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5112-22155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5112-221558
論文名稱
Title
企業社會責任作為解決性傾向就業歧視的社會創新: 以台灣IT 產業為例
CSR as a social innovative solution to sexual orientation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evidence from Taiwan's IT industr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0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2-07-0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2-09-05
關鍵字
Keywords
IT 產業、性傾向就業歧視、社會創新、企業社會責任
social innovati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T industry, sexual orientation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98 次,被下載 738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9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738 times.
中文摘要
在台灣,對於改善性傾向就業歧視的方法,除了習慣性地要求政府制定法令,或者由受歧視個體在市場競爭中自尋生路外,是否有其他可能的社會創新方案來改變不平等狀況?有別於傳統上禁止性傾向歧視策略主要以政府為訴求對象,本研究認為,過去二十幾年來所發展出來的企業社會責任概念(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其實具有在地的、非政府強制規範的社會創新概念,在面對政府與市場失靈時,對於改善性傾向歧視有其特殊的社會角色。透過訪談11位科技業同志員工與6位異性戀員工,本文試圖理解同志職場處境及其所遭受之性傾向歧視,並且提出CSR可能的創新改變力量何在。
本研究發現,科技業同志員工因陽剛化的職場、團隊合作的工作模式,及以異戀家庭體制為邏輯的企業制度等制度性因素,而形塑出對同志不友善的恐同職場。由於政府忽視同志平等法,反歧視法在落實上存有限制性;以及新自由主義在看似給予同志員工相同工作機會下,鼓吹自由競爭,但卻忽視實存的性傾向就業歧視,甚至還將性傾向窄化為私領域之事,而讓性體制不平等被合理化。為了彌補政府與市場缺陷,企業可透過CSR中社會面工作來進行制度性的創新,透過設計新的制度與方案,如承認同性伴侶、舉辦職場性別平等課程與訓練、將反性傾向歧視列入CSR工作項目等方式,以非市場、非政府的力量,創造一個同志員工平等的性別友善職場環境。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CSR can be eliminating the discrimination of sexual orientation in the employment between the constraints of state governance and market competition by applying CSR as a strategy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o reach the goal of protecting equality of rights for gay people in the workplace. From interview data, we find CSR has positive effects to make up the limitations within the social regulations of Taiwan government and heteronormativity. In contrast to the Gender Equality in Employment Act imposed by government, CSR as a bottom-up model of institutional practice it will internally provides corporations advantages to maintain their privileges as passing through the failure of state and enterprise systems. By analyzing the CSR ideas, we contend that CSR is a feasible project of social innovation for corporations to create friendly work environments by planning gender equality programs of training, advocating recognition of gay civil partnership, and including anti-discrimination of sexual orientation into CSR routine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19
第四節 章節安排 25
第二章 性傾向歧視與同志員工職場處境 26
第一節 CSR忽略的人權保障:禁止性傾向歧視 27
第二節 在職場中出櫃的風險與意義 29
第三節 恐同的職場環境 34
第三章 科技業性傾向就業歧視的制度性因素與背景 38
第一節 科技職場中的陽剛特質 38
第二節 team work與性傾向就業歧視 47
第三節 以異性戀家庭體制為邏輯的企業制度 51
第四節 小結 57
第四章 政府、市場、CSR與性傾向就業歧視 59
第一節 性傾向人權、科技業與CSR評鑑 59
第二節 企業社會責任與法律 64
第三節 企業社會責任與新自由主義 72
第四節 小結 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0
第一節 研究發現 80
第二節 研究貢獻 83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85
參考文獻 8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部分
Calhoun,Cheshire著、張娟芬譯,1997,《同女出走》。台北:女書文化。
David Harvey著、王志弘譯,2008,《新自由主義話的空間》。台北:群學。
Herek G. M.著、江淑琳譯,2000,《污名與性取向》。台北:韋伯文化。
Neuman W. Lawrence著、王佳煌等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
徑》。台北:學富文化。
Wolfgang Zapf著、陳宏成、陳黎譯,1998,《現代化與社會轉型》。北京:社會學文獻出版社。
王宏仁,2003,〈新典範還是老把戲?私人勞動規約對越南台商勞資關係之影
響〉。收錄於袁賀齡主編《亞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契機與挑戰》,頁365-385。台中:若水堂股份有限公司。
王蕙珍,2007,《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競爭力影響之探討》。高雄:國立中山大學
人力資源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王怡元,2004,〈在學校體制中女同志族群與非女同志族群間族群關係之研究〉。
