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5108-19291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5108-192911
論文名稱
Title
以認知系統探討中國大陸廣告文案─以「腦白金」廣告文案為例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Advertisement Copy: the approach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6-1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9-05
關鍵字
Keywords
認知系統、文化符碼、廣告文案、情感反應
the advertisement copy, cognitive psychology, cultural code, emotional respons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68 次,被下載 2043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6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043 times.
中文摘要
為什麼中國大陸廣告業發展二十餘年,能為產品創造高度銷售額的廣告,竟是被廣告界或學界批評為「惡俗廣告」的廣告文案?為什麼這些廣告文案能吸引消費者?本研究主要目的在分析中國大陸廣告文案內容。因為本研究想要探討為什麼被廣告界或學界稱為惡俗廣告的文案卻屢創產品的高銷售額?為什麼中國大陸消費者會被這些廣告吸引?本研究以人類認知系統的概念為基礎,說明影響受眾觀看廣告的因素,以及處理訊息的過程,並以「腦白金」廣告文案為例。
本研究發現,受眾是否會被廣告所吸引,取決於受眾對廣告的情感反應。亦即廣告文案是否觸動消費者的情緒密碼─文化符碼。腦白金一系列廣告便是運用中國特有的孝文化、送禮文化及家族主義,讓消費者先對廣告產生情感上的反應,形成短期記憶,再經過重複播放的策略,成為長期記憶,以便日後提取。
Abstract
In the end of 1978, China started to launch reforms, especially in economy. Thus, the Chinese advertising industry brings the market back; the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rises again. Over twenty years, some advertisement copies have created billions of sales, however, some of the copies was judged without any creativity.
This paper primarily concentrates on studying the Chinese advertisement copy. In reviewing the studies of the Chinese advertisement, this paper takes the approach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a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 Richard Atkinson and Richard Shiffrin’s view, when the information inputs in one’s eyes it will become a short-term memory which stored in human brain, by repeating the broadcast information, which will also become a long-term memory. Eventually, if consumers touch the products, no matter the brand or the advertisement, their memories will be aroused from their long-term memory.
This research concluded that audiences are attracted by the advertisement because of various affective reactions /emotional response. It showed that the advertisement may focus on consumers’ emotional code ─ cultural code. So the copywriter can inpu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an advertisement copy such as piety, decorum and familism, it will arouse Chinese emotional response more easil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圖次 v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文獻回顧 3
第三節、研究方法 10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五節、研究架構 12
第六節、研究流程與章節安排 14
第貳章 廣告、認知系統和情感之間的關聯 17
第一節 廣告與知識系統 17
第二節 情感反應對認知系統的作用 27
第三節 情感反應和廣告的關聯 33
第参章 中國人的文化價值觀 39
第一節 廣告和文化 39
第二節 中國人文化價值觀的特殊性 43
第肆章 中國廣告業的發展歷程 53
第一節 中國廣告業的發展 53
第二節 中國共產黨的宣傳系統 61
第三節 平面媒體的商業廣告 83
第四節 電子媒體的商業廣告 86
第五節 戶外媒體的商業廣告 92
第六節 個案研究─80年代~迄今「杭州娃哈哈集團公司」廣告的變遷 99
第伍章 中國文化價值觀、情感和廣告三者間的關聯 103
第一節 個案研究(一) 腦白金 103
第二節 個案研究(二) 哇哈哈之爽歪歪飲料 109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115
一、 研究結論 115
二、 後續研究及建議 118
附錄 121
參考文獻 123
中文文獻 123
