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4103-16263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4103-162637
論文名稱
Title
苦惱與自由的平均律──陳黎新詩美學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7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3-06-2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3-09-04
關鍵字
Keywords
後現代、陳黎、本土前衛、苦惱與自由的平均律、圖象詩、島嶼邊緣、新詩美學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05 次,被下載 1188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0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1880 times.
中文摘要
首章略述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討論當代文學場域與陳黎的創作位置,從文學場域探討新詩的風潮,由於當時對現代主義的反動,以至於引發現代詩的兩次論戰,以及對鄉土文學的論戰,因而在「回歸鄉土」的號召之下,確立了本土詩學的一脈。爾後,後現代主義的理論紛紛引進台灣文壇,不少創作者受此刺激,讓詩展現了實驗性與遊戲性的特質,再與後殖民論述的精神結合,尋求主體的認同。如此變動的文學場域,對於詩人而言,也或多或少啟發了創作理念。本章並試圖找出陳黎的創作位置,從生長的背景探究詩人從島嶼邊緣──花蓮的地理位置,所薰陶的包容意念,並且如何從典範的涉獵,與譯詩的影響,還有對音樂的熱愛,得到接受的影響,並歸納詩人文學創作的主張。

第三章陳黎新詩的語言策略,主要分由二節。首先,從語言現象分析陳黎詩作的音樂性,借用蘇珊•朗格的觀點,把音樂視為一連串的時間序列,探討陳黎詩中出現連綿不絕的句式所構成的節奏與韻律,起因於排比句的廣泛運用,此可以突出所描寫的對象,增強語言的氣勢,故其音樂性猶如百花盛開,繁葉繚繞,極其自然地將生活的點點滴滴伸展。其次,討論陳黎有關後現代風格的語言遊戲,後現代詩作多以顛覆語言的方式,達到「零度指涉性」而任意拼組,以去中心化。觀察陳黎的後現代詩,是利用諧音誤讀、多重語言視野,以及圖象詩,追求詩的創意與趣味性。第二節,則分析陳黎詩的深層語意結構,分為四小節論述。

第四章欲分析陳黎新詩的審美觀照,探討詩人的意象模式,以及對於空間與時間的透視感,從邊緣客體的疏離感,斷裂與重組,以及主體的解構,發掘詩人對真實與虛幻空間意識的關注。而面對時間之流,除了追溯歷史事件與記憶的逆流,也同時表現現在與未來的追尋。

第五章分析陳黎新詩的意境圖式,藉由圖式化的綜合,將陳黎作品的詩境歸為虛實互涉,輕盈二種意境圖式。藉由主客交融的書寫,詩人常有「迴盪」的感覺結構,再次,想像與現實間的走索,讓作品具有象徵意涵;而輕的意象構築了詩人的抒情隱喻。

第六章歸納陳黎的美學意識,是建立在苦惱與自由的平均律,苦惱到自由意識之間的擺盪,因為自身的悲憫情懷,而產生愛與生的苦惱,因而情感的介入書寫,譜出了土地的戀歌。另一方面由於詩人的熱情,乃有不斷求新求變的形式,才能在面對小我與巨大宇宙的對話,在身處自然宇宙之中,陳黎像「邊走邊唱」的吟遊詩人,從日常生活得到審美的趣味。有了生命的自覺以及思索自我的定位,並從創作中尋求認同,才能讓詩、音樂、愛情三位一體的理念,貫穿了詩人的書寫體系。

