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5111-19005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5111-190052
論文名稱
Title
和諧社會的建構途徑:台灣1949-2008
Harmonious society's construction way: Taiwan 1949-2008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8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1-07-2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1-09-05
關鍵字
Keywords
社會理論、國家理論、史坦恩(Lorenz von Stein)、能動性、和諧社會
Social-Theory, Harmonious Society, Agency, State-Theory, Lorenz von Stei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94 次,被下載 708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9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708 times.
中文摘要
和諧社會的概念,為歷史上眾多懷抱政治理想的思想家,共同期望的社會生活,經過兩千多年,社會文明歷經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以及社會類型,理想的和諧社會生活是否可以顯明?抑或仍然是某個石沉大海的不知名國度?這個疑問長久以來,依然深埋在對社會有著理想與熱情的人們心中。本文試圖從史坦恩國家學思想背景為基礎,以之勾勒和諧社會的認知圖像,及其可能的實現理路。史坦恩的思維與理論基礎,建立在歷史觀察、辯證法哲學、心物二元思想與有機本體哲學互為運用的理論架構,本文即以「人、社會與國家」三組概念,探進具有永恆性質的社會理論與國家哲學,本文在這個基礎下,探討和諧社會的建構途徑。
以人的概念為前提的社會本體論,社會在自然實踐下產生絕對的矛盾與對立,係人類社會持續循環與無解的永恆問題。國家在社會之上茁生出的「另一個機制」,具備超越個人與社會的有機性及其條件與作用,國家有機體的理念為依循國家人格的哲學為起始,具有自在、自為的運作條件,以及獨立於社會的自主性領域,透過管制與規範作用的國家建構,不僅得以調和個人與社會特殊利益關係帶來對立性,再結合特定社會的有機條件下,也賦予國家運作的人格化條件,從而化解了原先社會永恆的對立面向。
然而,任何社會的理論實踐面向,需要透過價值論的過程與實際社會的條件相互對照,得出具體的實踐方式與程序,和諧社會的建構途徑以因時間、時空而差異化的實際社會而制宜,進行「理論/實踐」的層次性分析,包括理論的兩個理解與認知層次:價值與知識,以及何以與實踐的兩個認識層次:實際的社會脈絡及其結構機制的認定與確立,產生高度的關聯,得以貼切時下社會維持與發展的需要。各種個體與群體的先驗與後設交集之價值論,也必須隨歷史社會演進,符合建構過程必然多元可能的意義。不過,本文礙於篇幅限制,僅以「物質-社會結構」與「精神-能動性」的兩組連結,及其中包括的多重辯證意義與成果,作為和諧社會具有多元實踐殊途同歸的結論,以和諧社會的本質帶出多元的社會實現,產生一套多元和諧社會建構的途徑觀點。
本文除了將史坦恩的思想繼續延伸,期許能夠承繼並且增添理論的解釋能力與分析範疇,以具有更廣泛的適用,另一方面,也以台灣1949-2008期間的個案進行經驗分析,分析其發展過程幾項重要國家政策,對於和諧社會的建構有哪些正面與反面的啟示意義。
Abstract
Harmonious Society's concept is the social life’ picture that numerous bosom political ideal’ philosopher have been expected together. passed over 2000 years, Human society’ civilization had been many different social development stage and social types, whether the ideal harmonious social life can be clear? or still was not well-known state which likes a stone dropped into the sea? This paper attempted to base on stein’ State Theory that can outline Harmonious Society' cognitive picture and possible way to realize. Stein’ thought background establish in the theory framework of the historical observation, dialectical philosophy, spirit-material dualism and organism ontology philosophy mutually. This paper integrate namely human being, society and state three concepts into Social-Theory and State-Theory which has eternal essence, under the fore-mentioned to research how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Society.
Human being and society has separately conditions or agencies that make state become an organism which has mechanisms to overtake interests of personals and social groups.
However, any sort of social-theory practice sides must get concrete practice ways and procedures by value theory(methodology) and real society’ condition, harmonious society's construction way concerns with all real society has variation Because of time and space, hence it’s an analysis of 「theory/ practice」relation.
But due to limited contexts and the length limits, this text only discuss how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Society by approach to between「material/social structure」and「spirit/agency」, and it drew multi-dimensional conclusions of harmonious society's construction way.
