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4103-02581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4103-025815
論文名稱
Title
《金丸記》《正昭陽》傳奇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3-06-1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3-09-04
關鍵字
Keywords
《正昭陽》、《金丸記》、狸貓換太子、傳奇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93 次,被下載 5957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9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5957 times.
中文摘要
「貍貓換太子」故事,今日依舊於舞臺上搬演,京劇、評劇、豫劇、粵劇、湘劇及歌仔戲等劇種中,皆可見連臺本戲或折子戲的演出,著實膾炙人口。自《宋史.章獻明肅劉皇后傳》、《宋史.李宸妃傳》始,繼有〔元〕無名氏《金水橋陳琳抱妝盒》雜劇、明無名氏《金丸記》傳奇、《明史.孝穆紀太后傳》、《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明〕無名氏《包龍圖判百家公案》、〔明〕無名氏《包公案》、〔清〕石子斐《正昭陽》傳奇、〔清〕李雨堂《萬花樓演義》、《龍圖耳錄》、〔清〕石玉崑《三俠五義》至〔清〕俞樾編《七俠五義》等,「貍貓換太子」故事之發展脈絡與痕跡清晰可見。

在傳統戲曲劇本當中,與此題材相關者,僅有〔元〕無名氏《金水橋陳琳抱妝盒》雜劇、〔明〕無名氏《金丸記》傳奇與〔清〕石子斐《正昭陽》傳奇。就情節而言,可以明顯看出《金丸記》受元雜劇《金水橋陳琳抱妝盒》、紀君祥《趙氏孤兒大報讎》的影響甚大。明傳奇《金丸記》與元雜劇《金水橋陳琳抱妝盒》故事梗概相似, 二者相較,明傳奇僅增添了「選妃」與「征契丹」二情節,且均未涉及包拯此一人物,晚明諸多戲曲選輯也只將重點放在「救主」、「盤盒」與「拷御」三方面,與「仁宗認母」情節也毫無關聯,相較於清石子斐《正昭陽》傳奇,改以包拯為李妃雪冤為主軸的設計已明顯不同,此種轉變,顯然是受到詞話及小說的影響,而此中差異,引發了筆者研究動機。

因兩部傳奇劇本中相異情節之設計,連帶使得劇本主題與欲彰顯的人物性格便有迥然不同的際遇,正反勢力的衝突、人物設計所凸顯的藝術效果,都讓此兩部傳奇締造出不同的藝術成就。因此,本論文即以明傳奇《金丸記》與清傳奇《正昭陽》兩部劇本為主軸,不涉及劇場演出與評論,而從劇本文學角度探討,研究此敷演同一題材的兩部劇本,在本事淵源、情節發展、主題演變與人物塑造之轉變與所造成的影響,而與此題材相關的「狸貓換太子」故事資料、劇種及相關戲曲討論,則置於附錄作一補充,期能讓研究更臻完備與詳實。

李宸妃事,到明成化說唱詞話《足本仁宗認母傳》,即始與包公斷案相結合,後為《包龍圖判百家公案》與《包公案》所承襲,至清.石子斐《正昭陽》傳奇,在戲劇中,已見包公和斷仁宗身世之謎情節相結合;而關於此題材的發展,並未就此停歇。其後在清.嘉慶李雨堂《萬花樓演義》、石玉崑龍圖公案石派書、《龍圖耳錄》、《三俠五義》等皆可看到具有相似或雷同的情節,更有評書、《車王府藏曲本》子弟書等,都有故事流變的痕跡,直到近代包公戲的敷演,電視臺有關包青天的戲碼,傳統戲劇連臺本戲、折子戲的搬演,都離不開這類題材,而此故事能夠不斷的改編,範圍與文類能擴及小說、戲曲與曲藝,與民眾看戲故事越熟悉其興趣越高有很大的關係。

