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4108-21182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4108-211829
論文名稱
Title
中國科技創新體制轉型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Transition of China’s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9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6-1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9-04
關鍵字
Keywords
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關村、科技創新、研發、產學合作、改革開放、體制轉型
Tsinghua University, open door policy,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R&D, Zhongguancun, technology innovation, high-technolog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industry/university corpora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53 次,被下載 150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5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509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要探討中國科技創新體制的轉型,因為我想要了解1978年改革開放前後中國的科技創新體制有何特徵?為何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力求科技體制上的轉型?又對體制上做了哪些不同於以往的改變?中國在提昇創新能力的同時,是否受到部份因素而影響轉型的成果?本研究將以較宏觀的面向來檢視中共自建國以來科技體制發展的演變,體制內的科研機構、大學院校、中國本土企業與外資企業間的互動關係與各項制度性的安排來了解中國是如何形塑其特有的科技體制。透過本研究的論述可以發現中國對科技體制的創新,因為人才短缺、研究機構的基礎研究實力薄弱、政府對體制還有強烈的管控能力、市場機制不全讓中國本土企業創新能力低落等因素,導致其轉型成果有限。
Abstract
This study will discuss with the transition of China’s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before and after “Open door policy”. Because I want to know how many characters between those two phases? Why China chose transition before “Open door policy”? When China upgrades their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do any factors affect outcomes? This study will use more macroscopic to face transition of China’s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since established PRC. To survey the institu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governments, research institutes, universities, native companies and foreign-invested companies. Finally, this study consider that China’s achievement is not clearly because the shortage of talent, basic research capability between research institute is weak, government have “strong control” in this system, the market mechanism is not maturity so that Chinese native companies do not have skilful in innovation. Consequently, China’s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seems to have long way to go.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7
第五節 研究架構、研究流程與章節安排 19
第貳章 中國科技創新體制與中國科學院 22
第一節 中國科技創新體制初探 23
第二節 中國科學院設立的背景 36
第三節 影響中國科學院角色轉變的主要因素 54
第四節 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科學院 63
第參章 中國科技創新體制與大學院校 76
第一節 中國科技創新體制中大學角色的轉變 76
第二節 北京清華大學與中國科學院的合作關係 90
第三節 北京清華大學與企業之合作關係 100
第肆章 中國政府在科技創新體制中的主導角色 112
第一節 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立與發展 112
第二節 中關村科技園的發展與運作 122
第三節 中關村科技園內各行為者的互動關係 131
第四節 影響中國創新能力的制約因素 140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5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56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163
參考書目 165
中文文獻 165
英文文獻 170
【附錄】 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所屬衍生企業列表 17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文獻
(一) 專書(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Clark, Gordon L.and Feldman, Maryann P.and Gertler, Meric S.著,牛津經濟地理學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Dedrick, Jason.and Kreamer, Kenneth L. 著,張國鴻、吳明機譯,亞洲電腦爭霸戰 創造全球競賽新規則。台北:時報文化,2000。
Drucker, Peter F.著,蕭富峰、李田樹譯,創新與創業精神。臺北:臉譜出版,2005。
Feigenbaum, Evan A.著,中華民國國防部譯,中共科技先驅 從核子時代到資訊時代的國家安全與戰略競爭。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6。
Khalil, Tarek M. 著,姜禮輝譯,科技管理。臺北:麥格羅希爾,2005。
Kotler, Philip.著,郮繼礎譯。國家行銷 建構國家財富的策略性方針。臺北:遠流,2000。
Linsu, Kim.著,劉小梅、劉鴻基譯,模仿是為了創新 南韓經驗:技術學習的典範。臺北:遠流,2000。
Porter, Michael E. 著,李明軒、邱美如譯,國家競爭力 (上、下) 。 臺北:天下文化,1996。
