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5108-18083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5108-180839
論文名稱
Title
海峽港市合作促進高雄人才發展策略 -延攬大陸學子就讀高等院校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6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6-1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9-05
關鍵字
Keywords
高等院校、互動管理、海峽港市合作
higher education, interactive management, cross-strait cooperation of harbor citie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26 次,被下載 1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2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6 times.
中文摘要
對於高雄而言,位居東亞的中國大陸,正迅速形成包括香港、深圳、廣州、珠海、澳門的大香港城市群,以及包括上海、無錫、蘇州、南京和寧波的大上海城市群兩個全球商業中心。預計到2020年,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及長江流域的開發將可位中國大陸帶來第二波快速的經濟成長。這樣龐大的市場力量,海峽海岸將來無論是以CEPA型態、或海西經濟區模式、或兩岸共同市場的經濟整合模式,高雄最重要的就是把握時機、發揮自身的區位優勢-兩岸直航的先鋒手,加入這個市場、融入這個市場,並經由這個港市合作的巨大市場力量,強化高雄的優勢-吸引或延攬大陸學生到高雄就讀,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校園的自由、民主學習及包容多元文化氣度的養成,與世界接軌,並以高雄的區位優勢作為就業、創業、生活的據點。
本論文研究以互動管理(Interactive Menagement,IM)為研究方法,進行了兩場「因應直航後,海峽港市合作促進高雄人才發展之研究」的互動會議。參與者經過兩次互動會議產生的12大策略為必須優先作好的準備,之後以該互動會議最為主要的目的-促進高雄經濟發展,達到「引鳳築巢」的優質人力遷移高雄、服務高雄、永居高雄。
該會議參與者對於「延攬大陸學子就讀高等院校」的『高雄的高等院校應增進自身競爭力』及『學歷認證是目前兩岸高等教育交流最重要的前提』兩項的共識度較高,但也均在第二回合的互動會議中升高了意見分歧性,顯示與會者經由互動會議的腦力激盪,獨立思考、理性論辯和公開表達等積極交流之後,逐漸調整個人主觀意識、尊重他者的意見,進而建立彼此共識。
Abstract
Kaohsiung has positioned itself vis-à-vis Mainland China which is situated in East Asia and has embraced two rapidly increasing global commercial centers: one of the massive cities group of Greater Hong Kong, including Hong Kong, Shenzhen, Guangzhou, Zhuhai and Macau and the other, Greater Shanghai, including Shanghai, Wuxi, Suzhou, Nanjing, and Ningbo. It is estimated that by 2020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astal areas of Southeast Mainland China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will bring a second wave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Utilizing such a massive market power and regardless an economic integration via a CEPA formation, a West coastal economic area model or a shared market model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Kaohsiung should deem it important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and function as a pioneer for direct cross-strait transportation with its advantageous position in the above-mentioned area. It should join the ensuing market and, through the massive market power of a harbor city, strengthen its advantages to attract more students from Mainland China to study in Kaohsiung. It is hoped that those who come to study in Kaohsiung will recognize Kaohsiung’s advantageous position and learn democracy at campus and how to tolerate multi-culturalism. Moreover,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they will see Kaohsiung as their dwelling place for their work and life and subsequently utilize the city as a nexus point to reach the rest of the world.

Employ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Interactive Management (IM), the present study conducted two interactive symposiums on researching how to enhance the human resources in Kaohsiung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direct cross-strait transportation. The participants to the interactive symposiums have come up with 12 strategies as the prerequisite preparations for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the symposiums – to enhanc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Kaohsiung and to attract high-quality human power to move to and dwell in Kaohsiung in order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Kaohsiung.

