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5112-13264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5112-132647
論文名稱
Title
戰國秦、齊、楚三強爭勝研究
A Study on the Overlord Enterprise of Qin Country,Qi Country and Chu Country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2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2-06-2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2-09-05
關鍵字
Keywords
戰國、秦國、齊國、外交、變法、楚國
diplomacy, innovation, Chu Country, Qi Country, Qin Country,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89 次,被下載 235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8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354 times.
中文摘要
  本論文主要探究戰國時期秦、齊、楚三強之間權力消長的關係,以《史記》、《戰國策》、《商君書》等古籍史料及相關出土文獻《睡虎地秦墓竹簡》、《戰國縱橫家書》等材料進行分析研究,全文共分成五章。
  第一章緒論,主要說明本文研究動機、目的、研究材料、研究方法以及歷來學者探究秦國得以統一天下的因素。
  第二章分為三節。第一節闡述春秋晚期以來的社會變動,第二節從內政改革進行探討,分別就秦、齊、楚三強之政治、經濟、社會風氣、軍事、國際地位升降等方面進行論述,說明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確立耕戰本業發展,由於行政管理高效率,快速累積雄厚實力,得以對外展現強大的戰鬥力。第三節針對秦、齊、楚三強改革優劣略做一小結。
  第三章共分為三節。第三章主要就國家善用人才,突破層層外交困境為論述主軸開展,加以歸納分析戰國時期三強的外交手段。第一節闡述戰國策士重時機及知常變的特徵;第二節敘述三強出色的外交人才及其任用外交人才的特點,秦國較之齊、楚兩國,更善於運用人才,使其得以施展靈活的外交策略,為國家爭奪利益。第三節歸納分析三強運用的外交手段主要有「介入他國國君繼承人選」、「置相於敵國」、「以財貨行賂」、「以人質為外交籌碼」、「締結外交聯姻」、「以土地為外交籌碼」、「藉由朝聘宣示強弱」、「舉行盟會協調特定事宜」、「局勢不明先試水溫」等九大類,而秦國不管在外交手段種類或衝突爆發時的應對能力都有十分突出的表現。
  第四章共分為三節,分別論析三強面對合縱連橫軍事活動的作戰能力。
  第五章結論。根據前幾個章節所論,歸納統理三強勝敗的原因,說明本文研究成果。
  關鍵字:戰國、秦國、齊國、楚國、變法、外交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flux and reflux of the Qin Country,Qi Country and Chu Country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 Marking researches into the ancient books which are Shi Ji (《史記》), Zhan Guo Ce(《戰國策》), Shang Jun Shu(《商君書》)and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of the tombs and bamboo slips of Qin Country in Shui Hu Di(《睡虎地秦墓竹簡》),Zhan Guo Zong Heng Jia Shu(《戰國縱橫家書》). The study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
  Chapter One , Introduction , presents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 research materials and methods , and ths present study.of Qin Country Empire .
  Chapter Two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 the changes of society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States Period . The second part discuss about the topics of the polity , finance , social values , military affairs ,and the international position . The Qin Country establish the concept which were agriculture and military affairs after the innovation by Shang Yang . The Qin Country grow fase through the efficient administration and strong enough to attack other countries . The third part is a conclusion of the innovation from the Qin Country , Qi Country and Chu Country .
  Chapter Three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Making good use of human resources to break obstacles to the diplomacy is the main ideas of the chapter . First part discusses opportunist have two features on valuing timing and vicissitudes . Part two reveals The Qin Country have more talents than Qi Country and Chu Country and let them show slick strategy of diplomacy . Part three discusses means of diplomacy which are analyzed and inducted to Nine Types of Intervening in enemy state heirdom , Setting a prime minister in enemy state , Using means of bribery , Hostage , Connecting by marriage , Territory , Holding Audiences , Holding Conferences , Testing the water temperature . The Qin Country could make good uses of the diplomatic skills and adjust to changing circumstance quickly .
  Chapter Four combining three parts investigate the concept of ability in the united wars .