Robbins, Stephen P.著,林財丁、林瑞發譯,組織行為。台北,台灣培生教育出版,2003。
Rohwer, Jim著,張紹宗譯,亞洲的崛起 美國為什麼隨著亞洲的經濟繁榮而繁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Underwood, Laurie A.and Fernandez, Juan A ,洪慧芳譯,中國CEO:20位外商執行長談中國市場。臺北:財訊,2006。
Vogel, Craig M.and Cagan, Jonathan.and Boatwrigh, Peter.著,溫瑞芯譯,創新設計 如何打造風爢消費者的優良產品。臺北:臺灣培生教育,2006。
工業技術研究院,大陸科技政策研究(一)-大陸科技體制與計畫體制改革分析。台北:經濟部產業技術資訊服務推廣計畫,1994。
中國科學院,鄧小平論科學技術。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高科技產業發展現況、政策走向與潛力評估。台北:經濟部工業局,2000。
王春法,主要發達國家國家創新體系的歷史演變與發展趨勢。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王德錄,區域創新 中關村走向未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北京科技年鑒2004。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北京科技年鑒2005。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北京科技年鑒2006。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史景遷(Spence, Jonathan D.)著,溫洽溢譯,追尋現代中國 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台北:時報文化,2001。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價值。台北:時報文化,2007。
李修瑩、傅清萍,美、日、臺國家創新體系之探討。台北:拓墣科技,2007。
兩岸科技政策論壇,2001年:兩岸科技發展經驗與未來規劃願景。台北: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2001。
季嘯風,中國高等學校變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
林文軒,中共科技事業發展現況。台北:行政院大陸研究委員會,1992。
林君頻,”中國大陸的產學合作之研究-以北京大學、北京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2005。
林鐘雄,熊彼得 經濟社會思想新定位。臺北:三民書局,1997。
林騰蛟,”中國大陸高校產學合作政策之研究,”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2001。
胡鞍鋼,中國大戰略。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胡鞍鋼,知識與發展:21世紀新追趕戰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凌志軍,中關村 中國的科技夢。台北:時報文化,2007。
唐彥博,新世紀中國科技發展策略。台北:永業出版社,2001。
徐作聖,國家創新系統與競爭力。臺北:聯經出版,1999。
徐作聖、賴賢哲,科技政策理論與實務。臺北:全華科技圖書,2005。
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中國大陸科技政策個案研究﹝一﹞。台北:經濟部技術處,2001。
國家科學科學技術委員會,中國科學技術政策指南。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7。
張五岳、李志強,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京文出版社,2005。
張登義,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四川:重慶出版社,1989。
張會軍、戎占懷、相力,教育產業化實用全書。北京:開明出版社,1999。
野中裕次郎、竹內弘高著,王美音、楊子江譯,創新求勝 智價企業論。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
陳良潮,中國大陸科技發展研究。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93。
陳雨晨,毛共最高學術領導中心 中國科學院。台北:國際關係中心,1973。
資訊工程策進會,中國資訊產業的競爭力。台北:資訊工程策進會,2004。
趙晉枚、蔡坤財、周慧芳、謝銘洋、張凱娜合著,智慧財產權入門。台北:元照出版,2004。
潘晨光主編,中國人才前沿 第一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5。
潘晨光主編,中國人才發展報告 第四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7。
蔣寶琪、蔣一國、于達坤,鄧小平新時期國防經濟思想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
鄭曉齊、葉茂林,高校科技創新與區域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國際經濟研究院著,樂為良、黃裕美譯,重估中國崛起 世界不能不知的中國強權。臺北:聯經,2006。
蕭慕明,中共科技體制改革之研究。台北:永詮出版社,1995。

(二) 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Gadiesh, Orit.and Philip, Leung.and Vestring, Till.,”中國夠好的市場”,哈佛商業評論,2007年。
丁樹範,”全球化下的中國國防工業,”中國大陸研究,第49卷第3期(2006年6月):頁1-22。
中國科學院國家創新體系課題組,”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建設國家創新體系”,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第20卷第3期 (1998年):頁81-85。
王振寰,”從科技追趕到創新的經濟轉型:南韓、台灣與中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8期(2007年12月):頁177-266。
王瑞琦,”中國大陸自然科學研究機構的改革與轉型,”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11期(2000年11月):29-52。
石定寰、柳卸林,”建設我國國家創新體系的構想”,中國科技論壇,第5期 (1998年):頁7-11。
吳敬璉,”十一五規畫與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第3期,(2006年):頁56-61。
狄英、文現深,”高級人才是基本戰略,”天下雜誌,第347期(2006年5月):頁106。
胥和平,”中國高科技產業群聚的典型型態- 對北京中關村和上海微電子基地的討論,”2001年兩岸科技政策論壇,2001年。
郭樹東、關忠良、肖永青,”以企業為主體的國家創新系統的建構研究”,中國軟科學,第6期 (2004年):頁103-106。
陳益升,”中國的科學園研究:1984至1994年,”中國科學院院刊,第3期(1999年):頁238
費顯罡,”建設國家創新系統,關於我國企業技術滯後的思考”,經濟問題探索,第1期 (2000年):頁73-74。
樊為,”建構國家創新體系的未來企業創新思路,”科技進步與對策,第1期 (1999年):頁72-74。

(三) 網站
“1952年中國高等院校的院系調整全宗,”百度知道,2008年4月27日。
“科教興國戰略,”新華網,2008年3月16日。
”863計畫重大關鍵技術項目”,人民網,2008年4月25日。
”力學所作為課題承擔單位的—“973”計畫項目正式啟動”,中國科學院網站,2008年4月25日。
