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4108-17095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4108-170952
論文名稱
Title
從新現實主義談上海合作組織
Researching on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from Neorealism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6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8-2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9-04
關鍵字
Keywords
中亞地區、上海合作組織、新現實主義、現實主義
Middle Asian region, SCO, Neo-Realism, Realism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71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7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中亞在蘇聯解體後形成了權力及意識形態的真空,因而引起世界強權及恐怖主義勢力對此區域的覬覦,同時在中亞及?堮?一帶擁有豐富油氣資源的確定發現,對於能源的戰略考量,正是這個區域情勢發生變化的重要因素。而權力板塊往往與地緣版圖相互連結,也就是說,當權力板塊變動的時候,權力板塊與地緣版圖之間的關係將會重新建構。「上海合作組織」在於地緣政治、能源利益等交錯複雜的背景中,於1996年由中國與俄羅斯所共同推動促成,然而卻在「911」事件之後,全球反恐情勢高漲,正好提供美國切入中亞的一個契機,此時中亞又再度成為美、俄、中三國競逐的區域,使得中亞地區現勢發生深刻的變化。
本文以現實主義的發展談起,進而比較現實主義與新現實主義的修正,同時以新現實主義的觀點作為分析基點,另就「上海合作組織」的緣起、發展、轉折及影響進行解析。上海合作組織不以軍事聯盟而是以全方位聯盟性質維護地區的安全與經貿發展,隱約不使強權獨霸掌控地區的資源,成為另外一種形式的權力平衡。而「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迄今已發揮若干的實際影響作用,但是能否真正制約俄羅斯與中國這兩個在幕後主導的成員國有待觀察,對在能力上尚不足以自保的中亞國家而言,當然希望能藉由上海合作組織發揮平衡外交的槓桿作用,所以俄、中兩大區域強權將透過「上海合作組織」操作在中亞的競合關係,勢必形成雙方重大的衝擊,主要起於幕後主導操縱組織運作的俄、中兩大強權角力,在各自與中亞國家磋商合作之餘,無所不用其極的利用中亞地區去擴展其影響力,進一步成就其背後更大的野心,因此使21世紀國際秩序產生新的變化。
在後冷戰時期中共與俄羅斯及中亞各國關係的改變,對於台灣來說非常重要,為中、俄及中亞經濟、軍事上穩定的發展,對中國大陸北方邊境的軍事威脅降低,使其無後顧之憂,並將軍事部署重心南移,中共可以專心處理台海與南海問題,值得我們賡續注意其情勢的發展與演變。
Abstract
The collapse of the USSR has caused the vacuum of power and ideology in the Middle Asian region; therefore, such situation has resulted in the coveat from the world power and terrorism.The discovery of natural resource (petroleum in particular) assures the strategic value of this region, which is a crucial factor of causing pivotal change if this region.The region of sovereignty is always interrelated to the geological location.In other words, the shift of sovereignty also restructu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wer and geological location.The establishment of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CO) was jointly organized by China and Russia on the basis of such political and geological background.However, after the tragedy of 911, globalwide anti-terrorism has reached to its peak, which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the US taking a position in this region. Due to this dramatic change, Middle Asian area has become a region of competition for the USA, Russia and China.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discuss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alism, followed by the comparison of Realism and the correction of Neo-Realism. The basis of analysis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CO)is from the Neo-Realism perspective.SCO is not a military alliance but an organization to maintain regional safe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also exclude the possibility of sole power in one region and result to certain type of power balance in one region.Since its establishment, SCO has played an influential role; however, China and Russia are the two leading countries that may change the current balanced situation. Many countries in Middle Asian area would like to use SCO as a diplomatic leverage and both Russia and China also try to make SCO as a tool to expand its power, which change the features of international order in 21th century.
