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4109-14330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4109-143302
論文名稱
Title
施梅樵及其漢詩研究
The research about Shi Mei-qiao and his Chinese poetr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58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9-07-2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9-09-04
關鍵字
Keywords
捲濤閣詩草、日治時期、漢詩、施梅樵、鹿江集
Shi Mei-qiao, Volume Tao Chinese style pavilion Draft poem, the Japan rule, Deer-Jiang collection of poems, Chinese poetr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91 次,被下載 583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9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5836 times.
中文摘要
本論文以施梅樵(1870∼1949)生平經歷及其漢詩創作進行主題性研究。全文除首章緒論與末章結論之外,分別鋪陳為生平家族考述、詩壇交遊網絡、文獻搜錄鑑別、文本綜觀類論、特色主題探析五大主述系統。並廣求佚作詩友,分別製成:附錄一「施梅樵佚作彙編」與附錄二「施梅樵往來詩友題名錄」。分述摘要如下:
第二章生平家族考述。經文獻閱讀與田野調查綜合整理獲致寶貴資料。其要者如:一、訪得施梅樵位於鹿港的可能住宅,是位於大有街的一棟古宅。目前雖已經破損不堪居住,然其輪廓尚在。二、梅樵家族四代成員(自其父至其孫)的家世背景,透過戶籍記載,建構對詩人家世與生平的真實認識。三、陸續獲致與梅樵有關的寶貴相關文獻,提供足與書面互補的難得文獻。
第三章詩壇交遊網絡。耙梳施梅樵於臺灣詩壇的交遊網絡,釐清在詩社詩會與書房教學二大主脈下並進,累積出一代詩壇祭酒的地位。他同遺老們往來,以漢文教學為業,又勤走於各詩社之間,廣結詩界因緣,交織成其個人在詩壇上的人際網絡,藉此而推廣與傳承其延續漢文的理想。並以其參與的活躍與創作的質量,在整體臺灣詩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梅樵藉由與地方詩社之間頻繁的聯繫互動,以及在歷次全島性詩歌聯吟會中的屢屢膺任詞宗,在臺灣詩壇具有重要的地位。藉由本章反映出日治時期臺灣詩壇為數眾多的民間詩人與詩社,為善不辭其小地結合群體,超越個人,透過漢詩書寫生活化、社群網絡緊密化的建構與加強,展現高昂的堅韌意志,成就了傳統詩歌在臺灣的巔峰發展。
第四章文獻搜錄鑑別。秉持著踏實知見的態度,不厭其煩地進行施梅樵文學文獻的外部與內部鑑別,為文本分析奠定可靠基礎。筆者搜尋施梅樵相關的文獻,尤重文學史料。其知見者含出版/刊與佚作二項。對前者進行版本優劣考察,因知梅樵傳世代表作《捲濤閣詩草》與《鹿江集》在編輯與校勘對等方面,都存在著相當大的修正空間,本論文彙製《捲濤閣詩草》、《鹿江集》之「正誤表」,可為明證。此一事例也突顯出現存臺灣古典文學界文本鑑別的必要性。其佚作亦夥,搜尋所得已彙入本論文附錄一、「施梅樵佚作彙編」,其未得者尚待日後機緣。
第五章文本綜觀類論。提出施梅樵重要詩觀:其一、著作的價值意義,正乃是名山大業,千秋盛事。施梅樵重視歷史評價,也以鄭重的態度創作,勤於鍛鍊。其二、創發的重要推力在於江山之助,並側重神重於形。施梅樵自覺到江山勝景在其創作靈感啟發上的重要性。進一步強調了寫景貴在「傳神」,反對「文貴形似」,主張「神重於形」。再者,施梅樵漢詩風格轉變,可區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大階段。早期施梅樵才氣充沛,詩風偏豔。至中期激變而趨向於悲慨風格。晚期筆觸雙軌並出,其一脈仍延續原來的悲慨風格,另一脈則多見淺直明切,展現出簡淡的風格。一生的漢詩創作可推《捲濤閣詩草》為巔峰之作,較能代表其天分才氣與後天學力雙成就。
第六章特色主題探析。施梅樵一生寫作主題廣泛,而特色主題在遺民傷痛、賡和酬唱、風月沈醉、遊仙寓託四者。而這也同樣為日治時期臺灣詩人們的常見寫作,此四大文學主題可謂為兼具個別性與普遍性,同顯時代性與社會性。其一,遺民傷痛是施梅樵文學的靈魂主調,他終其一生不曾釋懷,梅樵承先啟後,在臺灣遺民文學史上具有鮮明的形象,因此可謂為典型的遺民詩人。其二,賡和相酬是施梅樵詩歌書寫中的常態形式,藉此溝通文人,聯絡聲氣,是結合群體意志的一種時代表徵,是推進社交聯誼與文化使命的交集。其三,風月沈醉是施梅樵文學書寫的療癒靈泉,詩人天賦的爛漫性格寄託在風月裡,得到身心的撫慰與舒展,並激發詩歌的創作。其四、詩人藉遊仙重構理想世界,發舒壓抑的自我情志,寄託對土地強烈的眷懷與期待,暗諷強權高壓,並慰藉了對自在遨遊,富足溫柔生活的深層渴望。
附錄一「施梅樵佚作彙編」。全面廣求各報章書冊,集中分散各處的詩、詞、文、聯等作品。在比較現存別集《捲濤閣詩草》與《鹿江集》之後,去其重複者,遂編為本論文附錄一、「施梅樵佚作彙編」。合計達到647題922篇/首,這是目前為止對施梅樵作品最完整的一次呈現,可以大大地補充已經出版的兩冊別集的不足,更全面地反映其寫作成果。筆者採用編年的方式編輯,藉以忠實呈現施梅樵的漢詩寫作軌跡。
附錄二「施梅樵往來詩友題名錄」。條陳與施梅樵往來的廣大詩友群像。其一乃彙錄施梅樵弟子群像達101位(見第三章),反映其桃李有成;其二、完成附錄二、「施梅樵往來詩友題名錄」,梳理施梅樵諸詩友達491人,條錄其彼此間往來之詩作名目,具體而踏實地攤現施梅樵在傳統詩壇的交遊網絡實況。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施梅樵及其漢詩研究 目 次

