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1110-11082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1110-110828
論文名稱
Title
從紅色憧憬到田野現實-王海(Thomas Heberer)與德國中國研究的轉型
From the Red Expectation to Field Reality-Thomas Heberer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inology in German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0-07-1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0-09-01
關鍵字
Keywords
中國改革、公民社會、戰略群體、王海(Thomas Heberer)、少數民族
Thomas Heberer, Chinese Reforms, Civil Society, Strategy Groups, Ethnic Minoritie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18 次,被下載 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1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 times.
中文摘要
轉型後的德國漢學研究,大部分學者主要著重於研究中國的政治與經濟議題,卻甚少著墨於中國少數民族議題。王海(Thomas Heberer)教授不僅研究中國政治與經濟議題,相較於其他同期的學者,其甚早便進入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從事少數民族研究,由另一種角度研究中國的政治與經濟議題。其研究不僅見證了轉型中的德國中國學研究,亦建構出另一種中國意象。
本文首先將介紹德國漢學研究發展歷史,其次探討轉型中的中國學研究之發展,並以德國中國學研究權威教授王海為對象,分析其中國學研究之養成,以及在所處的時空環境變遷中,如何建立自己的研究議程。再者,藉由分析其著作,了解王海建構中國意象之方式,以及其研究對德國中國學界之影響。最終,反省中國研究在德國的變遷,王海在其中的角色與評價,以及王海作品中所透露少數民族研究對中國研究的意義。
Abstract
After transformed, most scholars in Germany emphasized on Chines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ssues, but they were deficient in Chinese minority ethnic issues. Professor Thomas Heberer works hard in the researches of Chinese politics and economics and he also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f minority. In addition, he went to the area of Chinese minority earlier than other West Germany scholars. However, his research is not only witness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tudy of Germany but also creating another Chinese image.
In the article, I will introduce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inology in Germany firstly, and then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tudy transformed. I will take Thomas Heberer as a case in this part, and then analyze his cultivation of Chinese study and how he created his agenda in the transition of environment. Third, I will figure out how he constructed his Chinese image and discuss his influence in Chinese research of Germany by analyze his publications. Finally, I will reconsider the role and evaluation of Thomas Heberer in the transition of Chinese research in Germany, and unfolded the meaning of Chinese research of minority ethnic study by his publication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背景 6
第四節 文獻回顧 11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途徑 12
第六節 研究限制 13
第七節 章節安排 14
第二章 德國漢學之歷史脈絡 16
第一節 十七~十八世紀漢學啟蒙時期 16
第一項 引發中國熱的媒介 17
第二項 傳教士的角色 18
第三項 傳教士與漢學 20
第二節 十九~二十世紀初殖民主義漢學時期 22
第一項 德國漢學基礎之奠定 23
第二項 實用漢學的出現 23
第三項 漢學研究方法之推進與學術專業性之建立 25
第三節 二次大戰~戰後國家分裂漢學大分流時期 27
第一項 民主德國的漢學研究 28
第二項 聯邦德國的漢學研究 32
第四節 現代漢學時期34
第一項 當代中國學學者 35
第二項 當代中國學之研究機構 36
第三章 當代中國學時期-Thomas Heberer(王海)之背景與思想養成 41
第一節 王海之成長背景與學習歷程 42
第一項 學習過程中之轉捩點 42
vi
第二項 王海的博士論文與影響王海建構思想過程中的重要學者 44
第三項 1968年學運之因素 46
第四項 身為公共知識分子的王海 48
第二節 王海的中國經驗 49
第一項 中國初體驗 50
第二項 專業上之經驗 52
第三項 課題研究上之實踐 53
第四項 踏入少數民族世界 54
第三節 研究議程之產生 56
第一項 王海在中國學上之研究方法 56
第二項 「關係」為方法 60
第三項 研究資金來源 61
第四項 與德國官方之關係 62
第四章 王海的中國意象 64
第一節 轉變中國-作為原動力之企業家 65
第一項 有限的逾矩行為-私有化進程 65
第二項 轉型動力-企業家之作用與特色 67
第三項 眾擎易舉-作為戰略群體之企業家 70
第二節 透視中國-少數民族作為工具71
第一項 同化或自治-少數民族在改革進程中所面臨之挑戰 72
第二項 改革開放-文化傳統之復興與貢獻 75
第三項 傳統觀念之轉變-彝族企業家與族群認同 76
第三節 擺脫西方框架-王海眼中的中國公民社會之建設 81
第一項 建設公民社會進程之開端-「改革」 82
第二項 公民權之實踐-政治參與 83
第三項 維持政權合法性-建設中國公民社會 85
第五章 結論 89
參考文獻 94
附錄 103
vii
表次
表 2-1 30
表 3-1 4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英文資料:
書籍:
Jie Fan,Thomas Heberer, Wolfgang Taubmann, Rural China: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 in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Y: M.E. Sharpe, 2006.