This kind of change is vital to Taiwan. I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hina and Russia or other countries in this area is stable, China will not have to worry about the threats from the north and be able to concentrate on the problems in Taiwan Strait and South Sea.For this reason,it is worthy for us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is issu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中文摘……………………………………………………Ⅰ
英文摘要…………………………………………………Ⅱ
謝辭………………………………………………………IV
目錄………………………………………………………Ⅴ
圖表目錄…………………………………………………I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四節 文獻探討.....................................11
第二章 新現實主義的發展...............................15
第一節 現實主義的理論內涵...........................15
第二節 新現實主義的興起.............................20
第三節 新現實主義的觀點.............................28
第四節 新現實主義的挑戰與驗證.......................39
第三章 上海合作組織研析...............................44
第一節 中亞各國概況.................................45
第二節 上海合作組織簡介.............................58
第三節 上海合作組織的組織架構.......................60
第四節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65
第五節 上海合作組織的挑戰...........................81
第四章 新現實主義觀點的檢視─上海合作組織............ 87
第一節 地緣政治、經濟與戰略.........................87
第二節 美、中、俄在中亞地區的滲透...................96
第三節 非傳統安全觀的實踐...........................104
第四節 權力分配.....................................109
第五節 國家利益.....................................112
第五章 結論...........................................118
參考書目..............................................124
附錄..................................................132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書籍
(一)中文書籍
Barry B.Hughes著,歐信宏、陳尚懋等譯,1999年。國際政治新論,台北:韋伯
文化。
Gillian Youngs著,黃競涓等譯,2001。全球時代的關係,台北:韋伯文化。
James E.Dougherty著,胡祖慶譯,1993。國際關係理論導讀,台北:五南圖書。
Jack Donnelly著,高德源譯,2002。現實主義與國際關係,台北:弘智文化。
Kenneth Waltz著,胡祖慶譯,1997。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台北:五南圖書。
Michael Nichlson著,袁鶴齡等譯,2001。淺說國際關係,台北:韋伯文化。
Willam T Tow著,高一中譯,2003。亞太戰略關係:尋求整合安全,台北:國防
部史政編譯室。
W. Lawrence Neuman著,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偉瑩譯,2002。當代社
會研究法,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Yosef Lapid主編,金燁譯,2003。文化和認同:國際關係回歸理論,浙江:民
眾出版社。
Zbigniew Brzezinski著,林添貴譯,1998。大棋盤:全球戰略大思考,台北:立
緒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1993。中國外交概覽1993,北京:世
界知識出版社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民族與宗教研中心,2002。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
新機制,北京:時事出版社。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2003。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2-2003,北京:
時事出版社。
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文化。
門洪華主編,2005。構建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國基實力、戰略觀念與國際制度,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逸舟,1988。國際政治析論,台北:五南圖書。
沈玄池,2004。國際關係,台北:高立圖書有限公司。
杜攻主編,1992。轉換中的世界格局,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余炳輝等編譯,1987。社會研究的方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邢廣程,1993。崛起的中亞,台北:五南圖書。
21世紀研究會著,洪郁如譯,2002。地名的世界地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7月。
林碧炤,1997。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
袁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
孫壯志,1999。中亞五國對外關係,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4月。
孫壯志,2001。中亞新格局與地區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孫壯志,2003。中亞安全與阿富汗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徐小杰,1998。新世紀的油氣與地緣政治:中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北京:社會
科學文獻出版社。
許禎元,1998。政治學研究與網路應用,台北:力威出版社。
黃碩風,1999。綜合國力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楊國樞、吳聰賢、李亦園編,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台灣東華書局。
張貴洪,2004。理解國際安全:理論、戰略、政策,
郭學堂主編2004。國際關係理論與實踐,北京:時事出版社。
張亞中主編,2003。國際關係總論,台北:弘智出版。
傅耀祖、周啟鵬主編,2000。聚焦中國外交,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
楊國樞,1990。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東華書局。
倪世雄,2007。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
趙常慶主編,1999。中亞五國概論,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閻學通等箸,1998。中國崛起:國際關係評估,天津:人民出版社。
潘德禮主編,2003。俄羅斯十年::政治、經濟、外交(上卷),北京:世界知識出
版社。
潘德禮主編,2003。俄羅斯十年:政治、經濟、外交(下卷),北京:世界知識
出版社。
薛君度與邢廣程主編,1999。中國與中亞,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6月。
蔡政文,1989。當前國際關係理論及其評估,台北:三民書局。
簡春安、鄒平儀合著,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趙常慶,2003。哈薩克斯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謝文治,1980。國際關係研究綱要,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2月。
(二)、外文書籍
Black, C.E., and E.C. Helmreich, Twentieth Century Europe: A History (New York:
Knopf, 1972).
