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1112-15281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1112-152811
論文名稱
Title
三史酷吏形象比較
The cruel administrator’s image contrast between record Grand History,History Of The Hyan Dynasty and History Of Eastern Hya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9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2-06-1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2-09-01
關鍵字
Keywords
形象、史材的取捨、酷吏、政治功能、描寫輕重、三史
cruel government officials, Three history, their political states, various and different, the authors choose, imag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97 次,被下載 229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9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295 times.
中文摘要
在本篇研究中,發現三史酷吏不但擁有大多數人既知的形象─「嚴酷」,還有一項已被現今大多數人忽略的形象─「能」,「酷」與「能」可謂每位三史酷吏皆有的形象,除了「酷」與「能」之外,三史酷吏還可能擁有其他之於總體而言較常見,但不一定每位酷吏皆有的形象,如:廉潔、心胸狹隘、下場悽慘等─以上是三史酷吏共同的形象。
除了上述共同形象之外,筆者還從五個面向─(一)酷吏與皇帝的關係(二)「嚴政」的描寫(三)「嚴政」與酷吏政績(四)酷吏的下場(五) 《史記》與《漢書》同載酷吏之形象差異探討三史的酷吏群間,有何較大的差異─筆者發現《史記》的酷吏形象從大體而言,比《漢書》、《後漢書》更為醜陋,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不在三史作者改造史實甚至捏造歷史,而在於三史作者對於各類史材的取捨與描寫輕重不同。三史酷吏的差異,除了顯現出客觀歷史事實本身─酷吏本身與酷吏相關人事物隨著時間遞嬗而形成的差異,還可從三史作者著史動機、身世遭遇中,發現這些差異與三史酷吏形象差異的關聯。
然而無論三史酷吏形象存有何種程度的差異,三史作者刻劃酷吏形象的手法卻大致相同─或許因為作者才氣或者讀者主觀品味不同,以至於某些讀者覺得三史作者刻劃酷吏形象的成就存有不齊,但從他們對刻劃手法皆有豐富運用,可知三史作者皆用心於酷吏形象的刻劃。
另外,「酷吏」既然是指某一類型的官吏,其政治功能的探悉自然不能忽略。三史酷吏經常被朝廷賦予打擊豪強、權貴,監察百官、王侯、權貴,與打擊強盜的任務,這些任務通常需要執法徹底、對於任何對象都不予以寬貸,又擁有卓越政治才能的官吏才能勝任,三史酷吏因為慣有既「酷」且「能」的特質,自然容易被朝廷賦予這些任務。至於三史作者,雖然都肯定酷吏為國家帶來不小甚至顯著的貢獻,甚至肯定某些酷吏的人格,但同樣認為要以仁政化民為本,酷吏之政不足長期倚賴。
Abstract
In this research, we found out that the cruel government officials not only have the stereotype of “cruelity” but also have the image of ability. “cruel” and “ability” can be said to attributed to the every cruel government officials. Besides “cruel” and “ability”, cruel government officials may probably have some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rare. For example, honest, selfish, and end up in miserable conditions.
In addition to these characteristics, the writer also writes from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uel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the empire 2. cruel politics 3. the contrast between cruel politics and cruel government officials 4. the fate of the cruel government officials 5. Records of Historian and The Book of Han (Han-shu) write the different image of cruel government officials. The writers found that Records of Historian talked about the imaegs of the cruel government officials are much uglier than The Book of Han (Han-shu) and post The Book of Han (Han-shu). The reason of this is not the authors of thesse books rewrite the history,but the materials the authors choose are various and differen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ruel government officials imply that the history itself is objective- cruel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their associated things change through the time. We can also found out the different associations from the author’s motivations, grew up backgrounds.
However, no matter how different of the cruel government officials image there are, the Records of Historian ,The Book of Han (Han-shu) and post Book of Han (Han-shu) writes form the same point of view. Perhaps it is because the different taste of the authors that cause the different images of the e cruel government officials. But from their abundant writing skills , we can know that theses authors are indulged in the portray of the cruel government officials.