圖像集……………………………………………………-1-

第一章 緒 論……………………………………………0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001
第二節 研究方法…………………………………………002
第三節 研究素材與文獻回顧………………………………004

第二章 生平家族考述……………………………………015
第一節 生卒與字號………………………………………015
一、生卒…………………………………………………015
二、字號…………………………………………………016
第二節 家族………………………………………………022
一、先祖…………………………………………………022
二、父母…………………………………………………023
三、兄弟…………………………………………………027
四、妻妾…………………………………………………028
五、子孫…………………………………………………029
第三節 教育養成…………………………………………034
一、親族家教……………………………………………034
二、學校教育………………………………………………038
第四節 從業與遷徙…………………………………043
一、幼年到青年時期——鹿港與泉州之間的家族生活…………045
(一)鹿港故居…………………………………………045
(二)晉江祖居…………………………………………046
二、壯年時期——潛居彰鹿…………………………………047
(一)鹿港笠雲草堂……………………………………047
(二)彰化南門(1907∼1908)…………………………048
三、中年時期——設帳各地,開業中臺…………………………048
(一)草屯街(1911)……………………………………048
(二)嘉義雙溪口(1915∼1916)…………………………048
(三)葫蘆墩(1916∼1921)……………………………049
(四)大墩醉墨軒(1916∼1923)…………………………050
(五)臺南港町…………………………………………051
四、晚年時期——定居彰化…………………………………051
(一)彰化西門…………………………………………052
(二)彰化東門…………………………………………052
(三)彰化南郭…………………………………………052
(四)彰化孔廟…………………………………………053
五、其他從業………………………………………………053
(一)書法家……………………………………………053
(二)報社記者…………………………………………054
(三)土地仲介…………………………………………055

第三章 詩壇交遊網絡…………………………………079
第一節 詩壇交遊網絡綜觀…………………………………079
一、出生年代………………………………………………079
二、地域 …………………………………………………080
(一)中部地區…………………………………………080
(一)北部地區…………………………………………081
(一)南部地區…………………………………………081
(一)東部地區及離島……………………………………082
三、非臺籍人士 ……………………………………………082
四、重要詩友例舉 …………………………………………084
(一)黃拱五……………………………………………085
(一)陳子敏……………………………………………086
第二節 全島聯吟大會…………………………………087
一、日治時期全島詩人聯吟大會的發展概況……………………087
二、從全島詩人聯吟大會看施梅樵的詩壇活動…………………092
(一)總督府聯吟詩會座上賓 ……………………………092
(二)詩社主催全島聯吟歷任詞宗…………………………092
(三)《詩報》長期顧問 …………………………………094
第三節 地方詩社吟會……………………………………096
一、日治時期臺灣詩社吟會發展的背景…………………………096
二、從詩社吟會看施梅樵的詩壇活動…………………………097
(一)就分區數量來看……………………………………102
(二)就活動型態來看……………………………………103
三、詩社區域連結的縮影——施梅樵與中部詩壇………………106
(一)個別詩社的參與……………………………………106
(二)以櫟社為中心的詩壇網絡……………………………112
四、詩社參與的典型——施梅樵與興賢吟社、菱香吟社……………118
(一)興賢吟社…………………………………………118
(二)菱香吟社…………………………………………124
第四節 漢詩教學………………………………………128
一、教學類型………………………………………………128
(一)書房教學…………………………………………128
(二)夜學……………………………………………130
(三)詩社指導………………………………………131
(四)入門教授…………………………………………132
(五)機關學校教席……………………………………132
(六)詩妓教讀…………………………………………133
二、弟子名錄…………………………………………134
三、為人師表的教育風範……………………………………139
(一)以民族精神為教育主旨……………………………139
(二)鼓舞詩社詩教,傳承漢學薪火………………………143

