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5111-11142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5111-111423
論文名稱
Title
中國經濟成長與宏觀調控政策之研究
A Research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Macroeconomic Polic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1-07-2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1-09-05
關鍵字
Keywords
宏觀調控、經濟波動、內在安定機制、貨幣政策、財政政策
economic volatility, inherent stability mechanism, fiscal policy, monetary policy, macro-control policy, Macroeconomic polic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12 次,被下載 323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1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23 times.
中文摘要
在中國經濟快速成長過程中,中共實施一連串宏觀調控政策—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調節其經濟。影響所及,即使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及2008年世界金融海嘯中,中國經濟安然渡過,並獲穩定成長!本文關注中國在共產主義的經濟體制下,如何進行宏觀調控?宏觀調控政策對中國經濟成長實際影響如何?宏觀調控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扮演何種角色?
中國經濟績效背後,中國宏觀調控政策實為其重要推手,因此本文係於中國特有的政經體制下,研討宏觀調控如何帶領中國經濟高速成長。但由於中國經濟體制巿場化的不完善,巿場本身又缺乏內在安定機制,因此中國宏觀調控結果容易造成經濟波動加大,可能發生硬著陸。雖然過去的經驗累積中,已使經濟較平穩發展,但經濟體制仍不完善。本論文認為中國的宏觀調控以總體需求面來拉動中國經濟的方式,應加以調整,才能有助於未來中國經濟的永續發展。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macro-economic policies --- fiscal policies and monetary policies --- to regulate its economy. As a result, it safely passed through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in 1997 and the world financial tsunami in 2008, and was able to continue steady growth.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under the Chinese Communist economic system, on how to apply the macro policy to control its growth and what has been the practical impact. What role is macro-control playing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Macro-economic policy is actually the main driving force behind China's economic performance. This dissertation emphasizes that under China's unique political economy, macro-control leads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Nevertheless, due to China's economic structure of market imperfections, and the lack of inherent stability of the market mechanism, the Chinese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has easily lead to economic volatility and to a possible hard crash in years ahead. Although the experience accumulated so far has led to a relatively stable economy, the economic structure is still incomplete. This dissertation argues that China's macro-control’s aggregate demand in driving China's economy needs to be adjusted from investment and export to personal consumption in order to contribute to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論文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 iv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12
第二章 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成長的特徵 18
第一節 中國經濟轉型與經濟發展 19
第二節 中國經濟成長的特徵 25
第三節 中國財政金融體制變革與內在穩定機制 31
第四節 中國經濟內在安定機制之挑戰 41
第三章 財政政策在中國經濟成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52
第一節 宏觀調控與中國經濟 52
第二節 中國財政政策與中國經濟 57
第三節 宏觀調控下財政政策之解讀 65
第四章 貨幣政策在中國經濟成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84
第一節 宏觀調控下的中國貨幣政策 84
第二節 中國貨幣政策與中國經濟 87
第三節 中國貨幣政策調控效應之解讀 93
第五章 結論 107
參考書目 114

圖 次
圖2-1 中國經濟轉型發展過程 20
圖2-2 經濟成長率與發展水準的國際比較(2009年) 22
圖2-3 1979-2009中國物價上漲率與GDP增加率 24
圖2-4 1978-2009年失業率 24
圖2-5 中國傳統經濟體制 26
圖2-6 鄧小平強人領導轉向集體領導過程 27
圖2-7 2011年中國重大政策決策過程 29
圖3-1 稅收占GDP比例之國際比較(2009年) 59
圖3-2 1978~2009年財政收入與財政收入占GDP的比例 60
圖3-3 1978~2009年財政支出與財政支出占GDP的比例 61
圖3-4 1978~2009年財政赤字與財政赤字占GDP的比例 61
圖3-5 1978~2009年投資支出占GDP的比例 62
圖3-6 1978~2009年財政支出增加率與投資增加率 63
圖3-7 1978~2009年消費支出占GDP的比例 64
圖3-8 2002~2009年財政支出增加率與實質人均GDP增加率 66
圖3-9 1990~2010年個所稅占稅收之比例 74
圖3-10 新五化的經濟發展綜合分析框架 76
圖3-11 財政支出變動率與實質人均GDP成長率 78
圖3-12 物價上漲率與實質人均GDP成長率 79
圖4-1 貨幣供給量變動率的國際比較(2009年) 89
圖4-2  1991~2009年貨幣供給量總量與貨幣供給增加率 90
圖4-3  1990~2010年貨幣供給量占GDP比例 90
圖4-4  1990~2010年零售物價上漲率月資料 91
圖4-5  1978~2011年中國存貸利率月資料 92
圖4-6 儲蓄率的國際比較(2009年) 93
圖4-7 1985~2009年人民幣匯率與外匯存底 102
圖4-8 貨幣供給量變動率與實質人均GDP成長率 105

表 次
表1-1 影響中國經濟成長的因素之中國學者主張 7
表1-2 影響中國經濟成長的因素之國際學者主張 8
表1-3 中國宏觀調控相關研究 9
表2-1 不同時期經濟增長率與就業增長率(1980-2008) 25
表2-2 貨幣改革大事記 38
表2-3 人民幣匯改大事記 39
表2-4 1981~2009年中國所得稅收入情況 44
表2-5 中共歷任政治局常委 49
表2-6 歷任政治局常委及其職務 50
表3-1 中央與地方財政支出責任劃分 80
表3-2 中央與地方財政收入劃分 80
表3-3 中國財政收支 81
表3-4 中國GDP經濟數據 82
表3-5 圖3-11、圖3-12、圖4-8數據 83
表4-1 中國人民銀行2010年底以來的緊縮貨幣政策之實施工具 101
表4-2 貨幣政策相關變數 10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壹、中文書目
一、專書譯著
1 Izraelewicz, Erik著,姚海星,斐曉亮譯,2006。《當中國改變世界》(Quand La Chine Change Le Monde)。臺北: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臺灣公司。。
