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3104-134400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3104-134400
論文名稱
Title
政治與傳播-高雄市政府新聞處傳播功能之研究
Politics & Propaganda-The Use Of Propaganda In The 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9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4-07-2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4-09-03
關鍵字
Keywords
政治傳播、傳播、政令宣導、政治、城市行銷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65 次,被下載 778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6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7781 times.
中文摘要
政治學與傳播學原分屬於兩個不同的研究領域,各有其廣大的專家學者與長遠的研究歷史,之所以兩個領域的學科合併研究,係因筆者二十餘年來任職於高雄市政府新聞處及高雄廣播電台,期中歷經解嚴、解除報禁、開放廣電頻道、廢止出版法、政黨輪替及新聞處裁併爭議等重大事件,引發以高雄市政府新聞處為個案研究,試圖從學術角度論述一些政治作為。

研究以政治學的論述理論為基礎,再藉傳播學與行銷學的理論架構,從歷史的軸線論述戒嚴時期至今,中央至地方政府與媒體之間關係的演變 - 從戒嚴時期的威權關係,演變為解嚴後的民主互動。

政府機關設置新聞單位始於民國三十六年,行政院新聞局於三十六年五月二日設立於南京;台灣省新聞處亦於三十六年八月二十一日成立,當時由於戰後不久,新聞文化方面之工作有待積極推廣,宣傳機構實有充實之必要,全國各省市均遵照中央規定相繼成立新聞處(室);民國五十六年、六十八年,台北市、高雄市陸續成為院轄市,北高兩市新聞處也分別成立。綜觀新聞機關初成立之目標,不外是對內宣導政令、對外宣揚國策。隨著社會的變遷及政治民主化,政府的功能性逐漸改變;而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新聞機構的傳播型態也不斷更新;新聞處的功能更從早期的政令宣傳演變至今日的城市行銷。

在以高雄市政府新聞處為研究個案方面,分兩大部份探討,一為從行政、法制面論述新聞處的過去與現在,蒐集新聞處歷年來的「年度施政報告」,分析探討歷任處長任內政府政策及行銷手法的遞變、更新。二為以行銷學的演進、政府行政改造的決心及新科技的發展影響,論述高雄市政府新聞處的現在及未來。另以高雄市議會近兩年來激烈討論的「新聞處裁併」問題作分析、論述,最後提出初淺之結論與建議。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言………………………………………………..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及論文檢閱…………………………………………3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6
第二章 論述理論與政治傳播………………………………..8
第一節 論述理論的內涵…………………………………………8
一、 論述理論的特色……………………………………….8
二、 意識型態……………………………………………. 10
三、 論述的重要………………………………………….. 11
第二節 大眾傳播媒介的力量……………………………………12
一、 傳播的定義…………………………………………...12
二、 四種媒介制度…………………………………………12
三、 傳播效果萬能論……………………………………….13
四、 各國媒介的類型……………………………………….15
五、 涵化理論………………………………………………16
六、 新傳播科技……………………………………………17
第三節 政策行銷的運用…………………………………………...18
一、 行銷的意義…………………………………………….19
二、 行銷和銷售及促銷不同…………………………………20
三、 地區行銷的意義………………………………………..21
四、 都市行銷………………………………………………24
五、 政策行銷………………………………………………26
六、 國際行銷(傳播)……………………………………...27
第三章 政府新聞機構的傳播功能……………………………32
第一節 政府與媒體………………………………………………32
一、 府際關係………………………………………………32
二、 政府與媒體…………………………………………….33
第二節 中央新聞機關與媒體關係…………………………………34
一、 行政院新聞局…………………………………………..35
二、 媒體發展沿革…………………………………………..36
第三節 地方新聞機關與媒體關係………………………………….41