第四章 文獻搜錄鑑別……………………………………147
第一節 著作知見考………………………………………147
一、創作集………………………………………………148
(一)《捲濤閣詩草》…………………………………148
(二)《鹿江集》 ………………………………………151
(三)《梅樵詩集》……………………………………155
(四)《施梅樵先生書帖》………………………………156
二、編定著作………………………………………………157
(一)《邱黃二先生遺稿合刊》…………………………157
(二)林植卿著,施梅樵刪定《寄廬遺稿》………………158
三、倡辦報刊…………………………………………159
(一)《孔教報》………………………………………159
(二)《臺灣詩學》………………………………………161
四、未刊稿………………………………………………162
第二節 文獻輯佚與異文校勘………………………………163
一、文獻輯佚………………………………………………164
(一)手稿墨寶…………………………………………164
(二)報章期刊…………………………………………169
(三)總集……………………………………………170
(四)個人書寫…………………………………………171
二、異文校勘………………………………………………172
(一)輾轉譌誤…………………………………………174
(二)異體字………………………………………180
(三)詳略有別…………………………………………181
(四)修辭變化…………………………………………183

第五章、文本綜觀類論 ………………………………213
第一節 詩觀…………………………………………131
一、著作的價值意義——名山大業,千秋盛事……………………213
(一)繼承傳統價值 ……………………………………215
(二)現實環境衝擊 ……………………………………215
二、創發的重要推力——江山之助,神重於形……………………217
(一)以少總多,情貌無遺…………………………………218
(二)善於適要,抓住特色…………………………………219
第二節 創作分期與風格轉變………………………………220
一、早期 …………………………………………………220
二、中期 …………………………………………………221
三、晚期 …………………………………………………224
第三節 多元體式與主題…………………………………226
一、多元體式,展現旺盛的創作活力……………………………226
(一)古體詩……………………………………………226
(二)近體詩……………………………………………227
(三)對聯 ……………………………………………227
(四)詩鐘 ……………………………………………227
(五)竹枝詞 …………………………………………228
(六)別體詩 …………………………………………228
(七)附記:其他文體 ……………………………………229
二、多元主題,抒寫波盪的遭遇見聞……………………………230
(一)抒情詠懷 …………………………………………230
(二)詩友酬唱 …………………………………………232
(三)慶弔贈別 …………………………………………232
(四)寫實諷諭 …………………………………………232
(五)詠物寄託 …………………………………………233
(六)奇幻遊仙 …………………………………………234
(七)附記:現代化 ……………………………………235

第六章、特色主題探析………………………………………237
第一節 棄地遺民書寫……………………………………237
一、臺灣的遺民與遺民文學傳統淵源…………………………238
(一)南明遺民…………………………………………239
(二)割臺遺民…………………………………………239
二、施梅樵的遺民意識淵源…………………………………240
(一)文化傳統的內在宿緣………………………………241
(二)時勢逆變的外在衝擊………………………………243
三、施梅樵遺民文學的主題分析………………………………244
(一)強調持節耐冷的風骨………………………………245
(二)寄託隱逸安貧的嚮往………………………………246
(三)抒發清廷割臺的滄桑………………………………248
(四)批判日本治臺的暴虐………………………………250
四、小結…………………………………………………252
第二節 賡和酬唱書寫……………………………………253
一、日治時期賡和風氣的興起背景與時代意義…………………253
(一)詩言志——春秋亡而後詩作…………………………253
(二)詩可以群——文人群的階層化、社團化………………255
(三)遊藝社交——溝通聲氣的橋樑………………………256
(四)報紙文宣——新興傳媒的催化………………………257
二、賡韻形式分析…………………………………………258
三、賡和群組分析…………………………………………262
(一)和己作………………………………………262
(二)和古人詩………………………………………263
(三)和今人詩………………………………………265
四、〈秋日書感〉唱和析論……………………………………270
(一)施梅樵〈秋日書感〉析論……………………………270
(二)次韻和詩析論……………………………………272
第三節 風月經驗書寫……………………………………279
一、寫作背景分析………………………………………281
(一)日治時期的風月時尚……………………………281
(二)詩人的現實生活經驗………………………………282
二、題材分類與寫作手法……………………………………284
(一)懷人酬贈…………………………………………284
(二)兒女情懷………………………………………288
三、書寫角度與情感意涵分析………………………………290
(一)記錄自我經驗,放懷醇酒與美人,尋求遁世慰藉………290
(二)揣摩女性心境,書寫感情與身世,並託情以喻己………292
四、小結…………………………………………………293
第四節 遊仙寓託書寫 ………………………………………294
一、基礎的廓清 ……………………………………………295
(一)「小遊仙」溯源 ……………………………………295
(二)道人遊仙?文人遊仙? ……………………………296
二、詩歌內容的架構分析 ……………………………………297
(一)遊仙路線 …………………………………………297
(二)仙境 ……………………………………………298
(三)人物 ……………………………………………299
三、詩歌意象的形式分析 ……………………………………301
(一)景觀物像 …………………………………………301
(二)人物事典 …………………………………………302
四、詩歌意涵的內在分析 ……………………………………304
(一)咫尺蓬萊,天外仙鄉——現實世界的理想重構…………304
(二)天上人間,仙境風月——紅塵生活的投射與美化 ………305
五、小結 …………………………………………………307