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筱玟,2001,〈What if She is an engineer?工程職場性別政治之初探〉。  
  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致勝,2008,〈企業社會責任與勞資衝突-以越南台商製鞋公司的罷工為例〉,
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雅林、晚春東,2002,〈論社會創新〉。《學習與探索》,138(1):54-59。
天下雜誌2010年,第452期,〈CSR──投資企業的新指標〉。取自: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41457
朱偉誠,2009,〈性別主流化之後的台灣性�別與同志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
刊》47:419-424。
──2003,〈同志•台灣:性公民、國族建構或公民社會〉。《女學學誌:婦女與
性別研究》15:115-151。
──2003,〈台灣同志學:回顧與前瞻〉。國科會,No. NSC91-2411-H-002-036,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0,〈台灣同志運動�文化的後殖民思考:兼論「現身」問題〉,何春蕤編,
  《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1-25。台北:麥田。
朱竹元,2006,〈國際企業社會責任發展對我國跨國企業的衝擊與契機-以手機代
  工業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碩士論文。
呂朝賢,2011,〈企業社會責任之特徵與反省:以臺灣為例〉。頁1-13,收錄於 《社
  會福利模式-從傳承到創新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救助總會。
余坤東,2008,。〈企業倫理:商業的道德規範〉。台北:前程文化。
余曉敏,2006,〈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勞工運動:現象、問題與理論〉。《社會學
  研究》,3:1-19。
杜文苓,2007,〈高科技電子產業的企業社會責任再思考〉。《看守台灣》,9(1):
21-23。
林育甄,2010,〈探索社會創新的發展與實踐-以Ventures in Development 為例〉。
台北:輔仁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林佳瑩,2008,《企業社會責任績效與財務績效及無形資產價值之相關性研究-
  以台灣資訊電子產業為例》。新竹: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鉦棽,2003〈以組織承諾及工作滿足為實徵切入分析組織公民行為與員工工作
  考績之結構模式比較〉。《人力資源管理學報》,3(2):93-113。
林春華、徐瑋、陳美華,2006,〈探討台灣企業社會責任表現與財務績效表現兩
  者的變動之關係〉,《致遠管理學院學報》,1:295-310。
胡憲倫、許家偉、蒲彥穎,2006,〈策略的企業社會責任:企業永續發展的新課
  題〉。《應用倫理研究通訊》,40:37-50。
施毓琳,2004〈男同志教師性傾向認同歷程與教育職場的生存策略〉。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與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耕宇,2011,〈中小學實施同志教育!讓社會的歧視更少,給學生的友善更廣〉。
敦促教育部推行種小學多元性別教育加油站網頁。取自:
https://sites.google.com/site/ejegender/ping-tai-yuan-you/lian-shu-sheng-ming
/zhongxiaoxueshishitongzhijiaoyurangshehuideqishigengshaogeixueshengdeyou
shangengguang
高子涵,2010〈企業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投入程度對員工組織認同、組織公民行為
  的影響〉。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徐耀浤,2006,〈企業責任與投資環境-政府的功能與角色〉。《應用倫理研究通
  訊》40:18-32。
張芯平,2010,〈論我國企業責任之矛盾現象—以奇美電子、宏碁集團為例〉,台
  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喬婷,1999,《異質空間vs.全視空間:台灣校園女同志的記憶.認同與主體性
  浮現》。台北: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畢恆達,2003,〈男同性戀與父母:現身的考量、策略、時機與後果〉。《女學學
  誌》,15:37-78。
郭豐慶,2011,《男同志面對職場中性傾向議題之自我調適與因應策略》。屏東: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郭怡君,2011,《企業社會責任對產品行銷策略之個案研究》。台北:國立台灣科
  技業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
游舒婷,2010,〈工作不分你我她-我國性傾向就業歧視現況與法制之探討〉。嘉
  義: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崔健,2011,〈日本的社會創新與企業社會責任關係分析〉,《東北亞論壇》,1:107-113。
焦興鎧,2010,〈什麼是就業上性傾向歧視?-美國與歐洲聯盟經驗之探討〉。《全
  國律師》14(4):4-22。
黃碧芬,2008,〈性別工作平等法增修之介紹與預期效益〉。《臺灣勞工雙月刊》
  12:64-67。
黃婉玲,2002,《上班族女同志「現身」經驗與策略》。花蓮:慈濟大學人類研究
  所碩士論文。
彭渰雯,2008,〈當官僚遇上婦運─台灣推動性別主流化的經驗初探〉。《東吳政
  治學報》,26(4):1-59。
喀飛,2000,《台灣同志運動十年回顧》。台北同志國際論壇發言稿。
──2008,《性權十年回顧:走過1999∼2009同志運動》。性別人權協會十週年
  餐會發言稿。
曾昭媛,2008,〈性別工作平等法要再加把勁〉。《網氏電子報》第257期,取自:
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tv/tv256.htm
葉靜宜,2011,〈誰在學男人?陽剛女性的陽剛展演與生存策略〉。《文化研究月
報》,123期。
葉保強,2007,〈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與國家角色〉。《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 41
  期,頁35-47。
趙彥寧,2000,〈台灣同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個關於文化生產的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8 期,頁207-244。
遠見雜誌,2010年,第六屆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獎。取自:
  http://www.gvm.com.tw/CSR2010/index.html