第七章則總結前面的脈絡論述。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3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3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4
第二章 當代文學場域與陳黎的創作位置............................9
第一節 當代文學場域..........................................9
第二節 詩人的創作位置.......................................12
一、生長背景..............................................13
二、接受的影響............................................15
三、文學的主張............................................23
第三章 陳黎新詩的語言策略....................................26
第一節 語言現象.............................................27
一、生命的律動:陳黎新詩的音樂性..........................27
二、發現藝術:陳黎的後現代語言遊戲........................41
第二節 深層語意結構.........................................62
一、詼諧與反諷............................................63
二、矛盾與懷疑............................................68
三、二元對襯..............................................73
第四章 陳黎新詩的審美觀照....................................78
第一節 意象模式.............................................79
一、感官經驗的描繪........................................79
二、託喻意象..............................................81
第二節 邊緣、斷裂與解體:陳黎新詩的空間透視.................84
一、邊緣客體的疏離感......................................85
二、斷裂與重組............................................91
三、主體的解構............................................97
第三節 逆時與追尋:陳黎新詩的時間透視......................105
一、敘事時序的逆流.......................................106
二、與時並進的追尋.......................................111
第五章 陳黎新詩的意境圖式...................................118
第一節 虛實互涉:詩作的意境................................118
一、感覺結構.............................................119
二、借景喻情.............................................123
三、夢境的回歸...........................................127
第二節 輕的圖示:詩人的抒情隱喻............................131
第六章 陳黎新詩的美學意識...................................137
第一節 苦惱意識............................................138
一、愛與生的苦惱.........................................138
二、悲憫情懷.............................................141
三、情感的介入書寫.......................................144
第二節 自由意識............................................148
一、形式的熱情...........................................149
二、自我的認同...........................................152
三、在世之中:日常吟遊的趣味.............................153
第三節 苦惱與自由的平均律..................................155
第七章 結論.................................................159
附錄:陳黎寫作年表...........................................161
參考書目.....................................................16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陳黎著作
(一)、詩集

《廟前》花蓮:東林文學社,1975年
《動物搖籃曲》花蓮:東林文學社,1980年
《小丑畢費的戀歌》台北:圓神出版社,1990年
《親密書》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2年
《家庭之旅》台北: 麥田出版公司,1993年
《小宇宙》台北:皇冠出版公司,1993年
《島嶼邊緣》台北:皇冠出版公司,1995年
Intimate Letters: Selected Poems of Chen Li (親密書:英譯陳黎詩選1974-1995)
台北:書林出版公司 ,1997年
《陳黎詩集Ⅰ:1973-1993》台北:書林出版公司 ,1998年
《貓對鏡》台北:九歌出版公司,1999年
《陳黎詩選:1974─2000》台北:九歌出版公司,2001年

(二)、童詩集

《童話風》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黑白狂想曲》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三)、明信片詩集

《給時間的明信片》台北:皇冠出版公司 ,1992年

(四)、散文集

《人間戀歌》台北:圓神出版社,1989年
《晴天書》台北:圓神出版社,1991年
《彩虹的聲音》台北:皇冠出版公司,1992年
《立立狂想曲》台北:皇冠出版公司,1994年
《詠嘆調》台北:聯合文學出版公司,1994年
《偷窺大師》台北:元尊文化公司,1997年
《聲音鐘:陳黎散文1974-1991》台北:元尊文化公司,1997年
《陳黎散文選:1983-2000》台北:九歌出版公司,2001年

(五)、音樂評介集:

《永恆的草莓園》台北:大呂出版社,1990年
《冷艷的音樂火焰:盧炎》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9年

(六)、譯著

《聶魯達詩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1年
《密絲特拉兒詩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3年
《沙克絲詩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3年
《神聖的詠歎:但丁》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3年
《神聖的詠歎:但丁導讀》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4年
《拉丁美洲現代詩選》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89年
《帕斯詩選》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1年
《四方的聲音:閱讀現代•當代世界文學》花蓮:花蓮文化中心,1993年
《聶魯達詩精選集》台北:桂冠出版公司,1998年
《辛波絲卡詩選》台北:桂冠出版公司,1998年
《聶魯達: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台北:九歌出版公司,1999年
《世界情詩名作一百首》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