Charlesworth, James C., eds., Contemporary Political Analysi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67).
Dani, A.H. and Masson,V.M. eds.,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Paris:
UNESO, 1992).
Gilpin, Robert,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Kaplan, Morton A., System and Proces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1976).
Krasner, Stephen D., Structural Conflict: The Third World against Global Liberalism(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
Mandelbaum, Michael, eds., Central Asia and the World (New York: Council of Foreign Relations Press,1994).
Morgenthau, Hans J.,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48).
James E. Dougherty & Robert L .Pfaltzgraff, Jr.,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4th ed.(New York: 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 1997).
Van Dyke, Vernon, Political Science: A Philosophical Analysis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60).
Waltz, Kenneth 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Reading,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1979).
二、期刊、論文
(一)中文期刊論文
王保健,2006。「中共與美國在中亞地區的角力─以上海合作組織來觀察分析」,
中共研究,第40卷7期,頁93-113。
于有慧,2001。「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
44卷第2期,頁57-75。
于有慧,2005。胡溫「體制下的石油外交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8卷,第
3期,頁32-43。
王肇隆、郭瑞華,2006。「新自由主義的國際建制理論與上海合作組織」,國立屏
東商業技術學院學報,第8期,頁291-305。
王崑義、蔡裕明,2005。和平崛起:「轉型中的中國國際戰略與對台戰略思考」,
全球政治評論,第9期,頁44-51。
王勇,1999。「論中國的新安全觀」,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期,頁42-45。
王定士,2007。「中共十七大前後中俄在中亞地區的戰略」,東亞研究,第38卷
第1期,頁221-233。
王逸舟,2002。「國家利益再思考」,中國社會科學(北京),第2期,頁160-163。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1998。APEC課題組,「中國在APEC
中的戰略選擇」,世界經濟年,第7期,頁17-20。
石之瑜,2000。「現實主義國際政治學的知識脈絡」,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7
期,頁37-52。
艾來提.托洪巴依,2000。「中亞國家政治經濟情勢及其發展趨勢」,新疆社會經
濟,第5期,頁65-68。
巨克毅,2005。「中亞新安全觀下美俄中戰略三角關係解析」,全球政治評論,第
11期,頁1-18。
甘逸驊,2003。「冷戰結束後的北約與國際關係理論」,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
5期,9-10月,頁1-17。
吳君玲,2001。「中共APEC策略與角色的轉變:新現實主義的解析」,問題與研
究,第40卷第3期,5-6月,頁1-20。
吳續新,2007。「從安全合作到能源合作上海合作組織亟需持續發展動力」,國際
展望半月刊,第18期,頁10-13。
吳東野,2006。「後冷戰時期歐盟對中亞地區之戰略作為:強權政治的意涵 問題
與研究」,第45卷第4期,7-8月,頁1-25。
何衛剛,2004。「美俄在中亞的戰略競爭」,中華戰略學刊, 4月,頁65-86。
何衛剛,2003「國際機制理論與上海合作組織」,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第5期,頁58-63。
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國際問題研究小組,2004。「2003年國際情勢之回顧與展
望」,遠景基金會季刊,第5卷第1期,頁179-208。
依然,1999。「江澤民的新安全觀透視」,鏡報月刊,5月,頁20-25。
胡敏遠,2004。「從現實主義論印度國家安全策略」,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5
期, 9-10月,頁23-33。
胡敏遠,2006。「從結構現實主義觀點論析中共在中亞地區的安全觀」,陸軍學術
雙月刊,第42卷第487期, 6月號,頁138-152。
施子中,2002。「911事件牽動中國大陸的戰略安全」,台灣綜合展望,第4期,頁121-130。
高朗,2004「後冷戰時期中共外交政策之變與不變」,政治科學論叢,第21期,9月,頁19-48。
高朗,2006。「如何理解中國崛起」,遠景基金會季刊,第七卷第二期,4月,頁
53-86。
高桓,2000「多極化世界需要樹立新安全觀」,國際政治與安全,第11期,11
月,頁22-27。
