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906110-21062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906110-210622
論文名稱
Title
尹灣漢簡〈神烏傅〉綜合研究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Sheng Wu Fu of Yin Wan Bamboo Slips of Han Dynast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8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0-06-2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0-09-06
關鍵字
Keywords
書法、神烏、四言賦、賦、文字、漢簡、尹灣漢簡、〈神烏傅〉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36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3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本文之撰作,以尹灣漢簡〈神烏傅〉為主題作綜合性研究。自〈神烏傅〉發表,至今已歷時將近14年,各方學術討論亦接近研究之段落,故本文第貳章作「〈神烏傅〉集釋及新訂釋文與譯文」,蒐羅、條列各家之釋讀與釋義,並於每一釋詞之下另作按語評論考訂或提出新解,於篇末提出「新訂釋文」及「譯文」。而本文第參章「〈神烏傅〉文字考釋及其書法特色探討」,針對〈神烏傅〉文中有疑議之字做「文字考釋」,如「歲」、「勳」、「詑」、「道」、「已」、「胱」、「家」、「意」、「信」、「迺詳」、「曹」、「措」、「持」、「傷」、「愚」等字之討論,參照同簡、它簡及相關材料為考釋依據。而「草體書寫風格」一節歸納〈神烏傅〉書法特色,將其定位為草書筆法漸趨穩定之作品。第肆章為「〈神烏傅〉相關問題探討」,研究的範圍較廣。第一節探「『神烏』之名」,以其〈神烏傅〉之定名應係受到漢代陰陽五行及讖緯神學的影響,故在強調仁義道德之下,脫離不了標舉祥瑞之意識形態。第二節作「『傅』的相關討論」,以〈神烏傅〉、〈離騷傳〉二者毫無關係之外,亦對漢代之「傳」體作探論。而「傅」、「賦」從音同,且俱存「鋪陳」之意來看,二字的通假可成立。第三節作「『編號133簡』考釋」,編號133簡的釋讀由於字跡漫漶,且謄錄之雙行小字與〈神烏傅〉諸簡枝明顯不同,本文據其可知內容分析其可能代表的意義,共有四點。其次在〈神烏傅〉的作者,從「層次較低的知識份子」或「即是墓主」兩個方向作討論。第四節「〈神烏傅〉內容探討」,將其分成「政治背景」與「思想背景」兩部分作探討,文章背後,除了大環境的時局動亂,東海郡亦存在許多問題,如民間的暴動及地方土豪與官吏之豪族問題,而內容思想則以「儒家思想」及「烈婦形象的表露」兩方面作大時局及東海郡個別的探討。第五節為「『俗賦』考辨」,以〈神烏傅〉實接近漢代盛行之「四言賦」為最後的定位。以其創作形式明顯較當代大賦俗,蓋\\接近《漢書.藝文志》所歸列之「雜賦」、「小賦」一類,另將其與同「禽鳥題材」之〈鷂雀賦〉、〈鷰子賦〉作比較,進而從其敘事賦、用韻嚴謹、未設定接受群眾等因素,認為其與敦煌時期所定義之「俗賦」實有差距,故將〈神烏傅〉往前推估為「俗賦」源頭之說法,實不妥當。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壹章 緒論……………………………………………………………… 0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00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007

第貳章 〈神烏傅〉集釋及其新訂釋文與譯文…………………… 010
第一節 〈神烏傅〉集釋……………………………………………… 010
 第二節 〈神烏傅〉之新訂釋文與譯文……………………………… 130
一、〈神烏傅〉新訂釋文………………………………………………… 130
二、〈神烏傅〉譯文………………………………………………………… 131

第參章 〈神烏傅〉文字考釋及其書法特色探討………………… 134
 第一節 文字考釋……………………………………………………… 134
  一、惟「歲」三月………………………………………………………… 134
  二、欲「勳」南山………………………………………………………… 135
  三、自「詑」府官……………………………………………………… 136
  四、因「 」而處……………………………………………………… 136
  五、「道」作宮持…………………………………………………… 138
  六、「已」行「胱」腊…………………………………………………… 139
  七、「家」姓自它…………………………………………………… 140
  八、不「意」不「信」………………………………………………… 141
  九、毋「□」得辱……………………………………………………… 143
  十、「迺詳」車薄…………………………………………………… 144
  十一、賊「曹」捕取…………………………………………………… 145
  十二、不「□」他「措」…………………………………………………… 146
  十三、妾志所「持」…………………………………………………… 147
  十四、「幾白」君子…………………………………………………… 148
  十五、「傷」曰………………………………………………………… 149
  十六、誠寫「愚」以意傅之………………………………………… 150
 第二節 〈神烏傅〉之草體書寫風格及漢代草書探述…………………… 152
一、〈神烏傅〉之章草書寫風格………………………………………… 152
二、漢代草書探述………………………………………………………… 157

第肆章 〈神烏傅〉相關問題探討………………………………… 162
 第一節 「神烏」之名…………………………………………………… 162
  一、烏之形象…………………………………………………………… 162
(一)仙禽………………………………………………………… 162
(二)孝鳥………………………………………………………… 164
  二、〈神烏傅〉之「神烏」之名考辨…………………………………… 167
(一)昭示吉凶……………………………………………………… 168
(二)標舉仁義道德………………………………………………… 168
(三)標示獨特性…………………………………………………… 171
 第二節 「傅」之相關問題討論 ……………………………………… 172
  一、〈神烏傅〉與〈離騷傳〉之關係辨疑──兼釋漢代的「傳」………… 172
  二、「傅」和「賦」的通假問題………………………………………… 184
 第三節 「編號133簡」考釋…………………………………………… 186
  一、「編號133簡」所錄之三官職職司探析…………………………… 186
(一)書佐…………………………………………………………… 186
(二)游徼…………………………………………………………… 188
