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2109-114140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2109-114140
論文名稱
Title
臺灣地方派系與宗親會互動關係之研究-桃園縣個案分析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ocal Faction and Clan Association in Taiwan—The Case Analysis of Tao-yuan Count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3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9-07-0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9-09-02
關鍵字
Keywords
宗親會、關係網絡、地方派系
Local Faction, Clan Association, Social Network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89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8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台灣各項選舉,包括:立法委員、縣長、縣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選舉等,宗親會的影響是無所不在。許多報導認為,有部份縣市宗親力量甚至比政黨更具有實質影響力,例如桃園、新竹等地。
本論文主要探討桃園縣的地方派系與宗親會的互動關係,作者以關係網絡為研究途徑,建立以下三種假設:(1)政治人物透過參與地方派系進而影響選舉;(2)政治人物透過參與宗親會進而影響選舉;(3)地方派系與宗親會影響選舉,產生聯盟行為。而地方派系與宗親會的互動模式分為四類:(1)派系以宗親會成員為主,為姓氏派系;(2)派系以宗親會成員為主體,為某姓派系,派系內有少部份他姓人士;(3)派系不以宗親因素為結合原因,而是派系成員個別參與宗親會;(4)大部份派系成員或幹部,不參與宗親會。
作者企圖了解,桃園縣的地方派系與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如何合作,以及政治人物是否因而獲得較多選票和動員力量。其次,地方派系與宗親會是選舉時的短暫結合還是長期的結盟關係,或者,進一步來看,宗親勢力是否有派系化的傾向。最後,依地方派系典型的依侍關係來看,地方派系和宗親會之間,宗親會若提供選票做交換,地方派系又會回報宗親會何種利益?
最後,本論文研究發現有:(1)姓氏派系與宗親會合作,長期、穩定地獲取選票;(2)派系以服務、獎助金等利益交換宗親選票;(3)宗親勢力有派系化傾向。
Abstract
In Taiwan, the clan associations have some leverage over local affairs, including elections of legislator, county mayor, county congressman, township heads, town heads and town councilman, and so on. Some critics observe that the clan associations have far more significant influence than political party in some counties such as Tao-yuan, Hsin-chu, etc.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ocal faction and clan association in Taiwan through analysis on several cases about Tao-yuan county. The author will focus on the social network and bring forward the following assumptions: (1) politicians influence the result of an election by involving themselves in local faction; (2) politicians influence the result of an election by involving themselves in clan association; (3) local faction forms an alliance with clan association to influence the result of an election. In sum, the interactive patterns between local faction and clan associ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1) clan faction, i.e. local faction comprised primarily of members of clan association; (2) clan faction with some other clan ; (3) non-clan faction, i.e. local faction comprised primarily not of members of clan association; (4) local faction unrelated to any clan association.
The author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of all, how local faction develops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 with clan association in various elections in Tao-yuan county; secondly, the alliance between local faction and clan association will be a short-term or long-term relationship; furthermore, if clan association will be in the cooperative process dwindled into factious clubs. Finally, what kind of interest exchanges will exist between local faction and clan association?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the following: (1) local faction develops a long-term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 with clan association in various elections in order to win; (2) local factions win over clan associations by providing service and fellowship; (3) clan association has tendency to dwindle into factious club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
第二章 相關文獻與理論回顧
第一節 相關文獻回顧……………………………………………………… 11
第二節 關係網絡…………………………………………………………… 32
第三章 桃園縣的宗親會
第一節 宗親的概念………………………………………………………… 37
第二節 桃園縣各宗親會的現況…………………………………………… 42
第三節 桃園縣各宗親會與政治的關連性………………………………… 52
第四節 小結………………………………………………………………… 69
第四章 臺灣地方派系
第一節 地方派系的的概念………………………………………………… 78
第二節 桃園縣地方派系的形成…………………………………………… 82
第三節 桃園縣地方派系的現況…………………………………………… 89
第五章 實證分析
第一節 互動模式Ⅰ………………………………………………………… 109
第二節 互動模式Ⅱ………………………………………………………… 110
第三節 互動模式Ⅲ………………………………………………………… 118
第四節 互動模式Ⅳ………………………………………………………… 122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23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27

參考書目…………………………………………………………………129

附錄一、1998年至2008年立委、鄉鎮市長、縣議員選舉桃園縣宗親參選統計表…………………………………………………………………………141
附錄二、訪談紀錄…………………………………………………………………15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份

