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2108-014950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2108-014950
論文名稱
Title
范祖禹《論語說》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5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7-2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9-02
關鍵字
Keywords
宋代經學、朱熹、論語、范祖禹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72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7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宋代《論語》學研究,自宋初邢昺之後,至朱熹《論語集注》這段時間,學者鮮及之,本文以范祖禹《論語說》為研究對象,除藉以瞭解北宋論語學發展之一隅,填補由邢昺至朱熹這段時期的空白外,更可瞭解范氏史學之外的經學造詣對范氏學術有更全面的認識。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除了簡述宋代論語學的概況外,由宋代《論語》學及歷來對范祖禹研究之不足,說明本文研究動機。
第二章〈范祖禹生平學行〉共有二節。第一節介紹范祖禹家世、仕宦經歷及其學術成就。第二節則藉由宋人文集、范氏本集或史書中之相關材料,以瞭解范祖禹之交游。
第三章〈范祖禹《論語說》成書周邊問題〉,共分四節。
第一節〈范氏《論語說》成書背景——北宋經學新風〉,由科舉制度、經筵特色等角度切入,為范祖禹《論語說》雖以義理解經,但卻迥異於《精義》諸家甚或陳祥道等人,作一分析,說明北宋經學以義理解經實際上也反映宋儒治國的需求。
第二節〈范祖禹《論語說》與經筵〉,推知《論語說》著述最主要的動機及成書過程。范氏著作《論語說》,乃是藉由典籍經義之引申發揮,提供君主治國之道。其書著作過程,可分為四個部分:一、居洛修書為其《論語》學思想的開端期。二、元祐元年(1086)八月加入經筵,為范祖禹有系統的訓解《論語》的開始,並觸發其藉《論語》闡發自己理想的念頭。三、經筵講說《論語》期間,范祖禹與其他經筵官之切磋與經筵之講義,為《論語說》的一部份。四、由其元祐三年(1088)進呈之《經書要言》中包括《論語》來看,推測此書進呈不當早於元祐三年(1088)四月。
第三節〈范祖禹與王安石、司馬光及蘇軾學術之關係〉,主在說明《論語說》對王安石、司馬光學術理念之繼承、修正,並與蘇軾作一比較。范祖禹雖承繼王安石法堯舜的理想,但范氏所謂堯舜之道的內容,明顯是為修正王氏所提出的。王安石言「法其意」,然《周禮》所講主要為官制,王氏雖言學其精神,然為《周禮》其書性質所囿,難免只能及於法制面。面對熙豐變法的失敗,迫使范氏必須面對:所謂先王之道若不落實在法制層面上,又該從何尋找的思考。故《論語說》雖針對熙豐變法而發,然也吸收了王氏改革的精神及理念。范氏之學,雖在論治道方面承繼司馬光之說,但卻在人性論與對待《孟子》這兩方面呈現與司馬光相反的態度。蘇軾之學雖雜佛老,但仍以儒學為主,與范氏排斥老莊的態度明顯不同。
第四節則由范氏《論語》注解來觀察其與程頤之關係。本節指出,范氏與程頤並非師弟子之關係,且范氏取程頤之說,僅取其所認同者,非如程門四子是沿著程頤所開展的路線前進、分化,故范、程二人在重要概念上多相異。
第四章〈范祖禹《論語說》思想內涵及特色〉,共分六節。第一節主要說明《論語說》之內容要旨。第二節二至第五節,則以主題方式,討論范祖禹《論語說》之思想,觀察其如何繼承或轉化《論語》經文本意。
第一節〈范祖禹《論語說》之內容要旨〉指出,范氏引書遍及經子,較理學諸家重視傳統五經,並在說解《論語》時,會通《孟子》、《大學》與《中庸》的重要概念。其說解時先闡釋經文重要字詞,藉此展開論述,並針對整段文字或整章來分析因果,更藉由反覆推陳,分析得失,引導讀者分辨利弊,獨立思考。
第二節〈人性論及聖人觀〉指出:范祖禹對於人性論的看法,主要是以孟子性善論為基礎,並吸收了《禮記》中的「人生而靜,天之性也」與「誠者、誠之者」的說法,將人的差異歸於後天學與不學所致。他吸收《論語》、《孟子》與《中庸》言性的部分來說明成聖的根據及基礎,以《大學》之道結合《中庸》修身之法,將成聖之道聯繫在一起,此一方向雖起於李翱,但透過范祖禹這一例子,顯現宋代儒學於此方面的發展已到了相當程度,故朱熹將四部書合為《四書集注》也是時勢使然。
第三節以「學」為主題,討論范氏修養論之內容。「學」是范祖禹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學的目的不僅是己要成聖,亦要使人成聖。成聖之道本於正心,始於學文,最終藉由出仕來行於天下。
第四節指出,范氏論述君子,就學術本身來說,他循著原始儒家之說,轉化君子角色,使其具有明顯時代色彩,君子、小人由貴賤之分,變為義利之別,再轉為天理(善)、人欲(惡)之辨,范祖禹正是此一轉化的過渡典型。就現實政治環境來說,他以君子之說結合治道,認為為政者與君子皆同,並據此提醒治國者修己之法,如何在治國時分辨邪奸。
第五節〈論治道〉主在介紹范氏理想中君臣之角色、君臣關係及治國理念。范氏思想雖以君主為最高權力者,但強調君臣以義合、人君需正心、臣下無不可預之事等,都在抑制君權,並顯現治國當以德化人的濃厚倫理色彩。
第六節〈范氏經解特色〉,則由范氏解經,喜分析孔門弟子才性高下、得失及孔子教人多術,歸納出范氏以「史評」方式解經的特色。
第五章〈范氏《論語說》對宋代論語學之影響〉,共分二節。
第一節指出:尹焞雖大量吸收范祖禹之說解,然其中心意旨仍以程頤為主。故二書同為經筵侍講之作,然實際上呈現二人學術取向有很大的不同,此一差異亦為范祖禹與理學家之異。
第二節則透過朱熹《精義》、《或問》及《集注》三書對范解之吸收、批評或改造,檢視朱熹論語學與范祖禹之關係。