Also, since the cruel government officials means the certain types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their political states can not be neglected. Three history of cruel officials often given by the court fight against tyrannical, dignitaries, monitoring Baiguan, princes, dignitaries, and the fight against bandits task, These tasks usually require law enforcement thorough, competent officials for any object not be wide margin, has excellent political to have, Three history of cruel officials consistent both " cruel " and " ability”, natural the court easily be assigned to these tasks. As the author of three history, are certainly cruel officials not small or even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country, even certainly some cruel officials personality, but equally that the benevolen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oriented, long-term reliance on cruel officials of the lack of political.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
第三節 文獻探討 ………………………………………………………………24
第二章 三史中的酷吏形象 ………………………………………39
第一節 三史酷吏的共同形象 ………………………………………………39
一、嚴厲 …………………………………………………………………39
(一)執法嚴厲 …………………………………………………………40
(二)舞文巧詆與濫刑 …………………………………………………43
(三)以殺伐為治 …………………………………………………………47
(四)濫殺 ………………………………………………………………48
二、敏於政事 …………………………………………………………51
(一)習文法吏事 ……………………………………………………53
(二)治有方略 …………………………………………………………54
(三)發姦擿伏 …………………………………………………………56
(四)文武雙全 …………………………………………………………58
(五)勇氣過人 …………………………………………………………59
三、打擊豪族、權貴 ……………………………………………………61
四、廉潔 ………………………………………………………………68
五、心胸狹隘 …………………………………………………………73
(一) 睚眥必報 ………………………………………………………73
(二)忌妒賢能 ………………………………………………………75
(三)與厭惡者不共戴天 ……………………………………………75
六、阿諛諂媚 …………………………………………………………76
七、下場悽慘 …………………………………………………………80
第二節 三史酷吏形象之差異 ………………………………………………86
一、酷吏與皇帝的關係 ………………………………………………86
二、「嚴政」的描寫 …………………………………………………93
三、「嚴政」與酷吏動機 ………………………………………………104
四、酷吏下場 ……………………………………………………………109
五、《史記》與《漢書》同載酷吏之形象差異 …………………………110
(一)晁錯 ……………………………………………………………110
(二)張湯 ……………………………………………………………111
(三)趙禹 ……………………………………………………………115
(四)杜周 ……………………………………………………………116
第三節 酷吏形象差異的客觀意義與主觀意義 …………………………118
一、客觀意義 …………………………………………………………120
(一)修正漢武帝時的酷吏之害 ………………………………………121
(二)漢武帝開始崇儒,後漢更兼勵氣節 ……………………………125
二、主觀意義 …………………………………………………………127
(一)司馬遷因個人遭遇而憎恨漢武帝與酷吏 ………………………127
(二)班固意圖維護國家尊嚴 …………………………………………129
(三)范曄欣賞酷吏「壯烈」的個人情緒 ……………………………130
第四節 三史刻劃酷吏形象的手法 …………………………………………134
一、細部描寫 …………………………………………………………137
(一)「行」的描寫 ……………………………………………………137
(二)場景的描寫 ………………………………………………………140
(三)「言」的描寫 ……………………………………………………143
二、用評語 ……………………………………………………………148
(一)作者或他人的評語 ………………………………………………149
(二) 歌謠或俗諺 ……………………………………………………151
三、映襯 ………………………………………………………………154
(一)正襯 ………………………………………………………………154
(二)雙襯 ………………………………………………………………156
(三)對襯 ………………………………………………………………157
(四)反襯 ………………………………………………………………159
第五節 小結 ………………………………………………………………160
第三章 酷吏的政治功能與評價 ……………………………………162
第一節 三史酷吏的政治功用與官職 ………………………………………162
一、 打擊豪強權貴、平息盜賊 …………………………………………162