Finally, this article except continues Stein’ thought to extend, hoped that can inherit and broaden theory's explanatory ability and analysis scope, by have more widespread being suitable. On the other hand, also carries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by Taiwan 1949-2008 period's cases, analyzes its important national policy for several items of developing process, Does which have positive or negative of Taiwan’ harmonious society's construction?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論:總論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論:各論 7
第一項 本體論、知識論與方法論 9
第二項 精神因素的延伸概念:能動性及其方法論的角色 17
第三項 概念與事物狀態:經驗主義與批判實存主義的認識論與因果關係 19
第四項 社會結構與機制:兩種原因觀念下的綜合理解 25
第五項 研究途徑與方法 27
第四節 研究範圍、研究層次與架構 33
第一項 研究範圍與研究層次 33
第二項 研究架構 35
第二章 社會的起源、形成與發展 39
第一節 人的概念 41
第一項 人的概念的三種取向:生物性、社會性與精神性 42
第二項 人與環境的三種互動:自然取向、社會取向與價值取向 47
第三項 史坦恩的人格哲學與人的概念之先驗特性及後設領域 50
第二節 社會的概念 54
第一項 人與社會的互動:結構的生成、發展與變遷 55
第二項 社會的抽象概念:物質與精神的二元辯證為底層因素 58
第三項 社會的實體:社會階級與社會類型結合下的社會秩序 62
第四項 社會的秩序及其變動 66
第三節 本章小結 67
第三章 國家與社會 69
第一節 政治哲學取向的國家概念解析 70
第一項 抽象化或人格化的國家 75
第二項 國家本質與社會領域的國家要素之互動及現象 79
第三項 國家要素的演進性質及其調和作用的形式 87
第四項 實際國家的不變原則與變動原則 88
第二節 史坦恩的國家學 89
第一項 史坦恩的國家人格論 90
第二項 純粹的國家概念:君王、法秩序與公務員 95
第三項 與社會互動的國家:政府與議會 97
第三節 結合政治哲學與史坦恩國家學的綜合分析 98
第一項 綜合兩種國家本質與國家人格論之下的結論 99
第二項 當代國家理論:國家的概念乃至國家社會的有機意義 107
第四節 本章小結:「國家/社會」關係的再觀察與再檢視 108
第一項 國家理念及其在社會領域實踐的持續矛盾 109
第二項 超越社會的國家有機體? 110
第四章 國家理念下的和諧社會建構 113
第一節 和諧社會理念的思辨與確立 115
第一項 價值方法論:和諧的道德或是衝突的道德? 116
第二項 和諧社會價值論的基礎:個體與整體的和諧性辯證與理念過程 120
第三項 社會和諧價值論的確立:社會到和諧社會的理念過程 124
第二節 和諧社會的有機實踐:精神與能動性、物質與社會結構 127
第一項 物質與精神二元事物背景與知識論分析基礎 129
第二項 探討和諧建構在物質與精神互動的有機圖像 132
第三項 和諧社會的本質與建構 139
第四項 實際的和諧社會現象 140
第三節 國家理念下的和諧社會建構 140
第一項 國家理念中的和諧社會意義 142
第二項 國家到社會由上而下的建構意義 142
第三項 社會到國家由下而上的建構意義 143
第四節 本章小結 145
第五章 和諧社會建構的個案分析:台灣1949-2008 的國家發展為例 149
第一節 台灣1949-1971 和諧社會建構的分析與批判 151
第一項 國家與社會的政策概述 152
第二項 政策論述底下的和諧建構及分析批判 155
第二節 台灣1971-1987 和諧社會建構的分析與批判 157
第一項 國家與社會的政策概述 157
第二項 政策論述底下的和諧建構及分析批判 159
第三節 台灣1987-2008 和諧社會建構的分析與批判 162
第一項 國家與社會的政策概述 163
第二項 政策論述底下的和諧建構及分析批判 164
第四節 台灣1949-2008「國家/社會」和諧建構模式的經驗觀察及分析166
第一項 1949-1987 的國家社會關係:從上而下的建構 166
第二項 1987-2008 的國家社會關係:從下而上的建構 167
第三項 台灣1987 年後和諧建構的負面議題 167
第六章 結論 169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心得 170
第一項 從傳統到當代的建構意義 170
第二項 台灣2008 後的歷史規律? 172
第三項 史坦恩社會理論的延伸 173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175
參考書目 17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 中文專書:
王晧昱,2000年,《追逐理想國:政治福音與社會重建》。台北:韋伯文化出版。
王晧昱,2008年,《政治社會學:政治學的宏觀視野》。台北:三民書局出版。
石之瑜,2006年,《身分政治一偶然性、能動者與情境》。台北: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
李英明,2005年4月。《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台北:揚智文化出版。