2 Cheung, Gordon, C. K. 張志楷著,林宗憲譯,2009。《中國因素:大中華圈的機會與挑戰》(China Factors:Political Perspectives and Economic Inateractions)臺北:五南文化。
3 Harry S. Dent, Jr.著,陳琇玲譯,2009。《2010大崩壞》(The Great Depression Ahead: How to Prosper in the Crash Following the Great Boom in History)。臺北:商周出版。
4 Anderson, Jonathan著,余江、黃志強譯,2007。《龍的經濟─首席經濟學家的中國思路》(How to think about China?)。臺北:御書房出版。
5 Jacques, Martin著,李隆生、張逸安譯,2010。《當中國統治世界》(When China Rules the Word:The Rise of the Middle Kingdom an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臺北:聯經出版。
6 Goldstein, Morris、Graciela L. Kaminsky、Carmen M. Reinhart著,劉光溪譯,2005。《金融脆弱性實證分析》(Jiurong Cuiruoxing Shizheng Fenxi)。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7 Roubini, Nouriel and Mihm, Sterphen著,巴曙松、李勝利、呂婕譯,2010。《末日博士魯比尼的金融預言》(Crisis Economic: A Crash Course in the Future of Finance)。北京:北方聯合出版。
8 Shenkar, Oded著,許貴運譯,2005。《中國大世紀:二十一世紀的新興經濟強權》(The Chinese century: the rising Chinese economy and its impact on the globel economy, the balance of power, and your job)。臺北:培生出版。
9 Clarke, Peter著,黃煜文譯,2010。《為什麼是凱因斯?解析經濟大師席捲全球的不朽主張》(Keynes:The Rise, Fall, and Re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s most Influential Economist)。臺北:商周出版。
10 Koo, Richard C.著,許瑞宋譯,2009。《總體經濟的聖杯─資產負載表衰退啟示錄》(The Holy Grail of Macroeconomics : Lessons from Japan’s Great Recession)。臺北:財信出版有限公司。
11 Huntington, Samuel P.、Peter L. Berger主編,王柏鴻譯,2003。《杭廷頓&柏格看全球化大趨勢》(Many Globalizations)。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12 Bongiorni, Sara著,黃治蘋譯,2007。《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A Year Without “MADE IN CHINA”)。臺北:早安財經文化有限公司。
13 Halper, Stefan著,王鑫、李俊宏等譯,2010。《北京說了算?中國的威權模式將如何主導二十一世紀》(The Beijing consensus : How China’s Authoritarian Model Will Dominate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臺北:八旗文化。
14 Mosher, Steven W.著,李威儀譯,2001。《中國─新霸權》。臺灣:立緒文化。
15 Shilk, Susan L.著,威洽溢譯,2008。《脆弱的強權─在中國崛起的背後》。臺北:遠流出版。
16 Will, Hutton著,林添貴譯,2009。《惡兆:中國經濟降溫之後》(The writing on the wall:China and the west in 21st century)。臺北:遠流出版。
17 William, Overholt著,鄭正鈴,湯麗明譯,1995。《中國威脅--中國一旦覺醒,天下震動》(The Rise of China : how economic reform is creating a new superpower)。臺北:智庫出版。
二、專書
1 《朱鎔基答記者問》編輯組編,2009。《朱鎔基答記者問》。北京:人民出版社。
2 毛蘊詩著,1990。《中國宏觀經濟活動分析》。北京:南開大學出版社 。
3 王元龍著,2005。《中國金融安全論》。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4 王志仁著,2008。《哦,原來中國是這樣:熱市場、新職場、大錢潮》。臺北:遠流出版。
5 王昕著,2005。《中國直接融資方式的發展》。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
6 王東英,1985。《中共固定資產投資之初步硏究》,臺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7 王東英,1990。《一九七八年後中共物價膨脹初探》,臺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8 王東英,1996。《中國大陸物價膨脹之經濟分析》,臺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9 王振中著,2008。《政治經濟學研究報告9: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0 田子渝、曾成貴主編,2001。《八十年來中共黨史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11 朱正中、孫明德,2005。《中國經濟開世局•兩岸關係創新機》。臺北: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
12 朱浩民,2010。《中國金融制度與市場》。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3 江小娟著,2007。《中國經濟的開放與增長1980-2005年》。北京:人民出版社。
14 江世銀著,2006。《中國經濟發展的宏觀金融經濟學探索》。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15 何清漣著,2003。《中國的陷阱》。臺北:台灣英文新聞股份有限公司。
16 何新著,2010。《反主流經濟學─新國家主義經濟學》。北京:時事出版社。
17 吳國光、王兆軍,1994。《鄧小平之後的中國:解析十個生死攸關的問題》。臺北市:世界書局。
18 吳敬璉著,2005。《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探索中國經濟順利轉型的秘密》。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
19 宋鴻兵著,2009。《貨幣戰爭2─金權天下》。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 李揚,2005。《中國金融發展報告 No. 2(200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1 李榮謙,2009。《國際金融學》。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2 易憲容,2006。《繁榮下的理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3 林洸興著,2011。《2012中國不能說的秘密:一個趨勢投資家的真實告白》。臺北: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臺灣公司。
24 林毅夫、蔡昉、李周著,2000。《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25 林毅夫著,2000。《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臺灣:聯經出版。
26 林毅夫著,2004。《自生能力、經濟發展與轉型 : 理論與實證》。北京市 : 北京大學出版社。
27 林毅夫著,2009。《解讀中國經濟》。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28 施哲雄著,2003。《發現當代中國》。臺灣:揚智文化。
29 胡庄君、施祖麟著2006。《中國宏觀經濟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0 胡鞍鋼、胡聯合等著,2005。《轉型與穩定 中國如何長治久安》。北京:人民出版社。
31 胡鞍鋼、鄢一龍,2010。《紅色中國綠色錢潮:十二五規劃的大翻轉》。臺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32 孫兆東著,2010。《世界的人民幣》。臺北: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臺灣公司。
33 徐滇慶,2005。《金融之變:尼亞加拉的聲音》。北京:朝華出版社。
34 徐滇慶、李瑞著,1999。《中國大陸政府政策與經濟發展》。臺北:大屯出版社。
35 袁志剛主編,2009。《全球金融風暴與中國經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6 高長著,2009。《大陸經改與兩岸經貿》。臺北:五南文化。