外文文獻 128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文獻
(一) 外文中譯
1. 山田理英著,李永清譯,如何有效製作廣告。臺北:滾石文化,2000年4月。
2. 田中洋、丸岡吉人著,蔡焜霖譯,新廣告心理。臺北:朝陽堂文化出版,1993年8月。
3. 埃裡克•杜•普萊希斯著,李子、李穎、劉壤譯,廣告新思維。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
4. 戴安娜•克蘭著,趙國新譯,文化生產:媒體與都市藝術(The Production of Culture: Media and the Urban Arts)。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年5月。
5. Al Ries, Jack Trout著,劉毅志譯,廣告攻心戰略─品牌定位。臺北:編譯者,1987年。
6. Clotaire Rapaille著,馮克芸譯,情感行銷的符碼:消費、生活、文化。臺北:天下遠見,2007年5月。
7. David Hesmondhalgh著,廖珮君譯,文化產業(The Cultural Industries)。臺北:韋伯文化,2006年1月。
8. Eric Du. Plessis著,李子、李穎譯,廣告新思維。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Hooper White著,邱順應譯,如何製作有效的廣告影片。 臺北:滾石文化,1999年4月。
9. Henry Assael著,黃明蕙譯,消費者行為學:策略性觀點(Consumer Behavior: a strategic approach)。臺北:雙葉書廊,2006年6月。
10. Hill 著,朱文儀、陳建男、黃豪臣譯,策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An Integrated Approach)。臺北:華泰出版社,2007年5月。
11. LeDoux, Joseph E著,洪蘭譯,腦中有情 奧妙的理性與感性。臺北:遠流,2001年3月。
12. Michael Newman著,陳雅汝譯,廣告22黃金法則。臺北:商周出版,2005年。
13. Richard E. Nisbett著,劉世南譯,思維的疆域─東方人與西方人的思考方式為何不同?。臺北:聯經,2007年。
14. Robert J. Sternberg著,李玉琇、蔣文祁合譯,認知心理學。臺北:雙葉書廊,2005。

(二) 專書
1. 王鳳生,中國國有企業改革之探索,一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2. 任中林編,中國廣告實務大全,第一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2年。
3. 余小梅,廣告心理導論,第一版。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年。
4.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初版。臺北:時報出版社,2007年。
5. 宋秩銘,奧美的觀點。臺北:滾石文化,1996年。
6. 李亦園、楊國樞,中國人的性格,再版5刷。臺北:桂冠,1994年。
7. 李英明,中國:向後鄧時代轉折,初版。臺北:五南,1999年。
8.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初版。臺北:聯經,2000年。
9. 邱順應,廣告文案 創思原則與寫作實踐,初版。臺北:智勝,2008年。
10. 金耀基,中國的現代轉向,初版。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年。
11. 胡光夏,國際廣告產業分析,初版。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7月。
12. 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二版。臺北:水牛,1991年。
13. 孫秀蕙、馮建三,廣告文化,初版。臺北:揚智文化,1995年。
14. 孫秀蕙、馮建三著,廣告文化。臺北:楊智文化,1995年。
15. 馬謀超,廣告心理─廣告人對消費行為的心理把握,第一版。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1997年。
16. 張苙雲,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初版。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12月。
17. 梁庭嘉,我在大陸搞廣告。臺北:商周出版,2002年。
18. 陳正倉、林惠玲、陳忠榮、莊春發,產業經濟學,二版。臺北:雙葉書廊,2007年5月。
19.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二版。臺北:聯經,2004年。
20. 黃艷秋、楊棟傑,中國當代商業廣告史,第一版。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
21. 楊國樞,中國人的心理,初版一刷。臺北:桂冠,1988年。
22. 蕭湘文,廣告傳播。臺北:威仕曼文化,2005年。
23. 蘇拾瑩,窮鬼翻身:五洲製藥董事長吳先旺的發跡傳奇,初版。臺北:商周出版,2006年5月。
24. 蘇艷秋、楊凍傑,中國當代商業廣告史,第一版。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


(三) 期刊論文
1. 丁紹璠,”音樂、情緒與認知,”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安徽),第29卷第2期(2008年4月):頁149。
2. 丁婭琳,””巨人”站立在十差廣告之上─”腦白金”的電視廣告策劃,”企業導報(湖北),第11期(2003年11月):頁37~38。
3. 于彥忠、荊艷峰,”軟硬皆施─腦白金的廣告策略,”有色金屬工業(北京),第11期(2003年11月):頁53。
4. 王奕晴、錢玉芬,”海峽兩岸網路廣告中價值觀之比較研究,”廣告學研究(臺北),第24期(2005年7月):頁31-55。
5. 王愛敏、李斐,”淺談中國孝文化的作用,”聊城大學學報(山東),第5期(2006年):頁62。
6. 王毓莉,”中共境內與境外電視新聞之比較─以中央電視台第一套與第四套新聞為例,”中國廣告學刊(臺北),第7期(2002年3月) :頁113~138。
7. 冉龍華,”我該趕快到大陸「卡位」嗎?”廣告雜誌(臺北),1994年12月:頁16-17。
8. 任廣穎,”“惡俗廣告”能創造商業奇蹟嗎?─腦白金不死原因解密,”中國品牌(北京),2007年4月:頁96~97。
