論》,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年3月。
宋.朱弁撰:《風月堂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宋.魏慶之撰:《詩人玉屑》,臺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11月。
金.王若虛撰:《滹南詩話》,《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2年。
郭紹虞著:《詩品集解》,臺北:清流出版社,1972年3月。
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5月。
黃永武著:《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出版公司,1982年5月。
吉川幸次郎著:《宋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9月。
袁行霈著:《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89年5月。
陳良運著:《中國詩學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9月。
嚴明著:《中國詩學與明清詩話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4月。
宋.楊繪撰:《時賢本事曲子集》,《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宋.王灼撰:《碧雞漫志.詞話》,《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宋.張侃撰:《拙軒詞話》,《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宋.鮦陽居士撰:《復雅歌詞》,《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宋.胡仔撰:《苕溪漁隱叢話》,《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宋.楊湜撰:《古今詞話》,《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宋.張炎撰:《詞源》,《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宋.周密撰:《浩然齋詞話》,《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元.吳師道撰:《吳禮部詞話》,《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清.沈雄撰:《古今詞話》,《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清.周濟撰:《介存齋論詞雜著》,《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清.宋翔鳳撰:《樂府餘論》,《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清.謝章鋌撰:《賭棋山莊詞話》,《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清.黃蘇撰:《蓼園詞話》,《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清.蔡嵩雲撰:《珂亭詞論》,《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清.劉熙載撰:《詞概》,《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清.王士禎撰:《花草蒙拾》,《叢書集成》第210冊,臺北:新文豐書局,1989年。
況周頤撰:《蕙風詞話》,《詞話叢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王國維撰:《人間詞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唐圭璋主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薛礪若著:《宋詞通論》,香港:中流書店,1974年。
葉嘉瑩著:《迦陵論詞叢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羅忼烈著:《詞曲論稿》,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6月。
楊海明著:《唐宋詞風格論》,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吳梅撰:《詞學通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4月。
葉嘉瑩著:《唐宋詞十七講》,長沙:岳麓書社,1989年2月。
繆鉞.葉嘉瑩合著:《靈谿詞說》,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12月。
繆鉞.葉嘉瑩合著:《詞學古今談》,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2年10月。
郭美美著:《東坡在詞風上的承繼與創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12月。
王兆鵬著:《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
唐玲玲著:《東坡樂府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2月。
王水照著:《蘇軾論稿》,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4年12月。
朱崇才著:《詞話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月。
楊海明著:《唐宋詞主題探索》,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5年10月。
楊成鑒著:《中國詩詞風格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12月。
崔海正著:《宋詞研究述略》,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3月。
高鋒著:《花間詞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
吳熊和著:《唐宋詞通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
孫康宜著:《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11月。
黃雅莉著:《宋詞雅化的發展與嬗變》,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6月。
丁放、余恕誠合著:《唐宋詞概說》,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楊海明著:《唐宋詞美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吳惠娟著:《唐宋詞審美觀照》,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8月。
孫維城著:《宋韻》,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陳平原主編:《20世紀中國學術文存-詞曲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
路成文《宋代咏物詞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2月。