37 國家統計局,2010。《中國統計年鑑─2010》電子版。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38 張軍著,2010。《改革、轉型與增長:觀察與解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
39 許振明、楊宗勳整編,2004。《失業、通貨膨脹和財經政策》。臺北:聯經出版。
40 郭振璽主編,2009。《大國崛起-G20高峰會在全球財經版圖的變局與佈局》。臺北:梅霖文化。
41 郭振璽主編,2009。《海嘯後的新世界-解讀經濟脈動,展望世界新局》。臺北:梅霖文化。
42 陳志武著,2010。《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臺北:八旗文化。
43 陳建勳著,1991。《財政政策與經濟成長之因果關係─中國大陸個案之研究》(經濟專論 134)。臺北: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
44 陶冬著,2008。《大成長與大機遇:陶冬看全球、中國經濟熱點》。臺北:財信出版。
45 陸磊,2005。《中國金融腐敗的經濟學分析─機制、行為與制度設計》。北京:中信出版社。
46 童振源著,2003。《全球化下的兩岸經濟關係》。臺灣:生智文化。
47 華而誠著,1997。《中國經濟軟著陸》。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48 費景漢著,1997。《中國大陸經濟講義》。臺北:華泰。
49 黃冕堂著,2008。《中國歷代物價問題考述》。臺北:齊魯書社。
50 楊小凱著,2001。《楊小凱經濟學文集》。臺灣: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51 楊如彥編,2005。《中國金融制度創新報告(200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2 楊聖明著,2001。《中國宏觀經濟透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3 鄒東濤,2008。《政治經濟學研究報告9─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4 趙進文著,2007。《中國貨幣政策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5 劉溶滄主編,2000。《中國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56 劉樹成主編,2006。《中國經濟週期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7 厲以寧主編,1992。《中國宏觀經濟的實證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8 蔡仲一著,2009。《中國:易碎的大餅》。香港:財大出版社。
59 蔡昉、林毅夫著,2003。《中國經濟:透析全球最大經濟體,掌握大陸市場經營契機》。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
60 鄭永年著,2004。《大國責任─轉型中的中國國際戰略》。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
61 蕭欽篤,1998。《國際金融》。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62 遲福林、應仲義主編,2008。《中國改革下一布》。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63 錢穎一著,2003。《現代經濟學與中國經濟改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64 薄一波著,1993。《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65 謝百三,2008。《中國當代經濟政策及其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6 魏杰著,2005。《中國經濟奇蹟:發展與活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67 邊裕淵著,2002。《大陸經濟國際化程度之研究──兼論對台灣之影響》。臺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三、網際網路
1 2002/11/10。〈高盛:2010年中國大陸經濟增長將站穩〉,《中央日報》,<http://www.cdnews.com.tw>。
2 2010/10/02。〈臺北大學續與變研討會 聚焦近年兩岸關係變遷〉,《新浪新聞》,<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01002/3803971.html>。
3 2010/10/03。〈李家泉:我是怎麼評議兩岸關係的?〉,《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4/6/3/2/101463271.html?coluid=136&kindid=4730&docid=101463271&mdate=1003003852>。
4 2010/10/05。〈十二五�台資銀爭食大餅攻融資 以質取勝〉,《經濟日報》,<http://www.udn.com/2010/10/5/NEWS/MAINLAND/MAI3/5889725.shtml>。
5 2010/10/14。〈《主筆室》十二五大推節能,太陽能商機隨之飛揚?〉,《理財網》。<http://www.fund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af6f22a3-d578-4e92-89e5-ad8087a005fa>。
6 2010/10/15。〈特稿/兩岸投資協議的雙贏策略〉,《中央日報網路報》。<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10&docid=101319143>。
7 2010/11/02。〈人民幣昨日跌幅 創兩年最大〉,《經濟日報》。<http://udn.com>。
8 Derek Scissors,2011/3/11。〈美國傳統基金會:中國經濟發展的十大迷思〉,《博訊新聞網》。<http://news.boxun.com/news/gb/pubvp/2010/02/201002210050.shtml>。
9 Reuters。<http://www.reuters.com/>。
10 Wall Street Journal。<http://online.wsj.com/>。
11 中國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
12 中國宏觀經濟信息網,<http://www.drcnet.com.cn/>。
13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http://www.drcnet.com.cn/>。
14 中國經濟信息網,<http://www.cei.gov.cn/>。
15 中國經濟網,<http://www.ce.cn/>。
16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Working Papers資料庫,<http://en.ccer.edu.cn/>
17 范錦明,2002/3/11。〈債務及呆帳 恐撕裂中國財政〉,《大紀元時報》,
18 范錦明,2008/09/09。〈後奧運時代 學者: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時代不再〉,《大紀元時報》,<http://hk.epochtimes.com/8/9/9/88121.htm>。
19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1978-2010,<http://www.stats.gov.cn>。
20 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
21 萬芳數據資源。<http://www.wanfangdata.com.cn>。
22 賈康,2008/12/08。〈中國財稅改革30年:簡要回顧與評述〉,《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http://www.crifs.org.cn/crifs/html/default/caizhengshihua/_history/2582.html>。
23 蔡宏明,2010/10/07。〈保障台商投資 設機制才夠力〉,《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getqr/8211>。
四、期刊論文
1 “中國失業問題與財政政策研究”課題組,2005,〈中國失業問題與財政政策研究〉,《經濟研究參考》,第22期,頁2-17。
2 Thomas G. Rawski,1999。〈中國:充分就業前景展望〉,《Management World》,第3期,頁92-103。
3 Thomas G. Rawski,2002。〈中國改革觀察:轉折點正在逼近〉,《世界經濟文匯》,第4期,頁21-28。
4 Thomas G. Rawski,2002/10。〈近年來中國GDP增長核算:目前的狀態〉,《經濟學(季刊)》,第2卷第1期,頁53-62。
5 Thomas G. Rawski,2003。〈投資行為將會限制中國的經濟增長嗎?〉,《世界經濟文匯》,第1期,頁57-65。
6 Thomas G. Rawski、謝千里,1994。〈中國工業的內在革新、競爭及產權改革模型〉,《中國工業經濟研究》,第8期,頁45-53。
7 丁元 、 周樹高,2002,〈AD—AS模型、IS—LM模型與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廣東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第1期,頁72-77。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2004,〈中國財政政策10年回顧─從適度從緊財政政策到積極財政政策〉,《經濟研究參考》,第2期,頁3-19。