余英時,2010年。《人文與民主》。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吳詠慧,2009年。《哈佛瑣記》。台北:允晨文化出版。
洪鐮德,2006年。《當代政治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席汝楫,1989年7月。《台灣的社會發展》。台北:東大圖書出版。
袁穎生,1998年。《光復前後的台灣經濟》。台北:聯經出版。
馬全忠,2010年3月。《台灣紀事六十年》。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出版。
陳秉璋、陳信木,1993年。《價值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出版。
黃鉦堤,2007年。《政治學方法論與行政分析立場》。台北:翰蘆圖書出版。
傅家雄,2000年。《台灣經濟變遷與發展》。台北:華力圖書出版。
溫世仁,1997年。《台灣經濟的苦難與成長》。台北:大塊文化出版。
楊泰順,1994年。《利益團體政治:一本探討金權政治的書》。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出版。
蔡宏進,2007年。《台灣的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唐山出版。
蔡英文,2009年。《當代政治思潮》。台北:三民書局出版。
顧長永,2008年。《菲律賓:動盪的二十年》。台北:三民書局出版。
顧長永,2006年。《新加坡:蛻變的四十年》。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二) 譯著:
Andrew Heywood著,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2002年3月。《最新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文化出版。
Colin Hay原著,徐子婷譯,2008年1月。《政治學分析的途徑:批判導論》。台北:國立編譯館出版。
Edward W. Said原著,梁永安譯,2010年5月。《薩伊德的流亡者之書》。台北:立緒文化出版。
Gordon Graham著,黃藿譯,1995年。《當代社會哲學》。台北:桂冠圖書出版。
Jean-Jacques Rousseau著,何兆武譯,1987年3月。《社會契約論》。台北:唐山出版。
John Allen, Peter Braham, and Paul Lewis著,許文柏、鄭祖邦、吳挺鋒譯,2003年1月。《現代性的政治與經濟形式》。台北:韋伯文化出版。
Leon P. Baradat著,陳坤森、廖揆祥、李培元譯,2000年10月。《政治意識型態與近代思潮》。台北:韋伯文化出版。
Lorenz von stein著,張道義譯注,2008年11月。《國家學體系:社會理論》。台北:聯經出版。
Max Weber著,錢永祥編譯,1991年。《韋伯選集(I) 》。台北:遠流出版。
Martin Carnoy著,杜麗燕、李少軍譯,2002年9月。《國家與政治理論》。台北:桂冠圖書出版。
Vaclav Havel著,崔衛平等譯,2004年4月。《無權力者的權力》。台北:左岸文化傾向出版社出版。
(三) 期刊論文:
曾國祥,〈理性與人性的爭鬥:休模「人性科學」的現代性意義〉,《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5期,2008年6月,頁31-88。
魏中平,〈從後設批判到規範理論:巴斯卡的批判實存論對羅逖的政治哲學之批判〉,《通識教育與跨域研究》,第8期,2010年6月,頁79-92。
郭秋勇,〈科學哲學中的兩種因果解析〉,《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4期,2003年3月,頁121-177。
(四) 專書論文:
王振寰,2002。〈導論:台灣社會的社會學意義〉,王振寰主編,《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出版。頁2-19。
王振寰,1996。〈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徐正光、蕭新煌主編,《台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出版。頁71-114。
魏玫娟,2007。〈導論:南洋,台灣-台灣的東南亞歷史、社會與文化研究〉,宋鎮照、魏玫娟主編,《台灣與東南亞之歷史、社會和文化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頁1-8。
(五) 英文專書:
Burnham, Peter, Karin Gilland, Wyn Grant, and Zig Layton-Henry. 2004. Research Methods in Politics. New York: Palgrave.
Gordon, Marshall(ed.), 1994.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haskar, Roy., 1997. A realist Theory of Science.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First published in 1975 by Leeds Books. This edition first published in 1978 by The Harvester Press.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