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3109-15453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3109-154537
論文名稱
Title
台灣商業畫廊經營新媒體藝術之研究
A Study on Managing New Media Arts of Commercial Art Galleries in Taiwa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7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9-08-2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9-09-03
關鍵字
Keywords
新媒體藝術、個案研究、商業畫廊、藝術市場、畫廊
commercial art gallery, art gallery, New Media Art, case study, art market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77 次,被下載 204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7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042 times.
中文摘要
近幾年,在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影響下,台灣的藝術市場呈現拍賣公司增加,以及畫廊轉型、新成立等現象。研究者發現代理新媒體藝術的畫廊有逐漸增加,但新媒體藝術在市場的銷售比例仍然有限。國內學者表示其原因乃在於新媒體藝術非實體物件且具有可複製的特性,與傳統收藏價值不符。因此,本研究試圖透過畫廊的營運觀點了解新媒體藝術如何被行銷與推廣。本研究的研究問題有三:一、畫廊與新媒體藝術家的合夥關係為何?又畫廊對於新媒體藝術的收藏家之服務為何?二、畫廊如何經營新媒體藝術?與經營傳統藝術類型的作法有何不同?三、畫廊如何與外部環境,如畫廊同業、政府、企業、美術館與學術單位、策展人、拍賣公司等往來互動,這些環境要素對於畫廊在經營新媒體藝術市場的影響為何?理論架構首先探討畫廊、藝術家與收藏家三者之間的結構關係,以及畫廊內部營運要素與畫廊外在環境等三個層次。研究採用多重個案研究法,包括東之畫廊、伊通公園、大未來畫廊、新苑藝術、大趨勢畫廊、也趣藝廊、Chi-Wen Gallery、非常廟藝術空間、台北索卡當代空間、就在藝術空間與百藝畫廊等十一家位於台北市的畫廊(按成立時間排列);蒐集資料的方法包括觀察法、文件分析及訪談法,並以不同資料來源做三角校正,以增加資料的正確性與一致性。研究發現新媒體藝術為畫廊所有經營項目的其中之一,畫廊是以一貫運作模式在經營,不同的地方在於畫廊因應新媒體的多元創作形式而產生的營運之道。研究發現與建議如下:一、新媒體藝術的可複製性容易增加盜版的機率,政府與相關業者應發展更精密的防盜拷技術,增加收藏家信心;二、以Copyleft的觀念解決「限量發行」在知識流通上的侷限;三、台灣的代理制度宜須在授權上做更清楚、更透明的劃分;四、鼓勵電子科技業者在展覽期間贊助硬體器材,若藏家連設備一起收購,除了畫廊負責藝術品的軟體售後服務外,企業可負責電子器材的保固維修;五、消費者觀念需從藝術教育著手,畫廊如何與美術館產生更有效的連結是重要的課題;六、策展人進入商業畫廊體系有助於提升展覽品質,畫廊與策展人宜須在合作的細節上進行良好的溝通,展開有效合作;七、畫廊同業宜舉辦大型活動,增進與社區民眾的交流;八、在台灣當代藝術市場發展之際,畫廊要為藝術品的品質把關,並為藝術家的創作生涯做更深遠的規劃。
Abstract
Contemporary art market in China has influenced Taiwan’s art market recently. The number of auction houses and new art galleries has been increased in Taiwan. The researcher discovered that the work of New Media Art has represented by galleries gradually. However, the sale of work of New Media Art is still limited. The reason is that the work of New Media Art lacks of physical form, and it can be easily replicated, which is contradicting to the traditional collectors’ perspectives.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understand how the New Media Art be promoted through galleries’ perspectives. Three questions are raised in this research: First, How is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galleries and new media artists? And what service galleries provide to the collectors? Second, how galleries manage the product of New Media Art? And how it is different from managing other traditional art works? Third, how galleries interact with external environment, such as competitors, governments, enterprises, museums, academic departments, curators and auction houses? And how