9 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穩定課題組, 張平、 劉霞輝、 張曉晶、 汪紅駒,2008,〈外部沖擊與中國的通貨膨脹〉,《經濟研究》,第5期,頁4-18+115。
10 中國駐美使館經濟處,2003,〈西方學者有關財政政策與經濟增長關係的觀點綜述〉,《宏觀經濟管理》,第5期,頁48-50。
11 巴曙松 、 王建茹 、 張曙光 、 王建 、 趙曉,2005,〈中國經濟:面對增長的天花板?〉,《資本市場》,第8期,頁20-21。
12 巴曙松 、 曹海珍,1998,〈銀行業與證券業運行模式選擇及宏觀金融調控的有效性〉,《城市金融論壇》,第7期,頁16-20。
13 巴曙松 、 鐘偉 、 趙曉,2004,〈巴曙松、鐘偉、趙曉縱論宏觀調控〉,《資本市場》,第11期,頁27-32。
14 巴曙松,1999,〈宏觀金融調控工具效率問題研究〉,《華北金融》,第6期,頁30-33。
15 巴曙松,1999,〈貨幣市場發展與宏觀金融調控效率的提高〉,《城市金融論壇》,第6期,頁7-11。
16 巴曙松,1999,〈發展貨幣市場 提高宏觀金融調控效率〉,《當代財經》,第5期,頁24-28。
17 巴曙松,1999,〈銀行體系的不良資產與宏觀金融調控的效率〉,《投資研究》,第2期,頁3-9。
18 巴曙松,2004,〈“赤字經濟”淡出與財政政策轉型〉,《股市動態分析》,第11期,頁9。
19 巴曙松,2004,〈不良資產:宏觀調控中的杞憂〉,《中國改革》,第9期,頁12。
20 巴曙松,2004,〈宏觀調控凸現銀行信貸風險〉,《中國外匯管理》,第9期,頁44。
21 巴曙松,2004,〈調整利率鞏固宏觀調控效果〉,《小康》,第11期,頁19。
22 巴曙松,2004,〈鞏固宏觀調控的效果在利率〉,《中國經濟周刊》,第34期,頁25。
23 巴曙松,2008,〈經濟轉型獻策〉,《上海經濟》,第10期,頁12-13。
24 巴曙松,2010,〈民間投資越放開 經濟增長越協調〉,《企業研究》,第8期,頁1。
25 巴曙松、 高輝清 、 鐘偉 、趙曉,2002,〈中國經濟真實增長的故事〉,《財經界》,第5期,頁62-69。
26 巴曙松、 高輝清 、 鐘偉 、趙曉,2003,〈“三大周期”重迭中國經濟增長步入高漲——對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增長的理解與判斷〉,《財經界》,第5期,頁48-55。
27 巴曙松、 高輝清 、趙曉 、 鐘偉,2002,〈失衡中國 飯碗為大——經濟政策須從“促進增長”向“充分就業”轉型〉,《財經界》,第6期,頁62-73。
28 文泉 、 段海霞,2007,〈基于IS-LM-BP模型的中國物價上漲分析〉,《北方經濟》,第22期,頁36-37。
29 方福前,2004,〈IS-LM模型的新發展〉,《教學與研究》,第8期,頁46-52。
30 牛政科,2007,〈IS-LM-BP圖形分析的數學推導〉,《雲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期,頁128-130,134。
31 王光源、王曉,2010,〈貨幣政策的投資傳導機制——基于IS-LM模型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科教導刊(中旬刊)》,第8期,頁101-102。
32 王宏利,2009,〈財政支出規模與結構對產業結構影響的分析〉,《經濟研究參考》,第49期,頁29-40。
33 王彥榮,2008,〈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對中國宏觀調控的影響〉,《經濟研究參考》,第52期,頁32-34。
34 王晉斌 、 劉元春,2005,〈關于IS-LM/AS模型分析范式演變的思考〉,《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2期,頁76-83。
35 王穩定 、 王巖,2010,〈基于IS—LM—BP模型的總需求曲線推導〉,《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3-9。
36 司春林 、 王安宇 、 袁慶豐,2002,〈中國IS-LM模型及其政策含義〉,《管理科學學報》,第1期,頁46-54。
37 左大培,1992,〈80年代我國的經濟增長、通貨膨脹與短缺〉,《經濟研究》,第4期,頁29-37。
38 田紀云,2008,〈八十年代經濟改革十大措施——為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而作〉,《炎黃春秋》,第3期,頁9-14。
39 田紀云,2008,〈經濟改革是怎樣搞起來的——為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而作〉,《炎黃春秋》,第01期,頁3-9,16。
40 田紀云,2008,〈對外開放是怎樣搞起來的〉,《 黨政論壇(干部文摘)》,第5期,頁30-31。
41 申樹斌,2009,〈包含資產價格的IS—LM模型〉,《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第4期,頁4-7。
42 任太增,2000,〈IS-LM模型與宏觀經濟政策選擇〉,《社會科學輯刊》,第4期,頁77-79。
43 任玲儀,2010,〈淺析財政政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環渤海經濟瞭望》,第6期,頁57-60。
44 托馬斯•邁耶,1994,〈中國應保持高通貨膨脹嗎?〉,《經濟研究》,第11期,頁58-66。
45 朱建文,2005,〈IS—LM模型與我國財政政策的績效和取向分析〉,《經濟問題探索》,第6期,頁99-101。
46 江春 、 李征,2007,〈中國貨幣內生化原因新探——基于修正的IS-LM模型的理論思考〉,《經濟評論》,第1期,頁84-88。
47 江飛 、 張東杰,2010,〈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研究——基于VECM模型的分析〉,《市場論壇》,第3期,頁1-3。
48 牟勇,2008,〈運用IS-LM模型分析經濟政策效力方法新探〉,《消費導刊》,第21期,頁84、180。
49 余永定,2000,〈財政穩定問題研究的一個理論框架〉,《世界經濟》,第6期,頁3-12。
50 吳玉山,2003,〈探入中國大陸經改策略之研究:一個比較的途徑〉,《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3期,頁 1-30。
51 吳利明,2000,〈通貨緊縮的原因及治理通貨緊縮的IS-LM模型分析〉,《山西財經大學學報》,第5期,頁87-89。
52 吳信如,1999,〈開放經濟的IS-LM模型和我國目前宏觀經濟政策選擇〉,《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頁63-67、93。
53 吳建軍,2007,〈中國M2/GDP過高——基于IS-LM模型的分析〉,《金融研究》,第5期,頁40-48。
54 吳敬璉, 2008,〈 中國經濟改革三十年歷程的制度思考〉,《農村金融研究》,第11期,頁30-37。
55 吳敬璉,1994。〈切實轉變政府職能 建立有效的宏觀調控體系〉,《新視野》,頁15-17。
56 吳敬璉,1998。〈經濟增長重在有效率〉,《當代經濟》,第11期,頁4-5。
57 吳敬璉,1998。〈激活中小企業 促進經濟增長〉,《浙江經濟》,頁5-8。
58 吳敬璉,2001。〈實施供給政策 保持經濟持續增長〉,《金融信息參考》,頁40。
59 吳敬璉,2004。〈中國:政府在市場經濟轉型中的作用〉,《河北學刊》,第24卷第4期,頁39-46。
60 吳敬璉,2004。〈政府轉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惟一出路〉,《江南論壇》,頁5。
61 吳敬璉,2005。〈怎樣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中國創業投資與高科技》,頁8-9。
62 吳敬璉,2005。〈經濟增長方式是至關重要的選擇〉,《煤炭企業管理》,頁15-16。
63 吳敬璉,2008。〈中國經濟轉型的困難與出路〉,《中國改革》,第2期,頁8-13。
64 吳敬璉,2008。〈中國經濟轉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上海國資》,頁69-71。
65 吳敬璉,2010。〈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關鍵是體制改革〉,《學習月刊》,第7期上旬刊,頁49。
66 吳敬璉,2010。〈經濟轉型未成功癥結在體制〉,《上海經濟》,頁10-11。
67 吳敬璉,2010。〈撥開經濟增長的迷霧〉,《新經濟導刊》,頁12-13。
68 吳曉求,1991,〈中國穩形通貨膨脹的計量與分析——1979-1988年中國通貨膨脹的總透視〉,《經濟研究》,第1期,頁10-19、35。
69 吳曉求,1994,〈混合型通貨膨脹的運行過程及經濟效應分析〉,《經濟研究》,第9期,頁20-26。
70 呂旺實、趙雲旗、呂志勝、樓小惠、李欣,2009,〈驚心動魄的財政史(總報告)〉,《經濟研究參考》,第40期,頁2-6。
71 宋國青,1995,〈利率、通貨膨脹預期與儲蓄傾向——從兩次高通脹期間的儲蓄傾向看預期的作用〉,《經濟研究》,第7期,頁3-10。
72 李永友,2006,〈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財政政策平滑經濟波動的能力——基于傳統IS-LM模型的實證分析〉,《財經研究》,第7期,頁4-17。
73 李林、史曉龍,2005,〈投資對經濟稅收拉動作用減弱〉,《經濟研究參考》,第55期,頁11-12。
74 李姝、曹丹,2002,〈我國宏觀經濟IS-LM模型淺析〉,《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頁91-92。