二、 監察百官王侯、權貴 ………………………………………………167
三、 掌管天下刑法 ………………………………………………………168
第二節 酷吏之政的評價 …………………………………………………171
第三節小結 …………………………………………………………………179
第四章 結論 ………………………………………………………181
參考文獻 ……………………………………………………………18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古籍 (依照年代排序)

1.〔春秋〕孔丘等撰,楊伯峻編《論語譯注》,華正書局有限公司,西元197年8月初版
2.〔戰國〕韓非,傅武光、賴炎元注譯《新譯韓非子》(三民書局出版,西元1997年11月)
3.〔西漢〕司馬遷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鼎文書局印行,西元1980年3月3版
4.〔西漢〕司馬遷著,〔明〕凌稚隆輯校《史記評林》,地球出版社出版,西元1992年3月第1版
5.〔西漢〕戴德撰《大戴禮記》(〔清〕王聘珍撰,楊家駱主編《大戴禮記解詁》,世界書局,西元1974年6月3版)
6.〔西漢〕桓譚著《新論》,台灣中華書局印刷,西元1966年3月臺1版
7.〔東漢〕班固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鼎文書局印行,西元1979年2月2版
8.〔東漢〕衛宏撰,〔清〕孫星衍校《漢舊儀補遺》(收入《漢禮器制度及其他五種》,中華書局出版發行,西元1985年北京新1版)
9.〔漢〕衛宏《漢官舊儀》(收入《漢禮器制度及其他五種》,中華書局出版發行,西元1985年北京新一版)
10.〔晉〕王弼注《老子註》,藝文印書館,西元1996年3月2版
11.〔晉〕王弼注《老子註》,藝文印書館,西元1996年3月2版
12.〔﹖〕蕭該《漢書音義》,藝文印書館,西元1970年
13.〔南朝宋〕范曄著《新校本後漢書》,鼎文書局印行,西元1980年3月3版
14.〔南朝梁〕沈約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書》,鼎文書局出版,西元1979年2月2版)
15.〔南朝梁〕劉勰原著,龍必錕譯注:《文心雕龍》,臺北市:台灣古籍出版社,西元1995年初版
16.〔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出版,新華發行,西元1975年第1版第3刷
17.〔唐〕劉知幾撰,楊家駱主編《史通通釋》,世界書局出版,西元1973年5月4版
18.〔唐〕賈公疏,熊純玉發行《周禮注疏》,臺灣中華書局,西元1966年3月臺1版
19.〔宋〕歐陽修著,洪本健校箋《歐陽修詩文集校箋》,上海:古籍出版上社出版,西元2009年8月
20.〔明〕凌稚隆輯校《漢書評林》(收入《《漢書》研究文獻輯刊》,第1冊、第2冊、第3冊,北京 :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發行,西元2008年)
21.〔明〕茅坤著《茅鹿門先生文集》,台北市:中央圖書館縮影室,西元1985年
22.〔明〕胡應麟著《新校少室山房筆叢》,世界書局出版,西元1963年5月初版
23.〔清〕王鳴盛撰《十七史商榷》,板橋市:藝文印書館,西元1966年3月
24.〔清〕何焯《義門讀書記》,(收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西元1983年)
25.〔清〕洪亮吉《四史發伏》(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 : 北京出版社出版發行,西元2000年出版)
26.〔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新華書店發行,西元1985年
27.〔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世界書局出版,西元1991年4月8版
28.〔清〕梁玉繩《史記志疑》(合刊於楊家駱主編《四史辨疑》,鼎文書局出版,西元1977年12月初版)
29.〔清〕錢大昭《漢書辨疑》(合刊於楊家駱主編《四史辨疑》,鼎文書局出版,西元1977年12月初版)
30.〔清〕錢大昭《後漢書辨疑》(合刊於楊家駱主編《四史辨疑》,鼎文書局出版,西元1977年12月初版)
31.〔清〕趙翼著《廿二史劄記及補編》,鼎文書局出版,西元1975年3月2版
32.〔清〕吳見思評點《史記論文》,台灣中華書局印刷,台灣中華書局發行,西元1970年11月臺2版
33.〔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文史哲出版社,西元1990年8月1版
34.〔清〕金聖嘆評點,文仔生校點《第五才此書施耐庵水滸傳》,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1985年3月第1版
35.〔清〕張雲璈《簡松草堂文集》(收入清代詩文彙編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21,上海古籍出版社,西元2010年)
二、今人著作 (依照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1. 王更生註譯《晏子春秋今註今譯》(台灣商務印書館,西元1989年5月2版)
2. 呂思勉著《讀史札記》,木鐸出版社出版,西元1983年9月初版
3. 江高鑫著《中國史學思想通史》,黃山書社出版發行,西元2002年12月第1版
4. 李景星著,韓兆琦、俞樟華點校《四史評議》,岳麓書社出版,西元1986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 李長之著《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里仁出版社,西元1997年10月15日初版
6.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發行,西元1987年初版
7. 余英時《史學、史家與時代》,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部出版,西元2004年第1版
8. 汪耀明《揮筆傳神: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寫人藝術》,上海市 : 學林出版社出版 :,新華書店上海發行所發行,西元2005年7月