關於近人研究成果,在檢索相關文獻的過程中,僅有部分辭典對於劇本作介紹性導讀,並無發現討論明傳奇《金丸記》與清傳奇《正昭陽》相關的戲曲專著。涉及《金丸記》者,多為討論元雜劇《金水橋陳琳抱妝盒》發展時附帶提及,如嚴敦易《元劇斟疑.抱妝盒》、羅錦堂《現存元人雜劇本事考》等,對於元雜劇本事及演變發展作一論述; 而許子漢《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則是針對傳奇《金丸記》或《正昭陽》內容作一個簡略敘述; 間接論及《正昭陽》者,多是在討論與包公故事相關的專著中見一小篇幅的討論,如黃美玲《三俠五義研究》、翁文靜《包拯故事研究》、柯玫文《三俠五義研究》、鄭安宜《龍圖公案之公道文化研究》、陳錦釗《子弟書之題材來源及其綜合研究》等。 與「貍貓換太子」相關的僅是討論故事的演變,並未擴及其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如李小榮〈《狸貓換太子》的來歷〉〉、何慧俐〈《龍圖公案》試析──以金鯉魚、玉面貓、桑林鎮為討論範圍〉〉、涂秀虹〈包公戲與包公小說的關係〉、苗懷民〈明成化刊本說唱詞話綜述〉、陳錦釗〈明清戲曲小說對《龍圖公案》石派書的影響(一)「貍貓換太子」部分〉、古鍾〈狸貓換太子與章獻劉后之謎:宋代宮廷與鹽商茗賈〉、陳錦釗〈談石玉崑與「龍圖公案」以及「三俠五義」的來源〉、石磊〈讓演員在情感的砧板上去鍛造人物——臺灣豫劇狸貓換太子導演小札〉等,都是在「貍貓換太子」故事本事淵源上作一論述,僅少數篇章涉及舞臺實際演出部分。 因此,筆者將重點放在對於兩部傳奇劇本的詳細探究,

本論文以《金丸記》《正昭陽》兩部傳奇為主,旁枝涉及元雜劇、詞話與小說,在討論沿襲與創造方面,著重的是情節與人物的比較,旨在針對明傳奇《金丸記》與清傳奇《正昭陽》二部劇本作全面性的研究。版本部分,《金丸記》所用底本為〔明〕無名氏撰,王□點校,由北京中華書局於2000年出版,並參考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影印大興傅氏藏舊鈔本《金丸記》;清傳奇《正昭陽》所用底本為〔清〕石子斐撰,「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據北京圖書館藏清雍正沈氏鈔本影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6年版本。

本論文寫作重點旨在比較《金丸記》與《正昭陽》在本事淵源、情節設計,主題與人物上所呈現的異動與流變歷程,作一考證與分析,並以主題學方式研究其來龍去脈,逐一論其功過得失而參以己見。本論文共分五章及二附錄,分別為:

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研究動機與近人研究成果;第二節:研究範圍與步驟。

第二章 《金丸記》研究。本章以明傳奇《金丸記》為主要研究對象,第一節:本事源流考述。相關資料為《宋史.章獻明肅劉皇后傳》《宋史.李宸妃傳》《明史.孝穆紀太后傳》及元雜劇《金水橋陳琳報妝盒》。第二、三、四節就《金丸記》情節、主題與人物三方面作一論述。

第三章 《正昭陽》研究。本章以清傳奇《正昭陽》為主要研究對象。第一節:本事源流考述。相關資料為元雜劇《陳州糶米》、《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足本仁宗認母傳》及小說《包龍圖判百家公案》第七十四回〈斷斬王御史之贓〉、第七十五回〈仁宗皇帝認母親〉及《包公案》卷之七〈桑林鎮〉。第二、三、四節就《正昭陽》情節、主題與人物三方面作一論述。

第四章 針對明傳奇《金丸記》與清傳奇《正昭陽》作一綜合比較。第一節:情節的繼承與發展;第二節:主題思想的演變;第三節:人物塑造的特色。

第五章 結論。分為第一節:研究成果;第二節:研究展望二部分。

附錄一:元雜劇《金水橋陳琳抱妝盒》、明傳奇《金丸記》、詞話〈仁宗認母傳〉、《包龍圖判百家公案》、《包公案.桑林鎮》與清傳奇《正昭陽》之情節演變一覽表
附錄二:現存「狸貓換太子」相關資料。先補述自清《正昭陽》以下,與「狸貓換太子」故事相關之小說、曲藝作一整理,並就相關之戲劇存目和劇目演目內容,以京劇、豫劇和歌仔戲為主,作一簡述。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金丸記》《正昭陽》傳奇研究