75 李國旺,1999,〈從IS-LM模型看我國近期的政策選擇〉,《宏觀經濟研究》,第8期,頁55-58。
76 李敏、黃建彬,2010,〈IS-LM模型與我國宏觀經濟政策效果〉,《商場現代化》,第17期,頁77-78。
77 李晶,2010,〈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財政政策路徑選擇〉,《現代商業》,第15期,頁55-56。
78 李曉西,1994,〈轉軌過程中的結構性通貨膨脹〉,《經濟研究》,第10期,頁28-32。
79 杜學靜,2004,〈宏觀調控不應成為稅改試點障礙〉,《經濟研究參考》,第71期,頁11。
80 貝多廣,1988,〈1979—1986年我國物價上漲的經濟分析〉,《經濟研究》,第11期,頁60-67。
81 周宏宇 、 王巖,2003,〈IS、LM曲線、函數及IS-LM模型完善〉,《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65-68。
82 周法興、李成,2005,〈對1998年以來我國宏觀調控的反思〉,《經濟研究參考》,第76期,頁12-16。
83 周建成,2006,〈西方經濟理論對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影響——與劉國光教授商榷〉,《貴州財經學院學報》,第1期,頁60-63。
84 周海濤 、 李鋒森,2010,〈我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促進經濟增長效果測算〉,《南方金融》,第5期,頁18-21。
85 周海濤、李鋒森,2010,〈我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促進經濟增長效果測算〉,《南方金融》,第5期,頁18-21。
86 房震 、 黃建榮,2002,〈我國貨幣政策中間目標選擇的IS—LM分析〉,《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24-28。
87 易綱,1995,〈中國的貨幣供求與通貨膨脹〉,《經濟研究》,第5期,頁51-58。
88 易綱,1998。〈東南亞國家和墨西哥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啟示〉,《財貿經濟》,第1期,頁39-44。
89 易綱,1999。〈中國貨幣政策走向間接調控〉,《資本市場》,第10期,頁6-11。
90 易綱,2000。〈目前宏觀經濟的若干問題〉,《中國經貿導刊》,10第期,頁9。
91 易綱,2003。〈克魯格曼真的錯了〉,《財經界》,第1期,頁14-15。
92 易綱,2003。〈理解中國經濟增長〉,《中國社會科學》,第2期,頁45-60,205。
93 易綱,2004。〈羅斯福的“非常之責”與“非常之權”〉,《中國改革》,第6期,頁20-23。
94 易綱,2006。〈當前宏觀經濟與貨幣政策綜論〉,《金融經濟》,第13期,頁15-16。
95 易綱,2008。〈當前宏觀經濟金融形勢與貨幣政策〉,《金融發展研究》,第3期,頁3-5。
96 易綱,2009。〈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場化進程〉,《金融研究》,第1期,頁1-14。
97 易綱,2010。〈國際金融危機的成因和經驗〉,《國際經濟合作》,第7期,頁4-6。
98 林一斌 、 李鵬,2000,〈IS-LM剛性模型假說與當前中國宏觀經濟現實〉,《喀什師范學院學報》,第1期,頁18-22。
99 林毅夫,2001。〈必要的修正——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再考察〉,《國際貿易》,第9期,頁22-26。
100 林毅夫,2003。〈出口與中國的經濟增長:需求導向的分析〉,《經濟學(季刊)》,第3期,頁779-794。
101 林毅夫,2007。〈內外失衡條件下的政策選擇〉,《中國發展觀察》,第8期,頁18-22。
102 林毅夫,2009。〈金融危機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上海經濟》,第1期,頁11。
103 林毅夫,2009。〈金融危機與發展中國家〉,《財經界》,第3期,頁5-7。
104 林黎、任若恩,2007,〈中國的最優化動態IS-LM模型構建與應用〉,《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第2期,頁27-36。
105 金路,2004,〈IS-LM模型在我國適用性的分析與探討〉,《上海商業》,第12期,頁28-29。
106 阿思奇,1992,〈投資規模與通貨膨脹〉,《經濟研究》,第9期,頁17-20、16。
107 姜洋,2005,〈IS—LM模型與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商場現代化》,第29期,頁335-336。
108 段宗志,2003,〈IS-LM模型與制約當前我國宏觀經濟政策效果的因素分析〉,《統計研究》,第9期,頁60-63。
109 洪墩謨,1998,〈資本增加、總體經濟供給曲線右移的特性〉,《臺灣銀行臺灣經濟金融月刊》,第6期,頁29-36。
110 胡海鷗,2001,〈中國特色的IS-LM曲線與宏觀政策效應〉,《上海經濟研究》,第9期,頁71-75。
111 胡德期,2005,〈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經濟研究參考》,第7期,頁11-12。
112 胡鞍鋼,1994。〈中國政策周期與經濟周期〉,《中國社會科學季刊》,夏季卷(總第8期),頁85-100。
113 胡鞍鋼,2000。〈增長的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外資》,頁12-13。
114 胡鞍鋼,2005。〈中國社會轉型中的四大新特點〉,《黨政干部文摘》,頁40。
115 胡鞍鋼,2008。〈中國的經濟增長能否持續?—一個生產率視角〉,《經濟學(季刊)》,第7卷第3期,頁777-808。
116 胡鞍鋼,2010。〈擺脫“黑貓”發展模式 實現經濟轉型〉,《中國市場》,頁66-67。
117 范劍平,2006,〈2006年宏觀調控政策保持“雙穩健”基調〉,《經濟研究參考》,第31期,頁10。
118 范錦明,1999。〈亞洲金融風暴對中國大陸經濟的影響〉,《問題與研究(日文版)》。
119 范錦明,1999。〈穩中求進:中國大陸因應亞洲金融風暴的大原則〉,《戰略國際研究(臺灣)》,第1卷第1期,頁1-31。
120 范錦明,2000。〈中共的經濟安保體系〉,《戰略國際研究(臺灣)》,第2卷第2期,頁31-45。
121 范錦明,2001。〈市場機能的破壞與重建:中國經濟制度的變遷(1949∼2000)〉,《中國事務(臺灣)》,第4期,頁103-126。
122 范錦明,2002。〈911事件後全球經濟情勢分析〉,《戰略國際研究(臺灣)》,第4卷第1期,頁80-107。
123 范錦明,2007。〈臺灣當前貧富差距問題〉,《臺灣民主季刊(臺灣)》,第4卷第4期,頁151-157。
124 孫華妤,2003,〈IS-LM模型中政策乘數的解析〉,《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第1期,頁53-56、64。
125 孫裕生,1988,〈從IS-LM模式看我國當前建立和開放金融貨幣市場的必要性〉,《求是學刊》,第5期,頁8-12。
126 殷德生,2001,〈IS-LM-BP粘性、匯率調整與短期均衡〉,《當代財經》,第9期,頁32-37。
127 秦永祥,2005,〈IS-LM模型與我國宏觀經濟政策效應分析〉,《甘肅農業》,第11期,頁120-121。
128 秦池江、景學成、鐘起瑞、張新澤,2008,〈金融體制改革紀實〉,《經濟研究參考》,第50期,頁20-36。
129 翁華建,1991,〈希克斯教條:IS—LM 宏觀經濟均衡模型中的兩個限制性假設〉,《世界經濟研究》,第3期,頁66-71。
130 袁志田、劉厚俊,2010,〈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宏觀調控的若干問題: 一個文獻述評〉,《經濟研究參考》,第22期,頁2-9。
131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我國宏觀經濟與財政政策分析”課題組,2009,〈2008年我國宏觀經濟與財政政策分析報告一經濟增長“拐點"與新積極財政政策〉,《經濟研究參考》,第12期,頁46-65。
132 國家行政學院宏觀經濟課題組,2009,〈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對策研究〉,《經濟研究參考》,第13期,頁2-29。
133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2004,〈中國加速轉型期的若干發展問題研究(下)─宏觀調控與政府管理體制轉型〉,《經濟研究參考》,第17期,頁2-14。
134 張占斌,2005,〈搞好宏觀調控要解決三方面的根本問題〉,《經濟研究參考》,第63期,頁7-8。
135 張永波,2010,〈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貨幣政策效果分析——基于IS-LM模型〉,《特區經濟》,第8期,頁80-81。
136 張永龍、閻燁,2004,〈調整消費稅利于增強宏觀調控能力和與世界接軌〉,《經濟研究參考》,第15期,頁24。
137 張帆,1999,〈央行的行為、利率的作用與中國的IS—LM模型〉,《管理世界》,第4期,頁38-43、219。
138 張弛,2008,〈宏觀經濟政策的分析與實踐〉,《才智》,第10期,頁131-135。
139 張亞維,2000,〈IS-LM模型與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貨幣傳導機制的比較與借鑒〉,《南京經濟學院學報》,第5期,頁60-65。
140 張卓元,2009,〈深化改革,使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好地發揮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經濟研究參考》,第60期,頁13。