(三)功曹(掾)…………………………………………………… 192
  二、「編號133簡」之內容辨析……………………………………… 193
(一)作者或傳寫者的簽名………………………………………… 194
(二)贈物者的簽名………………………………………………… 195
(三)傳寫者和贈物者的簽名……………………………………… 198
(四)與〈神烏傅〉無關…………………………………………… 199
  三、書手、作者問題討論…………………………………………… 200
(一)關於書手………………………………………………… 200
(二)探討作者………………………………………………… 200
1. 作者為「層次較低的知識份子」……………………………… 201
2. 作者即是墓主…………………………………………………… 202
 第四節 〈神烏傅〉內容探討…………………………………………… 204
  一、政治背景………………………………………………………… 204
(一)時局動亂………………………………………………… 204
(二)豪族問題………………………………………………… 206
  二、思想背景……………………………………………………… 207
(一)儒家思想………………………………………………… 208
(二)烈婦形象的表露………………………………………… 210
 第五節 「俗賦」考辨………………………………………………… 212
  一、「俗賦」之定義…………………………………………………… 212
  二、〈神烏傅(賦)〉是否屬於「俗賦」………………………………… 216
(一)定位其為「俗賦」之說………………………………………… 216
(二)未認同其為「俗賦」之說………………………………………… 218
  三、〈神烏傅(賦)〉形式探討…………………………………………… 221
(一)四言賦……………………………………………………… 221
(二)故事賦……………………………………………………… 227
(三)對話形式…………………………………………………… 228
(四)通假字多…………………………………………………… 228
  四、〈神烏傅〉、〈鷂雀賦〉、〈鷰子賦〉之比較…………………………… 231
(一)曹植〈鷂雀賦〉………………………………………………… 231
(二)敦煌〈鷰子賦〉………………………………………………… 235
(三)三者關係辨析……………………………………………… 237
1. 以「禽鳥題材之敘事賦」探討……………………………… 237
2. 以「用韻狀況」探討…………………………………………… 241
3. 以「為文目的性」探討………………………………………… 245
第伍章 結論……………………………………………………………… 248
〔引用暨參考文獻〕 ……………………………………………………… 256
附錄一:〈神烏傅〉簡圖及釋文……………………………………………… 271
附錄二:〈鷰子傅〉原文……………………………………………………… 275
附錄三:〈神烏傅〉押韻表…………………………………………………… 27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引用暨參考文獻
一、古籍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本。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漢.王逸章句:《楚辭章句》,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4月,再版。
漢.司馬遷撰:《史記》,臺北:鼎文書局,2004年10月,14版
漢.班固撰:《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9版。
漢.張衡撰:《靈憲》,《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月,1版21刷。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本。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漢.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3月,1版2刷。
漢.劉向編撰;石光瑛校釋;陳新整理:《新序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4月,2版2刷。
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清.王先謙補,祝敏徹、孫玉文點校:《釋名疏證補》,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6月,1版1刷。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漢.應劭撰,清.孫星衍校集:《漢官儀》二卷,收入《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5月,1版2刷。
三國吳.韋昭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1版1刷。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魏.宋均注:《春秋元命苞》,清.黃奭輯《黃氏逸書考》,收入《叢書集成三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魏.宋均注:《春秋運斗樞》,清.黃奭輯《黃氏逸書考》,收入《叢書集成三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魏.曹植撰,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新華發行,1984年6月,1版1刷。
晉.王弼撰,唐.陸德明釋文:《老子道德經注》,臺北:世界書局,2001年8月,初版11刷。
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晉.葛洪撰,成林、程章燦譯注:《西京雜記》,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2月,初版1刷。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月,1版北京11刷。
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撰、唐.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79年,未載版次。
南朝梁.顧野王撰:《大廣益會玉篇》,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8月,1版3刷。
隋.蕭吉撰:《五行大義》,《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1版。