(一) 書籍

吳正勝、吳餘忠,2003,桃園縣吳姓宗親會三十周年會誌。桃園縣吳姓宗親會發行。
吳振漢等編,2004a,大溪鎮志-文教篇、人物篇。桃園:大溪鎮公所。
吳振漢等編,2004b,大溪鎮志-地理篇、歷史篇、政治篇。桃園:大溪鎮公所。
吳振漢等編,2004c,大溪鎮志-經濟篇、社會篇。桃園:大溪鎮公所。
李英明,2005,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臺北:揚智出版社。
李達,1989,臺灣地方派系。臺北:風雲論壇。
李麟添,1980,立法角色之研究—桃園縣議會第八屆縣議員角色傾向之分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林豐男、林慶輝、林清隆等,2006,臺灣省林姓宗親會總會三十年慶特刊。臺灣省林姓宗親會總會發行。
施威全,1996,地方派系。臺北:揚智出版社。
胡守仁譯,2003,Mark Buchanan著,連結-混沌、複雜之後,最具開創性的「小世界」理論(NEXUS: Small Worlds and the Groundbreaking Science of Networks),臺北:天下文化(原書於2002年出版)。
時報雜誌編輯部編,1985,臺灣地方勢力分析。臺北:時報文化。
張昆山、黃政雄,1996,地方派系與臺灣政治。臺北:聯合報社。
張素玢,1998,北桃園區域發展史。桃園:桃園縣文化中心。
連和,1978,選戰風雲《桃園縣》。臺北:長橋出版社。
郭華隆等編,2003,桃園客運創立壹百周年特刋。桃園:桃園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
陳其南,1995,家族與社會。臺北:聯經。
陳宗仁等編,2005,桃園市志。桃園:桃園市公所。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月旦。
傅寶玉等,2005,南桃園家族與地方社會基礎調查研究計畫期末報告。桃園:桃園縣文化局。
曾忠義等編,1997,龜山鄉志。桃園:龜山鄉公所。
黃厚源等編,2005,我家鄉桃園鄉。桃園:桃園縣與人與地鄉土文化研究學會。
臺灣桃園縣選舉委員會,1995,第三屆立法委員選舉臺灣省桃園縣選務總報告。桃園:臺灣省桃園縣選舉委員會。
臺灣桃園縣選舉委員會,1998,桃園縣第十三屆縣長、第十四屆縣議員、第十三屆鄉鎮市長選舉選務總報告。桃園:臺灣省桃園縣選舉委員會。
臺灣桃園縣選舉委員會,1998,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臺灣省桃園縣選務總報告。桃園:臺灣省桃園縣選舉委員會。
臺灣桃園縣選舉委員會,2002,桃園縣第十五屆縣議員、第十四屆鄉鎮市長選舉選務總報告。桃園:臺灣省桃園縣選舉委員會。
臺灣桃園縣選舉委員會,2004,第六屆立法委員選舉臺灣省桃園縣選務總報告。桃園:臺灣省桃園縣選舉委員會。
潘英,1992,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上)。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潘英,1995,臺灣稀姓的祖籍與姓氏分佈。臺北:臺原出版社。
賴澤涵等,2002,桃園縣客家族群文化發展規劃。桃園:桃園縣文化局。