(七)、編選

《花蓮現代文學選:散文卷》花蓮:花蓮文化中心,1992年
《花蓮現代文學選:詩卷》花蓮:花蓮文化中心,1992年
《洄瀾憶往:花蓮開埠三百年紀念攝影特輯》花蓮:花蓮文化中心,1992年 (與邱上林合編)
《共鳴的回憶:郭子究合唱曲集》花蓮:花蓮文化中心 ,1996年

二、陳黎詩作評論引得

01•張芬齡〈《廟前》的世界〉,原載《大地詩刊》十六期(1976年3月),收於《在想像與現實間走索︰陳黎作品評論集》(書林出版公司,1999)
02•張芬齡〈在時間對面——析陳黎、楊澤的兩首詩〉,原載《書評書目》八十一期(19 80年1月),收於《在想像與現實間走索︰陳黎作品評論集》(書林出版公司,1999)
03•張漢良〈導讀陳黎的〈在學童當中〉〉,《現代詩導讀》(故鄉出版社,1979)
04•蕭蕭〈導讀陳黎的〈威尼斯早讀〉〉,《現代詩導讀》(故鄉出版社,1979)
05•張芬齡〈地上的戀歌——陳黎詩集《動物搖籃曲》試論〉。原載《中外文學》九卷二期(1980年7月),收於《動物搖籃曲》(東林文學社,19808以及《在想像與現實間走索︰陳黎作品評論集》(書林出版公司,1999)
06•張芬齡〈《小丑畢費的戀歌》註釋〉,收於《小丑畢費的戀歌》(圓神出版社,1990)以及《在想像與現實間走索︰陳黎作品評論集》(書林出版公司,1999)
07•林燿德〈重新認知本位的陳黎〉,原載《青年日報副刊》(1990年2月28日),收於《在想像與現實間走索︰陳黎作品評論集》(書林出版公司,1999)
08•莊裕安〈隔壁心房的歌——評陳黎《小丑畢費的戀歌》〉,原載中時晚報《時代副刊》(1990年5月6日),收於《在想像與現實間走索︰陳黎作品評論集》(書林出版公司,1999)
09•陳義芝〈島嶼的夢,歷史的心——評《小丑畢費的戀歌》〉,原載民生報《讀書週刊》Ο六三號(1990年5月19日)
10•徐望雲〈讀陳黎詩集《小丑畢費的戀歌》〉,原載《文訊雜誌》革新十七期(1990年5月)
11•余光中〈歡迎陳黎復出〉,原載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0年9月29日
收於《在想像與現實間走索︰陳黎作品評論集》(書林出版公司,1999)
12•陳辛〈評介《親密書》〉,原載聯合報《讀書人版》(1992年7月9日)
13•初安民〈評介《親密書》〉,原載中國時報《開卷版》(1992年7月10)
14•奚密〈詩的膨脹與收縮——評介《給詩間的明信片》〉,原載中時晚報《時代
副刊》(1992年8月9日)
15•奚密〈脆弱而巨大的存在——評《親密書》〉,原載中時晚報《時代副刊》(1992年9月27日)
16•路況〈永恆回歸的懷舊之旅——評陳黎詩集《親密書》〉,原載《現代詩》復刊十九期(1993年2月),收於《在想像與現實間走索︰陳黎作品評論集》
17•張芬齡〈《家庭之旅》詮釋〉收於《家庭之旅》(麥田出版公司,1993)以及《在想像與現實間走索︰陳黎作品評論集》
18•鴻鴻〈評介《家庭之旅》〉,原載聯合報《讀書人版》(1993年5月13日)
19•莊裕安〈甜意的觸電〉,原載《皇冠雜誌》四七六期(1993年10月),收於《小宇宙》(皇冠出版公司,1993)以及《在想像與現實間走索︰陳黎作品評論集》
20•張芬齡〈山風海雨詩鄉——花蓮三詩人楊牧、陳黎、陳克華初論〉,原載《現代詩》復刊二十一期(1994年2月),收於《鄉土與文學:台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實錄》(文訊雜誌社,1994)