唐.李百藥撰:《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7月,1版8刷。
唐.徐堅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月,北京2版5刷。
唐.魏徵、令狐德棻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2月,1版8刷。
南唐.徐鍇撰:《說文解字繫傳》,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影印清道光祁嶲藻本,北京1版2刷。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9月,5版。
宋.徐天麟撰:《西漢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1版1刷。
宋.陳彭年等重修,林尹校訂:《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96年11月,初版16刷。
宋.羅願撰、洪焱祖釋:《爾雅翼》,見《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版。
清.王玉樹撰:《說文拈字》,《四庫未收書輯刊》(輯9),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影印清嘉慶八年芳梫堂本,冊2。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1 版4刷。
清.王念孫撰,鍾宇訊點校:《廣雅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北京2版3刷。
清.王念孫撰:《讀書雜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
清.王筠撰:《說文釋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1版2刷。
清.朱珔撰:《說文假借義證》,《續修四庫全書》(冊214),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一年嘉樹山房刻本。
清.沈欽韓等撰:《漢書疏證.外二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清.姚炳撰:《詩識名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6,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版。
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9月,初版2刷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4月,1版1刷。
清.馬瑞辰撰;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1版5刷。
清.梁玉繩撰;賀次君點校:《史記志疑》,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7月,1版2刷。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1993年3月,初版2刷。
清.陳奐撰:《詩毛氏傳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10月,初版7刷。
清.劉熙載撰,袁津琥校注:《藝概注稿》,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5月,北京1版1刷。
清.劉寶楠撰,高流水點校:《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1版4刷。
二、近今人著作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西漢草書神烏傅》,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7月,1版1刷。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冊一,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5月,3版43刷。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冊二,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月,3版44刷。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冊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月,3版42刷。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冊四,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5月,3版39刷。
王元軍撰:《漢代書刻文化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年12月,1版1刷。
王國維原撰,胡平生、馬月華校注:《簡牘檢署考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4月,1版2刷。
王毓銓撰:《萊蕪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0月,1版1刷。
王煥鑣撰:《墨子集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1版1刷。
王夢鷗編撰:《漢簡文字類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10月,初版。
王輝編撰:《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2月,1版1刷。
白於藍編撰:《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1版1刷。
伏俊璉撰:《俗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北京1版1刷。
伏俊璉編撰:《俗情雅韻──敦煌賦選析》,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1版1刷。
安作璋、熊鐵基撰:《秦漢官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1月,2版1刷。
朱師轍撰:《商君書解詁定本》,臺北:世界書局,1990年6月,13版,與《管子》合刊本。
朱曉海撰:《習賦椎輪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3月,初版。