9. 宋丹,”從消費者心理談廣告創意,”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河南),第三卷第三期(2002年9月):頁72~74。
10. 李岩梅、李紓、王詠,”論認知動機因素對品牌資訊處理的影響,”心理科學進展(北京),第十五卷第四期(2007年):頁674~681。
11. 李治平,”爽歪歪”哪裡不爽?,”語文建設(北京),第十期(2006年10月):頁54。潘雨青,廣告重複與內容差異對品牌不一致延伸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班,2001年。
12. 李國民,”論毛澤東新聞思想的特色,”理論觀察(黑龍江),第四期(2006年7月):頁167~168。
13. 杜輝源,《人民日報》對「一個中國」議題報導分析:1999- 2002,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4. 沈昭良,”大陸廣告現況報告,”廣告雜誌(臺北),1994年5月:頁98-105。
15. 汪志城,”第一條電視廣告播出的前前後後,”中國廣告(),第2期(1999年):頁18。
16. 周象賢、金志成,”情感廣告的傳播效果及作用機制,”心理科學進展(北京),第1期(2006年):頁126。
17. 林明村,直屬主觀之差序格局對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影響之研究,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2002年。
18. 段燚、王淩,”土廣告打下大市場─腦白金廣告策略分析,”企業文化(北京),第八期(2002年8月):頁32。
19. 胡光夏,” 兩岸廣告產業交流之初探,”復興崗學報(臺北),第七十九期(2003年):頁129-152。
20. 胡重慶,”試論認知規律在廣告創作中的運用,”江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江西),第一期(2003年2月):頁51~53。
21. 徐金燦、徐潔怡,”文化對廣告的影響,”心理科學進展(北京),第11期(2003年):頁85。
22. 徐金燦、徐潔怡,”文化對廣告的影響,”心理科學進展(北京),第11期第1卷(2003年):頁85~91。
23. 徐金燦、徐潔怡,”文化對廣告的影響,”心理科學進展(北京),第11期第1卷(2003年11月):頁85~91。
24. 徐益,”中國內地第一條電視廣告是如何產生的,”廣告大觀(江蘇),第3期(1999年):頁31。
25. 高人鈺,”跨國廣告集團全球擴張下的大陸廣告產業分析,”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26. 高人鈺,跨國廣告集團全球擴張下的大陸廣告產業分析,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傳播研究所,1994年。
27. 張文瑜,”海峽兩岸廣告教育之比較研究:回顧、現況與展望,”中國廣告學刊(臺北),第八期(2003年3月):頁107-129。
28. 張金梅、廖秉宜,”廣告代理制的歷史檢視與重新解讀,”廣告大觀(江蘇),第2期(2007年):頁25~31。
29. 張淩雲,”類型化:在政治和商業之間─中國主旋律電影敘事研究,”當代電影(北京),第3期(2005年):頁83~87。
30. 郭佳瑛,中國入世後之媒體開放研究─美國跨國傳媒集團在中國的佈局與實踐,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2006年。
31. 郭貞,” 海峽兩岸都會區戶外廣告中價值觀與廣告訴求之比較研究,”廣告大觀(南京),第二期(2007年):頁1~32。
32. 陳家華、程紅,”中國公益廣告:宣傳社會價值的新工具,”中華傳播學會2001年論文研討會華人社會的傳播研究 :頁1~23。
33. 陳燕玲,”電視廣告中國家文化符碼的來源國效果分析以內容分析法看文化素材的價值象徵,”中國廣告學刊(臺北),第十一期(2006年3月):頁95-106。
34. 黃志華、陳茹、王新征,”論平面商業廣告設計中形象符號化的運用,”包裝工程(四川),第28卷第6期(2007年2月):頁141~158。
35. 黃俊杰,”傳統中國的思維方式及其價值觀,”本土心理學(台北),第11期(1999年6月):頁130。
36. 黃煜、魏然,”從喉舌到黨營企業─中國大陸電視傳媒四十年歷史軌跡探索(1958-1998),” ),東亞季刊(臺北),第29卷第3期(1998年夏季):頁76-92。
37. 黃箐,”廣告文案創意的認知心理學依據,”武漢市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武漢),第十五卷第四期(2001年4月):頁45-47。
38. 楊小濱,”中國前衛藝術中的紅色記憶幽靈,”中國文哲研究集刊(臺北),第31期(2007年):頁149~183。
39. 葉韋君,從雅典到北京─二○○八年北京奧運文化理念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班,2006年。
40. 董金松、陳通,”基於文化價值觀的消費者行為研究,”遼寧工學院學報(遼寧),第8卷第5期(2006年10月):頁18。
41. 劉少傑,”感性意識的選擇性,”學海(江蘇),第5期(2005年):頁104。
42. 劉侃,”十年作品盤點之最具銷售力的廣告,”廣告大觀(南京),第11期(2003年11月):頁47。
43. 蔣亦斌,”當代中國消費觀念變遷解讀─從廣告傳播表現看當代中國消費觀念變遷,”武漢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4月。
44. 鄭文達,情緒勞務、情緒耗竭、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之關聯性研究,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1996年。
45. 鄭伯壎,”差序格局與華人組織行為,”本土心理學研究(臺北),第3期(1995年2月):頁142。
46. 戴軒廷、馬恆、張紹勳,”衡量網路廣告態度之指標建構,”台灣管理學刊(臺北),第四卷第一期(2004年2月):頁60。
47. 謝建社、牛喜霞,”鄉土中國社會“差序格局”新趨勢,”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江西),第37卷第1期(2004年1月):頁9。
48. 魏然,”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廣告事業的發展暨其對新聞媒體影響之研究,”東亞季刊(臺北),第28卷第2期(1997年春季):頁134~155。
49. 羅剛,”爽歪歪營銷思路歪了,”理財雜誌(河南),第7期(2006年):頁43。

外文文獻
(一)專書
