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2109-15260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2109-152607
論文名稱
Title
楊時《論語解》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5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9-07-2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9-09-02
關鍵字
Keywords
朱熹、論語、楊時、宋代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86 次,被下載 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8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 times.
中文摘要
歷來研究《論語》者甚多,及至宋代,不但《論語》著作在數量上有可觀進展,經學上也產生了異於漢、唐的注解方式。《論語》學的研究在宋代可謂蓬勃發展,尤其後來朱熹之四書,成為宋代以後科舉考試之定本,影響至今。楊時也有關於《論語》的著作,名為《論語解》,其書在宋代以後便無傳本,幸而後來被朱熹收錄於《論語精義》中,得以流傳至今。楊時被譽為為程門四大弟子之一,亦為洛學南傳之重要人物,明道對其有「吾道南矣」之稱,故其《論語解》實有研究之必要。今從朱熹《論語精義》中引用楊時的說法,來考察其《論語》思想特色,一來藉以瞭解楊時《論語》思想,二來則可考察朱熹一系列《論語》著作,從《論語精義》到《論語集注》對楊時與各家說法之取捨,以見宋代《論語》發展之一隅。
本文一共分為六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述說本章之研究動機。第二章為楊時生平傳略介紹,一共分為兩個章節。第一節為楊時生平及著作的敘述。第二節為關於楊時學術發展包括求學拜師、交遊,以及後世對其學術之評價。第三章為楊時《論語解》成書始末,此書今雖無傳,但是楊時所作之〈序〉文則保留了下來,成為瞭解此書的第一要件,再加上楊時女婿陳淵曾經將《論語解》進呈給高宗,並且寫了一篇進《解》文,更是考察《論語解》成書的重要材料。第四章為楊時《論語解》的思想內涵,一共分為四個章節,分別探討了楊時《論語解》中關於論人性、論仁、論學及其政治社會思想。第五章為朱熹對楊時《論語解》內容的採納吸收與批評。第六章為結論,探討楊時《論語解》一書在朱熹《論語》學系統的地位,以及在宋代《論語》學發展的價值。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宋代經學與《論語》 1
一、宋代經學述略 1
二、宋代《論語》學發展之特色 7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0
第三節 文獻探討 1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步驟 16
第二章 楊時生平傳略與學術 19
第一節 楊時生平傳略 19
一、 楊時之生平 19
二、 楊時之著述與講學 26
三、 楊時之歷官與政績 32
第二節 楊時學術之發展與轉向 48
一、 早年學術取向之多元化、兼容並蓄 48
二、 二十九歲拜程顥為師 ─ 義理學的奠基 51
三、 四十一歲拜程頤為師 - 理一分殊的提出 53
四、 對王安石學說之批評 56
第三章 楊時《論語解》成書周邊問題 61
第一節 《論語解》之成書及流傳 61
一、 《論語解》之版本 61
二、 《論語解》之流傳 69
第二節 經解觀 77
一、 《論語》觀 77
二、 解經態度 83
第四章 楊時《論語解》思想內涵 85
第一節 人性論 85
一、 性善 85
二、 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 89
三、 形色天性 93
四、 心、性、命之關係 95
五、 援佛釋性 96
第二節 論仁 98
一、 仁之體 98
二、 為仁之方 101
第三節 論 學 106
一、 為學之目的 106
二、 為學之方 108
第四節 政治社會思想 111
一、 人君修為-內聖之道 111
二、 為政之要 - 外王之道 116
第五章 朱子與楊時《論語解》 123
第一節 朱子對楊時《論語解》的分析與采納 123
一、 反本為善 123
二、 踐形盡性 124
三、 論 仁 125
第二節 朱熹對楊時《論語解》的批評 128
一、 援據失當 129
二、 流於佛、老 134
三、 語意支離、遷就 137
第六章 結 論 141
參考書目 14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 《論語》類
〔魏〕何晏集解、〔梁〕皇侃疏:《論語集解義疏》,《知不足齋叢書》本,北京:中華書局,1999。
〔宋〕朱熹:《論語精義》,《和刻影印近世漢籍叢刊》本,京都:中文出版社影印享保十四(1729)年刊本,1977。
〔宋〕陳祥道:《論語全解》,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論語集成》本,1966。
〔宋〕張栻:《癸巳論語解》,《無求備齋論語集成》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宋〕蔡節:《論語集說》,《無求備齋論語集成》本,1966。
〔宋〕蘇軾:《論語說》,收入曾棗莊、舒大剛編《三蘇全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
〔宋〕真德秀:《論語集編》,《無求備齋論語集成》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宋〕王應麟撰、翁元圻注:《困學紀聞》,據道光五年余姚守福堂刻本排印,《萬有文庫》,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金〕王若虛:《論語辨惑》,《無求備齋論語集成》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元〕詹道傳:《論語集註纂箋》,《無求備齋論語集成》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元〕倪士毅:《四書集釋》,《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黃宗羲著、全祖望修補,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黃式三:《論語後案》,《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劉寶楠撰,高流水點校:《論語正義》,《十三經清人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90。