9. 何世華《史記美學論》,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西元1992年4月20號初版
10. 杜維運、黃進興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一》,華世出版社,西元1976年9月初版
11. 周先民著《司馬遷的史傳文學世界》,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西元1995年初版
12. 林瑞翰著《中國通史》,上冊,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西元1995年10月第六版
13. 林聰舜《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關係》,臺北:大安出版社,西元1991年4月
14. 書慶遠《中國政治制度史》,中國人民出版社出版,西元1989年5月1版
15. 陳致平著《中華通史》,二冊,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西元1978年3月再版
16. 陳致平著《中華通史》,三冊,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西元1978年6月再版
17. 陳蘭村,張新科合著《中國古典傳記論稿》,西安市:陝西人民出版,新華經銷,西元1991年10 月第1版
18. 陳仲庚、張雨新編著《人格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西元1990年10月
19. 梁啟超編《國學指導二種》,昆明:中華書局,西元1941年
20.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市:台灣學生出版,西元2000年第6刷
21. 張大可、安平秋、俞樟華主編,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匯輯《史記研究集成》,第六卷,史記集評,華文出版社,北京市通州區京華印刷制版場印刷,西元2005年1月第1版
22. 張大可、安平秋、俞樟華主編,可永雪著《史記研究集成》,第九卷,史記文學研究,華文出版社,北京市通州區京華印刷制版場印刷,西元2005年1月第1版
23. 張大可、安平秋、俞樟華主編,王明信、俞樟華著:《史記研究集成》,第十卷,司馬遷思想研究,華文出版社,北京市通州區京華印刷制版場印刷,西元2005年1月第1版
24. 張海鵬等主編《中國通史》,上冊,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西元1991年4月第1版
25. 張新科著《史記學概要》,商務印書館出版,西元2003年11月第1版
26. 黃大受著《中國通史》,上冊,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西元1993年5月2版1刷
27. 黃盛源《漢唐法制與儒家傳統》,臺北:元照出版社出版,西元2009年
28. 郭銀星、王亦妮編輯《《史記》研究》,上冊、下冊,西元2009年1月第1版
29. 郭銀星、王亦妮編輯《《漢書》研究》,西元2009年1月第1版
30. 郭雙成著《史記人物傳記論稿》,中州古籍出版社,西元1985年初版
31. 郭丹著《史傳文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西元1999年
32. 劉咸炘著,楊家駱主編《四史知意並附編六種》,鼎文書局,西元1976年2月初版
33. 劉澤華、江茂和、王蘭仲《專制權力與中國社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西元2005年5月
34. 許殿才著,白壽彝主編《中國史學史.秦漢時期》,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上海商務聯西印刷有限公司印刷,西元2006年12月第1版
35. 楊樹增著《史記藝術研究》,學苑出版社,西元2004年11月第1版
36. 楊鴻烈《中國法律思想史》,台灣商務印書館,西元1975年
37. 撒穆爾、伊諾克.斯通普夫(Samuel Enoch Stumpf)、詹姆斯.菲泽(James Fieser)著,匡宏譯《西方哲學史:從蘇格拉底到薩特及其後西方哲學史》,北京市:世界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公司,西元2011年3月3刷
38. 燕國材主編《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史》,遠流出版社,西元1999年
39. 韓兆琦《史記博議》,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西元1995年11月1刷
40. 鍾書林著《《後漢書》文學初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西元2010年6月第1版
41. 瞿林東著,白壽彝主編《中國史學史.魏晉南北朝》,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上海商務聯西印刷有限公司印刷,西元2006年12月第1版
42.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編》,台灣商務印書館,西元1974年12月再版
三、學位論文 (依照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1. 朴宰雨:《史記漢書傳記文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西元1990年
2. 江可欣:《西漢前期冤獄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西元100年
3. 余碧霞:《《後漢書》循吏酷吏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西元2009年
4. 巫淑如:《千姿百態的人物畫卷 :史記人物形象塑造技法論析》,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西元1995年