21.吳當〈耕耘思想的花園——〈罰站〉賞析〉,原載國語日報《國語文天地》(1994年4月22日),收於《新詩的呼喚》(國語日報社,1995)
22•古繼堂〈詩國的風浪中迎風弄潮的陳黎〉,原載更生日報《四方文學週刊》(1994年6月12日),收於《台灣青年詩人論》(湖北武漢出版社,1994;台灣人間出版社,1996)
23•奚密〈從現代到當代——從米羅的《吠月的犬》談起〉,原載《中外文學》
二十三卷三期(1994年8月),收於《現當代詩文錄》(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
以及《在想像與現實間走索︰陳黎作品評論集》
24•余光中〈藝術如何消化政治?——評〈秋風吹下〉〉,原載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4年10月24日),收於《島嶼邊緣》(皇冠出版公司,1995)
25•吳潛誠〈九十年代台灣詩(人)的國際視野〉,發表於台灣現代詩史研討會(1995年5月),收於《台灣現代詩史論:台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文訊雜誌社,1996) 以及《在想像與現實間走索︰陳黎作品評論集》
26•張芬齡〈交響的悲憫——讀陳黎〈戰爭交響曲〉〉,原載更生日報《四方文學週刊》(1995年7月23日)
27•陳黎〈尋求歷史的聲音〉,原載《東海岸評論》八十五及八十六期(1995年8月╱9月),收於《在想像與現實間走索︰陳黎作品評論集》
28•焦桐〈前衛詩的形式遊戲〉,原載《中外文學》二十四卷四期(1995年9月),收於《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時報出版公司,1998)(改題為〈前衛詩〉)以及《在想像與現實間走索︰陳黎作品評論集》
29•李有成〈原住民被殖民史——短評〈福爾摩莎•一六六一〉〉。原載《聯合報副刊》(1995年9月20日),收於《島嶼邊緣》(皇冠出版公司,1995)
30•廖咸浩〈玫瑰騎士的空中花園——讀陳黎新詩集《島嶼邊緣》〉,原載《東海岸評論》九十期(1996年1月),收於《島嶼邊緣》(皇冠出版公司,1995)以及《在想像與現實間走索︰陳黎作品評論集》
31•許俊雅〈從困境、求索到新生——談台灣新詩中的二二八〉,發表於第二屆台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1996年4月),收於《台灣文學論叢:從現代到當代》(師大書苑,1997)以及《傷口的花:二二八詩集》(玉山社出版公司,1997)
32•奚密〈從透明的海岸出發——《當代台灣詩人新作展》〉,原載《中外文學》二十四卷十一期(1996年4月)
33•李敏勇〈反鎮壓宣告〉原載《台灣文藝》一五七期(1996年10月),收於《綻放語言的玫瑰》(玉山社出版公司,1997)
34•劉紀蕙〈故宮博物院 vs. 超現實拼貼:台灣現代讀畫詩中兩種文化認同之建構模式〉,原載《中外文學》二十五卷七期(1996年12月)
35•朱雙一〈包容那幽渺的與廣大的——陳黎論〉,原載更生日報《四方文學週刊》(1997年2月2日),收於《彼岸的繆斯》(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以及《在想像與現實間走索︰陳黎作品評論集》
36•奚密〈本土詩學的建立——讀陳黎《島嶼邊緣》〉,原載《中外文學》二十五卷十二期(1997年5月),收於《在想像與現實間走索︰陳黎作品評論集》