these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e galleries while managing the work of New Media Art? Cross-case studies are used a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Eleven galleries were interviewed, including East Gallery, IT Park, Lin & Keng Gallery, Galerie Grand Siecle, Main Trend Gallery, AKI Gallery, Chi-Wen Gallery, VT Artsalon, Soka Contemporary Space, Project Fulfill Art Space, and Gallery 100 (by establishing time). Methods of data collection include observation,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terviews. Triangulation is used to increase the credibility and trustworthiness. In 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shows the New Media Art is still one of the commodities that the galleries sell. In order to respond to variable formats of New Media Art, galleries need to take different actions to promote them. Few suggestions are generated from this research: First, the work of New Media Art can easily be replicated;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assist to develop more effective technology to prevent the work be duplicated. Second, solving the restriction on the circulation of knowledge by promoting the concept of copy left. Third, galleries should have a more clear policy in consignment and licensing. Fourth, encouraging hi-tech corporations to sponsor hardware, and be responsible for equipment repairing. Galleries will only need to responsible for software of the work. Fifth, art education is good way to increase consumers’ understanding on New Media Art. Galleries should connect with the museums effectively. Sixth, curators involve in commercial art galleries improve the value of the exhibitions. Galleries and curators should work on the details of cooperation. Seventh, galleries should host hung even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teraction with communities. Eighth, while the Taiwanese contemporary art market is developing, galleries should monitor the quality of art, and develop long-term career path for artist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 誌 ………………..…………………………………………………………………...IV
目 次………………..…………………………………………………………………….V
表 次………………..…………………………………………………………………..VII
圖 次………………..………………………………………………………………….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理論架構與研究方法………………..…………………………………...………8
第三節 研究貢獻與章節概要………………..……………………………………….…11
第二章 新媒體藝術之初探………………..……………………………………………..…13
第一節 新媒體藝術之意涵………………..………………………………………….…13
第二節 新媒體藝術之歷史演進………………..…………………………………….…19
第三章 畫廊的營運管理………………..………………………………………………..…26
第一節 藝術家、畫廊與收藏家之三角結構………………..………………………..…27
第二節 畫廊內部的營運要素………………..……………………………………….…43
第三節 畫廊的外在環境分析………………..……………………………………….…53
第四章 研究方法………………..…………………………………………………..………61
第一節 研究設計………………..……………………………………………….………61
第二節 研究地點與對象………………..……………………………………….………64