5. 吳昭雲:《老殘遊記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西元2004年
6. 呂世浩:《從史記到漢書 :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西元2008年
7. 金利湜:《史記及其傳記文學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西元2004年
8. 林麗娥:《范曄之文學及其史論》,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西元1982年
9. 洪及仁《《漢書》循吏酷吏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西元2009年
10. 黃紹梅:《韓非尊君學說與兩漢政經形勢》,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西元1998年
11. 莊秀蘭:《史記酷吏列傳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12. 譚傳賢:《秦漢時期官僚分類研究-以三史<酷吏列傳>為主》,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西元1999年

四、會議論文、期刊 (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 于振波:〈漢代的循吏與酷吏〉,《湖南城市學院學報》,第1期,西元2006年,頁38-45
2. 王蒙:〈司馬遷、班固范曄思想管〉,《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第4期,西元2007年4月,頁31-38
3. 史建群:〈西漢酷吏的職能及命運〉,《許昌師專學報》,第4期,西元1989年4月,頁86-89
4. 田延嶧:〈論兩漢酷吏〉,《寶雞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西元1992年3月,頁93-98
5. 江素卿:〈論漢武帝尊儒及其影響〉,《文與哲》,第4期,西元2004年6月,頁123-156
6. 李偉泰〈論司馬遷之「報應」思想─《史記》議論互補之一例〉,《司馬遷與史記論集》,第九集,西元2011年9月第1版,頁7-79
7. 李偉泰:〈《漢書》對《史記》的補正─以賈誼、晁錯、公孫弘、董仲舒的事蹟為例〉,《台大中文學報》,5期,西元1992年6月,頁161-187
8. 李偉泰:〈《史》、《漢》隨筆之一〔三則〕〉,《台大中文學報》,6期,西元1994年6月,頁21-38
9. 李偉泰:〈《史》、《漢》論贊比較十四則〉,《台大中文學報》,第24期,西元2006年6月,頁14-34
10. 李學銘:〈後漢書酷吏傳探微〉,《中國學人》,第2期,西元1970年9月,頁59-67
11. 李少雍:〈從古史及“四史”看史傳文學的發展〉,《文學評論》,第4期,西元1996年
12. 何旭光:〈談談司馬遷的法律思想〉,《&#32485;化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西元199 1 年,頁17-20
13. 林聰舜:〈酷吏群相:「緣飾以儒術」的真相〉,《國文天地》,第3卷第4期,西元1987年9月,頁81-85
14. 俞樟華:〈司馬遷法律思想芻議〉,《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西元1985年1月,頁52-58
15. 俞樟華、周昉:〈牛運震論《史記》的藝術成就〉(收入安平秋、張玉春主編《古文獻與岭南文化研究:古文獻與岭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華文出版社出版發行,西元2010年7月第1版),頁301-310
16. 周彥民:〈論漢代的酷吏〉,《史轍》,第2期,西元1978年05月,頁62-72
17. 范忠信:〈酷吏現象與中國專制政治〉,《歷史月刊》,第94期,西元1995年11月,頁108-112
18. 剡俊峰、吳玥:〈司馬遷與西漢酷吏關係之探討〉,《司馬遷與史記論集》,第九集,西元2011年9月第1版,頁457-470
19. 秦進才〈漢武帝時代皇權與酷吏〉,《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1期第5卷,西元2008年9月,頁121-127
20. 許淑華:〈《史》《漢》〈酷吏列傳〉較析〉,輔仁國文學報,增刊,西元2006年01月,頁171-188
21. 張新科:〈先秦兩漢時期傳記文學的嬗變軌跡〉第2期,《陝西師範大學學報》,西元2000年,頁13-18
22. 陳容韶:〈漢武帝時「陽儒陰法」現象之觀察〉,《東方人文學誌,》第2卷第2期,西元2003年06月,頁81-96
23. 陳麗文:〈史記酷吏列傳初探〉,《輔大中研所學刊》,第9期,西元1995年,頁26-40
24. 郭慧娟:〈由酷吏列傳看太史公的吏治觀 〉,《輔大中研所學刊》,第9期,西元1995年,頁53-74
25. 黃雲眉:〈史漢異同〉(收入於杜維運、黃進興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一》,華世出版社,西元1976年9月初版),頁244-268
26. 崔向東〈論漢代各種社會勢力向豪族的轉化〉,(收入《秦漢史論》,三秦出版社發行,西元2009年10月第1版),頁136-145
27. 潘定武:〈史傳文學的由奇到誕─以《史記》、《後漢書》為例〉(收入《古文獻與岭南文化研究:古文獻與岭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華文出版社出版發行,西元2010年7月第1版),頁231-263
28. 鄭鶴聲〈太史公司馬遷之史學〉(收入於杜維運、黃進興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一》,華世出版社,西元1976年9月初版),頁64-102
29. 謝季祥〈對漢代「酷吏的評論應一分為二:讀《史記》關於「酷吏」的記載〉,《福建師大學報》,第4期,西元1993年4月
30. 藍文徵〈范蔚宗的史學〉(收入於杜維運、黃進興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一》,華世出版社,西元1976年9月初版),頁303-320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