何九盈撰:《上古音》,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11月,1版2刷。
余嘉錫撰:《余嘉錫論學雜著》,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1月,2版3刷。
吳九龍撰:《銀雀山漢簡釋文》,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12月,1版1刷。
呂思勉撰:《中國社會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1版1刷。
李如森撰:《漢代喪葬制度》,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5年3月,1版1刷。
李零撰:《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4月,1版1刷。
李學勤撰:《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1版3刷。
汪桂海撰:《秦漢簡牘探研》,臺北:文津出版社,2009年12月,初版1刷。
沈頌金撰:《二十世紀簡帛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8月,1版1刷。
阮忠撰:《漢賦藝術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6月,1版1刷。
周長山撰:《漢代地方政治史論:對郡縣制度若干問題的考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7月,1版1刷。
孫晶撰:《漢代辭賦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7月,1版1刷。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4月,1版2刷。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2月,臺權版2刷。
馬宗霍撰:《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2000年11月,臺1版8刷。
馬彪撰:《秦漢豪族社會研究》,北京:中國書店,2002年12月,1版1刷。
馬積高撰:《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1版2刷。
高亨纂撰,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7月,1版2刷。
高?睄間G《秦漢簡牘中法制文書輯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9月,1版1刷。
康金聲撰:《漢賦縱橫》,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1版1刷。
張舜徽撰:《漢書藝文志通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1版1刷。
曹明綱撰:《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9月,1版2刷。
章太炎撰:《國故論衡》,臺北:廣文,1977年。
連雲港市博物館、東海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心、中國文物研究所編:《尹灣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1版1刷。
陳奇猷撰:《韓非子集釋》,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7月,2版。
陳建貢、徐敏編撰:《簡牘帛書字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1年12月,1版1刷。
陳夢家撰:《漢簡綴述》,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北京1版3刷。
陸錫興編撰:《漢代簡牘草字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12月,1版1刷。
勞榦撰:《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2月,1版1刷。
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輯校:《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1版2刷。
黃暉撰:《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2月,1版4刷。
黃懷信主撰,孔德立、周海生參撰:《大戴禮記彙校集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1月,1版1刷。
楊家駱主編:《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9月,1版4刷。
楊樹達撰:《漢代婚喪禮俗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1版1刷。
楊樹達撰:《漢書窺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1版1刷。
楊樹達撰:《論語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6月,1版2刷。
楊樹達撰:《積微居小學述林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1版1刷。
萬光治撰:《漢賦通論(增訂本)》,北京:華齡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月,1版2刷。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合撰:《經學通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8月,1版1刷。
葉慶炳撰:《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1997年6月,初版7刷。
裘錫圭撰:《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1版2刷。
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編撰:《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年。
熊良智主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11月,1版1刷。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1版1刷。