  Chapter Five – Conclusion , according to several chapters represents the study construction of the win-lost various factors and give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Key words: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 Qin Country , Qi Country , Chu Country , innovation , diplomac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 3
一、 時間範圍 4
二、 資料範圍 5
第三節 秦國統一天下的原因 1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概述 23
第二章 三強的新內政 24
第一節 春秋晚期以來的社會變動 24
第二節 三強的內政改革 26
一、秦國的內政改革 27
二、齊國的內政改革 61
三、楚國的內政改革 86
第三節 小結 95
第三章 三強的外交 101
第一節 戰國策士的機變 102
一、知常變 102
二、重時機 105
第二節 三強的用人情形 107
一、秦國的用人情形 108
二、齊國的用人情形 112
三、楚國的用人情形 114
第三節 三強的外交手段 117
一、介入他國國君繼承人選 122
二、置相於敵國 125
三、以財貨行賂 129
四、以人質為外交籌碼 131
五、締結外交聯姻 137
六、以土地為外交籌碼 138
七、藉由朝聘宣示強弱 145
八、舉行盟會協調特定事宜 146
九、局勢不明先試水溫 153
第四章 三強的軍事活動 165
第一節 秦國的軍事活動 167
第二節 齊國的軍事活動 173
第三節 楚國的軍事活動 177
第五章 結論 183
第一節 秦國勝敗原因探討 183
第二節 齊國勝敗原因探討 189
第三節 楚國勝敗原因探討 197
第四節 結論 202
參考書目 20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古籍(依時代先後排序)
(周)左丘明著;(晉)杜預注;唐文治編纂:《春秋左傳》,臺北市:新文豐,1980年。
(周)公羊高撰;(清)陳立撰:《公羊傳疏》,臺北市:鼎文,1973年。
(周)韓非子撰;陳奇猷著:《韓非子集釋》,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齊)管仲撰;(唐)房玄齡注:《管子》,臺北市:中華,1978年。
(漢)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漢)高誘注,劉向輯錄;諸祖耿編撰:《戰國策集注匯考(增補本)》,鳳凰出版社,2008年。
(漢)董仲舒撰;(明)孫礦等評:《新序》,臺北市: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漢)劉安撰;(漢)高誘註:《淮南子》,上海書局,1990年。
(漢)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漢)桓寬撰;(明)張之象註;(清)顧廣手批并跋:《鹽鐵論》,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市:鼎文,1979年。
(秦)呂不韋撰:《呂氏春秋》,臺北市:中華,1979年。
(三國)曹操等注;郭化若譯:《十一家注孫子》,臺北市:里仁,1982年。
(吳)韋昭註:《國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晉)常璩撰:《華陽國志》,臺北:宏業,1972年。
(梁)沈約撰;方祥編:《竹書紀年輯校訂補》,臺北市:學海,1976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臺北市:鼎文,1979年。
(宋)司馬光撰;李宗侗註:《資治通鑑》,臺北市:臺灣商務,1985年。
(宋)朱熹集註:《四書集註》,臺北市:藝文,1976年。
(唐)杜佑撰:《通典》,臺北市:世界,1988年。
(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市:藝文,1977年。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市:木鐸,1983年。
(清)孫詒讓撰:《墨子閒詁》,臺北市: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清)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臺北市:新興,1981年。
(清)章學誠撰:《文史通義》,臺北市:鼎文,1977年。
(清)顧棟高撰:《春秋大事表》,臺北市:台灣商務,1983年。
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河洛出版社編輯部編:《帛書戰國策》,臺北市:編者,1977年。

二、專書(依出版時間排序)
黎東方著:《先秦史》,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6年。
錢 穆著:《秦漢史》,香港:大中國,1966年四月再版。
黃俊傑撰:《春秋戰國時代尚賢政治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問學,1977年。
郭沫若著:《中國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呂思勉著:《先秦史》,上海市:古籍出版,1982年。
許倬雲著:《求古編》,臺北:聯經,1982年。
郭沫若著:《郭沫若全集:歷史編》,北京:人民,1982年。