第六章結語,分為兩部分,一為論述《論語說》一書之學術價值,一為討論范氏學術在宋代儒學史之位置。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范祖禹生平學行 17
第一節  范祖禹之生平與學術 17
第二節  范祖禹之師承與交游 45
第三章  范祖禹《論語說》成書周邊問題 61
第一節  范氏《論語說》成書背景——北宋經學新風 61
第二節  范祖禹《論語說》與經筵 73
第三節  范祖禹與王安石、司馬光及蘇軾學術之關係 84
第四節  范氏《論語說》與程頤之關係 105
第四章 范祖禹《論語說》之思想內涵及特色 119
第一節  范祖禹《論語說》之內容要旨 119
第二節  人性論與聖人觀 137
第三節  論學 149
第四節  論君子 159
第五節  論治道 172
第六節  范氏經解特色 187
第五章  范氏《論語說》對宋代論語學之影響 199
第一節  尹焞《論語解》引用范解之考察 199
第二節  朱熹《論語》學與范祖禹之關係 219
第六章  結語 241
參考書目 24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 傳統文獻
〈論語類〉
〔宋〕朱熹撰、黃坤點校,《論語或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宋〕朱熹撰,《論語集注》,
〔宋〕朱熹,《論語精義》,京都:中文出版社影印享保十四(1729)年刊本,1975。
〔晉〕何晏集解、皇侃疏,《論語集解義疏》,廣文書局,1991。
〔清〕李顒,《四書反身錄》,
〔清〕阮元校勘《論語注疏》,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宋〕張栻,《論語解》,文淵閣四庫叢書本。
〔宋〕陳祥道,《論語全解》,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論語集成》,1966。
〔清〕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劉敞,《公是先生七經小傳•論語》,上海書店《四部叢刊》本。
〔宋〕蔡節,《論語集說》,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黎靖德編,《論語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戴溪,《石鼓論語答問》,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蘇軾,《論語說》,收入曾棗莊、舒大剛編《三蘇全書》,語文出版社,2001。

〔清〕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中華書局,1980。
〔宋〕尹焞,《和靖尹先生文集》,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宋集珍本叢刊》影明嘉靖九年刻本,線裝書局,2004。
〔宋〕尤袤,《遂初堂書目》,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王夫之,《讀通鑑論》,四部備要本,中華書局,1981。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本。
〔宋〕王禹偁,《王黃州小畜集》,四部叢刊本。
〔金〕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四部叢刊本。
〔明〕王洙,《宋史質》,大化書局影明嘉靖刊本,1977。
〔宋〕王稱,《東都事略》,文海出版社,1967。
〔宋〕王應麟,《困學記聞》,四部叢刊本。
〔清〕王懋竑,《朱熹年譜》,中華書局,1998。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中華書局,1989。
〔宋〕司馬光,《溫國文正公集》,四部叢刊本。
〔宋〕史容,《山谷集外詩注》,四部叢刊本。
〔清〕永瑢、紀昀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宋〕石介,《石徂來先生全集》,康熙五十六年刊本。
〔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文海出版社,1967。
〔宋〕朱熹,《伊川先生年譜》,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
〔宋〕朱熹,《伊洛淵源錄》,文海出版社,1968。
〔宋〕朱熹,《晦安先生朱文公文集》,四部叢刊影明嘉靖本。
〔宋〕朱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清〕朱彝尊,《經義考》,中華書局,1979。
〔宋〕呂中,《宋大事記講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呂祖謙,《少儀外傳》,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呂祖謙,《東萊文集》,金華叢書本,藝文印書館,1971。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李廌,《師友談記》,中華書局,2002。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中華書局,1979。
〔民國〕汪榮寶,《法言義疏》,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宋〕汪應辰,《文定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周必大,《文忠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中華書局,1983。
〔宋〕邵雍,《擊壤集》,四部叢刊本。