莫大華,2000。國際關係理論大辯論研究的評析,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12
期,12月,頁66-72。
莫洪憲,2005。「上海合作組織存在的問題及我國的對策」,武漢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第58卷第6期,頁743-748。
孫壯志,1999。「國際新格局中的中亞五國」,東歐與中亞研究,第4期,8月,頁56-67。
唐仁俊,2003。「從地緣戰略看中共在中亞地區之戰略思維」,中華戰略學刊,7
月頁111-135。
楊闖,2004,「試論中亞的安全問題及中國與中亞關係」,外交學院學報(外交評
論) 第2004卷第3期,頁36-44。
郭武平、劉蕭翔2005。「俄中在中亞競合關係」 問題與研究,第44卷3期,5-6月,頁119-135。
陳文賢,1998。「從權力平衡的觀點看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3期,
3月,頁18-25。
陳朝政,2001。「強權在中亞與外高加索地區的競逐」,美歐季刊,第15卷第1
期,春季號,頁117-152。
張亞中,2006。「歐洲聯盟物中國政策的戰略分析」,問題與研究,第45卷第4
期,7-8月,頁26-40。
張景台,2006。「試論中共新安全觀的理論與實踐」,聖約翰學報,第23期,
7月,頁323-334。
張霞、高亞濱,2003。「中亞情勢與上海合作組織經濟職能的深化」,新疆社科論
壇,第6期,頁8-12。
張德廣,2007。新絲綢之路與上海合作組織,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第27卷第6
期,11月,頁1-26
張錫模,2002。「911事件後的中亞情勢」,國際事務季刊,第2期,頁60-88。
許志嘉,2003。「911事件後美國對中共政策的調整」,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3
期,5-6月,頁79-102。
許濤,2003。「論上海合作組織的機制化」,現代國際關係,第6期,頁1-18。
黃虹堯,2003。「911事件對中國與中亞政經關係的影響」,展望與探索(台北),
第1卷第4期,4月,頁48-54。
馮大慶譯,2005。「從上海合作組織看中俄競合關係」,中共研究,第39卷第2期,2月,頁32-36 。
楚樹龍,1999。「中國的國家利益、國家力量和國家戰略,戰略與管理」,第4期,頁13-18。
邱玄坤,1999。「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外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4月,頁23-38。
董武,2006。「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進程」,新視野,6月,頁77-80。
閻學通,2000。「對中國安全環境的分析與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第2期,頁5-9。
郭武平,2004。「美伊戰後的中亞情勢」,國際論壇,第3期,頁65-77。
郭武平、劉蕭翔,2005。「上海合作組織與俄中在中亞的競合關係」,問題與研究
第44卷第3期5-6月,頁125-160。
鄭端耀,2003。「國際關係守勢與攻勢現實主義理論爭辯之評析」,問題與研究,
第42卷第2期,3-4月,頁1-19。
盧業中,2001。「主要國際關係理論中新現實主義、新自由制度主義與建構主義
之比較研究」,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9卷第2期,12月,頁21-52。
蕭行易,1996。論「學術論著」撰寫要領,三民主義學報,第15期,6月,頁
17-25。
謝奕旭,1989。「論國際關係理論中的權力平衡理論」,復興崗學報,第78期,頁107-136。
韓立華,2007。國際能源戰略格局與地緣政治關係,新視野,第2期,3月,頁
87-90。
譚偉恩,2006。「權力平衡理論之研究:現實主義的觀點」,國際關係學報,第
22期,7月,頁129-165。
顓鴻,2006。「中俄企圖利用上海合作組織謀取更多利益」,中共研究,第40卷第6期,6月,頁5-17。
顧立民,2003。「新世紀中共地緣戰略思想」,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3期,5-6
月,頁57-75。
龍舒甲,2002。「從石油利益論911事件後的中亞地區與其週邊情勢」,問題與研
究,第41卷第6期,11-12月,頁109-121。
甘可怡,2005。「上海合作組織研究論文」,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富慧,2003。「淺析上海合作組織機制」,南京師範大學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耿生,「中共與中亞各國政經互動關係,1991-2002─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主軸之
分析」,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玲怜,2007。「中共在上海合作組織中戰略意涵之研究」,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碩士論文。
祈迹,2002。「上海合作組織及其對中國周邊安全的影響」,東北師範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順德,2007。「中共後冷戰時期的睦鄰政策論文」,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仕,2003。「上海合作組織」,華中師範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建新,2002。「從上海合作組織論中共對中亞的外交政策,」政治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佑暉,2003。「強權競逐下的中共對中亞政策1991-2003」,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所碩士論文。
陳舜莉,2004。「中共與中亞國家間安全合作關係之研究─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