Martin Jay, The Dialectical Imagination: A History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and the Institute of Social Research 1932-1950 , London: Heinemann, 1973.
Robert Ash, David Shambaugh and Seiichiro Takagi, China Watching: Perspectives from Europe,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N.Y.: Routledge, 2007
Thomas Heberer(ed.),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Tradition and Transform, Aachen.: Rader Verlag, 1987.
Thomas Heberer, China and Its National Minorities: Autonomy or Assimilation?, NY.: Arnonk, 1989.
Thomas Heberer , Korruption in China: Analyse eines politischen, ökonomischen und sozialen Problems, Opladen: Westdeutscher Verlag, 1991 .
Thomas Heberer, Wolfgang Taubmann, Chinas Ländeliche Gesellschaft im Umbruch:Urbanisierung und soyio-ökonomischer Wandel auf dem Lande, Opladen/Wiesbaden: Westdeutscher Verlag, 1998.
Thomas Heberer, “Der Wissenschaftler als Reisender:Ein Essay zumwissenschaftlichen Reisetrieb, seinem Nutzen und Erkenntniswert“ , in Thomas Fues, Jochen Hippler (Hg.),Globale Politik: Entwicklung und Frieden in der Weltgesellschaft, Bonn: Stiftung Entwicklung und Frieden, 2003.
Thomas Heberer (Author), Timothy J. Glukman (Translator) , Private Entrepreneurs in China And Vietnem: Social and Political Functioning of Strategic Groups, Reide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2009.
Thomas Heberer, Gunter Schubert, Regime Legitimacy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stability, N.Y.: Routledge, 2009.


期刊:
Claudia Derichs and Thomas Heberer, “ASIAN CRISIS AND POLITICAL CHANGE: DISCOURSES ON POLITICAL REFORM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Brill, Leiden, 2002, pp.147-176.
Esther Leslie, “Introduction to Adorno/Marcuse Correspondence on the German Student Movement”, New Left Review, 1999, vol. a, No. 223, pp.118-122.
Ingo Cornils, “LONG MEMORIES: THE GERMAN STUDENT MOVEMENT IN RECENT FICTION”, Germany Life and Letters, 2003, vol. 56, No. 1, pp.89-101.
Joseph Yu-Shek Cheng, “Book Review”,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vol.15, 2010, pp.125-127.
Milan Petrovlé (2007), “Students Movement of 1968-Unfinished Revolution”, Law and Politics, vol. 5, No. 1. pp. 1-23
Thomas Heberer, “ Entrepreneurs as a Social Actors: A Privatiza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China and Vietnam”, DUISBURGER ARBEITSPAPIERE OSTASIENWISSENSCHAFTEN, no.21, 1999.
Thomas Heberer, “Entrepreneurs in China and Vietnam as Strategic Players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Change”, Journal of Communist Studies and Transition Politics, vol.19, No.1, 2003, pp.64-79.
Thomas Heberer, “Ethnic Entrepreneurship and Ethnic Identity: A Case Study among the Liangshan Yi (Nuosu) i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vol.182, 2005, p.407-427.