傅樂成主編,蕭璠著:《先秦史》,臺北:獅谷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
王云度編著:《秦史編年》,陝西:人民出版,新華發行,1986年。
帛書出版社編輯部編:《雲夢秦簡研究》,帛書出版社,1986年。
馬非百撰:《秦集史》,臺北:弘文館,1986年。
錢 穆著:《國史大綱(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40年6月初版,1988年11月修訂七版。
文崇一著:《楚文化研究》,臺北:東大圖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1990年。
林劍鳴著:《秦史》,臺北市:五南,1991年。
林麗娥著:《先秦齊學考》,臺北市:台灣商務,1991年。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編:《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馮寶志著:《三晉文化》,瀋陽市:新華發行,1991年。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編:《秦漢史論叢》第五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年。
余宗發著:《雲夢秦簡中思想與制度鉤摭》,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杜正勝著:《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1990年二刷。
吳福助著:《睡虎地秦簡論考》,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陳恩林著:《中國春秋戰國軍事史》,北京:人民,1994年。
裴默農著:《春秋戰國外交群星》,重慶:新華經銷,1994年。
陳啟天著:《商鞅評傳》,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Denis Twitchett , Michael Loewe編•韓復智主譯:《劍橋中國史秦漢篇前221-220•秦國與秦帝國》第一冊,臺北:南天,1996年。
楊寬編著:《戰國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繆文遠撰:《戰國史繫年輯證》,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
田錫富,張碩著:《惟楚有才:楚國的名人賢士》,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發行,2001年。
李玉洁著:《楚國史》,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
楊寬編著:《戰國史料編年輯證》,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翦伯贊著:《先秦史》,臺北:知房書出版發行,2003年。
錢 穆著:《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三、學位論文(依出版時間排序)
張啟雄:《秦一統天下的政略:西元前三六一∼西元前二一0》,政大政治研究所,1977年。
王志成:《商鞅農戰政策之研究》,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1978年。
陳惠琪:《戰國時期和平與戰爭之研究》,政大外交研究所,1987年。
林俞學:《春秋戰國時代秦國重要人物研究》,中山中國文學研究所,1995年。
阮怡玲:《從區域上看戰國縱橫家之活動及其發展》,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8年。
謝美珠:《戰國時期秦與東方六國變法的比較》,臺灣師大歷史研究所,2000年。
謝松易:《論戰國變法運動對貴族的影響》,中正歷史研究所,2003年。
鍾永發:《秦帝國霸業的奠基、發展與完成—以秦穆公、秦孝公、秦始皇為中心的探討》,彰師國文研究所,2003年。
高上雯:《論戰國七雄立國的經濟基礎》,文大史學研究所,2004年。
陳正凡:《商周交會在齊國:戰國齊文化的淵源與發展》,清大歷史研究所,2007年。
張欣宇:《戰國時代秦國的對外關係》,政大歷史研究所,2008年。
陳鳳怡:《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楚國霸業研究》,中山中國文學研究所,2009年。
蔡馨儀:《從楚國相關銅器看楚國的軍事、外交、交通及婚盟關係》,中山中國文學研究所,2009年。
黃靜怡:《論戰國策之士》,中山中國文學研究所,2010年。
陳珈貝:《東周楚系文化圈考察》,政大歷史研究所,?年。

四、單篇論文(依出版時間排序)
齊思和:〈商鞅變法考〉,《燕京學報》,1947年第33期。
楊寬:〈論商鞅變法〉,《歷史教學》,1955年第5期。
徐中舒:〈戰國初期魏齊的爭霸及列國間合縱連橫的開始〉,《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56年第2期。
葉玉華:〈商鞅變法與西方秦國以及秦漢統一帝國封建制的成長〉,《歷史教學》,1957年第12期。
傅啟學:〈戰國時代的外交〉,《社會科學論叢》,第11輯,1961年。
許倬雲:〈戰國的統治機構與治術〉,《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965年14期。
勞榦:〈戰國時代的戰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紀念董作賓、董同龢先生論文集》,1966年。
勞榦:〈戰國時代的戰爭方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7上冊,1967年3月。