Concerning the issue of recruiting the students of Mainland China to receive the higher education in Kaohsiung,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symposium participants demonstrate a higher degree of consensus on 1) how th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Kaohsiung should enhance their competitiveness and 2) a mutual recognition of the academic certificates as the most important pre-condition of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across the strait. Moreover, in the second interactive symposium, in spite of the escalation of opinion diversion, it also shows that the symposium participants gradually adjusted their individual opinions to respecting and understanding others’ opinions. Subsequently, a consensus was reached through brainstorming, independent thinking, rational debating and publicly opinion-expressing.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3
1.3 研究目的 5
1.4 研究流程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8
2.1 兩岸三地經濟整合與合作模式 8
2.2 台灣人口趨勢 16
2.3 積極延攬大陸青年學子就讀高等院校 22
2.4 學歷認證 26
2.5 公共事務管理整合參考架構 27
2.6 集體決策 36
2.7 描述性統計 44
2.8 海峽港市合作論壇 45
第三章 以PAM架構分析延攬大陸學子就讀高等院校 48
3.1 事實判斷 49
3.2 價值判斷 53
3.3 人際判斷 55
3.4 吸引大陸學子就讀高等院校 57
3.5 大學積極參與區域性產業建設 60
3.6 轉機 61
第四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62
4.1 IM議題規劃 62
4.2 問卷調查設計 62
4.3 IM會議前後之問卷變化 64
4.4 研究對象 64
4.5 研究方法-互動管理(IM) 65
4.6 IM研究程序 67
第五章 實證 69
5.1 NGT實證過程 69
5.2 互動階段 69
5.3 基本資料統計分析 76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95
6.1 研究發現與結論 95
6.2 建議 97
6.3 研究限制 99
參考文獻 100
附錄 10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研究報告、書籍、期刊雜誌
中華公共事務管理協會(2005)。海峽港市合作論壇-高雄市互動管理研討會白皮書。
王世英、蘇玉龍、許雅惠、李信、梅瑤芳、謝雅惠、王秉倫、鄧之恆,<招收海外僑生來台升讀大學之研究>,《國立教育資料管》(2006年5月)。
王輝煌(2007年3月),<政商關係有什麼關係>《台灣民主季刊》第四卷第一期,頁195-203。
吳英明(2007年10月)。<在地全球化的程式創能治理-以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發展局為例>。《研考雙月刊》31卷第五期,頁51-61。
汪明生(2006),「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方法」,台北市:五南書局。
汪明生,馬群傑(2006),「地區行銷理論與實證-公共事務管理觀點」,台北:巨流。
何敏華(2005)。<澎湖縣爭取設置觀光特區附設博弈產業之公共事務管理:名義團體技術實證研究>,《公共事務評論》第6卷,第1期,頁1-24。
吳佳芬(2004),中國大陸高校獨立學院的發展與角色,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濟華、楊菁琦(2002),高雄港對南部地區產業經濟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愛民,2005年3月,<現狀與問題:中國大陸特色初探>,《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1期,p.109-113。
呂勝瑛,2006,<台灣的人力資本及其競爭力之分析>,《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第二卷第一期。
松谷明彥著,李弘元譯,「人口減少經濟時代」,台北市,經濟新潮社。
周祝瑛,2001年12月,<世貿組織(WTO)下的兩岸高等教育交流>,《台北:銘傳大學研究發展處�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編印。頁8-18。
林寶安、鄭國泰(民95年)。海洋城市之競爭力分析:以高雄市為個案研究。《新竹教育大學學報》第22期,頁309-332。
邱靖蓉(2007),高雄不同階層市民對高雄市整體發展與兩岸直航之認知分析,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俊名(2004),我國大學僑生留學選校關鍵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偉哲(2007),高雄地區人力資源流動研究-資訊整合模式之應用,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埃里克•伊茲拉萊維奇着,姚海星裴曉亮譯(2006),「當中國改變世界」台北市,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陳穗玲(2001),我國大學生校園衝突解決途徑影響因素之探討-以高雄市區大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五岳(2003),「兩岸關係研究」,台北縣:新文京。