第一章 緒 論 ……………………………………………………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古 籍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北京中華書局排印,1985年)
〔元〕無名氏,楊家駱主編:《抱妝盒》(臺北:世界書局排印,1963年)
〔元〕無名氏:《金水橋陳琳抱妝盒》見於明.臧晉叔《元曲選》(臺北:正文書局,1999年)
〔元〕無名氏撰,楊家駱主編:《陳州糶米》(臺北:世界書局排印,1963年)
〔宋〕包拯:《包孝肅公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年)
〔明〕安遇時編集:《古本小說集成:包龍圖判百家公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1990年)
〔明〕佚名著、王□點校:《金丸記》(北京: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1月,一刷)
〔明〕祁彪佳撰、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編,中國古典戲曲編著集成〔六〕《遠山堂曲品》(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排印,1985年)
〔明〕徐渭撰、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三〕南詞敘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排印,1985年)
〔明〕無名氏撰,顧宏義校注:《包公案》(臺北:三民書局排印,1998年1月)
〔清〕王國維撰:《王國維戲曲論著》(臺北:純真出版社排印,1982年)
〔清〕石子斐:古本戲曲叢刊五集《正昭陽》(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6年)
〔清〕石玉崑編,趙景深、杜浩銘校點:《三俠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新二版)
〔清〕李漁著,江巨榮、盧壽榮校注:《閒情偶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年5月)
〔清〕李雨堂著,陳大康校注:《萬花樓演義》(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排印,1974年)
楊家駱編:《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臺北:鼎文書局影印,1979年6月)