朱瑗:〈秦併滅六國史略〉,《反攻》,1971年第351期。
朱少雄:〈屈原時代親秦與親齊兩大集團之內幕分解〉,《黃埔月刊》,1972年第242期。
王曉波:〈戰國初期的法家—李悝和吳起〉,《食貨月刊》,3卷12期,1974年。
王曉波:〈商君與商君書的思想分析〉,《大陸雜誌》,第49卷第1期,1974年。
楊寬:〈戰國中期的合縱連橫戰爭和政治路線鬥爭—再談馬王堆帛書《戰國策》〉,《文物》,1975年第3期。
張其昀:〈戰國時代的重大戰役〉,《華學月刊》,1977年第83期。
張柳雲:〈「秦遂以彊」的商君思想研究〉,《陝西文獻》,第31期,1977年10月。
張其昀:〈戰國時代引論〉,《華學月刊》,1978年79期。
張其昀:〈變法創制—戰國的政治〉,《文藝復興月刊》,第97期,1978年11月。
張其昀:〈合縱連橫的縱橫家〉,《文藝復興月刊》,1979年第103期。
龍泳君:〈秦併列國的統戰伎倆〉,《中央日報》,1979年。
楊宗元:〈張儀司馬錯伐蜀議對此後中國歷史之影響〉,《史學彙刊》,1980年第10期。
大庭修著•林錦生譯:〈雲夢出土竹簡秦律之研究〉,《簡牘學報》,第7卷,1980年。
聶正:〈大間諜蘇秦〉,《綜合月刊》,1980年144期。
陳新鋡:〈蘇秦合縱策略之研究及評估〉,《政治評論》,第23卷第1期,1980年。
高明士:〈雲夢秦簡與秦漢史研究—以日本的研究成果為中心〉,《食貨月刊》,第11卷第3期,1981年。
封思毅:〈商鞅變法的文化意義〉,《中國國學》,第10期,1982年9月。
徐夕明:〈商鞅變法異議〉,《江漢論壇》,1982年第5期。
周鵬飛:〈“合縱連橫”辨析〉,第14卷第4期,1984年。
胡家聰:〈田齊法家法制理論的主要特點〉,《齊魯學刊》,1984年第2期。
李瑞蘭:〈戰國七雄改革成敗得失散議〉,《天津師大學報》,1987年第2期。
杜正勝:〈論山東地區編戶齊民之困厄與殘破—六國敗亡的社會史解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卷4期,1987年12月。
吳福助:〈秦簡「語書」論考〉,《東海中文學報》,1987年第7期。
鄭良樹:〈秦國政治與《商君書》〉,《中國書目季刊》,第21卷第2期,1987年。
盧昌德:〈從吳起變法失敗看楚國的衰亡〉,《湖北師範學院學報》,1987年第4期。
余崇生:〈從雲夢秦簡看秦律〉,《國文天地》,第3卷第9期,1988年。
池田雄一:〈論中國古代法制的發展—中國古代的法和國家〉,《中國史研究》,1989年第2期。
李訓祥:〈秦簡中的盜罪〉,《史原》,1989年第17期。
黃中業:〈戰國社會改革的歷史經驗〉,《史學月刊》,1989年第6期。
曾憲禮:〈“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意義辨〉,《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4期。
黃中業:〈移風易俗是戰國社會改革的重要內容〉,《學術月刊》,1991年第1期。
裴默農:〈張儀弱楚的欺詐外交〉,《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1991年第3期。
鄧立勛:〈張儀與秦楚關係新論〉,《江漢論壇》,1991年第2期。
王志民:〈秦國滅齊的思考〉,《管子學刊》,1992年第3期。
何清谷:〈屈原與楚國政治〉,《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3期。
金元山、王勇:〈論戰國時期的秦國外交〉,《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1993年第1期。
楊師群:〈試論戰國軍功官僚集團〉,《中國史研究》,1993年第4期。
杜正勝:〈“編戶齊民論”的剖析〉,《清華學報》,24卷第2期,1994年6月。
徐衛民:〈秦統一中國的邦交策略〉,《秦文化論叢》,第三輯,西安市: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年。
趙逵夫:〈屈原改革思想管窺〉,《甘肅政法學院學報》,1995年第2期。
育海:〈論雲夢秦簡中的廉政思想〉,《理論月刊》,1995年第4期。
劉根良:〈從“合縱連橫”到“遠交近攻”—評戰國中期秦國的軍事與外交〉,1995年第10期。
王健:〈縱橫戰爭與楚懷王擒縱張儀原因辨析〉,《南京高師學報》,第12卷第3期,1996年。
周德鈞:〈戰國時期的地緣政治與聯盟戰略—合縱論〉,《歷史月刊》,1996年107期。
宣兆琦:〈論戰國時期的齊國政治體制〉,《管子學刊》,1996年第3期。
晁福林:〈五國攻秦與修魚之戰考〉,《安徽史學》,1996年第1期。
傅劍平:〈縱橫家道術論〉,《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
傅榮珂:〈雲夢龍崗秦簡綜論〉,《中國學術年刊》,第17卷,1996年。
黃樸民:〈先秦諸子軍事理想異同初探〉,《歷史研究》,1996年第5期。
趙逵夫:〈屈原的一統思想和美政理想(上)〉,《甘肅社會科學學報》,1996年第2期。
趙逵夫:〈屈原的一統思想和美政理想(下)〉,《甘肅社會科學學報》,1996年第3期。
徐勇:〈先秦時代齊國參加的主要戰爭述略〉,《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
徐勇:〈齊威王弘揚兵學論析〉《史學月刊》,1997年第5期。
劉玉堂:〈楚國的朝禮與聘禮〉,《中華文化論壇》,1997年第2期。
朱筱新:〈從秦簡談秦的以法治吏〉,《東南文化》,1998年第3期。
朱筱新:〈除害興利,綜合治理—從雲夢秦簡談秦代社會秩序的治理〉,《北京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第2期。
李興寧:〈從《戰國策》一書中論范雎及遠交近攻戰略〉,《中國文化月刊》,1998年第221期。
周德鈞:〈合縱:中國古代地緣政治論〉,《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