第三節 資料收集與資料分析………………..………………………………….………68
第四節 研究限制………………..……………………………………………….………70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分析……………..……………………………………………..………72
第一節 畫廊簡介………………..……………………………………………….………72
第二節 畫廊與新媒體藝術家、收藏家之三角結構………………..………….………77
第三節 畫廊的內部營運要素………………..………………………………….………86
第四節 畫廊的外部環境分析………………..…………………………………...……11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8
第一節 研究結論………………..……………………………………………………...118
第二節 研究建議………………..……………………………………………………...125
參考書目………………..……………………………………………………......................131
一、中文部分………………..……………………………………………………..........131
二、英文部分………………..……………………………………………………..........138
附 錄………………..……………………………………………………......................139
附錄一、訪談大綱………………..……………………………………………………...139
附錄二、訪談同意書………………..…………………………………………………..140
附錄二、訪談內容摘要………………..…………………………………………………141
(一)東之畫廊………………..……………………………………………………...141
(二)伊通公園………………..……………………………………………………...144
(三)大未來畫廊………………..……………………………………………………148
(四)新苑藝術………………..……………………………………………………...151
(五)大趨勢畫廊………………..……………………………………………………154
(六)也趣藝廊………………..……………………………………………………...157
(七)Chi-Wen Gallery…………………..……………………………………………160
(八)非常廟藝術空間………………..………………………………………………162
(九)台北索卡當代空間………………..……………………………………………164
(十)就在藝術空間………………..…………………………………………………165
(十一)百藝畫廊………………..……………………………………………………16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大趨勢畫廊(無日期)。關於大趨勢。2009年8月1日,取自http://www.maintrendgallery.com.tw/tw/index.html
大未來畫廊(無日期)。關於大未來。2009年8月1日,取自http://www.lkartgallery.com/index.php?language_id=1
也趣藝廊(無日期)。聯絡也趣。2009年8月1日,取自http://www.akigallery.com.tw/
王玉齡(2005)。台灣藝術品收藏者的消費行為觀察與探討。載於劉維公和楊宣勤(主編)。2002年視覺藝術產業年報(pp. 16-29)。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方雯玲和沈奕伶(2008年9月)。藝廊與收藏家之間的新鮮事故人情。藝術收藏+設計,73-85。
方雯玲和沈奕伶(2008年10月)。藝廊經營與收藏家的藝術情緣。藝術收藏+設計,34-45。
方雯玲和沈奕伶(2008年11月)。畫廊與收藏家的藝術投資哲學。藝術收藏+設計,96-105。
方雯玲和沈奕伶(2008年12月)。藝廊經營收藏家與推廣藝術之道。藝術收藏+設計,50-59。
方雯玲和沈奕伶(2009年1月)。藝廊多變的經營策略與定位。藝術收藏+設計,58-71。
王雅玲和張晴文(2003)。畫廊產業與藝術發展。藝術家,337,176-185。
王頎(2008)。填補台灣藝術產業凹洞 張學孔為台灣新媒體藝術耕耘。當代藝術新聞,38,46。
王文科和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安玲(2002)。社會研究法。台北市:高點文化事業。
石隆盛(2003)。台灣藝術市場發展的下一波。典藏今藝術,128,50-53。
台北索卡當代空間(無日期)。關於我們。2009年8月1日,取自http://www.soka-art.com/
伊通公園(無日期)。關於伊通。2009年8月1日,取自http://www.itpark.com.tw/
百藝畫廊(無日期)。畫廊簡介。2009年8月1日,取自http://www.gallery100.com.tw/
朱原(1997)。朗文當代高級辭典。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
江敏甄(譯)(2001)。第十九章:1900年至1919年的藝術。載於汪若蘭(主編)。世界藝術史(pp. 772-800)。台北縣:木馬文化。
杜卡(2007)。不紮推 得靠真本事。當代藝術新聞,28,38-39。
李宜修(2002)。90’s台灣畫廊文化生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鳳鳴和周佩璇(2009年4月)。台北當代藝術新興畫廊崛起。藝術收藏+設計,108-115。
李鳳鳴(2009年7月)。營造居家式的藝術收藏氛圍。藝術收藏+設計,94-95。
李鳳鳴和張晴文(2008)。新媒體藝術Q&A。藝術家,398,368-375。
李維菁(2008)。守護伊通20年 劉慶堂讓藝術發光。2009年8月1日,取自http://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_data/119/327
李政賢、廖志恆和林靜如(譯)(2007)。質性研究導論。台北市:五南。
李悅芝(2009)。﹝面訪﹞。主任。也趣藝廊。