二、專 書

卜鍵:《元曲百科大辭典》(北京:學苑出版社,1992年)
中國古典小說鑒賞辭典編委會:《中國古典小說鑒賞辭典》(北京:新華書店,198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 1949∼1979 小說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中國戲曲研究室編:《中國古典戲曲論集成戲說戲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再版)
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編輯組:《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年)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研所資料室:《中國戲曲研究書目提要》(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年)
中國藝術研究戲曲研究所編:《中國戲曲理論研究文選(下)》(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6月,1刷)
中國藝術研究戲曲研究所編:《中國戲曲理論研究文選(上)》(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6月,1刷)
王大錯述考、鈍根編次、燧初校訂:《戲考(又名:顧曲指南)》(臺北 : 里仁書局,1980年)
王永健:《中國戲劇文學的瑰寶——明清傳奇》(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年)
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6月)
王安祈:《明代戲曲五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5月一版)
王佩綸:《戲曲辭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9年三版)
王起主:《中國戲曲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1993年)
王森然:《中國劇目辭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王衛民:《吳梅戲曲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年)
王靜芝等:《戲劇與民間小說之研究》(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9年10月)
王璦玲:《明清傳奇中人物刻劃與主題呈現之關係》(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王璦玲:《明清傳奇之語言與敘事模式》(臺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1998年)
王璦玲:《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畫之藝術性》(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3月)
北京:文化藝術:《祝肇年戲曲論文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10月)
北京出版社編印:《新編京劇大觀》(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年)
古代小說鑒賞辭典編輯委員會:《古代小說鑒賞辭典》(北京:學苑出版社,1989年)
史煥章:《中華國劇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白維國、朱世滋:《古代小說百科大辭典》(北京:學苑出版社,1997年)
石磊:《廿世紀中國戲曲改革啟示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6月)
朱承樸、曾慶全:《明清傳奇概說》(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5年4月,香港1刷)
作家、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元明清戲曲研究論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1959)
余從、周育德、金水:《中國戲曲史略》(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6月二刷)
余漢東:《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辭典》(臺北:國家出版社,2001年10月)
吳同瑞、王文寶、段寶林:《中國俗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年5月)
吳國欽:《中國戲曲史漫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吳梅:《中國戲曲概論》(湖南:岳麓書社,1998年8月)
吳梅:《顧曲麈談》(湖南:岳麓書社,1998年8月)
吳新雷:《中國戲曲史論》(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宋咸萃:《曲話》(臺北:黎明文化,1983年)
李昌集:《中國古代曲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
李修生:《元曲大辭典》(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5年)
李修生:《元雜劇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4月)
李修生:《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12月 )
李惠綿:《戲曲要籍解題》(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12月,臺初版)
李漢秋、朱萬曙:《包公系列小說》(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年12月)
李漢飛:《中國戲曲劇種手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年12月)
李鳳祥:《戲劇人物面面觀》(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
杜書瀛:《李漁美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3月)
汪志勇:《談俗說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月)
汪景壽、王決、曾惠杰:《中國評書藝術論》(北京:經濟日報,1997年3月)
周妙中:《清代戲曲史》(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
周亮節,:《國劇劇本》(臺北:復興劇藝實驗學校,1986年)
周貽白:《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講座》(臺北:木鐸出版社,1986年6月)
周傳家:《中國古代戲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2月)
孟昭毅:《東方戲劇美學》(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3月)
邱坤良:《民間戲曲散記》(臺北:時報圖書公司,1979年)
邱坤良:《陳澄三與拱樂社》(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
金玉田:《明清文學概論》(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
青木正兒、王吉廬譯:《中國近世戲曲史(下)》(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10月臺四版)
青木正兒、王吉廬譯:《中國近世戲曲史(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10月臺四版)
侯忠義:《三俠五義系列小說》(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侯寶林、汪景壽、薛寶琨:《曲藝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0年)
俞為民:《宋元南戲考論》(臺北:臺灣商印書館,1994年)
俞為民:《明清傳奇考論》(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7月)
胡文彬:《中國武俠小說辭典》(石家庄: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年)
胡世厚、劉紹基主編:《中國古代戲曲家評傳》(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
胡忌、劉致中:《昆劇發展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
苗壯:《中國古代小說人物辭典》(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
倪鐘之:《中國曲藝史》(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1)
奚海:《元雜劇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孫楷第:《滄州後集67∼150》(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徐培鈞、范民聲主編:《中國古典名劇鑒賞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徐慕雲:《中國戲劇史》(臺北:世界書局,1977年5月,臺初版)
徐調孚:《現存元人雜劇書錄》(臺北:古亭書屋,1975年1月)
殷海國:《中國小說描寫辭典》(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3年)
袁世碩:《元曲百科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
袁行霈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書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
馬也:《戲劇人類學論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年)
馬紫晨:《中國豫劇大辭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國立中央圖書館:《名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65年)
張月中:《中國古代戲劇辭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張季皋:《明清小說辭典》(石家庄: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年)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臺北:大鴻圖書,1998年7月)
張庚、蓋叫天等:《戲曲美學論文集》(臺北:丹青圖書公司,1996年4月,臺一版)
張庚:《戲曲藝術論》(臺北:丹青圖書公司,1987年6月)
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三版十八刷)
張國風:《公案小說漫話》(臺北:遠流圖書公司,1990年)
張華:《古書情節辭典》(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
張敬:《明清傳奇導論》(臺北:華正書局,1986年10月)
張燕瑾:《中國戲曲史論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3月北京一刷)
張燕謹:《中國戲曲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曹亦冰:《公案小說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曹亦冰:《俠義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曹亦冰:《俠義公案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梁沛錦主編:《粵劇劇目通檢》(香港:三聯出版社,1985年2月)
