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5101-164830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5101-164830
論文名稱
Title
柴山開發保育公眾參與決策中民間團體角色與觀點之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7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1-06-0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1-09-05
關鍵字
Keywords
澄題結構、公共性、雙動員理論、名義群體技術法、公眾參與
Problematique, Nominal Group Techniqu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13 次,被下載 3767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1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767 times.
中文摘要
公民社會時代,公眾由下而上參與公共事務,由於多元價值的觀點,使許多事務出現渾沌現象,而政府失靈現象業使公共財與環境管理產生極大紛爭,與期待落差過大,高雄都會象徵的柴山發展策略未定位亦使公眾參與失序,民間團體角色多元分歧,公共性受到質疑,本研究採名義群體技術法將紛擾澄清,將問題結構化,找出使卑劣化因果關係,將之立體化架構化.以團體名義將利基不同團體召集進行互動整合,驗證溝通互動之可能性,以共同推展結構性不良公共問題得以解決.本研究是團隊合作共同完成.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柴山開發保育公眾參與決策中民間團體角色與觀點之研究
目 錄
謝誌 授權同意書 論文考試委員審定書
論文中文摘要關鍵詞
緒 言:政府再造議題與公正參與環境公共管理機制
第壹篇 研究動機目的範圍限制
壹、 研究動機:
貳、 本研究的重要性
參、 研究欲達成之目的如下:
肆、 研究背景
伍、 研究範圍與限制
陸、 採用NGT的風險性
柒、 小 結
第貳篇:文獻回顧
第一部分:公民文化影響公眾參與探討
壹:市民社會公民德性論述之探討
貳. 公民參與公共利益探討
參、公民文化與公眾慨念回顧
第二部:分政府失靈與互動管理策略
壹:政府失靈現象結構特徵
貳:社會學習與公共論述為何需採取互動管理策略工具
参:政策論述與柴山議題管理探討
肆:民眾參與的技術與相對的效果
第三部份柴山公園都市空間探討的內涵
壹:台灣環境的歷史與空間議題
貳:草根民主的可能性:台灣的市民城市浮現及其弱點
參:高雄都市發展的社會結構變遷風貌
肆:高雄都市化變遷的過程
第參篇:柴山議題現況
壹:綠色活動的註記與詮釋:高雄之寶柴山大事紀
貳:政府管理無效與軍方保守勢力失靈現象
參:評論台灣生態研究中心『柴山自然公園綱要計畫』
肆:柴山文化促進委員會規劃介與評論
伍:龔重林碩士論文評述
陸:賦予綠色參與使命及呈顯意義
第四篇:團體決策問題與互動管理
壹:個人決策團體決策問題
貳:互動管理的必要性探討
參:互動管理理論介紹
一.名義群提及技術法(NGT)
二.詮釋結構模型(ISM)
三.澄題結構(PROBLEMATIQUE)

第五篇.研究設計規劃架構流程實證
壹:研究架構設計
貳:研究假設
參:研究流程
肆:研究實證過程
一如何進行研究
二研究實證過程
(一)互動管理規劃階段
(二)設計問卷
(三)準備演練互動管理過程
(四)計劃階段成果紀錄
(伍)互動管理互動階段
5.1.第一次互動召集
5.1.1.實施第一次問卷調查
5.1.2.第一次互動紀錄
5.2.第二次互動紀錄
5.2.1.實施第二次問卷調查
第六篇.互動管理追蹤階段
6.1.追蹤研究流程紀錄
6.2.問卷分析
6.3.SPSS操作
6.4.T-test
6.5.One Way ANOVA
第七篇.結論與建議:
壹:公眾參與之民間團體角色
貳:柴山運動的後續課題
附錄:
1.各類圖表
2.問卷調查題目
3.問卷調查分析
4.中英文獻參考書籍作者清單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壹、中文部份
1. 石滋宜,行政革新.人人革心:民國86年,人力發展,第41期,頁36-42。
2. 丘昌泰:《剖析我國公害糾紛》,台北:淑馨,1995。
3. 史美強,「公共組織再造之理論基礎」,研考報導(38)。民86年3月。
4. 江明修,「公共行政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6年。
5. 江明修,再造公民性政府,地方自治與國家發展研討會發表論文。台北:五南:民86年11月。
6. 江岷欽,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變遷之研究:美國政府公務組織合併之實徵分析 (博士論文,1990年美學術研究學會紐約東北年會傑出論文)
7. 江岷欽,組織分析;民國84年,台北:五南圖書
8. 江岷欽,公共組織理論;民國85年,台北:空中大學
9. 江岷欽比較地方自治;民國86年,台北:商鼎文化
10. 江岷欽、林鍾沂。公共組織理論。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民84年。
11. 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行政學。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民84年。