1. David Hesmondhalgh, Cultural Industries. London: SAGE, 2002.
2. Richard E. Caves, Creative Industries: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econd printing, 2001.
3. Richard Jackson Harris,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Mass Communication. Mahwah, N.J.: L. Erlbaum Associates, c2004.
4. William Wells, John Burnett, & Sandra Moriarty, Advertis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NJ: Prentice-Hall, 1992.
(二) 期刊
1. Anne-Marie Brady, “The Role of the CCP Central Propaganda Department in the Current Era”, Westminister Paper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Vol. 3(1), 2006: 58~59.
2. Chan K. Cultural Values in Hong Kong’s Print Advertising, 1946—9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 1999, 18(4): 537~554
3. Cheng H,” Reflections of Cultural Values: a Content Analysis of Chinese Magazine Advertisements from 1982 and 199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 Vol.13 (1994): 167~183.
4. Chow Man-Ling, “Advertising in The PRC: Local Adaptation of Advertising Strategy Addressing The Needs& Aspirations of Chinese Consumers,” PH.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5, 1-112.
5. Fanny S.L Cheung and Wing-Fai Leung,“International expansion of transnational advertising agencies in China : An assessment of the stages theory approach,”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 no.16, (2007):251-268.
6. Franklin W. Houn,”Chinese Communist Control of the Press”,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22, No. 4(Winter, 1958-1959):435.
7. James W. Markham, “Is Advertising Important in the Soviet Economy?,”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28(April, 1964):31.
8. Junhao Hong, “The Resurrection of Advertising in China Developments, Problem, and Trends”, Asian Survey, Vol.34, No. 4(Apr., 1994):326.
9. Kara Chan and Fanny Chan,“Information Content of Television Advertising in China: An Update,”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15, no.1,(2005):1-15.
10. Kara Chan, Lyann Li, Sandra Diehl and Ralf Terlutter, “Consumers’ response to offensive advertising: a cross cultural study,”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vol.24, no.5, (2007):606-628.
11. Lanchih Po,“Repackaging glob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advertising industry in China,”Geoforum , no.37, (2006):752-764.
12. Michel Laroche, Roy Toffoli, Quihong Zhang and Frank Pons,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the persuasive effect of fear appeal messages in cigarette advertising: China and Cana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 no.20, (2001):297-317.
13. Richard W. Pollay, “The Distorted Mirror: Reflections on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Advertis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50, No. 2 (Apr., 1986):18~36.
14. Simon Haykin, Neural Networks: A Comprehensive Foundation, Prentice Hall, second edition, 2004:115.
15. Tim Ambeler, Andreas Ioannides and Steven Rose, ”Brands on the Brain: Neuro-Images of Advertising,” Business Strategy Review, vol 11 issue 3,(2000):17-30.