畢桂發:《元雜劇悲劇故事集》(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1988年)
莫光華:《臺灣各類型地方戲曲》(臺北:南天出版社,1999年)
莊一佛:《古典戲曲存目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許子漢:《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9年6月)
許金榜:《中國戲曲文學史》(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4年)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郭英德:《明清傳奇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5月)
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郭漢城:《戲曲劇目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郭精銳:《車王府曲庫與京劇的形成》(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
陳多:《戲曲美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陳竹:《中國古代劇作學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9年9月)
陳抱成:《中國的戲曲文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6年5月)
陳美林、馮保善、李忠明:《章回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
陳耕:《百年坎坷歌仔戲》(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
陳萬鼐:《元明清劇曲史》(臺北:鼎文書局,1974年10月,增訂版)
陳穎:《中國英雄俠義小說通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
陸萼庭:《清代戲曲家考略》(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陶君起:《平劇劇目初探》(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7月)
傅惜華:《北京傳統曲藝總錄》(上海:中華書局,1962年)
傅曉航、張秀蓮:《中國近代戲曲論總目》(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年)
傅謹:《中國戲劇藝術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傅謹:《戲曲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12月,臺二版一刷)
曾永義:《我國的傳統戲曲》(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7月)
曾永義:《參軍戲與元雜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
曾永義:《詩歌與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4月)
曾永義:《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曾永義:《說俗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12月,2刷)
曾永義:《說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9月)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臺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4月)
曾永義文、陳正之攝影:《臺灣傳統戲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7年)
曾永義主編:《中國古典文學論文精選叢刊-戲劇類》(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
曾永義編:《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
湯草元、陶雄主編辭典:《中國戲曲曲藝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
無名氏:《傳奇彙考》(北京:書目文獻,1994年)
無名氏撰,奚遠、景學標點:《狸貓換太子》(黃山書社,1992年4月)
費嘯天:《國劇劇本故事攷證》(臺北:復興劇藝實驗學校,1985年)
賀新輝:《元曲鑒賞辭典》(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88年)
黃卉:《元代戲曲史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
黃立振:《800種古典文學著作介紹(續編)》(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黃岩柏:《公案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楊宗珍(孟瑤) :《中國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0年10月1日再版)
溫州文化局:《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出版社,2001年5月,北京1刷)
萬如泉編,陳國卿校正:《京劇人物裝扮百出》(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臺北:駱駝出版社,2001年二版二刷)
葉長海:《曲學與戲劇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11月)
葉德均:《戲曲小說叢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董鼎銘:《歷史劇劇本考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隗芾、吳毓華編:《古典戲曲美學資料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年)
寧宗一、陸林、田桂民:《元雜劇研究概述》(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
廖奔:《中國古代劇場史》(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廖奔:《中國戲曲聲腔源流史》(臺北:貫雅出版社,1992年)
趙山林:《中國戲劇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麼書儀:《中國古代文體叢書:戲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
麼書儀:《元人雜劇與元代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
齊森華、陳多、葉長海,:《中國曲學大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劉子清:《中國歷代名小說史話》(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80年)
劉世傳主編:《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1993年)
劉美菁:《由劇團看高雄市歌仔戲之過去、現在與未來》(臺北:學海出版社,2000年)
劉復等:《中國俗曲總目稿(上)(下)》(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
劉輝:《小說戲曲論集》(臺北:貫雅出版社,1992年3月)
劉曉:《戲劇與戲劇美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蔣星煜主編:《元曲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8刷)
蔡才寶:《簡明戲劇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
蔡毅編:《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
蔡鐘翔:《中國古典劇論概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
鄭向恆:《中國戲曲的創造與鑑賞》(臺北:中央文物出版社,1986年12月)
鄭傳寅:《中國戲曲文化概論》(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2月)
鄭傳寅:《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臺北:揚智出版社,1995年)
鄭騫:《景午叢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年)
鄧長風:《明清戲曲家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鄧長風:《明清戲曲家考略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鄧綏甯:《中國戲劇史》(臺北:木鐸出版社,1956年)
盧前:《明清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2月,臺二版一刷)
錢南揚:《戲文概論》(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1月)
霍松林、申士堯:《中國古代戲曲名著鑒賞辭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1997年,5月,2刷)
戴和:《車王府曲本研究》(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年10月)
謝柏梁:《中國分類戲曲學史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叢靜文:《元雜劇析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顏天佑:《元雜劇八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顏長珂:《戲曲劇作藝術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11月,北京1刷)
魏子雲:《看戲與聽戲》(臺北:貫雅出版社,1991年)
魏子雲:《戲曲藝說》(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4月)
羅曉帆:《中國戲曲演義》(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
羅錦堂:《中國戲曲總目彙編》(香港:萬有圖書公司,1996年)
羅錦堂:《明清傳奇選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羅錦堂:《現存元人雜劇本事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60年)
譚正璧、譚尋搜輯:《評彈通考》(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85年)
譚正璧、譚尋編著:《彈詞敘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譚正璧:《中國文學家大辭典》(臺北:河洛圖書公司,1978年)
譚帆:《優伶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
嚴敦易:《元劇斟疑》(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本))
蘇國榮:《戲曲美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1月)
顧俊發行:《美學辭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龔和德、黃竹三:《中華戲曲(第二十四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年6月)
欒桂娟:《中國曲藝與曲藝音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年3月)