Thomas Heberer and Gunter Schubert, “ Political Reform and Regime Legitimacy in Contemporary China”, ASIEN 99, April, 2006, p.9-28.
Thomas Heberer, “Book Review: China’s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Policy: growing under orders since 1949”, ASIAN-PACIFIC ECONOMIC LITERATURE, 2007, pp.51-52.
Thomas Heberer, “Book Review: Grassroots Political Reform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China Journal, 2007, pp.156-159.
Thomas Heberer, “Ethnic Entrepreneurs as Carriers of Ethnic Identity: A Case Study among the Liangshan Yi (Nuosu) in China”, Asian Ethnicity, vol.9, No2, 2008, pp.97-119.
Thomas Heberer, “Evolvement of Citizenship in Urban China or Authoritarian Communitarianism?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autonom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09, Vol.18, No.61 pp.491-515.
Timothy S. Brown, “AHR Forum “1968” East and West: Divided Germany as a Case Study in Transnational History”, The American History Review, vol.114, No. 1, 2009, pp.69-96.
Zurndorfer, Harriet T., “Beyond Sinology: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JESHO, vol. 46, no. 3, 2003.


中文資料:(依筆劃排列)
書籍:
Tom Bottomore著,廖仁義譯(1988),法蘭克福學派,台北:桂冠圖書。
王銘銘(1997),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托馬斯 海貝勒(Thomas Heberer)著,于長江譯(2005),涼山彝族企業家:社會和制度變遷的承載者,民族出版社。
托馬斯 海貝勒(Thomas Heberer)著,吳志成等譯(2003),作為戰略群體的企業家:中國私營企業家的社會與政治功能研究,中央編譯出版社。
托馬斯.海貝勒、君特.舒耕德著(2009),從群眾到公民-中國的政治參與,中央編譯出版社。
何增科等主編(2007),城鄉公民參與和政治合法性,中央編譯出版社,。
李雪濤(2008),日耳曼學術譜系中的漢學:德國漢學之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芮克里夫.布朗著,夏建中譯(1991),社會人類學方法,台北:久大文化。
柯文(Paul A. Cohen)著,林同奇譯(1989),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稻鄉出版社。
馬丁.杰著,鴻鈞譯(1990),阿多諾 : 法蘭克福學派宗師,台北:結構群發行,萬里書攤總經銷。
高宣揚著(1991),德國哲學的發展,台北:遠流出版。
馬漢茂等主編,張西平等譯(2005),德國漢學:歷史、發展、人物與視角,大象出版社。
張西平(2009),歐洲早期漢學史:中西文化交流與西方漢學的興起,中華書局。
許明龍(2008),歐洲十八世紀中國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董叢林(1992),龍與上帝: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厲以寧等著(2001),改革發展與社會變遷,華夏出版社。
顧長聲(1983),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

期刊:
王維江(2004),「20世紀德國漢學研究」,史林,第5期,頁7-13。
托馬斯.海貝勒,柴方國(1997),「中國農村基層的社會變化」,經濟社會體制比較,第1期,頁36-40。
托馬斯.海貝勒(2001),「轉型社會中的企業家及其角色定位」,制度經濟學,第3期,頁36-48。
托馬斯.海貝勒(2001),「關於中國模式若干問題的研究」,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雙月刊),第5期,頁9-11。
托瑪斯.海貝勒(2001),「中國大陸彝族企業家階層對社會變遷和族群性的影響」,遠景季刊,第二卷,第3期,頁87-129。
托馬斯 海貝勒(Thomas Heberer)著,劉合光等譯(2004),「轉型國家的戰略群體與國家能力」,經濟社會體制比較(雙月刊),第1期,頁31-49。