褚斌杰撰:《中國古代文體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4月,修訂增補版1刷。
趙超撰:《簡牘帛書發現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1版1刷。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撰:《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劉大杰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02年8月版。
劉文典撰,馮逸、喬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月,1版3刷。
鄭有國編撰:《簡牘學綜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8年10月,1版1刷。
鄭明璋撰:《漢賦文化學》,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8月,1版1刷。
鄭振鐸撰:《中國俗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1版1刷。
遲鐸集釋:《小爾雅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1版1刷。
遲鐸集釋:《小爾雅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北京1版1刷。
錢穆撰:《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年8月,臺3版3刷。
錢穆撰:《論語新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2月,1版2刷。
錢鍾書撰:《管錐編》,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8月,1版。
駢宇騫撰:《簡帛文獻概述》,臺北:萬卷樓,2005年4月,初版。
簡宗梧撰:《漢賦史論》,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5月,初版。
羅常培、周祖謨撰:《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第一分冊)》,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1版1刷。
嚴耕望撰:《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漢地方行政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1版1刷。
嚴耕望撰:《兩漢太守刺史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1版1刷。
三、學位論文(依畢業先後列序)
(一)博士論文
陳麗紅撰:《尹灣漢墓簡牘文字及書法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王澤強撰:《戰國秦漢竹簡研究》,蘇州: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03年4月。
徐可超撰:《漢魏六朝詼諧文學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03年5月。
劉向斌撰:《西漢賦生命主題論稿》,西安:陜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08年5月。
(二)碩士論文
徐福全撰:《儀禮士喪禮既夕禮儀節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79年。
李蓉撰:《敦煌賦篇考探》,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1年。
臧正一撰:《尹灣漢簡〈神烏賦〉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8年。
薛紅艷撰:《漢代墓葬陰陽藝術》,南京:東南大學藝術學院藝術學專業碩士論文,2002年1月。
蔣文杰撰:《漢代的問答體賦研究》,西安:陜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2年5月。
邱奕銘撰:《尹灣西漢簡牘章草書法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陳耔伶撰:《「俗賦」的淵源與演化》,臺中:逢甲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4年。
郭學利撰:《尹灣漢墓〈神烏賦〉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4年。
魏靈水撰:《漢墓出土遣策選釋》,合肥:安徽大學歷史文獻學專業碩士論文,2006年5月。
周群麗撰:《尹灣漢墓簡牘整理研究》,重慶:西南大學文學院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論文,2007年。
劉麗娟撰:《尹灣漢簡〈神烏傅(賦)〉文獻學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專業碩士論文,2007年。
楊娟撰:《從曹植接受史中考察歷代對曹植賦的接受情況──兼論曹植賦的藝術成就》,中國海洋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四、單篇論文
(一)期刊論文(依發表先後列序)
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安徽省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漢簡整理組撰:〈阜陽漢簡簡介〉,《文物》第2期(1983年)。
簡濤撰:〈敦煌本燕子賦考論〉,《敦煌研究》第3期(1986年)。
簡濤撰:〈敦煌本《燕子賦》體制考辨〉,《敦煌學輯刊》第2期(1986年)。
湯漳平撰:〈論唐勒賦殘簡〉,《文物》第4期(1990年)。
池萬興撰:〈論魏晉南北朝俗賦〉,《固原師專學報》第4期(總第51期)(1994年)。
王健撰:〈兩漢徐州經學探論〉,《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6年)。
滕昭宗撰:〈尹灣漢墓簡牘釋文選〉,《文物》第8期(1996年)。
連雲港市博物館、東海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中國文物研究所合撰:〈尹灣漢墓簡牘初探〉,《文物》第10期(1996年)。
揚之水撰:〈《神烏賦》謭論〉,《中國文化》第14期(1996年12月)。
裘錫圭撰:〈《神烏賦》初探〉,《文物》第1期(1997年)。
伏俊璉撰:〈敦煌賦研究八十年〉,《文學遺產》第1期(1997年)。