張志南、李閔榕主編,「海峽西岸經濟區熱點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張旭豐(2007),價值傾向論述中人口遷移之實證-以青年人口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建設,2005年9月15日,<從歷史角度看大學交流>,《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七卷第3期,p.30-31。
張寧(2004),社會判斷理論之集體決策程序對互動管理成果之驗證-兼論政策分析中集體決策方法之比較,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能麗(2004),金門成為兩岸文教中繼站之研究∼V.C.S.策略管理與公共事務管理架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堯(2005),「大學學問大 改善高等教育的27計」,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彭杏珠,<窮忙族 vs.薪人類-台灣飯碗不見了?>《遠見雜誌》(2008年4月),頁293-294。
楊正元(2003)。兩岸加入WTO後促進高雄發展與競爭策略-高雄多功能經貿園區開發方面。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論。
董秉彰(2002),台灣南部地區中產階級公民文化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宏明,<博鰲論壇後大陸政策走勢>《產業雜誌》,(2008年5月),頁3-5。
德瑞克•伯克着,楊振富譯(2004),「大學何價 高等教育商業化?」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應國良宋志宏(2006),「WTO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中共管理戰略與體制」,中國,廣州教育出版社。
蘇婉芬(2008年3月),<96學年大專校院新生註冊率變動分析>,教育部統計處。

??網路新聞
<2006《新财富》500富人榜出炉 施正荣成中国新首富>(2006年5月15日),《腾讯财经》,2008年1月22日取自http://finance.qq.com/a/20060510/000770.htm
<211工程”简介>,中國教育部,2007年11月19日取自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724&infoid=5607。
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
中時社論(2002年3月19日),<回歸現實,開放大陸學歷認證>《中國時報》,2007年10月2日取自http://www.twsu.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3 。
中國E報,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2007年7月取自
http://iir.nccu.edu.tw/chinapolitics/indexchinaresearchcontent.htm
中國評論新聞(2007年8月23日),<日外國留學生7成來自中國 多數自費生>,2008年4月2日取自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國評論新聞(2007年8月23日),<日新推新舉措 用“工作簽證”爭奪中國留學生>,2008年4月2日取自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國新聞網(2008年2月9日),<加拿大中國留學生急增創下新紀錄 達19200人>,2008年5月5日取自 http://www.cns.hk:88/hr/mzhrxw/news/2008/02-09/1159438.shtml
中華民國招商網(2006年2月3日),<台灣學士以上人口比例將超越國際水準>,2007年11月30日取自http://investintaiwan.nat.gov.tw/zh-tw/news/200602/2006020302.html
王月魂博士( Dr. Yuwa Hedrick-Wong )(2008年5月15日),<未來台灣年輕族群 總體消費力持續增加,2016年台灣菁英年輕族群 市場規模將達8,640億台幣>,2008年5月16日取自http://www.mastercard.com/tw/personal/zh/pressroom/news970515.html。
王明義(2008年4月13日)。<博鰲精神 兩岸務實合作新進程>。「中國時報」,A2版。
王賢(2007年9月)<金永植:韓國大學評鑑 朝成果導向及特性化方向改革>,2007年10月30日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7/09/03/348.aspx。
行政院(2005),<新世紀第二期人力發展計畫 民國94年至97年>,2007年10月9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0124。
行政院經建會(2006),<中華民國台灣95年至140年人口推計>,http://www.cepd.gov.tw/
成英姝,<我不想當中國人,但我喜歡中國文化>,2008/04/24取自
http://blog.chinatimes.com/indiacheng/Archive/2008/04/24/272148.html
李建興,2008年4月3日<高鐵成島內捷運 全臺商機競爭一體化>,《今周刊》。
東北教育網(2007年10月12日),<15萬中國留學生劉學歐洲 在比利時超3000人>,2008年5月5日取自http:edu.big5.northeast.cn/system/2007/10/12/051010326.shtml
周行一、張逸民、畢文玲,<國際商管教育認證對臺灣商管教育的影響─從 政大商學院申請AACSB認證經驗談起>,《評鑑雙月刊》(2008年1月),第11期,2008年1月取自
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8/01/04/399.aspx 970121。