16. Wen-Ling Liu, “Advertising in China: product branding and beyond,” Corporate Communication, vol 7, no.2, (2002):117-125.

三、參考網站
1. 中國廣告年鑑:http://www.nianjian100.com/。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http://www.saic.gov.cn/。
4. 中國廣告下載網:http://www.addown.com/。
5. 中央電視台電視批判專區:http://big5.cctv.com/tvguide/tvcomment/tyzj/。
6. 世界經紀人數據:http://data.icxo.com/。
7. 全球品牌網:http://brand.globrand.com/。
8. 廣告大觀(理論版):http://www.cnki.com.cn/Journal/。

四、網站
1. Kathy Chan,”中國對媒體的控制稍有放寬,”華爾街日報中文網路版,2004年4月10日。
2. “7個第一折射中國電視劇五十年,”北京日報,2008年3月10日。
3. “中西思維方式的歷史語言文字學比較,”武漢科技學院外文系辦公網,2007年1月4日。
4. “中國戶外廣告大事紀,”中國廣告網,2007年10月30日。
5. “中國放寬對新聞媒體行業的控制,”安徽省廣播電影電視局,2003年2月25日。
6. “中國送禮文化,”全球供應鏈,2005年12月20日。
7. “中國廣告史上最有名的十條惡俗廣告,”全球品牌網,,2008年3月30日。
8. “中國廣告市場潛力龐大,”中國商情快訊,2001年5月15日。
9. “印尼中國放寬扣稅率刺激廣告市場,”傳媒掠影,2001年9月。
10. “娃哈哈:富於傳奇色彩的成功,”中國投資信息網,2007年8月26日。
11. “情緒和情感產生的有關理論,”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2003年10月27日。
12. “規制與突破:傳媒產業佈局的演變路徑,”廣東省新聞出版局,2007年5月25日。
13. “鄧小平南巡講話,”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
14. ”中國將放寬安全套廣告限制,” BBC News,2002年12月2日。
15. ”多種廣告將被嚴禁出現在報刊,” 中國商情快訊,第十二期,2006年12月1日。
16. ”評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 大紀元,2006年7月16日。
17. ”廣告中的情感策略,”中國營銷傳播網, 2006年3月24日。
18. 尹鴻,“2002~2003中國電影產業備忘(下),”電影藝術,第三期(2004年)。
19. 王京,”腦白金蟬聯2007年中國保健品市場銷售冠軍,”人民網,2008年4月30日。
20. 石文鐘,”對腦白金廣告語的符號學解讀,”青年記者,2008年4月。
21. 石文鐘,”對腦白金廣告語的符號學解讀,”青年記者,2008年4月。
22. 李雨譚,湖南衛視與蒙牛合作《超級女聲》的幕後解析(一),經濟觀察報,2005年10月14日。
23. 李春利,”今年被定為電視質量年,螢屏現實題材唱主角,” 新華網,2007年1月23日。
24. 李媛、趙正,”張揚二十年留在記憶中的廣告和廣告事件,”中國經營報,2004年12月31日。
25. 李穎,”娃哈哈帝國「非常」膨脹史,”新營銷雜誌,2008年2月17日。
26. 周山,”2005中國戶外廣告調查之一,”中國工商報,2006年1月24日。
27. 俞雷,”中國營銷史1979年:為廣告正名,”中國營銷傳播網,2007年2月2日。
28. 段鵬,”中國內地公共廣播電視服務功能的變遷與反思,”傳媒透視,2007年1月。
29. 崔寶國、盧金珠、王敘虹,”2004-2005年: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政策篇,”人民網傳媒視線,2005年6月7日。
30. 張曦健,”1966-1978文革時期曲折前進,”央視國際,2007年3月21日。
31. 許志嘉,”大陸整頓報刊「促經濟」、「化民怨」,”大陸工作簡報,2003年12月10日。
32. 曾家新,”《東方大港》拷貝數超進口大片,”京華時報,2007年10月13日。
33. 湯慈美,”情緒的生理機制,”中國大百科智慧藏。
34. 鄒躍進,”從”紅、光、亮”到”黑白灰”,”藝術中國,2007年7月20日。
35. 趙岩,”詹姆斯-蘭格情緒理論及其當代的新意義,”中國心理網,2005年9月10日。
36. 劉欣,”政策開放中國廣告業如何因應,”廣告新聞網,2006年6月22日。
37. 劉毓,”中國人社會化與心理諮詢本土化,”中華心理教育網,2007年9月22日。