141 張&#23745;、王青、喬東艷,2010,〈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的長期影響效應分析〉,《經濟與管理》,第2期,頁22-25。
142 張延,1999,〈對IS—LM模型中政策效力分析的再研究——等比數列求和法在政策效力分析中的運用〉,《經濟科學》,第3期,頁86-97。
143 張延,2010,〈對財政政策動態均衡調整過程的研究:幾何圖形法——一種用IS—LM模型分析財政政策效力的新方法〉,《財政研究》,第1期,頁66-70。
144 張明,2007,〈宏觀調控讓分稅制閃了腰〉,《經濟研究參考》,第6期,頁24。
145 張俊偉,2008,〈2003年以來的宏觀調控:回顧與前瞻〉,《經濟研究參考》,第2期,頁2-36。
146 張俊偉,2009,〈現階段的產業升級:趨勢、風險與對策〉,《經濟研究參考》,第22期,頁2-21、37。
147 張路,2006,〈從IS-LM模型分析我國的“雙穩健”政策〉,《當代經濟(下半月)》,第6期,頁21-23。
148 張睿、屈慶、劉懷元,2011,〈我國貨幣政策風格的轉變〉,《經濟研究參考》,第6期,頁15-16。
149 張瑩,2009,〈基于IS—LM模型分析我國現階段逐步放松資本管制的合理性〉,《科技成果縱橫》,第4期,頁47-49。
150 張麗賓,2010,〈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的失業調控和預案研究〉,《經濟研究參考》,第39期,頁2-34。
151 張寶貴 、 劉東,2006,〈財政政策效應分析中IS-LM模型的運用誤區〉,《統計與決策》,第18期,頁38-39。
152 許謹良,1981,〈凱恩斯主義的IS—LM模型簡介〉,《外國經濟與管理》,第6期,頁16-19。
153 郭宏明,2004,〈加強和改進宏觀調控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經濟研究參考》,第73期,頁19-22。
154 郭熙保,1991,〈凱恩斯經濟學的一項重要發展——IS-LM模型評述〉,《經濟評論》,第3期,頁44-50、56。
155 郭慶旺、呂冰洋、何乘材,2004,〈積極財政政策的乘數效應〉,《財政研究》,第8期,頁13-15。
156 郭曉麗,2009,〈實現消費、投資和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財政政策研究〉,《現代商貿工業》,第4期,頁61-62。
157 郭樹清,2004,〈我國宏觀調控面對的四大挑戰〉,《經濟研究參考》,第31期,頁10-11。
158 閆坤 、 張鵬,2010,〈全球經濟低速增長與通脹“迷局”下的積極財政政策分析〉,《財貿經濟》,第2期,頁43-49、136-137。
159 陳丹,2008,〈凱恩斯宏觀調控理論與我國的宏觀調控的完善〉,《商場現代化》,第26期,頁369。
160 陳太明,2007,〈中國財政支出與居民消費的實證研究〉,《山東工商學院學報》,第5期,頁12-18。
161 陳永新,2005,〈IS-LM模型的擴展及應用〉,《統計與決策》,第7期,頁25-27。
162 陳岩峰,2003,〈我國財政政策效果研究綜述〉,《企業經濟》,第0期,頁10-11。
163 陳東琪,2008,〈既”防脹”又”防滑”的宏觀調控思路〉,《經濟與管理研究》,第5期,頁5-10。
164 陳長彬 、 陳功玉,2004,〈我國IS-LM模型及其財政擠出效應的實證分析〉,《廣東財經職業學院學報》,第4期,頁68-71。
165 陳建寶,戴平生,2008,〈我國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的乘數效應分析〉,《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頁26-32。
166 陳浩 、 唐吉平,2004,〈貨幣供給性質的重新認識——基于修正的IS-LM模型的理論思考〉,《金融研究》,第3期,頁49-57。
167 陳湛勻 、 何穎,2000,〈對IS-LM-BP模型的修正──兼論中國政策組合的理論可行性〉,《上海經濟研究》,第4期,頁41-45。
168 陳銘,2010,〈IS-LM模型和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經濟研究導刊》,第19期,頁3-4、27。
169 陳慶修,2007,〈於無形之手的失靈處伸出有形之手—改善和加強宏觀調控的定位及途徑〉,《經濟研究參考》,第61期,頁41-45。
170 傅豐誠,1999,〈中共建政五十年來的經濟發展〉,《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9期,頁27-39。
171 彭宇、孔肅,1998,〈Discussion of Exchange Rate Fluctcation Using IS-LM Model〉,《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第1期,頁84-86。
172 曾青春、劉松竹,2006,〈財政赤字、國債及其擠出效應的IS-LM模型分析〉,《金融與經濟》,第9期,頁68-69。
173 曾憲久,2001,〈中國的IS—LM模型與貨幣政策傳導〉,《經濟學家》,第02期,頁64-70。
174 賀俊、畢功兵、曹蘇,2002,〈IS—LM模型與財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華東經濟管理》,第6期,頁41-42。
175 賀鏗,2005,〈對2005年宏觀調控的政策建議〉,《經濟研究參考》,第39期,頁11-12。
176 馮東輝,2000,〈IS-LM模型與宏觀經濟政策效果〉,《學習論壇》,第4期,頁21-22。
177 黃朝文,1998,〈IS—LM模型中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經濟與管理》,第4期,頁14-15。
178 黃敬寶,2003,〈IS-LM均衡與中國宏觀經濟對策〉,《西安聯合大學學報》,第3期,頁14-19。
179 黃德權,2008,〈加入基尼系數的IS-LM模型分析——收入分配因素影響宏觀經濟的模型分析〉,《經濟評論》,第1期,頁64-67。
180 楊志勇,2011,〈“十二五”時期的財政政策取向〉,《經濟研究參考》,第4期,頁42-55。
181 經濟研究參考,2001,〈中國IS-LM模型及政策乘數估計〉,《經濟研究參考》,第17期,頁20-25。
182 葉文輝1,樓東偉,,〈中國財政政策的有效性分析———基於金融危機的背景〉,《山西財經大學學報》,第5期,頁21-26。
183 董方軍、王軍,2008,〈施從緊的貨幣政策應注意的若干問題〉,《經濟研究參考》,第29期,頁9-11。
184 解佑賢,2001,〈論IS-LM模型的局限性〉,《統計與決策》,第12期,頁6-7。
185 賈明琪 、 李賀男,2009,〈金融危機下我國政府投資對民間投資的擠出效應——基于IS—LM模型〉,《經濟管理》,第10期,頁7-11。
186 賈康、趙全厚,2009,〈財政宏觀調控方式的健全與完善〉,《經濟研究參考》,第2期,頁50-61。
187 雷強、蘇立峰,2009,〈資本賬戶開放和人民幣匯率制度選擇——基于升值壓力下的中國特色IS-LM-BP模型分析〉,《華東經濟管理》,第10期,頁72-75。
188 靳東升,2004,〈稅制改革對我國企業投資的影響〉,《經濟研究參考》,第63期,頁20。
189 趙建民、許志嘉,2008,〈中共第四代領導集體的「和諧世界觀」:理論與意涵〉,《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期,第10卷,頁1-44。
190 趙健,2010,〈支持中國經濟中長期快速增長的財政政策選擇〉,《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62-65。
191 趙雲旗,2010,〈財政政策與中國經濟轉型〉,《經濟研究參考》,第37期,頁18-30。
192 劉力臻、徐奇淵,2002,〈日本經濟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雙失效的新IS-LM模型分析〉,《日本學論壇》,第21期,頁170-173。
193 劉方,2009,〈政府購買與中國經濟波動〉,《宏觀經濟研究》,第12期,頁39-43。
194 劉佐,2008,〈2007年中國稅收制度與政策的重要調整〉,《經濟研究參考》,第11期,頁37-43。
195 劉尚希、邢麗、施文潑,2009,〈2008:財政政策調整與財政改革〉,《經濟研究參考》,第48期,頁25-38。
196 劉東皇,2010,〈啟動居民消費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政策取向〉,《經濟研究參考》,第48期,頁9。
197 劉洪軍、陳柳欽,2001,〈論宏觀經濟穩定運行的制度基礎——對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的修正〉,《江蘇社會科學》,第6期,頁16-20。
198 劉國光,2004,〈我國宏觀調控的演變〉,《經濟研究參考》,第95期,頁9-10。
199 劉斌,2003,〈基于優化的IS-LM-PC模型在我國的應用〉,《金融研究》,第7期,頁37-49。
200 劉燦,2010,〈財政政策促進經濟增長理論研究綜述〉,《大眾商務》,第14期,頁158。
201 劉巍、徐穎,2000,〈IS-LM模型中的利率變量辨誤——兼論完善我國的證券市場〉,《求是學刊》,第6期,頁46-50。
202 樊彩躍,2009,〈2009年我國宏觀經濟政策取向及建議〉,《經濟研究參考》,第6期,頁7-8。
203 樊綱,1989,〈改革、調整、增長與摩擦性通貨膨脹〉,《經濟研究》,第1期,頁13-25。
204 樊綱,1990,〈我國通貨膨脹三種主要成因的理論分析〉,《經濟研究》,第3期,頁20-29。
205 樊綱,1991,〈超額貨幣究竟是怎么發出來的?——兼評鐘朋榮著《中國通貨膨脹研究》〉,《經濟研究》,第1期,頁32-35。
206 歐陽志剛、王世杰,2009,〈我國貨幣政策對通貨膨脹與產出的非對稱反應〉,《經濟研究》,第9期,頁27-38。