12. 吳瓊恩。行政學。台北市:三民書局。民86年。
13. 丘昌泰1995,公共政策:當代科學理論之研究,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4. 王鴻楷1999,理性或理想性?─現階段台灣規劃專業的歷史任務。
15. 朱斌妤、李素貞1998,環境影響評估中民眾參與機制之檢討。
16. 朱楠賢(民73), 團體決策在管理過程中功能之研究。
17. 汪銘生,(民78),多元公共認知決策之研究:(一)社會判斷理論的準實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書NSC-77-0301-H-H110-09R。
18. 汪銘生,(民78),公眾參興導向的環境影響評估與其風險知覺問題,工程環境會刊,第11期,頁57-76。
19. 汪銘生,「環境決策與管理」,復文圖書出版社,民國81年
20. 汪銘生 1989a,公眾參興導向的環境影響評估與其風險知覺問題,工程環境會刊。
21. 汪銘生1989b,多元公共認知決策之研究:(一)社會判斷理論的準實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書NSC-77-0301-H-H110-09R。
22. 汪銘生 1990a,環境管理探討架構試擬,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23. 汪銘生1990b,高雄市製造業造勞資問題之研究--勞動條件方案面,期末報告,高堆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
24. 汪銘生1992(民81),環境決策與管理。
25. 汪明生1997,(民86) 環境公共管理的範疇界定與基本架構之探討。
26. 汪明生 (1998),換人?換黨?換百姓!人力發展月刊,第54期。
27. 1998a,「全球化競爭與區域競爭力之提昇-以高雄為例」。
28. 汪明生,1998b,「全球化競爭與區域競爭力之提昇-以高雄為例」
29. 汪明生、張寧、楊育琇 1998b,地方永續發展與公眾認知─資訊整合理論之應用。
30. 汪明生1999(民88),公共事務管理概要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31. 汪明生等譯2000a,(民89),專案管理工具-方法與技術。
32. 汪明生等譯2000b(民89),複雜理論與互動管理。
33. 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惟堯等 1996 行政學。
34. 吳濟華、屠世亮譯(Leoard Ortolano原著)1989,環境規劃與決策,金名圖書公司。
35. 吳英明,民國82年,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參與』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卷2期3,頁1-14。
36. 李宗勳,政策問題建構與議程設定──動態過程的觀點,人力發展月刊,67期,民國88年8月,P23∼P33。
37. 宋學文、湯京平1999,溝通、協調在環境衝突管理之運用--以六輕建廠為例
38. 宋學文:〈溝通、談判在公共管理中的角色〉,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談判策略與技巧》,pp.1-24,1998。
39. 李永展1996,資源導向的都市主義-超越都市界線的新思維方向,《第七屆環境管理與都會發展研討會》。
40. 李永展1997,城鄉永續發展(城鄉計畫部份),國家永續發展論壇,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41. 李永展1998,國土資源永續利用體系與永續性指標建立,環境涵容能力與永續發展研討會,行政院國科會。
42. 李麗霞1987, 政策過程中民眾參與之角色—以杜邦事件為個案分析」,中興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林基源,決策與人生,遠流出版事業公司,民國88年。
43. 林水波、莊文忠,「政策問題的建構與決策議程的啟動」,立法院院聞26:10/306,民國87年10月。
44. 林水波,「公共政策新論」,智勝文化出版社,民國88年。
45. 林水波,民國84年乙,「組織創造力:迎接挑戰的裝備」,銓敘與公保,卷4期頁3-11。
46. 林水波,民國82年,強化政策執行能力的理論建構,行政院研考會委託研究。
47. 林水波、林超琦,民國83年,「由『資源有限性』看汐止鎮長稅擴散效應之成因與影饗」,中國行政評論,卷3期3,頁71 -100。
48. 林水波,民國84年甲,「行政首長應有的決策視野:追求政策權威」,做一個勝任的決策人員研討會發表論文,高雄二十一世紀都市發展協會舉辦。
49. 林水波、王崇斌,民國84年,「認定、對應及診治組織現象」,林水波等著,公共組織理論,台北:華城。林水波 1999,公共政策新論;智勝文化。
50. 林同棪,(民國89年), 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工程民間參與捷運顧問成果報告.
51. 林同棪,(民國89年), 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工程民間參與捷運顧問成果報告附錄.
52. 林榮欽,(1995)都市設計在台灣,台北,創興出版社.