之探討」,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昌龍,2006。「中共推展『和平崛起』的戰略意涵與影響」,淡江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新明,2007。「911事件復中亞地區恐怖主義發展與反恐之研究」,中興大學國際政制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文雄,2006。「中共睦鄰外交戰略之研究─地緣政治角度分析」,政治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振南,2004。「上海合作組織之研究」,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霍孟林,2003。「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作用及其未來發展」,河北師範大學國際
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昱芸,2005。「從國際石油情勢檢視中國發展困境」,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外文期刊論文
Friedrich, Kratochwil, “The Embarrassment of Changes: Neo-Realism as the Science of Realpolitik without Politic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19, No.1, (January 1993), pp. 63-80.
Gaddis, John Lewi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7, No.3 (Winter 1992/93), pp.5-58.
Giplin, Robert, “The Richness of the Tradition of Political Realis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38, No.2 (Spring1984), pp. 285-287.
Gill, Bates, “Shanghai Five:An Attempt to Counter U.S.Influence in Asia,” Newsweek ,May 4, 2001.
Haydarov, Rustam, “Unipolar World: Principles of Tajilistan’s Existence or Variation on the Subject Of Geopolitics, “Biznesi Politik ”, 18 April 2003, Broadcast by BBC Monitoring international Reports.
Hoagland, Richard, “Event Summary, China’s Emergence in Central Asia: Security, Diplomatic, and Economic Interests,” Freeman Chair in China Studies, 5 February 2003.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Symposium: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nd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8, No.2 (Spring1994), pp.155-278.
Kegley, Charles W., “The Neoidealist Moment in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alist Myths
and the New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37, No.2, (June,1993), pp.131-146.
Kress, Paul F. “On the Role and Formation of Concepts in Political Science,” inDonald N. Freeman, ed., Foundation of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77), pp.555-556.
Kratochwil, Friedrich, “The Embarrassment of Changes: Neo-Realism as the Science of Real Politics without Politic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19, No.1 (January 1993), pp.63~80.
Lubin, Nancy, “Central Asi: Issues and Challenges for United States Polity,” in Ali Banuazuzu and Myron Weiner eds., The New Geogolitics of Central Asia and Its Borderlands (London: I. .B Tauris & Co Ltd., 1994), pp.1-13.
Morgenthau, Hans J., “The National Interest of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13, No. 2,(spring 1988.),pp.32-46.
Rose, Gideon, “Neoclassical Realism and Theories of Foreign Policy,” World Politics, Vol.51,(1998), pp.144-172.
The Washington Post, “Uzkeks Stop Working With U.S. Against Terrorism,” The Washington Post, 30 September 2005, p. A14.