〔清〕阮元:《論語注疏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65。
〔清〕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二、 古籍
〔唐〕長孫無忌等撰:《隋書經籍志》,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
〔唐〕韓愈著,屈守元、常思春主編:《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上海:中華書局,1959。
〔宋〕陳祥道:《論語全解》,《無求備齋論語集成》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宋〕朱松:《韋齋集》,《四部叢刊續編》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宋〕朱熹撰,黃坤校點:《四書或問》,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合刊,2001。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新編諸子集成》本,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宋〕朱熹:《伊洛淵源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宋〕張載:《經學理窟》,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宋〕張載撰,〔清〕王夫之注:《張子正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楊時撰,〔明〕程敏政編:《楊龜山先生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
〔宋〕楊時:《宋本龜山先生語錄》,《續古逸叢書》本,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4。
〔宋〕張栻:《癸巳論語解》,《無求備齋論語集成》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宋〕胡寅:《斐然集》,《理學叢書》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
〔宋〕陳淵:《默堂先生文集》,《四部叢刊三編》本,上海書店,1985。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1956。
〔宋〕呂祖謙:《東萊呂太史文集》,《續金華叢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
〔宋〕晁公武撰,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宋〕陳振孫撰,徐小蠻、顧美華點校:《直齋書錄解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宋〕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
〔宋〕王應麟:《玉海》,清光緒九年(1883)浙江書局刊本影印,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聯合出版,1987。
〔宋〕王應麟撰,翁元圻注:《困學紀聞》,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宋〕王應麟:《玉海》,據清光緒九年(1883)浙江書局刊本影印,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聯合出版,1987。
〔宋〕黃去疾編,刁忠民點校:《龜山先生文靖楊公年譜》,《宋人年譜叢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
〔宋〕史能之纂修:《咸淳毗陵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尤袤:《遂初堂書目》,《中國歷代書目叢刊》,北京:現代出版社,1987。
〔宋〕熊克:《皇朝中興紀事本末》,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宋〕呂祖謙撰,呂祖儉、呂喬年編:《東萊集》,《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熊克:《皇朝中興紀事本末》,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金〕王若虛:《論語辨惑》,《無求備齋論語集成》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元〕脫脫等:《宋史》,二十四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7。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明〕凌迪知:《萬姓統譜》,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成都:巴蜀書社,1995。
〔明〕何士麟修,李敏纂:《弘治將樂縣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
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邢址修、陳讓纂:《邵武府志》,《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4。
〔明〕焦竑:《國史經籍志》,《明代書目題跋叢刊》本,北京:書目文獻諸出版社,1994。
〔明〕祁承爜:《澹生堂藏書目》,《明代書目題跋叢刊》本,北京:書目文獻諸出版社,1994。
〔明〕毛憲:《毘陵正學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臺南:莊嚴出版社,1996。
〔明〕嚴瑴等輯:《東林書院志》,《中國歷代書院志》,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清〕毛念恃編:《宋儒龜山楊先生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清〕張夏補編:《宋楊文靖公龜山先生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清〕黃宗羲著,全祖望修補,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朱彝尊:《經義考》,清光緖二十三年(1897)浙江書局刊本。