”生物膜與膜生物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介紹”,國家重點實驗室網站,2008年4月20日。
”國家納米中心介紹”,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網站,2008年4月22日。
”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介紹”,國家重點實驗室網站,2008年4月20日。
Hout, Thomas,”中國式創新”,亞洲華爾街日報,2007/01/02。
中國科技統計數據,”科學統計數據2005,”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2008年4月26日。
中國科技統計數據,”科學統計數據2006,”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2008年4月26日。
中國科技統計數據,”科學統計數據2007,”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2008年4月26日。
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史,”中國科學院,2008年6月3日。
中國科學院,”焦距中國科學院重新定位,”中國科學院,2008年6月2日。
中國國務院,”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06/02/09。
中關村科技園區誌網站。
王丹紅,”饒子和院士談中國蛋白質晶體學研究40年歷程與夢想”,中國科技資訊,2008年5月5日。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美中共上海公報與八一七公報,”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8年3月30日。
清華大學網站。
傅豐誠、鍾琴,”大陸科技體制改革及其對兩岸科技產業的影響,”兩岸經貿資訊知識庫,2008年7月17 日。
鄭大誠,”中國將靠「國防三角」成為真正的軍事大國?”,ETtoday,2007/12/17。
霍妍麗,”致力於促進我國蛋白質科學研究進入世界前沿的人—記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長饒子和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網站,2008年4月26日。

英文文獻
(一) 專書(按作者姓氏字母排列)
Agapitova, Natalia. The Social Networks for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Dynamics.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2005.
Bai Chong-En, Yuen Chi-Wa. Technology and the New Economy.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2002.
Barry Naughton. The Chinese Economy, Transitions and Growth.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2007.
Freeman, Christopher. 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Lesson from Japan. London: Pinter Pub Ltd, 1987.
Lester, Richard K, Piore Michael J. Innovation the missing dimension.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Naughton, Barry. The Chinese Economy Transition And Growth.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07.
Nelson, Richard.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 Comparative Analysi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Nelson, Richar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nov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Qiwen Lu. China’s Leap into the Information Age: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 in the Comuter Indust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Rothwell Roy, Zegveld, Walter.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Public Policy: Preparing for the 1980’s and the 1990’s.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1981.
Segal, Adam. Digital Dragon: High-Technology Enterprises in Chin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3.
Walsh, Kathleen. Foreign High-Tech R&D in China, Risk, Rewards and Implications for U.S-China Relations. Washington DC: 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 2003.
Zheng, Yongnian.and Chen, Minjia. China Plans to Build an Innovative State, Nottingham: China Policy Institute, the Univ. of Nottingham, 2006.

(二) 期刊論文與研究報告(按作者姓氏字母排列)
Gabriele, Alberto. “S&T policies and technical progress in China’s industr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vol.9, no.2 (2002):326-354.
Can, Huang.and Amorim, Celeste.and Zhenzhen, Li.and Gouveia, Borges.“The Transition of Chinese S&T Institution Since 1980s: Policy, Performance and Implication,”DRUID Tenth Anniversary Summer Conference 2005, Copenhagen, Danmark, June, 2005.
Cao, Cong. “ Zhongguancun and China’s High-Tech Parks in Transition: Growing Pains or Premature Senility?” Asian Survey, vol. 44, no. 5 (2004): 647-668.
Capua, Macro 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China”, The Sixth ISODARCO Beijing Seminar on Arms Control, Shanghai, 1998.
Gilboy, George J. “The Myth Behind China’s Miracle,” Foreign Affairs, vol. 83, no.4, 2004.