劉若愚著:《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8月。
黃慶萱著:《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9月。
周振甫著:《文心雕龍譯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
王水照主編:《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
王夢鷗著:《文學概論》,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10月。
蕭慶偉撰:《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
張燕瑾、吕薇芬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3月。
夏承燾等撰:《宋詞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9月。

(四) 文學史類
陸侃如、馮沅君著:《中國詩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5月。
劉子庚著:《詞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2年4月。
楊海明著:《唐宋詞史》,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6年2月。
劉揚忠著:《唐宋詞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
蔣哲倫、傅蓉蓉著:《中國詩學史》(詞學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9月。
謝桃坊著:《中國詞學史》,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12月。
王易著:《詞曲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方範智等著:《中國古典詞學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郭紹虞著:《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盤庚出版社,1978年9月。
柯敦伯著:《宋文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96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孫望、常國武主編:《宋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劉大杰著:《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02年8月。

五、期刊論文
龍沐勛:<兩宋詞風轉變論>,《詞學季刊》第2卷第1號,1934年10月。
龍沐勛:<清真詞敘論>,《詞學季刊》第2卷第4號,1935年7月。
鄭騫:<柳永蘇軾與詞的發展>,《文學雜誌》,第3卷第1期,1957年9月。
雷飛龍:<北宋新舊黨爭與其學術政策之關係>,《政大學報》11期,1965年5月。
馬興榮:<讀蘇軾詞札記>,《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82年第3期。
劉崇德:<蘇軾楊花詞繫年考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評論叢刊》十八輯。1983年。
劉乃昌:<宋詞的剛柔與正變>,《文學評論》,1984年第2期。
朱靖華:<蘇軾的豪放詞及其在詞史上的地位>,《徐州師院學報》,1985年第1期。
袁行霈:<以賦為詞─清真詞的藝術特色>,《北京大學學報》,1985年第5期。
青原:<東坡詞與唐宋美學風尚的轉變>,《山西師大學報》,1987年3期。
李秉忠:<也論宋詞的「豪放派」與「婉約派」──兼評吳世昌先生等人的觀點>,《山西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1期。
徐敏:<北宋詞史上的兩座里程碑-從柳詞「曉風殘月」說到蘇詞「大江東去」>,《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2期。
黃炳輝、劉奇彬:<論周邦彥對柳永詞的繼承和發展>,《河北大學學報》,1988年第3 期。
劉慶雲:<古代文論中「別是一家」的詞論>,《中國韻文學刊》,1988年12月
第2.3期。
謝思煒:<宋祁與宋代文學發展>,刊於《文學遺產》,1989年第1期。
楊燕:<北宋詞之「本色」與淮海詞>,《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3期。
王水照:<蘇軾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文學遺產》,1989年第5期。
王兆鵬:<唐宋詞審美層次及其嬗變>,《文學遺產》,1994年第1期。
孫昌武:<蘇軾與佛教>,《文學遺產》,1994年第1期。
方曉紅:<論詠物詞的歷史流程及藝術特色>,《武漢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年第5期。
韓經太:<宋詞:對峙中的整合與遞嬗中的偏取>,《文學評論》,1995年第5期。
謝桃坊:<宋人詞體起源說檢討>,《文學評論》,1995年第5期。
邱安昌:<風格:精神個體性的形式>,《山西師大學報》(社哲版)第23卷第1期,1996年1月。
周祚紹:<論黃庭堅和北宋黨爭>,《九江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
孫維城:<論宋玉《高唐》、《神女》賦對柳永登臨詞及宋詞的影響>,《文學遺產》,1996年第5期。
趙梅:<關於詞的本體論思考-從意象出發>,《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期,1997年9月。。
沈家莊:<宋詞文體特徵的文化闡釋>,《文學評論》,1998年第4期。
王水照:<走近「蘇海」-蘇軾研究的幾點反思>,《文學評論》,1999年第3期。
胡遂:<論蘇詞主氣>,《文學評論》,1999年第6期。
李嘉瑜:<論「以賦為詞」的形成──以柳永、周邦彥為例>,《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二十九卷第一期,2000年6月。
吳帆:<論蘇軾與宋人的咏物詞>,《文學遺產》,2000年第3期。
高聖峰:<似花非花遷客淚>,《國文天地》第187期,2000年12月。
王璧寰:<「西北望,射天狼」解疑-談東坡詞的小失誤>,《國文天地》第187期,2000年12月。
王曉驪:<閑雅.高雅.清雅──論宋代雅詞發展的三個階段>,《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第28卷第1期,2001年1月。
陳元鋒:<北宋館職、詞臣選任及文華與吏材之對立>,《文學評論》,2002年第4期。
丁曉、沈松勤:<北宋黨爭與蘇軾的陶淵明情結>,《浙江大學學報》第33卷第2期,2003年3月。
王昊:<論宋人詞體觀念的建構>,《第二屆宋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顏翔林:<論《碧雞漫志》的詞學思想>,《文學遺產》,2003年第4期。
程怡:<元祐六年後的蘇、秦關係及其他>(哲社版),《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35卷第6期,2003年11月。
鄧喬彬:<秦觀「詞心」析論>,《文學遺產》,2004年第4期。
邱昌員:<宋代「江西詞派」商榷>,《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2期,2004年3月。
薛瑞生:<周邦彥捲入王審、劉昺「謀逆」事件考辨>,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4期,2004年7月。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