〔清〕朱彝尊著,許維萍等點校,林慶彰等編審:《點校補正經義考》,《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硏究所籌備處古籍整理叢刊》,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77。
〔清〕趙弘恩等監修:《江南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阮元:《孟子注疏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65。
〔清〕黃以周等:《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北京:中華書局,2004。
〔清〕黃式三:《論語後案》,據南京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十四年活字印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
〔清〕皮錫瑞:《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清〕甘鵬雲:《經學源流考》,據甘氏家藏叢稿崇雅堂聚珍版印行本影印,臺北:廣文書店,1977。
〔清〕高嶐等輯:《東林書院志》,《中國歷代書院志》卷上,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三、 近人著作
王維樑修,廖立元纂:《明溪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
王鵬凱:《歷代論語著述綜錄》,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
朱漢民等著:《中國學術史.宋元卷》,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北京:三聯書店,2004。
何俊:《南宋儒學建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何俊:《南宋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林泰輔:《論語年譜》,東京:國書刊行會,1976。
林泰輔:《論語源流》,東京:汲古書院,1971。
屈守元、常思春主編:《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
徐遠和:《洛學源流》,濟南:齊魯書社,1978。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
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陳來:《早期道學話語的形成與演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陳鐘凡:《兩宋思想述評》,上海:上海書店,1990。
張德麟:《程明道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楊新勖:《宋代疑經硏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葉國良:《宋人疑經改經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1980。
劉京菊:《承閩啟洛-道南學派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劉成國:《荊公新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錢穆:《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1989。
羅樹寶:《中國古代印刷史》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93
田浩:《朱熹的思維世界》,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田浩編,楊立華等譯:《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3。
包弼德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諸橋轍次:《儒學之目的與宋儒之活動》,東京:首都女子學術研究會,1937。
松川健二編,林慶彰等譯:《論語思想史》,臺北:萬卷樓,2006。

四、 學位論文
林義勝:《楊龜山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梁巧燕:《楊龜山思想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五、 單篇論文
王建龍:〈試論楊時理學思想中的佛學傾向〉,《陰山學刊》2002年第15卷第5期。
王曉薇:〈楊時中庸學思想及其對荊公新學的批判〉,《北方論叢》2006年第6期。
朱修春:〈楊時政治思想述論〉,《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
何乃川、張培春:〈簡論楊時的理一元論思想〉,《廈門大學學報》1984年第4期。
何乃川、陳進國:〈楊時「理一分殊」思想及李侗的繼承〉,《哲學與文化》1997年第24卷第11期。
唐明貴:〈宋代《論語》研究的勃興與成因〉,《東嶽論叢》2007年第28卷第3期。
陳遵沂、劉樹勛:〈論楊時在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4年第2期。
張永儁:〈楊龜山哲學思想述評〉,《臺大哲學論評》1984年第7期。
張永儁:〈讀上蔡語錄所見〉,《臺大哲學論評》1985年第8期。
張永儁:〈比論二程子理學思想之分歧─兼論楊龜山及謝上蔡之思想發展〉,《臺大哲學論評》1986年第1期。
程元敏:〈王安石雱父子享祀廟庭考〉,《文史哲》1978年12月27期。
葛煥禮:〈論啖助、趙匡和陸淳《春秋》學的學術轉型意義〉,《文史哲》2005年第5期。
黎昕:〈從《四書集注》看朱熹對楊時理學思想的批判和繼承〉,《福建論壇》1989年第1期。
盧廣森:〈楊時哲學思想簡論〉,《中州學刊》1986年第6期。
蔡介裕:〈楊龜山學脈之考察〉,《孔孟月刊》1991年30卷1期。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90.187.11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90.187.11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