尚榮安(譯)(2001)。個案研究。台北市:強智文化。
邱誌勇(2007)。美學的轉向:從體現的哲學觀論新媒體藝術之「新」。藝術學報,81,283-298。
吳達坤(2009)。﹝面訪﹞。執行長。非常廟藝文空間。
吳孟娟(2006)。重建、活化高雄藝術市場之策略研究。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胡永芬(2009)。十字路口盡量走正確的路。藝術家,407,192-194。
胡永芬(2008)。終於等到春暖花開的一年。藝術家,392,150-153。
胡永芬(2007a)。經紀代理制度,推動台灣市場向前行。藝術家,392,150-153。
胡永芬(2007b)。新變局•新策略•新機會。藝術家,383,226-228。
胡永芬(2007c)。2006年台灣視覺藝術年度焦點3。載於何政廣(主編)。2006年台灣視覺藝術年鑑(pp. 48-53)。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胡幼慧(1996)。質化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胡懿勳(2008年9月)。中國大陸當代藝術投資。藝術收藏+設計,182-183。
林志明(2005)。新媒體藝術之「新」的藝術向度。哲學與文化,32(12),125-136。
林珮淳和吳佩芬(2002)。數位藝術相關理論研究與創作探討。藝術學報,70,43-58。
林文珊(2009年3月)。錄像藝術及燈光裝置在英國的重要突破。藝術收藏+設計,12。
林天民(2009)。﹝面訪﹞。董事長。大未來畫廊。
東之畫廊(無日期)。關於東之。2009年8月1日,取自http://www.eastgallery.com.tw/
非常廟藝術空間(無日期)。About VT。2009年8月1日,取自http://www.vtartsalon.com/
洪建元(2004)。新媒體藝術的歧義與崇高美學的轉折─論「媒體城市•數位昇華」展。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涂榮華(2004)。台灣商業畫廊經紀方式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徐升潔(2008)。體現策展人的位置與價值。藝術家,394,174-177。
孫曉彤(2007)。接棒,台灣畫廊第二代進駐觀察。當代藝術新聞,35,84-87。
孫曉彤(2008)。尋找優勢和定位,否則將只是地方性博覽會。當代藝術新聞,45,73-75。
夏學理、陳尚盈、羅皓恩和王瓊瑛(2003)。文化市場與藝術票房。台北市:五南。
袁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市:五南。
符昊(2007)。台灣四位藝術家正崛起。財經月刊,309,222-224。
莊國琳(2009)。﹝面訪﹞。公關經理。大趨勢畫廊。
陳秀玉(2009)。﹝面訪﹞。總經理。百藝畫廊。
陳正才(2001)。概觀新媒體藝術。藝術學報,29(1),42-50。
陳慧嶠(2001)。伊通「吧台」分拆與匯聚的難題。2009年8月1日,取自http://www.itpark.com.tw/aboutus/index/7
陳慧嶠(2004)。關於我們。2009年8月1日,取自http://www.itpark.com.tw/aboutus
國立台灣美術館(2007)。後解嚴與後八九─兩岸美術對照。2009年8月7日,取自http://www.tmoa.gov.tw/b/b01_1.php?id=1840&types=1&m1=0&m2=0&m3=0
張若筑(2009)。﹝面訪﹞。執行長。就在藝術空間。
張學孔(2009)。﹝面訪﹞。總經理。新苑藝術。
張丁元(2008)。特色帶路,重整市場價值。藝術家,395,260-264。
張紹勳(2007)。研究方法。台中市:滄海書局。
張晴文、陳豪毅、蔡佩珊和鄭林佳(2008)。畫廊產業看台灣當代藝術的未來。藝術家,394,152-167。
張晴文和張素雯(2005)。不只是一道數學習題。藝術家,360,310-325。
張至維、林心如、呂岱如、郭書瑄和陳昭妙(譯)(2006)。新媒體藝術作品的歷史與博物館學面向。龐畢度中心新媒體藝術:1965-2005(pp. 16-37)。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就在藝術空間(無日期)。關於我們。2009年8月1日,取自http://www.pfarts.com/
黃其玟(2009)。﹝面訪﹞。總監。Chi-Wen Gallery。
黃文浩(1994)。對抗世界的進步 從而實現自己的進步。2009年8月1日,取自http://www.itpark.com.tw/aboutus/index/3
黃麗絹(譯)(1996)。藝術開講:當代意念、運動與詞彙導引。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新苑藝術(無日期)。關於新苑藝術。2009年8月1日,取自http://www.changsgallery.com.tw/about.htm
當代藝術新聞企劃(2007)。台北─可以成為最亞洲化的當代藝術市場。當代藝術新聞,28,80-83。
當代藝術新聞(2007)。陳綾蕙、陳冠宇畫廊名稱不約同都換新。當代藝術新聞,28,26。
熊宜敬(2007)。市場體質,影響中國油雕前途。典藏今藝術,173,140-143。
廖彥鈞(2004)。「科技物件」或「數位概念」─由台灣科技藝術之意識形態看「造境」一展。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葉謹睿(2008)。新媒體藝術Q&A。藝術家,398,369。
葉謹睿(2006a)。藝術是有錢人的玩意兒?(上)。藝術家,375,280-284。
葉謹睿(2006b)。藝術是有錢人的玩意兒?(下)。藝術家,376,246-301。
葉謹睿(2005a)。我還在等待:科技藝術之現況與展望(上)。藝術家,359,366-371。
葉謹睿(2005b)。我還在等待:科技藝術之現況與展望(中)。藝術家,360,354-359。
葉謹睿(2005c)。我還在等待:科技藝術之現況與展望(下)。藝術家,361,311-315。
葉謹睿(2005d)。有沒有真正的「新媒體」?。藝術家,362,360-365。