Jolly, Dominique R.” Bartering technology for local resources in exogamic Sino-foreign joint ventures,” R&D management, vol.34, no. 4 (2004): 389-406.
Kennedy, Scott.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tandard Coalitions: Explaining China’s Involvement in High- Tech Standards Wars,” Asia Policy, no. 2 (2006): 41-62.
Kun, Chen. and Kenney, Martin.“Universities/Research Institutes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The Cases of Beijing and Shenzhen,” BREI Working Paper, no. 168 (2005).
Lan, Xue.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china’s innovation system reform: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14, (1997): 67-81.
Leydesdorff, Loet and Guoping, Zeng. “University- Industry- Government Relations in China: An emergent 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 Industry& Higher Education, vol. 15, no. 3 (2001): 179-182
Linden, Greg. “China Standard Time: A Study in Strategic Industrial Policy,” Business and Politics, vol. 6 (2004): 1-26
Lundin, Nannan.and Serger, Sylvia S. “Globalization of R&D and China Empirical Observation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no. 71(2007)
Motohashi, Kazuyuki .“R&D of Multinationals in China: Structure, Motivation and Regional Difference,” Tokyo: RIETI discussion paper, (2006)
Motohashi, Kazuyuki. “China’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Reform and Growing Science Industry Industry Linkage,” Asian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vol. 14, no. 2, (2006): 49-65.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Reviews of Innovation Policy China Synthesis Report. Paris: OECD, 1997.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Outlook 2006. Paris: OECD, 2006.
Popper, Steven W, Wagner Caroline S. New Foundations for Growth: The U.S. Innovation System Today and Tomorrow. Arlington: RAND, 2002.
Shulin, Gu. and Lundvall, Bengt-Ake. “China’s innovation System and the Move Toward Harmonious Growth and Endogenous Innovation,” DRUID Working Paper, 2006.
Sigurdson, Jo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 China,” The European Institute of Japanese Studies, Working Paper no.195.(2004)
Suttmeier, Richard P. “A New World in the Making?” Strategic Asia 2004-05, (2004): 457-492.
Suttmeier, Richard P. and Xiangkui, Yao. “China’s Post-WTO Technology Policy: Standard, Software,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Techno-Nationalism,” NBR Special Report, no.7, 2004.
Suttmeier, Richard P.and Xiangkui, Yao. and Zixiang, Tan. “Standard of Power? Technology, Institution, and Politic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Standards Strategy,” NBR Special Report, no.7 (2004).
The 2006 Economic Growth Forum. “Innovation and China’s Economic Future,” China Center For Economics and Business, vol. 2, no. 1 (2007)
Wilsdon, James, Keeley, James. China: The Next Science Superpower? London: DEMOS, 2007.
Xielin, Liu. and White, Steven. ”Comparing Innovation Systems: a Framework and Application to China’s Transition Context,” Research Policy, vol. 30, (2001): 1091-1114.
Xielin, Liu.and Lundin, Nannan. “Toward a Market-based Open Innovation System of China,”Global Academy.(2008).
Xinxin, Kong. “Corporate R&D in China: The Role of Research Institutes,” Working Paper, no. 179(2006)
Yun-chung, Chen. “The Limit of Brain- Circulation: Chinese returnees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Beijing,” Center on China’s Transnational Relation Working Paper, no.15 (2005)
Zedtwitz, Maximilian von. “Managing foreign R&D laboratories in China,” R&D Management, vol. 34, no. 4, (2004): 439-452.

(三) 網站
Dickie, Mure. “China’s challenge change the rule of the game”, FT.com site, 2005/10/18.
Ford, Peter. “China ready to leap from industrial to information-age economy”, csmonitor.com, 2007/09/05.
Lynton, Nandani. “China’s innovation Barriers”, Business Week Online, 2006/12/18.
OECD, “Further reforms would boost innovation in China, say OECD”, OECD, 2007/08/27.
OECD, ”China will become world’s second investor in R&D by end of 2006 , find OECD”, OECD, 2006/04/12.
Segal, Adam. “The Civilian High-technology Economy: Where is it heading?”,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06/03/16.
Wikipedia, “Innovation”, Wikipedia, 2007/11/26.
World Economic Forum,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7-2008,” World Economic Forum,2008/6/3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