三、單篇論著

丁肇琴:〈包公民間造型初探──以包公出生及成長傳說為範圍〉,《世新大學學報》第7期(1997年10月,頁1∼22)
丁肇琴:〈包公民間造型初探──以包公斷案傳說為範圍〉,《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3期(1998年8月,頁1∼33)
丁肇琴:〈包公為什麼是黑臉──兼談包公的一些傳說〉,《國文天地》第13卷第4期(總=148)(1997年9月,頁44∼48)
丁肇琴:〈包公與鬼〉,《聯合文學》第190期(2000年8月,頁53∼54)
丁肇琴:〈與包公有關的名勝古蹟傳說〉,《世新大學學報》第8期(1998年10月,頁231∼254)
丁肇琴:〈論歌仔戲中的包公形象〉,《人文社會學報》第3期(2001年5月,頁27∼53)
丁肇琴:〈論歌仔戲中的包公形象〉,《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3期(頁27∼53)
仇江:〈《清蒙古車王府藏曲本》遺珠(一)日本雙紅堂文庫所藏車王府曲本簡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1998年,頁109∼113)
王昊:〈論元雜劇與法律文化〉,《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19卷第4期(2001年7月,頁52∼55)
王毅:〈明代通俗小說中清官故事的興盛及其文化意義──兼論皇權制度下國民政治心理幼稚化的路徑〉,《文學遺產》第5期(2000年,頁67∼80)
王振國:〈論包拯的吏治思想〉,《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3期(2001年5月,頁58∼61)
王爾敏:〈清代公案小說之撰著風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3月,頁121∼159)
王學春:〈近百年包公研究述評〉,《開封大學學報》第15卷第1期,2001年3月,頁29∼34)
王璦玲:〈論明清傳奇之抒情性與人物刻畫〉,《中國文哲研究季刊》第9期(1996年9月,頁233∼323)
王璦玲:〈論明清傳奇名作中「情境呈現」與「情節發展」之關聯性〉,《中國文哲研究季刊》第4期(1994年3月,頁549∼592)
古鍾:〈狸貓換太子與章獻劉后之謎:宋代宮廷與鹽商茗賈〉,《歷史月刊》第60期(1993年1月,頁78∼82)
史愛君、張遠靈:〈包拯法律思想述略〉,《開封教育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2002年6月,頁4∼6)
白硯:〈強權制度下正義與邪惡的機智較量淺說陳州糶米〉,《天中學刊》第14卷第4期(1999年8月,頁40∼41)
石磊:〈讓演員在情感的砧板上去鍛造人物——臺灣豫劇狸貓換太子導演小札〉,《戲劇天地》頁46∼47)
任孝溫:〈元雜劇包公戲繁盛原因略探〉,《山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6卷第4期(1999年10月,頁56∼59)
多濤:〈論「子弟書」與「八角鼓」演變〉,《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第3期(1996年,頁59∼61)
朱萬曙:〈包公故事在明代的發展與演變〉,《江淮論壇》第2期(1994年,頁104∼110)
何慧俐:〈《龍圖公案》試析──以金鯉魚、玉面貓、桑林鎮為討論範圍〉,《書評》第20期(1996年2月,頁17∼24)
吳小如:〈試談公案小說的幾個問題〉,《求是學刊》第3期(1995年,頁78∼79)
吳繼剛:〈俞樾改三俠五義為七俠五義之不妥〉,《淮陰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2月,頁36)
呂幸珍:〈元代包公戲產生的原因及其反映的時代精神〉,《屏中學報》第4期(1994,頁37∼54)
李軍:〈《三俠五義》及續書藝術特色一二〉,《湖北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2年,頁119∼121)
李小榮:〈《狸貓換太子》的來歷〉,《河北學刊》第3期,2002年,頁149∼153)
李愛冬:〈詩的情韻文的包容一代新聲子弟書作品選析〉,《內蒙古師大學報》第2期(1994年,頁36∼40)
沈瑞英:〈略論北宋臺諫與包拯〉,《河南大學學報》第40卷第2期,2000年3月,頁30∼34)
宜爾根:〈滿族說唱藝術的瑰寶——談清蒙古車王府藏子弟書〉,《民族文學研究》1995年4月,頁74∼78)
武潤婷:〈試論俠義公案小說的形成和演變〉,《山東大學學報》第1期,2000年,頁6∼12)
邱培成:〈江湖俠客已無多——從《三俠五義》看晚清文學作品中的俠〉,《武警工程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2001年2月,頁41∼44)
邱樹森:〈元代反貪文化〉,《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3卷第1期,2001年1月,頁116∼123)
阿英:〈關於石玉崑〉,《小說二談》頁89∼91)
侯淑娟:〈漫談「清車王府鈔藏曲本子弟書集」及其評論性篇章〉,《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5期(1998年5月,頁1∼27)
胡淑芳:〈元雜劇情節模式與元代社會〉,《藝術百家》第4期,2000年,頁27∼30+26)
苗懷明:〈二十世紀中國古代公案小說研究的回顧與前瞻〉,《社會科學戰線》第4期,2000年,頁120∼127)
苗懷明:〈三俠五義與小五義與續小五義關係辯〉,《信陽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3期(1999年7月,頁102∼105)
苗懷明:〈中國古代文言公案小說的演變軌跡及其文學品格〉,《許昌師專學報》第20卷第6期,2001年,頁52∼55)
苗懷明:〈明代短篇公案小說集的商業特性與文學品格〉,《歷史研究與借鑒》第3期,2001年,頁71∼75)