蔡顯良撰:〈談尹灣漢墓簡牘中的章草書法〉,《書法叢刊》第4期(1997年)。
馬青芳撰:〈《神烏賦》的生命價值觀及其悲劇意義〉,《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3期(1997年)。
伏俊璉撰:〈試談敦煌俗賦的體制和審美價值──兼談俗賦的起源〉,《敦煌研究》第3期(總53期)(1997年)。
周寶宏撰:〈漢簡〈神烏傅〉整理和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2期(1997年3月)。
萬光治撰:〈尹灣漢簡〈神烏賦〉研究〉,《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3期(1997年7月)。
伏俊璉撰:〈從新出土的《神烏賦》看民間故事賦的產生、特徵及在文學史上的意義〉,《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6期(1997年11月)。
卜憲群撰:〈西漢東海郡吏員設置考述〉,《中國史研究》第1期(1998年)。
潘蘭香、姚立江撰:〈慈烏反哺與鴟鴞食母──兼論中國古代的獸德觀〉,《求是學刊》第3期(1998年)。
海濱撰:〈對尹灣漢簡《神烏傅》的幾點思考〉,《西部學壇》第1期(1998年6月)。
朱曉海撰:〈論《神烏傅》及其相關問題〉,《清華學報》28卷2期(1998年6月)。
吳儀鳳撰:〈詠物與敘事──論禽鳥賦的兩種文學類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1期(1999年6月)。
邢義田撰:〈漢代書佐、文書用語「它如某某」及「建武三年十二月候粟君所責寇恩事」簡冊檔案的構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0本第3分(1999年9月)。
黎明釗撰:〈漢代地方官僚結構:郡功曹之職掌與尹灣漢墓簡牘之關係〉,《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8期(1999年)。
曲德來撰:〈由《神烏傅(賦)》論及有關文學史的幾個問題〉,《文學前沿》第1期(2000年)。
蔡萬進撰:〈尹灣漢墓簡牘研究述評〉,《平頂山師專學報》15卷第3期(2000年8月)。
楊海瀕、汪小洋撰:〈《神烏賦》評析〉,《江蘇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0年9月)。
洪石撰:〈東周至晉代墓所出物疏簡牘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考古》第9期(總408期)(2001年)。
馬彪撰:〈尹灣漢簡《神烏傅》考辨〉,《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3號(2001年7月)。
宗明華撰:〈論賦之「俗」與「俗賦」──兼論尹灣漢簡《神烏賦》文體上的承傳及性質〉,《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1期(2002年1月)。
劉淑娟撰:〈尹灣漢簡《神烏賦》與敦煌《燕子賦》甲篇之比較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23期(2002年6月)。
楚永橋撰:〈《燕子賦》與唐代司法制度〉,《文學遺產》第4期(2002年)。
秦丙坤撰:〈論詩體賦的特徵及其濫觴〉,《江南社會學院學報》第4卷增刊(2002年11月)。
劉樂賢撰:〈尹灣漢簡〈神烏賦〉「勒靳」試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5期(2003年9月)。
王繼如撰:〈《神烏賦》「隨起擊耳」試釋〉,《古漢語研究》第3期總第64期(2004年)。
侯立兵撰:〈漢魏賦中的鳥意象〉,《唐都學刊》第20卷第2期(2004年3月)。
郭建勳、曾偉偉撰:〈詩體賦的界定與文體特徵〉,《求索》第4期(2005年)。
蹤凡撰:〈兩漢故事賦的表現題材及文學成就〉,《社會科學輯刊》第1期(總第156期)(2005年)。
伏俊璉撰:〈兩篇風格迥異的《燕子賦》〉,《社科縱橫》總第20卷第2期(2005年4月)。
劉洪石撰:〈西漢俗賦第一篇──東海尹灣漢墓出土〈神烏傅〉淺析〉,《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期(2005年9月)。
魏靈水撰:〈從漢墓遣策看漢代喪葬文化〉,《塔里木大學學報》第17卷第4期(2005年12月)。
臧知非撰:〈簡牘所見漢代鄉部的建制與職能〉,《史學月刊》第5期(2006年)。
張繼海撰:〈淮南王作《離騷傳》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6期(2006年11月)。
魯瑞菁撰:〈「〈離騷〉稱經」與漢代章句學〉,《靜宜人文社會學報》第1卷第2期(2007年2月)。
劉麗娟撰:〈尹灣漢簡《神烏傅(賦)》釋文考五則〉,《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7年4月)。
倪鐵穎、孫少華撰:〈孔臧《鴞賦》與西漢四言賦抉微〉,《渤海大學學報》第4期(2007年)。
林靜芬、游芷薇、劉怡君、戴欣怡撰:〈試論《尹灣漢簡.神烏賦》中的女性形象及地位〉,《南港高工學報》第26期(2008年5月)。
孟祥飛撰:〈略論漢代鄉官的設置及其治安職能〉,《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總第86期(2008年9月)。
許云和撰:〈尹灣漢簡《神烏傅(賦)》考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8卷第3期(總213期)(2008年)。
馮維林撰:〈論讖緯與漢賦創作的關係〉,《蘭州學刊》總第177期第6期(2008年)。
路成文撰:〈《橘頌》、《賦篇》結構模式探源〉,《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9年)。
廖群撰:〈漢代俗賦與中國古代小說發生研究〉,《理論學刊》第5期(總第183期)(2009年5月)。
蹤凡撰:〈《神烏賦》語詞考釋的總結與思考〉,《陰山學刊》第22卷第5期(2009年10月)。
曹錦炎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楚辭》一文〉,《文物》第2期(2010年)。
(二)論文集論文
日.增淵龍夫撰:〈漢代民間秩序的構成和任俠習俗〉,收入劉俊文主編,黃金山、孔繁敏等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3卷「上古秦漢」,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1月,1版1刷。
王志平撰:〈〈神烏傅(賦)〉與漢代詩經學〉,連雲港市博物館、中國文物研究所編:《尹灣漢墓簡牘綜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2月,1版1刷。
王志平撰:〈《神烏賦》零箋〉,《華學》第四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8月,1版1刷。