三、報紙
人民日報,中俄關於世界多極化核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聯合聲明,1997年4月24
日,版1。
大紀元,中央社莫斯科,法新電2008年5月7日報導。
人民日報,2001年6月16日,版1。
人民日報,2006年5月24日,版3。
人民日報,1996年4月26日,版1。
人民日報,1997年12月8日,版6。
人民日報(,2000年6月30日,版4。
文匯報(香港),「五國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1998年7月
28日,版4。
「五國關於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的協定」,文匯報(香港),1997年4月
25日,版1。
文匯報,2001年6月16日,版3。
中國報道,趙丹丹編輯,2004年1月15日。
中國時報,2006年6月1日,版13。
台灣新生報,2005年8月8日。
青年日報,2006年6月12日,版5。
歐洲日報,2001年06月19日,版2。
新京報(北京),吉爾吉斯同美討價還價同意美國保留軍事基地,2005年7月27
日,版3。
新華社,上海每日電訊,2006年6月15日,版4。
上合組織的能源共識,中國石油報,4302期,2007年3月12日,版7。
聯合軍事演習落下帷幕,解放軍報,2005年8月27日,版4。
聯合報,2001年6月15日,版13。
聯合報,千禧年大演說江澤民提「新安全觀」,2000年9月7日。
王高峰,加強和推進上海合作組織能源合作,學習時報,2006年5月8日。
張聖岱,睦鄰安鄰富鄰:中共新外交思維,聯合報,2003年10月8日,
版13。
林躍勤,「對擴大上合組織框架內能源合作的若干思考」,中國經濟時報,2006
年7月4日。
慮德允,我官員:拉俄制美中共達目的,聯合報,20005年8 月22日,版14。
四、網站
大紀元網系,2007年11月2日,
http://www.epochtimes.com/b5/8/5/7/n2108947.htm。
上海合作組織網站,2006年10月25日,
http://www.sectsco.org/html/0014.html。
中國報道網站,2007年12月20日,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41/2004/01/15/108@45328.htm。
中國外交部,上海合作組織簡介,2007年10月21日,http://www.fmprc.gov.cn/chn/ziliao/wzzt/shzzcyg/t57964.htm。
中國網,上海合作組織秘書處網站,2007年10月20日,http://www.china.com.cn/chinese/HIAW/zhuanti/gjyj2/1240376.htm。
上海作組織網,2007年12月28日,
http://www.sectsco.org/html/00001.html 2007。
新華網,上海合作組織的機構設置,2005年10月18日,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01/15/content_1277262_1.htm。
新華網,上海合作組織的機構設置,2007年10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01/15/content_1277262.htm。
上海合作組織官方網站,上海合作組織地區反恐怖機構簡介,2007年9月28日,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01/15/content_1277262.htm。
中共外交部網站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世界多極化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聯合聲明」,2007年10月10日,
http://fimprc.gov.cn/chn/wjdt/1179/t5429.htm。
中國新聞網,2006年11月1日,
http://www.cns.hk:89/special/2006-06-12/609.shtml。
上海合作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網,2006年10月12日,http://www.sco-ec.gov.cn/crweb/scoc/info/ArticleList.jsp?col_no=290&siteid=scoc。
陳奇雷,「上海合作組織」分析─中共的戰略觀,2004年10月5日,
http://www.ndmc.edu.tw/ndmc3/gt/政教組新聞網頁無障礙dissertation.html-11k。
中俄聯合聲明,2007年3月26日,
http://china.rednet.cn/c/2007/03/2731165309.htm。
中國評論月刊網站,上海合作組織與中國西部周邊安全,總第101期,2006年5月10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zpykpub/docDetail.jsp.?docid=882&page=3。
中國網,溫家寶,闡述中國和平崛起五要義:重申中國永遠不會稱霸,2004年3月15日,
http://big5.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4-03/15/content_5516570.htm。
中國網,曹剛川,中國決心以和平手段完成崛起,2004 年3月31日,http://big5.china.com.cn/zhuanti2005/node_5530363.htm
維基百科,顏色革命,2006年12月20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2%9C%E8%89%B2%E9%9D%A9%E5%91%BD
維基百科,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2007年5月8日,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2%8C%E5%B9%B3%E5%85%B1%E5%A4%84%E4%BA%94%E9%A1%B9%E5%8E%9F%E5%88%99
新華網,胡錦濤講話,中國將始终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2007年10月2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7-10/20/content_6913051.htm。
中華民國外交部,國家與地區,2007年10月20日,
http://www.mofa.gov.tw/webapp/ct.asp?xItem=70&ctNode=1142&mp=1。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4.224.33.93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4.224.33.93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