38. 鄧文卿,”轉型期中國廣電集團化發展的政策分析,”中國傳媒大學第一屆全國新聞學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人民網,2007年3月22日。
39. 蕭燕雄、尹熙,”我國有線電視法規的法律價值內涵分析,”《二十一世紀》網路版,第48期,2006年3月。
40. 謝耕耘,”中國傳媒資本運營若干問題研究(2),”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2006年8月30日。
41. 謝意,”從邊緣到中心─《洛陽日報》發行二十年回眸,”中國文化產業網,2007年1月31日。
42. 謝潔青,”爽歪歪被指屬淫穢用語 娃哈哈回應聲討,”新華網浙江頻道,2006年6月1日。
43. 魏永征,”中國大陸傳媒業利用業外資本合法性研究(下),”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2006年8月30日。
44. 龔學智,”主旋律影片掀起觀看熱潮,”信報,2007年10月21日。

五、研究報告
1. 呂郁女,”邁向集團化發展的中國大陸廣電管理制度,”國政研究報告,2002年7月。
2. 詹中原,”中共黨政的互動關係,”國政研究報告,2003年2月。

六、研討會論文
1. 王奕晴、錢玉芬,”海峽兩岸網路廣告中價值觀之比較研究,”中華傳播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臺北。
2. 吳予敏,”變革中的中國電視體制和電視文化,”中華傳播學會2001年論文研討會論文,臺北。
3. 陳逸君,”演唱會效果研究─應用ZMET技術,”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傳播管理學系學生學術研討會論文(1996年),臺北。
4. 蔡佳玲、李秀珠,”全球本土化下的台灣韓劇頻道經營之研究:從文化接近性談起,”中華傳播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臺北。

七、其他
1. 《地道戰》海報:http://blog.roodo.com/mao1966/archives/2799119.html。
2. 《地雷戰》影片:http://www.grassy.org/Movie/Film.asp?FilmID=483。
3. 《南征北戰》海報: http://ent.sina.com.cn/m/2005-08-25/ba821099.shtml。
4. 文化與傳意─中國傳意設計簡史,可參閱:http://tds.ic.polyu.edu.hk/ds/cd/02_culture/。
5. 文革時期海報:http://www.enet.com.cn/article/2004/1014/A20041014352227.shtml。
6. 安徽衛視,霞飛的親密夥伴,可參閱:http://www.ahtv.com.cn/gb/content/2004-08/03/content_36212.htm。
7. 改革開放三十年之廣告,http://hellobj.thebeijingnews.com/viewthread.php?tid=16653&extra=page%3D1&frombbs=1。
8. 季小茸、汪開慶,淺談中國大陸影視廣告,可參閱論文下載網:http://www.lunwen7.com/yishu/meishu/20070623/25175_3.html。
9. 陳懷林、華平,從宣傳部門向準信息產業的艱難過渡─試析中國傳媒制度改革的漸進過程,可參閱:http://ccs.nccu.edu.tw/UPLOAD_FILES/HISTORY_PAPER_FILES/831_1.pdf。
10. 發展中的中國廣告業,可參閱:http://www.yuanmiao.com/hangyeziliao/3480.html。
11. 黃煜,大陸傳媒新範式的形成與發展。可參閱: http://www.inpr.org.tw/publish/pdf/118_5.pdf。
12. 葉言都,中共建國後報紙發行的變局,可參閱:http://www.mh.sinica.edu.tw/download/20071102/20071102-2.pdf。
13. 潘家慶,大陸新聞改革中的報業經營改革,可參閱:http://ccs.nccu.edu.tw/UPLOAD_FILES/HISTORY_PAPER_FILES/910_1.pdf。
14. 蔡政良,文化的概念,可參閱: http://futuru.myweb.hinet.net/landscape/culture-concept.pdf。
15. 賴皆興,改革開放後中共意識形態的持續與變遷對政權正當性的影響,可參閱:http://eastasia.nccu.edu.tw/paper/0012-4-2.pdf。
16. 點評家電行業二十年,中華電子報,2004年12月14日,可參閱:http://pdf.cena.com.cn/aspimages/2004pdf/041214/DZ3314.pdf。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