第四章 高雄市政府新聞處-從政令宣導到城市行銷………..44
第一節 組織編制與職掌…………………………………………44
第二節 政黨輪替與政策論述…………………………………….47
一、 許華國處長時期……………………………………….48
二、 張佐為處長時期……………………………………….49
三、 劉建順處長時期……………………………………….50
四、 何文雄代理處長時期…………………………………..51
五、 趙義弘處長時期……………………………………….51
六、 吳建國處長時期……………………………………….52
七、 姚文智處長時期……………………………………….52
八、 管碧玲處長時期……………………………………….54
九、 許仁圖處長時期……………………………………….55
十、 林耀文處長時期……………………………………….55
第三節 新聞處與媒體關係……………………………………….58
一、 新聞發布與記者會……………………………………..58
二、 市政府與媒體公關……………………………………..59
三、 輿情蒐集………………………………………………59
四、 新聞設計………………………………………………60
五、 市政行銷活動………………………………………….60
第四節 市政府的內部行銷與外部行銷……………………………61
第五章 高雄市政府新聞處-從城市行銷到全民行銷…………63
第一節 組織編制的演化………………………………………….63
一、 行政院新聞局的組織編制調整………………………….63
二、 高雄市政府新聞處的組織編制調整……………………..64
第二節 新聞處與新媒體關係………………….……………………70
一、 有線電視…………………………………….…………70
二、 衛星電視………………………………………….……72
第三節 網路民主的來臨…………………………………………..73
第四節 城市行銷新作為………………………………………….74
一、 新文化論述…………………………………………….74
二、 城市美學與友善城市……………………………………75
三、 青年事務委員會與高雄行動館…………………………..76
四、 高雄e城市……………………………………………..7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78
第一節 研究結論………………………………………………….78
第二節 研究建議……………………………………………...79
一、 政府的功能性應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改變………………80
二、 應隨著科技的進步改變傳播的型態…………………...81
三、 市政府新聞處應有續存之必要………………………..81
四、 應結合民間資源進行全民行銷………………………..82

參考書目…………………………………………………………..84
附錄………………………………………………………………..8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部分
王彩雲,「台灣雜誌廣告的發展趨勢」,中華民國九十年出版年鑑。台北市:行政 院新聞局。
王淑女譯 (Gary A. Mouser著),1992,政治行銷。台北市:桂冠。
王業立等譯(Herbert M. Levine著),1999,「官僚組織」,政治學中爭辯的議題。台北市:韋伯文化,頁409-447。
何東坡主持,高雄市的國際化-掌握高雄的全球脈動,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
吳定,2003,政策管理。台北市:聯經。
李萬來,1993,電視傳播與政治-電視對國內與國際政治的影響。台北市:正中。
林文益譯(Brian McNair著),2001,政治傳播學。台北市:風雲論壇。
林東泰,1999,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鍾沂,2001,行政學。台北市:三民。
南方朔,「公民視野與菁英角色」,中國時報,時論廣場,九十二年三月十五日第十五版。
孫同文,2003,從權威政府到民主治理-台灣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變遷。台北市:元照。
翁秀琪,1996,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市:三民。
張亞中,2003,國際關係總論。台北市:揚智文化。
張明貴譯(Frederick M. Watkins),意識型態的時代(台北市:聯經,1983)。
張明貴譯(H. Waltzer et al.),意識型態與現代政治(台北市:桂冠,1984)。
梁基岩譯(Philip Kotler著),1990,行銷學要義。台北市:曉園出版。
莊翰華,1998,都市行銷理論與實務。新竹:建都文化。
陳菁雯等譯(David Marsh and Gerry Stoker著),1998,政治學方法論。台北市:韋伯文化。
陶振超,「雜誌的網際網路策略」,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出版年鑑。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
彭芸,1986,政治傳播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巨流。
彭芸,1992,新聞媒介與政治。台北市:黎明文化。
彭芸,1994,各國廣電政策初探。台北市: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
彭芸,2001,新媒介與政治-理論與實證。台北市:五南。
彭懷恩,2000,政治學-比較的觀點。台北市:風雲論壇。
彭懷恩,2001,比較政治學。台北市:風雲論壇。
彭懷恩,2002,政治傳播與溝通。台北市:風雲論壇。
曾柔鶯,1994,現代行銷學。台北市:安慶。
黃秀媛譯(Regis McKenna著),2003,完全通路行銷。台北市:天下文化。
黃海星,1992,有線電視面面觀。台北市:台視文化。
黃新生譯(Arthur Asa Berger著),1992,媒介分析方法。台北市:遠流。
黃榮護主編,1999,公共管理。台北市:商鼎文化。
黃肇松,「自由與責任-報禁解除十年的回顧與前瞻」,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出版年鑑。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
黃德福,1994,「政治民主化與大眾傳播媒介-解嚴前後報紙對反對勢力活動報導之內容分析」。台北市: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管碧玲、蕭全政、江大樹,2001,「行政院組織調整芻議」,政治科學論叢,第15期(12月)。
劉幼琍,1994,有線電視經營管理與頻道規劃策略。台北市:正中。
蔡明燁譯(Ralph Negrine著),2001,媒體與政治。台北市:木棉。
鄭自隆,1992,競選文宣策略-廣告、傳播與政治行銷。台北市:遠流。
2003廣播電視白皮書,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新聞局局史,行政院新聞局。
高雄市政府新聞處六十九年度至八十九年度施政工作報告。
高雄市政府新聞處九十至九十二年度施政績效成果報告。