〔宋〕胡宿,《文恭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范祖禹,《帝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范祖禹,《范太史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范祖禹,《唐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宋〕孫復,《孫明復小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中華書局,1957。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宋〕晁說之,《嵩山文集》,四部叢刊本。
〔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6。
〔宋〕真德秀,《西山真文忠公集》,四部叢刊本。
〔宋〕秦觀,《淮海集》,四部叢刊本。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灣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本。
〔宋〕畢仲游 ,《西台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81。
〔宋〕陳均,《九朝編年備要》,
〔明〕陳邦瞻,《宋史記事本末》,中華書局,1997。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
〔宋〕費袞,《梁谿漫志》,知不足齋叢書本。
〔元〕費著,《成都氏族譜》,適園叢書本。
〔宋〕黃 ,《山谷年譜》,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黃以周等,《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中華書局,2004。
〔清〕黃宗羲,《黃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宋〕楊時,《龜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中華書局,1984。
〔清〕趙翼,《陔餘叢考》,《續修四庫全書》影乾隆二十五年湛貽堂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四部叢刊本,
〔宋〕劉敞,《公是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劉履,《風雅翼》,四庫全書本
〔宋〕歐陽脩,《歐陽文忠公集》,四部叢刊本。
〔宋〕黎德靖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
〔宋〕韓元吉,《南澗甲乙稿》,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韓淲,《澗泉日記》,武英殿聚珍本。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中華書局,1985。
〔宋〕蘇軾,《蘇軾文集》,中華書局,1986。

二、 近人論著專書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王鵬凱,《歷代論語著述綜錄》,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
包弼德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田浩,《朱熹的思維世界》,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田浩編、楊立華等譯,《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皮錫瑞,《中國經學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何俊,《南宋儒學建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何高濟、王遵仲、李申譯 ,《利瑪竇中國札記》,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沈松勤,《北宋文人與黨爭》,人民出版社,2004。
昌彼得、王德毅等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鼎文書局,1974-1976。
林思進,《華陽人物志》,成都美學林排印本,1936。
林泰輔,《論語年譜》,國書刊行會,1976。
林泰輔,《論語源流》,東京汲古書院,1971。
松川健二編、林慶彰等譯,《論語思想史》,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
金中樞,《宋代學術思想研究》,幼獅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89。
胡昭曦等,《宋代蜀學研究》,巴蜀書社,1997。
夏長樸,《李覯與王安石研究》,大安出版社,1989。
徐洪興,《思想的轉型——理學發生過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北京中華書局,1999。
祝尚書,《宋代科舉與文學考論》,大象出版社,2006年,。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里仁書局,2006。
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述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陸建猷,《四書集注與南宋四書學》,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