53. 林素貞,(民77),核能電廠計劃環境影響評審導論與應用,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頁1-4至1-5。
54. 林鍾沂著,民國83年,政策分析的理論與實際,台北:瑞
55. 林素貞1988,核能電廠計劃環境影響評審導論與應用
56. 紀駿傑、王俊秀1996,環境正義:原住民與國家公園衝突的分析,《台灣的社會學研究:回顧與展望論文集》。
57. 涂幸枝編(1992),柴山主義,台北晨星出版社。
58. 陳子良、許主峰。「公民組織與政府組織的改造」,地方自治與國家發展研討會發表論文。民86年11月。
59. 陳宇進, 林榮欽等,市民的城市, 創星出版.
60. 陳墇津譯,Ernesto Laclau,Chantal Mouffe,文化霸權和社會主義的戰略,遠流出版1994。
61. 傅佩褀撰 高雄市國際化策略之研究-外資企業投資環境分析,中山大學公事所88年碩士論文.
62. 陳建寧,公民文化與地方發展之初探, 中山大學公事所88年碩士論文.
63. 顧中華,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問題2000年.
64. 夏鑄九,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台灣社會研究叢刊.1995版.
65. 江炳倫,政治文化研究導論,正中書局72年
66. 龔重林撰,市民運動與市民意識之轉化-柴山自然公園運動的例子,84年東吳大學社會系碩士論文。
67. 黃文陽,(87)公民參與-衛武營都會公園為例,中山大學公事所碩士論文。
68. 黃榮護等,「公共管理」,商鼎文化出版社,民國87年
69. 張惠堂,「公共政策制定過程衝突面之研究」,政大公共行政研究所碩論,P22∼P24。民國76年。
70. 曹俊漢,「公共政策」,三民書局,民國86年。
71. 翁興利等,「公共政策」,國立空中大學,民國86年。
72. 翁興利1996,公共政策-知識應用與政策制訂。
73. 孫志鴻1999,永續發展研究,環境教育季刊。
74. 孫本初、黃新福1995,決策模式的權變運用與整合,《中國行政》
75. 張世賢:政策溝通協調言詞論證分析:宜蘭六輕設廠個案分析,《中國行政評論》,1992,2(1),頁27-42。
76. 張世賢:環保協調過程之研究:六輕宜蘭設廠個案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1992,2(1),頁39-66。
77. 張世賢、陳恆鈞(民86),公共政策-政府與市場的觀點,台北商鼎。
78. 陳玲譯 (1998) ( Mitchell Waldrop 原著 1995 ),複雜—誕生于秩序與混沌邊緣的科學 大陸 北京三聯書店。
79. 陳淨修(1989),環境影響評估概論,工業汙染防治,第30期。
80. 陳龍吉(1988),環境影響評估制度興環境保護。,工程環境會刊,第10期。
81. 梁明煌(1997),規劃者在社區發展及社區整體營造中的角色。
82. 趙 剛:(1989) 五二0事件:社會學的剖析,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
83. 楊貞德(1995),大社群:杜威論工業社會中民主的必要及其可行性,政治社群,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84. 楊孝榮:(1994)麥寮地方亦見領袖對六輕設廠之反應研究,東吳社會學報,3, ,頁1-37。
85. 楊育琇1997,知識系統與地方發展公眾認知之實驗研究─資訊整合理論之應用,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6. 葉俊榮:(1993)環境政策與法律,出賣環境權,台北:月旦。
87. 許甘霖:黨資本的政治經濟學:石化業個案研究,台中:東海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8. 蕭武桐。行政倫理。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民84年。
89. 願凱平、高孟寧、李彥周著1992,複雜巨系統研究方法論 大陸重慶出版社。
90. 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1993),柴山自然公園綱要計劃。
91. 柴山文化促進委員會(2001),柴山桃源里地形測量及初步規劃報告
92. 廖忠俊,(1997),台灣地方派系的行程發展與質變,允晨文化。
93. 蕭新煌主編(1989),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巨流圖書公司。
94. 陳建寧(1999),公民文化與地方發展之初探,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5. 胡寶林,(1992),都市景觀的時代思潮,<失巷的文明>, 台北,業強出版社.
96. 高雄捷運工程局,(民國86年), <高雄捷運論壇第一輯>
97. 高雄捷運工程局編,(民國87年),高雄捷運寫真集,<高雄捷運100問>
98. 夏鑄九,(1995),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台北市,台灣社會叢刊-03)
99. 康照祥,(1989),捷運發財贏得的策略,台北市,財訊出版社.
100. 藍采風、廖榮利(1994)。組織行為學。台北:三民。頁241-266,團體運動力.