(二)期刊論文

文崇一,1976年,「岩村的社會關係和權力結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2期,頁41-71。
方孝謙,2002年12月,「解釋鄉鎮企業變遷的制度與關係理論」,臺灣社會學刊,第29期,頁181-211。
方孝謙,2003年7月,「關係、制度與中國政企研究」,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4期,頁1-24。
王怡文、陳亮全、黃光國,2006年4月,「華人社會中的信任策略」,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5期,頁199-242。
王保鍵,2007年9月,「論立委選舉區劃分與行政區域重劃-桃園縣單一選區劃分」,玄奘管理學報,第5卷第1期,頁63-92。
王崧興,1991年,「臺灣漢人社會研究的反思」,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47期,頁1-11。
王業立、蔡春木,2004年9月,「從對立到共治:臺中縣地方派系之轉變」,政治科學論叢,第21期,頁189-216。
朱秋霞,1998年,「家族、網絡家族和家族網絡在村莊行政權力分配中的作用」,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總第23期,頁161-177。
江振昌,1998年10月,「村落家族與大陸農村社區權威結構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10期,頁25-39。
吳宜侃,2005年5月,「立法委員連任預測模分析-以第四屆立法委員為例」,選舉研究,第12卷第1期,頁173-210。
吳德森,2003年7月,「重建區四健會協助鄉村發展模式之研究以鹿谷鄉農會四健會為例」,農民組織學刊,第5期,頁125-164。
宋慧芹,2003年11月,「宗族家譜與書目-臺灣地方家譜聯點目錄系統簡介」,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59期,頁26-28。
李鎧光,2002年9月,「錢杭著《血緣與地緣之間-中國歷史上的聯宗與聯宗組織》」,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34期,頁158-167。
沈有忠,2001年6月,「臺灣統治聯盟之轉型:經社環境變遷與三角統治聯盟之形成與運作」,思與言,第39卷第2期,頁41-87。
周麗芳,2002年12月,「華人組織中的關係與社會網絡」,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8期,頁175-228。
宗師,2000年5月,「書評:《臺灣地方派系及其主要領導人》《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兩岸雙贏,第16期,頁63。
林明源,2005年6月,「桃園縣林氏宗親會的發展階段、組織網絡與功能」,臺灣大學「區域與地方治理」公共論壇。
林濟,1995年4月,「農村宗族問題的歷史考察與現實思考」,華中師範大學學報,4月號,頁113-118。
林濟,2002年10月,「新鄉紳與近代宗族」,二十一世紀,第73期,頁43-53。
柳金財,2003年5月,「中國農村基層民主化與宗族組織重建-選舉、政策執行與政治穩定的面向探討」,中共研究,第37卷第5期:頁55-74。
徐永明,2004年12月,「地方派系與國民黨:衰敗還是深化?」,臺灣社會學,第8期,頁193-228。
高永光,2000年11月,「臺北縣地方派系與鄉鎮調解委員會互動關係之實證研究」,選舉研究,第7卷第2期,頁1-36。
高永光,2000年5月,「『城鄉差距』與『地方派系影響力』之研究—1998年臺北縣縣議員與鄉鎮市長選舉的個案分析」,選舉研究,第7卷第1期,頁53-85。
高永光,2002年6月,「二十一世紀臺灣地方派系的發展」,中國地方自治,第55卷第6期,頁4-17。
張維安,2001年6月,「社會鑲嵌與本土化研究-以關係網絡與經濟活動研究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第2期,頁67-90。
莊英章,1971年,「南村的宗族與地方自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1期,頁213-233。
莊英章,1974年,「臺灣漢人宗族發展的若干問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頁113-140。
莊英章,1978年6月,「臺灣漢人宗族發展的研究評述」,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1期第6期,頁49-57。
許明鎮,2007年10月,「陳姓宗族大觀」,彰化藝文,第37期,頁40-43。
許明鎮,2007年12月,「黃姓宗族大觀」,彰化藝文,第38期,頁36-39。
許明鎮,2007年6月,「許姓宗族大觀」,臺灣源流,第39期,頁22-26。
許明鎮,2007年9月,「林姓宗族大觀」,臺灣源流,第40期,頁20-24。
都通憲三朗,1999年8月,「照和大禮與臺南市墓地移轉問題-宗族組織與宗親會」,文史薈刊,復刊第4期,頁11-25。
陳介玄,1997年,「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俗民網絡-論臺灣地方派系形成之社會意識」,東海大學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主編之《地方社會》,頁31-67。
陳心田,2003年10月,「人際網絡、網絡利益與事業生涯成功」,管理評論,第22卷第4期,頁101-127。
陳其南,1980年,「清代臺灣社會的結構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9期,頁115-147。
陳其南、邱淑如,1985年12月,「方志『氏族志』體例的演變與中國宗族發展的研究」,漢學研究,第3卷第2期,頁797-843。
陳明通,1999年1月,「地方派系、賄選風氣與選舉制度設計」,國策專刊,第7期,頁12-13。
陳奕麟,1984年12月,「重新思考Lineage Theory與中國社會」,漢學研究,第2卷第2期,頁403-445。
陳重成,2005年4月,「中國農村的變與常:村落社會中的宗族組織」,遠景基金會季刊,第6卷第2期,頁83-129。
陳進傳,1993年3月,「清代宜蘭家族的發展」,臺灣文獻,第103期,頁87-135。
項生華,1999年,「論宗族活動對村政的影響」,社會科學戰線,第4期。
馮遠耀,2004年12月,「我國中小企業關係網絡對競爭優勢影響之研究」,嶺東學報,第16期,頁67-83。
黃敦敬,2005年12月,「大村鄉賴姓宗族組織之調查研究」,臺灣文獻,第56卷第4期,頁175-204。
雷時嘉,2001年4月,「臺灣最新、最大黨:彩券黨-改變臺灣地方派系勢力的利器」,商業時代,第24期:頁38-39。
廖小健,2003年7月,「全球化時代的世界華商網絡:發展、潛力與作用」,東亞季刊,第34卷第3期,頁1-18。
廖慶六,1996年,「從臺灣姓氏族譜探索族群融合的真諦」,臺灣源流,頁67-76。
趙力濤,1999年10月,「家族與村落政治1950-1970」,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55期,頁45-52。
趙永茂,2001年6月,「新政黨政治形勢對臺灣地方派系的政治的衝擊—彰化縣與高雄縣個案及一般變動趨勢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14期,頁153-182。
趙永茂,2004年3月,「地方派系依恃結構的演變與特質—高雄縣內門鄉的個案分析」,臺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1期,頁85-117。
劉秀美,2002年8月,「論六堆客家地區宗族組織及宗祠之地域性-以佳冬楊氏為例」,臺灣史蹟,第40期,頁19-34。
劉佩怡,2005年8月,「臺灣『宗親政治』形成初探-以桃園縣為個案分析」,人文學報,第29期,頁19-36。
劉佩怡,2009年3月,「宗族、宗親會與選舉動員」,選舉評論,第6期,頁77-90。
蔡方,2005月12月,「選舉三合一地方派系大集結」,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第215期,頁27-29。
謝國興,1991年12月,「從家族到鄉親:臺南幫的資本累積」,思與言,第29卷第4期,頁261-294。
鍾道明、黃東益,2006年12月,「國民黨苗栗縣基層專職黨工關係網絡之研究」,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3期,頁267-310。
邊燕杰,2003年6月,「評Lin,Nan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臺灣社會學,第5期,頁257-261。