葉謹睿(2002)。要多新才算新媒體藝術?。典藏今藝術,119,104-107。
鄭功賢(2007)。台灣藝術市場又發燒又質變。財經月刊,304,160-161。
鄭乃銘(2009a)。台灣當代藝術浪潮 進入品質檢驗優良篩選時代。當代藝術新聞,48,54-57。
鄭乃銘(2009b)。七月開始 大未來畫廊正式一分為二。當代藝術新聞,54,26-28。
鄭乃銘、吳華和孫曉彤(2008)。別了!牛市 中國當代藝術泡沫後的市場走向。當代藝術新聞,42,36-42。
鄭乃銘(2002)。小心!藝術品進口先交5%營業稅。當代藝術新聞,53,28-29。
鄭韻伶(譯)(2001)。第二十章:兩次世界大戰。載於汪若蘭(主編)。世界藝術史(pp. 801-833)。台北縣:木馬文化。
樂圖(1995)。九四年拍賣會的評估與省思。雄獅美術,287,56-59。
劉煥獻(2009)。﹝面訪﹞。總經理。東之畫廊。
劉慶堂(2009)。﹝面訪﹞。負責人。伊通公園。
劉維公、劉雯婷和陳鴻嘉(2006a)。第一章:計畫主旨。載於劉維公和楊宣勤(主編)。2005年視覺藝術市場現況調查(pp. 11-21)。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和畫廊協會。
劉維公、劉雯婷和陳鴻嘉(2006b)。第二章:視覺藝術市場概況。載於劉維公和楊宣勤(主編)。2005年視覺藝術市場現況調查(pp. 24-30)。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和畫廊協會。
劉維公、劉雯婷和陳鴻嘉(2006c)。第三章:整體視覺藝術市場現況與趨勢分析。載於劉維公和楊宣勤(主編)。2005年視覺藝術市場現況調查(pp. 33-58)。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和畫廊協會。
劉維公、劉雯婷和陳鴻嘉(2006d)。附錄一。載於劉維公和楊宣勤(主編)。2005年視覺藝術市場現況調查(pp. 77-79)。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和畫廊協會。
賴逸君(2009)。﹝面訪﹞。藝術行政。台北索卡當代空間。
鍾尚宏(2007)。電影美學消失了嗎?─論機械複製到數位繁殖的電影藝術之斷裂與延續。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蔡佩珊(2008)。歡欣鼓舞之餘。藝術家,392,156-159。
蔡勇美、廖培珊和林南(2007)。社會學研究方法。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蔡瑞霖(2007)。描拼之眼─「臺澳新媒體藝術展」觀後語。載於石昌杰和林珮淳(主編),BOOM!快速與凝結新媒體的交互作用:臺澳新媒體藝術展(pp. 116-125)。台北縣:臺灣藝術大學。
蔡宜芸(1991)。商業?藝術?─台北市畫廊活動的探索。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淑敏(2006)。台灣私人畫廊產業:歷史回顧與現況分析。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簡丹(1992)。不被市場左右的「伊通公園」、「二號公寓」和「邊陲文化」。2009年8月1日,取自http://www.itpark.com.tw/archive/article_list/19
龐靜平(1994)。「拍賣會對藝術市場之影響」座談會紀要。中華民國畫廊導覽,13,50-61。

二、英文部分
Borman, K. M., Clarke, C., Cotner, B. and Lee, R. (2006). Cross-Case analysis. In J. L. Green, G. Camilli, P. B. Elmore, A. Skukauskaite, and E. Grace (Eds.), Handbook of complementary methods in education research (pp. 123-137). Lond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rawford, T. and Mellon, S. (2008). The artist-gallery partnership. New York: Allworth Press.
Chi-Wen Gallery (n.d.). About Chi-Wen Gallery. Retrieved August 1, 2009, from http://www.chiwengallery.com/
Esaak, S. (n.d.). What is “contemporary” art? Retrieved August 1, 2009, from http://arthistory.about.com/od/current_contemporary_art/f/what_is.htm
Manovich, L. (2001). 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 London: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Quesenberry, L. and Sykes, B.W. (2008). Leveraging the internet to promote fine art: Perspectives of art patrons.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Law & Society, 38(2), 121-140.
Yin, R. K. (2008).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Thousand Oaks: Sage.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226.222.12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226.222.12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