37•張芬齡〈《親密書:英譯陳黎詩選1974-1995》導言〉,原載更生日報《四方文學週刊》(1997年6月8日),收於《親密書:英譯陳黎詩選1974-1995》(書林出版公司,1997)以及《在想像與現實間走索︰陳黎作品評論集》
38•古繼堂〈台灣後現代詩的重鎮——評陳黎的《島嶼邊緣》〉,原載更生日報《四方文學週刊》(1997年7月20╱27日) ,收於《在想像與現實間走索︰陳黎作品評論集》
39•張子樟〈評介《童話風》〉,原載民生報三十九版(1997年11月7日)
40•吳潛誠〈閱讀花蓮:地誌書寫——楊牧與陳黎〉,原載更生日報《四方文學週刊》(1997年11月9日),收於《在想像與現實間走索︰陳黎作品評論集》
41•劉紀蕙〈燈塔、鞦韆與子音:論陳黎詩中的花蓮想像與陰莖書寫〉,發表於
第一屆花蓮文學研討會(1997年12月),原載《中外文學》二十七卷二期(1998
年7月),收於《第一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文化中心,1998)
以及《在想像與現實間走索︰陳黎作品評論集》
42•陳黎〈在想像與現實間走索〉,原載更生日報《四方文學週刊》(1998年2月15日)
43•洪淑苓〈試論童詩的美感與想像——陳黎、朵思童詩集評論〉,原載《臺灣
詩學季刊》二十六期(1999年3月),22-25頁
44•奚密〈世紀末的滑翔練習——陳黎的《貓對鏡》〉,原載《中外文學》二十八
卷一期(1999年6月),收於《貓對鏡》(九歌出版公司,1999)以及《在想
像與現實間走索︰陳黎作品評論集》
45•賴芳伶〈追尋生命與詩藝的顛峰——試論陳黎〉,發表於第四屆現代詩學研
討會(1999年5月),收於《在想像與現實間走索︰陳黎作品評論集》
46•莫渝〈瞬間的場景——賞析陳黎《小宇宙》〉,原載國語日報1999年12月3日第五版。
47•曾珍珍〈從神話構思到歷史銘刻︰讀楊牧以現代陳黎以後現代詩筆書寫立霧
溪〉發表於第二屆花蓮文學研討會(2000年5月),收於《地誌書寫與城鄉
想像︰第二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文化局,2000)
48•李癸雲〈不存在的戀人:以陳黎、楊澤、羅智成的詩為例〉,發表於台灣現代詩研討會(2000年8月19日,台北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49•徐國能〈是誰,篡奪了我們不存在的意義?——論陳黎〈英文課〉〉,原載《乾坤詩刊》十六期(2000年10月)
50•丁旭輝〈陳黎圖象詩探析〉原載《創世紀》詩季刊一二五期(2000年12月)
51•傅士珍〈燦立於生活角落裡的詩〉原載更生日報《四方文學週刊》(2000
年4月29日),收於《陳黎詩選︰1974-2000》(九歌出版公司,2001)
52•楊顯榮〈傘姿——賞析陳黎的〈傘〉〉。國語日報《少年文藝》(2001年6月18日)
53•王鐿容〈思索「島嶼」靜默的奧義——陳黎新詩的後殖民書寫初探〉,發表
於第二十一屆中部地區中文研究所研究生論文發表會(2001年12月15日於
逢甲大學),收於該研討會論文集,195-224頁。
54•劉志宏〈拚組,拉扯,撕抓破碎的物象人生──讀陳黎詩集《貓對鏡》〉,《文
學經典與台灣文學》(富春文化,2002年)
55•王鐿容〈後現代風?試論陳黎《島嶼邊緣》的「震驚」書寫〉,發表於第一
屆全國中文系研究生學術研討會(2002年6月8日於東華大學)
56•孟樊〈台灣現代語言詩──以陳黎、夏宇、林燿德的詩作為例〉。發表於新
世紀文學文化研究的新方向學術研討會(2002年6月27日於吉隆坡)