(三)學位論文

任育德,2004,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朱家嶠,1998,漢人宗族意識與宗族表現,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慶忠,2003,社會關係網絡對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探討,桃園: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延諭,2006,族群政治:臺灣客家族群的政治文化與投票行為,臺中:東海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
吳芳銘,1996,地方派系之結盟與分化變遷之研究-嘉義縣和高雄縣為例,嘉義: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能,2008,桃園縣各農會信用部經營實務之研究,桃園: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林憶琳,1998,「凍省效應」與臺灣地方派系轉變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威全,1992,臺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地方派系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貴元,2001,地方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所碩士論文。
徐偉閔,2005,選舉與地方派系關係之研究-新竹縣市的個案分析(2000~2005年),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通,1990,威權政體下臺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1945-1986)-省參議員及省議員流動的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素卿,2005,派系動員效果之研究-以臺中縣為例,臺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雪玉,2003,桃園閩客族群與地方政治關係的歷史探討,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華昇,1993,威權轉型期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臺中縣地方派系之分析,臺北: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寶玉,1993,桃園閩客族群與地成政治關係的歷史探討(1950-1996),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基山,2001,選舉與地方政治生態關係之探討,臺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曾鈺琪,2005,逃不開的人情關係網絡?-從客家婦女的志願性服務工作探討社區參與和溝通中的社會資本與人情關係網絡,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景玩,2002,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及臺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桃園: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千容,2003,立法委員選制改革困境-地方政治菁英認知與態度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懷德,2001,臺灣地方派系之研究-以關係網絡的特質來探討戰後地方派系之演變,臺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盈真,2007,臺灣複姓宗族之發展─以張廖、范姜、張簡為例,臺北: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經庭,1997,家族記憶與族群邊界:以臺灣彭姓祭祖儀式為例,桃園: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達琪,1987,桃園縣選民投票行為之調查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中興,2006,地方政治生態對選舉影響之探討-以2001年及2005年兩屆桃園縣長選舉為例,桃園:開南管理學院公共事務管理所碩士論文。
劉佩怡,2002,臺灣發展經驗中的國家、地方派系、信用合作社的三角結構分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春木,2002,地方派系對府會關係影響之研究-以臺中縣為例,臺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蔡榮祥,1995,論地方派系樁腳的政治支持與選舉動員:以急水鄉為例,臺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家聲,1989,臺灣鄉鎮權力結構之分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報紙