第七章 結論………………………………………………309

參考書目……………………………………………………313

附錄一:施梅樵佚作彙編…………………………………………-1-
附錄二:施梅樵往來詩友題名錄……………………………………-1-

表格:
表2-1:《詩報》所見天鶴、可白詩作彙錄 …………………………019
表2-2:施健甫詩初輯…………………………………………030
表2-3:施梅樵戶籍遷移歷程表…………………………………044
表2-4:施梅樵年表……………………………………………056
表3-1:施梅樵與非臺籍人士詩作集錄…………………………082
表3-2:施梅樵往來詩文排行表………………………………084
表3-3:全島聯吟大會彙覽表……………………………………089
表3-4:昭和3-12年全島聯吟大會歷次詞宗名錄暨膺任次數統計表 …094
表3-5:《詩報》創刊號顧問與全島聯吟大會詞宗比對表……………095
表3-6:梅樵往來全臺詩社吟會知見錄……………………………098
表3-7:梅樵往來全臺詩社分計表…………………………………102
表3-8:梅樵參與興賢吟社活動一覽表……………………………118
表3-9:梅樵參與菱香吟社活動一覽表……………………………125
表4-1:《孔教報》卷期一覽表……………………………………159
表4-2:施梅樵致詹作舟、徐見賢詩作佚刊一覽表 ………………165
表4-3:《水竹居主人日記》中記載施梅樵一覽表……………………172
表4-4:《捲濤閣詩草》正誤表……………………………………187
表4-5:《鹿江集》正誤表…………………………………………189
表4-6:《捲濤閣詩草》詩歌出處彙錄表……………………………192
表4-7:《鹿江集》詩歌出處彙錄表…………………………………195
表4-8:《捲濤閣詩草》詩題歧異對照表……………………………206
表4-9:《鹿江集》詩題歧異對照表………………………………208
表6-1:日治初期(1895-1905)臺灣詩社一覽表……………………256
表6-2:施梅樵依韻詩與用韻詩韻字檢覈表…………………………260
表6-3:異體異韻異題唱和例……………………………………267
表6-4:和梅樵詩作韻要例簡表……………………………………268
表6-5:施梅樵〈秋日書感〉及次韻代表三家詩………………………276
表6-6:施梅樵〈秋日書懷〉唱和記錄表……………………………27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壹、施梅樵作品(依出版年代序列)
施梅樵《捲濤閣詩草》,臺南:著者印行,大正15年(1926)2月。
施梅樵《施梅樵先生書帖》,彰化:楊英梧,大正15年(1926)6月。
施梅樵《孔教報》(1936.10.16-1938.12.25),彰化市:孔教報出版會。
施梅樵編,黃拱五校正《邱黃二先生遺稿合刊》。臺中州:株式會社東亞書局,昭和17年(1942)11月。
施梅樵主編《臺灣詩學叢刊》第一、二輯(1948.10.10-11.31),彰化北斗鎮:臺灣詩學研究會刊行。
施梅樵,施廉(讓甫)輯《鹿江集》,彰化:故施梅樵先生遺著出刊委員會,1957年。
施梅樵《梅樵詩集》(收《捲濤閣詩草》與《鹿江集》二種),臺北市:龍文出版社,2001年6月。
林植卿遺著,施梅樵刪訂《寄廬遺稿》。臺北市:龍文出版社,2001年6月。