207 鄧凱文,1992,〈IS—LM靜態模型中存在兩個限制性區域——關于“希克斯教條”與翁華建同志商榷〉,《世界經濟研究》,第2期,頁69-72。
208 鄭良芳,2009,〈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力促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對2009年上半年經濟金融形勢的分析與建議〉,《經濟研究參考》,第48期,頁4-6、22。
209 鄭良芳,2009,〈對金融經濟危機的必然性、根源、特點和防治的研究——駁保爾森“中國儲蓄率高是導致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源"論〉,《經濟研究參考》,第9期,頁2-7。
210 鄭超愚,2007,〈中國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2006—2007年〉,《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第1期,頁 5-10。
211 鄭超愚,2008,〈中國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2007—2008年〉,《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第1期,頁5-11。
212 鄭超愚,2009,〈中國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2008—2009年〉,《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第1期,頁14-20。
213 鄭超愚,2010,〈中國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2009—2010年〉,《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第1期,頁5-11。
214 盧中原,2004,〈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時機、方向、力度和重點〉,《經濟研究參考》,第23期,頁8-9。
215 錢凱,2009,〈加強及改善中國經濟宏觀調控的觀點綜述〉,《經濟研究參考》,第79期,頁40-45。
216 錢穎一,1996。〈激勵理論的新發展與中國的金融改革〉,《最新經濟理論前沿》,頁33-37。
217 錢穎一,2002。〈中國經濟改革的現代經濟學分析〉,《上海管理科學》,第6期,頁4-5。
218 錢穎一,2006。〈GDP修正對中國經濟有何影響?〉,《中國經濟周刊》,第1期,頁30-31。
219 錢穎一,2008。〈並不特殊的中國改革〉,《大道•評論》,第3期,頁14-15。
220 錢穎一,2008。〈從國際比較的角度看中國經濟〉,《政策解讀》,頁34-39。
221 錢穎一,2009。〈中國成功不奇怪〉,《東南西北》,第2期,頁10-11。
222 錢穎一、許成鋼,2006。〈中國的經濟改革為什麼與眾不同─M型的層級制和非國有部門的進入與擴張〉,《海外學者談中國改革》,頁29-40。
223 錢穎一、黃海洲,2001。〈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金融的穩定與發展〉,《經濟社會體制比較》,第5期,頁35-44。
224 閻坤、王進傑,2003,〈積極財政政策與經濟增長的效應分析〉,《世界經濟》,第4期,頁52-59。
225 龍小海、葉子榮 、 張呂,2006,〈制度變遷中中國宏觀經濟的IS—LM模型分析——兼析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調控效用〉,《財政研究》,第3期,頁2-8。
226 戴國慶,1992,〈我國價格改革中的“財政型”成本推進“物價上漲”〉,《經濟研究》,第12期,頁50-51、32。
227 謝浩然,2010,〈基于IS-LM模型的我國財政貨幣政策有效性分析〉,《當代經濟》,第23期,頁148-151。
228 蘇劍,1998,〈IS-LM模型中的政策效果分析:一個重新表述〉,《經濟科學》,第3期,頁105-111。
229 龔剛,2008,〈回歸凱恩斯——寫于《通論》發表70周年〉,《經濟學(季刊)》,第1期,頁1-20。
230 龔剛,2009,〈和諧社會與共享式增長——評林毅夫、莊巨忠等所編《以共享式增長促進社會和諧》〉,《經濟學(季刊)》,第1期,頁369-374。
五、學位論文
1 王乾勇,2001。《中共經濟改革與財政變遷之研究》。中山大學。
2 朱海玨,2005。《論稅收政策對經濟增長可持續性的影響》。復旦大學。
3 江佳珊,2009。《中國大陸宏觀調控貨幣政策效果之研究-以2003年7月至2008年6月為例》。淡江大學。
4 吳智峰,2009。《財政體制變遷與經濟增長——基於地方政府行為的研究》。江西財經大學。
5 李玉雙,2009。《市場化進程中我國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研究》。湖南大學。
6 林佳靜,2006。《2003年以來大陸宏觀調控之政策分析--管制性政策的觀點》。東華大學。
7 邱一平,2006。《近期大陸實施宏觀調控政策對台灣經濟影響之研究》。東華大學。
8 孫鏇,2005。《中國財政貨幣政策與經濟增長協整研究》。河海大學。
9 張舜傑,2005。《大陸宏觀調控中貨幣政策之研究--兼論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淡江大學。
10 梁偉,2007。《經濟增長模型分析及我國實證研究——基於要素系統和因果關系分析》。廈門大學。
11 莊焜楠,2006。《中國宏觀調控經濟政策對台灣產業發展之影響》。中山大學。
12 黃光鋒,2009。《我國貨幣供給與經濟增長和物價水平的關系研究》。云南財經大學。
13 黃瑞寶,2005。《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的膨脹型波動及解釋》。山東大學。
14 黃靖軒,2008。《中國宏觀調控與經濟成長之實證研究》。靜宜大學。
15 廖泰宇,2008。《宏觀調控事件對大陸股票報酬之影響》。南華大學。
16 趙理想,2009。《中國轉型期宏觀稅負與經濟增長研究——一個納入地方政府行為的分析視角》。廈門大學。
17 劉忠龍,2004。《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貨幣政策效果之分析─IS-LM模型之應用》。中山大學。
18 鄭東旭,2003。《1990年代中國物價緊縮成因之探討》。中山大學。
貳、英文書目
一、期刊論文
1 Feltenatein, Andrew and Farhadian, Ziba. 1987, “Fiscal Policy, Monetary Targets, and the Price Level in a Centrally Planned Economy: An Application to the Case of China”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 19, No. 2, pp. 137-156.
2 Chamon, Marcos D. and Prasad, Eswar S. 2010. “Why Are Saving Rates of Urban Households in China Rising?”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 Vol. 2, pp. 93-130.
3 Zhao, Changwen & Du, Jiang, 2007, “Causality Between FDI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The Chinese Economy, Vol. 40, No. 6, pp. 68-82.
4 Chow, Gregory. 1985,“A Model of Chinese National Income Determin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93, pp. 782-92.
5 Perkins, Dwight H. and Thomas G. Rawski. 2008, “Forecasting China’s Economic Growth to2025”, Anniversaries, Vol. 35, pp. 34-39.
6 Fahn, Jiin-ming, 1992. “Time, Uncertainty, and Consumption Decision: A Shackllian Approach” CIER, Economic Monograph Series No. 32. pp. 26.
7 Mudell, Fleming, J., 1962, “Domestic Financial policies under fixed and under floating exchange rates”. IMF Staff Papers, Vol. pp. 369-380.
8 Xu, Gang and Wang, Ruifang, 2007, “The Effec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Domestic Capital Formation, Trad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 Transition Economy: Evidence from China” Global Economy Journal, Vol. 7, pp. 1-21
9 Giles, John, Park, Albert and Zhang, Juwei. 2005, “What Is China’s True Unemployment Rate?”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 16, pp. 149-170.