苗懷明:〈明成化刊本說唱詞話綜述〉,《貴州文史叢刊》頁46∼48)
苗懷明:〈晚清公案俠義戲述略〉,《藝術百家》第3期,2000年,頁27∼31+13)
苗懷明:〈清代公案俠義小說的繁榮與清代北京曲藝業的發展〉,《北京社會科學》第2期(1998年,頁109∼113)
苗懷明:〈尋夢逐歡市井間——公案小說在宋元時期的成熟及其文學特質〉,《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報》第19卷第3期,2001年9月,頁61∼65)
苗懷明:〈論中國古代公案小說與古代判詞的文體融合及其美學品格〉,《齊魯學刊》第1期,2001年,頁109∼115)
徐彪:〈論包拯的司法道德觀〉,《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24卷第2期,2000年3月,頁54∼58)
徐忠明:〈解讀歷史敘事的包公斷案故事〉,《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第20卷第4期,2002年4月,頁137∼145)
晏聞:〈《清蒙古車王府藏曲本》遺珠(二)〉,《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1998年,頁114∼119)
祝建平:〈仁宗朝劉后專權與宋代后妃〉,《史林》第2期(1997年,頁34∼39)
涂秀虹:〈包公戲與包公小說的關係上)下)〉,《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7年,頁75∼87)
常寧文:〈略論中國公案小說及其價值〉,《江蘇公安專科學院學報》第5期(1999年,頁108∼111)
張全明:〈包拯的反貪理論與實踐〉,《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40卷第1期,2001年1月,頁103∼108)
曹萌:〈包公現象及其在通俗文學中的展現〉,《鄭州大學學報》第35卷第3期,2002年5月,頁129∼133)
莊練:〈從「狸貓換太子」說起:漫談古代皇子的誕生〉,《國文天地》第5卷第8期(1990年1月,頁13∼18)
郭英德:〈獨白與對話──論明清傳奇戲曲的抒情方式〉,《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2000年,頁68∼76)
陳錦釗:〈石派書所引群籍及典實〉,《中華學苑》第42期(1992年3月,頁235∼252)
陳錦釗:〈明清戲曲小說對:《龍圖公案》石派書的影響一)──「貍貓換太子」部分〉,《古典文學15)》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頁481∼495 )
陳錦釗:〈談石玉崑與「龍圖公案」以及「三俠五義」的來源〉,《中國書目季刊》第27卷第4期(1994年3月,頁107∼119)
陳錦釗:〈論現存取材相同且彼此關係密切的子弟書〉,《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2期總38),2000年6月,頁215∼237)
章子仁:〈包公——歷史與舞臺〉,《浙江學刊》第1期(1994年,頁82∼86)
程如峰:〈包公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歷史月刊》第112期(1997年5月,頁70∼76)
程毅中:〈《包龍圖判百家公案》與明代公案小說〉,《文學遺產》第1期,2001年,頁85∼93)
黃立新:〈簡論古典小說中的清官形象〉,《上海大學學報》第2期(1996年,頁51∼56)
黃秉澤:〈包公戲源流敘錄之一)〉,《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卷第2期,2002年6月,頁41∼54)
黃麗貞:〈傳統戲曲的人物描寫〉,《中國現代文學理論》1997年3月,頁69∼81)
黃麗貞:〈傳統戲曲的舞臺〉,《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3期(1996年9月,頁400∼411)
楊國宜:〈略論包拯的民本思想〉,《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2002年1月,頁75∼85)
楊緒容:〈包拯斷案本事考〉,《復旦學報》第2期,2001年,頁133∼136)
趙心瑞:〈略談元代雜劇對:《史記》寫人文學的繼承〉,《雁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2001年2月,頁42∼43+52)
趙章超:〈論:《陳州糶米》在元代包公戲中的兩點創新〉,《遼寧教育學院學報》第15卷第3期(1998年5月,頁86∼88)
趙景深:〈關於石玉崑〉,《小說二談》頁91∼92)
劉恆妏:〈由包公系列小說看傳統中國正義觀〉,《月旦法學》第53期(1999年10月,頁5∼46)
劉重一:〈論晚明白話公案小說〉,《中州學刊》1997年,頁91∼93)
劉烈茂:〈論車王府藏曲本子弟書的文學價值〉,《中山大學學報》第6期(1998年,頁100∼136)
潘麗珠:〈戲曲藝術中的角色功能〉,《國文學報》1991年6月,頁195∼205)
鄭少華:〈論元雜劇中的權力崇拜情節〉,《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第2期,2000年6月,頁106∼111)
魯渝生:〈略論子弟書〉,《滿族研究》第3期(1997年,頁74∼80)
霍建瀛:〈黑臉盼官包拯〉,《今日中國》1995年7月,頁56∼57)
韓德泰:〈元代包公戲的佳作:《陳州糶米》〉,《大連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1997年,頁32∼36)
韓麗霞:〈中國古代戲曲的敘述性特徵〉,《藝術百家》(第4期,2000年,頁79∼84+39)
羅景之,論明清傳奇悲劇意識的淡化,《藝術百家》(第2期,2001年,頁56∼60)
鶴川:〈當代包公戲初探〉,《民族藝術研究》(第6期(1995年,頁10∼16)