托瑪斯.海貝勒,諾拉.紹斯米卡特(2005),「西方公民社會觀適合中國嗎?」,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頁64-71。
托馬斯.海貝勒著,魯路譯(2005),「中國的社會政治參與-以社區為例」,馬克思主義與現實(雙月刊),第3期,頁17-24。
托馬斯.海貝勒著,吳志成編譯(2007),「中國的民族企業家與民族認同:以涼山彝族(諾蘇)為個案的分析」,民族研究,第4期,頁31-40。
托馬斯.海貝勒著,張鳳鳳譯(2009),「20世紀中國政治史:對現代化與善治的追求」,馬克思主義與現實(雙月刊),第5期,頁36-44。
宋經同(2009),「彝族傳統家支觀對涼山新農村建設的影響研究」,安徽農業科學,第三十七卷,第36期,頁18177-18179。
李雪濤(2007),「德國漢學史的分期問題及文獻舉隅」,中國文化研究,春之卷,頁112-120。
孫景峰(1998),「列寧與左派共產主義者」,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頁43-47。
張平功(2001),「批判理論:從法蘭克福學派到英國文化研究學派」,學術研究,第7期,頁73-77。
張德元(2003),「涼山彝族家支制度論要」,貴州民族研究,第二十三卷,第4期,頁47-54。
梁怡(2004),「德國部份大學的中國研究機構」,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二卷第3期,頁38-43。
曹景文(2003),「德國中國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四卷第1期,頁20-23。
許仟(2001),「德意志民族意識之探討」,政策學報,第1期,頁151-153。
郭家驥(2002),「中國的民族政策:成就與挑戰」,雲南社會科學,第5期,頁65-68。
溫軍(2001),「中國少數民族經濟政策的演變與啟示」,貴州民族研究,第二十一卷,第2期,頁14-20。
溫軍,胡鞍鋼(2003),「民族與發展:新的現代化追趕」,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十四卷,第2期,頁1-12。
趙聲馗(2009),「多中心治理視角下涼山彝族家支治理經驗研究」,前沿,第12期,頁106-110。
鄭濤(2003),「論西部大開發與民族政策在西部的實施」,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二十四卷,第9期,頁60-64。
盧麗等著(2009),「涼山彝族等及觀念的變革與現狀研究」,內江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四卷,頁65-66。
戴啟秀(1999),「德國當代漢學家鮑吾剛及其主要著作」,德國研究,第十四卷第2期,頁44-48。
魏思齊(2006),「德國漢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世界漢學,第1期,頁37-66。
羅章,趙聲馗(2009),「家支在當前涼山彝族鄉村治理中的功能研究:基於社會資本理論的分析視角」,雲南社會科學,第3期,頁73-78。
關山(2005),「德國漢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國外社會科學,第2期,頁57-65。
蘇靜(2002),「論甘孜彝族家支的特點與作用」,康定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十一卷,第2期,頁21-25。


論文:
白婷婷(2009),「學者高敬文與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轉型中的知識社群」,中山大學政治所。
李圭之(2007),「近代日本的東洋概念-以中國與歐美為經緯」,中山大學政治所。
陳建廷(2007),「中日合群?日本知識界論爭『中國崛起』的近代源流」,中山大學政治所。
曾彥中(2009),「澳洲中國研究的多元性:以安戈及何包鋼的學思歷程為例」,台灣大學政治所。
曾倚萃(2007),「論溝口雄三的中國方法」,中山大學政治所。


網路資料:
China Perspectives。Strategic Groups and State Capacity: The Case of the Private Entrepreneurs/Thomas Heberer。線上檢索日期:2010 年03 月05 日。網址:http://chinaperspectives.revues.org/document255.html#texte
NEW STATESMAN。Utopia or Auschwitz: Germany’s 1968 Generation and the Holocaust By Hans Kundnani。線上檢索日期:2010 年01 月11 日。網址:http://www.dw-world.com/dw/article/0,2144,3591495,00.html
Open Democracy。The 1968 Debate in Germany。線上檢索日期:2010 年01 月15 日。網址:http://www. Opendemocracy.net
Ruprecht-Karls-Universtät Heidelberg, “Institut für Sinologie”, 線上檢索日期:2009 年7 月10 日。網址:http://www.sino.uni-heidelberg.de/courses/ma_sinologie/
Thomas Heberer(2010)”China: Creating Civil Society Structures Top Down?”線上檢索日期:2010 年5 月6 日。網址:http:// www.de-cn.net