粟品孝,《朱熹與宋代蜀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楊新勛,《宋代疑經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葛瑞漢著、程德祥等譯,《中國的兩位哲學家:二程兄弟新儒學》,大象出版社,2000。
賈志揚著、趙冬梅譯,《天皇貴冑:宋代宗室使》,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漆俠,《宋學的發展和演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劉子健著、趙冬梅譯,《中國轉向內在》,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
諸橋轍次,《儒學之目的與宋儒之活動》,首都女子學術研究會,1937。
鄧小南,《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盧國龍,《宋儒微言》,華夏出版社,2001。
錢穆,《朱子新學案》,《錢賓四先生全集》,聯經出版公司,1994。
錢穆,《朱子學提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蘭臺出版社,2001。
羅家祥,《北宋黨爭研究》,文津出版社,1993。
關長龍,《兩宋道學命運的歷史考察》,學林出版社,2001。
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中華書局,1997。

三、 單篇論文
方震華,〈唐宋政治論述中的貞觀之政——治國典範的論辯〉,《臺大歷史學報》第40期,2007年12月。
王德毅,〈宋代的成都范氏及其世系〉,《慶祝鄧廣銘教授九十華誕論文集》,1997。
王德毅,〈范祖禹的史學與政論〉,《幼獅學誌》,1977。
平田茂樹,〈日本政治使研究述評〉,《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平田茂樹,〈從劉摯《忠肅集》墓誌銘看元祐黨人之關係〉,《東吳歷史學報》,第11期,2004。
朱瑞熙,〈宋朝經筵制度〉,《第二屆宋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1996。
吾妻重二,〈道學的「聖人」觀及其歷史特色〉,《邁入21世紀的朱子學:紀念朱熹誕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論文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束景南,〈朱熹前《四書集注》考〉,《朱熹佚文輯考》,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近藤一成,〈王安石的科舉改革〉,《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宋元明清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施懿超,〈范祖禹年譜簡編〉,《文獻季刊》第3期,2001年7月。
胡昭曦,〈宋代世顯以儒的成都范氏家族〉,《胡昭曦宋史論集》,西南大學出版社,1998。
夏長樸,〈司馬光疑孟及其相關問題〉,《臺大中文學報》第9期,1997。
夏長樸,〈論《中庸》興起與宋代儒學發展的關係》,《中國經學》第2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張元,〈從王安石的先王觀念看他與宋神宗的關係〉,《宋史研究集》第23輯,國立編譯館,1995。
張永儁,〈宋儒之道統觀及其文化意識〉,《臺大文史哲學報》第38期,1990。
陳弱水,〈〈復性書〉思想淵源再探——漢唐心性觀念史之一章〉,《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69本,第3分,1998。
陳弱水,〈「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政治思想的根本疑難〉,《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5。
陳逢源,〈道統的建構——重論朱熹四書編次〉,《東華漢學》第3期,2005。
陳熙遠,〈聖王典範與儒家「內聖外王」的實質意涵——以孟子對舜的詮解為基點〉,收入黃俊傑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籌備處,1995。
陳鐵凡,〈四書章句集注考源〉,錢穆等撰《論孟論文集》,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
黃進興,〈「學案」體裁產生的思想背景——從李紱的《陸子學譜》談起〉,《漢學研究》第2卷第1期,1984。
楊儒賓,〈《中庸》、《大學》變成經典的歷程——從性命之書的觀點立論〉,《臺大歷史學報》第24期,1999。
賈德訥〈宋代的思維模式與言說方式——關於「語錄」體的幾點思考〉,田浩編、楊立華、吳豔紅等譯《宋代思想史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劉子健,〈宋末所謂道統的成立〉,《兩宋史研究彙編》,聯經出版公司,1987。

四、 學位論文
夏長樸,《王安石的經世思想》,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0。
陳鏡光,《范祖禹《唐鑑》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碩士論文,2004。
姜鵬,《北宋經筵與宋學的興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6。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230.1.23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230.1.23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