四、學位論文

丁肇琴:《俗文學中包公形象之探討》(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1998年)
王安祈:《明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1984年)
王緯甄:《元雜劇中的獄訟劇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93年)
呂幸珍:《元代包公戲研究》(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94年)
李廷植:《中國戲曲人物造型藝術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1991年)
汪志勇:《明傳奇聯套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1969年)
車美京:《清代傳奇藝術結構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1997年)
柯秀沉:《元雜劇的劇場藝術》(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87年)
柯玫文:《《三俠五義》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88年)
翁文靜:《包拯故事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88年)
高美華:《明代時事新劇》(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1990年)
許子漢:《元雜劇聯套規律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92年)
許子漢:《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士,1997年)
陳玟惠:《高雄市歌仔戲藝人陳桂英表演及教學藝術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2002年)
陳智聰:《從公案到偵探——晚清公案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1995年)
陳錦釗:《子弟書之題材來源及其綜合研究》(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1977年)
游宗蓉:《元明雜劇之比較研究——以題材為核心之探討》(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1998年)
游宗蓉:《元雜劇排場研究》(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1994年)
黃美玲:《《三俠五義》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97年)
楊中楠:《中國傳統戲劇之劇場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1957年)
葉三銘:《元雜劇中復仇之情節與人物》(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1999年)
齊曉楓:《元代公案劇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73年)
劉淑華:《題材相同之明代雜劇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2000年)
潘麗珠:《《元曲選》百種雜劇情節結構分析》(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1991年)
鄭安宜:《《龍圖公案》之公道文化研究》(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1999年)
鄭春子:《明代公案小說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6年)
龍潔玉:《元雜劇包公戲與明包公小說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2000年)
顏天佑:《元雜劇所反映之元代社會》(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1980年)

五、影音資料

劇名 演員 劇種 出版單位 出版時間
包公審太后 小筱俊亭主演(唐山市評劇團) 評劇(VCD) 中華文藝音像出版社
打龍袍 鄭沐瑋、柳素霞主演 京劇(VCD) 揚子江音像出版社
貍貓換太子 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 豫劇(VCD)
貍貓換太子(1∼6) 臺灣傳統文化閩南語歌仔戲 月球出版社 1980年
打龍袍 胡少安、周韻華、曹復永等 國劇(VHS) 中視文化事業 1986年
打龍袍、泗洲城 國劇(VHS) 臺視文化公司 1995年
歌仔戲之二(1931∼1936年發行) 歌仔戲之三(1936年發行) 歌仔戲文案撰稿:林鶴宜;歌仔戲唱詞撰稿:劉秀庭 聽到臺灣歷史的聲音(1910∼1945臺灣戲曲唱片原音重現)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2000
遇太后打龍袍 孟廣祿、趙葆秀、耿天元、周明仁、王玉瑾、毛玉豐、桑世華、曹理、王宏傑、蕭雲虹、張寶志等 國劇(VHS) 中視文化事業 2001年
打龍袍 陳元正、邱海訓、張復幼等 國劇(VHS) 華視文化事業 2001年
太平遇皇后 賈華、高卓、駱佳星等 國劇(VHS) 華視文化事業 2001年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