貳、早期報紙雜誌(依發行年代序列)
《臺灣日日新報──漢珍 / ゆまに清晰電子版》(1896.6.17-1944.3.31),臺北市:漢珍數位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
《臺南新報》(1899.6-1944.3),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藏微捲。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5.7.1-1937.4.1),臺北市:漢珍數位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
《臺灣文藝叢誌》(1919-1926)影印本,臺中:臺灣文社。
《大冶吟社課卷》第二∼四號(1922.11、1922.12.28後、1923.1)原刊本,鹿港:大冶吟社。鹿港民俗文物館典藏。
《三六九小報》(1930.9.9-1935.9.6)影刊本,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78年。
《詩報》(1930.10-1944.9)影印本,基隆市:詩報社。
《風月》、《風月報》、《南方》影刊本(1935.5-1943.10),臺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1年6月。
洪寶昆編《瀛海吟草》天、地、人集(1952.10、1952.12、1953.2)原刊本,彰化:詩文之友社。

參、專書
一、臺灣文獻叢刊(依叢刊編號序列)
藍鼎元《東征集》,臺灣文獻叢刊第12種。
施琅《靖海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13種。
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臺灣文獻叢刊第27種。
王松《臺陽詩話》,臺灣文獻叢刊第34種。
吳德功《施案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47種。
洪棄生《瀛海偕亡記》,臺灣文獻叢刊第59種。
傅錫祺編《櫟社沿革志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70種。
黃典權《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灣文獻叢刊218種。
盧若騰《島噫詩》,臺灣文獻叢刊第245種。
洪棄生《寄鶴齋選集》,臺灣文獻叢刊第304種。

二、總集(依出版年代序列)
唐景崧編《詩畸》,光緒19年(1893)原刊,民國71年(1982)端午節(北區)臺灣史蹟源流研究會影印重刊。
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編《壽星集》,大正5年(1916)3月。
鷹取田一郎編《新年言志》,大正13年(1924)4月。
豬口安喜編《東閣倡和集》,臺北:編者印行,大正16年(1927)11月。
李城編《大安港遊記》,臺中州:編者印行,昭和6年(1931)3月。
曾笑雲編《東寧擊缽吟前集》,臺北:陳鐓厚。昭和9年(1934)3月。
許天奎《鐵峰山房唱和集》(含《鐵峰詩話》),臺中州:博文社印刷商會,昭和9年(1934)6月。
曾笑雲編《東寧擊缽吟後集》,臺北:陳鐓厚。昭和10年(1935)6月。
賴子清編《臺灣詩醇》。臺北:編者印行,昭和10年(1935)6月。
黃溥造編《興賢吟社百期詩集》,臺中州員林街:興賢吟社,昭和12年(1937)1月。
黃洪炎編《瀛海詩集》,臺北市:臺灣詩人名鑑刊行會,昭和15年(1940)12月。
賴子清編《臺灣詩海》。臺北:編者印行,1954年3月。
洪寶昆編《現代詩選•第一集》。彰化:詩文之友社,1967年1月。
賴和等《應社詩薈》,彰化:應社,1970年5月。
洪寶昆、施少峰合編《現代詩選•第二集》。彰化:詩文之友社,1971年11月。
賴子清編《臺海詩珠》。臺北:編者印行,1982年5月。
陳漢光編《臺灣詩錄》,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年6月再版。
《翰墨飄香-南投縣立文化中心典藏臺灣先賢書法作品集》,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1992年6月。
《承先啟後,縱橫百年-南投縣前輩美術家專輯》,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1月。
梁基德編《清翰林等科舉名家墨跡藏珍》,彰化福興鄉:編者印行,2001年7月再版。
《臺灣早期書畫專輯》,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3年12月。
施懿琳主編《全臺詩》,臺南:臺灣國家文學館,2004年2月。
黃志農編《彰化縣先賢書畫專集》,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2004年。
吳福助、黃哲永主編《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年8月。