三、中文專著:
丁旭輝 (2000)《台灣圖象詩研究》高雄:春暉出版社。
王岳川 (1992)《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岳川、尚水編 (1992)《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岳川 (1994)《藝術本體論》上海:三聯書店。
王岳川 (1999)《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王建元 (1988)《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台北:東大出版。
王建元 (2001)《文學、文化與詮釋》台北:書林。
王浩威 (1995)《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台北:聯合文學。
古添洪 (1984)《記號詩學》台北:東大出版。
古繼堂 (1989)《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
古繼堂 (1996)《台灣青年詩人論》台北:人間出版。
李幼蒸 (1997)《文化符號學》台北:唐山。
李幼蒸 (1997)《哲學符號學》台北:唐山。
李幼蒸 (1997)《語義符號學》台北:唐山,。
林信華 (1999)《符號與社會》台北,唐山。
林淇瀁 (2001)《書寫與拼圖》台北:麥田出版。
林燿德 (1986)《一九四九以後》台北:爾雅。
林燿德 (1988)《不安海域》台北:師大書苑。
林燿德、孟樊主編 (1990)《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
林燿德 (1993)《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理論卷》台北:正中書局。
金元浦 (1997)《文學解釋學:文學的審闡釋與意義生成》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金元浦 (1998)《接受反應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邱貴芬 (1997)《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
周英雄、劉紀蕙(2000)《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
周慶華 (1996)《台灣當代文學理論》,台北:揚智文化。
周慶華 (1997)《語言文化學》台北,生智。
孟樊 (1995)《台灣當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文化。
孟樊 (2003)《台灣後現代詩理論與實際》台北:揚智文化。
宗白華 (1987)《美學的散步》(上)台北:洪範。
宗白華 (1989)《美學與意境》台北:淑馨。
孫大川 (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經出版。
高宣揚 (1990)《結構主義》台北:遠流文化。
高宣揚 (1999)《後現代論》台北:五南。
胡亞敏 (1994)《敘事學》南京:華中師範大學。
姚一葦 (1993)《審美三論》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奚密 (1998)《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文學出版。
陸蓉之 (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藝術圖書。
翁文嫻 (1998)《創作的契機》台北:唐山。
徐賁 (1996)《走向後現代與後殖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莫渝 (2000)《台灣新詩筆記》台北:桂冠。
莫渝 (2001)《新詩隨筆》北縣板橋市:北縣文化局。
張京媛 (1995)《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
張京媛主編 (1999)《後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國清 (1998)《中心與邊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國清 (2000)《後現代情境》台北:揚智文化。
陳芳明 (1998)《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
陳芳明 (2002)《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
陳坤宏 (1995)《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文化。
陳巍仁 (2001)《台灣現代散文詩新論》台北:萬卷樓。
陶東風 (2000)《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葉維廉 (1983)《比較詩學》台北:東大出版。
葉維廉 (1988)《歷史、傳釋與美學》台北:東大出版。
楊大春 (1996)《解構理論》台北:揚智文化。
楊大春 (1998)《文本的世界:從結構主義到後結構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
廖炳惠 (1994)《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
廖炳惠 (2001)《另類現代情》台北:允晨文化。
劉若愚 (1991)《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
劉紀蕙 (2000)《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立緒。
鄭祥福 (1999)《後現代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鄭樹森 (1984)《現象學與文學批評》台北:東大出版。
蔡源煌 (1990)《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
歐崇敬 (1998)《從結構主義到解構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盧建榮主編 (2001)《文化與權力:台灣新文化史》台北:麥田出版。
龍協濤 (1993)《文學讀解與美的再創造》台北:時報文化。
龍協濤 (1997)《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文化。
簡政珍、林燿德主編 (1990)《台灣新世代詩人大系》台北:書林。
簡政珍 (1999)《詩心與詩學》台北:書林。
簡瑛瑛 (1997)《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台北:立緒。
羅青 (1992)《詩人之燈》台北:東大圖書。
羅綱 (1994)《敘事學導論》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四、中文譯著:

桑塔耶那著,杜若洲譯 (1983)《美感》,台北:晨鐘出版社。
黑格爾著,朱孟實譯 (1983)《美學》台北:里仁書局。
泰納著,傅雷譯 (1985)《藝術哲學》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
杜夫海納著,孫非譯 (1987)《美學與哲學》台北:五洲。
馬庫色著,陳昭瑛譯 (1987)《美學的面向》台北:南方。
彼得•福克納著,鄒羽譯 (1988)《現代主義》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
叔本華著,林建國譯 (1989)《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台北:遠流出版。
席勒著,馮至、范大燦譯 (1989)《審美教育書簡》台北:淑馨出版社。
艾略特著,王恩衷編譯 (1989)《艾略特詩學文集》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熱拉爾•熱奈特著,王文融譯 (1990)《敘事話語 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克萊夫•貝爾著,周金環、馬鍾元譯 (1991)《藝術》台北:商鼎。
羅曼•英加登著,陳燕谷譯 (1991)《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台北:商鼎。
蘇珊•朗格著,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 (1991)《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
伊哈布.哈山著、劉象愚譯 (1993)《後現代的轉向-後現代理論與文化論文集》
台北:時報。
伊麗莎白•弗洛恩德著,陳燕谷譯 (1994)《讀者反應理論批評》北縣:駱駝。
蘭特利奇、麥克列林編,張京媛等譯 (1994)《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
史帝文•貝斯特、道格拉斯•凱爾納著,朱元鴻等譯 (1994)《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
德尼斯•于斯曼著,欒棟、關寶艷譯 (1994)《美學》台北:遠流出版。
巴什拉爾著,劉自強譯 (1996)《夢想的詩學》北京:三聯書店。
伊塔羅•卡爾維諾著,吳潛誠校譯 (1996)《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台北:時報文化。
詹明信著,張旭東編、陳清僑等譯 (1997)《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詹明信批評理論文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頁286至291。
漢斯•羅伯特•耀斯著,顧建光、顧靜宇、張樂天譯 (1997)《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讓─弗朗索瓦•利奧塔爾著,車槿山譯 (1997)《後現代狀態》北京:三聯書店。
比爾•阿希克洛夫特、嘉雷斯•格里菲斯、凱倫•蒂芬著,劉自荃譯 (1998)《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北縣:駱駝。
喬納森•卡勒著,陸揚譯 (1998)《論解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保羅•德•曼著,(1998)《解構之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雅克•德里達著,趙興國等譯 (1998)《文學行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博埃默著,盛寧、韓敏中譯 (1998)《殖民與後殖民文學》香港:牛津大學。
J•希利斯•米勒著,郭英釗等譯 (1998)《重申解構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恩斯特•卡西勒著,于曉等譯 (1998)《語言與神話》台北:桂冠。
大衛.雷.格里芬著,王成兵譯 (1998)《後現代精神》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詹明信著,吳美真譯 (1998)《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台北:時報。
阿多諾著,王柯平譯 (1998)《美學理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本雅明著,王炳鈞、楊勁譯 (1999)《經驗與貧乏》天津:百花文藝。
埃德蒙特•胡塞爾著,楊富斌譯 (1999)《內在時間意識現象學》北京:華夏出版社。
赫伯特•曼紐什著,古城里譯 (2000)《懷疑論美學》台北:商鼎文化。
阿多諾著,林宏濤、王華君譯 (2001)《美學理論》台北:美學書房。
班雅明著,張旭東、魏文生譯 (2002)《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台北:臉譜。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 (2003)《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

五、外文資料

P. Bourdieu (1977) Outline Of A T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ean-Francois Lyotard (1984)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A Report on Knowledge
translation from the French by Geoff Bennington and Brian Massumi ; foreword by Fredric Jameson. Minneapolis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David Lodge (1977) The Modes Of Modern Writing : metaphor, metonymy, and the typology of modern literature,Ithach: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 E. Arnold

六、學位論文

林于弘 (2001)《解嚴後台灣新詩現象析論( 1987∼2000 )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