蔡欣惠,2011,《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聯性之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
  財務金融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鄭美里,1997,《女兒圈》。台北:女書文化。
蕭淑惠,2010,《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內容、品質和環境指標分析》。臺南:國立
  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賴正哲,1998,《在公司上班:新公園作為男同志演出地景之研究》。台北:淡江
  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麒中,1998,《性傾向與就業歧視之探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
  士論文。
鍾道詮,2011,〈同志面對的暴力與傷害情境〉。《婦研縱橫》,第94 期,頁2-15。
譚郁元,2010〈企業社會責任的表現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台北: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Cruikshank, M , 1992, “The Gay and Lesbian Liberation Movement.” Routledge,
  Chapman & Hall, Inc.
Connell, R.W. 1995,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Masculinity.” In Masculinities.
Duggan, Lisa, 2003, “The Twilight of Equality? : Neoliberalism, Cultural Politics, and the Attack on Democracy.” Boston : Beacon Press.
Drucker, P.F., 1985,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New York: Harper & Row.
Griffith, K.H., Hebl, M.R, 2002, ”The disclosure dilemma for gay men and lesbians:
  coming out at work.”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7(6): 1191-1199.
Halberstam, Judith, 1998, “Female Masculinity.” Durham &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Levine, MP, Leonard R, 1984, “Discrimination Against Lesbians in the Work Force.”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 9:700-710.
Michael E. Porter, Mark R. Kramer, 2006, “Strategy and Society:The Link Betw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3(5):1-15.
Mickens, E., 1994, “Including Sexual Orientation in Diversity Programs and Policies.” Employment Relations Today, 12:263-75.
Moore, G., 2001, ”Corporate Soci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 Investigation in
  the U.K. Supermarket Industr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34:299-315.
Nancy E. Day, Patricia Schoenrade, 2000, “The Relationship among Reported
  Disclosure of Sexual Orientation , Anti-discrimination Policies , Top Management Support and Work Attitudes of Gay and Lesbian Employees.” Personnel Review, 29(3): 346-363.
──2008, ”A Case for Sexual Orientation Diversity Management in Small and Large
  Organization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47(3):637-654
Neely Martinez, M., 1993, “Recognizing Sexual Orientation is Fair and not Costly.”
  HR Magazine, 38:66-72.
Obear, K. ,2000, “Best Practices that Address Homophobia and Heterosexism in
  Corporations.” The Diversity Factor, 9, 26–30.
O’Rourke. Dara, 2003, “Outsourcing Regulation: Analyzing Nongovernmental
  Systems of Labor Standards and Monitoring.” Policy Studies Journal 31(1)
Ragins, B. R., Singh, R., Cornwell, J. M., 2007, “Making the Invisible Visible: Fear and Disclosure of Sexual Orientation at Work.” Applied Psychology, 92(4):
  1103-1108.
UN,2010, “Beijing Platform for Action.” Retrieved September 9, 2010, from:  http://www.un.org/womenwatch/daw/beijing/platform/
Wajcman, Judy, 1991, “Feminism Confronts Technology.” University Park, P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Woodward, A., 2003, “European Gender Mainstreaming: Promises and Pitfalls of  
  Transformative Policy.” 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 20(1):65-88.
Young, I, 1998, ”Policy and Group Difference: A Critique of the Ideal of Universal
  Citizenship.” in Anne Phillips ed, Feminism and Poli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