三、別集(依出版年代序列)
林寶鏞《林克宏(1858∼1925)書信總集》手稿影本。
陳子敏(1887∼1944之後)《挹香山館勉之吟草》手稿影本。
施讓甫(1900∼1967)《讓甫詩抄》手稿影本。
黃拱五《拾零集文詩合編》,臺南:編者印行,1942年。
許劍漁、許幼漁著、許常安編輯《鳴劍齋遺草》,高雄:大友書局,1960年9月。
施性澄《靜遠樓詩集》,臺北:編者印行,1960年12月。鹿港民俗文物館典藏。
王叔潛著、王君碩編輯《培槐堂詩集•王老夫子叔潛公略歷》,豐原:培槐堂詩集出版委員會,1962年11月。
施性湍《雪濤齋詩集》,臺中:施少峰,1970年2月。鹿港民俗文物館典藏。
林玉書《臥雲吟草》,高雄:高雄市壽山醫院,1972年9月初版。
宋•鄭思肖《鐵函心史》。臺北:老古文化公司,1981年。
梁章鉅《歸田瑣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陳亮集》,臺北:漢京圖書出版公司,1983年。
林荊南《芥子樓詩稿》,彰化:中國詩文之友社,1989年9月。
林承郁《盟鷗閣詩鈔》,臺中:大社會文化事業出版社。1991年2月。
陳黃金川著《正續合編金川詩草》,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2年10月初版。
曾文新《了齋詩鈔》,臺北:龍頭山房,1991年12月。
林耀亭《松月書室吟草》,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年。
洪棄生《洪棄生全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5月。
施士洁《後蘇龕合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年。
莊幼岳《紅梅山館瑣稿》,臺北:編者印行。1995年8月。
施懿琳編《周定山作品選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7月。
王梓聖《王梓聖詩集》,南投:作者家屬出版,1997年2月。
張深切《張深切全集》,臺北:文經出版社,1998年1月。
黃美鵝、詹雅能編《梅鶴齋吟草》,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6月。
林鍾英《梅鶴齋吟草》,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6月。
施懿琳編《林荊南作品選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12月。
龔顯宗編《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12月。
張麗俊著、許雪姬等解讀《水竹居主人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8月。
張瑞和編《徐見賢詩集》,永靖鄉: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2001年8月。
張瑞和主編《詹作舟全集》,彰化永靖鄉:詹作舟全集出版委員會,2001年11月。
黃遵憲著,吳振清、徐勇、王家祥編校《黃遵憲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吳福助、楊永智編《王少濤全集》,臺北縣: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4年12月。
龔顯宗編校《則修先生詩文集》,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04年12月。
龔顯宗編校《則修先生詩文集續編》,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05年12月。
楊爾材《近樗吟草]》,臺北:龍文出版社,2006年5月。
陳素雲主編《林維朝詩文集》,臺北:國史館,2006年11月。
吳智雄編《楊乃胡先生詩集》,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06年12月。
林翠鳳主編《洪寶昆詩文集》。彰化市:彰化縣詩學研究協會,2007年6月。