晁福林:〈論戰國相權〉,《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第5期。
鈕先鍾:〈孫臏兵法戰略思想研究〉,《國防雜誌》,第13卷第12期,1998年。
裴蓓:〈試論戰國時期縱橫家的歷史作用〉,《唐都學刊》,第14卷第3期,1998年。
盧鷹:〈穰侯魏冉新論〉,《人文雜誌》,1998年第3期。
顧奎相、陳涴:〈春秋戰國時期改革之同異及啟示〉,《遼寧大學學報》,1998年第5期。
王元林:〈戰國縱橫家的軍事地理思想〉,《唐都學刊》,第15卷第3期,1999年。
何晉:〈秦稱“虎狼”考〉,《文博》,1999年第5期。
晁福林:〈春秋戰國時期的“質子”與“委質為臣”〉,《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9年第3期。
晁福林:〈試論戰國相權的若干問題〉,《史學月刊》,1999年第5期。
晁福林:〈試論戰國時期宗法制度的發展和衍變〉,《史學史研究》,1999年第1期。
吳福助:〈秦律「重刑主義」下彈性法規探討〉,《東海中文學報》,2001年第13期。
宣兆琦:〈論齊國政治思想發展的階段性及其特點〉,《淄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1期,2001年3月。
張杰、許江善:〈戰國時期齊秦變革之比較〉,《管子學刊》,2001年第2期。
陶芳:〈戰國中後期齊國對外策略及其實施失誤述評〉,《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
湯浩:〈春秋戰國時代軍事倫理理念的嬗變〉,《懷化師專學報》,第20卷第1期,2001年。
王保國:〈戰國時期秦對六國外交策略的演變〉,《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4期,2002年。
趙逵夫:〈屈原的對內政策及同舊貴族的鬥爭〉,《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顧久幸:〈楚國的任官制度與其強大和發展〉,《理論月刊》,2002年第11期。
王京龍:〈齊國興亡淺說〉,《管子學刊》,2003年第2期。
張金光:〈論秦漢的學吏教材—睡虎地秦簡為訓吏教材說〉,《文史哲》,2003年第6期。
李翠麗:〈《秦簡》所見秦農業經濟管理法規試析〉,《邢台學院學報》,第19卷第3期,2004年。
周永生、楊麗華:〈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外交及其啟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第15卷第1期,2004年。
馮江峰:〈秦簡中的軍事法律制度〉,《武警學院學報》,第20卷第6期,2004年。
趙娜:〈戰國時期的齊楚關係〉,《管子學刊》,2004年第3期。
龍堅毅:〈從秦簡《日書》看秦人盜竊問題〉,《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4年第2期。
王強:〈中國古代是否存在國際法的探討及其評析〉,《瀋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卷第4期,2005年。
姜穎:〈田單成功的主觀原因探析〉,《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2期,2005年。
苗潤連、曾華東:〈論戰國縱橫家產生的歷史契機〉,《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3期,2005年。
王保國:〈戰國時期秦國統一策略的演變〉,《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4期,2006年。
侯英梅:〈評長平之戰中趙括的啟用及趙國的決策得失〉,《河北建築科技學院學報(社刻版)》,第23卷第1期,2006年。
苗潤蓮:〈論戰國縱橫家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3期,2006年。
葉自成、王日華:〈春秋戰國時期外交思想流派〉,《國際政治科學》,2006年第2期。
林儒:〈秦的學吏制度和影響〉,《東方人文學誌》,第6卷第3期,2007年。
苗潤蓮:〈秦國連橫外交的演變及其作用〉,《咸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5期,2007年。
張鴻亮,〈楚國聯姻考述〉,《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1期,2007年。
趙理平:〈秦簡所見官吏的崗位責任制度〉,《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1期,2007年。
王璇:〈戰國策士陳軫游說失敗原因考〉,《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0卷第4期,2008年。
李琛:〈春秋戰國時期士的入世精神〉,《咸寧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2008年。
苗潤蓮:〈論戰國策士的戰略思想〉,《商業文化(學術版)》,2008年第11期。
楊建猛:〈戰國縱橫家的治國學說〉,《安順學院學報》,第10卷第1期,2008年。
竇文良:〈《雲夢睡虎地秦簡》與中下級官吏的法律約束〉,《河北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李國蘭:〈從睡虎地秦簡看秦國的控制制度〉,《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1期,2010年。
朱振輝:〈從秦簡《為吏之道》看秦國的吏治特色〉,《史學月刊》,2011年第9期。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