10 He, Xinhua and Cao, Yongfu. 2007. “Understanding High Saving Rates in China,” China & World Economy, Vol. 15, pp. 1-13.
11 Fung, Hung-Gay, 2010, “Trade, Economic Growth, and Financial Markets” The Chinese Economy, Vol. 43, No. 1, pp. 3-4.
12 Lee, Jong-Wha, 2008, “Comment on “Rapid Economic Growth:Contributing Factors and Challenges Ahead” Asian Economic Policy Review, Vol. 3, pp. 207–208
13 Keng, C.W. Kenneth, 2006. “China’s Unbalanced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15, No. 46, pp. 183–214.
14 Knight, John and Xue, Jinjun, 2006, “How High is Urban Unemployment in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 Vol.4, pp.91-107.
15 Kuijs, Louis. 2006. “How Will China’s Saving-Investment Balance Evolv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3958, pp. 20-25.
16 Lee, Jong-Wha, 2008. “Comment on Rapid Economic Growth: Contributing Factors and Challenges Ahead” Asian Economic Policy Review, Vol. 2, pp. 22-27.
17 Wang, Lixia and Hussain, Iftikhar (Corresponding author), 2010. “Managing Financial Crisis: A Critical Review of China’s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Vol. 2, No. 4, pp. 29-35.
18 Liu, M.-H., D. Margaritis and A. Tourani-Rad, 2009. “Monetary policy and interest rate rigidity in China” 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Vol. 19, pp. 647–657.
19 Maddison, Angus, 2006. “Do Official Statistics Exaggerate China’s GDP growth? A Reply to Carsten Holz”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Vol. 52, pp.121-126.
20 Mundell, R. A., 1963, “Capital mo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 under fixed and fixeible exchange rates”.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Vol. 3, pp.475-485.
21 Mundell, R. A., 1962, “The appropriate use of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for internal and external stability”. IMF Staff Papers, Vol. 2, pp.70-79.
22 Rawski, Thomas, 1994. “Chinese Industrial Reform: Accomplishment, Prospects, and Implication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No. 84, pp. 271-275.
23 Rod Tyers, Jane Golley, Bu Yongxiang & Iain Bain, 2008.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its real exchange rate” China Economic Journal, Vol. 1, No. 2, pp. 123–145.
24 Romer, D., 2000, “Keynesian Macroeconomics without LM Curv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14, pp. 149-169.
25 S. David and N. Victor, 1989. “Toward and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State Socialism," in David Stark and Victor Nee, Remarking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Socialism: China and Eastern Europe”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Vol. 1, pp. 30-32.
26 Takatoshi ITO, 2008, “Comment on “The Role of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ies in Sustaining Growth With Stability in India”” Asian Economic Policy Review, Vol. 5, pp. 237-239.
27 Tomasz Koluk and Aaron Mehrotra, 2009, “The impact of Chinese monetary policy shocks o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Vol 17, pp. 121-145.
28 Wei Zhanga and Xiaohui Liu, 2009, “Introduction: Success and challenges: an overview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reform since 1978”,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 Vol. 7, No. 2, pp. 127-138.
29 Wen Fang、Jing Ma、Ye Sheng, August 2010. “An Empirical Test on the Validity of China’s Fiscal Policy——Based on the Ricardian Equivalence Proposi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Vol. 5, No. 8, pp. 209-214.
30 Wu, Harry X, September 2007, “The Chinese GDP Growth Rate Puzzle: How Fast Has the Chinese Economy Grown?” Asian Economic Papers. Vol. 6, pp. 1-23.
31 Xiao, Geng, 2009, “China’s Exchange Rate and Monetary Policies: Structural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and Reform Options” Asian Economic Papers, Vol. 24, pp. 31-49.
32 Li, Xiao-Ming, 2004, “The Long-run and Short-run Multipliers of Fiscal Policy in the Chinese Economy”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 Vol. 2, No. 2, pp. 115-131.
33 Xu, Hong-fan, 2007, “Analysis on economic growth variances and convergences of county economy in China”, China-USA Business Review, Vol. 6, No. 6, pp. 5-9.
34 Huang, Yasheng, 2010, “Debatin g China’s Economic Growth: The Beijing Consensus or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Vol. 3, pp. 31-47.
35 Zhou Yu-feng, 2008, “The price analysis of Chinese high-speed economic growth”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Vol 7, No.9, pp. 32-34.
二、專書
1 Bahl, Roy W. 1999. Fiscal Policy in China: Taxation and Intergovernmental Fiscal Relations. South San Francisco: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 Booth, Wayne C., Gregory G. Colomb, Jeseph M, Williamx, 2008, The craft of research, Third edi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 Brandt, Loren and Rawski, Thomas G., 2008. 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Elhanan Helpman, 2004. The Mystery of Economic Growth, New York: Baker & Taylor Books.
5 Huang, Yasheng, 1996. Inflation and Investment Controls in China: The Political Economic of Cenral-Local Relations during the reform Er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 Kynge, James, 2007. China Shakes the world: The Rise Of Hungry Nation, United Kingdom: Weidenfeld & Nicolson.
7 Lam, Willy Wo-Lap, 1999. The ERA of Jiang Zemin. Singapore: Simon & Schuster.
8 Naughton, Barry, 1995. Growing out of the Plan: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1978-1993.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 Naughton, Barry, 2006. The Chinese Economy: Transitions And Growth.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
10 Pei, Minxin, 2006. China’s Trapped Transition: The Limits of Developmental Autocrac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1 Perkins, Dwight H, 1966. Market Control and Planning in Communist China.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2 Stiglitz, Joseph E. and Shahid Yusuf, 2001, Rethinking the East Asian Miracl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 Rawski, Thomas G. 1980. China’s Transition to Industrialism: Producer Good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tiy of Michigan Press.
14 Rawski, Thomas G. 2006. Social Capabilities and Chinese Economic Growth. In Social Change in Comtemporary China. Wenfang Tang and Burkart Holaner, eds. Pittsburgh: Universtiy of Pittsburgh Press.
15 Rawski, Thomas, 1996. Implications of China’s Reform Experience, in Waldered. Pittsburgh: Universtiy of Pittsburgh Press.
16 S. David and N. Victor,1989, Toward and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State Socialism. In David Stark and Victor Nee, Remarking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Socialism: China and Eastern Europe”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7 Sachs , Jeffrey and Wing Thye Woo, 1994. Structural Factors in the Economic Reforms of China-Eastern Europe,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EconomicPolic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 Sachs, Jeffrey and Wing Thye Woo, 1997. Chinese Economic Growth:Tasks Ahead”, in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ed.), China’s Economic future : Challenges to U.S. Policy, New York: M.E. Sharpe.
19 Wong, Christine and Richard Bird, 2008. China’s fiscal system: a work in progress. In Loren Brandt and Thomas Rawski edits 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三、研討會論文
1 Franklin, Allen and Chenying Zhang, December 15-16, 2009.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paper presented at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Randall Morck of NBER and the University of Alberta, Canada.
2 Fan, Joseph and Jun Huang, December 15-16, 2009. “The Visible Hand behind China's Growth,” paper presented at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Randall Morck of NBER and the University of Alberta, Canada.
3 Yang, Dennis and Junsen Zhang, December 15-16, 2009. “Why Are Saving Rates So High in China?”paper presented at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Randall Morck of NBER and the University of Alberta, Canada.
4 Lee, Jong-Wha and Hong, Kiseok. 2010. Economic Growth in Asia: Determinants and Prospects. Presented at Finalization Workshop: Long-Term Projections of Asian GDP and Trad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