四、方志史傳(依出版年代序列)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士紳列傳》,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大正5年(1916)4月。
林進發《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眾公論社,1934年10月四版。
廖漢臣纂修《臺灣省通志稿•學藝志•文學篇》,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9年6月。
洪敏麟主編《草屯鎮志》,南投草屯:草屯鎮志編纂委員會,1986年12月。
曾慶國主編《埔心鄉志》,彰化埔心:埔心鄉公所,1993年。
白棟梁主編《鳥榕頭與它的根──太平市誌》,臺中太平市:太平市公所。1997年1月。
陳熙揚撰《彰化市志•人物志》,彰化:彰化市公所,1997年8月。
張德南撰《新竹市志.人物志》,新竹:新竹市政府,1997年12月。
邱奕松主編《朴子市志》,嘉義縣:朴子市公所,1998年2月。
陳哲三主編《集集鎮志》,集集:集集鎮公所,1998年6月。
黃典權《臺南市志•人物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3月。
張勝彥主編《臺中市史》,臺中市:臺中市政府,1999年。
戴瑞坤撰《鹿港鎮誌•藝文篇》,彰化鹿港:鹿港鎮公所,2000 年6月。
吳文星撰《鹿港鎮志•人物篇》,彰化鹿港:鹿港鎮公所,2000年6月。
洪麗完主編《二林鎮志、人物志、洪以倫傳》,彰化:北斗鎮公所,2000年。
賴彰能撰《嘉義市志.人物志》,嘉義:嘉義縣政府,2004年11月。
丁崑健撰《斗六市志•人物志》,雲林:斗六市公所,2006年9月。
林政三、許惠玟編《臺灣瀛社詩學會會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10月。
肆、研究論述(依出版年代序列)
連橫《臺灣詩乘》,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5年6月。
李漁叔《三臺詩傳》,臺北:學海出版社,1976年。
程玉凰《嶙峋志節一書生——洪棄生及其作品考述》,臺北:國史館,1977年5月。
游子六《詩法入門》,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6月再版。
《增廣詩韻集成》,臺南:大夏出版社,1984年3月。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5年8月初版二刷。
華諾文學編譯組編《文學理論資料匯編》,臺北:華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10月臺一版。
羅伯•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顏美婷編譯《文藝社會學》,臺北:南方出版社,1988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市:三民書局,1989年3月十版。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0年5月。
嚴明《中國名妓藝術史》,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2年8月。
盧嘉興(1918-1992)《臺灣研究彙集》影刊合訂本。
松浦友久著,孫昌武、鄭天剛譯《中國詩歌原理•詩與時間》,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邱奕松《樸雅詩存》,嘉義:嘉義縣詩學研究會,1994年2月。
潘樹廣《中國文學史料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12月。
許俊雅《臺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年之古典詩歌》,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4月。
施懿琳、楊翠主編《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5月。
趙以武《唱和詩研究》,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7年8月。
林文龍《臺灣中部的人文》,臺北:常民文化公司,1998年1月。
馮永華《彰化縣美術發展調查研究-書法篇》,彰化:彰化縣文化局,1998年4月。
江寶釵《嘉義地區古典文學發展史》,嘉義: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6月。
吳錦順主編《彰化百家詩品賞析》,彰化:彰化社會教育館,1998年。
吳福助《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年1月。
廖一瑾《臺灣詩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3月。
黃秀政《臺灣史志論叢》,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6月。
吳福助《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續編》,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1999年8月∼2000年7月。
林文龍《臺灣的書院與科舉》,臺北:常民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9月。
葉心潭《日治時期臺灣小學書法教育》,臺北:蕙風堂,1999年9月。
李世偉《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年。
吳毓琪《南社研究》,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
向山寬夫原著、 楊鴻儒、陳蒼杰、沈永嘉翻譯《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福祿壽出版社,1999年。
龔顯宗《臺灣文學家列傳》,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0年3月。
施懿琳《從賴和到沈光文-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0年6月。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年)》,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10月。
謝正光《清初詩文與士人交遊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邱旭伶《臺灣藝妲風華》,臺北:玉山社,2002年4月初版二刷。
林翠鳳等《暑期臺灣史研習營講義彙編》,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年7月。
張子文、郭啟傳撰文《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日據時期》。臺北市:國家圖書館,2002年12月。
林良哲《臺中公園百年風華》,臺中市:臺中市文化局,2003年12月。
《臺灣早期書畫專輯》。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3年12月。
麥青龠《日治時期臺灣出版書家墨跡研究》,臺北:麥氏國際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4月。
林正三著〈瀛社社史之整理纂修與研究〉,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文藝補助文學類,2005年4月。
廖振富《櫟社研究新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6年3月。
龔顯宗《臺南縣文學史》,臺南:臺南縣政府文化局,2006年12月。
陳培豐《「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6年。
龔顯宗《明七子派詩文及其論評之研究》,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9月。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11月。
余美玲《日治時期臺灣遺民詩的多重視野》,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8年2月。

伍、學位論文(依畢業年別序列)
王文顏《臺灣詩社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1979年碩士論文。
施懿琳《日據時期鹿港民族正氣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1985年碩士論文。
許俊雅《臺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1986年碩士論文。
麥鳳秋《臺灣地區三百年來書法風格之遞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所1988年碩士論文。
施懿琳《清代臺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1990年博士論文。
蘇秀玲《日治時期崇文社研究》,彰化師範大學中國文學教育所2001年碩士論文。
吳品賢《日治時期臺灣女性古典詩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2001年碩士論文。
陳光瑩《洪棄生詩歌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2年博士論文。
張淑玲《臺灣南投地區傳統詩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2003年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端然《日治時期瀛社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2003年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江啟綸《日治中晚期臺灣儒學的變異與發展─以《孔教報》為分析對象(1936~1938)》,成功大學臺文所2006年碩士論文。
王惠鈴《丘逢甲、「詩界革命」及其與日治時期臺灣傳統詩界的關係》,東海大學中文所2005年博士論文。
賴恆毅〈張麗俊及《水竹居主人日記》之文學作品研究〉,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所2006年碩士論文。
張瑞和《員林興賢吟社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所2007年碩士論文。
蘇麗瑜《鹿港書家王漢英及鹿港書壇》,明道大學國學所書法藝術組2007年碩士論文。