朱曉海撰:〈論《神烏傅》及其相關問題〉,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二○○一》(下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1版1刷。
李若暉撰:〈《神烏傅》與《離騷傳》〉,袁行霈主編:《國學研究》第17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周鳳五撰:〈新訂尹灣漢簡神烏賦釋文〉,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12月。
金開誠撰:〈論漢人對屈原及其辭作的認識和研究〉,《文史》第二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0月,1版1刷。
張振離撰:〈從《燕子賦》看民間文藝〉,白化文、周紹良編:《敦煌變文論文錄》,臺北:明文書局,1986年1月,初版。
張鴻勛撰:〈敦煌《燕子賦》(甲本)研究〉,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語言文學分會編纂:《敦煌語言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7月,1版1刷。
許全勝撰:〈《神烏賦》瑣議〉,《古文字研究》第23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
傅錫壬撰:〈楚辭方言考辨〉,余崇生編:《楚辭研究論文選集》,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1月,初版。
程毅中撰:〈關於變文的幾點探索〉,《文學遺產增刊》第10輯,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7月。
楊晉龍撰:〈西漢《詩經》的傳播與擴散探論〉,收入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孔德成先生學術與薪傳研討會」論文集》,2009年10月28日。
萬光治撰:〈尹灣漢簡〈神烏賦〉研究〉,熊良智主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11月,1版1刷。
虞萬里撰:〈尹灣漢簡〈神烏傅〉箋釋〉,《學術集林》卷12,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年12月,1版1刷。
虞萬里撰:〈尹灣漢簡〈神烏傅〉箋釋〉,饒宗頤等撰:《訓詁論叢》第三輯,臺北:文史哲,1997年5月,初版。
裘錫圭撰:〈《神烏傅(賦)》初探〉,連雲港市博物館、中國文物研究所編:《尹灣漢墓簡牘綜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2月,1版1刷。
裘錫圭撰:〈田章簡補釋〉,《簡帛研究》第三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劉洪石撰〈遣冊初探〉,連雲港市博物館、中國文物研究所編:《尹灣漢墓簡牘綜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2月,1版1刷。
劉洪撰:〈從東海尹灣漢墓新出土簡牘看我國古代書籍制度〉,連雲港市博物館、中國文物研究所編:《尹灣漢墓簡牘綜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2月,1版1刷。
蔡顯良撰:〈談尹灣漢墓簡牘中的章草書法〉,連雲港市博物館、中國文物研究所編:《尹灣漢墓簡牘綜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2月,1版1刷。
蔣天樞撰:〈論「楚辭章句」〉,余崇生編:《楚辭研究論文選集》,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1月,初版。
駱名楠撰〈文壇古珍《神烏傅(賦)》〉,連雲港市博物館、中國文物研究所編:《尹灣漢墓簡牘綜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2月,1版1刷。
謝桂華撰:〈《尹灣漢墓簡牘》的主要內容和學術價值〉,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編:《秦漢史論叢》第七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6月,1版1刷。
簡宗梧撰:〈俗賦與講經變文關係之考察〉,收入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12月。
簡宗梧撰:〈試論賦體設辭問對之進程〉,《第六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
蹤凡撰:〈兩漢故事賦探論:以《神烏賦》為中心〉,收入項楚主編:《中國俗文化研究》第二輯,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9月。
羅國威撰:〈尹灣漢簡《神烏賦》訂詁〉,《學術集林》卷16,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年10月,1版1刷。
羅福頤撰:〈臨沂漢簡所見古籍概略〉,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古文字研究》第十一輯,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6月,1版2刷。
饒宗頤撰:〈再談《神烏傅(賦)》〉,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二○○二、二○○三》,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1版1刷。
(三)網路論文(依發表先後列序)
簡宗梧撰:〈試論賦體設辭問對之進程〉,《第六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http://myweb.ncku.edu.tw/~gtlias/course/3/fu07.doc),2004年。
許學仁撰:〈尹灣漢簡神烏賦研究文獻要目(1996-2004)〉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83),2006年7月23日。
劉洪濤撰:〈釋尹灣漢簡《神烏賦》讀為「豈弟」之「弟」的「旨」字〉,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750),2007年11月7日。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225.209.95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225.209.95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