明居正(2005年1月15日),<台灣經濟與民主政治的發展>,2007年11月23日取自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383/29889-1.asp
香港貿易發展局(2005),<高教「自由行」利港長遠發展>,2008年1月取自 http://www.tdctrade.com/tdcnews/chinese/0505/05052701.htm
施曉光、具茲億(2005年9月),<提高大學競爭力-韓國經驗>,《高等教育研究》,第26卷第9期,頁100-105。
馬上新時代就職演說全文-人民奮起,台灣新生,《聯合晚報》,2008年5月20日,A10版。
唐孝民(2008.07.08),<台灣價值:人民才是頭家>《聯合晚報》,2008年7月8日取自http://www.udn.com/2008/7/8/NEWS/NATIONAL/NATS6/4417405.shtml。
康彰榮,(2006/04/02)。<兩岸直航 香港旅遊業剉著等。工商時報>,2008年04月02日取自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http://www.edu.tw/index.aspx
高 長(2004)。<CEPA對服務業的商機與挑戰>,《台商電子報》,401期,財經論壇。2008年6月1日資料取自http://news.cier.edu.tw/act/CEPA0312-1。
張錦弘,<開放陸生 郭為藩:可設雙聯學制>,2008/04/10《聯合報》,2008/4/10 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119857
張顯超,2003年6月,<我國加入WTO後 對於兩岸「三通」問題的政經法律影響>,《財團法人台灣智庫》。
陳亦偉,<談兩岸競合 馬英九:不硬性向對岸輸出民主>,《中央社》2004年4月14日
陳星貝(2006年5月17日),<兩岸學歷認證問題與全球競爭力之影響>《國政分析》,2007年12月1日取自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5/EC-B-095-008.htm 。
陳曼玲,<晉級全球優質大學的敲門磚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 獲AACSB學術認證>,《評鑑雙月刊》(2006年5月),第1期,2008年1月取自 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6/05/15/119.aspx
陳蓉(2008年05月14日),<承認中國學歷 調查:75%受訪大專校長贊成>,2008年5月15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514/5/z54p.html 。
陳智華、何定照、曾懿晴、林嘉琪,<教育界期許部長品格高>《聯合報》2008年3月23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117236
許振明、譚瑾瑜(2008年7月4日),<台灣與海西區之間經濟交流與合作研究>《國政研究報告》,2008年7月11日取自 http://www.npf.org.tw/particle-4414-2.html 。
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2007),<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榮獲『國際高等商管學院聯盟』(AACSB)學術認證>,2008年1月3日取自
http://www.cm.nsysu.edu.tw/showcontent_aacsb.php 。
黃三吉(2006年11月),<中國建立普通高校評估制度 提升教育品質>《評鑑雙月刊》,2008年1月21日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6/11/08/113.aspx
楊景堯(民國97年1月28日)。兩岸高等教育交流大勢所趨。2008年1月29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3&f_SUB_ID=1755&f_ART_ID=108444
維基百科,<兩岸共同市場>,97年5月30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9%E5%B2%B8%E5%85%B1%E5%90%8C%E5%B8%82%E5%A0%B4
劉源俊(2007),<廣設大學之後,台灣競爭力增加嗎>,2007年10月取自http://tutordo.com/modules/xh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72
潘力剑,<數字解讀上海"富人">,2008年1月取自
http://aig2004.bokee.com/871119.html。
鄧岱賢(2008),<開放兩岸直航 重現高雄風采>《國政評論》,2008年6月25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article-2920-1.html
韓國棟,<高等教育與訓練名列全球第四>《中國時報》,2008年4月10日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9+112008041000467,00.html
<開放大陸學生來台的必要性>,《民生報�社評》,2006/10/17 民生報,2007年11月1日取自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3&f_SUB_ID=34&f_ART_ID=49524
華清吉,<對人力資源政策的建議>《產業雜誌》,(2008年5月),頁30-31。
鄺海音,<2008年新版世界大學網路排名三項重要變動與創新>,(2008年3月),評鑑第12期,頁58。
羅暐智、林修卉、黃菁菁(2008年4月20日),<江炳坤:爭取在大陸設辦事處>,《中國時報》,A2。
Sociak Insicators(2006),<人口結構變遷概況>,2008年4月3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79510311771.pdf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132.214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4.132.214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