桃園縣新聞,中國時報,2001年12月17日。
桃園縣新聞,中國時報,2001年12月19日。
桃園縣新聞,聯合報,2004年12月12日,A9版。
桃園縣新聞,聯合報,2005年10月19日。
桃園縣新聞,聯合報,2005年10月21日。
桃園縣新聞,聯合報,2005年10月22日。
桃園縣新聞,中國時報,2005年11月26日。
桃園縣新聞,聯合報,2006年12月15日,C1版。
桃園縣新聞,聯合報,2007年7月6日,C2版。
星期人物,工商時報,2007年9月23日,A8版。
桃園縣新聞,聯合報,2007年9月29日,C2版。
桃園縣新聞,中國時報,2007年10月26日,C2版。
桃園縣新聞,聯合報,2007年11月21日,C2版。
桃園縣新聞,中國時報,2007年11月21日,C2版。
桃園縣新聞,聯合報,2007年11月23日,C2版。
桃園縣新聞,聯合報,2007年11月28日,C2版。
桃園縣新聞,聯合報,2008年1月13日,C2版。


(五)網路資料

http://www.tycg.gov.tw/main/download.aspx?unit_sn=31,桃園縣人民團體名冊,桃園縣政府社會處發展科,2009年5月16日。
http://lhrb.tycg.gov.tw/main/main_discuss_detail.aspx?classify_sn=8&keyword=%e8%be%b2%e6%9c%83&page=4&sn=12405,桃園縣政府縣民談縣政的討論區新聞報導,2008年11月15日。
趙麗雲、陳文浩,2004年4月,桃園縣立委選舉提名策略初探。

二、外文部份
Belloni, Frank P. and Beller, Dennis C. (eds.), 1978. Faction Politics : Political Parties and Fac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anta Barbara,California: Clio Press.
Boissenvan, Jeremy, 1964. “Faction, Parties and Politics in Maltese Village,” American Anthroplogist, Vol.66.
Bosco, Joseph, 1992, “Taiwan Factions: Guanxi, Patronage, and the State in Local Politics,” Ethnology, Vol.31, pp.157-183.
Dittmer, Lowell and Wu, Yu-Shan , 1995, “The Modernization of Factionalism in Chinese Politics.” World Politics, No.47.
Eisenstadt, S.N. and Roniger, L. (eds.), 1984. Patrons, Clients, and Friends :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the Structure of Trust in Socie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rth, Raymond, 1957. “Introduction to Factions in Indian and Overseas Indian Societie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8, pp.291-295.
Freedman, Maurice, 1966. 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 New York: Humanities Press.
Giddens, A. 1985. The Nation State and Violence. Cambridge:Polity.
Gyford, John. 1976. Local Politics in Britain. London: Croom Helm.
Huang, The-fu, 1990. “Local Faction, Party Competition, and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in Taiwan,” The Journal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No.61, pp.723-745.
Huang, The-fu, 1991. “Electoral Competition and Democratic Transi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sues & Studies, Vol.27(10), pp.97-123.
Huang, Yi-Hui, 2000. “The Personal Influence Model and Gao Guanxi in Taiwan Chinese Public Relation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Vol.26(2).
Huntington, Samuel P. 1968.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Hwang, K.K., 1987. “ Face and Favor: the Chinese Power Gam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92(4).
Jacobs, Bruce J. 1980. Local Politics in a Rural Chinese Cultural Setting: A Field Study of Mazu Township, Taiwan. Canberra, Australia: Contemporary China Centre, Research School of Pacific Studie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Kaufman, Robert R., 1968. “The Patrons-Client Concept and Macro- Politics :Prospects and Problem,”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Vol.16(3).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owell, John Duncan, 1970. “Peasant Society and Clientelist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s Review, 64(2), pp.411-425.
Scott, James C., 1972. “Patron-Client Politics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Southeast Asia,”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s Review, 66(1), pp.91-113.
Scott, James C., 1969. “Corruption, Machine Politics, and Political Chang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s Review, 63(4), pp.1142-1158.
Weingrod, Alex, 1968. “Patrons, Patronage, and Political Politics,”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Vol.10(4).
Wu, Nai-the, 1987.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Ph.D. Dissertation,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52.14.150.55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52.14.150.55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