陸、期刊論文
一、期刊論文(依出刊年代序列)
賴子清〈古今臺灣詩文社(一)〉,《臺灣文獻》10卷3期,1959年9月。
賴子清〈古今臺灣詩文社(二)〉,《臺灣文獻》11卷3期,1960年9月。
林文龍〈鹿港詩人施梅樵〉,《臺灣風物》26卷4期,1976年12月。
施懿琳〈日據時期鹿港民族正氣詩的價值〉,《鹿港風物》2期,1986年5月。
施懿琳〈自甘冷落作頑民,誓死羞為兩截人---鹿港施梅樵及其詩〉,《鹿港風物》4期,1986年11月。
黃美娥〈日治時代臺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臺灣風物》47卷3期,1997年9月。
吳文星〈據時期臺灣書房教育之再檢討〉,《思與言》26卷1期,1998年5月。
林翠鳳〈黃金川《金川詩草•續編》原稿本的發現〉,《東方人文學誌》1卷1期,2002年3月。
余美玲〈鹿港詩人施梅樵詩歌探析〉,《國文學誌》第8期, 2004年6月。
吳彩娥〈志士之高歌──許夢青詠懷類詩歌析論〉,《國文學誌》第8期,2004年6月。
余美玲〈日治時期臺灣秋懷組詩探析〉,《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45卷,2004年7月。
林翠鳳〈田中蘭社百年史--一個區域文學史的史料建構實例〉,《東海中文學報》16期,2004年7月。
陳青松〈梅樵與陳其寅忘年之交〉,《臺灣文獻•別冊》22,2007年9月。

二、研討會/論文集論文(依發表/出刊年代序列)
周婉窈〈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1937-1945年)〉,收在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下》,臺北:玉山社,1996年。
施懿琳〈日治中晚期臺灣漢儒所面臨的危機及其因應之道─以彰化「崇文社」為例〉,收在《第一屆臺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市:成功大學中文系,1997年6月。
翁聖峰〈日據末期的臺灣儒學——以「孔教報」為論述中心〉,收在《第一屆臺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市:成功大學中文系,1997年6月。
施懿琳〈從張麗俊日記看日治時期中部傳統文人的文學活動與角色扮演〉,中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9月。
若林正丈, 吳密察主編《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播種者,2000年。
施懿琳〈臺灣文社初探──以1919-1923的《臺灣文藝叢誌》為對象〉。櫟社成立一百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01年1月28-29日。
吳彩娥〈古典書寫與主體性-施梅樵詩歌的一個考察〉,《中臺灣古典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縣文化局,2002年3月。
東海大學中文系主編《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2月初版一刷。
林翠鳳主編《臺灣旅遊文學論文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6月。
林翠鳳〈論洪寶昆與詩文之友〉,收在林翠鳳主編《洪寶昆詩文集》,彰化市:彰化縣詩學研究協會,2007年6月。
許俊雅〈櫟社詩人吳子瑜及其詩研探〉,收在《瀛海探珠──走向臺灣古典文學》頁86,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12月。
林翠鳳〈王友芬生平及其詩社活動初探〉,收在《大彰化地區漢詩專題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彰化市:彰化縣詩學研究協會,2008年6月15日。
《異時空下的同文書寫──臺灣古典詩與東亞各國的交錯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南市:成功大學文學院,2008年11月29-30日。

柒、網站資料庫(依首字筆畫序列)
「戶政電子博物館」,臺北市政府民政局:http://www.ca.taipei.gov.tw/civil/museum/world/system.html。
「日據時代調查簿名詞簡釋」,彰化縣和美鎮戶政事務所:http://www.homei.gov.tw/japan.htm
「《古今圖書集成》全文電子版」:http://140.117.120.61.ezproxy.lib.nsysu.edu.tw:8080/book/index.htm
「全唐詩檢索系統」:http://cls.hs.yzu.edu.tw/tang/Database/index.html
「走讀臺灣」,國家圖書館:http://www.tccgc.gov.tw/report/Taichung/ecology/terrain/terrain-6.htm。
「杜香國文書數位典藏」,網址:htt頁://140.109.184.100/Du/intro03_4.htm
呂明純〈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日據時期臺灣藝旦的文化傾向及其影響〉:http://www.srcs.nctu.edu.tw/cssc/essays/10-2.pdf
「黃冠雲的影音」部落格:http://blog.xuite.net/hhaw3710。
「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http://cls.hs.yzu.edu.tw/twp/c/c02.htm
「道教文化資料庫」:http://www.taoism.org.hk/default.htm
「網路古典詩詞雅集」:http://www.poetrys.org/phpbb/viewtopic.php?t=7816&sid=c75ccf35e1802a43ef1228bc7c6f080d。
「線上典藏數位系統」,彰化縣文化局:http://art.bocach.gov.tw/suggest/index5.asp?id=697
「《臺灣日日新報》影像資料庫」,漢珍數位圖書出版公司:http://www.tbmc.com.tw/tbmc2/cdb/intro/Taiwan-newspaper.htm
「臺灣漢詩數位典藏資料庫」,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http://www.literaturetaiwan.idv.tw/poetry/04/04_02/04_02_01.htm
「數位典藏聯合目錄」,國家文化資料館:http://catalog.ndap.org.tw/dacs5/System/Main.jsp。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