英文參考文獻:
1. John N.Warfield and A. Roxana Cardenas, A Handbook of Interactive Management(second edition1994)
2. William N.DWN,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1994,1981
3. Roger Leroy Mille, Daniel K. Benjamin,Douglass C. North. The Economics of Public Issues .
4. Stephen P.Robbins.1992,Organizational Behavior.
5. J. K . Murmubhan, 1981,Group Decision Making(各種團體決策技術效能評估表)
6. 田心喻譯 Robert Bocock,Hegemony(London:Tavistock Publications,1986)
7. .The Civic Culture(公民文化)Garbriel, Almond And Sidney Verba.
8. Allan M. Feldman, Welfare Economics and Social Choice Theory. Brown University,1984,1980 by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ing.
9. Richard L. Morrill,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Society(薛益忠譯, 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10. 彭文賢;(1992) The Triple Hierarchy, The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1: 1--14﹒
11. 邱昌泰;(1992) Policy Research and Policy Making :A synthetic Analysis of Two -community Theories , 行政學報24期,169-202.
12. Ann Arbor , MI: Center for Research on Utiliz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Univ .of Michigan
13. Barnes, Samuel H.(1986), Politics and culture, monograph series prepared for U.S. Department of State. Ann Arbor: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14. Caplan, N. 1979 The Two-Communities Theory and Knowledge Utilization.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2/3:459-470.
15. Caplan,N;Monison,A.,& R.Stambangh,(1975) The Use of Social Science Knowledge in policy decisions at the national level :A report to respondents,
16. Dunn,William N(1994)Public Policy Analysis.2n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7. Gleick,James(1987)Chaos:Making a New Science.New York;Penguin Books
18. Elias, Narbert:1978a What is Sociology?New york :Columbia univ.Press.
19. Elias,Narbert:1978b The Civilizing Process,vol.1 The history of Manners,Oxford:Basil Blackwell.
20. Elias,Narbert ;1982 The Civilizing Process,vol 2 Stste Formation and civilization. Oxford:Basil Blackwell.
21. Elias,Narbert 1983 The Court Society, Oxford:Basil Blackwell.
22. Kevin Lynch,(1959),”The Image of The City” 都市意象台北,臺隆書店出版,宋伯欽譯.
23. C. N. Lindblom,王聖生譯,「政策制定過程」,茂昌圖書有限公司,民國74年。
24. Luke, J.S. et al.(1988), Manag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 A Guide to State and Local Leadership Strategies,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Inc, Publishers.
25. Ronald Ingelhart et al.(1990), Culture Shift in Advanced Inductrial Societ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ew Jersey.
26. Ronald Inglehart (1977),The silent revolution: Changing values and political styles among western public.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7. Weber, Max(1958), The Prostestane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New York: Scribners.
28. Dearing, James W. and Everett M. Rogers. 1996. Agenda-Setting.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29. Edward, George C. 1980. Implementing Public Policy. Washington D. 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
30. Gelbert, Richard et al., 1996. Making Cities Work: The Role of Local Authorities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London: Earthscan.
31. Hjern, Benny and David O. Peter. 1993. “Implementation Structures: A New Unit of Administrative Studies”, in Michael Hill ed. The Public Policy Process: A Reader. London: Harrest Weatsheaf.
32. Howitt, A. M. 1984. Managing Federalism: Studies in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
33. Hungtington, Samuel, 1997.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Oklahoma: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34. McCombs, M.E. and D.L. Shaw.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the Mass Medi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36, pp.176-87.
35. Olson, Mancur, 1965.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6. Peters, B. Guy. 1996. The Future of Governing. Lawrence, K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37. Riker, William H. ed. 1993. Agenda Formation.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38. Simon, Herbert. 1957. Models of Man, New York: Wiley.
39. Simon, Herbert, 1965. Administrative in Decision Mak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25, pp. 31-7.
40. Stoker, R. P. 1991. Reluctant Partner, Pittsburgh,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41. Stone, Deborah A. 1988. Policy Paradox and Political Reason.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42. Tang, Shui-Yan and Ching-Ping Tang, 1997,“Democrat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itics in Taiwan,” Asian Survey, 37 (3), pp. 281-294.
43. Waldo, Dwight ed. 1971.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 Time of Turbulence. San Francisco: Chandler.
44. Wilson, James Q., 1995.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45. Fisher,B.A.(1990).Small Group Decision Making:Communication and the Group Process (3rd ed).New York:McGraw-Hill.
46. H. George frederickson, The Spiri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anFrancisco:Jossey Bass, 1997.
47. James S. Bowman. Ethical Frontiers in Public Management. San Francisco:Jossey Bass, 1991.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