碩士論文
王裕雄,2002,「媒體關係策略研究-以彰化縣政府為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伍啟華,1989,「論台灣省政府組織與地位-政治觀點的分析」,台灣大學政研所碩士論文。
何來美,2000,「地方公職人員政治傳播行為研究-以全省309鄉鎮市長為例」,文化大學新研所碩士論文。
但昭強,2002,「高雄市都市行銷的實踐與展望」,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余穎,1998,「地方政府消息來源與記者互動關係之研究-以三重市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伯仲,1998,「政治文宣之理論與實踐-實踐分析暨作品試作」,台灣大學政研所碩士論文。
林慧瑛,1987,「政府與新聞界溝通關係之研究-現階段政府發言人制度及其實務探討」,文化大學新研所碩士論文。
邱麗珠,1998,「結合城市行銷理念之規劃程序研究」,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綾君,1997,「公私協力推動地區行銷之研究-以高雄市84及85年都市行銷事件為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效正,1989,「政府官員與記者互動新聞之研究-以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為例」,政治大學新研所碩士論文。
陳美秀,2002,「地方首長、公關人員與媒體關係之研究-以1998-2001南投縣政府為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章岳山,1998,「台灣報紙處理公關稿件之守門行為研究」,文化大學新研所碩士論文。
喻靖媛,1994,「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關聯性之研究」,政治大學新研所碩士論文。
黃微雲,2002,「台北市區公所組織功能之研究-以信義區區級災害應變中心為例」,淡江大學商管學院高階主管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蔡國華,2002,「地方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探討-以新竹市府會新聞路線為例」,世新大學傳研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Albarran, A. 1998. “Redefining the Media Marketplace” Convergence Vo1.4, No.1.
Baldwin, Thomas, F. & Stevens McVoy, D. 1988. Cable Communication. NJ: Prentice Hall.
Fairclough, L. 1992.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 Oxford: Basil Blackwell.
Foucault, M. 1972.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s.
Gerbner, G. & Gross, L. 1976. “Living with television: The violence profil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6 (2), pp. 173-199.
Sydney Head W. & Christopher C. Sterling. 1991. Broadcasting in America.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Laclau, E. & Mouffe, C. 1985. Hegemony and Socialist Strategy. London: Verso.
Lasswell, H.D. 1927. Propaganda Technique in the World War. New York: Peter Smith.
Mcluhan, Marshall. 1964.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 of Man. New York: McGraw-Hill.
Brian McNair. 1977.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Sage Publication.
Mouffe, C. 1993. The Return of the Political. London: Verso.
Kotler Philip. 1986. Principles of Marking. 3rd ed., NJ: Prentice Hall.
Kotler Philip. 2000. Marketing Management. 10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Kotler Philip, Haider, D. H. & Rein, I. 1993. Marking Places: Attracting Investment, Industry and Tourism to Cities, States and Nations. New York.
Sarbin, H. B. & Schultz, D. E. ed. 1997. The Role Of Magazine In The New Media Age. Cowles Business Media.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