Thomas Heberer。China: Creating Civil Society Structures Top Down?。線上檢索日期:2010 年03 月05 日。網址:http:// www.de-cn.net
Thomas Heberer。Some Considerations on China's Minorities in the 21st Century: Conflict or Conciliation?。線上檢索日期:2010 年03 月05 日。網址:http://ir.minpaku.ac.jp/dspace/bitstream/10502/1755/1/SER50_002.pdf
Universtät Duisburg Essen, “Prof.Thomas Heberer’s biographical data”, 線上檢索日期:2009 年7 月10 日。網址:http://www.uni-due.de/oapol/Team_heb_en.shtml
Universtät Hamburg, “Asien-Afrika Institut”, 線上檢索日期:2009 年7 月10 日。網址:http://www.aai.uni-hamburg.de/china/Studieren.html
中國國家圖書館。漢學家資源庫。線上檢索日期:2009 年12 月02 日。網址:http://form.nlc.gov.cn/sino/show.php?id=4
中國網。與德國漢學家顧彬對談中國文學史。線上檢索日期:2009 年12 月02 日。網址:http://big5.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8-11/14/content_16768202.htm
王維江。二十世紀德國的漢學研究。線上檢索日期:2009 年7 月2 日。網址:http://www.tecn.cn/data/20653.html
史學研究網。史學研究-鮑吾剛。線上檢索日期:2009 年12 月17 日。網址:http://www.3hresearch.com/ShowArticle.asp?ArticleID=333
思想庫。萊布尼茨時代的德國漢學。線上檢索日期:2009 年12 月17 日。網址:http://www.zhongguosixiang.com/thread-13242-1-1.html
烏有之鄉。中國與社會主義。線上檢索日期:2009 年12 月17 日。網址: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0/200808/49205.html
高小龍。家支與小涼山彝族社會。線上檢索日期:2010 年03 月05 日。網址:http://www.channelwest.com/files/friends/yndxrlx/xsyd/06_05.htm
國際漢學。海德堡大學漢學系。線上檢索日期:2009 年11 月29 日。網址:http://www.guoxue.com/worldsinology/german/germanhaidebao.htm
第四屆國際彝學研討會。歷屆會議。線上檢索日期:2010 年03 月05 日。網址:http://iel.cass.cn/yistudies/ljhy_1.htm
華東師範大學海外中國研究中心。著名漢學家傅敏怡應邀談德國漢學發展情況。線上檢索日期:2010 年03 月05 日。網址:http://www.chinasareview.com/sky/index.php?modules=show&id=1671
新華網(2006)。建設和諧社會需要弘揚義工精神。線上檢索日期:2010 年5 月2 日。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5/22/content_4585582.htm
德國之聲。68年運動在德國。線上檢索日期:2010 年01 月11 日。網址:http://www.dw-world.com/dw/article/0,2144,3591495,00.html
德國之聲中文網。百年德國漢學 探討昨天和明天。線上檢索日期:2009 年7 月11 日。網址:http://dailynews.sina.com/bg/news/int/dwworld/20090606/0922330063.html
論昂納克時期民主德國的民族分離主義政策。線上檢索日期:2009 年5 月23 日。網址:http://www.lwkoo.cn/Freepaper/Zhengzhi/minzu/200805/10562.html
彝族人網。涼山彝族奴隸制與殷周奴隸制比較研究。線上檢索日期:2010 年04 月05 日。網址:http://www.yizuren.com/plus/view.php?aid=2407
彝族人網。黑彝的過去與現在(上)。線上檢索日期:2010 年04 月05 日。網址:http://www.yizuren.com/plus/view.php?aid=3351
彝學網。涼山彝族家支與中國奴隸制宗族的比較。線上檢索日期:2010 年04 月05 日。網址:http://222.210.17.136/mzwz/news/8/z_8_730.html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188.44.223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188.44.223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